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清代茶膏王

找到约9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又一个鲜为人知的皇家贡茶


普洱茶作为云南进贡皇家的贡品之一,从周朝已经有记载,到清朝时甚至设有专门的部门——普洱府治,来为朝廷选择最佳的茶叶进贡,并成为皇家专用茶。



如今,普洱茶名声大噪,曾经作为皇家贡茶的几个茶区更是炙手可热,比如易武、倚邦等等。但还有这样一个地方,曾经也是作为皇家贡茶的产地之一,而如今却销声匿迹了。





它就是碧溪的“须立贡茶”,之所以说它销声匿迹,是因为如今能够找到关于它的资料非常的少,且大多数爱茶人并不知道这里。


本期昆仑说茶就为各位茶虫从这些资料中,为大家梳理介绍一下这个鲜为人知的皇家贡茶地。


有关碧溪“须立贡茶”的口头传说有很多,但经过上百年的流传,其中故事可能已经与真实状况相差甚远,这其中比较可靠的一个版本为: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年间,云南普洱府管辖他郎抚彝厅。他郎抚彝厅有个碧朔城,碧朔城南面有座须立山。须立山上有几百棵大叶子茶树。云雾缭绕着这个小小的茶园,阳光雨露滋润着这个小小的茶山。每日里香飘山野,芬芳醉人。





须立山中有个须立寨,寨里有个哈尼人,人们都喊他王老哥,他是这茶山的主人。王老哥年纪有四十开外,有个老伴叫姿娴。老俩口和睦相亲。王老哥身强力壮,是耕田种地的好手。他每日清晨起床,约着老伴先上茶山,呼吸早晨的新鲜空气,为茶树松土施肥除草,使茶树越长越壮,茶叶越摘越发芽。


当地彝、汉、哈尼寨人无不对王老哥熟悉,经常来他家串门,他满腔热情地泡茶招待。客人们临行,他毫不吝惜地抓一把一芽两至三叶的‘瓦雀嘴’春茶尖送他们请家人品尝,自己却只吃老茶叶子。



想喝茶而来他家串门的人越来越多,他从不拒绝。有人说:”王老哥种的茶,老人喝了长精神,牙约喝了添力气,孕妇喝了好生产,约迷喝了更俏丽,小孩喝了能快长,病人喝了除疾病。“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王老哥的名声愈来愈大,一直传到了他郎抚彝厅,抚彝厅通判听了后,口水涎出了三尺长,便领着差人一大帮,坐着‘滑杆’浩浩荡荡地找到了王老哥的家门。



王老哥正在家里低头用功揉搓茶叶,听见门外喧哗声,抬头一看,原来是他郎官府豢养的一帮人马。王老哥不理不睬,继续揉搓他的茶。里长急了,凑近王老哥说:“他郎通判驾到,你还不起身迎接,还不快泡茶。在这儿装聋卖傻作甚?”


王老哥老伴姿娴是个机灵的婆娘,她生怕自己的汉子不吭不哈的态度惹是生非,招来横祸,便慌忙烧水泡茶。天天吃鸡鸭鱼蛋的通判啜了几口茶,顿觉甜进心窝,香进心坎,肥胖的身肢好象清掉了许多油腻,轻快多了。他边喝边赞赏道:”好茶,好茶,没有白跑一趟。“


通判得了须立产的茶,喜得合不拢嘴,乐得彻夜不眠,他想:这稀少的奇茶美味,奉敬上司普洱府尹,定有重赏。不几天,带着随从驮着茶叶到普洱府,孝敬顶头上司。


刚过把边江,这茶分外芳香,刚入普洱城,正在办理公案的普洱府尹,就闻到了沁人肺腑的芳香,也无心办理公案了,便嗅着香味刚到府门,只见他郎厅通判笑盈盈地走过来,后面还跟着马和吆马的随从和护兵。


府尹在通判的骡马身上闻了满鼻子喷香,顿觉精神振奋,询问:


“这马驮的是何物?”“是献给大人的须立茶”通判谄笑道。“打开来品尝一盅如何?”




通判即令马夫解开马驮将茶拿出来放在杯里,用滚烫的开水冲上,待一会儿,府尹慢慢地呷了一口,不禁叫绝:“好茶,真是稀有的好茶!”随着又说:“我到府多年,为何不知?”


“我也是闻夷人传说后,亲临产茶地,如数征了他来,立即启程赶着来奉献给您。”


他郎厅通判马驮须立茶献给普洱府尹,是为了讨好府尹,求升官发财。其实普洱府尹的心态也是一样,他对他郎厅通判送来的“须立茶”赞不绝口,心里谋着万里前程,于是不惜千辛万苦,路途遥远,日夜兼程把他郎厅的“须立茶”用马驮到云南巡抚衙门,向顶头上司献上了茶叶。


抚台呷着“须立茶“也不禁惊叹:“好茶,好茶,天下稀有的好茶!”决定自己进京城办事之时把这上好的“须立茶”献给皇上,达到谋取职高权重的官位目的。


“巡抚不日启程,凡过江河湖海,这他郎茶叶便会异常芳香。到了京城,正逢皇亲国戚举行盛宴。不用说,这普洱府里的他郎茶更是盛宴上的珍品。文武百官闻见这扑鼻喷香的好茶,都围拢来仔细过目,只见外形直细如针,毫尖显色如银,油滑光泽秀丽。


一位老臣正患高血压卧床不起,闻了茶叶芬芳,不禁立坐起来,将茶冲开饮后,只觉滋味鲜爽,汤绿叶翠,清香扑鼻,全身爽快,血压趋向正常,病情逐渐好转。


一位老将正患眼病,难看见天,难瞧见地。茶叶清香扑他的眼睛,双眼顿觉清晰;他喝了一口便觉全身舒畅,又用手把茶叶渣在眼眶里揩揩洗洗,眼睛立即出现一片光明。


这普洱茶真神!文臣武将们一致发出了赞誉声。皇帝耳闻目睹后,亲自品尝了能解毒除病的奇茶,把云南巡抚召到面前啧啧称赞说:


“朕尝了一盅你从云南普洱府弄的茶,真乃世间稀罕也。你想得周全,办得很好。”随着,皇帝吩咐太监拿出白银和绸缎给巡抚说:“这些银两、绸缎赏赐你们,每年送些这样的好茶来如何?”


岁月流逝,时光流转。当年给皇帝产贡茶须立山,还存在着弯腰驮背的三、四株老茶树,它早被解放了的茶农新培植的绿茵茵、翠生生、清汪汪的一片片茶园所代替了。


虽然这样的故事难免有编撰的成分在其中,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当年留下的一些历史资料中找到一些“须立”贡茶的足迹:


据《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记载:“县内碧溪区须立所产的“须立茶”曾列为清代贡品。”


思茅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文博副研究员黄桂枢先生在其著作《普洱茶文化大观》中也有这样的记述:“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宫廷将普洱茶列为贡茶,视为朝廷进贡珍品。

清乾隆六十年(1795),定普洱府上贡茶4种:团茶、芽茶、茶膏和饼茶。作为贡茶的还有景谷民乐秧塔白茶,即‘白龙须贡茶’和墨江的‘须立贡茶’。”墨江的“须立贡茶”即是墨江县碧溪须立山上出产的一芽二、三叶的“瓦雀嘴”须立。


/须立贡茶古茶山地理位置/   须立贡茶古茶山位于墨江县联珠镇,海拔1400-1460米,常年平均气温16.9-18℃。年降水量1323-1435mm。土壤为赤红壤、红壤。须立贡茶在清代为皇家贡茶,联珠镇是茶马古道上著名驿站。

/须立贡茶古茶山茶山历史/   须立贡茶在清代为皇家贡茶,联珠镇是茶马古道上著名驿站。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宫廷将普洱茶列为贡茶,视为朝廷进贡珍品。

清乾隆六十年(1795),定墨江的须立贡茶为普洱府上贡茶之一。须立贡茶即是墨江县碧溪须立山上出产的一芽二、三叶的“瓦雀嘴”须立茶。



/须立贡茶古茶山古树现状/   古茶山主要位于墨江县联珠镇的菜园、班中、碧胜、勇溪村,村民主要是哈尼族,茶山面积约643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菜园村的大叶绿茶、碧胜村的须立贡茶等。

相比较而言菜园村茶园的管理比须立贡茶所在的碧胜村要好一些,长势更强。碧胜村的须立贡茶园内保存了一定树龄比较老的古树,是清代贡茶的原产地。


/须立贡茶古茶山口感特点/   须立贡茶古茶山属于哀牢山系的古树茶,这个茶区的古树茶杯底留香都不错,苦不显,带涩。哀牢山中段墨江须立贡茶香气厚重持久、汤水饱满,口感最好!   墨江须立贡茶香气厚重持久、汤水饱满、口感最好、比迷帝贡茶更有魅力;镇沅茶香气高、汤水较厚,新平茶香气厚重持久,汤水入口就甜、涩化得较快;北段景东、南涧一带茶香气高爽、有独特韵味。

大家对于历史的共同记忆,是由许多经过挑选和修饰后所留下来的材料构成的。其中,许多声音会被大家遗忘。因此,造就历史的不是记忆,而是遗忘。选择记住或遗忘哪段历史,意味着大家是站在何种立场上来看待历史和未来。


无论是主动地遗忘,还是被动地遗忘,这个过程都是塑造共同历史记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记住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历史,抵抗失忆,是大家在面对历史时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乾隆皇帝的茶事

诸位茶虫可知道,乾隆皇帝作为这么一位喜欢在古代书画真迹留白上满满盖戳的鉴赏家,这么一位对瓷器品味独特以至于被现代的网友欢乐追捧的花式审美者,在喝茶品茗这件事儿上,却是出奇地云淡风轻。


他所创制的茶事格调超群,即使放在整个茶文化史上也不遑多让。



乾隆皇帝曾经自创了一款茶,名叫:三清茶,是用松子、梅花和佛手泡的茶。乾隆十一年(1746)秋巡五台山,回程时路过定兴,遇到一个雪天,乾隆皇帝雅兴很高,搜集雪水,在毡帐中烹煮这款他人生的最爱。


还作了一首《三清茶》诗:“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如此高古的品味,实在令人称奇,比《红楼梦》里那位用梅花上的雪水烹茶的妙玉也不逊色。


乾隆四十六年(1781),在《咏嘉靖雕漆茶盘》的诗注后,他这样写道:“尝以雪水烹茶,沃梅花、佛手、松实啜之,名曰三清茶。


纪之以诗,并命两江陶工作茶瓯,环系御制诗于瓯外,即以贮茶,致为精雅,不让宣德、成化旧瓷也。”


嗯,诸位茶虫们理解得没错,茶的故事又回到了乾隆皇帝对花式瓷器的热情中了。他下令让工匠制作了一些喝茶的瓷杯,杯子的外围环绕着自己的诗句。


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杯子很精雅,比起宣德、成化的瓷器来一点也不输。看图说话:


定制了这么多瓷杯的乾隆皇帝要怎么使用这些杯子呢?他又有新发明:三清茶宴。


这不同于一般昭示皇恩浩荡的酒宴,而是邀请皇帝心中认定的最有文化品位的侍臣一起来品茶、作诗。

茶宴举办的日期在每年正月上旬,由皇帝亲自择吉日以定。与宴名单的确认也有既定流程,一般先由奏事处首领太监事先晋呈名单,由皇帝裁夺圈定,确认之后太监再奉旨将名单交给奏事官,宣召有关臣工按时入宫。


茶宴举行的当天,奉旨进宫的大臣提前两个时辰到达,由宫殿太监引入。席间所用果品虽然为了配合茶宴特地清淡,但是也会提前甄选准备,同时,也会为与宴者准备好笔墨纸砚。


宴时,诸臣朝服衣装,鱼贯而入,叩首皇帝,按序入座,清乐响起,三清茶方始奉上,之后便是乾隆皇帝品茶、赋诗,臣工传阅,依韵恭和。


如果皇帝心情特别好的话,就会把三清茶诗瓷杯赏赐给侍臣。比方说参加过三清茶宴的著名才子纪晓岚就曾经获赠过这样的杯子,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涕零之情,他连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这么写的:


红沁丹沙白腻脂,越窑风露满花瓷。

凡茶不敢轻煎注,上有君王自制词。


——

《侍宴重华宫联句赋·蒙赐三清茶盏恭记二首》其二


看官没看错,纪晓岚对这个赏赐的杯子有点诚惶诚恐:花瓷上满满的自制词,在这样的神物面前,怎么能轻易使用普通茶叶呢?


这样的高端定制,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无从安置,除了“蒙赐”、“恭纪”之外,只能永远地供奉起来了。


其实茶宴这件事,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涵而言,在中国传统的饮茶文化中规格一直是很高的。茶宴源于魏晋,正式记载则见于中唐。

《茶事拾遗》记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与友人一起举办茶宴,当时很多诗人的诗作中也明确出现了“茶宴”之说。宋代“以茶会友”逐渐成为文人之间相互酬唱的风雅之行。帝王家办茶宴,唐太宗、宋徽宗都很知名。论及席间风雅,清代康熙朝也已有召集文臣学士与宴赋诗之事。


然而,乾隆皇帝的三清茶宴自有超越前代的独到之处。他钦点文臣中能诗者十八人与宴,暗喻“十八学士登瀛洲”之意,后来增至二十八人,喻合二十八星宿。


茶宴中,更采用他个人创制的三清茶款待侍臣,只布果盒为席,不及其他肴馔,席间饮茶品茗,有清雅之意,亦寓清廉之意。可以说,正像赏鉴书画、督造花瓷那样,乾隆皇帝用自己的独特审美和文化情怀,又将传统文化中的茶事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事实上,乾隆朝的茶宴韵味独特,也的确蕴含着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三清茶”既有文人逸士“雅”的一面,“三清茶宴”也有以帝王之尊亲贤礼人的一面。


十全的乾隆就是这么有个性有创意,一生作了四万首诗可不是盖的,他永远文思如喷泉。


文思从哪里来呢?一杯醇香普洱茶就有了!



《烹雪用前韻》

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来足夸雀舌。

点成一椀金筌露,品泉陆羽应惭拙。


这是乾隆皇帝对普洱茶的高度赞誉,他还创造了以普洱茶为中心的新茶道。此外,酷爱炫耀天朝大国风范的乾隆,给外国使臣的礼品也是普洱茶。


乾隆创造以普洱茶为中心的新茶道


这么说,大红大绿接地气的乾隆帝,品鉴能力也是很可以的嘛,至少在品茶鉴茶能力上,值得一个大大的点赞。


乾隆喜欢普洱茶的历史人尽皆知,但乾隆也是一位带货达人,这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


这个故事发生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当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为了加强与中国的贸易,便派遣外交使节马嘎尔尼率领一支庞大的使臣团前往清帝国拜会乾隆皇帝,这也成为中英外交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


马戛尔尼带领天文数学家、艺术家、医生以及士兵组成的使团,携带最能代表英国文明的天文、地理仪器、车辆、船式等“贡品”出使中国。1793年7月1日,马戛尔尼一行在舟山登陆,短暂停留后,从外海入天津,然后进京。马嘎尔尼带来的西洋礼物,让乾隆皇帝龙颜大悦。


为了彰显清帝国的威严,乾隆也准备非常丰厚的礼品,在这些礼品当中,普洱茶(金瓜贡茶)赫然在列。不知是出于对普洱茶的偏爱,还是因为普洱茶的贵重,乾隆分批、多次加以赏赐英国使臣团。在这几份礼单中,多次出现了团茶、茶砖、女儿茶、茶膏、大普洱茶团(可能是饼茶)等与普洱茶相关物品,可谓是一次全方位的推广。


如今这段记载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今日旧事重提,就是希望大家能够记得,两百多年前,有一位叫做爱新觉罗弘历的帝王亲自带货普洱茶。

 

文章最后,附上当时的礼单,供以大家参考:


  附录:

 

  赐该国王百花蟒缎二,袍缎、线缎各四,紫檀彩漆铜掐丝珐琅龙舟仙台一,玉器八,玛瑙盂盘一,瓷器二百有二十,漆器三十七,葫芦器十四,文竹挂格、棕竹漆心炕格各二,花卉册页二,画绢二十,洒金五色字绢笺纸、白露纸、高丽纸各二十,墨六匣,各样扇四十,普洱茶团八,六安茶八瓶,武彝茶四瓶,茶膏、柿霜四盒,哈密瓜乾、香瓜乾各四盒,藕粉、莲子各二盒,藏糖三盒。

 

  随敕书赐国王龙缎三,蟒缎二,妆缎七,百花妆缎六,倭缎三,片金缎二,闪缎、袍缎、蓝缎、彩缎、青花缎、衣素缎、线缎、帽缎各四,绫、纺丝各二十二,罗十三,杭绸七,画绢、白露纸各百,洒金五色绢五十,五角笺纸、高丽纸各二百,宫扇十三,十锦扇百,连三香袋四盒,十锦香袋八盒,锦香袋四盒,香饼四盒,普洱茶团四十,茶膏、柿霜各五盒,哈密瓜干、香瓜干二盒,武彝茶、六安茶各十瓶,藕粉、莲子各三盒,文竹炕桌二,雕漆炕桌二,挂灯十二,墨二十匣;


图片



  正使龙缎、帽缎各一,妆缎、倭缎各二,蓝缎、青花缎、彩缎、杭绸各三,绫、纺丝各六,茶叶二瓶,茶膏二盒,砖茶二块,大普洱茶团二,刮膘吉庆一架,青玉全枝葵花洗一,玛瑙葵花碗一,玛瑙葵花碟一,藏糖二匣;副使龙缎、帽缎各一,妆缎、蓝缎、倭缎、青花缎、彩缎、绉绸各二,绫、纺丝各四,茶叶四瓶,茶膏一盒,砖茶二块,女儿茶十,白玉全枝蔡花洗一,花玛瑙菊花瓣碗一,葫芦器藏糖二匣;

 

  副使之子龙缎、妆缎、倭缎、青缎、蓝缎、锦、漳绒、帽绒各一,绫、纺丝各三,绉绸二,茶叶二瓶,砖茶二块,茶膏一盒,女儿茶八,藏糖一匣;

 

  总兵官、副总兵官二员,每员龙缎、妆缎、倭缎、蓝缎、青缎、帽缎、锦各一,绫、纺丝各三,绉绸二,茶叶三瓶,砖茶二块,茶膏一盒,女儿茶八,藏糖一匣;


图片



  通事、管兵等官四员,每员龙缎、妆缎、漳绒、锦、蓝缎、彩缎各一,绫、纺丝各二,茶叶二瓶,砖茶二块;

 

  代笔、医生等官九员,每员龙缎、妆缎、锦、漳绒、蓝缎、彭缎、绫、纺丝各一,茶叶二瓶,砖茶二块;

 

  贡使从人七名,每名绫、绸各二,布四,银十两;


  吹乐、匠作、兵役等六十七名,每名绫、绸各二,布四,银十两;内地护送官二员,大缎各二;

 

  贡船留存管船官五名,每名回子布、高丽布、波罗麻、兼丝葛各二;

 

  留存贡船兵役水手共六百十五名,各高丽布、回子布、小增城葛、波罗麻各一。

一份处理故宫普洱贡茶的资料,揭秘不为人知的普洱茶

2023年9月2日至11月30日,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宫隆重开展,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国茶文化,其中笔者最为关注的便是普洱茶相关展品。

普洱茶贡茶,以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有明确的记载:“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云南官员阎光炜的贡单

作为目前普洱茶最为主流的七子饼和砖茶,在普洱茶早期的历史资料中比较少见。

本次茶文化特展,也展出部分普洱贡茶,让更多研究者有机会见到贡茶实物,对普洱茶有一个全面了解。

晓德书号最近收集到了一份王郁风老师的日记手稿资料,其中就有关于普洱贡茶的部分,在进行了识读之后,发现其中有很多重要的信息,且很多信息笔者还未在他处见到,借由这份手稿及其他贡茶研究资料,本文将对60年代故宫处理存茶、同兴号七子饼和砖茶贡茶来龙去脉及百年普洱贡茶的滋味三部分进行阐述,从不同角度来探索普洱贡茶。

1、60年代故宫处理存茶

故宫中存有大量的贡茶,这些贡茶除了日常消耗之外,还会赏赐给皇亲国戚、朝廷大臣、外国使臣等,还有一部分会出售。

1924年——1930年,清室善后委员会对故宫所留存的贡茶进行了清点,同时还做了造册登记,之后贡茶更多的是作为文物留存在故宫中。

60年代,故宫对其中的部分存茶进行了处理,王郁风老师就是见证人之一,他还写下了详细的笔记,现将我们识读后的笔记内容整理如下:

王郁风日记,刘宏飞提供

故宫处理存茶,1964年10月23日

从北京市茶叶加工厂(即今广安门外马连道14号)取来

人头普洱,单重5斤半市斤,略扁圆形,高15.5cm,直径宽20-21cm,多白毫尖,似有包心,布包下开小口,结实,黑褐色。

小王(丸)子,5个1.25市斤,扁圆形,直径7.5cm,高5.3-5.5cm,白毫无,人头普洱为。

大王(丸)子,二个一斤15两(残)直径12cm,高8.5-9cm,扁元(圆)形状。

小普洱,10个2.375市斤,宽8.8cm,长12.7cm,厚0.9cm,表面光洁,角楞(棱)分明无损,似细黑条压制,很紧结,大叶种芽条。

大普洱,每个10旧两,宽11.5cm,长23.5cm,厚1-1.7cm,表面黑褐色,中部有直径1.8cm凸脐,表面有凸,龙形饰纹,有布纹,有梗,杂,及石子,麦秆皮,稻草穗,一有两龙戏球并饰纹,愣(棱)面鲜明,原料有细嫩和较老两种,嫩者为一、二级春茶,有梗,乃压而成,纹饰较明显,老者为三四级春里茶,纹饰模糊。

元(圆)茶,每个重,10市两(10/16),直径19-20cm,边缘1cm,皆中部有凹脐,直径6.5-7cm,深2.2cm,大叶种全金黄芽头小,净度差,有稻草穗丝,表面齿型,并有商标纸*******cm,锁纹印边,水红印。

(因字迹及书写习惯,本文识读难度大,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王郁风在1993年思茅地区(今普洱市)召开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上提交了论文《普洱茶与清皇朝——兼议弘扬普洱茶文化》一文中第五节为《北京故宫遗存普洱茶见闻》,文字如下:

本世纪60年代初,北京故宫茶库里还存放着清官没有吃完用完的贡茶数吨,其中仍有普洱茶、女儿茶、茶膏。

1963年故宫处理清宫贡茶2吨多,1963年10月23日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北京茶厂见到这批贡茶实物,普洱团茶大者为西瓜(略扁),小的如网球、乒乓球状,茶色褐黑,不霉不坏,保存完好。

茶团表面有拧紧布纹的印痕,可见当时制茶是用布包着揉紧、干燥成型的。我曾选了一个大的普洱团茶用磅称了一下,重量为市秤5斤半,当是清代5斤重的团茶(清代老一斤合596.82克)。

这种团茶形状似人头,对照清代赵学敏《本纲目拾》“:普洱茶有‘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的记载相符合。故宫这批贡茶,同时处理的还见有类似现代的白毫银针茶(全是白毛长芽头)、烘青茶(当是六安茶)、长方形的黑砖茶(较今茶砖为薄)等。我曾取回少量样品试泡,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

60年代初期,茶叶减产,内销市场供应不足。这批故宫普洱团茶打碎筛细,拼入散茶卖掉了。

我于1992年11月13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偶遇故宫老专家单士元先生,曾询故宫贡茶事,据告团普洱团茶、茶膏等仍留有样品。

故宫茶库遗存的普洱贡茶,不知是清朝哪位皇帝在位时遗留下来的,推测至迟当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们吃剩的。历史贡茶实物,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存,自应保存下去,当作一般茶叶处理掉,令人十分痛惜。

对比笔记和文章,两者的时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日记中写的处理时间为1964年,而正式的文章中却写的是1963年。关于故宫贡茶处理的时间,张勤民在《故宫清代贡茶品饮记录》一文中写也是1964年,综合分析,故宫处理贡茶的时间,1964年较为合理。


2007年拍摄的故宫藏11号金瓜贡茶,照片由张勤民提供

除了确定了故宫处理普洱贡茶的时间,在王郁风的笔记中我们还获得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1、当时不同贡茶的尺寸信息,对人头普洱、小王(丸)子、大王(丸)子、小普洱、大普洱、圆茶的尺寸做了系统的记录,对内飞尺寸进行了记录和还绘制了示意图。

2、对当时普洱贡茶情况的做了客观描述,包括茶品色泽、原料情况及茶品净度等,对贡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如大普洱和圆茶中“有梗,杂,及石子,麦秆皮,稻草穗”“净度差,有稻草穗丝”,可以看出大普洱和圆茶净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

3、记录了大普洱上的具体纹饰,“龙形饰纹,有布纹”“有两龙戏球并饰纹”“纹饰较明显”,这些记录也是第一次出现。

4、故宫相关实物资料与王郁风手稿对比分析

故宫现存贡茶(资料来自《从六大茶山到紫禁城》《茶世界卷一》)



乾隆三十五年八月初四日贡档记录(资料来自《从六大茶山到紫禁城》)


王郁风笔记整理


1928年新度量衡换算表

对目前故宫贡茶实物的相关资料和王郁风老师笔记内容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推论:

(1)从故宫现在贡茶实物与贡档记录分析,普洱茶进贡不同时期应该是存在不同重量的。

(2)乾隆三十五年八月初四日贡档记录的四两重团茶,按照库平斤计算应该是149.204克,与现存次中型普洱茶团的重量接近,重出约20g,可能后期为了规范,把普洱女儿茶缩小成四两重团茶,所以贡单记录品名为四两重团茶。

(3)王郁风老师记录的人头普洱对照故宫现存贡茶以及相关记录应该为普洱大茶或五斤重团茶;小王(丸)子应该是四两重团茶;大王(丸)子应该是一斤重团茶;小普洱从记录来看应该是砖茶,对照现存贡茶,形制可能与邛州砖茶比较接近,但是王郁风老师判断它是大叶种制成,不知这类普洱贡茶是否像邛州砖茶一样的贡茶;大普洱应该是中间凸起有龙形纹饰的砖茶;圆茶极有可能与现存贡茶一样是同兴号制作。

2、同兴号七子饼、方砖贡茶

在王郁风的笔记中,有一张砖茶的内飞,有说明文字:

王郁风日记,刘宏飞提供

“L9(未明确含义)号纸红标签为故宫处理存茶,附在青砖茶商的方标纸,开始文字很显,后来淡化不清。1963处理,2001年12月补记”。

晓德书号在李路、杨凯老师的指导下,对内飞文字的识读如下:

王郁风老师对内飞的识读及图案的记录,刘宏飞供图

“本记加重督造,吃茶发行,不误主顾,兹特复加内票,以防假冒,避免鱼目混珠也。向质卿谨记。”

在《故宫贡茶图录》及“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中展示了同兴号两份茶品,一款是整桶七子饼茶,外面笋壳上写着同兴号,茶饼包有棉纸,另一个为笋壳包砖茶,里面包有棉纸,从棉纸的内容推测也为同兴号。(关于同兴号的历史可以参看杨凯老师的《向逢春家族与易武同兴号的故事》和《八色贡茶与贡茶流向》李路老师在晓德书号上刊发的两篇:何作如先生对向质卿有关碑文的判读、普洱茶故事丨一代贡茶传奇向质卿遗事——以任昌明乡团首为中心及何作如老师的同兴号茶庄的贡茶故事)

至于进入宫中的时间杨凯在《八色贡茶和贡茶流向》一文中认为是1911年以后,溥仪从宫外采购。《故宫贡茶图典》作者也认为是小朝廷时期从宫外采购,这也算贡茶或者“贡茶的余音”。

“茶·世界”主题展中的普洱茶品

另外,在展示的团茶中有一个团茶上有标识“xx号周记”,但目前所见到的历史资料中,还未明确“周记”是谁?可惜未能看到整个团茶全貌。

此团茶团茶上有标识“xx号周记”,但因视角缘故,未能看清完整文字,《故宫贡茶图录》中也因视角,无法看到完整标识

另外,关于普洱砖茶的进贡时间,很少有人研究,普遍都认为是在清朝后期才进入宫廷的。但在本文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看到王郁风老师的文章中有:“送普洱茶124团,女儿茶34个,(普洱)茶膏26匣,砖茶28块,六安茶48瓶,武夷茶24瓶,还有未列茶名的茶叶32瓶。”在何新华《清代贡物研究》和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两书中,都找到了赏赐给英使觐见团礼物的名单,其中就有“……茶叶二瓶,茶膏二盒,砖茶二块,大普洱茶团二……”“……茶叶四瓶,茶膏一盒,砖茶两块,女儿茶十……”“……茶叶三瓶,砖茶二块,茶膏一盒,女儿茶八……”的记录,从行文逻辑来看茶膏和大普洱团茶、女儿茶中间的砖茶,极有可能是云南进贡的普洱砖茶,当然,目前留存的故宫贡茶中还是有“邛州砖茶”实物样,资料中提到的砖茶是否为云南砖茶,还需要更多资料来证明。

3、百年普洱风味

普洱贡茶的滋味,很多人很好奇,也在想象是什么滋味。但从品鉴角度来说,只有喝过的人,写出的品鉴记录,才具有参考性,它的滋味肯定无法靠想象去描绘。

王郁风老师的文章中,都对滋味有描述:“我曾取回少量样品试泡,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描述较为简单。

照片由张勤民提供

好在2007年,北京茶叶总公司彭广义经理组织了一次贡茶品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茶叶质量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老师以及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邵宛芳教授及高级评茶师张勤民参与了品鉴,品鉴现场撰写了“老普洱茶感官审评结果记录表”,品鉴后邵宛芳和张勤民都写了相关文章,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文字记录中,感受到百年普洱茶的魅力。(关于贡茶品鉴,可以参考张勤民的文章故宫清代贡茶品饮记录及邵宛芳的文章《皇家贡品——“金瓜贡茶”评审记》(本文作为附录收入在《数据解码普洱茶功效》一书中))

照片由张勤民提供

关于百年普洱的品鉴记录,在唐鲁孙《中国吃》一书中也有记载:

到期我准时前往,他已经把茶具准备妥当,宜兴陶壶,一壶三盅,比平常所见约大一倍。炭炉上正在烧着水,书童说,壶里的水是早上才从玉泉山“天下第一泉”汲来的。傅老已拿出核桃大小颜色元黑的茶焦一块,据说这是他家藏的一块普洱茶,原先有海碗大小,现在仅仅剩下一半多了。这是他先世在云南做官时一位上司送的大概茶龄已在百岁开外。据傅沅老说,西南出产的茗茶沱茶、普洱都能久藏,可是沱茶存过五十年就风化,只有普洱,如果不受潮气,反而可以久存,愈久愈香。等到沏好倒在杯子里,颜色紫红,激滟可爱,闻闻并没有香味,可是喝到嘴里不涩不苦,有一股醇正的茶香,久久不散。喝了这次好茶,才知道什么是香留舌本,这算第一次喝到的好茶。

百年普洱茶,可遇不可求,但这些记录却给我们有机会去了解它的滋味。

故宫留存的茶样,是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宝库,也是理解中国茶发展历程的重要的实物标样,这些留存在故宫的普洱茶标样,对普洱茶历史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书籍及展览能展示更多的普洱茶历史标样,构建更为完备真实的普洱茶历史。

感谢李路、杨凯老师对本文的指导,刘宏飞提供王郁风老师手稿相关资料,文中使用的图片做了局部保密处理,张勤民授权使用相关照片,何风华、赵绍桥、金美辰对识读王郁风老师日记的帮助,支离子提供相关资料。

策划:晓德书号

撰稿:茶世恩、李峻

参考资料:

1、《茶·世界》,故宫博物院编

2、《故宫贡茶图典》,故宫博物院编

3、《清代贡茶研究》,万秀峰等著

4、《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黄桂枢主编

5、《茶庄茶人茶事:普洱茶故事集》,杨凯著

6、《走出深山的普洱茶:百年前的云茶旧事》,杨凯、柴锐著

7、《清代贡物制度研究》,何新华著

8、《从六大茶山到紫禁城:清代贡茶研究》,万秀锋、周郑斌著

来源:晓德书号,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