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清代

找到约3,62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清代产品

珍品书籍,全新正版清代贡茶研究

内容提要

在“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的观念下,清代帝王都常重视贡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化的体系,一种文化的累积。贡茶不仅关乎宫廷生活,还对社会经济有重要的影响。历代地方官员为了迎合宫廷,费尽心思培育新的品种,改进制作工艺,逐步形成了一体化又各具地方特色的贡茶体系,推动着中国茶叶不断地向前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几大产茶区。在茶叶的管理与分配上,茶库和茶房及相应的管理制度都有一种层次化的体系。清代宫廷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方面都有推陈出新之处,对现代中国茶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清代贡茶研究》对清代贡茶这一课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展示了清代贡茶的特点和制度的变化过程,首次全面梳理清代宫廷的饮茶文化,拥有大量一手的文献和图片资料。

编辑推荐

《清代贡茶研究》以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茶叶文物为基础,结合相关档案文献,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清代贡茶制度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首次详尽地论述了清代贡茶的特点和制度的变化过程,梳理了宫廷所用茶具,展现了清宫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对清代宫廷生活史乃至中国古代生活史的研究都大有裨益。

基本信息
书名:清代贡茶研究
作者:秀锋,刘宝建,王慧,付超 著
出版社:故宫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13406338
字数:20000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作者介绍

秀锋,故宫博物院馆员,从事宫廷文物的保管、陈列、研究工作。  
  刘宝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从事宫廷文物的保管、陈列、研究工作。  
  王慧,故宫博物院馆员,从事宫廷文物的保管、陈列、研究工作。  
  付超,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从事宫廷文物的保管、陈列、研究工作。



目录
第一章 清代贡茶概述
第一节 中国贡茶概述
第二节 清代贡茶
第二章 清代贡茶品种

第三章 清代贡茶的运输
第一节 清代贡茶运输概述
第二节 清代贡茶运输考察之一——以福建武夷岩茶运输为例
第三节 清代贡茶运输考察之二——以云南普洱贡茶运输为例

第四章 清宫贡茶的管理及使用机构
第一节 茶库
第二节 茶房
第三节 御茶膳房

第五章 清代贡茶的使用
第一节 饮用
第二节 用与祭祀
第三节 赏赐

第六章 贡茶对清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贡茶之弊及清政府的对策
第二节 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 对饮茶风俗的影响——以《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为例

第七章 清宫茶具(上)
第一节 盏托
第二节 茶盏

第八章 清宫茶具(下)
第一节 茶壶
第二节 奶茶具
第三节 其他类茶具
后记


注意:因《清代贡茶研究》未再版,数量有限,故卖价高于封底标价。介意者慎拍!


由外销通草画看清代白毛茶生产贸易

摘要 ╱

18、19世纪的广州流行着一种采用写实手法绘制且多为记录现实题材的外销画,这是一种绘制在通脱木茎髓切片上的纸本水彩画,称为通草画。通草画质地轻薄,画色艳丽,其中描绘的人物、场景惟妙惟肖,详细记录了当时生产生活的情形,是研究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民俗风貌的珍贵图像资料。本文通过对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的一套以白毛茶为主题的通草画进行分析研究,详细讨论了清代白毛茶的种植生产、贸易流通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通草画;白毛茶;生产贸易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生产地,曾长期占据世界茶叶贸易首要位置。到清代,茶叶作为兼具经济性、政治性、文化性的农作物,其产量和贸易额一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清代初步形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黄茶、白茶六大茶类,六大茶类生产工艺各不相同,在贸易中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本文试从外销通草画入手,分析研究清代白毛茶的种植、生产工艺与外销。

01

╱ 馆藏白毛茶通草画╱

白毛茶,即白毫茶,是中国茶叶中的珍品,因茶芽粗壮,芽叶密披银色毫毛而得名。经加工的茶芽毫毛银白如雪,茶汤清澈持久,且汤味清香甘醇,茶多酚含量较高,有生津解渴、醒脑提神、消食开胃、预防龋齿、驱除口臭、降低血压等多种功效。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收藏了一套关于白毛茶种植、生产和销售的通草画。这套通草画共有10幅图,绘者以一种纪实性的绘画方式记录了晚清白毛茶从种植到贩售的过程。次页图1描绘了一位身着长裤,脚穿布鞋,挽着袖子的茶农正在挥舞锄头翻整土地, 使土地松软以待播种。清杞庐主人《时务通考》“论种茶制茶之法”一节中载“种之之法,掘坑不宜深,约二寸许为度,勿计较散子多少。既散茶子,宜用寸余许薄土遮盖,不可用足践踏,踏则其实,必无萌蘖。其坑宜隔二尺许,不宜疏,亦不宜固密……种茶之地,每年须用锄动浮其土,锄后用干草密遮其地,使不生草莱,则其树茂盛。”翻整土地是种茶的重要步骤,翻整后的土地松软,有利于茶种破土发芽生长。

图2描绘了茶农端着盛有茶种的盘子, 茶种如栗子大小散在盘中,茶农将这些种子撒在挖好的浅坑中。清宗景藩的 《种茶说十条》记载:“至白露时,摘取茶子,晒干。垦地一方,将土锄细,取茶子一、二升,均铺地上,如布薯种、芋头种之式,铺好盖土约二三寸厚,土上再盖草须一层。能买茶饼或豆饼或菜饼研细拌入土内得肥更妙”。凡下种须于地面掘坑, 坑深以二寸许为合度,无论散子多少。清代种茶已经有扦插技术, 但是图中所见白毛茶仍然采用播种方式种植。

图3描绘除草, 一位赤脚的茶农将镰刀放在脚下,左手持草帽,似在除草间隙用草帽代替扇子一边扇风一边休息。“茶树尚未茂盛之时,旁下空土犹可栽薯种豆。又每年五六月间,须将旁土挖松,芟去其草,使土肥而茶茂。但宜早不宜迟,故有五金、六银、七铜、八铁之说”。为了使茶树茂盛,茶农会定时除草使土地肥沃,这是一种将除草和施肥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在清代以前这两项工作通常都是分开进行的。另外定期除草也可以减少一些茶叶病虫害的传播。

图4为除虫, 茶农手持捕虫网捕杀茶叶病害虫。病虫害是影响茶叶种植生产的大敌,人工捕杀是当时茶叶病害防治的常用手段之一,茶农会在清晨捕杀如茶盾蝽和蜡蝉等病害虫的成虫。

图5中茶农手拿着箩筐在采摘茶青, 茶农将嫩梢芽叶采摘下来,这些细嫩的芽叶将作为鲜叶原料等待进一步的加工。茶叶采摘时间非常考究, 在谷雨时节前采摘的茶品质最佳,被称为“头茶”。“头茶”是清代洋商最钟意购买的商品,售价也最高。

图6为晒茶, 茶农头上顶着盛满茶叶的箩筐在晾晒茶叶。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载“以生晒不炒不揉为佳”。晒茶是茶叶制作中的常见工艺,用日晒代替蒸炒,是杀青的一种简化形式,这是除绿茶外,其他茶类经常会用到的制茶工艺。

次页图7为贮茶, 茶农将晒好的茶叶收藏在笠笼中,笠笼内一般会放置一个陶罐,防止茶叶受潮或变色。茶农将贮好的茶叶放置在干燥通风处等待茶行来收茶,或是自行将茶叶送去城内茶行收购。

次页图8为称茶,一位秤手正手提杆秤,在给收购来的茶叶称重。“秤手必用本地人,以其语言相通,便于贸易。此亦要谨慎。盖每岁茶市,数旬之间就过去,前来与之买卖者,其中或有本地人之亲族朋友。故货色评级高低,作价上下,斤两参差,必须时刻留心,以防作弊”。茶叶的称重对于买卖双方都至关重要,需要专业的秤手来操作,不实的过秤行为会对买卖双方造成巨大损失。

图9描绘的是装箱, 茶行伙计将茶叶装入木箱后, 用脚反复踩踏使茶叶紧实。“茶叶装箱之际,尤须注意,如装之不紧实,则虽无霉湿透风等弊,然内松而虚,致茶气外洩而失其味。倘装箱紧实过甚,则茶叶多被挤碎,虽不走味,片末必多。故装箱之法,以紧而不逼。”茶叶装箱的技术格外重要,在洋商验收时,如在抽样验收中发现箱内的茶叶碎渣过多,那么茶叶有可能会被拒收。计算重量通常会以最轻的箱子为准,所以在装箱时务必要保证每箱茶叶的重量相当。

图10绘制转运箱,工人右手执毛笔,左手拿着墨碟,在绘制茶叶转运箱。茶叶转运箱上清晰可见工人将茶叶的品种“白毛”和茶叶的名号“同珍”绘制上去。“同珍”可能为“同珍洋行 的简称。查阅关于同珍洋行的记载,这是一家美资贸易公司,先后在广州、福州、上海开设分行,从事茶叶、食品、纺织品等贸易。画中记录的可能是同珍洋行进行白毛茶贸易的情形。

02

╱白毛茶的种植与生产 ╱

通草画中的“白毛”为茶叶的品名,即白毛茶。白毛古时也称作“白毫”,因其外形具有“白毫满披”的品质特色,故白毛茶也称“白毫茶”。查阅文献中有关白毛茶的记载,大致可了解白毛茶的种植情况。

(一)白毛茶种植

福建:据《闽产录异》载,“武夷各岩著名者,白云、仙游、接笋、金谷洞、玉华、东华,余则崇南之曹墩,乃武夷一脉,所产甲于东南,莲心、白毫、紫毫、雀舌,皆外山及洲茶,采初出嫩芽为之,虽以细为佳,味则浅薄。”知闽茶分为岩茶和洲茶, 白毫茶沿溪生长, 属于洲茶。《建瓯县志》载“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至州茶中,采回片择其背上有白毛者, 另炒另焙,谓之白毫,又名寿星眉。”嘉庆十三年《崇安县志》载:“附山为岩茶,沿溪为洲茶,岩为上,洲次之,有小种、小焙、花香、松萝、莲心、白毫、紫毫、雀舌诸品。”白毫茶是采摘其嫩芽制作而成,茶味清淡,是适种性非常好的茶叶,福建福鼎地区曾一度把这种白毫茶叫作“白毛茶”。福建是白毛茶的重要产区, 也是白毛茶出口的主要货源地。

江西:江西茶叶的生产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到清代一度成为全国产茶重要地区。据清《宜黄县志》记载,当地产有名茶“仙人茶,钩藤茶,白毫茶,观音茶”,可知白毫茶是当时宜黄县有名的茶品,应是白毛茶的产区无疑。

广东: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乐昌有毛茶,茶叶微有白毛,其味清凉。”同治三年《广东通志》载:“乐昌毛茶,叶有白毛。”清同治《韶州府志》卷十一“物产篇”记载:“毛茶出西山有白毫,苦涩大寒,消暑解热去积滞。”该西山位于今广东韶关市仁化县。可见清代广东北部的仁化县一带已经种植白毛茶,并且白毛茶的种植和生产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仍是广东省优良的茶树品种之一。

广西:据《中国名茶志》载:“凌云白毛茶为历史名茶,创于清乾隆以前,原产于凌云县。横县南山白毛茶,在1810年,即清嘉庆十五年被列为全国24名茶。”据此,广西应是白毛茶的产地之一。

福建、江西、两广地区文献中都有关于种植生产白毛茶的记载,但它们实际上并不是同一个茶树品种,尽管如此,这些茶树采摘下来的鲜叶仍可制作成同一茶品, 因为它们都具备芽叶肥壮、白毫显露的特质,从品质上看极其相似。

(二)白毛茶生产工艺

明清时期, 茶叶种植技术与制作工艺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明中期以前,采摘来的茶青都是被制作成绿茶,尔后逐渐出现红茶、乌龙茶,到清代初步形成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六大茶类。不同类型的茶叶在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白毛茶的适制性很强, 是为数不多的可同时满足绿茶、红茶、白茶制作要求的茶叶。清代绿茶制作工序一般是经过鲜叶、杀青、揉捻、干燥等,用炒青的方式进行干燥处理。红茶制作工序一般是采用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制作成红茶的白毫茶被西方人视为可与优级小种相媲美的高级红茶。清胡秉枢《茶务佥载·红茶制作类》中载:“红茶,将从树上摘取之生叶,先置于太阳下摊晒,待柔嫩而后收起,以手搓揉成索。如其叶量多,可改用脚揉踏。揉成条索后, 贮之于器内……叶已变为红色后,再起出,于太阳处摊晒,以极干为度,此即毛红茶也。”制作好的毛茶运送到茶行后会进行进一步的细加工,然后再将其出售。而白茶制法更为简单,不炒不揉,制成的茶叶外表满披白毫,茶叶成白色,故名白茶。清代绿茶多采用炒制工艺,而在这套通草画中并没有看到白毛茶炒茶的画面,也没有类似发酵和揉捻的场景,笔者推测,按照当时的制作工艺,图中白毛茶应是采用日晒法制成的。

03

╱ 白毛茶的贸易流通 ╱

白毛茶作为一种适制性很强的茶叶,能够满足红茶、绿茶、白茶的制作要求进行加工生产。18世纪,白毛茶已经是中俄茶叶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据《俄中商贸关系史述》载,“1755—1762年间,俄国进口了白毫茶、珠兰和绿茶共6000普特 (约98280公斤)”,“1798年 进 口 白 毫 茶14398普 特 (235839.24 公斤),1799年进口19816普特 (324586.08公斤),1800年达到30017普特 (491678.46公斤)”。19世纪,茶叶成为中俄恰克图贸易商品第一大类, 从中国输出的白毫茶逐年上升,1812年至19世纪上半叶,白毫茶的出口额曾最多占到总额的95%,中俄茶叶贸易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俄国人习惯把红茶统称为白毫茶,笔者认为这里的白毫茶贸易额是包含白毛茶在内的所有红茶类茶品的数额,尽管如此,俄国是白毛茶出口地之一是毋庸置疑的。

欧美国家也是白毛茶的主要贸易对象。荷兰作为最早将茶叶从中国运往欧洲的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占据主导地位,1742年至1794年,荷印公司进口白毫茶约2310223磅。18世纪后半期中荷贸易的黄金时代结束,此后茶叶输入对象主要是英国和美国。一口通商时期 (1757—1842),广州作为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成为各国聚集的茶叶贸易集散地。当时外商只能通过广州港进行茶叶贸易,福建、广东等地的茶叶都是运到广州进行销售,出口的白毛茶几乎全部销往英国和美国(见表1)。1843年,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从1830—1860年间,中国从广州、福州、 上海出口的茶叶总量最高达到1.3亿磅左右。19世纪中期, 中国的茶叶贸易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茶叶出口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19世末,日本、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下同)等国相继效仿,不惜以高薪聘请华工,学习茶叶培植、采摘、制作工艺,使中国茶叶贸易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优势。1869—1870年, 中国输入美国的绿茶出口额约是日本的2.5倍,日本仅为780万英镑。到了1874—1877年,日本绿茶出口额从原来的780万英镑增加到1936万英镑, 而中国降到950万英镑。中国在英国市场的茶叶份额也逐渐被印度茶抢占,1882至1917年间红茶的贸易份额50%降至3%。英国大力扶持殖民地印度和锡兰生产茶叶,并利用各种手段抢占中国的出口贸易份额。在此背景下,白毛茶的出口同样遭受巨大冲击乃至打击。据清《论中国整顿茶务》中载:“以上月底行情而论……白毫大门箱沽五千六百二十七件,存三百七十三件……市中所沽仅得此数,比诸古昔盛时,不过十之二三耳。”清晚期中国茶叶市场萧条,白毛茶叶的出口量只有原来销量的二三成,销售情况大不如前,包括白毛茶在内的中国茶叶贸易走入低谷。

在整个清代茶叶的对外贸易中,白毛茶主要是以红茶身份进行销售,而制作成的白茶由于产量不高,茶汤清淡,一般被归入绿茶一类,或者作为小众高端产品同红茶拼配出售。

04

chapter 4

╱ 结语 ╱

白毛茶出口贸易的发展在清中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到清后期,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廷的腐败,导致中国茶业衰败,嗣后不断下跌走向落寞。帝国主义对中国茶叶经济的垄断与破坏严重影响了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国茶叶贸易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开始逐渐好转。尽管如此,清代白毛茶的外销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前文介绍的这套通草画,为研究清代白毛茶的种植以及生产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作者张聪,来源:林业史)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清代皇宫里最爱喝什么茶?都有哪些饮茶习俗?

清宫皇室对茶叶的消费量巨大,且将茶应用于宫廷生活的各方各面。清初设置御茶膳房专门打理宫廷日常用茶,各处用茶皆从内务府广储司茶库定量领取。清宫饮茶既沿袭了明代泡制清茶、花茶等旧俗,又融入烹制奶茶等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并发挥茶叶的药用功能,以茶入药,制成代饮茶。宫中各项典礼活动多设置饮茶环节,茶叶日渐成为沟通君臣、宗藩、满汉关系的纽带。

宫廷是古代国家的核心,也是国家财富的最主要受益者之一,宫廷的各项消费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同时期社会的最高消费水平,文章通过对清朝宫廷饮茶进行研究,由点及面地介绍清代社会的饮茶习惯及其中的文化内涵,并以饮茶为切入点,探究汉族礼仪文化对清代满族统治者的影响及满汉文化之交融。

01

日常饮茶

清初设置御茶膳房负责收领各地缴纳的肉、油、奶、酒、菜、果等食品,打理皇室膳食和内廷酒席宴会。其中御茶房是专门侍候皇帝饮茶的机构,筹备茶水、奶茶和果品。御茶房以外,皇后、皇太后的寝宫里各自设有茶房,皇子皇孙迎娶福晋后,寝宫也会增设茶房。

清宫各处用茶是每月定期定量从内务府广储司茶库领取。各妃嫔、皇子日常消费的茶叶是每月领取定额,例如就六安茶而言,贵妃、妃、嫔每月例用六安茶各十四两,而贵人每月例用六安茶各七两,常在每月例用六安茶六两,小阿哥每月例用六安茶二两,小格格每月例用六安茶二两;此外,皇后茶房每月例用黄茶六百包,贵妃茶房每月例用黄茶三百包,妃、嫔茶房每月例用黄茶各一百五十包 。可见清宫内依身份等级不同,每月分配到茶叶数量各有差别。

清宫各机构用茶也由广储司定量供给。例如皇家御用品的制造机构造办处每月领散茶二斤,用于举办小型典仪活动和刊刻书籍的武英殿每月领散茶三斤,皇帝御门听政的乾清门每月领散茶三斤,内阁每月领散茶五斤,供奉诸神之所的万善殿每月领散茶五斤十两;小内学每年春夏秋三季每季六安茶二袋,御茶房每月领黄茶二十包,碱二十九斤六两 。

清宫日常茶饮主要有奶茶、清茶和花茶等,其中以奶茶消费最多。一筩(筒)奶茶需要“黄茶一包、盐一两、乳油二钱、牛乳一锡镟(每镟重三斤八两)” 。制作奶茶的各种原料定期定量地分配至各处。御前,乳茶例用乳牛六十头,每日泉水十二罐,乳油一斤,茶叶七十五包;皇后前,例用乳牛二十五头,每日泉水十二罐,茶叶十包;贵妃前,例用乳牛四头;妃前,例用乳牛三头;嫔前例用乳牛二头 ,体现出清代宫廷内极为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

奶茶大量用于御膳和各类筵席中,例如内务府档案记录道:乾隆四十八年(1783)正月初一日午宴,“未初二刻五分,万岁爷升座……送汤膳毕,乐止。承应戏未完,奉旨:送奶茶。奶茶碗盖一出,就送王子阿哥等位奶茶,奶茶毕,将茶桌请下,戏毕,转宴” 。

筵席奶茶需求量大且需要非常正式的制作过程。“筵席前一日,承办官率领熬茶蒙古(蒙古人)、熬茶拜阿唐至熬茶所,监视如法煎熬乳茶。熬毕,注缸内保存。筵宴日黎明,熬茶拜阿唐将乳茶倾入银茶桶,送至筵宴所。

清宫皇室还偏爱各类花茶。花茶有两种,一种是“以花点茶”。“以锡瓶置茗,杂花其中,隔水煮之。一沸即起,令干。将此点茶,则皆作花香。梅、兰、桂、菊、莲、茉莉、玫瑰、蔷薇、木樨、橘诸花皆可。” ;另一种是像珠兰茶一样,在茶叶制作过程中,以鲜花为原料,选绿茶作为茶坯,混合窨制。使如此制作出的茶叶带有花香,用时直接冲泡,人们也称其为香片茶,以茉莉香片居多。

清宫中名声最响的花茶是清高宗亲手创制的三清茶。三清茶以梅花、松仁、佛手为原料,高宗认为这三种物品皆属清雅之物,以之瀹茶,俱幽香。将宫中收集的雪水煮沸,将这三者与龙井茶一同冲泡便制成了三清茶。

▲ 龙井十八颗御茶 / 何光华 摄

清高宗作《三清茶》吟道:“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手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鱼蟹,鼎烟迭生灭。越瓯泼仙乳,璮庐适禅悦。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迩几余,敲吟兴无竭” 。

▲清乾隆款红漆描黑三清茶盅 (故宫博物院藏)

清茶泛指直接用沸水冲泡茶叶而不加其它物料的茶水。康熙年间,进贡宫廷的贡茶包括福建武夷山岩顶新茶、江西雨前芽茶、云南普洱茶以及女儿茶等;雍正时期进贡的贡茶如六安茶、松针茶、银针茶、松萝茶等;乾隆时期的贡茶有浙江的龙井茶、郑宅芽茶,江苏的阳羡茶、碧螺春茶,云贵的普洱茶,四川的仙茶、观音茶、青城芽茶,湖南的安化芽茶、界亭芽茶、君山芽茶,安徽的银针茶、雀舌茶、松萝茶等,相较于前朝,茶叶的来源和种类更为多元和丰富。

清代皇帝对冲泡茶叶的水十分讲究,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随身携带方斗称量泉水重量,最终认为天下泉水中唯玉泉山的泉水重量最轻、水质最清,遂封玉泉山泉水为“天下第一泉”,并作为御用水,就连在外出巡也要派人带着。

02

以茶入药的代饮茶

传说神农“遍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荼”就是茶,可以推测,茶叶的药用很早便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将中草药与茶叶配用,以茶代药,称为代饮茶。

明代初年,由周定王朱橚等人编修的大型方书《普济方》,在食治门中专辟“药茶”一篇,收载了药茶方八首;《永乐大典·医药集》中亦有代茶饮的记载。清代,记录药茶方的著作日益增加,代饮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陆廷灿的《续茶经》、刘源长的《茶史》、黄官绣的《本草求真》等书均载有代茶饮药方。

清宫代饮茶制作较民间更为讲究,皇帝、后妃养尊处优,身体稍有不适便要召见御医诊视,若病情不重,便会代茶饮来调理身体。

代茶饮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茶入药,将药效较轻的中药与茶叶搭配;另一种是仅选用数种中草药煎汤或用沸水冲泡之后,像喝茶一样饮用。以仙药茶为代表。

“清宫仙药茶由六安茶、乌龙茶,加上紫苏叶、泽泻丝、曹蒲、山植四味中药,经过特殊加工制成,具有减肥消滞、化浊和中、开郁通脉的效果,还用于感冒、伤暑引起的发冷发烧、头痛头疼以及病后消化不良、胸膈饱满、恶心呕吐等症,降脂效果也很明显,是一种四季必备的良药” 。

故宫博物院里至今还收藏着清代贡茶中的人参茶膏,几十块茶膏被完好地保存在青花瓷罐中。人参茶膏是将名贵药材中的人参与茶叶混合熬制,再用模板压制成形。人参具有修补元气、益气生津、补脾益肺和安神益智等多种有益功效,将人参与茶叶搭配制成茶膏,服用者既可以品尝茶香,又可以滋补身体。

▲ 人参茶膏(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医案整理编著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也收录了代饮茶药方数十首。例如“避瘟明目清上散”选取“珠兰茶一两二钱、南薄荷五钱、香白芷五钱、川大黄六钱、大青叶一两二钱、降香四钱等”研磨成细面状,兑冰片,再研磨,可用来治疗眼疾 。

03

清宫礼仪与茶

清代宫廷礼仪经历了由简单演变至成熟繁琐的过程,并且在这些仪式中,贡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清宫茶事形成于顺治年间,雍正时期进一步发展,乾隆时期达到鼎盛。

清朝初期,各项仪式多饮酒。例如崇德年间的祭天坛礼,“大学士范文程捧祝文自大政殿近前恭呈,奉命主祭大臣公塔占跪受,捧祝文前行,各官排列随后。至天坛,刑斋戒百日乌牛,上香,献果品,奠酒,照例行礼,奏文致祭” 。

而之后各项礼仪多以茶代酒。每年初春,四川官员须祭拜蒙顶山,采制蒙顶山茶“三百六十叶,贮两银瓶贡入帝京,以备天子效庙之供” 。

▲ 蒙顶五峰之间的皇茶园 / 陈书谦 摄

1、常朝礼

清代的朝会分为大朝和常朝。大朝是三大节,即元旦、冬至和万寿节,皇帝亲临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参拜庆贺。常朝则是召集官员处理国家重要政务的集会,举行常朝的过程中,也设置了严格的礼仪制度规范君臣行为。

常朝上,皇帝在太和殿升座后,赐诸王以下各官坐,“上进茶,王以下文武各官,俱就坐次,行一叩头礼毕,光禄寺执事人员,赐各官茶,各官就坐次行一叩头礼,饮毕,再行一叩头礼” 。赏赐大臣官员的贡茶多是由光禄寺承办的乳茶,由八旗马甲(骁骑兵)分赐之。

清乾隆六年(1741年),皇帝认为马甲赐茶,不甚雅观,命改由御茶房备茶,由内务府各执事人及内务府护军分别赐茶。每次,备茶四十桶,用执事人八十名,护军六十名,负责执茶桶、茶碗,按照大臣、官员坐次分别赐茶。

2、经筵活动

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研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是帝王教育的重要活动。

顺治九年(1652年)题准,“春秋各举经筵一次” ,经筵前一日,皇帝和文武百官祭拜孔子,经筵礼上,君臣一同品茶议政。

《(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详细记载了经筵典礼的全过程:举行经筵典礼之日,皇帝御常服乘舆出宫到文华殿,殿内侍立有满汉讲官。皇帝升座,讲官进至案前行一跪三叩礼,满汉官员进前讲四书,皇帝宣讲御论,各官面北跪听,再由满汉讲官进前讲经。

之后皇帝由文华殿至文渊阁,各官进至阁内接受赐茶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举行了四十九次经筵。最初经筵上,文武大臣、讲官、翰林等人全部参加,席间只讲经史和品茶,没有歌乐。

乾隆五十二年(1787),特命演奏《抑戒》之章,以听乐清耳,品茶悦心。经筵所用茶,由光禄寺奉旨承办,每次例用六等满席二十二席,供乳茶十桶。

经筵后会举行日讲,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题准,“每岁春秋二仲月,皇上御经筵后,钦天监择吉举行皇太子会讲礼。是日,由太常寺启请皇太子诣传心殿,行告祭礼。至会讲时,礼部官启请皇太子诣主敬殿,进讲经书。停设筵宴,光禄寺备茶。饮毕各退” 。

▲ 文渊阁

3、视学仪

视学仪是清帝听取国子监祭酒讲四书的礼仪,以“尊师重道为教化之本” ,顺治九年(1652年)开始进行,顺治十四年(1657年)再次举行。

康熙八年(1669年),“皇上临雍,重颁敕谕,一如前礼。”视学仪上,“上幸太学,行释奠礼……前一日,上于宫中致斋,设黄幄御座于彝伦堂内正中。上出东长安门,至成贤街棂星门外,又中路入黄幄内,上对孔子为行二跪六叩头礼,众臣随礼,礼毕后,满汉讲官进讲,讲易经、四书等,之后赐王以下各官茶。次日,于太和殿赐座赐茶” 。

4、茶宴

茶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代达到鼎盛,是一种由煎茶待客演化而成“以文会友”的聚饮方式。

唐代诗人钱起曾在《与赵吕茶宴》诗中描述了茶宴的情景:“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净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字里行间将文人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代朝廷开始举行大型茶宴,由皇帝赐茶。

至清代,宫廷茶宴成为宫廷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仪式,主要内容为赋诗、品茶等,此风肇始于康熙朝,乾隆时达到极盛。

《养吉斋丛录》中记载道:“重华宫茶宴,始于乾隆间。自正月初二至初十日,无定期。” 起初没有固定的宴会地点,乾隆年后定在重华宫举行。众人“列坐左厢,宴用果盒杯茗。御制诗云:‘杯休醴醁劳行酒,盘饤餦餭可侑茶。’纪实也。” 出席的以词臣居多,人数并不固定。茶宴上,众人饮茶作诗。诗歌“体裁亦古今并用,小序或有或无,后以时事命题……定为七十二韵,二十八人分为八排,人得四句。每排冠以御制,又别有御制七律二章。题固预知,惟御制元韵,须要席前发下始知之。” 诗成呈给皇上阅览,皇上颁赏珍物,官员“叩首祗谢,亲捧而出。赐物以小荷囊为最重。谢时悬之衣襟,昭恩宠也。余人在外和诗,不入宴”。

清高宗在位期间,除因皇太后丧事外,每年都要在重华宫举行盛大的茶宴活动,君臣所作诗句全部收录于《御制诗集》。

▲ 重华宫

5、千叟宴

清帝在宫内举行千叟宴,地点设在内廷,其宗旨是敬老尊老。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斥人员等年六十五以上者,六百八十人燕于乾清宫前” ,随后又召文武大臣官员及退休人员等年六十五以上的三百四十人在乾清宫前宴会。皇帝还特地命皇子、皇孙等宗室人员与之一同欢饮。

乾隆年间,千叟宴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官员。有一年,朝鲜国入京进献年贡,恰逢第二天举行千叟宴,于是中外大小官员年龄符合者皆可参与宴会 。

千叟宴上会进行专门的茶礼。乾隆年间千叟宴的茶礼上,尚茶正呈上茶后,“高宗纯皇帝进茶,众皆坐次跪行一叩礼,茶毕,侍卫等进,分赐殿檐下丹墀列坐之王公大臣官员等茶,王公大臣官员接茶,俱行一叩礼,饮毕乐止,恭进果筵于宾座前 ”。茶礼毕后,宴会上皇帝会撰写诗文,或命与宴者各自作诗以纪念盛宴,事后编成诗集《千叟宴诗》。千叟宴茶礼被历朝沿用,旨在加强民族团结,和睦君臣关系。

▲ 清代千叟宴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6、外藩宴

每年除夕及正月十五,清朝皇帝赐外藩蒙古宴,理藩院引蒙古王公、台吉人,领侍卫内大臣、八旗一二品武职等参宴。

尚茶正进茶,再奏《海宇升平之章》,尚茶正率侍卫等举茶案由中道进,注茶于碗。进茶大臣奉茶入中门,群臣皆就本位跪,进茶大臣向皇帝进茶,退立于西。皇帝饮茶后,与宴官员行一叩礼。进茶大臣跪受茶碗后退下。众臣就坐,侍从将茶水等分赐与宴臣僚,众臣先行一叩礼,饮毕复行一叩礼。尚茶正撤茶宴退。

除了上述礼仪之外,清宫每年的藉田礼、丧仪、千秋节、万寿节等仪式上皆需饮茶。皇后、皇贵妃、妃、嫔、皇太子、诸王、公主、王妃等册立册封之礼也都有赐茶一项。

▲ 宜兴窑紫砂胎泥绘人物图题乾隆御制诗文执壶(故宫博物院藏)

礼仪是统治者试图通过把强势的文化符号融进人们生活的产物。清代统治者沿袭明代宫廷茶事,将汉民族的礼仪文化融入满族统治者的宫廷生活中,满汉两族文化不断磨合和相融,而形成一定范式。这些茶事中,饮茶已不单单为解渴,而成为一种礼仪符号和联系君臣、宗藩、满汉关系的手段。另一方面,正如杜浚所谓“茶有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

饮茶是生活的艺术,对于宫廷而言,茶除了是礼仪的载体,也是清代皇帝在繁重的朝政之余舒放性灵、寻得身心放松和平静的重要途径。在康熙、乾隆、嘉庆等清代皇帝留下的众多诗作中,茶诗占据其中很大一部分。无论是康熙皇帝在避暑山写下的“烹茗汲泉清意味,个中谁解有真香”,还是乾隆皇帝在山中竹炉茶社写的“偶然消得片时暇,那是春风啜茗人”,皆是寄山水之趣,抒高雅之情,洒脱悠然自得之乐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56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找到约6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