六堡斗茶——梦回千年,感受宋代精致茶生活

全球六堡茶品鉴斗茶大会活动于10月中旬在梧州举办。作为2023梧州六堡茶文化节—第二十届梧州宝石节亮点活动之一,本次大会主题为“茗战四方 香传天下”,将邀请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盟国家的涉茶团体和六堡茶爱好者共同参与,为弘扬六堡茶文化注入新活力。

目前,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为彰显赛事的公平、权威和广泛性,大会专门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茶叶专家、六堡茶收藏家、社会爱茶人士组成评审团队。《六堡茶斗茶规则》跨国团体标准的成功立项则开创了六堡茶标准制订的新纪录,成为首个有区外、国外的茶业社会团体组织参加的茶业标准,为我市积极构建面向东盟的六堡茶标准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2023年全球六堡茶品鉴斗茶大会启动仪式。(陈凡 摄)

那么,“斗茶”来源于哪里?

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茶文化呢?

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样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宋 刘松年 《斗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在曾经的热播剧《梦华录》中,我们也再次领略到了茶文化的无限魅力,中华珍贵文化遗产也因此再次被更多人所看到。

无独有偶,有一位耳熟能详的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也写了篇描述“斗茶”的著作,名为《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其中对“斗茶”活动作了详细的描述。

“斗茶”从实用到艺术的性质转换,是依赖于茶叶在冲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美感。如范仲淹《斗茶歌》已经写到的“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不正是茶的色、香、味的绝妙之处吗?

后来,文人们便专注于这种美的比较和享受,而实用性的目的已退居其次,甚至逐渐消失。

“斗茶”,其实反映的是宋代茶饮的冲点技巧和要求,这在宋人所著的茶书中有许多记载。

如蔡襄《茶录》中所述,几乎都是“斗试品点”的要素——

茶色,“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

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

茶味,“主于甘滑”,“水泉不甘,能损茶味”。

所用器具及其操作也甚讲究。“茶匙要重,击拂有力”;汤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此外,在宋徽宗《大观茶论》里,茶的点法虽然仍是“斗茶”之法,但是追求的效果和目的却有所不同。宋徽宗留给茶界的遗产有两件最为著名,一是著作《大观茶论》,另一件,就是工笔人物画《文会图》。

《大观茶论》中,其对点茶用水、用器以及茶汤的色、香、味等的鉴赏标准,均能深中肯綮。特别是“点”一节,颇有点像教科书中的图解式,完全是“手把手”的教法,这也是现在很多人教学宋代点茶的蓝本,赵佶因而也俨然成了“宋点”的祖师。

宋徽宗爱茶身体力行,曾在延福宫等处大设茶宴,天子亲自操觚,注汤击拂。茶盏中白乳轻浮,如疏星淡月,众臣称妙。这已然是纯粹的玩茶游戏了。宋徽宗传世的画作不少,但反映茶饮的并不多。

▲宋 宋徽宗 《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史料参考价值,该画除了表现宋代宫廷茶事之外,也丰富了我们对宋代点茶方式多样性的认知。

融古汇今,“斗茶”在现代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发展,依然受到大家的追捧和喜爱。如一年一度的六堡茶品鉴斗茶大会正广受期待,煮沸甘甜三江水,共品千年六堡茶。

凭借“红、浓、陈、醇”的独特风格,六堡茶早在清代就名列全国二十四名茶;通过梧州发达的水运,六堡茶出深山、入西江,顺流而至珠江口,而后飘洋过海到达南洋,成为著名的“侨销茶”。汤色红浓透亮的六堡茶,冲泡出来的是醇和厚重的独特口感与品质,是海外同胞、侨胞对家乡思念与情怀的寄托。

▲往届六堡茶斗茶大会现场

来源:中国六堡茶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