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水果茶的制作

找到约300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3秒即溶的水果茶,上线不到1年,两次天猫第一!茶饮这片红海需更多新玩法

新消费导读

在2020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呈现“病毒性”营销之势在社交网络上强势刷屏,阅读量高达23亿,超过91.5万次讨论,抖音相关视频超过25万条。这种难得一见的消费盛况让很多人看到了奶茶背后的隐藏商机,引发大批创业者涌入这个赛道。

尽管市场容量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但当下茶饮这条赛道已显现出内卷之势,光凭热度不行,市场亟需更具差异性的产品与打法。

新式茶饮市场的火已经烧了几年,但热度依然不减,在今年上半年迎来了一波小高潮。新式茶饮的消费者也确实越来越多,喝奶茶或者水果茶已经成为一种相当高频的“成瘾性”消费。除了那些早已经占据消费者心智的头部品牌,消费者对于新品牌也愿意去尝试。

加上资本市场对于茶饮市场的投资热情高涨,也导致一些创业者选择进入茶饮赛道。市场是足够大的,但是这条赛道其实越来越不好做了,甚至已经开始内卷。

接下来的茶饮创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向?茶饮产品还有多少想象空间?

在2020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呈现“病毒性”营销之势在社交网络上强势刷屏,阅读量高达23亿,超过91.5万次讨论,抖音相关视频超过25万条。这种难得一见的消费盛况让很多人看到了奶茶背后的隐藏商机,引发大批创业者涌入这个赛道。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新式茶饮企业注册量约4.5万家,已有15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超50亿。

头部品牌奈雪的茶上市,成为新式茶饮的第一股,蜜雪冰城获20亿人民币融资,喜茶完成5亿美元融资。

刚成立不久的椿风获数千万融资,2020年创立的茶小空完成过亿元A轮融资,今年4月成立的水獭吨吨也完成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在这样一个厮杀激烈的红海,还依旧有源源不断的资本涌入,茶饮品牌的定位也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越来越注重健康,尤其新鲜现制水果茶,会更倾向于选择一些对人体健康更有益的水果,比如今年很火的油柑和柠檬。

这样的投资热情未免有点过热了,并且这些限制茶饮中,真正能够形成差异化的已经不多。

中国茶饮进入第三阶段,

面临4大行业问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对于中国人来说,喝茶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情,温杯、置茶、冲泡、倒茶、奉茶、品茶是完整的喝茶流程,但这样繁复的工序对于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已经不太适应,于是奶茶出现了。

早期的奶茶起源于西藏,后来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奶茶被传入印度,再到后来回归于中国。虽然说奶茶起源于我国,但是现代奶茶还是受西方影响较大,我们主要说一下中国茶饮连锁行业的发展史。

中国茶饮连锁行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粉末阶段。

90年—95年间出现了以粉末为主的冲泡茶饮,台湾人将这种粉末式的奶茶引入大陆,引起了一波“奶茶风”,但很快这样单一口味的粉末奶茶就失去了大家的喜爱。

第二阶段调制茶饮阶段。

从95年—2016年一直是调制茶饮的时代,此时期原料进行升级,出现了用茶末、茶渣制作的基底茶。用真正的茶叶代替粉末出现在奶茶中,“奶”也随后进行了升级,用鲜奶,奶精等。后续进一步升级,在形式上也有了很多的创新,出现了奶盖、椰条、啵啵、芋圆等。不光口感上更丰富,颜值上也升级了。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交通便利、物流业发展越来越好,大众可以消费得起的新鲜水果越来越多,消费的升级,奶茶也迎来了第三次的变革。

第三阶段,现制茶饮阶段。

此时奶茶更加注重品质,朝着精品茶饮方向迈进。1)在原料选取上,更加健康。采用优质的茶叶来代替原有的碎末、茶渣,并辅之以多种不同的萃取方式,带来更优质的口感。2)用新鲜的牛奶、进口的奶油、天然的动物奶油代替奶精,全方位提升奶茶的口感。3)品类不断丰富,加入各类新鲜水果成为水果茶。

而目前现制茶饮有以下几种形式:1)新鲜应季水果:这一类以喜茶,奈雪为代表,采用新鲜的应季水果制作,原材料成本较高,价格较为昂贵;2)优质调制茶饮:以COCO,鲜果时光为代表,价格比较亲民;3)只用一种水果来定位的:例如以车厘子为主题的小满茶田,以柠檬为主题的手打柠檬:4)从产品功能出发的饮品:近日融资的椿风就是主打养生茶饮;5)袋泡茶:以传统茶叶为基地,相对较为便捷,如茶小空。

虽然细分出许多不同的赛道,但总体上还是大同小异,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创新成为行业痛点。

新茶饮时代,除了新鲜水果、现制,就没有其它想象空间了吗?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更为方便健康的水果茶饮产品形式正在悄悄的兴起。超即溶水果茶品牌水獭吨吨于2020年8月启动产品测试,并在2021年4月正式上线后快速拿下天猫冲饮果汁果茶类目第一名,并在随后的天猫618中获得类目销量冠军。2021年6月24日水獭吨吨完成1000万的天使轮融资,再度引起大家关注。水獭吨吨通过冻干技术对水果茶饮品进行的产品创新,实现了一杯鲜制果茶的3秒即溶、并完整的还原了现制果茶的风味与颜值,可以说探索了一条茶饮市场的新道路。

水獭吨吨为什么选择做冲泡型的茶饮而不是目前大火的现制茶饮?

水獭吨吨创始人王致祥告诉笔者,做这个项目并不是临时起意,其实早在2019年就孵化了超即溶果茶这个项目,精心打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孵化项目过程中,王致祥发现了一些行业性的问题有待补充和解决。

1)品牌集中度较低

果茶是一个大的品类市场,但品牌集中度还是较低,主要是集中在线下制售的TOP品牌,尽管有些品牌已经覆盖了百家店,千家店,但对于我国超过2亿的年轻人市场而言,这个市场覆盖度还是明显不够。

2)消费者试错成本高

水果茶品牌的出品标准和价位都参差不齐,在大家实际消费的过程中,如果身边没有特别喜欢或是熟悉的品牌,那试错的成本也较高。因为水果茶并不是生活必须品,更多消费者购买的是一次愉快的消费体验,花20多块钱点一杯水果茶,但是并不好喝,用户的体验会非常不好。

3)营业地点和时间的局限

目前所能看到的水果茶饮品店基本上都是外卖加线下,门店都在人流量密集的商场或街道,在现场点一杯饮品都需要等待10—20分钟,外卖在30分钟以上,消费者等待时间较长。营业时间方面也受到限制,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这个区间,但消费者上班时间也是在这个时间段,所以消费高峰集中在下午15:00——17:00,晚上20:00——21:00点这两个主要的时间段。

4)糖分过高

之前周杰伦因为发福而上了热搜,粉丝们纷纷劝他少喝点奶茶,在各个平台减肥的博主们首先劝大家戒掉的就是奶茶,一杯奶茶=4.9碗米饭=4.2斤麻辣小龙虾。可以看出来奶茶的糖分的确是很高的。

但这一现状很难改变,由于个体化的工业生产,水果的香味没办法最大程度的释放,为保证口感,通常要用一些蜂蜜、糖精等调味剂来丰富果茶的风味,再加上水果本身也含有果糖,整体的热量自然就上来了。经过研究,王致祥发现,线下茶饮品牌的产品中,所含热量大多在300到500大卡之间。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或许是打破市场当前瓶颈的一个关键。

两年400余次试验,

打造3秒即溶的低热冻干水果茶

基于自己发现的这些行业问题,王致祥决定做一款随时随地都可以享用的,丰富且健康的水果茶饮品。

水獭吨吨在创立之初就将研发作为重中之重,其研发团队有经验丰富的研发成员和具有敏锐市场感知的年轻食品人共同组成,并与有江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背景的食品研发机构合作,围绕“便捷”“丰富”“控卡”三个维度,共同研发产品。

基于市场调研和研发尝试,水獭吨吨研发团队选择了冻干技术,很多人就要问了冻干技术早就有其他品牌在做,像冻干咖啡、茶粉之类的,这有什么难的?

与粉末类传统冻干工艺不同,水獭吨吨所做的是能够保留原本果肉口感的水果茶块,而这一过程需要解决控糖健康、果茶的风味萃取与实现超即溶等多个问题。

历时2年、400余次产品风味和冻干测试的研发,水獭吨吨产品系列最终实现了方便即溶、美味丰富、低卡健康三大特点。

水獭吨吨超即溶水果茶以水果为原料基底,单杯300ML的热量仅60大卡,是奶茶热量的1/8,属于低卡饮品。基于原创且专利化的鲜萃冻干技术,水獭吨吨超即溶水果茶可以在水、牛乳等大部分饮品中实现冷热两冲、3秒即溶,并保留全部的果茶风味;经上线并改良后出品的4.5公分直径果茶块,也适配于市面可见的大部分杯型,解决消费者随手冲泡的问题。相比袋泡茶和裹糖的烘干水果片,水獭吨吨超即溶水果茶更加方便,能吃到口感与新鲜水果并无太大差距的果肉,也更低卡健康。

水獭吨吨也打造了不同系列的口味,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比如最近上市的乌龙桃桃与芭乐桃桃,同样是采用真实的桃肉和冻干乌龙茶,深度还原了线下爆品桃桃风味饮品的味道和口感。

为了验证冻干产品对于限制水果茶的复原度,水獭吨吨找了200位普通消费者作为体验官,对水獭吨吨的冻干即溶水果茶产品和现制水果茶饮的盲测对比,最终这些体验官们是区分不出水獭吨吨的产品和线下知名现制产品有什么太大的差别的。也就是说,水獭吨吨的出品水准和出品的稳定性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同时,根据主流电商平台以及国际研究机构对于茶饮市场口味趋势的研判,水潭吨吨也在进行着有针对性的产品丰富化,不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但不是去追赶潮流,更多的是依据自己的判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水獭吨吨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产品解决方案,对于整个茶饮市场来说,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品类补充。

结语

对于自己的产品,王致祥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让冻干水果茶尽可能地还原新鲜水果的口感和味道,目前已能做到相比现制精品果茶90%到95%的口感和整体体验,加上真正透明的卫生健康、极致的便利性和平价,相信水獭吨吨能持续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于整个市场而言,水獭吨吨在产品形式上其实是和现制水果茶饮形成了一定的互补,比如消费频次,现制水果茶的消费必定会因为价格、便利度、距离、场景等因素而受限,但是单独小包装的冻干产品却不会受到任何限制,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对于茶饮市场的现状,王致祥指出,根据现有的一些权威机构的研究结果,从茶饮的现有覆盖密度、人群的基数以及现有的消费频次等几个维度来看,这个市场都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还会在一定阶段之内保持快速的增长。但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这个市场已经肉眼可见地从一个“小朋友”长成了“高中生”。

水獭吨吨做线上的预包装即溶型饮品品牌,可以说是站在了这个时代的大红利上,但水獭吨吨和他的团队们,更希望能始终保持初心,为消费者们提供更多的优质爆款果茶饮品。水獭吨吨这个品牌,也在积极参与野生动物的保护性建设,和他的追随者们一起改善人类生活的环境,践行“自在随手可得”的品牌终极生态文化。

来源:新消费智库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CHALI茶里CMO林川:新经济时代下,「产品创新力+供应链」是快消茶品牌突出重围的硬核力量

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茶产品,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好茶。

新消费是过去两年最炙手可热的赛道之一,外界先是惊叹于其成长速度,随后也在反思其中是否存在泡沫。2021年接近尾声,过去一年我们看到消费行业的创业者更加理性与谨慎,相比于追逐营销热度,更愿意扎实地打磨产品,读懂用户需求。

新品牌的成长,也是一场争夺用户心智的竞争。无论在哪一细分赛道,产品为王的理念依旧没有过时。优质的产品能够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获得持续复购,实现“现象级网红”到“品牌性长红”的转变。在袋泡茶领域便有这样一位玩家,从2013年创立至今,坚持通过产品创新和标准化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对袋泡茶低端、口感不佳的刻板印象,成为中国茶的“新名片”。要知道,中国茶文化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特别知名的全球性品牌出现,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尴尬局面。再加上近几年咖啡、新式茶饮品牌大量涌现,年轻人在消费各式各样奶茶、水果茶的同时,真正想要喝茶的需求却并没有被满足。“年轻一代并不是不爱喝茶,而是喝茶的需求随时代发生了变化,市场上基本没有能满足他们饮茶需求的产品。同样,我们看到了茶行业的空白市场:认为中国市场缺少一个真正懂消费者的茶叶品牌,去搭建产品价值标杆,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茶产品,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好茶。”CHALI茶里CMO林川说。回过头来看,CHALI茶里的判断和方向是正确的。如今,CHALI茶里已经成为国内袋泡茶领域的头部品牌,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拥有一定受众。官方数据显示,目前CHALI茶里在全网已经拥有超过1000万粉丝,8年累计销售超9亿个袋泡茶包,2021年双十一全网销售额破亿,为天猫、京东双平台花草茶类目TOP1。

CHALI茶里这也让外界好奇,CHALI茶里如何做产品?如何占领新消费高地?我们和林川聊了聊,如何做一个真正懂消费者的茶叶品牌,去搭建产品价值标杆,提供给消费者真正需要的茶产品。

重新定义袋泡茶

36氪:做CHALI茶里初衷是什么?林川:建立CHALI茶里源于一次机缘巧合的调研工作。当时我们的初创团队本来想开发一个茶叶B2B交易平台,需要做一个茶行业的调研。于是我们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走访了中国核心的茶产区、传统茶叶品牌、毛茶加工厂,详细调研了中国茶市场和中国茶产业发展历史,最后发现茶在中国处于一个标准化程度非常低的初级农产品状态。中国是茶的故乡,有几千年的产茶历史,有全世界公认的好茶,饮茶文化也一直渗透在国人的血脉中。我们发现年轻一代并不是不爱喝茶,而是喝茶的需求随时代发生了变化,市场上却基本没有能满足他们饮茶需求的产品。同样,我们看到了茶行业的空白市场:认为中国市场缺少一个真正懂消费者的茶叶品牌,去搭建产品价值标杆,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茶产品,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好茶。36氪:CHALI茶里在产品、渠道和营销三者之间是怎么做的?林川:对CHALI茶里而言,产品、渠道、营销是消费品最核心的三驾马车。产品持续创新是CHALI茶里品牌发展的根基和命脉。8年来,我们紧贴当下市场需求,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持续丰富袋泡茶口味,不断推出多元化的产品线。

CHALI茶里产品体系

在渠道方面,我们全渠道布局,C端销售聚焦在以天猫、京东为首的电商线上渠道,B端业务分为酒店、餐饮、办公和新零售四大场景。目前CHALI茶里覆盖酒店7000+家,与国内多家知名酒店如洲际、凯悦、松赞、世茂等建立了长期而良好的供应模式。进驻餐饮连锁2000+家,如蔡澜、九毛九、怂火锅等。进驻盒马、广百、KKV等1500+新零售商超卖场,为包括腾讯在内的5000+家优质企业提供茶水间服务。

CHALI茶里X世茂酒店二十四节气茶礼盒在品牌营销上,我们更注重打造高质量的品牌内容,通过优质内容与消费者对话,缩短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与之建立更深层的信任和连接。比如今年CHALI茶里在选择首位代言人时,比起带货能力强大的“顶流偶像”,我们选择了与中国茶调性相符的国民女神刘诗诗。今年双十一我们没有以产品为中心大肆促销,而是推出《茶里有新意》系列品牌大片,与消费者喝茶交朋友,一起感受一杯茶里所蕴含的礼仪新意。

36氪:都说CHALI茶里重新定义袋泡茶,怎么理解这句话?

林川:我们觉得可能是CHALI茶里通过产品创新和产品标准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对袋泡茶低端、口感不佳的刻板印象。中国人对茶品质有高追求,以前流行的碎茶包,并不能将中国茶的色香味展现出来。CHALI茶里选择用上等的原叶茶代替碎茶,并联合中国农科院茶科学研究所建立茶里CFDS审评体系,从“味觉“、”视觉“、”嗅觉“、”感觉“四大方面严格把控品质,同时还牵头制定《袋泡代用茶》以及 《袋泡调味茶》两项行业标准,希望送到消费者手里的每一杯茶都是品质上乘的好茶。除了茶包形式创新,我们还在口味上创新。中国茶品种上千,曾经风靡全国的立顿袋泡茶却一直做传统英式红茶,这并不能代表中国茶的口味。8年前CHALI茶里创新推出花草茶、水果茶、养生茶,让消费者能喝到更多元化的袋泡茶口味。36氪:在中国不论茶还是咖啡,其实过去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受众人群。CHALI茶里如何抓住消费者?如何突破圈层,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培养喝茶的习惯?林川: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年轻人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品牌只有抓住年轻人的心,才有机会占领市场,因此我们的目标受众并不是爱喝传统茶的老茶客。我们把中国喝茶人群分成0级到4级,共五个级别,其中0级人群对茶了解甚少,认为茶是一杯健康的、有味道的水,这部分人群占比高达91%。“一张白纸好作画“,我们针对这部分年轻群体的饮茶需求打造产品体系,让他们从一包高品质的袋泡茶开始,了解中国茶,爱上中国茶。同时,在中国整体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以前几毛钱一袋的碎茶包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他们对茶的口感、颜值、方便性、健康都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从产品包装、产品形态到口感体验进行创新升级,推出更好喝、更时尚、更方便、更健康的产品。

CHALI茶里黑标系列乌龙茶

建立核心壁垒,拓宽护城河

36氪:在茶行业中,在您看来最大问题是什么?林川:中国茶产品作为一种非标传统初级农产品,从茶叶的原材料、市场流通端再到消费者端,呈现“三端非标”态势,加上工业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质量难以把控,导致了茶产品形态不统一、价格相差大、品质不一的问题,提高了普遍消费的品鉴门槛。缺少标准化的价值体系,一方面消耗消费者对茶行业的信任,另外一方面也让中国茶市场难以出现引领中国茶行业发展的茶品牌。另外,随着新式茶饮市场的兴起,年轻人对茶饮的追求和老一辈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如何通过产品缩短两者的距离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36氪:面对茶行业的三段非标问题,CHALI茶里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林川:CHALI茶里在成立之初,在产品研发上就建立了标准化的分级制度,从茶园、采摘、到制作、精加工和最后的茶品,都经过层层严苛把控。2018年CHALI茶里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科所共建“CHALI茶里实验室”,发布CFDS四觉评审体系,牵头制定、发布并执行袋泡茶行业标准,将茶产品形态标准化、品质标准化以及价格标准化。36氪:您觉得CHALI茶里与行业其他竞品比较,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林川:我们一直把立顿视为我们的对标公司。立顿作为一个全球知名茶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对中国茶本身以及中国茶文化很难有深入、专业的了解和认知,让它在中国本土化创新方面相对薄弱,这给了我们占领市场的机会。第一,我们率先推出“原叶+拼配“形式的袋泡茶,既保留了中国原味茶的色香味,茶与花草、水果拼配,又丰富了茶的风味,符合年轻人的口感需求,袋泡茶的形式也让在快节奏生活的人们能更简单、方便地喝茶。第二,我们不仅有足够多的口味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产品注入文化内涵和东方审美,占领国潮时代新风口。从寓意“美好山河孕育中国好茶“的山河锦绣礼盒,到复刻大唐茶饮的唐风国饮礼盒,再到每逢中国传统佳节推出的节庆礼盒,端午喜提龙舟礼盒、中秋潮风茶韵礼盒、新年瑞虎礼盒,无不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CHALI茶里山河锦绣礼盒

CHALI茶里新年瑞虎礼盒第三,我们具有一定未来产品线的储备,我们将茶产品从初级农产品向工业化食品级产品突破延申,研发出不同形态的茶产品,比如茶冻、茶粉、奶茶棒、果茶块等等,我们还推出茶香囊、茶香薰等周边产品,持续拓宽茶使用场景。

CHALI茶里首创:萃取研磨茶粉固体饮料奶茶棒此外,供应链是我们另外一大优势。拥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给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让我们在面对市场变化和品类拓展时能快速做出反应。我们在广州南沙总部基地打造涵盖全自动化生产中心、研发中心、国际茶学院三位一体的茶产业研究中心和精加工深加工生产制造中心。南沙工厂布局完成也会带来技术上的壁垒。最后就是我们采取全渠道布局模式,C端B端齐发力,让产品多方位触达消费者。

CHALI茶里南沙总部基地36氪:从茶园到销售,CHALI茶里如何构建自己的供应链优势?品牌自建供应链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是什么?解法是什么?

林川:中国传统茶企,大都拥有自产茶园,尽管原料品质得到了保障,但产能很难上去。CHALI茶里在打造供应链时,借鉴了立顿采购原材料的模式,甄选国内7家优质茶园,200多家供应商进行合作,并通过一整套标准化的生产制作、拼配分级、品质评审流程,实现了体量和质量的双丰收。

再者,还是坚持产品创新。茶行业三段非标问题,让茶叶整个流通链条均不透明,普通消费者喝上一杯好茶的门槛极高。早在2013年切入市场时,我们基于传统茶包品类做了一些创新,推出以茶叶+拼配的系列原叶茶产品,把茶叶不可视的部分变可视。经过多年市场教育,原叶袋泡茶已经被大众普遍接受,甚至变成了一个偏同质化的产品。

如果茶叶一直处于非标农产品的状态,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天然杂质。我们将茶叶从单存的农副产品往更工业食品级方向探索时,我们会改变过去的原叶茶形态,探索类似茶浓缩液、溶冻干茶粉等更方便的形态。而这也是我们未来供应链升级的方向。

CHALI茶里冻干茶粉36氪:CHALI茶里是分为B端销售和C端销售,这两个渠道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林川:对CHALI茶里而言,无论是B端还是C端,产品最终的目的地都是喝茶的消费者,不同的是,前者通过不同的经销商,后者通过线上平台将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B端和C端有很多的细分场景,每个场景下的客群需求不一样,这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场景研发产品,不断开拓市场。通过洞察目标消费者的行动轨迹,让产品多场景触达消费者,形成消费者体验闭环。简单说就是我们消费客群出现在哪里,我们就去攻占那里。36氪:CHALI茶里未来如何扩宽自己的护城河?林川:发展至今,快消茶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这也就要求我们我们坚持走产品研发创新路线,从口味到形态,持续优化升级产品,通过不断扩充产品品类构建品牌护城河。在供应链上,我们已经在南沙投建了工厂研发中心,明年会有部分生产线投产。从地理位置上,随着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商圈”形成,人们就可以开车从珠海到香港或者澳门。对我们来说,这是很好的发展机会。

推动茶文化发展,践行社会责任

36氪:在茶文化的传播上,年轻人作为潜在市场,该如何向他们传达茶文化?林川:大部分年轻人都属于那91%的0级喝茶人群,他们对茶专业知识一开始并不感兴趣,在他们眼中,茶文化是厚重的、高深莫测的。如果刻意地以说教的方式向年轻人灌输茶文化,以示自己高级,反而会拉开与他们的距离。我们则会以产品为载体向年轻人传达茶文化,通过研发符合年轻人需求的产品,将茶文化渗透进年轻人的生活。比如我们曾推出过红楼叹茶礼盒、唐风国饮礼盒,后者用现代袋泡茶的形式复刻四款唐朝茶饮,在礼盒整体设计上将盛唐茶文化盛景与现代潮流 “盲盒”概念融合,吸引年轻人关注。

36氪:CHALI茶里在茶文化向海外,都做了哪些?

林川:目前CHALI茶里暂时没有专项去做品牌出海的业务,不过今年我们机缘巧合成为2021亚洲青年领袖论坛官方指定用茶,我们非常感恩有这样一个机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中国高端袋泡茶的风貌,也希望未来中国茶这个传统文化符号能成为亚洲各国青年间连结的纽带,成为一带一路各国人民情感的桥梁。

2021亚洲青年领袖论坛官方指定用茶36氪:CHALI茶里对于乡村振兴有什么推动?如何以茶为基点向外辐射自己的能力,推动更多相关产业的升级?林川:在今年9月的粤黔东西部协作产业招商对接会上,我们与贵州省发改委签署了发展茶产业的框架协议,未来会在推动粤黔两省茶产业发展,促进当地乡村振兴上做一些实事。

来源:36氪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三十年代老茶庄里谁的待遇最高?| 老工艺的漫谈


  本文节选自茶叶进化论第8期熟茶沙龙内容,主题为「勐海熟茶的转化路径」。


 在本次沙龙之中,探讨了很多关于熟茶制作技艺的内容,由于杨凯老师讲到的历史资料十分丰富,尤其对于老茶及早期红汤茶的工艺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对古法制作有兴趣的朋友可仔细阅读 ……


(本篇文章为节选对话,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 大红印的原料追


李扬:我们喝早期的8592或者7572,能喝出勐海大叶种的味道;昆明茶厂的7581,一喝也是勐库大叶种味道。


以我自己为例,我喝过真实可信的最老的茶,是五六十年代的大红印,是勐海大叶种的味道。



杨凯:说到红印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多老茶的出处并不是特别的清晰。如果红印是50年代的产品,那在1955年以前,大家所公认的做七子饼的原料,必须得是西双版纳的原料。


从这一点来说,应该判断红印肯定是版纳的原料,但是版纳具体到哪一块,并不是特别好说。

 在解放前,人们更愿意用六大茶山这一带的原料做普洱茶。但勐海地区的原料,过去大多数是做蘑菇沱藏销紧茶,很少有人拿它做七子饼普洱茶。


解放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三十年代以后易武(六大茶山)茶叶产量急剧下降,一年大概只有两三千担,降得非常快,而勐海和景洪的总产量能到4万担左右,是大大超过六大茶山的。所以勐海地区的原料也逐渐成为做普洱茶的主要原料。


所以红印的料也最有可能是勐海这一带的,因为当时勐海原料产量比较大。




| 历史上的轻发酵:从七子饼和蘑菇沱讲起



杨凯:

我们现在提的轻发酵和历史上的轻发酵,其实不是同一种发酵,它的差异应该是蛮大的。因为历史上的轻发酵,并非是一个工艺决定的,它体现在制茶的不同阶段,是多种工艺共同造成的。


普洱茶在过去和六堡茶有一定的接近的地方,它在运输的过程中要蒸,类似于过去传统六堡茶有蒸有压的工艺。


从头说起,普洱茶的采摘,地理条件决定了茶山距离初制所都很远,基本都是采茶工人背到杀青地点去的,这段时间茶叶在背篓或者是背袋里,就会萎凋、破边破壁,造成了它的红边等等,那时候茶叶可能就会有部分的发酵,这是第一种发酵情况。


另外一种情况,炒了茶以后可能没法干燥,第二天有太阳才去晒,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渥黄,这是第二种发酵。



除了这两个以外,解放前做茶与现在是有一些区别的。那时一年四季都制茶,春天、夏天、秋天都采茶,统一到秋天来压饼。


这个过程中,春天的茶就有很长的存放时间,按照当时人的说法,茶料是干燥到9成就开始装袋装框,并存储一年,过程中也是有发酵的。这是第三种。


这里要稍微提到一点,为什么需要干燥到9成?


如果茶料需要运输的话,特别干燥的茶是不适合运输的。


1941年中茶公司在昆明有个复兴茶厂,他们想采购一些茶在昆明做普洱茶,委托给勐海茶厂采办。勐海茶厂去六大茶山定制了一些茶,运回到勐海,勐海茶厂的人觉得香气不凸显,就给烘干了。


烘焙以后装在布袋里,用马帮运到昆明,估计路上就碎得差不多了。当时昆明茶厂收到就写了正式文件交涉,以后再采购茶:第一不能烘焙,不然运输途中茶碎得太厉害了;第二不要拿布袋装,换成竹筐,竹子本身有一定的张力保护着茶叶,而布袋在马背上它会压得很厉害。



但如果非要长途运输较干的茶怎么办?


做法有点像六堡茶,拿着筐装起来,把茶叶铺上去,洒水,洒完水以后再压,压完再洒水,就是让茶叶潮一下水以后再压。压完了以后就有个问题,水分太高,路上可能会霉变,这时候要拿竹签捅出些眼儿来让水蒸气散逸,但水分散发很慢,这个过程中,在竹筐里实际就有发酵。


到这里我们就已经看到几个过程的发酵了,如果做七子饼茶,还有一个发酵过程。把茶上锅蒸,蒸好了以后上套上三角袋揉,揉好了以后不进烘房,也不晒,让它缓慢后发酵。


在我们传统的普洱茶,它是多种工序造成的一个缓慢后发酵,这是七子饼茶的发酵。


/

如果说藏销的蘑菇沱紧茶,在勐海这边的发酵是这样的:


分成三种料,一个叫「面茶」,用的比较好的黑条茶原料;然后是「二盖茶」,用的稍微差一点的;最后是「里茶」,用最粗老的料,连枝带叶的,这个茶还要拿铡刀铡碎。

 

但不是把三个料直接拿来用,面茶和二盖茶要发酵,而心子里的里茶绝对不能发酵。


发酵方法是大概100斤茶洒30斤左右的水,洒了以后是小堆,大概一两百斤这样发。如果在发酵的过程中,表面被风干了,这个时候再洒水,再让它表面潮起来。


这个茶发好以后,再和心料一起揉。


蘑菇沱揉好以后堆在一个屋角阴干,阴干以后它中间会起黄霉,我们现在叫金花,当时不叫金花,叫松花霉。


从当时的记载来说,藏民就喜欢这种茶。

 


为什么心料绝对不能发酵?如果发酵,将来茶是起黑霉的,不能喝。


李拂一先生当年就专门记录过这个,他的说法是如果老板和揉茶的工人有矛盾,工人报复老板,就把心子里的料给发酵了,这个茶包好运出去就卖不掉。

 

所以在当年,揉茶工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过去记载过一些当年揉茶工的待遇问题,说某某家有一年吃饭的时候只有两个串荤,人家揉茶工立刻掀桌,不吃。老板没办法赶快跑出去买鸡,买纯荤的给他们。其实在当年,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尤其劳动人民来说,吃串荤已经是不得了的了。

 


李扬:

刚才杨老师说勐海做红汤茶的步骤,和李拂一记载的筑茶好像不是一回事呀?

 

杨凯:

李拂一这个肯定没有写全,现在很多人照着筑茶工艺来做,做出来以后感觉都不太对。从《凤庆茶叶志》上,能找到类似的筑茶工艺,它就是穿孔的,李拂一没有讲这个穿孔环节,他只是讲把茶湿润了以后再压紧装竹筐,这就有点像六堡,六堡是蒸了以后放在缸里头,而这个不蒸只是洒水。

 

两种工艺带来的同样是慢发酵,只不过温度可能不太一样,菌种也不太一样。

 

现代好多人做筑茶,做的不好喝,后来我就想了一下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当年的很多文人写茶并不是很专业,他们是一个记录者,但是记录者可能会丢掉很多的细节。今天想弄清楚具体的工艺就要多了解一些,从不同的记述中来平衡一下,看看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就从凤庆和勐海的两个记载里发现,可能是李拂一的记载漏了穿孔技术。如果按照他的方法来做,你的发酵可能就有一定的问题,我是这么猜测。



| 资料补充


李拂一先生1939年写的文章《佛海茶厂概述》中记载到:

佛海茶叶制茶,计分初制,再分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枯,取出于竹席上反复搓揉成条,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

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别品质装入竹篮。入蓝需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齑脆。竹篮四周,放以大竹(俗称饭笋竹)一人立蓝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

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然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

此项初制之茶通称曰“散茶”。制作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再加制为“圆茶”、“砖茶”及“紧茶”。


/

同一文章中,李拂一先生又写到了紧茶的制作,“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茶底之外曰“二盖”,黑茶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

如制圆茶一般,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甄中蒸之,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櫈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

“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高品”须先一日施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以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

数日之后,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


找到约293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