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什么是茶道

找到约2,160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陈升学堂|第69期:喝了那么多年的茶,究竟什么是茶道?

  “茶道”一词在我国已经使用了1200多年,但是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思想的影响,我们从骨子里认同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一般认为,东方文化要靠各人凭借自己的慧根悟性,用心灵去贴近它、理解它、参悟它,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现代茶文化开始复兴后,很多专家学者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对茶道的阐述也随之丰富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指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他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廉、美、和、敬”,并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指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的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事茶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的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义一心”论。

  作家周作人先生在《恬适人生·吃茶》一文中对茶道的理解比较随意,他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述观点,有的高深玄妙,有的通俗浅显。综上所述,知名茶文化学者林治老师认为,以上都不能把它们视为“定义”,而宁可把它们看作大师们对茶道的一点心得体会。

  在茶事活动中用心灵去体悟茶道的玄妙,好比“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

  有的“浮光跃金”,有的“静影沉璧”,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月露禅心”,有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只有一轮,映象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品茶,对茶道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给茶道下一个统一的定义,把“茶道”当做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而失去了茶道的丰富含义,同时也限制了茶人们的想象力,淡化了茶人通过心灵去感悟茶道,所产生的玄妙感受。

  我们在修习茶道养生时,切忌把精力执着于研究皮相,更不可陷于名词解释之争,而应当倾心于茶事活动,并努力去把握茶道的思想精髓。

  只有这样,对茶道的认识才会“水到渠成”,从“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追求,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自己从茶水中品出的茶道,比别人告诉你什么是茶道要美妙的多,生动的多。

  林治老师对于茶道的看法,认为“心中有佛家亦寺,禅心处处沐春风。甜茶苦茶皆法味,茶喝透时道自通。”

  知识无价,乐在分享!本期陈升学堂就到这里,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一期!

喝了那么多年的茶,究竟什么是茶道?

“茶道”一词在我国已经使用了1200多年,但是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思想的影响,我们从骨子里认同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一般认为,东方文化要靠各人凭借自己的慧根悟性,用心灵去贴近它、理解它、参悟它,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现代茶文化开始复兴后,很多专家学者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对茶道的阐述也随之丰富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指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他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廉、美、和、敬”,并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指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的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事茶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的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义一心”论。


作家周作人先生在《恬适人生·吃茶》一文中对茶道的理解比较随意,他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述观点,有的高深玄妙,有的通俗浅显。综上所述,知名茶文化学者林治老师认为,以上都不能把它们视为“定义”,而宁可把它们看作大师们对茶道的一点心得体会。


在茶事活动中用心灵去体悟茶道的玄妙,好比“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


有的“浮光跃金”,有的“静影沉璧”,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月露禅心”,有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只有一轮,映象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品茶,对茶道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给茶道下一个统一的定义,把“茶道”当做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而失去了茶道的丰富含义,同时也限制了茶人们的想象力,淡化了茶人通过心灵去感悟茶道,所产生的玄妙感受。


我们在修习茶道养生时,切忌把精力执着于研究皮相,更不可陷于名词解释之争,而应当倾心于茶事活动,并努力去把握茶道的思想精髓。


只有这样,对茶道的认识才会“水到渠成”,从“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追求,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自己从茶水中品出的茶道,比别人告诉你什么是茶道要美妙的多,生动的多。


林治老师对于茶道的看法,认为“心中有佛家亦寺,禅心处处沐春风。甜茶苦茶皆法味,茶喝透时道自通。”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原文标题: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李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伦理、东方管理哲学,茶道哲学等。荣获2002年度第八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入选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出版和主编专著8部,其中《日本人为什么是工作狂》(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年版)获得统战部统战系统优秀图书奖;《近距离看日本》(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获得第八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鼓励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论公民美德与市场道德的内在关联》(《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获得首届中国伦理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当代中国茶文化中的反智主义》获得首届茶道哲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多项。

  对话背景

  ▲▲▲

  2019年8月3日上午,在勐海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茶道哲学峰会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及其团队创作完成《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正式发布。
  《天地融入一茶汤》历时三年完成。全书的主体部分由“品茶养心”、“事茶致知”、“修茶明德”、“援茶正伦”、“茶通天地”等五章构成,对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探讨。

  儒学对中华茶道的产生与发展至关重要,许多重要的中华茶道提出者和阐发者来自于儒者。中华茶道与儒学也存在高度的契合。儒学的要义是尽心、知性、知天,中华茶道所包含的尊重生命、精行俭德、顺从自然等思想要素分别对应的正是儒学上述三个主体内容。
  李萍教授作为《天地融入一茶汤》的主要作者,于8月2日下午16:00点,在大益集团益友会全球会员中心二楼茶书阁接受专访。

  大益访谈  Q&A

  ▲▲▲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第三届全国茶道哲学峰会开幕之际,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茶道哲学?

  A: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追问的。茶道哲学研究所成立之初,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想写一本“茶道哲学概论”。经过多次反复讨论,提纲定了,动笔时,依然感觉困难——“茶道”与“哲学”之间如何定义?这就必先梳理——茶道是什么?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怎么走过来的?

  如果我们对茶道思想没有充分的领悟,充分的消化,要提炼出茶道哲学是非常困难的。中国茶文化实际上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所以,我们准备花几年的工夫,借助这样三个视角,逐渐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是怎么在茶道中体现的;把中国茶道是什么梳理清楚。

  关于茶道哲学的定义,我们现在只能给出说明性的解释,就是对茶道进行哲学的思考和反思。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目前,国内茶道哲学研究机构是什么样的情况?

  A:据我所知,人大茶道哲学研究所是国内第一家。我们之所以能成为了第一家,也得益于大益集团董事长、大益茶道院院长吴远之先生的极力推荐和大力支持。

  人大茶道哲学研究所是2016年6月创建的。在那之前,我们连茶道哲学的定义都不敢做,更别说创办茶道哲学研究所、创建一个新的学科。但吴远之先生说,很多事情都是从无到有,如果没人敢做,那就永远不会有人提出来。

  纵观哲学史,很多分支哲学的出现,都是因为有第一个提出来的人,才有了后来的一个学科,一个分支。我们深受鼓舞,我们就做了这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

  茶道哲研究所我们是第一家,希望不是最后一家,还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追随或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所以,从2017年开始,我们坚持举办“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就是想借助这个平台把国内茶道哲学的研究者、正在研究的课题纳入视野,进行相关人才储备和理论挖掘,以及思想的总结。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经过3年多的发展,中国茶道哲学研究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A:国内的茶道哲学研究应该说还在起步阶段。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内开始出现茶文化热,做茶文化的人水准参差不齐。仅仅从研究的成果上看,标榜茶文化的东西很多,比方说随意的个人感想,不加证实的一些臆断,但这些东西很难登上学术的殿堂。

  之前有不少人误会我们也是在做类似的工作,但情况有所好转。从今年开始陆续有几个杂志社的编辑、主编主动联系我,问能不能开茶道哲学的专栏,现在已经有三家,我答应每期给他们推荐一篇。现在可以很欣慰的看到,茶道哲学研究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需求非常大,研究者在理论上提升的愿望非常强烈;还是有很多学者愿意从理论上、学术上扎实去做,跟我们站在一起,共同推进。
  李萍在《天地融入一茶汤》新书发布会上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茶道”和“茶道哲学”有什么不同,能否请您谈谈该如何理解?

  A:在第一届茶道哲学峰会上就有老师提出过这个问题。有人说,在中国古代,“道”就是一个接近于哲学的概念,是一种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所以有人认为,茶道哲学是不是一个重叠或同义反复?

  茶道研究确实是对有关茶进行的思考,它与茶本身、茶生活方式等物质性的茶还不太一样,因此也就有别于茶道,茶道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甚至进入到社会生活层面,但这还不是我们讲的哲学层面。

  哲学层面不直接与物质、物体发生关系,它思考的对象是思想本身;哲学不能思考茶,它可以思考茶道,只有茶道才构成了哲学思考的对象,而不是茶本身。茶道涉及人们喝茶、品茶以及茶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发生的交往、贸易经济等活动内容,人们怎么去看待这个活动?这些内容都可能成为茶道的一部分。

  然而,茶道有日本茶道、韩国茶道等地域、文化传统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就是因为人文思想是与不同人群的地域、风俗等关联;但作为物质性的茶是没有的,比方说,你很难说英国红茶或者说中国红茶,因为只要是红茶,它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应该是一样的。当然作为工业产品,品牌可能有别。从科学层面上来讲,茶是不分地域、国家的,但是茶道分。同样,对茶道进行的哲学思考,严格来讲也不应该分时间、地域、国别。

  譬如,讲到生命的价值,我们并不会去追究古代人活着的意义。我们讲的人,是一般的人,就是人的整体,不是单个的、个别的人;同样,我们所要进行的茶道哲学研究,也只能是茶道一般、茶道普遍以及其中包含的哲学问题,这其实是我们对茶道进行了哲学的提炼和提升。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您前面提到,三年磨一剑,凝聚茶道哲学研究所多年心血的这本新专著得以面世,与吴远之先生的支持、鼓励分不开,您是怎么和大益结缘的?

  A:说起来,很偶然。一个朋友熟悉大益,便带着我去北京大益茶道院喝茶。就这样,我认识了茶道院徐学副院长。在交谈中,徐副院长说起吴远之先生有一个构想,他提出了“三位一体”架构,即茶道心理、茶道美学和茶道哲学的茶道学体系。

  人大哲学系在国内学术地位领先,他问我有没有兴趣来做这项研究,我觉得这个想法挺好,随后得到了时任哲学院院长的姚新中教授的大力支持。

  姚教授很关注哲学向生活世界的转向研究,所以极力鼓励我。就这样,茶道哲学研究在人大开启了。应该说从无到有,得益于这个大胆的创想,以及学术探索的勇气。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在这本书中,您为什么会选择大益八式作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来研究?

  A:大陆茶文化的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初,之所以复兴,说来这要感谢台湾现代茶文化的回流,还有香港的茶文化复兴。不过,大陆不太提茶道,只说茶艺,为什么提茶艺呢?因为台湾人比较忌讳,觉得日本用了“茶道”,而且日本用的就是汉字,台湾茶人觉得一讲“茶道”就容易跟日本混淆。

  所以,台湾是70年代初开始恢复现代茶文化,即他们所说的茶艺,一直使用的是“茶艺”这个词。大陆80年代恢复后,沿用的也是茶艺这个提法。

  但是,大益集团吴远之先生从一开始,就提出的是“茶道”,例如,他还创建了大益茶道院、大益茶道师体系等等。从文献上来看,大益是最早这样做的。我个人也非常倾向于用“茶道”,而不是采用“茶艺”。

  在中国词汇的含义当中,“艺”与某种技艺有关,而茶道比茶艺更容易与哲学结合起来。

  80年代恢复茶文化以后,相关的提法有很多,我本人也观摩、了解了很多不同的茶艺表演、茶道体系,包括书籍,我还是倾向于大益八式。大益八式是近年来所见的行茶法中最具有概括性的,包含的理念释义空间很大。要解读中国茶道,就得找到一个模板。一个思想相对成熟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模板,而且受众也比较广泛,大益八式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它在理论解释上更有可行性。
  大益八式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您对大益茶道宗旨“惜茶爱人”很赞同,能谈谈您的理解吗?

  A:我赞成这个观点,是站在学科立场上来看的。第一,“惜茶爱人”没有否定茶,而是首先肯定茶。首先把茶放在第一位,这一点比目前很多已有的关于茶道的提法更加切合茶道本身的属性。这一点也是我非常肯定的,另外,对茶本身的充分认可,这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韩国、日本茶道的根本一点。

  只有肯定了茶,才会在茶上下功夫,追求工艺的不断提升、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知道,只有工业化、机械化、高科技含量的工艺才能做到稳定的产品质量,这样,我们的茶产业乃至茶文化才能面向未来,拥抱工业文明,拥抱现代生活方式。撇开茶去谈道,一定会过于空泛,毫无针对性。

  第二个词“爱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茶人之间的相互敬爱。比如,在大益八式中,席主泡出第一汤之后,首先是自奉一杯,先益己后利人,这是一个基础。第二个方面,“爱人”是开放的、扩展的,比方说在人类社会交往当中,用品茶来进行一种广泛对话,因为品茶确实能让人静下来,舒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就觉得“爱人”包含了未来无限的可解释空间。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茶道哲学研究对当今中国,未来茶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A:对未来茶事业的发展,我个人觉得可能只是间接的。因为哲学的研究,包括茶道哲学研究,它本身并不直接对现实生活的某个部分产生直接的作用。它是通过影响人及其观念再间接影响到个人的行为。

  随着人们逐渐富裕起来,摆脱了物质匮乏,就会要求吃的好一点,吃得讲究一点,对茶的要求也就高了,包括对茶事的审美和精神满足。用一种学术语言概括的话,后物质主义时代的出现,人们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而是开始更加关注文化精神层面,这时茶道哲学的作用可能就大了。

  《天地融入一茶汤》书摘

  ▲▲▲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目录

  导论  中华茶道与儒学的汇通

  第一章  品茶养心

  一、品茶与喝茶之别

  二、洗尘:易简功夫

  三、坦呈:彰显本心

  第二章  事茶致知

  一、茶道认知何以可能

  二、苏醒:借茶知己知人

  三、法度:由茶循规蹈矩

  第三章  修茶明德

  一、茶人的修养

  二、养成:守真益俭

  三、身受:自厚薄责

  第四章  援茶正伦

  一、茶中见人伦

  二、人伦中的茶礼

  三、分享:推己及人

  第五章  茶通天地

  一、心比天地宽

  二、四海之内皆兄弟

  三、放下:与茶无对

  结语  茶道即人道

  一、茶道的世界

  二、茶与现代生活

  附录:大益茶道何以可能

  1.中华新茶道的开拓者

  2.中华新茶道的践行者

  3.中华新茶道的推广者

  茶道与儒学的相遇

  (来自导论部分)

  大益八式是茶道修习方式,而非简单的茶艺表演。因为它包含了一套自我一体,自洽圆融的茶道学说,这样的茶道学说可以视为儒学传统的“接着说”。大益八式的哲学命题来自对人生八大失误的反思和克服,这八大失误就是贪欲过多、沟通失灵、善恶不分、取舍失当、急于求成、双重标准、患得患失、为此就有对治八法。修行大益八式的饮茶者们通过一次次正经合规的喝茶,就是在洗心革面,反省自己,获得长进。

  贯穿全书的红线是“天地”范畴,该范畴既是儒学的根本,也是理解中华茶道的密匙。心性论回答人在天地间的位置,对人的基本属性做出设定,“为己”“立身”被儒学视为人在世间的使命。大益八式中的“洗尘”“坦呈”十分完美地揭示了这些内容。认识论探讨人与周遭世界的关系,茶只是自然物,茶道则是文化的产物,因人的在场和解读,茶进入人的意义世界。大益八式中的“苏醒”“法度”将人与茶的关系深度勾连起来。修养论关注人格养成,饮茶中的净心养性、饮茶后的愉悦澄明都产生了积极的催化作用,这也是大益八式通过“养成”“身受”这样的程式所要达到的目标。交往论意图阐释儒学和而不同的思想,为现代社会人际互动、社会结构有序调整提供解决方案,这反映在大益八式中就是“分享”。通过茶汤、茶水的分享,逐渐引导茶人打开心扉,成为利他合群的人。境界论着重分析内在超越如何可能的问题,儒学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的学习、作为、行道才是造成每个人达至不同境界的决定因素。至高境界永无止境,是一个无限追求的动态过程。积极向上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提升自身境界的生活状态,为此,需要戒骄戒躁,克服自满自足,大益八式中的“放下”即排空杂念的不二法则就契合了这一层深意。

  撰文:张玮

  摄影:张玉杰、外聘团队

  责编:曾婧雅
找到约2,040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