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神农尝百草的图片

找到约4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万里茶道起源的神农氏、陆羽的故乡,你知道是哪儿吗?

  荆楚大地,人才辈出,文化灿烂,它不仅在我国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茶文化上,也是不可或缺的推广者和引领者。今天,我们就从茶入手,谈一谈湖北茶文化的辉煌。

  说到茶,一定离不开湖北。这里是万里茶道的发源地,是神农氏和陆羽的故乡,茶产量常年居全国前三,因此,湖北在我国茶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片描述  

  先说说茶人。

  一是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句话对茶友来说早已经烂熟于胸,这是我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中对茶的药效的描述,也是关于茶的最早记载。

  而因茶得救的神农氏,就是湖北人。据文献记载,湖北省随州一带是神农氏的诞生地,神农架、随州有他的多处传说性遗址,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就可发现,湖北是我国茶叶史上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图片描述  

  二是茶圣陆羽,他生于湖北天门,他撰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对我国茶文化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圣”,《茶经》也是湖北人为中国和世界的茶史奉献的一份精美礼物。

  三是茶使王昭君。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汉湖北兴山县人,昭君就生长在兴山县香溪河边,河的源头在神农架,源头一眼泉,陆羽称作天下第十四泉。昭君和蕃后,将茶带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为茶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湖北不仅有以上数位著名的茶人,在各个朝代,湖北也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国时,魏国的张揖《广雅》一书中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这是我国关于饼茶的最早记载。

图片描述  

  晋朝时期刘琨为并州刺史作《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茶二斤,皆所需也,汝可信致之。”这是目前可见产茶最早的历史记载。

  唐朝时,湖北的恩施玉露是驰名中外的国际名茶,在日本的国家公园内,至今仍屹立着一块唐代的“玉露”石碑,记载的就是湖北恩施的玉露茶。

  明清时期,各类茶书纷纷面世。

  明代何彬然效仿陆羽《茶经》,著《茶约》一书,王启茂写成《茶铛》一书,清代瞿文灿写成《种茶炙焙法》,宗景藩写有《种茶说十条》、龙赓言著有《劝农小识》、王庭桢的《树桑植茶说》、曹南英的《制茶条议》等,这些茶书的出现,对传播茶文化,提高茶叶生产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在明清时期,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图片描述  

  武汉地处长江流域的腹心地带,交通四通八达,《明实录》中记载:“楚府征税,茶商重困”,就能反映出明朝时,茶叶是楚地政府征税的重要商品,当时,武汉已经有了一大批做茶叶生意的商人。

  清代中期以后,汉口逐渐成为了茶叶对外贸易中心。

  1861年,汉口成为了一个通商口岸,同时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市。

  “每逢茶节,江州衮衮,行贾济济,问起何事,莫不曰载茶,问其何往,莫不曰到汉口”,也就是说,只要看见来往的商人,没有不卖茶的,只要问是去哪儿的,没有不去汉口的。

  不光国内商贾往来穿梭,来自俄罗斯、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商人也来到汉口购买茶叶,汉口也成为了中俄万里茶道的源头,一时风光无限。

  1881年,汉口茶叶出口约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额的97.24%,当时汉口港也被叫做东方茶港,这是湖北茶叶贸易最为鼎盛的时期。

图片描述  

  茶叶贸易的繁盛,自然刺激了武汉茶馆的诞生。

  明清时期,武汉三镇,茶馆遍布。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记载:“无数茶坊列市闤,早晨开店夜深关。据有关资料记载,1909年,武汉三镇茶馆达411家,到了1918年,仅汉口就有696家茶馆,1933年,武汉茶馆高达1373家,创下了历史记录。

  当时的茶馆,不论规模大小,都分为“清”“浑”两类。

  清茶馆主要是卖茶,也可以在此处遛鸟、下棋;浑茶馆除了卖茶,还有说书唱戏的,演皮影的,热闹非常。有的茶馆附近还有澡堂,喝一顿好茶后再去洗个澡,通身由内而外,爽快淋漓。

  解放后,民风淳朴,那时候遇见茶摊,不管主人是否在场,都可以端一杯茶喝掉,再主动放一分钱,没有谁是因为主人不在而偷偷溜掉的。

图片描述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武汉人的喝茶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改革开放后,武汉出现了高档的茶馆——茶楼。这些茶楼装饰高雅,价钱也很贵,一杯普通的,甚至是劣质的茶起价30元,因此,当初去茶楼的多是谈生意的商界人士。

  90年代中期以后,茶楼越来越多,到了1995年时,武汉的各类茶馆茶楼多达5000余家。随着竞争的激烈,茶价也慢慢降了下来,10元8元也能喝杯茶,除了喝茶之外,更多的是喝各种各样的洋饮料,吃小点心,喝茶的意义也逐渐有别于传统。

图片描述  

  再后来,除了茶馆,茶楼,武汉又多了一种喝茶的方式,在桥口的茶叶一条街,街头品茶一条龙极受欢迎。

  每天晚上,这里游人如织,每个茶铺前摆几个方桌,茶叶很不错,而且价格低廉,无形中造成了一个露天的大茶场。

  其实,不管喝茶方式如何改变,茶,仍是武汉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湖北有那么多名茶,采花毛尖、龙峰茶、松针茶、松峰茶、恩施富硒茶,有那么好吃的热干面,有那么美丽的黄鹤楼,以及绚烂到极致的武大樱花,有这么美好的东西在等着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度过这段至暗时刻!武汉加油,湖北加油,等疫情消散,待春暖花开,我们一起喝茶去!

来源:懂茶帝

《图说中国茶》通俗易懂的茶文化读本

书名:《图说中国茶》

版别:旗林文化出版社

作者:姚国坤 王存礼编著

定价:360.00

出版日期:200801

内容简介

这是本通俗易懂的茶文化读本。除了文字介绍,主要辅以图片说明。内容涉及茶的发现、利用、茶文化的传播、形成和演变、名山、名泉、品饮艺术、饮茶习俗、茶与宗教、与祭祀、与婚姻、与文学艺术等的关系和故事。适合广大茶文化爱好者阅读。

目录

茶的发现

1.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和茶的发现

2.云贵地区树龄高达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中国是茶的原产地的力证

3.天然造化,同为茶树却出现了不同的形态

4.从茶、蔎、荈……到茶,茶到唐代才有了统一的名字

茶的利用

1.三千多年前,四川一带已建有茶园,茶已作为贡品

2.饮茶的先驱――鲁周公和晏婴

3.吴王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三国时代饮茶逐渐东移

4.晋代,茶由奢侈品变成普通饮料,饮茶成为勤俭的象征

5.唐代,茶事兴盛,饮茶蔚然成风

6.茶圣陆羽和他的世界上第一部学专著――《茶经》

7.惊人的发现: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批唐代御用茶具

8.二两黄金买不到一斤茶――宋代的龙团凤饼

9.斗茶和茗戏――宋代在茶艺上的新创造

10.皇帝写茶书,空前绝后的第一人――宋徽宗

11.朱元平日一道诏令,使饮茶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12.茶马交易和茶马司

13.乾隆四顾西湖茶区,新自采茶,吟诗作赋

14.贡茶和贡茶园――皇家的享乐,百姓的灾难

15.饮茶方式的演变

茶及茶文化的传播

1.植茶、饮茶逐渐打破地域的局限――茶在国内的传播

2.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茶向海外的传播

茶类的形成和演变

茶与名山、名泉

茶的品饮艺术

饮茶习俗

茶与宗教

茶与祭祀

茶与婚姻

茶与文学艺术

来源:茶书网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不同年代的人都是怎么喝茶的?

茶,静默不语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息不止,为人类所用。让我们跟随这片叶子穿越时空,去感受下古人的喝茶方式吧!

图片描述  


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过程简单的梳理成一个时间表:

一、神农时代:神农时代利用含嚼茶叶鲜叶,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二、西周、东周:开始把茶叶当菜食。


三、秦代: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四、汉代:茶开始商业化,茶叶的简单加工出现,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五、唐代:受经济、文化的影响,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六、宋代:把“品香、斗茶、插花、挂画”,称为“四大雅事”


七、明代:因为朱元璋废团改散,出现了大量的散茶


八、清代:喜用盖碗喝茶,在明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


图片描述  

  历史上有记载的吃茶鼻祖是上古时期的神农氏。《神农本草》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茶了。


  先秦时代的人在神农氏的引导下,估计是拿茶当作一种保健食品来吃,他们会把茶叶直接放进嘴里嚼,虽然入口苦苦的,但到后面竟然可以生津,而且可以消除劳累之后的疲乏。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采摘茶树枝条和芽叶,一起放在水中烧煮,然后将茶汤一饮而尽,这就是古人说的“粥茶法”,即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


        别误会,不是把茶叶和米放在一起熬粥哦。《膳夫经手录》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到了西汉时期,人们觉得之前的那种茶汤饮起来比较苦涩,于是想着怎么改良粥茶法。他们会将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和茶叶一起熬煮,用这些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来掩盖茶叶的苦涩,其实就是加了些调味品的粥茶法。


      这让昆仑想起了现代还在饮用的擂茶,主要流传于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以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入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文章叫《荈赋》,诞生于晋代,是由品茶大神杜育所写。“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看看这句美轮美奂的句子,不把茶叶碾成粉末熬煮怎么出来这个效果呢?从此,饮茶之风慢慢进入上流社会,孙皓、桓温、左思、刘琨等都留下了与饮茶有关的轶事。


  茶就这么走进了唐代,时代也成就了一位茶圣陆羽和他写的《茶经》。书中记载了“煎茶法”,即先在风炉上的茶釜中煮水,等水微沸之后,就将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即刻用特制的竹笑搅动,可以适当加入盐来调和茶的苦涩味,等到茶沫满溢之后,将茶汁酌入茶碗中饮用。


      用煎茶法饮茶时,以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是为了口渴而饮,那就可以作罢了。


  在《茶经》中,陆羽开始说了不少器皿,尤其是他所设计的风炉。其状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多为铜或铁铸造。炉内为泥壁,炉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风,因而称为“风炉”。


  在制茶方面,唐朝人开始玩新花样了,制作一款茶样要经过七道工序,分为采、蒸、捣、拍、焙、穿、封。


        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阳还没升起,露水未干之时,“采’’下茶口十,放进专用的甑釜中“蒸”煮,随后将蒸好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成团饼“焙”干,最后将茶饼“穿”起,“封”存。


  唐朝拍制茶饼,必须使用相应的模具,称为“规承”。这其中,“规”为铁制,形状为圆或方,“承”也称“台”,一般用石头做成。如此复杂的工艺,称为“贡茶”,就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喝的。

 

        到了唐代后期,一种更为新颖的饮茶方法被创造了出来,就是将茶末置于茶盏之中,另在茶瓶之中煮水,待水煮沸后,再持茶瓶注入茶盏中冲点,此法被称为“点茶法”。


  点茶法格外重视点汤的技法,强调注水时水流的通畅、水量的适度和落水点的精准。在点茶的过程中,还要用特定的工具不停地击拂,以求生成浓郁而悬浮的泡沫,如细腻的积雪般覆盖在茶面上,经久不散。


  我们看宋代的一些古画,如宋徽宗的《文会图》,就重现了当时宫廷盛行点茶的种种画面,继而在宋代民间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之中流行一種叫“斗茶”的茶事活动游戏。


       当然,那时的斗茶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斗茶完全是两个概念。现代人拿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昂贵的茶,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的所谓“斗”,最后往往以价格和稀缺成了斗之结果。


      而古人“斗茶”比的是三昧手、安静心和在这个基础上的点茶技术: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越白越厚越好;


      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出现水痕的快慢,汤花紧贴盏壁不散退叫“咬盏”,汤花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叫“云脚散”,为了延长“咬盏”时间,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


      谁先现水痕便输了“一水”,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以上两条标准以第二条更为重要。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


      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黄、乌龙、黑茶。


  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


      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 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就拿清宫皇帝最喜欢饮用普洱贡茶来说,主要采取两种清茶饮法,即普洱茶与水的融合,这与宫内饮绿茶、花茶等茶品一样,只需沸水冲泡、帝后日常生活中,由御茶房或后妃等人各自茶房的太监,预先备开水与茶叶,传唤后随即烹茶以侍奉主人饮茶。《宫女谈往录》中提到:


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可知这就是饮清茶。


有时,皇帝亲自将普洱茶烹成清茶而饮。乾隆登基不久,在一次试茗活动中用雪水烹制普洱茶,边饮边吟诗作赋,字里行间对普洱茶赞赏有加就是一例。


清茶的饮法,也常见于宫内举行活动,皇帝赐茶之中。乾隆五十五年(1790),在圆明园举行的万寿庆典,一些外国使臣有幸安排看戏,当他们正兴致勃勃观看着戏剧时,皇帝对入宴者赏赐吃食与茶叶。


其中朝鲜使节“臣仁点、臣浩修各赐苹果一碟,普洱茶一壶,茶膏一匣;臣百亨赐苹,普洱茶一壶”。普洱茶是可以带走的赏赐物,无需现场饮用。


      清宫饮普洱茶的多样方式,使普洱茶的品质、功效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也为后人合理、多重地使用普洱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作为清宫特有的茶品,普洱茶一直在此扮演着重要角色,加上清朝皇帝深受汉文化熏陶,很快饮茶就上升为茶文化活动。

      至此可以说,我们如今的泡茶方式,已经是把茶的生活化、大众化和品饮艺术结合为一体了。

找到约4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