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日本茶道炭火

找到约3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宋代士人茶饮生活,以俗为雅、以平常为道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神农氏以茶入药,到秦汉时茶叶种植的大规模普及,后来又受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推动,茶文化与唐诗宋词相融合,于两宋时期达到顶峰。

宋代士人别具一格的茶俗、茶诗风尚,及其中包含的“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茶”文化的起源:从神农尝百草,到宋代士人的“斗茶”风尚

在上古神话传说中,华夏祖先神农氏立志尝遍世间百草,为世人消灾祛病。他曾在一日之内服下七十二种毒草,饮茶之后则毒性尽除。

可见早在几千年前,上古时期的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茶叶逐渐从东南边疆传入中原,成为一种深受百姓喜爱的时尚饮品。

两晋时期,世族朝堂奢侈风气弥漫,以清廉俭朴自居的有识之士,为了与官场上的不正之风划清界限,对具有提神醒脑功效的茶推崇备至,饮茶礼仪与品茶风尚开始逐渐向文学艺术领域拓展。

进入唐朝,得益于气候变暖,茶树的种植面积大面积增加,茶叶价格越发亲民,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掀起一股“全民饮茶”的风潮,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开始迈向全盛。

唐朝“茶圣”陆羽有《茶经》三卷传世,将中华茶道首度做出系统化的阐释。著名诗僧皎然作《饮茶歌》一首,提出品茶可以“礼仁敬意”“雅志行道”,更是将茶的功能拔高到道德教化的崇高境界。

两宋社会海晏河清、民殷国富,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民间的制茶工艺也不断精进。伴随着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我国的茶文化迎来了登峰造极的鼎盛期,五花八门的名贵茶叶不下二百余种,成为普罗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名相王安石甚至把茶的重要性等同于柴米油盐,感叹道“不可一日无”。

在品茶技艺上,宋代文人承继前朝范式,基于传统的点茶、分茶基础之上,发展出别具一格的“煎茶法”,为文人墨客聚会娱乐之时平添雅趣。

“点茶”又称“斗茶”,分为碾茶、罗茶、候汤、点茶四个步骤。碾茶就是将茶饼碾成粉末,有利于保持茶叶原有的颜色,泡出来的茶也会芬芳四溢;罗茶是指将茶叶粉末进一步筛细,使其“入汤轻泛”“粥面光凝”。

候汤就是泡茶之前先将水烧开,对水质和火候颇有一番讲究;最后的点茶凝聚“斗茶”之精髓,先将少量沸水加入茶粉调成膏状,然后用专门的茶具反复击拂,最终以汤花色泽鲜白、茶面细碎均匀、保持时间长者为胜。

二、“茶诗”精神的思想内核:安贫乐道(儒)、乐天知命(道)、至静无求(佛)

中国古代的茶文化之所以在两宋时期达到极盛,与当时文人对于生活、社会和文化心理状态的变化密不可分。

与唐人的“全民饮茶”之风相比,宋人在品茗时多了一份闲适和恬淡,体现出他们敬畏生命、从容不迫的豁达。

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曾做出一份精辟的总结,认为自汉魏六朝以后,中国诗词歌赋的总体基调开始向悲情发展,文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生如枯木落叶一般终将凋零,走向死亡的过程令人扼腕叹息,却又无可奈何。

然而,在浩如烟海的宋朝诗句中,这种悲观的氛围却极少见到,特别是围绕饮茶品茶所著的茶诗,更体现出宋代士人一种顺其自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杯豪迈恣意的烈酒,那么宋词就是一盏沁人心脾的淡茶,虽然不像前者那般令人兴奋,却能给人的心灵带来长时间的喜悦。

纵观两宋几千余首茶诗,大都折射出宋人宁静快乐的人生观念,根据哲学来源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三种殊途同归的思想境界:一是儒学中的“箪食壶浆”“安贫乐道”,二是道家的“齐物无我”“乐天知命”,三则是佛家理论阐述的“至静无求”“达观不羁”。

(一)儒家:箪食壶浆、安贫乐道

先秦儒家思想先驱孔子,曾经盛赞弟子颜回甘于清贫的精神,说他人住陋巷、衣食朴素,换了常人早就苦不堪言了,可颜回却能够苦中作乐,逍遥快活。

孔子认为,这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至于尘世俗人蝇营狗苟的不义之财,于他而言不过浮云而已。

对于这种“安贫乐道”的儒家人生观,汉唐两朝的文人士子少有拥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甚至毫不掩饰自己鄙夷的态度,认为这不过是一些哲学家吃饱了没事干,提出的自诩清高之谈。

然而到了两宋时期,尤其在读书人当中,这种哲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获得了空前地重视,认为这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

朱熹、欧阳修、苏东坡等人曾先后撰文,表达对孔夫子“安贫乐道”精神的向往,同时针锋相对地抨击前辈韩愈的观点以偏概全、不足称道。

宋代文人平生七件雅事,分别是“琴棋书画诗酒茶”,其中最能体现儒家“安贫乐道”思想的就是最后一项闲居品茗。

宋代官场根据治国方略的不同,往往私下里结党结派,党同伐异明争暗斗之事每天都在上演。

文士们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后,往往还要经受党派争斗和宦海浮沉的一番考验。每逢失意不顺之时,他们大都选择归隐乡里,以隐居品茗为乐,凸显了一种世外高人超脱俗尘的非凡境界。

世人都道苏东坡爱酒,殊不知其嗜茶之甚竟比爱酒更高一筹,尤其在人生下半程仕途失意之后,不论贬谪何地,每日都与香茗笔墨为伴,为后世留下数百篇经典茶诗。

旅居黄州期间,他还对当地的名茶细加考究,认为南中一带盛产的贡茶虽然远近闻名、价格不菲,但细细品来,滋味竟不如自己早年所种的山茶甘美。

在《试院煎茶》一诗中,苏东坡更将自己醉心世外、无意功名的崇高志向表露无遗,何须日著文章五千卷,但愿常及睡足日高时。

虽然深居山野,随身无名茶玉器,但即便用简陋的茶器品饮,同样会感到常人难以体会的满足。可见,宋代文人雅士品的并不仅仅是茶本身,更是一种安贫乐道、超凡脱俗的心境。

(二)道家:齐物无我、乐天知命

先秦时期异军突起的道家思想,歌颂超世逍遥、乐天知命的人生观念,对后世历朝文人士子影响颇深。

如魏晋风骨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唐朝豪放派诗人代表李白、王绩等,无不通过狂醉豪饮、纵欲享乐等看似荒诞的生活方式,体现愤世嫉俗的内心世界,渴望借酒消愁、借茶忘忧的生命解脱。

中唐开始,乐天知命的现世主义在文人士大夫当中盛行一时,闲适派诗人白居易在著名的《与元九书》中,将自己的平生志向凝练地概括为八字箴言——“志在兼济,行在独善”,成为无数后世子孙的座右铭。

白居易所向往的闲适,并不是颜回“箪食壶浆”的苦行僧生活,也非李白的狂浪不羁,而是一种衣食无忧的快足生活。

聊寄傲于琴书,品香茗于江湖,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壶,心如止水了无一物,这便是白居易在《琴茶》一诗中袒露的闲适心境,展现了其适性快意的心理特点。

随着两宋文人制度改革的深化,士子阶级的“文官化”进程越发成熟,以陶渊明的田园诗、白居易的闲适诗为代表的茶诗,受到宋人普遍的推崇和效仿。

贬谪闲居是宋代文士的常态,每逢仕途不顺、官场失意,道家主张的“乐天知命”给了文人士大夫一个适时的“精神慰藉”,而抱膝品茶的诗意生活,则是通往世外桃源最好的渠道。

当年欧阳修贬谪滁州、颍州期间,醉心山野林泉、闲居品茗。

即便后来重返官场,高官厚禄,这份生活情调也不曾失去。晚年欧阳修作诗《次韵再作》,感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老之将至惟喜饮茶。

(三)佛家:至静无求、达观不羁

除了儒家的“安贫乐道”、道家的“乐天知命”以外,佛家禅宗思想中的“至静无求、达观不羁”同样是宋代士子茶诗精神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

佛教高僧禅宗六祖惠能有揭语传世:“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惹尘埃”,高度概括了佛家思想中无欲无求的至静境界,与向往淡泊宁静的茶诗精神极为相近。

不少文人墨客闲暇之余常常登山访寺,与得道禅僧交往甚密,彼此相约品茗参禅悟道,体会内心与世隔绝的澄明愉悦。

如南宋爱国诗人王洋,晚年曾长期定居信州,就经常到宝刹古庵中寻访僧侣、饮茶论道,并将禅僧烹茶待客的过程记录在《尝新茶》等诗作当中,“人间富贵有纯真,静中此味真殊绝”,将品茶后内心的淡泊宁静描摹得淋漓极致。

南宋末年,社会动荡政权不稳,骚人墨客纷纷躲避乱世遁入山林之中,掀起一股参禅悟道的风潮。

他们将前人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茶诗奉为经典,认为其中包含着抛开世累、自在快乐的禅宗妙理和人生智慧。

酌泉试茶、品茗悟道,尽显宋朝士子独具一格的闲情逸趣,将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拔高到“禅茶一味”的别样境界。

结语:宋代文人士子品茶时的心态,因人生遭际的差异各有不同,最终却又殊途同归,不论出自儒家的“安贫乐道”、道家的“乐天知命”,还是佛家的“至静无求”,都能在品茗过程中,静静体悟人生的闲适和快乐。

唐宋两代清茶的盛行,与文人士大夫阶层宁静淡泊的崇高志趣高度契合,也是传统“茶”文化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宋人为何如此好茶?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神农尝百草、张骞游历西域、唐代陆羽写《茶经》等,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宋朝人甚是爱茶,当时的饮茶风气很盛,他们注重品茶的技艺和茶道的精神。通过《梦梁录》我们可以看出,宋朝的茶文化极为兴盛,不管是朝廷官员,甚至是平民百姓,都对茶事极为关注,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茶道精神。今日,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宋朝的茶道精神,感受当时的饮茶艺术。

宋人好茶

宋朝因为茶而延伸出的茶文学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艺发展最鼎盛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文化方面,也呈现出了史无前例的繁荣景象,文人士大夫阶层对茶事活动有着非常高的参与度,而且还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品茶艺术,一些文人更是将饮茶艺术提升到了一种艺术的境界。茶被视为一种有着高风亮节品质的饮料,茶文化也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茶人也常常以茶来比喻自己,或是以茶来表达自己的意志。

以茶会友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许多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也随之产生,《梦梁录》、《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等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宋代茶人的生活细节,还描写了宋朝茶事的盛况。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宋朝人的文雅更是体现在了诗句里。这种恬然的生活,令人向往。雨过茶尖漏清香,清寂、平淡、带有情谊。静谧安详满足,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茶贸易

宋代茶文化的出国之路

宋朝时,茶叶不仅在中国很受欢迎,还很迅速的传播到了日本和东南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茶文化也越来越广泛地流传于世界各地。

日本人饮茶

中国在宋朝时期的茶叶生产和制作,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随着茶叶生产的不断发展,茶文化也逐渐走向了世界。此时的日本,因与唐朝时间与中国来往频繁,文化和生活交融较多,于是日本人也有了饮茶的习俗。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衍生出一种饮食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文化。这个传统也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认同和效仿,并逐渐成为世界茶文化的中心。

宋人饮茶风气盛行

论宋朝的饮茶风气在皇室之中有多受重视!宋徽宗曾亲自为茶事亲作《大观茶论》。时至今日,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史上都具有深远 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茶书的代表作。其所作的《大观茶论》一文,将当时社会上的饮茶之风盛行情况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评价。

其中写道,宋人对茶的品质有较高的要求,对泡茶之水、用茶之器、烹茶之法有着严格的规定。在文人士大夫之中,品茶是一种很高雅的生活方式,从宋人饮茶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人生、社会、自然、艺术等多方面看法。

茶百戏

风靡京都的点茶技艺,宋人将茶玩到出神入化

点茶

与唐代的烹茶之法不同,宋朝的饮茶方式被改为“点茶”。由于宋代茶叶大多是以未发酵的饼状形式出现的。点茶的方法也很有讲究,首先要将茶叶研磨成粉状,再将粗劣的茶叶过筛,挑出最细碎的茶叶,倒入杯子里。

点茶工具

往杯子里倒上一杯沸水,把茶粉煮成糊状,再倒进沸水,用竹筷子不停地搅动,使茶粉和茶粉混和在一起,一直搅动,直到有泡沫冒出来,这一过程叫做“点”。所以在那个时代,人们把这一过程叫做“点茶”。

点茶

这种方式随后被日本僧侣带进日本,并且融合他们的审美与品味,发展成了日本茶道。日本人将自己的茶称之为“抹茶”。

斗茶与辩茶

宋朝爱茶体现在各方面,光是品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所以出现了斗茶。在宋朝,斗茶是一种习俗,用比赛的方式评估茶的质量,他们判断茶的质量与加工的方式,就是观察茶液的颜色与杯子里面的水印。

同时茶的颜色反映了茶的质量与加工技术:纯白色的茶表示茶液很嫩,产量恰到好处,茶越白越好。茶色如果些微发绿,说明这茶缺乏蒸煮。

茶的颜色如果发灰,那么这茶就是蒸过的。黄色的茶就像发黄的菜叶,表明这个茶摘叶不及时。

红色的茶表明茶叶已经经过了烘烤。将茶磨碎后,加上最佳的倾倒和搅拌技巧,那么这茶泡会很好,还能在杯子内部停留很长时间。茶叶泡沫迅速消失则表示点茶技术有点欠缺。

龙团凤饼

专供皇宫贵族的“贡茶”

贡茶分为两类:一类由各茶区的当地官吏推选,一类则由朝廷委任。宋代的皇帝爱饮茶.大臣们为讨好皇上,便想方设法研制出新的贡茶。虽然后来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但是对宋代茶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福建省的北苑茶,在宋代就已十分兴盛,并对中国茶叶发展史,乃至元、明之后,都有深远的影响。

龙凤茶团产区

龙凤团茶

北苑是著名的皇家茶园。它的团茶制作工艺,在当时已是登峰造极。早在宋朝,朝廷就派人在北园刻龙凤形,供皇帝和皇后享用。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皇帝的象征,凤是皇后的象征。从那以后,贡茶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更精细的制作方法。茶水变得更加的细腻,茶饼变得更加的致密,茶饼上的花纹变得更加的精致。不仅提高了产量,还扩大了贡茶的种植面积。

慈茶

宋朝的皇帝有许多上等的茶叶。为显示其雅量,他们常把茶叶送给文人、高官、和尚以及平民。能从皇上那里得到一杯茶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茶叶在社会上、文化上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

茶叶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庭。为表示招待,他们给客人上茶。在结婚典礼上,茶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直到今天,在中国,新人们仍然需要给双方的父母端茶倒水。茶楼遍布各地,成了工薪阶层的交际场所。

宋代茶叶的种类以及饮茶方式

茶叶的种类繁多,在宋代茶叶主要有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等五大类。宋代的饮茶方式有煮、点、煎、泡四种,其中煮最为流行。

煎茶:就是将茶叶投入茶盏中,用沸水冲泡,茶盏里的茶叶在水的滋润下开始慢慢舒展。

绿茶:毛尖

绿 茶

绿茶是中国最早期的茶类,也是我国传统的饮料。宋朝人在煮茶时,会先将茶叶放入水中,然后用炭火慢慢加热,这个做法可以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慢慢溶解,这样煮出的茶汤,不仅可以尝到茶叶里面透露出来的香醇和甘甜,而且还可以起到护胃、去火等作用。宋朝人在煮茶时通常使用蒸青工艺,在蒸青时,茶叶中的叶绿素和芳香物质会由于高温慢慢溶解,因为蒸青工艺在蒸的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维生素流失,所以煮出来的茶味道很淡,营养也不够。到了宋后期,煮茶加入了晒青工艺,将刚摘下来的茶叶直接摊开在太阳下晾干。这个方法可以保留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和芳香物质,比蒸青工艺好上不少。

北宋时期,绿茶口味最好,茶叶里的物质保留较高,所以绿茶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茶类。

白茶

白 茶

白茶是一种特殊的茶,宋朝流行于福建地区,白茶在唐代时期就已经产生,只不过到了北宋才开始流行起来,当时白茶会被人们制作成薄片,这样方便携带,白茶呈白色,名字由颜色而得。

白茶制作的工艺与绿茶基本一样,都是先将茶叶在锅里炒制,然后压成饼状。与绿茶不同的地方在于,白茶里面含有大量的茶多酚、茶氨酸和咖啡碱等物质,所以白茶又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效,还可以去火、降脂、减肥、消炎等功效。

白茶最大的特点就是香气,这种茶香在一般茶叶中不多见,由于产量少,所以十分珍贵,价格高,除了皇室和贵族外,其他地方很难见到,市场流通率小,因此当时的白茶,也是身份的象征。

黄茶

黄 茶

黄茶饼又称“贡茶”,“寿茶”。在宋代非常受欢迎,主要用于祭祀。黄茶饼的制作比较简单,先将杀青后的新鲜茶叶制作成毛茶,通过萎凋、揉捻、干燥等工艺制作,黄茶加工很简单,但是成品很优良。黄茶饼不仅在皇宫中使用,在民间也很受欢迎,有次可见宋代黄茶的优质。

饮茶工具

《大观茶论》:“建安州贡黄茶一斤,赐臣僚,上以赐近侍官及近臣之家。”北宋政和年间,寿州进贡了黄茶,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又进贡了黄茶。

末茶

黄茶末又称黄芽茶、茶膏、黄芽。宋代称茶末为“末”,唐代称“末茶”。因其成茶外形细小,呈黄色,故称“黄茶末”。黄茶末始于唐,至宋时已广为生产,成为主要的出口商品。由于黄茶叶质细嫩,炒制时要以文火细炒,成品茶以色、香、味俱佳为上。

黄茶末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生物碱等营养物质,具有滋阴补肾、延年益寿的功效。

黑茶

黑 茶

黑茶产自中国西南,与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同为我国最早的三大名茶,早在唐代就成为人们喜爱的饮品之一。宋代时,黑茶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在国际上享有“茶圣”的美誉。

北宋后期,黑茶茶制工艺更加成熟,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专门生产黑茶者,在当时被称为“黑砖茶”。此后,黑茶就成为了我国的重要产品。

黑茶茶砖

黑茶由六大类组成:湖南安化黑茶、四川藏茶、云南普洱茶、福建六堡茶和安徽祁门红茶。黑砖茶外形紧密结实,色泽乌黑油润,俗称“黑如漆,香如馨。”汤色红艳明亮,香气浓郁持久

黑茶的加工工艺就比较复杂了,工序也比较多,有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四道程序。其中渥堆是最重要的一项,也是黑茶发酵的关键工序,决定着黑茶的品质和汤色,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翻堆和拍打等处理。

乌龙茶

乌龙茶

乌龙茶,又称青茶、是半发酵茶,我国特有的茶类,与红茶、绿茶并称为中国三大茶。乌龙茶原产于福建省,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成为贡品。因其产自乌龙县而得名,乌龙茶以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和鲜明的风格在我国茶史上独树一帜。

宋代以后,由于饮茶风尚和方式改变,乌龙茶人气逐渐下滑,明代以后乌龙茶的产地减少,品质下降,清代乌龙茶就仅存于福建地区了。

宋代茶局

宋代茶叶的管理制度及其演变

宋代茶叶管理制度有两种,一种是将国家的茶叶从生产、销售到管理统一,然后以政府的名义颁布一个专有法律法规,这个被称之为茶引制度。二是茶法制度,就是政府以法令形式管理茶叶的产业及各项事宜。

从宋太祖开始,统治者就已经意识到了茶的重要性。因此,宋太祖曾下诏“限十年造茶”,并且规定了造茶的具体时间和数量。到了宋太宗时,他还专门制定了《茶法》,将茶叶的生产、销售以及管理制度进行了统一规范,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除此之外,宋人还把茶分为“芽茶”和“散茶”两种。而将“芽茶”分为“上贡”、“贡品”、“法饮”三种;将“散茶”分为“官茶”和“商茶”两种。可见,宋代是我国茶叶生产、销售及管理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结语

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和、敬、清、寂”为精神内涵,并以茶为载体,在品茗过程中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最繁盛的时期。宋代人不仅在品茶过程中追求完美的品茗艺术和茶道精神,而且还在饮茶过程中追求自然淳朴的心境。

以茶会友,以茶代酒,足以见得我们对茶的看中,在闲暇之余,我们不妨放松下来,与友人品茶谈心,放松身心。

【参考文献】:1、《茶经》2、《宋会要辑稿》3、《神农百草经》4、《梦梁录》5、《中国茶艺导论》6、《茶学概论》7、《宋人茗饮考》8、《续文献通考·艺文一·茶录》

来源:泽青茶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盘点全球茶文化

东亚

 

中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直到现在,中国汉人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除了讲究茶叶收成季节、出产地,如雨前龙井,中国茶艺也注重水源、水温以及茶具的选择,如紫砂壶等。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 

 

中国各地由于气候、地理、人文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喝茶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

 

香港

 

在英国殖民统治香港期间,香港人将英国人的奶茶大为改良,以滤网冲泡出很浓的红茶,再拌以淡奶,由于染了茶色后的滤网看似丝袜,因此被称为丝袜奶茶。这类茶一般要混合多种茶叶泡制,这是因为餐厅难以倚赖一种茶叶,在短时间内冲出色、香、味俱备的茶水。香港人除了改良奶茶,还很爱直接把柠檬片放入茶中变成柠茶,这种制法与西方主流把柠檬汁混进茶中的做法略有不同。这些饮料一般在街头巷尾的茶餐厅出售,是香港人的日常饮料。

 

到茶楼饮茶亦是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代表文化,较常饮用的有普洱、水仙、菊花、香片、铁观音、乌龙。

 

台湾

 

 

台湾饮茶的历史甚早,早在公元17世纪以前台湾原住民便已有采野生山茶制茶饮用的习惯。[来源请求]但茶在台湾真正的兴盛,主要是18、19世纪间,由柯朝、林凤池、张迺妙与张迺干兄弟等从福建一带逐步引进茶苗与技术,于台湾北部瑞芳、石碇、坪林、木栅与中部鹿谷冻顶山一带辟园植茶、制茶;之后,19世纪中叶,来自英国的茶商约翰杜德的宝顺洋行首度将台湾乌龙茶引介至海外并获得成功与口碑后,正式展开了台湾百余年以外销为主的制茶史。1970~198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人们对于生活与饮食有了新的追求,于是各地“茶艺馆”纷纷成立,成为人们游憩生活里很重要的品茗空间。

 

现今知名度最高的台湾十大名茶是:冻顶乌龙茶、阿里山乌龙茶、东方美人茶、日月潭红玉红茶、松柏长青茶、木栅铁观音、阿里山珠露茶、高山茶、龙泉茶和日月潭阿萨姆红茶,以及目前崛起的宜兰蜜香红茶。

 

座落于坪林的茶业博物馆是一座闽南安溪风格的四合院建筑,也是世界上第二座茶业博物馆。主要馆藏有茶事、茶史、茶艺等,涵盖茶叶的成分、茶树的品种、茶叶的分类、茶叶的产销、台湾茶园的分布、唐宋制茶器具、各代制茶法、现代制茶的过程等知识。

 

莺歌为现今台湾茶具制造的重镇,其辖区内的陶瓷博物馆则是全台湾唯一一座以陶瓷为主题的博物馆,甚具特色。

 

台湾在1980年代发明了珍珠奶茶,不仅风行台湾大街小巷,也在香港、中国大陆、北美,甚至欧洲流行,使得茶饮在各种包装饮料与连锁咖啡馆夹击的现代仍能广受不分年龄层的欢迎。

 

云南

 

在云南,白族有请来访宾客喝三道茶的习俗。

 

西藏

 

西藏游牧地区喜欢喝砖茶(藏文:ཇ་དཀྲུགས་མ་ja-dkrugs-ma或བསྲུབས་ཇ་bsrubs-ja)。首先要把砖茶砸开,放到水壶中,加清水用火煮,煮沸几分钟后,加入食盐及牛奶、羊奶或酥油,制成酥油茶;有些地区也放核桃碎。奶茶可以帮助消化,因此牧民有一日三餐茶,一顿饭的习惯,每日清晨,家庭主妇都要准备好奶茶。

 

 

日本

 

 

茶文化在公元9世纪时跟随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得以传承及发展。日本文化亦对泡茶非常讲究,喝茶之道成为日本传统中的重要礼仪。

 

日本制茶方式来源于中国唐代,和现在中国的制茶方式不同,将采摘的茶叶蒸气杀青,然后干制碾碎,制成绿茶末抹茶饮用。由于茶末表面积大,具有较大的表面张力,容易在水面漂浮,因此泡制时必须用竹子特制的茶帚搅拌,使其沉入水中,然后用竹舀将茶液舀出饮用。由于泡制茶叶的手续比较复杂,逐渐演化出一整套仪式,形成日本茶道的各个流派。

 

日本人喝的茶,除了绿茶为主的煎茶,还有混入炒香了的玄米与绿茶配搭而成的玄米茶,以及混和了小麦的麦茶。

 

朝鲜

 

除了中国以外,朝鲜喝茶也有一定的历史,有自己的茶道传统和饮茶用具。

 

 

南亚

 

印度

 

 

印度有一种茶品,一般人称为“Masala Chai”,就是印度香料茶或称为印度奶茶、“印度茶那提”。在红茶中加入牛奶或鲜乳、糖、姜、胡椒和各种香料,如豆蔻、桂皮、丁香等,这种茶已经由印度裔人传入美国,乃至于世界各地。

 

马来西亚

 

而英国红茶的另一旁支是马来半岛印度裔人的拉茶,当地的印度裔人把红茶和奶混合后,不断抛来抛去,就像拉出来一般,因此称作拉茶。而拉茶也是马来半岛一种表演方式。

 

横跨欧亚

 

蒙古

 

蒙古人喜欢喝砖茶。首先要把砖茶砸开,放到水壶中,加清水用火煮,煮沸几分钟,并进行搅拌,直至茶汤发亮,再加入食盐及牛奶,制成奶茶。上桌时,要搭配奶皮、奶豆腐以及各种茶点。奶茶是寒冷的牧区保暖的重要方式,因此牧民有一日三餐茶,一顿饭的习惯,每日清晨,家庭主妇都要准备好奶茶。

 

土耳其

 

 

土耳其人喝茶很普遍,土耳其茶(土耳其语:çay)属于红茶的一种。土耳其人最早喝咖啡,但是20世纪初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垮台之后,原来属于土耳其的可以种植咖啡的阿拉伯地区脱离土耳其,土耳其不得不进口咖啡。而在土耳其本土的黑海东南岸地区可以种植茶树,于是土耳其人逐渐开始喝本国出产的红茶。

 

土耳其人的好客热情,请喝茶更是他们的一种传统的习俗。主人往往热情的提供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是苹果茶。土耳其茶喝起来较苦,虽然茶味浓浓,却不是那么讨喜;土耳其咖啡香郁扑鼻,然而浓的化不开的感觉并不是每个初饮者都可以接受的。只有土耳其盛产的苹果茶,可以说是老少咸宜,男女皆爱。酸酸甜甜的苹果茶,浓浓的苹果味加上茶香,尤其是在透著清寒的秋日,喝起来格外的舒爽。而土耳其街上最多的不是咖啡厅,而是茶馆,土耳其人还十分喜欢到茶馆喝茶并聊天。

 

 

欧美

俄罗斯

 

 

在西方,最早从中国传入茶叶的是俄罗斯,从中国经过蒙古草原到俄罗斯,曾有一条“茶叶之路”。俄罗斯人发明了煮茶的“茶炊”,类似一个小锅炉,一般用铜制,中间生炭火,上面有一个煮茶的茶壶,下面有一个龙头,煮好的浓茶用龙头中的水冲稀,加糖和柠檬汁饮用,即柠檬茶。随时可以提供热茶水,是寒冷的俄罗斯气候下,家庭必备的设施。现在一般用电加热,也有用不锈钢制造的。由于非常普及,所以可以设计制造成各种装饰花样,是俄罗斯家庭比较显眼的家具。

 

英国

 

 

英国人从1660年代开始进口茶叶。当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萨(Catherine of Braganza)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把喝茶的爱好带进英国宫廷。开始英国人从荷兰进口茶叶,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直接从中国厦门进口茶叶运回伦敦。到1750年代,茶叶已经变成英国人的全民饮料。由于英国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而中国从英国进口货物很少,两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英国一方面从中国引进茶树到其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种植,另一方面在印度殖民地种植罂粟,制造鸦片出口中国,最终引起鸦片战争。

 

在英国和爱尔兰,“茶”(tea)不仅指这种饮料的名称,而是有下午便餐的意思,即英式下午茶。英国人多喝红茶,茶种包括英国早餐茶(English Breakfast Tea)和格雷伯爵茶(Earl Grey),由中国传入的茉莉茶,以及日本传入的绿茶,也成了英国茶的标准部分。

 

英国人喝茶,颇成痴好,也十分隆重。早上一醒来,清晨6点,空着肚子就要喝“床茶”,上午11点再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又喝一次“下午茶”,晚饭后还要喝一次“晚茶”。就是说,正规的,一天起码4顿。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丢弃。家庭饮用时,由于茶叶很碎,通常茶壶里还有个过滤杯,用开水冲下去,过滤而出,再加入糖及牛奶或柠檬而喝。

 

美国

 

 波士顿倾茶事件画作

 

欧洲饮茶也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国后,习惯也带了过来。可以说美国的独立是由茶叶引起的。1773年,英国公布一项法令,规定只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可以在北美殖民地垄断经营进口茶叶。波士顿从事走私茶叶的商人们于当年12月16日,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货船上的茶叶倾倒在海水中,用来抗击垄断-他们被称为茶叶党。这个事件引起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高压制裁,最终导致美国独立革命发生。

 

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因此,喜欢喝速溶茶,这与喝咖啡的原理几乎一样。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

 

除源自于欧洲的西方茶文化外,美国市场上的东方茶(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柠檬红茶)。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另外除了预装茶外,美国很多餐厅也以茶作为主要饮料,而美国人有在任何茶(包括东方茶)加上糖之习惯。

 

德国

 

 

1657年茶叶出现在德国的药店,但是除了东弗里西亚(今下萨克森)一带地区之外,没有赢得德国人太多的兴趣。现在德国人也喜欢饮茶。比如,德国也产花茶,但不是用茉莉花,玉兰花或米兰花等窨制过的茶叶,而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中国花茶讲究花味之香远;德国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实。德国花茶饮时需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股涩酸味。德国人也买中国茶叶,但居家饮茶是用沸水将放在细密的金属筛子上的茶叶不断地冲,冲下的茶水通过安装于筛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壶内,之后再将茶叶倒掉。与东方茶相较,德国茶味道较为清淡。

 

拉丁美洲

 

阿根廷

 

 

马黛茶是一种常绿灌木叶子,生长在南美洲的一些地方,阿根廷温润潮湿的气候和充足的阳光,很适于这种树木生长,加之当地人有爱喝这种茶的传统,使之成为最大的马黛茶生产国。

 

阿根廷及其他拉丁美洲人爱喝马黛茶,马黛茶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当地人传统的喝茶方式很特别。一家人或是一堆朋友围坐在一起,一把泡有马黛茶叶的茶壶里插上一根吸管,在座的人一个挨一个地传着吸茶,边吸边聊。壶里的水快吸干的时候,再续上热开水接着吸,一直吸到聚会散了为止。

 

 

非洲

 

 

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亚等都喜欢绿茶,但饮用时总要在茶叶里加入少量的糖块,有的则喜欢加入薄荷叶或薄荷汁,称为“薄荷茶”。这种茶清香甜凉,喝起来有凉心润肺之感。由于北非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不许饮酒,却可饮茶。因此,饮茶成了待客佳品,客人来访时,见面“三杯茶”,按礼节,客人应当看主人的面,一饮而尽,否则视为失礼。

 

埃及人喜欢甜茶。他们招待客人,常在茶里放许多白糖,同时送来一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这种浓甜茶只要喝上二、三杯,嘴里就会感到黏黏糊糊的。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径山茶好喝的特殊原因?


径山茶以“崇尚自然,追求绿翠,讲究真色、真香、真味”而著称。其品质特点源于独特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湛的制茶工艺。

一是独特的生态环境。


径山属东天目山余脉,主峰窑头山为1095.2米,其余山体均在千米以下。由于受多次地质运动和强烈的地表径流,又是东南沿海突然隆起之山,更显雄伟挺拔,相对高度均在500米以上。这样的地理条件,使来自东南的温湿季风易进难出而形成激烈对流,形成多云雾、多漫射光和长年湿润多雨的环境,十分有利于径山茶自然品质的形成。受浙北茶区纬度和径山山脉等综合因素影响,气温相对较低,茶树在漫射光下生育,可产生较多的叶绿素B,形成多种氨基酸,使茶叶香气四溢。径山茶区常年降水量大于1400mm,适应茶树喜湿润的特点。径山茶区的土壤,分布最广的是红壤中的黄红壤亚类,疏松深厚,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PH值在5.6—5.7之间,为茶树栽培的最佳土壤条件。径山茶产区所处的地理纬度、山体特征、气候因子和土壤条件,成为径山茶独特品质特点的物质基础。



二是深厚的文化积淀。


据史料记载,1200多年前的唐代,著名僧人法钦大师云游到浙江杭州径山后,开山结庵建寺,种茶制茶研茶,是为径山茶之始。此后,唐代茶圣陆羽驻径山汲泉煮茶品茗著《茶经》,宋代日本高僧南浦绍明来径山学佛习茶,并把茶籽和宋代盛行的径山茶宴传至日本,演变成现今的“日本茶道”。径山茶文化自陆羽著“茶经”始,经日本高僧传播,从此走向世界。径山也因此成为“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传统历史名茶径山茶,在1200多年的变迁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个性。竹山、清水和迷雾孕育了其特有的品质,名人、名寺和名典赋于了径山茶以丰富的内涵,茶艺、茶宴和茶道彰显了径山茶深厚的文化。径山的山、水、茶、寺、禅、经、文相依相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丰厚的径山茶历史和文化积淀,径山茶也因此而成为传统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载体和符号。



三是精湛的制茶工艺


径山茶之径山毛峰,为条索纤细的卷曲型毛峰,特级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通风摊放、高温杀青、理条整形、精细揉捻,最后经炭火烘干制作而成。其外形细嫩显毫,色泽绿翠;内质嫩香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且嫩绿明亮。用玻璃杯冲泡一杯径山茶,就会品尝到它的真色、真香、真味及其真态。其翠绿的色泽、悠悠的清香、丝丝的甘甜,“色、香、味、形”让人赏心悦目,得到感官和精神的多重满足。视觉能感受到翠绿的色泽美和两叶一心天女散花般的形态美,嗅觉能感受到淡淡清香的含蓄美,味觉能感受到微苦、微涩、微甜的融合美。与此同时,心灵、精神得到美的洗涤、美的感悟,达到忘我、放松、神游的状态和境界。


找到约3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