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千家寨证明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千家寨爷号”响了 区域公共品牌亮了

2021年11月13日,在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召开的普洱市普洱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现场推进会就像是“千家寨爷号”区域公共品牌的“爷青回”现场:镇沅县从产业整合、质量管控、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方面,向与会者展示介绍了“千家寨爷号”普洱茶标准体系、产品体系、管理体系、营销体系等品牌运管架构、品牌管理办法,以及“统一质量管理、统一品牌宣传、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市场营销”的“五统一”管理规范。据悉,2021年前三季度,镇沅县完成“千家寨爷号”普洱茶(大爷至八爷)1170套纪念礼品套盒及其他单品销售,销售金额达1000多万元。全县实现茶叶总产量5658吨,综合产值约12.48亿元。

01一个商标

突出优势打造“千家寨爷号”区域公共品牌

何为区域公共品牌?简单来说,就是指在某个行政或地理区域内形成的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具有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品牌。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的核心在于产品在一定的区域内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自然特征或资源禀赋,品牌的所有权属于区域内相关机构,使用权归区域内的企业。

镇沅县茶资源丰富,茶文化源远流长。千家寨因生长着古老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而闻名世界,怎样利用好“千家寨世界野生茶树王”的独特优势,打造名山品牌新高地?这是“新征程上的普洱之问”对镇沅县提出的命题。为此,镇沅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千亿云茶”战略部署,成立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确立以品牌打造“一盘棋”的战略思路,形成了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围绕“千家寨爷号”普洱茶品牌建设目标,依托“八大茶山”丰富的茶资源,镇沅县制定了《“千家寨爷号”普洱茶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工作方案》《“千家寨爷号”公共品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举全县之力打造“千家寨爷号”普洱茶区域公共品牌。  

截至2021年底,镇沅县成功注册“千家寨爷号”普洱茶商标及58个茶产品商标,创建“爷”号系列品牌。其中“镇沅砍盆箐”获得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五一”“马邓”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马邓”“苦聪”茶获得普洱市知名商标,圣润、文榜、迎春、马鞍山、年乌倮吉5家茶企业获得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目前,当地正在积极申请注册“镇沅千家寨茶”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同时,镇沅县成功认证为全国第一个茶产业小产区——《镇沅千家寨小产区普洱茶团体标准》获得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小产区认定委员会认定。“普洱茶小产区模式是在地理标志保护产区或优质特色原产地产区基础上,根据海拔、土壤、种植方法、加工工艺等影响茶叶品质要素的差异化,打造高品质、特色差异化产品产区的模式。”镇沅县九甲镇党委书记陈德安说。目前,对被认定为“普洱茶小产区”的九甲村、三台村、果吉村、和平村的古茶园古茶树进行了经纬度位置、外观、树龄等的统一编码、统一管理,对古茶树产品标注来自千家寨小产区具体村域名、茶园名、茶树编号。

2020年10月20日,“千家寨爷号”普洱茶区域公共品牌在上海市金山区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受到市场和茶商的热烈追捧。2021年3月10日,以“高山云雾润千年?茶王之地产好茶”为主题的“千家寨爷号”普洱茶成功上线新华网,“千家寨爷号”普洱茶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和显现。

对此,“三爷”砍盆箐茶区的砍盆箐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宗良说:“打造公共区域品牌后,最明显的就是进一步规避了砍盆箐茶叶市场的价格乱象。有了政府的认证,消费者的信任度也提高了。”“大爷”马邓茶区的马鞍山古茶有限责任公司的王利也认为,虽然马邓茶一直以来都是国礼茶,底蕴深、历史久,但进入公共区域品牌后,对品质要求更高,每年的审评和质量追溯也能进一步保证产品的品质。

“四爷”打笋山茶区的山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阳有明则说,自己的茶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老百姓的积极性也高了。因为“千家寨爷号”茶的带动,打笋山茶区大众型干茶每公斤比原来提高50元左右。据了解,产量占镇沅县半壁江山的马邓茶区的生态茶价格也平均提高了15%左右,“七爷”老海塘茶区生态茶的价格提高到每公斤340至370元,大约翻了一倍。

普洱市副市长白兆林在接受云南都市频道“绿色云茶”栏目采访时说:“如果大家共同承认某个区域公共品牌,就应该形成某个产区的区域公共品牌就只有一个的意识。比如说,以后你到了镇沅县,到了普洱市,我们大的普洱茶区域公共品牌就是千家寨或者景迈山。商品的品牌可以多样化,但区域公共品牌一定是当地政府向社会和消费者承诺的、推荐的、货真价实的生产区域。”

02一个标准

高标准建设体现品牌价值的灵魂

高质量、高标准,做好普洱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对打造公共区域性品牌尤为关键。

为此,镇沅县从有机茶园开始,立标准、建可追溯体系、抓标准化生产,全链确保“千家寨爷号”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质。

抓实“八大茶区”产品质量标准。委托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制定发布《镇沅千家寨普洱茶》协会企业标准,成为云南省首次以协会为主在卫健系统备案的企业标准,开启了全新的备案模式,有力指导和规范企业的原料种植、产品加工。持续向社会公布“八大茶区”茶叶质量分析报告,让消费者买得舒心、喝得放心。

抓实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按照“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责任可究、公众可查、社会共治”的目标,通过“三锁定、十确定”(锁定基地、锁定企业、锁定渠道,定面积和产量、定标样、定生产、定标准、定加工、定标识、定追溯、定仓储、定价格、定销售),全县茶企业申请入驻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现有14家企业31款产品成功上链“国家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初步建立起从茶园到茶杯全过程可追溯的质量监测体系。

抓实有机茶园建设工程。以市场为导向、以示范带动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指导茶企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有机茶园标准提升管理,规范生产技术规程转换,精心组织实施有机转换流程。现有8座茶山36家企业6.15万亩茶园获得有机认证证书及有机转换认证证书,占比52.6%。

抓实标准化加工生产。规范茶叶加工工艺流程,提升改造茶叶初制所,建成标准化茶叶初制所18个,支持整合建设和精深加工生产,坚决取缔不规范的小作坊。高标准打造“千家寨爷号”普洱茶精制加工研发中心,集中生产全县“千家寨爷号”普洱茶(大爷至八爷)系列产品。

2021年4月,年产能800吨的研发中心建成使用,与镇沅县8个茶区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紧密型产业线,实现了从基地到初制所到精制加工研发中心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此外,研发中心还集观光旅游、茶文化交流、茶产品展示展销、仓储五大功能于一体。”镇沅县常务副县长张兆辉介绍。

品牌管理的办法制定了,各茶区因地制宜再进一步制定茶区的标准。在田坝乡老海塘茶区,老海塘茶叶专业合作社制定了章程,对产业种植、管理及所需的生产资料采购、供应及茶叶初加工、运输统一销售管理作出了要求。合作社负责人方开明说:“社员需要按要求管理茶园,不得使用化肥和农药。”他们还为老海塘古茶园及每一株古茶树制定了身份标识牌。

03一个平台

搭建综合平台厚植品牌发展优势

抓品牌、搭平台、创环境,不断厚植品牌发展优势,是镇沅县以区域公共品牌打造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走进集茶文化、茶品鉴、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千家寨主题街区”,一爷马邓、二爷老海塘……一爷一铺,“千家寨爷号”普洱茶公共区域品牌的八大爷产品都集中在这里;主题街区内的千家寨茶博物馆充分展现了哀牢山山脉及千家寨独特的地理特色、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诚然,茶产业生产、销售、品鉴等各环节融入城市发展,实现了产城高度融合。

依托哀牢山千家寨世界野生“茶树王”及古茶树资源,镇沅县着力建设普洱茶千家寨野生茶种质资源库,最终建成集生物多样性研究、科考、研发、摄影、演绎、实验等为一体的普洱茶科普基地。

针对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沅管护局在九甲镇和平村实施野茶人工驯化培育实验,免费向保护区周边农户发放野生茶苗并指导种植,有效遏制了保护区周边农户盗采野茶、破坏野生古茶树资源行为。同时,带动保护区周边村民发展茶产业,促进茶农增收。据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沅管护局局长王鸿东介绍,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保护区周边的12个村民委员会52个村民小组共560户1572人直接受益。

探索精细化、规范化、高品质管理古茶园、老茶园,严格标准管理生态茶园,切实带动了1.45万户5.51万茶农增产增收。为搭建强大的茶叶原料供应平台,逐步加大机械化投入,做到人采变机采、人耕变机耕、单采变多采;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未来潜力,重点规划种植“砍盆箐、老海塘、千家寨”三个万亩茶园。

与此同时,镇沅县积极推进多元化营销战略,拓宽营销渠道,持续深入新疆、甘肃、内蒙、青海等地开展系列宣传推介和市场开拓活动,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如今,随着茶产业布局规划更加合理,资源优势发挥更加明显,品牌效应持续增加,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茶文旅融合优化完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镇沅县确定了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全县绿色有机认证茶园面积占比达70%以上,有机茶产品认证占比达50%以上,现代茶业强县再上新台阶。

来源:普洱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千家寨 茶王出世

古茶树

一株古老茶树生长在森林中,被此刻的人们所发现,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生命的偶遇。它是时间为人类留存的证据。通过对古老茶树的研究,我们发现更多关于茶、关于森林、关于生态系统的秘密。

有这样一颗古老茶树,它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相伴,我们发现它时,它已经在此生长了千年。从这颗古老茶树身上,我们能够看见更多云南古茶树的价值。

能被称为“茶王树”的古茶树本就稀少,而能够展现王者风度,统领一众“茶王树”的真正王者,唯有千家寨1号古茶树。无他,因为这里本来就是王的领地。

横跨无量山与哀牢山之间的镇沅县,是世界茶树起源的核心区。这里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东南余梢,云岭余脉的无量山与哀牢山纵贯全境,地势北高南低高差大,河谷只有恩乐、勐统两个小坝子,形似一匹向东疾驰的骏马。

发源于南涧县境内的石洞寺河,流经景东时称作川河,进入镇沅后被称为恩乐江,流经宁洱时称为把边江,在墨江汇入阿墨江始称李仙江……之所以这么累赘地介绍江名的变迁,是因为这条江是无量山与哀牢山的分界线。恩乐江以西属无量山系,以东则属于哀牢山。

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哀牢山,是一座充满雄性的山。这座起于大理州南部,止于红河州绿春县的山脉,延绵千里,是元江与墨江的分水岭、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两大地貌区的分界线,也是云贵高原气候的天然屏障。

也因此,横跨热带和亚热带的哀牢山,是南北动物迁徙的“走廊”和生物物种“基因库”,是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化、同类型植物群落保留最完整的地区。有以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桫椤树为首的1016种高等植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伯乐树(钟萼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青树、野银杏、篦齿苏铁、红花木莲等15种植物,以及众多的省级保护植物物种。

这样的地理条件,足以让镇沅成为茶王树诗意栖居的地方,更为茶王树的诞生提供了天然的乐土。比孔子还老的有着2700年树龄的野生古茶树,则生长在镇沅县的千家寨。

结合云南的地质史,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在地球的中生代侏罗纪,现在的云南高原已是一块露出海平面的陆地,濒临暖暖的海洋,地貌起伏并不大。那时到处长满了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还没在这块土地上出现。到新生代第三纪,许多被子植物开始在这里生发、演化,出现了花果的同时,包括宽叶木兰在内的许多山茶科近缘植物,也开始在这里繁衍生长,为茶树物种的孕育形成创造了条件。到新生代第三纪的中新世,波澜壮阔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经过漫长的历史时光,青藏高原高高隆起,横断山脉也随之出现,昔日几乎是一马平川的云南大地隆起成了高原。到新生代第四纪,由于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川期来临,许多喜温喜热的第三纪区系植物遭到破坏。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由于地理的缘故,幸运地躲过了这次冰川袭击的浩劫,保留下了许多新生代第三纪遗存的物种,如滇南木莲、树蕨、鸡毛松、苏铁、古莲等。起源于第三纪早期的山茶植物,也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滋生、演化、繁盛起来。

在未受到第四纪多期毁灭性冰川活动袭击的条件下,茶树最终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的普洱大地上得以生存、发展,并传播开来。而茶王,则屹立在哀牢山腹地千家寨高高的山岭上,笑看着他的子孙后辈们在这片乐土上繁衍、生息。

40年前,千家寨一带的原始森林基本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鲜有人烟。要说有,那就是山脚下村寨里的猎人了。不过,千家寨也曾在历史上留下可歌可泣的一笔。

清咸丰六年四月初六(1856年5月10日),在太平天国反清斗争的影响下,弥渡县哀牢山区的彝族同胞李文学,在太平天国革命军战士王泰阶、李学东的鼓动下,率领当地农民举行起义,并与杜文秀领导的义军配合,坚持抗清达20年之久。起义失败后,部分义军退居千家寨深山,过起了农耕劳作的日子。

这应该是千家寨深山里第一次有了人间烟火,也是千家寨地名的由来。但到千家寨实在太难了,而且大山里的避世生活的确艰难,所以风头过后,携家带口凑起来的千家寨,回老家的回老家,到山下的到山下,一时间又了无人烟。如今在保护所附近,还可以依稀看到那时建筑的遗迹。

1996年之前,上千家寨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攀爬大吊水右边的陡峭山崖,抓住石头缝间长出的茅草一步一艰辛地往上攀爬。这是上千家寨最近的一条“路”,十分艰难而且危险,一般人都不敢走。

1996年11月12-17日,思茅地委、行署与镇沅县委、县政府邀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农大茶学系、思茅茶树良种场等9家单位的10位专家教授、茶叶工作者,对千家寨进行了7天的考察论证。考察的重点是1号、2号古茶树,并对野生古茶树群落进行抽样抽查。

为了这次考察,镇沅县在千家寨临时开挖了一条小路,也就是从现在石板路的右边绕进去,一直到管护站。当时千家寨根本不具备食宿条件,所以只好在山上搭建帐篷进行露营。

专家们根据已掌握的勐海南糯山大茶树已知确切树龄800年,结合千家寨古茶树地理纬度、海拔与水热状况、周边植物长势等,采用了热量类推测算法、净光合速率值推测法、太阳光谱比较推测法三种方法,对千家寨茶王树的树龄进行了类推测算。三种方法推测出来的结果大同小异,最后选定净光合值法。

综合测算得出,上坝1号古茶树胸径89厘米、树高25.6米、冠幅20×22米、树龄约2700年;小吊水头2号古茶树胸径86厘米、树高23米、冠幅19×20米、树龄约2500年;并认定千家寨有近3万亩野生茶树群落,其中1号古茶树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老的古茶树,2001年被载入世界基尼斯纪录。

2000年,天福集团创始人李瑞河来到千家寨拜谒茶王树,随后认养了这棵古茶树。2002年,镇沅县在千家寨成立了古茶管理处,对野生古茶树群落进行管理和保护,现在这个管理处更名为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沅管护局千家寨管理点。

2007年,经相关部门的抽样调查,千家寨共有野生古茶树49.5万棵,其中千年以上古茶树有1.5万棵,是古茶树及古茶树群落的荟萃之地,在3万多亩的原始森林里,野生古茶树已成为优势树种。

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分布面积最大的茶树植物群落,单是在千家寨的分布面积就达3万多亩,构成了超大面积。连同双柏的鄂嘉、景东的花山,以及新平等县,野生古茶树在哀牢山的分布面积更为广泛。同样,无量山上也有成片的野生古茶树。专家们通过对千家寨1号、2号两棵古茶树的植物学特征调查,认为他们在进化系统中属于较为原始的茶树种类,这就有力证明了整个哀牢山、无量山及其所在的澜沧江、李仙江、元江在茶树起源、传播、演变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一项十分具有价值的自然遗产资源。

本文节选自

《千家寨 茶王出世》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0年12月刊

作者丨段兆顺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什么是千家寨爷号普洱茶系列“八大爷”

大爷:马邓茶

【地理位置】

马邓茶区位于者东镇及和平镇辖区内,地处镇沅县东部,哀牢山西南麓,阿墨江上游者干河两岸。马邓茶区主要以麦地、马邓、凹龙、学堂、樟盆、木厂、帮海、东洒、者铁、新村等10个村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新光、者整、者东光山、丫口、那壮、麻洋等7个村委会。

图与本文无关

【生态特征】

马邓茶区,山地海拔差异大(海拔857—3137.6米之间),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降雨量1500—1770毫米,年平均气温19.8℃,境内山高谷深、群峰起伏、沟壑纵横、河道迂回曲折,茶区最高海拔是新村的哀牢山无名峰为3137.6米;最低海拔是者干河渡口为857米。茶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雨,冬春多雾,相对湿度较大,非常适宜普洱茶的生长。

【茶树品种】

马邓茶区茶树主要品种有马邓大绿茶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紫娟等无性系品种。马邓古茶树属有性群体种,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分枝较稀,叶片水平或下垂状着生,叶背茸毛多,芽叶生育力较强,产量较高,抗寒、抗旱性均强。

【品质特征】

马邓茶品质优良,是镇沅县传统历史名茶,亦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适制普洱茶、绿茶、红茶。马邓古树茶原料加工而成的晒青茶,条索肥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香气馥郁、茶碱不腻、滋味浓厚回甘。

【人文历史】

马邓茶历史悠久,传说三国时期孔明大军南征路过哀牢山者干,兵马遭瘟疫所困,寻得茶汤解困,孔明赐了“马登茶”之名,后简称“马邓茶”。据史料记载,当地土著彝民种植马邓茶已有800多年历史。清咸丰6年(1856),反清义军李文学部将李文东率兵退居镇沅者东、文龙哀牢山一带,千余士兵不幸染上伤寒、痢疾,独有三位体弱老卒安然无恙。问之,谓常饮本地马邓茶。便命人摘取马邓茶,轻者沸水冲泡频饮,重者加生姜、食盐、焦糯米熬汁服用,几日便痊愈。由此,马邓茶在民间声名鹊起,获得广泛认同。

【产业现状】

马邓茶区有现茶园面积3.07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3.033万亩)。涉及14个村民委员会,涉及茶农4791户18348人。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7户(SC认证),茶叶初制所39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2个。已有7家企业1.68万亩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2019年茶叶总产量2188.2吨。

【产茶历史】

马邓茶是镇沅县传统历史名茶,亦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清朝年间,马邓茶曾经作为贡茶进贡清廷,辉煌一时,新中国建立后,马邓茶作为佳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1981年在全省名优茶鉴评会上荣获云南省八大名茶的殊荣。据资料载,1990年5月14日,泰国公主玛哈扎克星·诗琳通殿下在访问中国期间,在云南省政府宴会上喝了马邓茶后,称赞不已,当即表示要将该茶带些回国饮用,省政府便赠送她200斤马邓春茶,此事一时被传为佳话。马邓茶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规模化发展种植茶叶,者东政府1995年成立马邓茶叶公司,下辖马邓、波浪、麦地三个茶厂,经过不断发展壮大,马邓茶走上了优质、高产、高效之路。

图与本文无关

二爷:老海塘茶

【地理位置】

老海塘茶区位于镇沅县田坝乡,茶区主要以瓦桥、李家2个村为核心区,辐射周边岔河、田坝、胜利3个村。瓦桥村距田坝乡人民政府驻地约9公里、距镇沅县城68公里。

【生态特征】

老海塘茶区海拔差异大,海拔在1420-2400米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气温差异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全年无霜期在320天以上,有40%时间云雾缭绕,形成茶叶所需的大量散射光,十分有利于茶叶色、香、味等各种内含物质成分的形成。

【茶树品种】

老海塘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无性系良种。

【品质特征】

老海塘茶品质优良,茶气十足,条索紧结,墨绿润泽,汤色金黄透亮,滋味醇厚,香气纯正、独特,具有蜜香或花香味,回甘滑顺,杯底留香,回味无穷,有过喉圆滑甘润之感。

【产业现状】

老海塘茶区有生态茶园面积6845亩,茶农涉及5个村民委员会974户。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户,茶叶初制所4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3个。已有1家企业12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2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总产量393吨。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600亩,最具代表性的是老海塘古茶园,位于瓦桥村海塘村民小组,茶树种植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树体大小均匀,古茶品质优异。核心区有栽培型古茶树600亩,树龄在300年以上,最早可追溯到1686年,最大茶树基干径27公分,高5米;核心区共有13公分直径以上古茶树2799株,较小的直径13-14公分,最大的直径达50公分。

【产茶历史】

“老海塘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据海塘的一座墓碑和有关家谱记载,江西籍的艾氏、方氏、叶氏、刀氏等为躲避战乱,于明朝永乐十年(1413年)举家搬迁到老海塘定居,把先进的中原文化也带入这蛮荒之地,并开始规模种植茶叶。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在当地发现了恩耕盐井,盐茶贸易逐渐兴隆起来,带动海塘茶的发展。到清朝雍正七年,海塘茶通过马帮运销昆明、西藏乃至京城,成为了地方名茶。雍正皇帝品后赞曰:“茶出海塘,色黄味甘,野中有柔,绝茶也”。此后,海塘茶名声远扬。民国时期,老海塘的地主艾福明从景谷县引进大量勐库茶种回海塘育苗种植,不断扩大了海塘茶的种植面积。“老海塘茶”因地名“海塘”而得茶名,素有“普洱公主”之称,被列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

三爷:砍盆箐茶

【地理位置】

砍盆箐茶区位于镇沅县勐大镇,县境西北部,无量山南麓。砍盆箐茶区核心区为文况村,辐射带动周边库达、白水、半坡、文夺、文卜、马台、西山、大山、新街、文来、文开、文雷、南康等13个村。古茶山的代表性茶园坐落于文况村砍盆箐村民小组,地处恩乐、按板、勐大三镇的交界地带,属无量山系。距离村委会13公里,距离镇政府28公里。

【生态特征】

砍盆箐茶区位于无量山脉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原始森林中,海拔差异大。地处无量山南麓、勐统河中游两岸,镜内皆属澜沧江水系,海拔1200至2100米,年平均气温18.9℃,年降雨量1300-1700毫米。茶区周围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6%,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由于高差大,沟壑纵横,土夹沙砾的自然地貌,铸就了砍盆箐茶区特有的地形地貌。

【茶树品种】

砍盆箐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马邓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砍盆箐茶株高大,自然生长可达5米以上,树姿半开张。

【品质特征】

条索紧实圆直,色泽油润、嫩茎暗红;内质独特,以茶汤金黄明亮,花香层次明显,回甘效果持久,质感饱满,香甘重滑,山野气韵明显。

【产业现状】

砍盆箐茶区生态茶园面积1.392万亩,分布在14个村民委员会。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3户,已有2户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初制所9个,有茶叶合作社6家,茶叶总产量778.9吨。

最具代表性的是砍盆箐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文况村砍盆箐小组,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400余亩,百年以上古茶树858棵。

【产茶历史】

砍盆箐茶因产地而得名。据村民祖上相传,原来由外地进入砍盆箐没有道路可走,他们的祖先带着一把斧子,从山中砍倒大树,制作成船形的木盆,逆流而上到此地定居,需要出去时又砍倒大树,制作成船形木盆顺水漂流而下,因而得名。先人到此避乱求存时栽种下了砍盆箐古茶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如今古人活动遗址已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栽种的茶树长成茂密的茶园,距今年代已无法考证,仅能从高大粗壮的古茶树推之年代久远。民国时期,云南省曾组织斗茶比赛,砍盆箐茶和马邓茶均获奖,但由于交通闭塞,砍盆箐茶逐渐被人淡忘。1976年,公社工作组下乡人员到砍盆箐,发现这里的茶好喝,很特别,报告公社、县上,并逐级上报到省上。同年省上派人到砍盆箐采摘鲜叶加工,经茶叶专家化验、评比。1978年在省外贸系统名茶品质评定中被认定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1989年荣获省名茶证书。砍盆箐茶近年来因独特品质备受茶商追捧,目前已成为镇沅县境内茶价最高的茶区。

四爷:打笋山茶

【地理位置】

打笋山茶区主要以台头、山街、介牌村民委员会为核心,覆盖周边文平、文索、焕习、文兴、文缅、长安、秀山、黄梨、兴隆及勐大镇平和、英德11个村民委员会。国土面积555.4平方公里。最远核心区台头村距振太镇人民政府驻地约35公里、距镇沅县城123公里。台头、山街、介牌村行政上隶属镇沅县振太镇管辖。

【生态特征】

打笋山茶区,山地海拔差异大(海拔1478--2530.1米之间),辖区海拔最高点是文平村宝仓山2530.1米;最低点是文索村老王章组老马坟1478米,平均海拔为1652米。年降雨量865-1284毫米,年平均气温17℃,大于和等于10℃的有效积温6205℃,茶区地处南亚热带季风生物气候,给当地带来温湿多雨的环境。植物生长旺盛,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率达72.2%,分布有丰富的壳斗科、木楠科、松科、蔷薇科、榆科等植物,空气清新,山青水秀,气候温热、湿度高、雨量充沛,光照资源十分富裕,一年中雨雾天气多,非常适宜普洱茶的生长。这里有古茶林、和尚寺、文板水库、丁家凹水库等原生态特色景观。

【茶树品种】

打笋山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景谷白茶、文和白毫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无性系品种。如打笋山茶区代表性植株文和白毫,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主干显,分枝密,叶片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片大,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身平,叶面平滑,叶缘微波,叶尖急尖或渐尖,叶齿浅细,叶质柔软。芽叶纤长,黄绿色,茸毛特多,产量较高,适制绿茶,条索纤长,翠绿色,白毫多,清香持久,滋味甘醇。

【品质特征】

打笋山茶区条索粗率朴正,茶汤黄绿透亮,汤感较甜柔,苦重于涩,茶气足,香气幽野,茶质厚,滋味醇顺,回甘快而持久,汤质饱满,叶底丰润,山野之气较强。如太和甜茶;汤色黄绿明亮,有兰花、稻花香、微涩,回甘持久生津,汤质饱满,叶底黄绿匀齐。

【经典名品】

打笋山茶区代表性品牌有“太和甜岩”。

太和甜茶”属云南古老的传统红茶,普洱晒红茶。2019年荣获世界红茶质量推选“中国红茶类银奖”。

【人文风情】

振太镇有10735户36035人,居住汉族、彝族、傣族等14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6万人,占总人口37.75%。难搭桥——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历史名桥。据《新纂云南通志》载:“此桥建于两岸峭壁间,就崖砌墩嵌为半圆石拱桥,跨径单孔7米,长10米,高20米。”普洱专注于地域文化研究的黄桂枢先生曾到此一游,惊叹不已,随手题联一副:“难得飞虹横壁卧,搭通困道顶天开。”

【产业现状】

打笋山茶区有生态茶园面积1.03万亩,涉及14个村民委员会,涉及茶农1560户57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茶农涉及10个村民小组404户1497人。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户,茶叶初制所18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已有1家企业17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2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总产量610.1吨。

打笋山茶区主要分布在振太镇山街、抬头、界牌村等彝族和汉族混居区。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0220亩,古茶树约1.39万株,种植历史悠久,集中、连片成林分布,保存完好,古茶品质优良。打笋山茶区树龄最大的古茶树位于文索村文和组,单株年产量4公斤。

【产茶历史】历史上的振太,盛产名茶“晒红毛茶”,是普洱晒红的原产地。它以甜著称,故名“太和甜茶”,制茶历史可追溯至三百余年前。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堪称普洱市乃至国内外地方民俗茶技艺的奇葩,是太和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结合地方茶资源、民俗文化、气候特征而独创的工艺。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茶文化。因此,这一名茶被业界人士命为“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产地振太也被业界尊为“晒红故里”。当然,振太除了原产晒红毛茶,也产晒青毛茶。

振太小寨难搭桥作为茶马古道遗迹,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几百来一直屹立于深涧的悬崖峭壁之上,这是昔日大理、景东、镇沅出缅甸、泰国茶马大道的必经之地,见证了当年普洱茶的繁荣,在桥上仿佛回到了“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年代,是山里的先民最早走向外面的茶马大道。

五爷:老乌山茶

【地理位置】

老乌山茶区主要以镇沅县按板、振太2个镇文立、罗家、那布、塘坊、沙河、文怕6个村民委员会为核心,覆盖周边按板、振太、勐大3个镇文牍、杏城、宣河、红星、联盟、安康、玉河、小寨、文东、文蒙、桂花甲、大井12个村民委员会。北纬23°51'31'',东经100°53'25''。位于镇沅县西南部,地处无量山中段,勐统河下游和威远江上游两岸。东与恩乐镇、古城镇接壤,南与田坝乡和景谷县凤山镇接界,西与振太镇毗邻,北与勐大镇相连。

【生态特征】

老乌山茶区海拔差异大(海拔1200~2200米之间),最高点是沙河村岩子头2200米;最低点是桂花甲村以那许1200米,平均海拔为1900米。年降水量1390-1502毫米,年平均气温18℃,大于和等于10℃的有效积温6570℃。茶区属亚热带立体气候,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气候温凉,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是典型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老乌山属澜沧江水系,这里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撒落着水塘、湿地、泉眼无数,其中最大的要数菠萝坝水库、文板水库、二道坝水库、芹菜塘水库,周边还分布有古茶林、山茶谷、樱花谷、桫椤林、杨梅园、和尚寺等原生态特色景观,特殊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和气候优势为老乌山茶高端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天然基础。

【茶树品种】

老乌山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景谷大白茶等无性系良种。

【品质特征】

老乌山茶芽头肥大,条索紧实,汤色金黄透亮,滋味醇厚,入口爽滑,回甘持久,香高馥郁,品味独特,口感清醇,富有收敛性,耐冲泡,叶底肥厚,杯底留香,山野之气强烈。

【产业现状】

老乌山茶区共有茶园面积1.36万亩,分布在18个村民委员会,涉及茶农0.25万户0.98万人。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09万亩。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户,茶叶初制所33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6个。4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4家企业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2019年实现茶叶总产量856.7吨。老乌山茶树其枝条如柳条般纤细,可随风而舞,婉若众仙子聚于云雾之中翩跹起舞,因其形像辨,枝似藤,韵如柳,被当地人冠以"辫子茶""藤子茶""柳条茶"等称谓,业界时髦叫法称为"藤条茶",也因此老乌山被称为“中国藤条茶之乡”。近几年来,随着普洱古树茶热在市场上掀起的热潮后,老乌山古茶山的"藤条茶"因茶叶的品质上佳,也逐渐被茶商茶客所追捧。老乌山是镇沅县境内最大的古茶区,也是普洱地区面积仅次于景迈山的古茶园,从野生型到驯化型再到栽培型均有分布,成为茶树类型不同时代的活标本群落,被业界称为"一座活的古茶树博物馆"。茶园呈块状分布,大多藏匿于无量山中与森林混生在一起,部分茶园在村寨边,以粮间种,生长繁茂。老乌山茶区中树龄最大的栽培性古茶树位于文怕村河头组,被尊称为茶神树。

【产茶历史】

无量山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在这个茶树起源中心,无量山中段的老乌山是种植采摘加工茶叶较早的一个地区。现存成片的古茶林成为普洱茶进化发展的见证。据史记载,古城柳追和城(镇沅)茶叶作为一种商品生产,在唐朝已初具规模。老乌山因茶而兴,成为当时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茶叶集散地。老乌山上遗留下的野生茶林、茶马古道遗迹,见证了普洱茶发展演化的历史,佐证了普洱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国时期,南中(即今滇中、滇西及贵州西部地区)的茶已经很有名气。晋代傅巽在《七诲》中将之与大宛国的苹果(宛柰)、天竺的冰糖(西极石蜜)等物并称为一时之名产。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普洱茶不断发展沉淀,通过茶马古道、古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地传播。“神奇的东方树叶”成为中国茶叶的代表,扬名海外。

汉末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推行先进的腹地农业,教民发展农业、茶叶,轶事、故事颇多,如采茶要祭茶祖,世代相传,延续至今,这些都是老乌山茶文化的特殊内涵。

明清以来,随着内地汉人移民的增加和清政府藉改土归流对盐、茶、矿等地方资源实施控制,清朝雍正七年(1729),云南总督鄂尔泰垄断茶利,在镇沅府推行岁进用茶进贡的制度,选用最好的茶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进贡皇室,普洱茶成为了贡茶的一员。老乌山罗家古茶树林群落,成为朝廷贡品原料基地。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同时,普洱茶成贡茶中的新宠,更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之美誉。清乾隆年间,镇沅城内世代以制茶售茶为业的罗家茶庄,所生产的龙团、凤饼被指定为朝廷贡品。老乌山上万亩古茶林成为罗家贡茶茶园,为罗家赢得了不少封赏。一直到清未时期,老乌山茶叶交易逐渐衰落。民国七年(1918),罗大为在按板镇磨庆村响水龙王庙创办了茶叶种植、茶园管理、制作加工培训班。办学三年为镇沅、景东、景谷培养了许多技术骨干。

六爷:五一茶

【地理位置】

五一茶区位于镇沅县城西南部,与按板、勐大相连,与砍盆箐茶区相邻。无量山中部,距镇沅县城28公里,核心茶区在恩乐镇五一村,因五一村得名“五一”茶。茶区辐射按按板镇磨庆村,恩乐镇大平掌村、古城镇民主村、南京村、文广村。五一自产茶,野茶遍山,但它实因“五一绿茶”而被全国人民所熟知。它清新鲜爽、甘甜润口、幽香杯长,是性价比较好的绿茶,被视为“亲民之茶”成为人们礼尚往来探亲访友馈赠之佳品,“五一茶”也成为新时代镇沅茶的代表名词。

【生态特征】

五一茶区地处无量山向东南延伸余脉,红河江水系,山地海拔差异大,年降雨量达1680毫米,年平均气温15.5℃,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茶区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夏秋多雨,冬春多雾,相对湿度较大,非常适宜普洱茶的生长。茶园主要分布于海拔1600-2000米的无量山区,这里云雾弥漫、林木苍茫、流水潺潺、林茶相依,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五一茶的优良品质。

【茶树品种】

五一茶区茶树主要品种有云南勐库大叶群体品种及云抗-10号无性系品种。

【品质特征】

五一茶品质优良,适制普洱茶、绿茶、红茶,主要产品有“五一生态”系列绿茶和“五一”普洱茶系列,“五一生态”系列绿茶具有“汤色翠绿、香高味醇、回味甘甜、茶碱不腻”等特点,“五一”普洱茶系列具有“滋味醇厚、回甘持久、香气纯高”等特点。

【人文历史】

五一茶区是古茶马道西线进藏的必经之路,修建于清乾隆57年(1793年)的玻烈河石拱桥现保存完好,其建桥碑和茶马古道狗碑故事至今仍在传诵。相传进藏马帮锅头不小心在玻烈大歇场丢失了钱袋子,随行藏獒也同时丢失,当从西藏回普洱再度途径玻烈大歇场时,发现自己的藏獒死在这里,头朝西方,匍匐在地的尸体已腐烂,尸骨下压着主人的钱袋,忠诚的藏獒为了主人守护着钱袋,并献出了生命,主人为了告慰义犬在此立下了“犬冢”。

【产业现状】

五一茶区有生态茶园面积0.5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0.56万亩)。涉及7个村民委员会。有古茶树居群(野生茶树居群和栽培型古茶居群)面积2.36万亩,其中野生茶树居群2.28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居群0.08万亩。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户(SC认证),茶叶初制所4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1家企业0.27万亩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2019年茶叶总产量149.7吨,综合产值0.21亿元。

七爷:千家寨茶

【地理位置】

千家寨茶区位于镇沅县东北部,哀牢山西南麓,东与新平县者竜乡以哀牢山主峰为界,南与本县者东镇相接,西与景东县花山乡相望,北与楚雄市双柏县鄂嘉镇接壤。千家寨茶区以和平、三台、果吉和九甲4个村为核心区,辐射带动登高、勐真、甸坑和文岗4个村。

【生态特征】

千家寨茶区平均海拔1780米,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16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区内,境内地貌复杂、林幽物奇,气候垂直差异突出,形成热带、亚热带、温暖带3种气候类型,森林覆盖率达80%,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多种气候类型,造就了千年野生古茶树优越的生长环境,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典型代表。

【茶树品种】

千家寨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

【产业现状】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千家寨出好茶,茶区共涉及8个村,茶园面积5892亩,茶农382户。共有茶企业3家,茶叶初制所16家,茶叶合作社4个。2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3家企业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2019年实现茶叶总产量361吨。千家寨古茶树分布广泛,100年以上古茶树有上万株,古茶主要分布在和平村拉桌山·麦子山·山门口·蛮崩,三台村大路边·车树,果吉村陈家·看牛场·大田,文岗村争山·肖家·罗家,勐真箐头·杨家。千家寨1号古茶树的发现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是世界茶源地,千家寨也因此是成为了世界茶人向往的朝拜圣地。

【产茶历史】

千家寨茶区最具代表的野生茶树是树龄为2700年、被誉为“世界野生茶树王”的千家寨1号古茶树(上坝)及树龄2500年的千家寨2号古茶树(小吊水),其中千家寨1号古茶树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树,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基部干径1.12米,胸径0.89米,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公元1874年5月,大理反清彝族头领李文学在南涧乌龟山遇害,其部李学东率余众继续战斗。1875年11月,统众到北纬东经101°14′海拔在1700—2800米的牢哀山中,继续与清庭对抗。1876年7月,李学东病逝于南华县属大古村后山,哀牢山彝族抗清起义最后失败,兵败后的彝族起义军移居到现九甲千家寨中。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对李学东余部网开一面,命当时的景东府收编其残余,并区划上至哀牢山60余公里,下至景东嘟噜河口30公里属其势力范围,归其管辖。令所有义军姓千,命其居住地为千家寨。

镇沅县九甲镇和平村委会蛮崩周氏,祖籍江西濂溪堂,先祖周振河迁移云南,第九代传人周家兵任职地方保甲,赶过马帮,行走于茶马古道,将千家寨茶叶运往缅甸(易地)、老挝等地换回食盐布匹等。

八爷:茶山箐茶

【地理位置】

茶山箐茶区位于镇沅县田坝乡,无量山东南麓支系,气势磅礴的无量山大营主峰把田坝乡分为南北两面,南面是红河水系,北面是澜沧江水系,两种有明显差异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品质各异的老海塘茶区和茶山箐茶区。茶山箐茶区主要以民强村(茶山箐村民小组)为核心区,辐射周边三合、联合2个村民委员会。茶园核心区距田坝乡人民政府驻地约28公里、距镇沅县城110公里。

【生态特征】

茶山箐茶区海拔差异大,海拔在1280-22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5840℃,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气温差异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全年无霜期在320天以上,有40%时间云雾缭绕,形成茶叶所需的大量散射光,十分有利于茶叶色、香、味等各种内含物质成分的形成。

【茶树品种】

茶山箐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无性系良种。

【品质特征】

茶山箐茶品质优良,条索壮实,色泽黄褐尚润,汤色橙红明亮,滋味醇和甘甜,香气尚浓,汤汁饱满,叶底黄褐尚亮,杯底留香,山野气韵明显。

【产业现状】

茶山箐茶区茶园面积3070亩,其中: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050亩,最具代表性的是茶山箐古茶园,主要分布在哈尼族和彝族的混居区,种植历史悠久,呈块状分布,保存完好、树体大小均匀,古茶品质优良。茶区共有茶农463户,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户,茶叶初制所3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个。已有1家企业20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1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总产量200吨。

【产茶历史】

“茶山箐”中的“箐”,指当地四季流淌的清澈山泉水。传说史上匪患不断,该茶区山高地偏路远,是古人避世而为。古人以种茶为饮品,代代相传,后人发现此地茶质上好,茶味独特,喝来口感饱满,回甘持久,山野气韵强烈,就以“茶山箐”命名。茶山箐茶远销版纳州、广东、甘肃、香港等全国各地,名传他乡。

转来源:芳香镇沅,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