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陕西哪些地方适合种植茶叶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盘点我国各省区主产的茶叶,你的家乡上榜了吗?

陆羽的《茶经》中“茶之源”写到: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编辑

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都发现过10米以上的野生大茶树,中国是茶的故乡,很多地方都产茶,下面从西南往东北为主线,盘点一下我国产茶的地方都产哪些茶。

云南

云南生态环境优越,污染小、破坏少,生长着很多野生的古茶树,生产的茶叶品质高口感好。随着古茶树被发现到被保护,云南茶叶的价值也越来越高。

主产茶叶:普洱茶,滇红,滇绿等。

编辑

贵州

说到贵州,很多人首先想起茅台和老干妈,其实贵州还有很多好茶,有着全国最大的茶叶产区。

主产茶叶:都匀毛尖,遵义红茶,瀑布毛峰,普安红茶,湄潭翠芽等。

编辑

四川

四川是一个遍地茶馆的地方,喝茶氛围浓郁,四川蒙顶山还有着“最早的‘种茶人’”的传说。

主产茶叶:蒙顶甘露,蒙顶黄芽,碧潭飘雪,峨眉山竹叶青,雅安藏茶等。

编辑

重庆

重庆火锅实在是太出名,以至于完全盖过了茶叶的名声,其实“山城”重庆的气候也很适合茶树生长,产的茶叶主要以绿茶为主。

主产茶叶:巴南银针等。

编辑

广西

虽然发现了野生大茶树,但在西南地区,广西的茶确实不太有名,却很有特色。广西的横县可是有着“茉莉花之都”称号的,可见其生态环境也是很优越的。

主产茶叶:六堡茶,横县茉莉花茶,桂林毛尖,凌云白毫等。

编辑

广东

广东的茶文化氛围很浓,喝茶的人多,当地人都有“吃早茶”、“喝下午茶”的习惯,就连寒暄语都是“得闲饮茶”。

主产茶叶:凤凰单丛,英德红茶等。

编辑

湖南

湖南处于洞庭湖以南,温差较小,降雨量丰富,适宜茶树生长,茶园种植面积广,产茶量大。今年安化黑茶站在了直播风口,更是推动了湖南茶业的发展。

主产茶叶:安化黑茶,君山银针,古丈毛尖等。

编辑

湖北

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里,其茶叶地位也是不容小觑。湖北地处洞庭湖以北,雨量充足,山间湿度较高,利于茶树生长。

主产茶叶:恩施玉露,湖北老青砖等。

编辑

江西

对于茶来说,江西的存在感挺弱的。但是提到云雾茶,肯定会想到庐山云雾,只是很多人不清楚它来自江西。

主产茶叶:庐山云雾,婺源绿茶等。

编辑

福建

福建作为知名产茶大省,所产的茶叶不仅种类多,而且知名的也很多,闽南和闽北的乌龙各具特色,让福建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乌龙大省”。

主产茶叶:大红袍,肉桂,漳平水仙,正山小种,福鼎白茶,政和白茶,永春佛手,白琳工夫,安溪铁观音等。

编辑

台湾

台湾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给茶叶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的生长环境,那里生产的茶叶受到了很多国内外爱茶人的认可。

主产茶叶:冻顶乌龙,金萱乌龙,东方美人茶,文山包种,日月潭红茶等。

编辑

浙江

沿海地区,除了福建,就属浙江产茶最出名了,杭州是历史名都,文化底蕴浓厚,饮茶风气更是足。

主产茶叶:西湖龙井,大佛龙井,安吉白茶,顾渚紫笋,天目青顶,开化龙顶等。

编辑

安徽

要说安徽什么最有名,那就是山和茶了。最著名的是黄山,其气候也适宜种茶,由于山多,四季分明,茶树生长也好。

主产茶叶:祁门红茶,六安瓜片,黄山毛峰,霍山黄芽,太平猴魁等。

编辑

江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州的地位有多高。江苏是一个特别优美的地方,有太湖、有洞庭山,好山好水才能出好茶。

主产茶叶: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宜兴红茶等。

编辑

河南

一直以来,河南茶叶最出名的都是毛尖,拥有很高的地位,虽然河南也有生产一些别的茶,但都不太被人知晓。

主产茶叶:信阳毛尖。

编辑

甘肃

甘肃产茶,也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而且产的还是龙井。陇南地区光照充足,气候温润,成就了这种独特的龙井茶。

主产茶叶:陇南龙井。

编辑

陕西

陕西不止有凉皮和面,还有茶,有水有河的地方,茶树就有可能生长。泾渭茯茶被称为“中国茶文化的根”,具有很高的地位。

主产茶叶:泾渭茯茶,汉中仙毫

编辑

山东

山东额这两种茶,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很陌生的。山东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缓慢,产量低,但滋味独特。

主产茶叶:日照绿茶,崂山绿茶等。

编辑

辽宁

很多人都想不到,辽宁这么北的地方,居然还能产茶。辽宁省内唯一产的闾山红茶,又叫“辽红”,这应该是东北产唯一一种茶。

主产茶叶:闾山红茶。

编辑

上面提到的这些茶你喝过多少?你家乡的茶上榜了吗?

本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程良斌:自信自强 振兴安康茶产业

程良斌,高级农艺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康市茶业协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中国安康富硒茶》、《一心为了人民健康——我认识的于若木》、《紫阳茶业志》、《安康地区茶业志》、《陕西省农牧志·茶叶》、《硒都曙光》、《中国名茶志·陕西卷》、《紫阳富硒茶文集》、《陕西茶产业》、《紫阳富硒茶研究与开发》等。

关键词:自信、振兴、茶业、

摘要:安康历史悠久,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茶叶的产地。紫阳种是我国第一批全国推广良种,品质超群。紫阳富硒茶开发,使富硒产业成为富民产业,故此要自信自强,使健康佳品驰誉神州。

安康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饮用历史悠久,纯朴善良的安康山民视来客不敬茶为不礼貌行为。古今茶诗、茶歌、茶俗、茶艺、茶著作、茶戏曲、茶电影丰富了我国茶文化,带给人们更高层次的美的享受。饮茶可解渴健身,品茶可心旷神怡。紫阳藉知名作家丁文1994年出版的《中国茶道》是我国第一部茶道专著。

为法门寺复兴茶道,继承发扬中华茶文化优良传统,服务两个文明建设,笔者提出倡导“和敬廉健”四字茶德,即:“以和为贵,和气待人;客来敬茶,敬爱为人;廉洁奉公,反腐倡廉;身心保健,健康长寿” 。

安康茶文化是祖国茶文化的瑰宝,因地理特殊、品质超群、历史悠久、科研突破,已引起多学科科学家的重视支持与茶界的高度关注推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紫阳茶文化的发展,不仅享誉国内,且已走向世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歌之乡紫阳民歌光碟《紫阳茶歌》、《紫阳民歌教材》以及《动感旬阳》、《安康民歌精选》、《紫阳民歌选编》、电视专题片《郎在对门唱山歌》先后问世,平利县把茶文化与女娲文化溶合,形成了女娲茶文化的良好氛围,丰富了安康茶文化。

安康茶文化名人辈出,如:中国著名茶文化专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丁文,著名作家安康学院教授李春平,知名作家张宣强,曾德强,国家级农业特有工种质量督导员、高级茶艺技师《茶道生活》作者国家首批从事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和教学人员 “安康和汤” 发明者姚华,都很有威望。

我们不要自卑,而应该加倍自信,以质取胜,以优取胜,加大茶文化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大兴茶旅结合,开发健康养生服务、为安康的绿水青山、为涵养南水北调水源、一江清水送北京,为山区脱贫致富,不懈努力,再作贡献。

一、陕茶文化历史悠久

2016年5月6日,陕西汉阳陵出土的2150年前的茶叶正式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现己在汉阳陵博物馆展出。

根据大量历史资料,经过认真考证,笔者写出了《陕西汉阳陵出土世界最古老茶叶产地探讨》一文,2017年10月26日,参加第五届法门寺茶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茶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论文编入有53篇320页的论文集首篇。此论文还在《中国茶叶》2017年第10期p44正式发表。论文从四个方面作了论证:

(一)最早的文献记载

巴国是我国最早栽培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公元前1135年,周武王联合当时居于巴地的庸、蜀、羌、牙、微、卢、彭、濮等民族共同伐纣,之后巴蜀所产之茶列为贡品。

巴国在何处?《华阳国志.巴志》原文如下:“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其地东至鱼腹(今重庆奉节),西至棘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南及黔涪(今彭水)。此处记载的汉中,其治所在今安康汉江北岸(原中渡台)设的西城县。汉承秦制,在安康设汉中郡治,原西城治所西城阁己恢复建成。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1)。从此汉中治所西迂南郑。

巴国在今汉阴建都,西迁前以安康为中心的古汉中,是古代巴人的活动中心,是我国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古代巴人的活动中心的史料证实,汉阳陵出土的茶叶产地应是我国最早生产贡茶的巴国,即今汉水中上游及其支流的大巴山区。

安康秦汉古茶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振华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共同研发了“世界最早的茶——安康秦汉古茶恢复创新产品” 秦汉古茶。其典型品质特征“金银相间色、清醇甘甜味”给人留下久久回味。

(二)从贡茶芽的历史分析

唐代王室,崇尚饮茶,贞元十七年(801年)《通典》载:安康郡贡茶芽一斤。唐代茶区分布已十分广阔,有80多个州产茶,十分重视贡茶生产,其中特别点出陕西有金州茶芽、梁州茶及西乡月团3个名品。金州茶芽与汉阳陵博物馆展出的2150年前的茶叶相似,金州茶芽应是汉阳陵出土的茶芽的传统产品。

民国《紫阳县志》有“每岁充贡”“茶之原质色香味较他处所产俱胜”的记载。更有存于陕西省档案馆的《贡茶档案》信票国家一级文物作证,清光绪三年(1877年)正月,紫阳县知县唐清辅差遣衙役办理的《贡茶事案》信票。

“雨前一样是新茶,

坡有阴阳性各差。

齐焙白毫先入贡,

香风吹出野人家”。

这是清代紫阳县令江开的《紫阳竹枝词》,是安康历史上贡茶生产的生动写照。“齐焙白毫先入贡”这诗句点出入贡之茶,必是与汉阳陵出土的茶芽同样嫩度有白毫的茶芽。

(三)据《陕西省茶叶区划》分析

陕西省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区域在哪里?据《陕西省茶叶区划》分析,茶树种植的北界在秦岭南麓800m一线。而最适宜区域在安康境内汉水、月河以南、巴山9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由于有秦岭、凤凰山双重庇护,阻挡北方干冷气流的入侵,西部有1905m高的星子山挡住西来的寒流,南部大巴山缺口又能充分接纳南方湿热空气长驱直入,从而形成陕西省内农作物越冬条件最好,水热条件匹配最佳的亚热带作物生长区域,其气候相当于自西部内陆向东部沿海移动了1000km,或向南偏了600 km(2)。

从古至今,生物界都有适者生存的规律,陕西省内农作物越冬条件最好,水热条件匹配最佳的亚热带作物生长区域,应是我国最早栽培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

(四)根据品种资源推测

1981年至1984年,我主持完成的《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报告》认为,保存在安康专区茶叶试验站的紫阳县红椿区深阳乡平安村稀有单株“紫阳一号”,不开花、不结实,不同于国内开花不结实的无性系大叶种。叶长12.8 cm,叶宽7.1 cm,叶面隆起,叶形为大卵圆叶形,是极其宝贵的品种资源(3)。无花茶“紫阳一号” 芽大、叶大、起泡,泡也大,叶片解剖构造栅状组织只有一层且松散,这是茶区古老的活化石,也可看出大叶种古茶树幸存退化的表现。历史上紫阳老茶区有搭梯采茶的史实,至今紫阳、汉滨瀛湖仍有古老大茶树分布的痕迹,尤其是岚皋县蔺河镇茶园村古茶树群,是全国推广良种紫阳种中的原生态天然林下野生的紫阳大叶泡和紫阳槠叶种, 是十分珍贵的资源(4)。

综上所述,安康有古老茶树遗存,是古巴蜀茶区的中心地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我们应引以自豪,应树立文化自信。

二、品种优良品质超群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作物起源中心,是多种大田作物以及茶、桑、果、菜等经济作物的起源中心。陕南茶区与四川盆地同属于一个大生态系统,茶、桑栽培历史比长江中下游茶区还早,安康市石泉县出土了我国最早蚕业的物证珍宝鎏金蚕。紫阳种是我国第一批全国推广良种,陕南茶区是我国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开发利用开展较早的茶区,早在1952年,西北农林部就派员赴紫阳考察,次年陕西省农业厅筹划比杭州中国茶科所早6年成立了安康专区茶叶指导所,并得到了南方各产茶省的人才支援,当时即拥有大学本科、大专、中专学历科技人员19人,开展了颇具影响的学术研究与交流,自1953年至1973年20年间,安康专区茶试站曾四度进行茶树品种资源调查,陕西丰富的优良茶树品种资源,早己扬名茶界。

1964年夏初,我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饮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高桥银峰茶后,书赠《咏高桥银峰茶》诗一首。诗曰: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餖飣眼不花。

协力免叫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郭老“脑如冰雪心如火”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从而从根本上树立茶文化自信。郭老咏的高桥银峰茶,你知道是什么茶树品种的鲜叶原料制成的吗?翻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树栽培学》第146页,有一段介绍陕西紫阳种的叙述,原文如下:“该品种抗逆性强,单产水平一般,适制绿茶,品质甚佳,以生产高级绿茶紫阳毛尖闻名全国。引种到湖南长沙后,优良种性进一步发挥,成为新创制名茶‘高桥银峰’的主要原料。”紫阳种于1955年引入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栽培,南迁后,由于温度条件更能得到满足,其萌芽早的特性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湖南当地早芽种无多大差异。生理生化反应活跃的条件得到满足,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含量不仅高于云南大叶种,也高于湖南高桥种。研究结果认为,紫阳种南迁作为湖南的绿茶品种,比在当地群体中选种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5),现已成为湖南名茶“高桥银峰”的主要原料。

紫阳种是全国推广良种,不仅是适于当地栽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紫阳种南迁还可改善南方茶叶品质,本应值得我们自豪,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不少人却缺乏自信,迷信外地,盲目从南方引进低劣品种,以至造成抗逆性差、未老先衰、早花早果、产量低、质量差、茶农恨的局面,事实教育我们要自信,要文化自信!

据《中国名茶志》(6)介绍:1988年安康新创制名茶“安康银峰”问世,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王镇恒教授题写茶名。这与郭沫若歌颂的“高桥银峰”是同种同源的名茶,本可以借郭老的宣传“高桥银峰”名诗来宣传一下“安康银峰”,十分遗憾,安康却缺乏敏感与自信,早己停产了。

在陕西原省管唯一的安康专区茶叶试验站逐步衰落消亡的逆境中,高兴的是民间有科研新星露头了,安康市茶技站原站长王衍成,从紫阳种中选出了早芽型优良单株,经20年单株扦插繁育,育成了无性系地方品种紫阳早,正式命名为陕茶一号。陕茶1号是陕西省在紫阳种中选出的第一个无性系茶树品种,但绝不是唯一的、肯定还有更好的。当前不仅要大力推广陕茶一号茶苗,更要系统推广其育种经验,将陕茶一号和本省茶树良种繁育推广作为茶农增收的重要措施,除保证本地建园及低改外,逐步向外地外省推广,壮大种苗产业,形成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为改善南方茶区茶叶品质作出贡献。更可喜的是,陕茶一号新茶、京康现代农业公司汉江绿毫均已上市,其外形内质均不亚于“安康银峰”, 市场信誉高,且供不应求, 值得庆贺!

三、健康佳品驰誉神州

你知道硒是什么吗?你知道硒和你身体健康状况的关系吗?你了解安康的硒资源、紫阳富硒茶吗?你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领袖之一陈云同志的夫人、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为什么要亲临紫阳调查,且一直高度关注安康富硒食品开发宣传与推广吗?2017年我采用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志书笔法,以亲身经历写了一本科普小书:《一心为了人民健康—我认识的于若木》。本书介绍了从不认识硒到发现硒中毒、用硒防治克山病,使人们认识到硒是人畜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有40多种疾病与缺硒有关;从发现紫阳富硒区到开发研究了紫阳富硒茶,从而引起了一心为了人民健康的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的高度关注,亲临偏僻贫穷的秦巴山区考察,自费购买紫阳富硒茶赠给中南海内的老领导品尝,亲自撰稿、组织、宣传、推介紫阳富硒茶,亲自组织科考队考察论证开发安康富硒食品,促成紫阳富硒茶、安康富硒食品进人民大会堂、新华社宣传推介,多次召见陕西、安康、紫阳的党政领导,企业界、科技界和新闻界人士,指导开发安康富硒食品。

于若木为人民健康服务、为脱贫致富服务的精神鼓舞了安康人民,安康富硒食品已成为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并正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热潮,大力宣传硒是微量元素中最重要的获得长寿元素称号的微量元素,硒是我们健康的保护神,于若木倡导要像补碘一样来补硒,以大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安康是全国少有的健康保护神长期永驻的地方,最适于人类居住养生养老的新型人间天堂,我呼吁:多来安康吧,多吃安康富硒食品吧,多补硒可提高您的健康水平哦 !

《一心为了人民健康》由陈云于若木的长女现任中国营养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陈伟力作序一。她在序中写道:母亲年近花甲,才涉足营养学,但她干一行爱一行,细致认真,全力倾心于营养事业,她以关心人们营养、补硒保健为出发点,认为紫阳是我国国内少有的富硒地带,并亲自曾四次为安康、为紫阳题词:第一次是把开发富硒茶提高到为全国人民健康服务的高度;第二次是高度评价紫阳富硒茶的抗癌功效;并赞美其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第三次是在大力倡导茶为国饮的同时,把紫阳富硒茶奉为国饮新秀;第四次是从科学角度出发,认为人们补硒光靠喝茶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开发富硒食品。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我高兴地看到,中共安康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开发富硒茶、富硒食品,现已将其发展成为安康生态友好型支柱产业。我高兴地看到,紫阳县十分重视紫阳富硒茶品牌建设,多次获奖。2004年紫阳富硒茶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2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连续三年荣登中国十大富硒茶品牌榜首;2015年品牌价值已近20亿元;2016年紫阳富硒茶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2015质量之光公众评选活动获奖的全国知名品牌,与华为、娃哈哈、蒙牛、联想等十大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共同荣获2015质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 祝安康多产无任何污染富硒保健的大爱茶、放心茶、健康茶,多产富硒保健食品,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祝安康人民尽快脱贫致富!祝陕西人民幸福安康!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启坤教授,作序二。他在序中写道:陕南茶区风光秀丽,生态条件好,是发展茶乡旅游的好地方。加之陕南各地与茶相关的历史和人文条件的差异性,形成了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小产区茶。因此我曾建议:做好设计与规划,有重点的把一些有条件的小产区打造成茶产业旅游区,让更多饮茶爱好者能深入陕南很多环境优越的、茶叶品质各具特色的小产区,亲自去体验、去品尝哪些优质的小产区茶,引起他们对这些小产区茶的兴趣,若干年后,定能见到成效,期望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旅游区建设得更好,成为西安的后花园,全国生态旅游胜地。祝陕西茶业兴旺发达,祝陕西茶区人民富裕安康!

本书是一本适于不同地域、各个年龄段人群阅读的科普小册。希望各部门、各级领导给予大力支持与宣传。

希望富硒区人们阅读此书,提高开发富硒食品的积极性,既为全国人民健康服务,又为脱贫致富出力,使富硒产业成为富民产业;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在缺硒区,为了健康人人都需要补硒保健,提高健康水平,本书是您的科普益友。

四、中茶有远见卓识

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在70多年前就与紫阳县结缘,在看准了安康在富硒茶、富硒食品开发上的独特优势后,中茶紫阳茶叶有限公司于2022年1月在紫阳县注册成立。此次二度牵手是基于紫阳县良好的自然生态、小产区的优势茶叶资源,以及建行总行联县包抓紫阳的大力支持。由中茶公司、建行总行及县政府三方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金2000万元。

中茶紫阳于2022年3月份启动紫阳富硒茶精制加工项目建设,厂房总面积2150㎡,建成后可达到年产20吨精制绿茶、20吨精制红茶、10吨精制白茶。目前已完成改建厂房及辅助用房,建成预处理车间、茶叶精制、白茶蒸压、全自动包装流水线各1条,还有手工制茶体验区、半成品、成品仓库及接待展示区,去年8月投入试生产。主要生茶加工紫阳毛尖、红茶、白茶,打造中茶牌紫阳茶产品。

中茶紫阳将始终秉承“好茶在中茶”品牌理念,积极融入推进紫阳“三茶”统筹发展,探索建立“品牌整合+标准输出+渠道共享+模式复制”的现象及“中国小产区特色茶”长效发展机制。立足中茶、建总行、县政府、京东多方背书,加大与紫阳本土初制茶厂合作,加大核心品牌、产品培育打造,积极拓展陕西及西北市场,布局线下销售网络渠道,发展官方旗舰店、社群营销线上渠道,冲刺陕西乃至西北领先的品牌茶企,发挥作为紫阳茶产业重点产业链作用,承载引领紫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紫阳富硒茶品牌来之不易,2020年安康富硒产业全产业链从业人数达40余万人,综合产值达650亿元,居全国各大富硒区之首。2021年12月,程良斌《中国安康富硒茶》(中英文对照版)由陕西新华出版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宗懋为本书题写书名,安徽农业大学段建真教授为本书作序。从而又给安康文化增添一份自信。

五、突出抓好富硒产业科技创新工作

安康国土面积2.35万平方公里,其中54.2%的土壤硒含量达到中硒(0.2mg/kg)以上水平,是目前资料显示天然富硒土壤覆盖地区最广、硒含量地层最厚、最适合开发利用的富硒资源区,安康因此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优质、环保、安全”的天然富硒区域,被誉为“中国硒谷”。

据此,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安康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了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国家发改委批复成立“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批复成立“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批复成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并建成“王汉中院士工作站”“赵其国院士工作站”“桂建芳院士工作站”等一系列富硒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富硒产业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孵化70余家富硒产业科技型企业,开发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鱼、植物富硒片、富硒黑豆多肽等产品200多个,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安康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持续深化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地合作,整合市内科技资源和力量,构建了“国家级首席专家+地方学科带头人+科研推广单位+现代经营主体”协同创新产业发展体系,组建了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立富硒产业科技创新联盟,近两年全市新开发富硒产品20余个,发布富硒科研新成果14项,转化富硒科研成果10项,登记省级科研成果10项,培育富硒产业科技型企业52家。

近年来,安康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富硒产业作为生态友好型的首位产业、支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和立市兴市的拳头产业,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思路,突出以“硒”为媒、以“硒”兴业、以“硒”富民,全产业链推动富硒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安康富硒产业位居全国各大富硒区之首,值得自豪,应该自信,望充分发挥优势,继续加大开发与宣传促销力度,以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注释:

(1)《史记.高祖本纪》

(2)吕从中《岚皋-紫阳和洛川原两个农业气候优势的发现及其开发利用的措施建议》,陕西省气象区划)。

(3)《紫阳富硒茶研究与开发》程良斌编著,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4)《岚皋县林下原生态野生古茶树资源调查初报》作者程良斌、谢利华等,《茶业通报》2015.01期发表。

(5)参见《茶树北移和南迁的生化特性》《茶叶通讯》1981年第4期

(6)《中国名茶志》王镇恒、王广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023年3月22日写于恵民之州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张淑珍的茶树人生

我国的茶叶大多产自南方,处于北纬33°线上的商南,历史上并不产茶。共产党员张淑珍,大学毕业后扎根秦岭山区,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致力于南茶北移工作,成功让茶树在商南生根发芽,并通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让商南茶香飘四方,带动当地贫困群众依靠茶业走向富裕,成为商南茶的“常青树”。

扎根

1961年春,二十多岁的张淑珍即将从西北农学院毕业,这位来自河南省太康县的姑娘,在陕西历经几年的学习后,已经适应了大西北的生活。在她的心里,默默对于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秦岭产生了一颗敬畏之心。


张淑珍在茶园指导采茶

毕业分配时,她和恋人焦永才都有机会留在西安工作,不过焦永才却选择了大家都嫌条件艰苦而不愿意去的商洛。“你不是说打起背包走天下,哪儿需要哪安家,最艰苦的地方最需要人,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所学来改变它。”“祖国的山河无处不娇,关键在她的儿女如何去打扮她?”在焦永才的影响下,他们选择了偏远的陕南山区商南。

初夏,他们从秦岭北麓乘坐一辆拖拉机,经蓝关、穿秦岭、过武关,在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山路上整整颠簸了一天半,才来到他们将要工作的地方。


张淑珍和爱人焦永才年轻时的合影

商南地处秦岭腹地,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过去当地群众经常用“九山半水半分田”来形容。在县里报到后,张淑珍被派遣到县农林综合站工作,而这里的条件比她想象的还要艰苦。单位安排她的第一项任务便是下乡搞林业普查,所到之处,乡亲一盘腌菜要吃几天,浆粑糊汤是招待客人的稀罕饭,这种极度贫穷的现状噬咬着张淑珍的心。不到一年,她褪去了大学生的模样,完全融入了当地的农村生活。在最艰苦的那段日子,张淑珍与焦永才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在商南安了家,扎下了根。

怎样才能让乡亲们解决温饱呢?既然土地少,那能不能在荒山上做点文章,张淑珍想到了引种,如果能引进一种经济苗木落根商南,把荒山变成金山、银山、宝山。这对改变乡亲们的贫困状况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一天普查回来,她将这个想法大胆地告诉了站领导。

很快,站里专门划分了一亩地让她做引种试验。刚开始,一切都很茫然,也不知道哪些经济树木能在商南生长,她就不断地尝试南树北移、北树南移。从1962年起,她栽种过桉树、油茶、文冠果等,但效果均不理想。

一次,县领导梅光华来站上调研,听说张淑珍在引种经济林木,便问她:“我在安康打游击时看到山坡有很多茶树,老百姓年年采茶卖,收入提高了不少,不知道茶树在商南能不能种植?”

梅光华的话让张淑珍眼前一亮,她决定试一试,并找来一本《茶树栽培学》开始了解技术要点。

春节过后,梅光华到安康开会,就用樟木箱子带回来200株茶苗交给张淑珍。看到这些茶树苗,张淑珍如获至宝,她小心翼翼地将茶苗栽进翻了好几次的试验田里,每天都悉心照料,希望茶苗能很快冒出新绿。然而,200株茶苗竟然无一株成活。

第一次失败了,张淑珍没有气馁。随后,她又托人买了300多株茶苗栽在西岗上。不料那年赶上大旱,也无一株成活。1964年,她又将700余株茶苗栽到捉马沟,茶苗不久也是整片整片地枯死了……。就这样,反复换地方栽种,茶苗反复枯死。她种茶的希望,也是一次次破灭。

“照书移栽,这咋都活不了呢?”历经屡次茶苗引种失败的张淑珍感到很是困惑。

是不是气候的问题?一段时间,她反复到气象局查阅了历史上有记录的气象资料,对当地的最低温度及持续时间、小气候条件等进行了一次全面地了解。然而,记载的数值均没有超出教科书标注的范围。

一次张淑珍到水沟乡普查,意外地在一家坟园里发现了几株野茶树。“既然生长着野茶树,说明这里种茶还是有希望的。”这个发现让她欣喜的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移栽不行,不妨直接播种试试!”丈夫焦永才建议她换个思路。

当年,她托人买了10斤茶籽,一颗一颗播在苗圃,并小心地在上面覆上一层薄土。白天她经常去地里转转,生怕鸟儿啄走茶籽,晚上她给地表上面盖上一层稻草,生怕茶籽被冻着。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几十天后,疏松的苗圃地里萌出了一棵棵幼苗。“看到茶苗像娃娃一样探出头来,我的眼泪瞬间脱眶而出,真是激动。”2022年10月,谈起半个世纪前的一幕,张淑珍仍历历在目。

萌出土的茶苗对于张淑珍来说,就像是自己的娃娃。她每天早起晚归,到苗圃除草、松土、施肥,详细记录着每天的温度、湿度、光照。在她的悉心呵护下,这些茶苗将根深扎于土,茁壮成长。几年后,也就是1970年春,一丛丛茶树可以采茶青了。

清明前夕,看着茶树枝头冒出的一片片鲜嫩的叶子,张淑珍激动得几个晚上都难以合眼。天刚蒙蒙亮,她就背着筐子来到茶园,趁着晨曦的露珠,小心翼翼地用拇指和食指将一芽两叶掰断下来,生怕弄疼了它。张淑珍说:“采茶时不能用指甲摘茶青,那样会留下很深的颜色,会影响茶叶的品相,也会影响茶汤的味道。”

“明前茶”采回来后,张淑珍借用农民的土灶、炭火和铁锅,开始炒茶,由于担心头发会掉进茶叶里,她做茶时还专门裹上头巾。入锅杀青,出锅揉捻,晾晒烘干,最后又入锅翻炒、提香。对照着教科书,就这样成功制成了3.8斤茶叶。


张淑珍在茶园指导采茶

“那是我第一次制茶,茶叶喝起来有股‘青草味’,苦涩得很,但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甜,那一抹特殊的滋味,令我入口难忘。”张淑珍说道。

她满心欢喜地将这些茶叶分成均匀的30多份,用纸包好送到县上。而就是这30多包茶叶,佐证了茶树在商南扎根的艰辛。

发芽

商南也出茶叶了。这则消息在当时的县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张淑珍在茶园

1970年,省上组织全省茶叶技术干部到浙江绍兴上旺大队的500亩茶园进行参观考察,此行给张淑珍的启发很大,她开始思摸着如何进行规模性试验。

1972年,县上派她去参加全国茶叶现场会,在湖南长沙桃江县茶园基地参观考察后,进一步坚定了她搞规模试验的信心。那次回来后,茶叶在县上的支持下开始进行推广种植,张淑珍被确定为该项工作的技术负责人。“试验不等于成功,当时领导把这项任务交给我的时候,心里既激动却又感到不安,激动的是自己即将开始实现自己的愿望,不安的是不知前方的路究竟是否顺利,万一有啥问题,自己将如何面对党和政府?”2023年2月,张淑珍在和记者交谈时回想起当年的情景。

在县上的大力推动下,县城周边的几个人民公社很快行动了起来,而张淑珍则每天奔波于各个公社的生产大队,教大伙儿如何起垄、播种、施肥、管理幼苗。当年冬季,县上组织2万名劳力上山开辟了1万多亩茶园,并成立36个茶场。次年春季,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


张淑珍在茶园采茶

然而,一株幼苗要长成参天大树,注定要经历一轮又一轮风霜雨雪的洗礼,事情也果真同张淑珍所担心的一样。到了第三年,长得好好的茶树苗突然出现大面积枯萎、死亡,之前播种的茶苗,存活下来的不足三分之一。

目睹成片枯死的茶树苗,有人说“南茶北移”就是劳民伤财,有人说张淑珍不讲科学瞎折腾。一时间,各种流言蜚语迅速在县里传开。

“各个生产大队组织了那么多的劳力,占用了那么多的坡地,费了几年的工夫,这苗子说没就没啦,当时思想上的压力很大,面对大家的质疑我一时半会也答不上来,因为还没有找到苗子枯死的具体原因。”一片质疑声中,张淑珍没有选择退缩,她在想为什么有的茶苗没有枯死呢?“一个地方,它的气候是相同的,有的枯死了有的却好好的,我就琢磨着会不会是土壤在作怪呢?”

一个晴天,她叫上同事一起拿着?头和铁锨,连续跑了几个生产大队,在每个地方的茶园分别挖了不同的土,枯死茶苗根部的土装在一个袋子,成活茶苗根部的土装在一个袋子。然后带着这些土,再次翻越秦岭来到省城西安,请大学的老师给帮忙化验。

几天后,结果出来了,影响茶树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壤酸碱度问题。

原来,商南土壤种类多,成土母质极为复杂,一道梁、一面坡上的土壤厚度和品质都不尽相同。而茶树是嫌钙植物,土壤中石灰质含量过大,它就无法成活。

“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我再次流出了泪水,是激动,是辛酸,是感激,还是高兴,自己都说不清楚,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次年,县上同意了她新提出的“避钙就酸”的茶园发展思路,一改过去连山连坡大面积种植的路子,而是顺应“鸡窝子”特点,宜茶则茶、宜林则林、林茶相伴、适者生存。

“一过春节,我就和几个同事反复在各个生产队跑,主要的工作就是检测土壤的酸碱度,凡是有高钙物的坡地,就叮嘱大伙儿绕开,凡有麻骨石土的坡地,就叮嘱大伙儿合理密植,几个月就忙这一件事。”那段时间,西北大学和省植物研究所的教授,一见到张淑珍,就知道她又是来化验土壤了。


张淑珍在茶园查看茶叶

那年,大伙儿重新播种的茶园相继萌发出新芽。1976年,商南县全县播种茶园面积超过2万亩。

然而,接下来事情也并不是一帆风顺。1976年11月,商南县遭遇了历史上少有的低温天气,当年新种植的茶苗几乎全被冻死。看到原本精精神神的茶苗,一下子耷拉着脑袋,张淑珍手握着茶苗,两眼泛着泪花,心疼地坐在茶园里一声不吭。

已经借调到省城工作的焦永才听说爱人整天没精打采,便回来安慰她要相信自己,不要因为一次极端天气的影响而灰心。看到张淑珍想像茶树一样决心要扎根商南,焦永才就再也没有回到省城,而是选择在商南留下来继续陪伴爱人工作。正是由于爱人焦永才对她长久地默默支持,才造就了她与茶叶的一生情缘。

次年春,张淑珍和大伙儿又重新补种了茶苗,而那次低温之后商南再没有出现类似的极端天气。短短几年工夫,商南便建成36个茶场。当时,一盆茶叶鲜叶能换一袋面,茶叶有了收益,大伙儿种茶的积极性也逐渐热了起来。

1979年,张淑珍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天,她庄重地在笔记本的第一页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并在内心萌发出誓将一生奉献给商南茶业的坚定信心。

飘香

茶树的栽种仅仅是茶业发展的第一步,要想产出真正的好茶叶,制茶环节相当重要。在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这六大茶类中,每类都有其不同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领。


张淑珍在茶园

那时初生的商南茶,既没有传统的制茶经验,也没有现代制茶技术的普及,单就杀青这一关,就很难跨越。刚开始,炒制出的茶叶青草味总是很浓,口味也不是很好。如何突破制茶的技术屏障,让商南茶能为大众所接受并能够走向市场,成为摆在张淑珍面前的又一道关口。

“我们先从绿茶制作工艺入手,抽调了一批技术人员组成试制小组,从杀青到揉捻,再从揉捻到干燥,三道工序一次次反复地试验,每制一包都对锅温和杀青的时间做了详细的记录,然后再泡上一杯,逐个进行比较。”一天下来,张淑珍的10个手指头常常被烫起“亮泡”。

“后来我们就发现杀青是制茶的关键,茶叶口感好不好关键在杀青,而杀青一方面是要控制好锅温,另一方面就是要控制好时间,时间长了也不行,时间短了也不行。”

十次、一百次,一千次,……仅仅杀青这一个环节,她反反复复尝试,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终于找到了适合商南茶的杀青手艺。而一番苦功也终于研制出韵味久长、浓香回溢的商南名茶——商南泉茗,并在中国西部名优茶促进会上获得“陆羽杯”大奖。

1980年,张淑珍走上商南县林业局茶叶站站长岗位,作为全县茶业的领头人,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时值改革开放初期,茶叶的销售还延续着计划经济的老路子。供销社茶叶卖得好,茶农得到的利润却不多,茶叶卖不动,供销社就没有了收购的积极性。

1984年,商洛地区供销社春季收购了20000斤商南茶叶,到冬季还积压在库中。茶叶价格走低,茶农挣不到钱,很多人开始打起了退堂鼓。这一切让张淑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张淑珍找到供销社,折价回购了积压的20000斤茶叶,带着全站职工,用报纸卷装成筒,走街串巷卖茶。不料,两个星期茶叶就全部卖出了,除了上缴国家600元税金外,站里还净赚了5000元。这件事给了张淑珍极大的触动和启发。

“通过这件事儿,我发现商南的茶叶卖不动的症结是产销脱钩,当时就想如果能成立一个茶叶销售公司,把农户的茶叶组织起来直接面对市场,不就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茶农的收入。”

张淑珍很快便把这个想法交给茶农,征求他们的意见。几天后,36份要求加入茶叶销售公司的申请书接踵而来。1985年3月,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成立,开始探索茶农种茶、茶场初制加工、联营公司精选包装销售的茶业发展新模式。


张淑珍在茶园指导茶农采茶

同一时间,张淑珍和茶业站20多名职工自愿丢掉铁饭碗,将茶叶联营公司和茶场、茶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大胆地走向市场,和农民们一起种茶、制茶,寻找销路。

为了引导当地农民制好茶,每到采茶季节,张淑珍都事必躬亲,一个茶场挨着一个茶场,给乡亲们示范操作,教大家制茶要点。收获季节,她披着晨露钻进茶林,亲自采摘,以身施教,炮制时刻,她站在高温炉前,动手操作。

听村干部说村里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学种茶,富水镇茶坊村赵力本的爷爷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自家田里的小麦挖掉,种上了茶。此后,他们一家三代都成了种茶人。

起初由于不懂种茶,赵力本家收获的只是稀稀疏疏的茶苗。听说张淑珍在村子里搞培训,赵力本爷爷就成为了培训班的一员。

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比较简陋,各方面工作都是纯手工制作。赵力本说:“没想到,张站长是真的教,从播种到采收、摊晾到揉炒,再到包装,一遍一遍地讲解和示范,后续还有源源不断的‘随问随答’。”这也成了当地农民学习技术的保障。

村里的茶园可以承包后,赵力本家便把承包的茶园从100多亩扩大到200多亩。现在每年都在承包的茶园里采摘春茶,然后包装好后自主销售,一年净收入10万元左右,家里的经济更宽裕了。

赵力本说,茶厂平时固定工人有十来个,采茶旺季需要招工40多人,每人一天100到200元,他不仅自己挣到了钱,还可以帮助乡亲们,一举两得。

看着茶农腰包越来越鼓,许多群众坐不住了,纷纷拿出自家承包的荒坡,到茶业联营公司要求“入伙儿”,家住富水的柯长江便是其中一位。

乡亲们愿意种茶,这当然是好事儿。张淑珍专门去他家承包的坡地里化验了土壤,给柯长江提供了茶籽和技术,还配备了技术员,当年他家承包的110亩荒山光茶苗就种了60亩。

“茶树到第七年开始大量采摘茶叶,采摘好后,联营公司派人上门来收购,我们种起来放心,一年利润八百多元,收入非常可观。”柯长江说。

后来,柯启林接了父亲柯长江的班,将110亩承包山都种上了茶树,每年下来能赚七八万元,效益非常明显。此外,每年到采茶时期需要雇60多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附近的群众,一个采茶期下来有的家里也能挣上一万多元。

“在张阿姨的帮助下,我们一家子都学会了种茶,在自己家门口有了稳定收入,日子越过越好。”柯启林说道。


张淑珍在车间指导工人制茶

不到10年时间,原来和张淑珍一起丢掉“铁饭碗”的职工年收入超过万元,多数人住进100平方米的家属楼,与商南县茶叶公司联营的茶场达到120多个,公司产值一下子由原来50多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与此同时,茶农们在茶叶联营公司的带动下,人均增收达到了5000元。跟着张淑珍种茶挣了钱,群众心里个个乐开了花,而张淑珍的名字,也同商南茶一样,口口相传,香飘万里。

常青

眼看茶业发展越来越好,不幸却突然降临到张淑珍身上。

1989年10月,张淑珍去汉中调购茶籽的途中突然感觉身体不适,结果被查出患了右卵巢浆液性囊腺癌。面对诊断报告,她一下子惊呆了,内心简直无法接受。

在丈夫的安慰下,她的情绪逐渐恢复平静,开始正视这无情的事实,思考治疗事宜。手术后,大量的化疗药物带来的不适和副作用,无时无刻不折磨着张淑珍的身心,尽管如此,她还是以坚强的意志撑了下来。

彼时,正值种茶高峰期,张淑珍还一直放心不下商南县茶业站的工作。有一天,副站长刘保柱带着同事去看望张淑珍,刚走进病房,她就坐起身急忙问道:“茶籽发放了吗?地块选好了没?”看着眼前因为化疗,头发、眉毛都掉光的老站长还在关心工作,刘保柱眼眶瞬间湿润。

出院时,医生反复叮咛回家后要静养,可是张淑珍一回到商南,就一心想着去茶园看看。儿子焦岩飞急忙出来阻拦:“你现在还需要静养,先别操心茶园的事。”但张淑珍执意要去。实在没办法,焦岩飞只好和姐姐搀着母亲一起上山。

1994年,张淑珍又遇到人生另一个打击,爱人焦永才被查出肝癌晚期。她陪老伴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79天。“我走后,你就把我埋在你种的茶园旁吧,你这一辈子把种茶这一件事做好就行。”临终前,焦永才给张淑珍留下的这一句话,支持她走完了余生。

丈夫离开后的时间,对茶叶的研究成了张淑珍的主要精神寄托。

2001年,她带领茶叶科研小组成功研制出了“商南仙茗”,2008年“商南仙茗”获得中国(西安)茶业文化博览会金奖。为了进一步提高商南茶的品质,她多次带着同事到福建、安徽学习乌龙茶、白茶的栽培技术,在试马镇建立无性系大棚育苗基地,大大地提高了茶叶产业化水平。


张淑珍在茶园查看茶叶萌发情况

商南乌龙研制上市之后,张淑珍已经70岁了。为了适应市场的多种需求,特别是为了给中老年人研制一种保健类茶,她再次带人到泾阳学习茯茶制作技术,经过7年的努力,产品终于研制成功并远销上海、广东等地,受到中老年消费者的好评。

在她的推动下,商南茶陆续研发推出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五大类多个品种,使昔日的商南绿茶一下迈入“名茶”之列。商南也因茶而闻名,成为中国茶叶百强县。后来经张淑珍提议,商南首个“茶叶节”应运而生,成为陕西省第一次以茶叶命名的节日。四年后,商南县推出了“旅游茶叶节”,“商南茶”成为商南县旅游的一大品牌。随后,一条积淀着茶文化的茶艺街出现在商南县城,成为商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16年,79岁的张淑珍从茶叶联营公司退休。虽然卸下了她担任了30多年的总经理职务,但她对于商南茶的研究却没有因此而停止。次年,张淑珍筹备成立商南茶叶研究所,虽然精力日渐衰退,可她的热情并没有衰减,历经一个甲子的茶叶研究,使她成为商南乃至商洛茶业发展的核心人物。


尽管已年过八旬,张淑珍依然坚持学习茶学知识。

“为人民服务不讲年龄,我年龄虽然大了、身体老了,但我还是要跟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使群众能在茶叶生产中更快地提高经济效益,更多地富起来,享受幸福的生活。”退休后,张淑珍将几十年来研制的商南泉茗、仙茗、双山白茶、商南乌龙、商南茯茶的制作工艺整理成册,加快制茶技术的传承与推广。

上茶山、进茶场,释茶道、解难题。耄耋之年,在人们的搀扶下,张淑珍还时常在商南县大大小小的茶场、茶叶公司走动,不遗余力地为茶农们传经送宝,为茶企把脉问诊。她将自己毕生的务茶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后生晚辈,惠及后人,许多茶农、茶企都因张淑珍的指导而增收增效。


张淑珍向记者讲述种茶的故事

历经60年的发展,昔日的荒山上早已满山茶绿,如今的商南茶已经在全县大部分乡镇普遍开花,茶产业已成为商南县产业脱贫的支柱产业、观光旅游路线上的一张新名片、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目前,商南县建成茶园25.5万亩,年产茶叶8000吨,产值达到12亿元。

2024年元旦,张淑珍在她热爱一生、扎根一生、奉献一生的商南县走完她最后的人生路。

择一事,精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60多年,在秦岭大山里,张淑珍种的是茶,献的是心,留的是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则好比这常青的茶树,永远根植于当地群众的心中。

(记者:张永罡孙黄荣张矛王秦禹)

张淑珍同志简介

张淑珍,女,1937年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1961年在西北农学院毕业后参加工作,197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商南县茶叶站原站长。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三秦楷模”等荣誉,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2024年1月1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

来源:商洛新w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