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清代茶膏

找到约27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英国皇家植物学家告诉你200年前清代茶膏的故事

Kew Gardens,正式名为英国皇家邱园植物园,简称邱园,是位于英格兰西南部伦敦的世界知名植物园。邱园始建于1759年,拥有世界上最大和最丰富的植物和真菌收藏。邱园拥有世界上已知植物的1/8,将近5万种植物,收藏种类之丰,堪称世界植物博物馆。

英国是一个嗜好茶叶的国度,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随身携带了来自中国的茶叶,并把饮茶之风带进英国宫廷,又进而传播到英国社会。正因为如此,邱园也有着非常丰富的茶叶收藏,有些茶叶藏品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前。

今天我们通过跟随英国著名茶文化博主梅里夫(Mei Leaf),一起去伦敦邱园探索隐藏的茶叶宝藏。

向梅里夫发出参观邀请的是邱园美女研究员奥罗拉·普雷恩(Aurora Prehn),奥罗拉·普雷恩是民族植物学专家,对邱园的茶叶收藏如数家珍。

采访一开始,奥罗拉·普雷恩就坦然承认邱园真正吸引她的是中国清代的茶膏,由此才产生了研究茶叶藏品的兴趣。

这一批1812年出品的茶膏,捐赠者是英国著名医学家查尔斯·默奇森(Charles Murchison),他在青年时代加入了东印度公司,游历东亚,收集了非常多珍奇的宝贝。

查尔斯·默奇森在北京得到了1812年出品的茶膏,这些茶膏的购买记录并没有更多的资料记载。从观察这些茶膏的细节来看,应该都是在某种模具上成型,形状和尺寸都很精细,有些膏体上面还有一些汉字,比如人参膏等,从这些清代中晚期的茶膏来看,中国清代茶匠在茶品工艺上已经达到非常精致的程度了。

今天的人往往低估了古人的工艺和智慧,其实当我们看到乾隆年间的宫廷茶膏的精美程度,会更了解中国最优秀的茶匠的水准。单单是他们能把工序分解成186道,就可以意识到他们对压榨制膏的过程理解非常深刻,他们的项目思维一点不比今人差。

至于这些茶膏是什么味道,奥罗拉·普雷恩和梅里夫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些珍贵的藏品已经没有可以品尝的机会,只能通过前人介绍来了解这些茶膏的味道。奥罗拉·普雷恩听收藏家说过,这些茶膏用水溶解之后味道很浓郁,有着奇妙的品饮乐趣。

这些茶膏的产地不知是清代云南的茶号和还是来自京城的药材店,看着这些厚度一致、图案精美的造型,我们不禁会想,如果他们能获得200年之后的茶叶知识和现代工具,该能做到多么好呢?

邱园中有一处被称为经济植物学博物馆的地方,这里收藏了大量的茶叶和茶文化物品,也就是在这里,Mei Leaf有幸看到了珍贵的清代茶品。

邱园的茶叶收藏与大多数其他博物馆和档案馆的收藏不同,它主要由茶叶组成,还有很多茶具或文档,它的收藏从18世纪开始,跨越世界各地,包括茶树的所有部分,从根到种子,以及茶园土壤。此外,邱园的收藏还包含来自六大茶类的加工茶叶,种皮和花蕾饼,罕见茶类,偏远交易哨站的砖块,木雕像,茶壶,掺假的茶,发酵的鳞片,提取物,以及一个大约172年前仍留下香气的牦牛奶油容器​​。

邱园的收藏中有一些重要的亮点,例如在东印度公司于1833年失去在中国的贸易垄断权后,英国的注意力转向了印度的茶叶生产,这促使中国向印度转移种子和知识,并在1834年正式识别的印度阿萨姆种茶。还有一部分收藏来自东印度公司在1879年关闭其位于伦敦中心的印度博物馆时的大量收藏​。

此外,邱园的收藏中还包括著名园艺家和植物猎人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的茶叶收藏。他曾代表东印度公司在中国收集植物,包括茶叶,并将大量装有茶籽的沃尔登箱,以及工具,工匠及其知识从中国送到印度​。

邱园的收藏还包括一系列由广州著名艺术家林官(Lamqua)绘制的描绘茶叶种植和生产的24幅画​。

作为一片叶子,从茶被人类接受的那一刻开始,人类就希望能够深入的理解它应用它。以严谨的态度开始研究茶的历史也很长,就算从陆羽开始,也已经超过了1300年。

人类坚信茶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它最核心的价值不会轻易地裸漏出来,认知它、研究它没有止境。

那么,继续我们的茶叶探险之旅,我们和梅里夫以及奥罗拉·普雷恩走入了邱园藏品的深处,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些奇特的茶具,也是来自查尔斯·默奇森的收藏。

这些茶具都有着相当显著的清代特征,包括精致的瓷器,以及用于茶膏冲泡的器具。这些茶具揭示了茶叶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中国古人如何独特地欣赏和享用茶。看到这些珍贵的收藏品,我们不禁为古人的精巧工艺和独特审美感叹。

我们还在邱园的收藏中发现了一些罕见的茶叶标本,奥罗拉·普雷恩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古老的野生茶树样本,它被认为是茶树最原始的祖先,在这个样本的帮助下,我们能深入了解茶叶的演化历程,以及其如何从野生状态变为人们今天熟知的各种茶叶品种。

在这次的访问中,我们还有幸听到了奥罗拉·普雷恩关于清代的茶膏复制的探讨。她热衷于尝试将这些历史遗物以现代方法复制出来,同时保持原有的风味和形态。这样的尝试,让我们有可能再次品尝到两百年前的茶叶,感受那个时代的风采。

邱园植物园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藏品,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奇妙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对茶叶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人类和茶叶之间千年的深厚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访问邱园植物园,就像打开了一个关于茶的宝盒,里面充满了知识、历史、艺术和人类的创造力。

这次的茶文化之旅让我们更加敬畏那些将茶叶转化为一种艺术的人们,他们不仅在物质上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更在精神上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启示。对于他们来说,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精神的寄托,也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桥梁。人类对茶的热爱和对茶文化的痴迷,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了我们今天探索和欣赏的财富。

此外,我们也由衷地感谢那些像查尔斯·默奇森和奥罗拉·普雷恩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无论是早期的茶叶探索者,还是现在的茶叶研究者,他们的工作都是对茶叶历史和文化的最好诠释。

邱园还在努力寻找和保存更多关于茶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无论是古老的茶种,还是历史上重要的茶具和其他相关收藏。他们的工作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茶叶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为未来的茶叶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这次的茶叶探险之旅,不仅增长了我们的知识,也让我们对茶叶有了更深的热爱和尊重。我们期待着下一次再次探访邱园,去发现更多关于茶的知识和故事,去感受那些被时间雕琢的茶叶带给我们的乐趣和启示。


茶膏种类繁多,为何只有普洱茶膏流传至今?

2004年2月8日,在广东大厦举行的拍卖会上,一块重3克、长4cm、宽4cm、高0.5cm的茶膏,卖到了12000元,令人惊奇的是,这块震惊了茶界的天价茶膏,不仅是鲁迅先生的遗物,而且还是清朝宫廷流传下来的普洱茶膏。

2007年,一块82g清宫普洱茶膏被人以85万的高价收购。2010年,一盒清宫普洱茶膏在拍卖现场以100.8万的天价成交。

当时92岁的茶学名宿、研究茶道60年的中山大学教授张宏达先生感慨地说道:“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精致的茶膏!”

什么是茶膏

茶膏是普洱茶五种形态“砖、饼、团、沱、膏”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速溶茶”。

▲陈年茶膏的表面已经风化

普洱茶膏是将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采用特殊方式将乔木大叶种茶叶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再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而成。

茶膏——可以喝的古董

茶膏是祖辈传下来的宝贝,是“可以喝的古董”。

普洱茶膏为中国独有,其始于南唐、成于宋、兴于清、盛于当代。

▲宋 刘松年 《撵茶图》(局部)

陆羽是茶膏的第一个发现者,在他的专著《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出膏者光,含膏者皱”、“油膏其面”。

陆羽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

清代时,云南土司在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的基础上,创出大锅熬茶、制膏的方式,将“蒸”升级为“煮”。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它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差别。

▲茶膏制作流程

清代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的茶膏难以出“精品”,于是改为皇宫内的御茶房“御制”。由于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手法,其制作工艺已类似于我们现在通常采用的低温提取、低温干燥。这样做出来的茶膏,才会呈现出尽善尽美的品质。

茶膏——皇家贡品

▲这就是传说中的清代茶膏

▲清代的茶膏曾经拍出1克1万元的天价

茶膏并非现代产物,而是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茶膏的雏形,并且一经面世就作为贡品进入宫廷供皇室享用。

茶膏的制作技术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朱元璋废龙团凤饼改散茶,茶膏也随之消失,直到清朝才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后来清宫御茶房在民间制茶膏工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药学家赵学敏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正式以官方文献的形式出现了“普洱茶膏”的名称。

1792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至今我们还能看到出自故宫的普洱茶膏贡品。历史的选择和现代科学研究的论证表明,云南普洱茶是最适合制成茶膏的原料。

如清代的药学家赵学敏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关于“普洱茶膏”的记载:

“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

这可谓是普洱茶膏在官方文献中第一个正式的称谓。

至今仍存放在故宫的清代普洱茶膏

清代的普洱茶膏有很多种类,如“黑珍珠”、“玉龙胜雪”、“红运当头”、“易武春晓”等等。特别是“红运当头”,其膏体极轻,可悬浮在水面,因此在冲泡方式上与其他的普洱茶膏不同,它是先放水,后放茶膏,使茶膏漂浮在水面上,随后茶膏的颜色由上向下呈雾状弥漫,极具观赏性。

▼一块小小的茶膏会让你大开眼界

▼在滚烫的清水中,茶膏慢慢融化

▼不断溶解的茶膏像有生命的水母一样伸缩、律动

▼冲泡好的茶膏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仿佛神秘的宇宙流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清代的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随着1925年清王朝的解体而失传了。

现在,我们除了能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能看到那个被静静放置一角的普洱茶膏外,有关它的资料我们却知之甚少。虽然从逃出宫中的太监口中获得了一些有关普洱茶膏的信息,但也都是些零散的只言片语。

故宫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清点清代的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是一种粘性很高的膏状物,呈黑色或褐红色,能溶于水,是普洱茶叶有用成分的浓缩物,与普洱茶叶相比,具有饮用方便、省时省力等优点。普洱茶所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使其制成的茶膏不论是在汤色、香气,还是口感上都有其独到之处,且越陈品质越高,被誉为是可以喝的老“古董”。

但毋庸置疑的是,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茶膏——治疗疾病的灵丹妙药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普洱茶膏包装上这样写道:

肚胀受寒时,用姜汤与茶膏同煮饮,使身体出汗即愈,当口破舌喉受热疼痛时,用五分茶膏噙口过夜,即愈。当受暑,擦破皮肤出血时,将茶膏研面敷患处,即愈。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普洱茶膏在清代宫廷中是“能治百病”的神药。

不仅能治肚胀受寒这类内科病,就是口舌生疮也不要紧,含着普洱茶膏睡觉,第二天也能痊愈。既能内服,也可外用,的确是妙不可言。

据现代研究分析,茶膏是茶的精华,茶膏中的五大成份:茶多酚、多糖、色素、咖啡碱、茶氨酸,集合成有机的整体,为人体提供诸多的营养成份与保健因子,被誉为“茶中黄金”。2005年,有关部门基本完成对清宫廷御用茶膏的破译与复原,并在古法制作的基础上,加上甘草、贝母、橘皮、丁香、桂子等中药材熬制成膏。据《中华本草》载:茶膏性凉,味苦甘,入心、胃、肺经,具有清热生津、宽胸开胃、醒酒怡神的功效,主治烦热口渴、舌糜、口臭、喉痹等症。

茶膏的冲泡方法

由于茶膏是高纯度的茶叶精华,对水质极为敏感,饮用方法也十分讲究,若用没有任何杂质的纯净水冲泡,则普洱茶膏汤色通透红亮;若是弱碱性矿泉水,则普洱茶膏中的茶多酚会快速转化成茶红素等有益物质,使汤色迅速变红,对身体健康颇有益处,滋味更加醇和。饮用可采用煮饮法或冲饮法。煮饮法即将茶膏用纯净水或矿泉水煮沸;冲饮法即将茶膏倒入杯中,注入沸水冲泡。可根据个人情况选用。冲泡法虽方便,但煮饮口感更佳。有条件的还是用煮饮法更佳。 成膏的茶冲泡时带着若有若无的清淡香气,冲泡后没有茶渣,汤色褐红通亮、色泽饱满,不含任何杂质,比直接冲泡的普洱茶更优。口感上剔除了原泡普洱茶的苦涩,入口滋味醇厚润滑。这款固体速溶茶膏出门随身携带,不占空间,随时随地就能喝到好茶。每次只需一小颗,热水冲泡,只需10秒即可品饮,和冲泡速溶咖啡一样方便,却比咖啡味道来的更香浓。

茶膏,不愧为普洱中的劳斯莱斯!

花间一壶茶 独酌好开心

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

一套400克,两罐。出差,旅行,方便携带

来源:泽青茶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中国茶膏博物馆首亮相

  5月28日,第二届中国匠人大会于古都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本届大会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东家APP承办的全球华人最重量级的文化创意盛会。

  大会的主题是“以匠心,为初心”。而“中国茶膏博物馆”有幸受邀参加了此次的匠人大会,同时博物馆的馆藏“金瓜茶膏”也以茶类唯一展品的身份参与了“守艺长安匠人精品展”。

  茶膏,从雏形到发展成熟,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伴随着制茶工艺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唐代的制茶工艺,共有七个制茶步骤,制茶工匠们发现在“蒸捣拍”这三个环节中茶汁会溢出并附着在茶饼表面,干燥之后便形成了膏状的物质。我们的茶圣陆羽,便把这个现象记录进了他的著作《茶经》中,并且进行了描述和分析。陆羽直觉这种膏状物质是茶的精华所在,会在未来成为独立的茶品。

  到了宋代,陆羽的直觉变成了现实,制茶工匠尤其重视溢出的茶汁在茶饼表面上形成的茶膏,并把它作为鉴定茶品级别的关键指标。

  多才多艺的皇帝宋徽宗,在他的茶叶著作《大观茶论》中对茶品的鉴别提出了明确观点,“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茶饼表面如果附着的茶膏很稀,那么茶饼看上去像一张满是皱纹的脸,茶的品质只是一般;如果茶饼表面膏状物质稠密厚实,看上去像一张光洁的面孔,那么才是质地扎实的好茶。

  同时,随着工艺的发展,宋代的制茶工匠发明了专门制作茶膏的榨床,形成了“小榨去水、大榨出膏”来制作茶膏的工艺思路,独立的茶膏成品终于出现。

  经历了宋代的茶膏发展期,进入了清代茶膏的兴盛期。在清代早期,中药熬膏的工艺已经日渐成熟,云南民间借鉴中药制作的方法,开始采用大锅熬煮的方式生产茶膏。由于简单易行,云南的土司阶层、藏区的宗教领袖都开始品饮这种熬制茶膏。

  到了雍正年间,中央政府在云南设立了普洱府,开始为皇室进贡普洱茶,以茶膏为首“八色贡品”普洱茶正式进入清代皇家的宫廷生活。

  但是因为大锅熬制茶膏存在品质上的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所以,乾隆登基后,就放弃了云南进贡的熬制茶膏,而在故宫乾清宫的东庑设立了御茶房,专门为皇室制作茶膏。

  御茶房在借鉴宋代压榨制作茶膏的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很多工艺革新,最重要的是开始采用全程低温来制作茶膏,并有非常详尽的工艺流程控制,上百道工艺,历时72天才完成。同时,根据记载,茶膏在这个时期,已经凸显出很多区别于普通茶品的健康价值。

  当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代表英国女王来访问中国的时候,乾隆皇帝回赠了包括宫廷普洱茶膏在内的一些礼物。在朝鲜等国的一些史料里,也发现了他们使节访华时带回的礼物包含宫廷普洱茶膏。由此可见,在清代,宫廷茶膏已经变成了国礼。

  清朝皇室解体后,宫廷茶膏的制作就终止了,同时如此宫廷专属的茶品也随着时代的落幕而销声匿迹。

  直到2004年,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先生捐赠了家传的三克宫廷普洱茶膏进行拍卖,茶膏才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故宫的珍宝馆也曾展出馆藏的清代光绪年间的宫廷普洱茶膏。作为一种食品,它们历经一百多年,居然不腐不败,茶膏表面的蝙蝠图案依然清晰可辨,既有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还有品饮价值,堪称茶叶科技的奇迹。

  其实,就是这些不同时代的制茶工匠,他们一直不间断地做着不同于普通制茶过程的尝试——将茶叶的纤维物质和茶叶汁分离,并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独特形态的茶品——即茶膏。这个过程中,也把茶膏的工艺价值、文化价值与健康价值,都推向了更高点。这份初心,饱含了不同时代制茶工匠的坚持和探索精神,这份初心凝聚在小小的一粒茶膏之上。

  对于茶膏,几百年前的工艺技术,是现代茶膏制作工艺的研究基础。前人的探索与成果,让我们知道了茶膏的独特价值。所以回到中国茶膏博物馆的初心,其实就是通过我们这座小而美的茶膏博物馆,让更多人知道,原来还有茶膏这个茶品类的存在,并且是如此特别美好的存在,将茶膏的文化传承下去,将茶膏的价值传播开去。

  而匠心,其实是每个行业都不能忘记的。对于茶膏行业,匠心的体现便不仅是对茶膏的精心打造,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不断的吸收最前沿的技术,不断建立新时代的标准,并且不断创造出新的成果。从而做到“以匠心,为初心”,在传承的基础上,继续前行、精进,努力“让传承成为潮流”,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茶膏这一源自古老中华的养生文化。

中国茶膏博物馆剪影

找到约26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