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禅茶相融

找到约137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张金牛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茶生活中的三种美学观

各位领导,尊敬的耀悦法师和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在我做律师的职业生涯中,我讨厌了酒桌上的应酬,开始设计了一个茶室,以茶代酒,我是在茶乡长大,又喜欢传统文化。朋友们认为我很懂茶,我也装着很懂茶的样子,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装着装着我便入了戏,开始对茶着了迷。于是便有了十多年的茶山行走,去各个大学的茶学院探访和学习,以及拜访名师等等,以至于沉湎不能自拔。我常常背着帐篷,借茶指引,攀山涉水,穿林越峰,不知疲倦,只享身心愉悦。体会那一山一味的禅意,一村一情的茶风。有时也在山上扎营,清晨天蒙蒙亮之时,看地气升腾,鸟虫相伴,渐渐亦体会到杜甫“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的意味。十七年的茶山行走,让我慢慢悟出:世间之大,唯心和物,由心到物,由物到心,心物相融。这似乎也印证了禅宗理念中关于我从何处来,将到何处去,此生有何为的悟道因缘。同时开始对茶有一种新的认知、体会和生活禅方式相结合的实践,也就有了现在的三种美学生活方式的自我体验和推广。

为了让我的体悟能和现实生活禅相结合,也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雅致。我提倡了三种美学生活方式,并给它们各起了一个名字:第一个叫“物哀”,第二个叫“风雅”,第三个叫“禅意”。其实这三个词也是我借用来的,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三个词虽也不一定能准确表达我心中的三种美学生活方式,但是我先借这三个词来向茶友们具体解释区分这三种美学生活方式,是需从物与心的关系出发。

第一种美学生活方式“物哀”,是指由“物”到“心”的过程。

我们周围的环境,总会有触动我们心灵的地方,如良辰美景,清供之器,有仪式感的美的生活方式,能够让我们感觉生活的优雅、有质感和有滋味,这就是所谓由“物”引发“心”的生活方式,我把它称之为“物哀”。能够引发内心感叹的情感的事物,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在这里都可以被称为“哀”,然后自然而然的会在心中涌起一种美的感受。

感受到美的感觉是感性的,体会到美的原因是理性的。

学会用口、眼、耳、鼻、身、意,去体会生活之美,从学茶的色、声、香、味、触、法开始,渐渐明白,幸福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感受到多少。为此,在我的茶生活实践当中,我设计了一个叫《衡门》的茶席,希望以器物、环境之美,给我带来属于我自己的空间。我把这方茶席作为我禅修之所,希望在我一生当中能够有他相伴。

在华夏农耕文明中,掌握牛耕技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控制牛的过程中,有一种东西必不可少,这就是衡。门呢,是出入口的意思。我借“衡门”这两个字,作为茶席的名称,当然,《诗经》中也有《陈风》的“衡门”,那是隐士的淡泊名利之所,很符合茶人的精神。我为“衡门”设计了茶艺的行茶方式和茶修的行茶仪轨。

第二种美学生活方式叫“风雅”,风雅是由“心”到“物”,与“物哀”相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风雅既指国风及大雅、小雅,也指诗意人生。把愿望语言化、文字化、器物化,借助他们,由内到外表达出来,包括音乐、绘画,只要是由“心”到“物”这个过程,我就叫它诗意人生。

为了能使“风雅”美学生活方式在茶生活当中得到应用,让诗意能够在茶席中表现,我又设计了《长风》和《清月》两个茶席,同时我选择了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向外求,以汉唐为代表;一是向内求,以两宋为代表配合两种自然现象:一是风,一是月。并且,我采用唐朝的煎煮法和宋朝的点茶法,作为茶席的主要表达方式。

为了让《长风》和《清月》两个茶席的理念能够和更多的茶友交流,我创立了自由茶艺师的平台,每周的公开课让大家体会到跟茶息息相关的文化的魅力。在这里,大家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才艺——花艺、香道、瓷器、摄影、手作、音乐、国学等。

从2019年3月截止到今天已经举办了300多场茶文化公益活动,吸引了有3000多人参加,10万多人关注的影响力。截止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场活动是重复的,活动虽围绕茶而展开,却又不局限于茶,我很享受在其中。现在已陆续举办了祛湿茶会、艾灸茶会、谷雨茶会、瑜伽茶会、小满茶会、闻香茶会、紫陶茶会、止语茶会、景泰蓝体验茶会、压襟手作茶会、色空谷音乐茶会、国学五伦、茶道之美、亲子茶会等等。

第三种美学生活方式“禅意”,禅意是指“物”与“心”的相融。由“物”到“心”,再由“心”到“物”,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也不追求立功、立德、立言。禅意人生,其“物”和“心”是体用关系,由“物”到“心”,感动了心,然后心经过升华提炼又回到了“物”,此时“物”与“心”相融合,看淡即是云烟;烦恼无数,想开就是晴天。人情世态,不宜太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宋代无门禅师的一首诗偈也很好的表达了我所说的禅意人生。人活在世间,四季匆匆而过,或许留意,或许忽视,有时驻足欣赏一下,烦躁时,四季都有着可痛恨之处,四季之交替,可能时时影响人的心境,但人是无法改变四季的。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时节。

禅不必说,禅也不可说,我为禅意美学生活方式设计了《若无》茶席,若无,就是好像没有,那到底有没有呢?需要自己泡茶来体验。我本人泡茶就常常喜欢用“若无”茶席。现在有很多茶友也都非常喜欢“若无”茶席,并常常结合茶山游的体验。

物哀、风雅、禅意,这三种美学生活方式的命名都是我借用的词,与原本的词的意思已经不一样了,因为以我目前水准,终究无法再造出三个词来表达我内心对这三种美学生活方式的定义。

如今,我把自己的茶生活融入到这三种生活方式之中,在实际茶生活中,这三种会有交叉组合,这三种生活方式也是对生活禅的一种践行。最终形成了我所开创的以茶知识普及为主的“无显茶课堂六讲”——识茶、执器、品水、布席、衡门、两仪,还有以“茶的前世今生”、“茶二十四品(物)”、“茶二十四品(人)”等体验为主的“无显茶游学”,以及以茶修为主的“衡门”、“若无”、“清月”、“长风”等等。我想,生活在这样的禅趣之中,再加上一壶茶的相伴,的确是惬意无比。

最后,我想以自己的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演讲:

岭上白云留不住,村前流水起凡心。

茶山行走十柒载,心物相参半刻明。

恭贺无墨记广东阳江办事处无墨盛世熟茶品鉴会圆满举办!

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无墨记借中秋品鉴会之名,以无墨记开园纪念饼—【无墨盛世】熟茶为载,用最云南的味道,陪茶友们迎接“月”来“月”好的日子。

827日,无墨记【无墨盛世】熟茶品鉴会第3场在无墨记广东阳江办事处如期举行。无墨记古茶自建厂来,长期致力于高端纯料熟茶的研制。无墨记旗下的熟茶在厚、滑、润、甜、纯、香的基础上“醇酽甘厚”的鲜明特点,为众多普洱茶人所喜爱。

广东阳江办事处的每一款茶品,均来自无墨记。无墨记广东阳江办事处装修简洁典雅、初秋的燥热中,为大家提供一个清凉去处,一同在茶中感受人间清欢,得心中清凉

 无墨盛世熟茶,历经岁月打磨,更显成熟深邃时光沉淀后独特魅力吸引了阳江众多茶爱好者,齐聚一堂。

 随着沸水注入,茶香袅袅。茶友谈笑风声,一晃一下午的时光就这样悄然过,但茶友们仍意犹未尽。品完佳茗,给茶友们送上了精致的小礼品。岁月似茶,茶里人生,叶卷叶疏,浮沉不定,这次的品鉴会让品性得以感悟

一盏无墨盛世,品四时更替、感受岁月的味道,无墨盛世品鉴会广东阳江站圆满结束以茶为媒,因志而聚。再次鸣谢无墨记·阳江总代理店魏总对“无墨盛世”品鉴活动的大力支持。

同时也感谢各位茶友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有了你们的认同和帮助无墨记迈向全国的脚步,一定会越来越快,愈加有力


茶的味外之味——舌尖上的禅意

锣鼓听响,听话听音。“蓄音喉指间,得意唱奏外。”意,是心上之音,不是语言文字的表面文章。

当年,在灵山法会上,释迦随手拈起一枝花,众人皆愕然不解,只有迦叶展颜一笑。禅宗就是在这悄然无声,优雅寂静中降临尘世的。

以心印心,以心传心。禅,首先,作为无声的艺术,炎炎文章,尽在舌底鸣泉。它打破了线性思维,进入非线性思维。可由“拈花示意”或参话头牵引出大疑情,“情接万古,思接九荒。”用天真圆明的心感受宇宙真理,迎接智慧具足的人性。

其次,禅是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在无做无为的静谧中,引爆激情,流露出天然智慧,归根复命。

所以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从这种独特的传教方式上,不难看出,禅的教旨,在于突破我们现已掌握的文字思想,现有的文明,对宇宙万物向更深远的范围去探索。让我们从不切实际的虚妄的欲望,从别人塑造的“幸福”、“成功”的概念里,从传说的教条禁锢中摆脱出来。让心灵得大自由,得大解放,澄净澄明澄怀素味。

在这种单纯和质朴中,才能扑捉到生命中的真。

不知禅味,难知茶味。

喝大碗茶,一饮而尽,为了解渴;细细品茗,才能品到茶魂,品到茶的味外之味。就像很多人读过很多书,一目十行。如果翻阅后能说出书中一二事,就自诩为过目不忘。其实,各人心里有数,大多数人不过是自欺欺人,“五柳先生”遍地都是:好读书,不求甚解。饮茶的门外汉认为,茶叶纤细者必定味同甘露,粗大者不过糟粕而已。

茶的味外之味,不是一般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领悟到的。正如读书,也不是端起书本,粗粗浏览一下,找几个哗众取宠的新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新观点就能解决的。

读书、饮茶追求的是回味无穷。有些人把书本只作寻章摘句的渊源。这样,既使翻尽万卷,也可以说没读通一本。哪里知道味外之味。吃糖很甜,但吃多了反而酸。饮茶起初会觉得有些苦,不久,则“不胜其甘”。

很多人,一谈茶就提多少钱一斤,那个山头长的。这些与禅无关;经常听茶界“高人”言必谈口感,那款茶什么香,什么色,什么形,这些与禅亦无关;还有人高深地谈及循经走脉的体感。果真如此,倒是离开了凡夫俗子的造作,顺着这条路径,在往前走,就可达到无心的觉悟境界。

茶是万物之中至清至德的高贵灵物,在药为万药之王,在饮品为心灵之饮。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若要寻觅其中的“至味”,必须是精行简德之人,时时自觉自悟。需要像佛陀那样对生命有究竟追求,并有兼济天下的伟大人格的人,才能真正走进茶的世界,领悟其中的真性情。

茶道,是禅的生活化,是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都可以禀持的人生态度,一种修行方式。它崇拜的对象是一些具有美感的事物,这些事物并非存在于浩瀚的天地宇宙间,而存在于茶事活动中的琐碎事务上。所以说茶道,是启动自我教育改造精神世界的生活禅。

儒家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齐家、治国、平天下。诚心正意的修为可在日日行茶中获得。禅家是炼心的,所谓“为心师而不以心为师”。达到“制心一处,无处不治”自觉的精神境界。所以说,以禅为依归的茶道,才是真正的茶意,茶味。古往今来,谈茶必谈禅,茶禅一味。

再好的茶,茶味只在一得之间,过颊即空;禅机只在电光火石间,稍纵即逝,快捷如剑。

说到无声的艺术,因为茶道是无为无做的表达。茶道的艺术有着宗教式的审美。

从饮品角度上讲,茶道是心灵之饮。“风雨故人来”时,那茶,喝的是人情一杯,风月两肩;“寒夜客来茶当酒”,喝的是人间温暖,是光明,是希望。

一般人所能看到的茶道,是在文人情趣背景下的茶事活动。茶道师主持整个茶事的流程。主题茶席,禅意空间,有着空灵意蕴的音乐,灯光,有三昧之境的主题挂轴。。。。。。所有的元素都在完成一个任务——让时光在人心中流淌着,让茶心把人带回每一个当下。

尼采对自然之美曾经是这样解读的,“最高贵的美是这样一种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作暴烈的醉人的进攻(这种美容易引起反感)。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人们几乎不知不觉把它带走,一席在梦中与它重逢。可是,它在悄悄久留我们心中之后,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泪水,是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

用这种美来解读点茶吃茶之路,由茶至心之路,由心至茶之路,是被深化了的高扬的心境之路。在无声无为无做中,用茶道仪轨导入精神空间。

茶道的仪式感极为严谨。依轨而行,传承了先贤的宇宙观。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有太极、易象的心体情画,以手印体,以体印心,以心印万物的流畅的心灵程序。茶道威仪,在敬天敬地敬祖先的仪式中不仅可以使饮茶程式化,使人“谨兮敬兮清兮寂兮”,达到天人合一。

它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引人出离凡俗的藩篱,去触摸心灵,迎接上天的恩赐。

这时的茶道师,已成了表法之器,载法之器。像墙上唐卡中的菩萨一般庄严,用肃穆纯净的茶汤点化众生。

茶道的意思是不二。即“于相不着相,念念相续而不著一念。无所执着。这种空灵的心境下,不再有物我、善恶等一切区别对立。以这种浑然自在,澄明空寂的心境接人待物,就能够无往而不适,随时实地拥有安宁、淡远的情怀,达到永恒的和谐。”只有自然和谐才能消解一切对立、矛盾、束缚,成就最高的佛性。

冲茶时只冲茶,倒水时只倒水。中有将身心摄住,这样茶汤的香气和滋味就不会散乱。品茶时只品茶,不能说东道西,左思右想,跑了茶心。这是最上乘功夫:一心一意地安住在当下,住在行处而生其禅心。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至淳如神。

(摘自2013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姜慧)

找到约12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