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七子网络

找到约28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它是“七子黄印茶系”中年份最久远的茶品,如今已成当红茶品!

1970年初期的绿字七子黄印是“七子黄印茶系”中年份最久远的茶品,绿字黄印的种类为 “认真配方”、“适度发酵”与“加重萌芽”黄印。

绿字七子黄印

今天,国家高级评茶师、淘宝旗舰店“普洱藏家”掌柜、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鲁文锋老师,就来谈谈1970年初期的七子认真配方黄印!

鲁文锋老师自1998年进入普洱茶领域,师从“普洱教父”白水清,历年藏有百年宋聘号、1950年红印圆茶、88青饼、92方砖、大白菜等珍品老茶;还开辟了《老茶讲堂》栏目,发布在微信工众号:普洱藏家,与茶友分享!

普洱藏家掌柜鲁文锋

一、认真配方黄印的得名

认真配方黄印,其实是七子黄印中的一种,但使用之内飞为“七子饼内飞”亦即在八中标志下有生产单位的标注,所谓的“认真配方”乃是指其使用之内票上原有“适度发酵”的字样,变为“认真配方”,故因而得名。

认真配方的内票

二、“认真配方黄印” VS“适度发酵黄印”

“认真配方黄印”的风格与印有适度发酵内票的“绿字七子黄印”其差异并不大,基本上内票上的印刷只是代表了生产批数可能不同。

但在品饮的质量上,其实“绿字七子黄印”的水平均在“黄字七子黄印”之上,尤其是在陈期的表现上更是较“黄字七子黄印”为早,所以近年来,逐渐攀上“七子黄印茶系”的优质产品之列,尤其是“认真配方”黄印,由于形制比较特殊,故易形成惜售与追逐。

“认真配方黄印” (左)“适度发酵黄印”(右)

三、开汤品鉴

七子认真配方黄印光是开茶的茶香,就强烈地触动了大脑的感官神经。

那柔顺的陈香味,只有自然陈化的“陈年普洱茶”才有这种境地,香气之中带有印级茶独有的正统“樟香味”(不是那些入了仓的所谓''樟''香味),那是一种“陈樟香”,充满了陈茶之气韵,感受醇美、 优雅、柔顺,四十多年陈期的自然陈化老普洱茶,高价和迷人的地方就在于此。

认真配方黄印茶饼

茶汤的滋味,光是文字形容,都不能准确地表达,要喝到才感受得到。

那是一种水质丰富,极厚润,甜棉的汤水,最重要的是陈香之中带有爽口的陈茶香味。再看看茶汤色,是一种通透、明亮、栗中带红、 栗而不黑的活泼茶色,茶杯清彻见底,可见仓储是何等之优良。

认真配方黄印茶汤

到了第五、六、七泡,高峰来了,水厚味甜、茶气足,整个人感到一股和暖的茶气,身子轻轻的,心情也自然地 放松了下来。

那种陈年的樟香味,明显地被释放出来了,在这几泡茶水中,尽是印级茶独有的“樟香味”,想必,正是这种口感与茶香迷倒了不少藏家。之后,茶汤转为厚、棉、甜,带有轻轻的陈年甘味之汤。

认真配方黄印茶汤

此时此刻,正当茶友你一言、他一语的时候,茶已静悄悄地转化到另一层次境界;茶汤色开始变淡,色淡栗、质轻、非常之轻盈、水甜生津、爽口的茶汤带着甜丝丝的口感。

最厉害的是品饮至此,茶汤不但没有减轻了质量,水路仍然丰富厚泽,只是口感渐趋轻甜,变成无味之味。

认真配方黄印叶底

陈年普洱茶优雅之处是它迷人的陈茶之风韵,那老成的汤质,有如老人家向后一辈在说故事,讲述以往之辛酸史。

文章参考:网络浮云及陈智同《深邃的七子世界》

声明:文章由“普洱藏家”原创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拍摄于陈智同《深邃的七子世界》及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号级茶到印级茶再到七子饼,普洱茶品牌是如何步步“更新迭代”的?

曾几何时,宋聘号、蓝印铁饼、八八青饼等成为了茶市上人们竞相追捧的对象,可以说,没听过这几款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普洱茶客。但凡要扎根一个领域,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多多少少是要了解的。

  从代际分类来看,宋聘号、蓝印铁饼、八八青饼这几款茶,分别对应了号级茶、印级茶和七子饼茶,从时间上看,三种代际茶有明显的时间界限,正好呈“迭代”关系。

  首先说号级茶。它是指为了进贡或外销而形成的一批茶号和品牌。在古代,茶为贡品,或外销,或进贡,流行于皇帝、官绅之间。因此,贡茶品质要求极高,还要严选茶号,譬如隆年间的同庆号,道光年间的车顺号,同治年间的福昌号,还有光绪年间的宋云号、元昌号、宋聘号等,这一系列茶号、品牌茶皆为“号级茶”,可以说是较早的“品牌”普洱茶。


  因此,普洱茶品牌意识的崛起,并非这几年才有的现象。


  光绪末年后,由于大环境因素(匪患、病疫流行)影响,几乎所有的茶号都不得已关门闭市。


  “号级茶”阶段,可以说是“消费者高端需求”促使品牌衍生、发展,“大环境”促使品牌没落。


  到了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茶业大有复苏之势。此时,佛海茶厂(今天的勐海茶厂)成立,因其所产的茶品品质优秀、独特,尤其是包装上的内圈字体有不同颜色,于是一些老茶客、便自发地根据普洱茶包装颜色,为其命名为普洱印级茶,抗战后,经济慢慢复苏,一些茶厂陆续兴起,它们通过运用规模化的现代制作,生产出了大批由包装纸上所印的字迹颜色而定的“红印”、“绿印”“蓝印”“黄印”等品牌,开启了“印级茶”时代。

图/网络


  “印级茶”阶段,可以说是“消费者差异化需求”兴起和“大环境”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普洱茶品牌发展开始迈向新阶段。


  之后,海内外市场对于普洱茶的需求逐渐增加,茶商们开始考虑缩短普洱茶“发酵时间”,制造出了普洱熟茶,之后陆续衍生了不少熟茶品牌。与此同时,熟茶刺激了生茶的发展,加上进出口公司为了统一规范,促使普洱茶品牌开始往呈体系化发展。这时候,国营茶厂生产的普洱茶饼,外包纸印有“云南七子饼茶”字样,茶品有统一的识别标志,并进行了“编号”,标志着普洱茶进入了“七子饼茶”时代。其中常见的七子饼茶有勐海茶厂出的7542、7572、8582等,还有下关茶厂8653、8633等,如今,有不少已成为了经典。

图/网络


  “七子饼茶”阶段,同样是“需求”的变化,促使品牌进一步朝规范化发展。


  了解了号级茶、印级茶以及七子饼茶的发展历程,对于了解普洱茶品牌发展,具有极大意义。


  自古以来,盛世兴茶,这不无道理。普洱茶品牌的发展,与大环境、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不无关系。


  在“七子饼茶”时期以后,普洱茶品牌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相信对许多业界人士来说,2007年是难忘的一年。那一年,普洱茶在短短时间内便经历了暴涨、暴跌,受挫的品牌商亦不在少数,令人着实震惊。其实,该现象或许早有苗头,那时的普洱茶缺少体系分析、文化建设、科学评测、品质鉴定等,加上经济大环境也不乐观,对于一个新兴茶类——普洱茶而言,还经不起太大的折腾。

  换言之,打铁还需自身硬,品牌在抓住环境、需求趋势后,的确可以推动其发展,但与此同时,品牌若没有增强“自身”能力,完善“自身”机制,仍有可能在受到外部压力后呈现下滑趋势,出现逆向发展现象。


  当今,普洱茶的行情正呈现向好趋势,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普洱茶日益普及,其饮用人群在加速扩大,尤其是高端普洱茶需求量逐年增大。另一方面,大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普洱茶本身具有的投资属性,在股市、楼市行情并不乐观条件下,很多资金急于寻找出路,进军普洱茶投资。

  在品牌发展道路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不少普洱茶品牌正在兴起,它们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发展,不仅在于其抓住了大环境趋势,搭乘了互联网顺风车,还在于其不断研发创新型茶品,以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未来普洱茶品牌发展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  者丨臧 墨 墨

图  片丨网 络(部分)

来源:中国普洱茶网

最初的普洱茶是“七子饼”吗?是,但又不是!

喝过普洱茶的人,都知道普洱茶是紧压茶,最基本形态有砖、饼、沱三种。

当然,普洱茶除了紧压茶,还有散茶、茶膏的存在。即便是紧压茶,也有柱茶、团茶、金瓜茶、蘑菇茶、龙珠等多种形态。


①柱茶&饼茶


②团茶


③龙珠

今天,我们重点了解普洱茶的饼茶:①普洱饼茶的历史有多久?②现代“七子饼”为什么是357克?


1、普洱茶的饼茶史

普洱茶起源,有人追溯至三国时期的“武侯遗种”,有人追溯至唐代的“银生茶”。晚明《滇略》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为后世提供了较为可信的普洱茶史料。

实际上,中国茶叶发展到明代,在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推动下,经历了从压制茶向散茶发展的变革。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这场变革的影响较小,普洱茶“蒸而成团”的紧压形态得以保留,更利于茶叶内质转化,获得“越陈越香”赋能,这正是魅力之所在。


清代以前,有关普洱茶的史料比较匮乏。雍正七年(1729),鄂尔泰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并设立普洱府,普洱茶正式成为贡茶。从雍正时期开始,关于普洱茶的记载逐渐丰富起来。

普洱贡茶,“团茶”是最重要的形态。但民间贸易,“饼茶”却不遑多让。

雍正十三年(1735),官府针对饼茶出台了税收政策,《大清会典事例》载:“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


其实雍正之前,朝廷已有赏赐普洱茶的先例,康熙皇帝就曾赐给文臣查慎行普洱茶饼。查慎行赋诗致谢,用北宋“龙团凤饼”赞美康熙帝所赐之茶饼。

《谢赐普洱茶》

清·查慎行

洗尽炎州草木烟,制成贡茗味芳鲜。

筠笼蜡纸封初启,凤饼龙团样并圆。

赐出俨分瓯面月,瀹时先试道旁泉。

侍臣岂有相如渴,长是身依瀣露边。


2、“七子饼”为何357克?

上文《大清会典事例》载“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已具“七子饼”雏形。

封建时代,中国实行“十六两制”,一斤16两,成语“半斤八两”就是形容两者相当。



具体到雍正十三年,一斤约597克,一两约37.3克,彼时“七两饼”约261克,与现代“七子饼”重量有一定差距。

我们今天使用“十两制”,规定“一两=50克”,那是1959年《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颁发以后的事。


大家熟悉的现代“七子饼”,每饼357克,七饼为一筒,用笋壳扎筒。据陈智同《深邃的七子世界》,“七子饼”始于1958年试制“侨销圆茶”,后畅销日韩、港澳台、东南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陈智同著《深邃的七子世界》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是“357”克呢?

当年云南普洱茶畅销海外,为了出口,必须同国际接轨。

标准件30公斤的普洱茶,按照国际惯例每件包装12筒,每筒7饼,“30公斤÷12÷7”,计算得出每饼357克。

【当年“侨销圆茶”357克,“内销圆茶”250克,内、外有别,可作旁证。】


网络上有些营销说辞,刻意宣传“3”代表“天地人”,“5”代表“金木水火土”,“7”寓意“繁多”,只能“呵呵”了之。

事物的发展和演变,往往具有一定的偶合性、不完美性,没必要牵强附会。不然,人为规定“七子饼”每饼360克难道不比357克更香(寓意更美)吗?


抛开“七子饼”出口创汇的特定历史背景,普洱茶饼的克数,茶企可“自由定义”,200克、360克、400克、500克、1公斤、3公斤的茶饼,市面上比比皆是,各有各的精彩!


找到约281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