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昆明到千家寨

找到约5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什么是千家寨爷号普洱茶系列“八大爷”

大爷:马邓茶

【地理位置】

马邓茶区位于者东镇及和平镇辖区内,地处镇沅县东部,哀牢山西南麓,阿墨江上游者干河两岸。马邓茶区主要以麦地、马邓、凹龙、学堂、樟盆、木厂、帮海、东洒、者铁、新村等10个村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新光、者整、者东光山、丫口、那壮、麻洋等7个村委会。

图与本文无关

【生态特征】

马邓茶区,山地海拔差异大(海拔857—3137.6米之间),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降雨量1500—1770毫米,年平均气温19.8℃,境内山高谷深、群峰起伏、沟壑纵横、河道迂回曲折,茶区最高海拔是新村的哀牢山无名峰为3137.6米;最低海拔是者干河渡口为857米。茶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雨,冬春多雾,相对湿度较大,非常适宜普洱茶的生长。

【茶树品种】

马邓茶区茶树主要品种有马邓大绿茶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紫娟等无性系品种。马邓古茶树属有性群体种,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分枝较稀,叶片水平或下垂状着生,叶背茸毛多,芽叶生育力较强,产量较高,抗寒、抗旱性均强。

【品质特征】

马邓茶品质优良,是镇沅县传统历史名茶,亦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适制普洱茶、绿茶、红茶。马邓古树茶原料加工而成的晒青茶,条索肥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香气馥郁、茶碱不腻、滋味浓厚回甘。

【人文历史】

马邓茶历史悠久,传说三国时期孔明大军南征路过哀牢山者干,兵马遭瘟疫所困,寻得茶汤解困,孔明赐了“马登茶”之名,后简称“马邓茶”。据史料记载,当地土著彝民种植马邓茶已有800多年历史。清咸丰6年(1856),反清义军李文学部将李文东率兵退居镇沅者东、文龙哀牢山一带,千余士兵不幸染上伤寒、痢疾,独有三位体弱老卒安然无恙。问之,谓常饮本地马邓茶。便命人摘取马邓茶,轻者沸水冲泡频饮,重者加生姜、食盐、焦糯米熬汁服用,几日便痊愈。由此,马邓茶在民间声名鹊起,获得广泛认同。

【产业现状】

马邓茶区有现茶园面积3.07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3.033万亩)。涉及14个村民委员会,涉及茶农4791户18348人。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7户(SC认证),茶叶初制所39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2个。已有7家企业1.68万亩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2019年茶叶总产量2188.2吨。

【产茶历史】

马邓茶是镇沅县传统历史名茶,亦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清朝年间,马邓茶曾经作为贡茶进贡清廷,辉煌一时,新中国建立后,马邓茶作为佳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1981年在全省名优茶鉴评会上荣获云南省八大名茶的殊荣。据资料载,1990年5月14日,泰国公主玛哈扎克星·诗琳通殿下在访问中国期间,在云南省政府宴会上喝了马邓茶后,称赞不已,当即表示要将该茶带些回国饮用,省政府便赠送她200斤马邓春茶,此事一时被传为佳话。马邓茶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规模化发展种植茶叶,者东政府1995年成立马邓茶叶公司,下辖马邓、波浪、麦地三个茶厂,经过不断发展壮大,马邓茶走上了优质、高产、高效之路。

图与本文无关

二爷:老海塘茶

【地理位置】

老海塘茶区位于镇沅县田坝乡,茶区主要以瓦桥、李家2个村为核心区,辐射周边岔河、田坝、胜利3个村。瓦桥村距田坝乡人民政府驻地约9公里、距镇沅县城68公里。

【生态特征】

老海塘茶区海拔差异大,海拔在1420-2400米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气温差异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全年无霜期在320天以上,有40%时间云雾缭绕,形成茶叶所需的大量散射光,十分有利于茶叶色、香、味等各种内含物质成分的形成。

【茶树品种】

老海塘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无性系良种。

【品质特征】

老海塘茶品质优良,茶气十足,条索紧结,墨绿润泽,汤色金黄透亮,滋味醇厚,香气纯正、独特,具有蜜香或花香味,回甘滑顺,杯底留香,回味无穷,有过喉圆滑甘润之感。

【产业现状】

老海塘茶区有生态茶园面积6845亩,茶农涉及5个村民委员会974户。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户,茶叶初制所4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3个。已有1家企业12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2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总产量393吨。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600亩,最具代表性的是老海塘古茶园,位于瓦桥村海塘村民小组,茶树种植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树体大小均匀,古茶品质优异。核心区有栽培型古茶树600亩,树龄在300年以上,最早可追溯到1686年,最大茶树基干径27公分,高5米;核心区共有13公分直径以上古茶树2799株,较小的直径13-14公分,最大的直径达50公分。

【产茶历史】

“老海塘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据海塘的一座墓碑和有关家谱记载,江西籍的艾氏、方氏、叶氏、刀氏等为躲避战乱,于明朝永乐十年(1413年)举家搬迁到老海塘定居,把先进的中原文化也带入这蛮荒之地,并开始规模种植茶叶。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在当地发现了恩耕盐井,盐茶贸易逐渐兴隆起来,带动海塘茶的发展。到清朝雍正七年,海塘茶通过马帮运销昆明、西藏乃至京城,成为了地方名茶。雍正皇帝品后赞曰:“茶出海塘,色黄味甘,野中有柔,绝茶也”。此后,海塘茶名声远扬。民国时期,老海塘的地主艾福明从景谷县引进大量勐库茶种回海塘育苗种植,不断扩大了海塘茶的种植面积。“老海塘茶”因地名“海塘”而得茶名,素有“普洱公主”之称,被列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

三爷:砍盆箐茶

【地理位置】

砍盆箐茶区位于镇沅县勐大镇,县境西北部,无量山南麓。砍盆箐茶区核心区为文况村,辐射带动周边库达、白水、半坡、文夺、文卜、马台、西山、大山、新街、文来、文开、文雷、南康等13个村。古茶山的代表性茶园坐落于文况村砍盆箐村民小组,地处恩乐、按板、勐大三镇的交界地带,属无量山系。距离村委会13公里,距离镇政府28公里。

【生态特征】

砍盆箐茶区位于无量山脉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原始森林中,海拔差异大。地处无量山南麓、勐统河中游两岸,镜内皆属澜沧江水系,海拔1200至2100米,年平均气温18.9℃,年降雨量1300-1700毫米。茶区周围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6%,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由于高差大,沟壑纵横,土夹沙砾的自然地貌,铸就了砍盆箐茶区特有的地形地貌。

【茶树品种】

砍盆箐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马邓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砍盆箐茶株高大,自然生长可达5米以上,树姿半开张。

【品质特征】

条索紧实圆直,色泽油润、嫩茎暗红;内质独特,以茶汤金黄明亮,花香层次明显,回甘效果持久,质感饱满,香甘重滑,山野气韵明显。

【产业现状】

砍盆箐茶区生态茶园面积1.392万亩,分布在14个村民委员会。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3户,已有2户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初制所9个,有茶叶合作社6家,茶叶总产量778.9吨。

最具代表性的是砍盆箐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文况村砍盆箐小组,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400余亩,百年以上古茶树858棵。

【产茶历史】

砍盆箐茶因产地而得名。据村民祖上相传,原来由外地进入砍盆箐没有道路可走,他们的祖先带着一把斧子,从山中砍倒大树,制作成船形的木盆,逆流而上到此地定居,需要出去时又砍倒大树,制作成船形木盆顺水漂流而下,因而得名。先人到此避乱求存时栽种下了砍盆箐古茶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如今古人活动遗址已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栽种的茶树长成茂密的茶园,距今年代已无法考证,仅能从高大粗壮的古茶树推之年代久远。民国时期,云南省曾组织斗茶比赛,砍盆箐茶和马邓茶均获奖,但由于交通闭塞,砍盆箐茶逐渐被人淡忘。1976年,公社工作组下乡人员到砍盆箐,发现这里的茶好喝,很特别,报告公社、县上,并逐级上报到省上。同年省上派人到砍盆箐采摘鲜叶加工,经茶叶专家化验、评比。1978年在省外贸系统名茶品质评定中被认定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1989年荣获省名茶证书。砍盆箐茶近年来因独特品质备受茶商追捧,目前已成为镇沅县境内茶价最高的茶区。

四爷:打笋山茶

【地理位置】

打笋山茶区主要以台头、山街、介牌村民委员会为核心,覆盖周边文平、文索、焕习、文兴、文缅、长安、秀山、黄梨、兴隆及勐大镇平和、英德11个村民委员会。国土面积555.4平方公里。最远核心区台头村距振太镇人民政府驻地约35公里、距镇沅县城123公里。台头、山街、介牌村行政上隶属镇沅县振太镇管辖。

【生态特征】

打笋山茶区,山地海拔差异大(海拔1478--2530.1米之间),辖区海拔最高点是文平村宝仓山2530.1米;最低点是文索村老王章组老马坟1478米,平均海拔为1652米。年降雨量865-1284毫米,年平均气温17℃,大于和等于10℃的有效积温6205℃,茶区地处南亚热带季风生物气候,给当地带来温湿多雨的环境。植物生长旺盛,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率达72.2%,分布有丰富的壳斗科、木楠科、松科、蔷薇科、榆科等植物,空气清新,山青水秀,气候温热、湿度高、雨量充沛,光照资源十分富裕,一年中雨雾天气多,非常适宜普洱茶的生长。这里有古茶林、和尚寺、文板水库、丁家凹水库等原生态特色景观。

【茶树品种】

打笋山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景谷白茶、文和白毫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无性系品种。如打笋山茶区代表性植株文和白毫,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主干显,分枝密,叶片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片大,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身平,叶面平滑,叶缘微波,叶尖急尖或渐尖,叶齿浅细,叶质柔软。芽叶纤长,黄绿色,茸毛特多,产量较高,适制绿茶,条索纤长,翠绿色,白毫多,清香持久,滋味甘醇。

【品质特征】

打笋山茶区条索粗率朴正,茶汤黄绿透亮,汤感较甜柔,苦重于涩,茶气足,香气幽野,茶质厚,滋味醇顺,回甘快而持久,汤质饱满,叶底丰润,山野之气较强。如太和甜茶;汤色黄绿明亮,有兰花、稻花香、微涩,回甘持久生津,汤质饱满,叶底黄绿匀齐。

【经典名品】

打笋山茶区代表性品牌有“太和甜岩”。

太和甜茶”属云南古老的传统红茶,普洱晒红茶。2019年荣获世界红茶质量推选“中国红茶类银奖”。

【人文风情】

振太镇有10735户36035人,居住汉族、彝族、傣族等14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6万人,占总人口37.75%。难搭桥——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历史名桥。据《新纂云南通志》载:“此桥建于两岸峭壁间,就崖砌墩嵌为半圆石拱桥,跨径单孔7米,长10米,高20米。”普洱专注于地域文化研究的黄桂枢先生曾到此一游,惊叹不已,随手题联一副:“难得飞虹横壁卧,搭通困道顶天开。”

【产业现状】

打笋山茶区有生态茶园面积1.03万亩,涉及14个村民委员会,涉及茶农1560户57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茶农涉及10个村民小组404户1497人。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户,茶叶初制所18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已有1家企业17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2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总产量610.1吨。

打笋山茶区主要分布在振太镇山街、抬头、界牌村等彝族和汉族混居区。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0220亩,古茶树约1.39万株,种植历史悠久,集中、连片成林分布,保存完好,古茶品质优良。打笋山茶区树龄最大的古茶树位于文索村文和组,单株年产量4公斤。

【产茶历史】历史上的振太,盛产名茶“晒红毛茶”,是普洱晒红的原产地。它以甜著称,故名“太和甜茶”,制茶历史可追溯至三百余年前。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堪称普洱市乃至国内外地方民俗茶技艺的奇葩,是太和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结合地方茶资源、民俗文化、气候特征而独创的工艺。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茶文化。因此,这一名茶被业界人士命为“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产地振太也被业界尊为“晒红故里”。当然,振太除了原产晒红毛茶,也产晒青毛茶。

振太小寨难搭桥作为茶马古道遗迹,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几百来一直屹立于深涧的悬崖峭壁之上,这是昔日大理、景东、镇沅出缅甸、泰国茶马大道的必经之地,见证了当年普洱茶的繁荣,在桥上仿佛回到了“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年代,是山里的先民最早走向外面的茶马大道。

五爷:老乌山茶

【地理位置】

老乌山茶区主要以镇沅县按板、振太2个镇文立、罗家、那布、塘坊、沙河、文怕6个村民委员会为核心,覆盖周边按板、振太、勐大3个镇文牍、杏城、宣河、红星、联盟、安康、玉河、小寨、文东、文蒙、桂花甲、大井12个村民委员会。北纬23°51'31'',东经100°53'25''。位于镇沅县西南部,地处无量山中段,勐统河下游和威远江上游两岸。东与恩乐镇、古城镇接壤,南与田坝乡和景谷县凤山镇接界,西与振太镇毗邻,北与勐大镇相连。

【生态特征】

老乌山茶区海拔差异大(海拔1200~2200米之间),最高点是沙河村岩子头2200米;最低点是桂花甲村以那许1200米,平均海拔为1900米。年降水量1390-1502毫米,年平均气温18℃,大于和等于10℃的有效积温6570℃。茶区属亚热带立体气候,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气候温凉,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是典型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老乌山属澜沧江水系,这里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撒落着水塘、湿地、泉眼无数,其中最大的要数菠萝坝水库、文板水库、二道坝水库、芹菜塘水库,周边还分布有古茶林、山茶谷、樱花谷、桫椤林、杨梅园、和尚寺等原生态特色景观,特殊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和气候优势为老乌山茶高端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天然基础。

【茶树品种】

老乌山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景谷大白茶等无性系良种。

【品质特征】

老乌山茶芽头肥大,条索紧实,汤色金黄透亮,滋味醇厚,入口爽滑,回甘持久,香高馥郁,品味独特,口感清醇,富有收敛性,耐冲泡,叶底肥厚,杯底留香,山野之气强烈。

【产业现状】

老乌山茶区共有茶园面积1.36万亩,分布在18个村民委员会,涉及茶农0.25万户0.98万人。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09万亩。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户,茶叶初制所33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6个。4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4家企业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2019年实现茶叶总产量856.7吨。老乌山茶树其枝条如柳条般纤细,可随风而舞,婉若众仙子聚于云雾之中翩跹起舞,因其形像辨,枝似藤,韵如柳,被当地人冠以"辫子茶""藤子茶""柳条茶"等称谓,业界时髦叫法称为"藤条茶",也因此老乌山被称为“中国藤条茶之乡”。近几年来,随着普洱古树茶热在市场上掀起的热潮后,老乌山古茶山的"藤条茶"因茶叶的品质上佳,也逐渐被茶商茶客所追捧。老乌山是镇沅县境内最大的古茶区,也是普洱地区面积仅次于景迈山的古茶园,从野生型到驯化型再到栽培型均有分布,成为茶树类型不同时代的活标本群落,被业界称为"一座活的古茶树博物馆"。茶园呈块状分布,大多藏匿于无量山中与森林混生在一起,部分茶园在村寨边,以粮间种,生长繁茂。老乌山茶区中树龄最大的栽培性古茶树位于文怕村河头组,被尊称为茶神树。

【产茶历史】

无量山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在这个茶树起源中心,无量山中段的老乌山是种植采摘加工茶叶较早的一个地区。现存成片的古茶林成为普洱茶进化发展的见证。据史记载,古城柳追和城(镇沅)茶叶作为一种商品生产,在唐朝已初具规模。老乌山因茶而兴,成为当时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茶叶集散地。老乌山上遗留下的野生茶林、茶马古道遗迹,见证了普洱茶发展演化的历史,佐证了普洱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国时期,南中(即今滇中、滇西及贵州西部地区)的茶已经很有名气。晋代傅巽在《七诲》中将之与大宛国的苹果(宛柰)、天竺的冰糖(西极石蜜)等物并称为一时之名产。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普洱茶不断发展沉淀,通过茶马古道、古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地传播。“神奇的东方树叶”成为中国茶叶的代表,扬名海外。

汉末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推行先进的腹地农业,教民发展农业、茶叶,轶事、故事颇多,如采茶要祭茶祖,世代相传,延续至今,这些都是老乌山茶文化的特殊内涵。

明清以来,随着内地汉人移民的增加和清政府藉改土归流对盐、茶、矿等地方资源实施控制,清朝雍正七年(1729),云南总督鄂尔泰垄断茶利,在镇沅府推行岁进用茶进贡的制度,选用最好的茶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进贡皇室,普洱茶成为了贡茶的一员。老乌山罗家古茶树林群落,成为朝廷贡品原料基地。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同时,普洱茶成贡茶中的新宠,更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之美誉。清乾隆年间,镇沅城内世代以制茶售茶为业的罗家茶庄,所生产的龙团、凤饼被指定为朝廷贡品。老乌山上万亩古茶林成为罗家贡茶茶园,为罗家赢得了不少封赏。一直到清未时期,老乌山茶叶交易逐渐衰落。民国七年(1918),罗大为在按板镇磨庆村响水龙王庙创办了茶叶种植、茶园管理、制作加工培训班。办学三年为镇沅、景东、景谷培养了许多技术骨干。

六爷:五一茶

【地理位置】

五一茶区位于镇沅县城西南部,与按板、勐大相连,与砍盆箐茶区相邻。无量山中部,距镇沅县城28公里,核心茶区在恩乐镇五一村,因五一村得名“五一”茶。茶区辐射按按板镇磨庆村,恩乐镇大平掌村、古城镇民主村、南京村、文广村。五一自产茶,野茶遍山,但它实因“五一绿茶”而被全国人民所熟知。它清新鲜爽、甘甜润口、幽香杯长,是性价比较好的绿茶,被视为“亲民之茶”成为人们礼尚往来探亲访友馈赠之佳品,“五一茶”也成为新时代镇沅茶的代表名词。

【生态特征】

五一茶区地处无量山向东南延伸余脉,红河江水系,山地海拔差异大,年降雨量达1680毫米,年平均气温15.5℃,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茶区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夏秋多雨,冬春多雾,相对湿度较大,非常适宜普洱茶的生长。茶园主要分布于海拔1600-2000米的无量山区,这里云雾弥漫、林木苍茫、流水潺潺、林茶相依,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五一茶的优良品质。

【茶树品种】

五一茶区茶树主要品种有云南勐库大叶群体品种及云抗-10号无性系品种。

【品质特征】

五一茶品质优良,适制普洱茶、绿茶、红茶,主要产品有“五一生态”系列绿茶和“五一”普洱茶系列,“五一生态”系列绿茶具有“汤色翠绿、香高味醇、回味甘甜、茶碱不腻”等特点,“五一”普洱茶系列具有“滋味醇厚、回甘持久、香气纯高”等特点。

【人文历史】

五一茶区是古茶马道西线进藏的必经之路,修建于清乾隆57年(1793年)的玻烈河石拱桥现保存完好,其建桥碑和茶马古道狗碑故事至今仍在传诵。相传进藏马帮锅头不小心在玻烈大歇场丢失了钱袋子,随行藏獒也同时丢失,当从西藏回普洱再度途径玻烈大歇场时,发现自己的藏獒死在这里,头朝西方,匍匐在地的尸体已腐烂,尸骨下压着主人的钱袋,忠诚的藏獒为了主人守护着钱袋,并献出了生命,主人为了告慰义犬在此立下了“犬冢”。

【产业现状】

五一茶区有生态茶园面积0.5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0.56万亩)。涉及7个村民委员会。有古茶树居群(野生茶树居群和栽培型古茶居群)面积2.36万亩,其中野生茶树居群2.28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居群0.08万亩。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户(SC认证),茶叶初制所4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1家企业0.27万亩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2019年茶叶总产量149.7吨,综合产值0.21亿元。

七爷:千家寨茶

【地理位置】

千家寨茶区位于镇沅县东北部,哀牢山西南麓,东与新平县者竜乡以哀牢山主峰为界,南与本县者东镇相接,西与景东县花山乡相望,北与楚雄市双柏县鄂嘉镇接壤。千家寨茶区以和平、三台、果吉和九甲4个村为核心区,辐射带动登高、勐真、甸坑和文岗4个村。

【生态特征】

千家寨茶区平均海拔1780米,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16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区内,境内地貌复杂、林幽物奇,气候垂直差异突出,形成热带、亚热带、温暖带3种气候类型,森林覆盖率达80%,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多种气候类型,造就了千年野生古茶树优越的生长环境,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典型代表。

【茶树品种】

千家寨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

【产业现状】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千家寨出好茶,茶区共涉及8个村,茶园面积5892亩,茶农382户。共有茶企业3家,茶叶初制所16家,茶叶合作社4个。2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3家企业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2019年实现茶叶总产量361吨。千家寨古茶树分布广泛,100年以上古茶树有上万株,古茶主要分布在和平村拉桌山·麦子山·山门口·蛮崩,三台村大路边·车树,果吉村陈家·看牛场·大田,文岗村争山·肖家·罗家,勐真箐头·杨家。千家寨1号古茶树的发现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是世界茶源地,千家寨也因此是成为了世界茶人向往的朝拜圣地。

【产茶历史】

千家寨茶区最具代表的野生茶树是树龄为2700年、被誉为“世界野生茶树王”的千家寨1号古茶树(上坝)及树龄2500年的千家寨2号古茶树(小吊水),其中千家寨1号古茶树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树,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基部干径1.12米,胸径0.89米,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公元1874年5月,大理反清彝族头领李文学在南涧乌龟山遇害,其部李学东率余众继续战斗。1875年11月,统众到北纬东经101°14′海拔在1700—2800米的牢哀山中,继续与清庭对抗。1876年7月,李学东病逝于南华县属大古村后山,哀牢山彝族抗清起义最后失败,兵败后的彝族起义军移居到现九甲千家寨中。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对李学东余部网开一面,命当时的景东府收编其残余,并区划上至哀牢山60余公里,下至景东嘟噜河口30公里属其势力范围,归其管辖。令所有义军姓千,命其居住地为千家寨。

镇沅县九甲镇和平村委会蛮崩周氏,祖籍江西濂溪堂,先祖周振河迁移云南,第九代传人周家兵任职地方保甲,赶过马帮,行走于茶马古道,将千家寨茶叶运往缅甸(易地)、老挝等地换回食盐布匹等。

八爷:茶山箐茶

【地理位置】

茶山箐茶区位于镇沅县田坝乡,无量山东南麓支系,气势磅礴的无量山大营主峰把田坝乡分为南北两面,南面是红河水系,北面是澜沧江水系,两种有明显差异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品质各异的老海塘茶区和茶山箐茶区。茶山箐茶区主要以民强村(茶山箐村民小组)为核心区,辐射周边三合、联合2个村民委员会。茶园核心区距田坝乡人民政府驻地约28公里、距镇沅县城110公里。

【生态特征】

茶山箐茶区海拔差异大,海拔在1280-22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5840℃,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气温差异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全年无霜期在320天以上,有40%时间云雾缭绕,形成茶叶所需的大量散射光,十分有利于茶叶色、香、味等各种内含物质成分的形成。

【茶树品种】

茶山箐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无性系良种。

【品质特征】

茶山箐茶品质优良,条索壮实,色泽黄褐尚润,汤色橙红明亮,滋味醇和甘甜,香气尚浓,汤汁饱满,叶底黄褐尚亮,杯底留香,山野气韵明显。

【产业现状】

茶山箐茶区茶园面积3070亩,其中: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050亩,最具代表性的是茶山箐古茶园,主要分布在哈尼族和彝族的混居区,种植历史悠久,呈块状分布,保存完好、树体大小均匀,古茶品质优良。茶区共有茶农463户,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户,茶叶初制所3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个。已有1家企业20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1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总产量200吨。

【产茶历史】

“茶山箐”中的“箐”,指当地四季流淌的清澈山泉水。传说史上匪患不断,该茶区山高地偏路远,是古人避世而为。古人以种茶为饮品,代代相传,后人发现此地茶质上好,茶味独特,喝来口感饱满,回甘持久,山野气韵强烈,就以“茶山箐”命名。茶山箐茶远销版纳州、广东、甘肃、香港等全国各地,名传他乡。

转来源:芳香镇沅,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老包说茶:千家寨古茶山

  千家寨古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哀牢山中段,镇沅县为更好打造当地名山,将原马邓古茶山纳入千家寨古茶山进行打造。包括镇沅县九甲乡和者东镇,主要茶山为千家寨野生茶群落,九甲古茶园,者东马邓古茶园、东洒古茶园、学堂古茶园、樟盆古茶园等。

  在清咸丰同治年间云南爆发了以杜文秀和李文学领导的少数民族起义,前后历时长达近二十年之久。而集聚在哀牢山的彝族、哈尼族等义军及家属五千余人,在哀牢山深山中安营扎寨反抗清军,因而得名“千家寨”,如今山寨、山门、战壕遗迹犹在。

  千家寨位于镇沅县境东北角,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西坡,海拔2000-3137米。千家寨群山起伏,林海茫茫,古木苍苍,蔽日遮天。蜿蜒流淌于原始森林中的嘟噜河水,四季清亮澄碧,明洁如镜。

  从哀牢山上汇流成多条支流,最大的两条形成“大吊水”和“小吊水”瀑布,大吊水是嘟噜河水的源头,从哀牢山奔泄而下,从陡峭的悬崖上飞流直下近百米,水石相击,水声如雷,飞珠碎玉,雾气腾腾,弥漫河谷,经阳光斜射,幻变彩虹,瑰丽夺目。

  千家寨野生茶树群落:面积近十万亩,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有一号野生大茶树,树高25.6米,茎干胸围2.82米,树幅22.0×20.0m。1996年经专家考证,推断树龄为2700年,是至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野生茶树,被冠以"世界野生茶树王"的美誉。千家寨野生茶群落属《古茶树保护条例》保护,不准砍伐、移植、采摘等有损茶树生长的行为。

  九甲古茶园:九甲镇是个美丽而神奇的小镇,是世界茶人祭拜茶王的圣地,是人们探访苦聪文化的地方;位于镇沅县东北部,距县城77公里。九甲乡境内有3000多亩的古茶树和8000多亩生态茶园,是“世界茶源”的中心区域。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有美丽壮观的九甲梯田,遗存的茶马古道和古道上的风雨桥,诉说着悠久的历史。在九甲镇,每逢重大节日,烤百抖茶、杀戏同场表演,以增加当地节日的欢乐气氛。杀戏是流传于当地民间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戏剧。因其所演剧目多有砍砍杀杀的场面而得名。

  据说,杀戏是在唐朝时期从内地传入当地而流传至今,因长期封闭于哀牢山腹地之中演唱,受当地地方语言、民间音乐的影响,杀戏的唱腔带有明显的方言土语韵味,有彝族、拉祜族的山歌元素。杀戏是目前云南省内独一无二的民族民间稀有戏种,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哀牢山的自然生态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属保护最完好的地方之一,是个充满神奇的地方,能让人体验到一种亲近自然的感悟,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一种沐浴心灵的超脱。形成以世界茶树王为核心、以自然风光为基础、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打响“拜世界茶王、探苦聪文化、观九甲梯田、赏九甲杀戏、品九甲古茶”的品牌。

  马邓古茶园:位于镇沅县者东乡的马邓村和麦地村,海拔1760—1900米,年平均温度16.2℃左右,是一个彝、汉族混居区,马邓先民种茶历史悠久,史料记载已有800多年。有栽培型古茶树约有1750多亩,均为乔木型古茶树,历史上马邓茶是镇沅的历史名茶。在1981年全省名优茶鉴评会上,获得云南省八大名茶之一的荣誉。1990年,泰国的诗琳通公主殿下在访问我国期间,在云南省政府宴会上喝了马邓茶之后,称赞不已。

  东洒古茶园:东洒村地处者东镇北边,国土面积20.26平方公里,海拔1700—204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280毫米,属哀牢山深处的高寒、民族、贫困村。登上东洒后山顶,背后是茫茫的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一条从玉溪新平连接九甲乡的经济干线公路从村里穿过,开春后公路两旁杜鹃花、山茶花盛开。东洒古茶园外界知道的极少,可它在普洱是一片很特殊的茶园,面积近二百亩,品种90%左右为乔木型小叶种,是目前发现普洱境内发现品种最纯、面积最大的小叶种茶园。相传,清代后期和民国年间,哀牢山高海拔地区非常适宜种植“大烟”即罂粟。很多四川人来到这里种植大烟,一户姓李的人家靠种大烟和贩卖大烟发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恰逢民国政府倡导发展茶业。

  东洒村过去有条从镇沅县者东翻越哀牢山到玉溪、昆明的茶马古道。李财主就让经常路过东洒的马锅头帮购买茶种,马锅头不知从哪里弄来几驮茶籽种,李财主育下茶种,种在后山大烟地里。后来发现这些茶叶叶片很小,采茶很不方便,但茶质很好,有特殊的韵味。解放后这片茶园为村集体所有,几经转包,但效益都很不好,茶园管理也较差。

  上世纪八十年代镇沅县五一茶厂发展茶叶,向外购买茶籽育苗,因茶籽种紧俏,被不良商人把东洒的小叶种茶籽采来混卖给茶厂,几年后五一茶厂发现很多混种的小叶种茶。这让茶厂非常犯难,后来在专家的指导下,生产出五一绿茶,所形成的特殊香气在全国绿茶中有很高知名度,后来发现主要是这些小叶种的功劳,这成了一个“弄拙成巧”故事。东洒古茶园同样是个“弄拙成巧”的案例,只是目前不被外界发现认识,也许几年后东洒古茶园的“贵妃柳眉”会成为普洱茶界的香饽饽。


  文章来源:包忠华

  图片来源:网络

艾丽娟:把茶叶带到更多国家 把更多人引到九甲

“欢迎你来九甲。我们一起去山上找菌子,这些菌子只有这时候才有,也只有我们这里才有。”视频那头的艾丽娟说。

九甲是个村庄的名字,位于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东北部的九甲镇。九甲是世界茶人祭拜茶王的圣地,也是人们探访苦聪文化的地方。九甲镇境内生长着10万多亩野生型茶树群落,有5000多亩古茶树和8000多亩生态茶园。这里也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有美丽壮观的九甲梯田,遗存的茶马古道和古道上的风雨桥,展示着悠久的茶文化。


艾丽娟出生于九甲村,青少年时期到昆明打工,而后回到家乡,创办集旅游、茶叶经营为一体的嘉德茶庄园。相比当地同类机构和创业者,艾丽娟有自己的特色:她把家乡的茶叶带出了国门,将多个国家的人引入了九甲,让普洱的茶叶、让九甲这个中国地名像种子一样落入更多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生活里。

带出去、引进来,即寻找与突破,看似每一小步的背后,实则都有与之匹配的精神与信念来支撑。艾丽娟说,是“勇敢”让她成为现在的自己。

回到家乡

艾丽娟决定回到家乡创业是2004年。在此之前,艾丽娟在昆明打工。对于很多九甲村的人来说,艾丽娟是那个走得远的人。

回家创业,她最初想的“业”与茶叶有关。小时候家里有上百亩茶园,是茶树、茶叶让她的童年生活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她希望以后的人生与茶叶紧密相连。她与家人商量,要回去卖茶叶,父母和姐姐都反对,他们认为:那么多年,就没有人能在九甲镇开起茶叶铺子。2004年,茶叶价格低廉,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茶叶家家都有,卖给谁?谁又会买?同时九甲镇直到2006年,才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2015年10月,九甲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列为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

但是哥哥支持她。初中学历、未婚的艾丽娟并没有很好的贷款资质,是哥哥给她做担保贷了5000元。她用这5000元作为启动资金,收茶叶去外地卖,并于2005年创办了嘉德茶庄园的前身九甲康提茶庄。

嘉德茶庄园的位置距离云南省级千家寨风景区(以下简称“千家寨”)仅20余公里。“世界茶树王”就生长在千家寨,千家寨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核心区。在峰岭叠翠,林海茫茫的哀牢山中生长着近60万亩野生型茶树群落,其中在海拔2450米的上坝平边坡脚,发现了世界上现存最为古老的千家寨1号野生型古茶树,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树龄为2700年,被称为“世界茶树王”和“茶起源的活化石”,镇沅县也因此被誉为“世界茶树王之乡”。

嘉德茶庄园占地五亩,集吃、住、游、购于一体。疫情发生以前,尤其是2017年前后,每年都有上千人来庄园游玩。其中不乏外国友人,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丹麦等10多个国家的友人。

嘉德茶庄园现有8个常驻工人,旺季时会需要18个人,每人每天的收入在70至80元。8个常驻工人中50岁以上的女性工人有3个,最大一位女性工人75岁。艾丽娟说:“女人不能出远门,就业机会相比男性已经少了很多,她们要照顾家庭和孩子,而年长并不意味着她们不需要工作、不需要钱。而且做茶,有时候年龄越大,经验就越多,也更有责任心。”

嘉德茶庄园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了120户建档立卡户签订茶产业帮扶协议,实现茶农户均增收700元以上,并和15户农户签订了产业发展分红协议,按时参加分红。

走出国门

2006年,也就是艾丽娟创业的第3个年头,对嘉德茶庄园来说是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艾丽娟带着茶叶去了马来西亚。这是她第一次走出国门,她当时没想到,后来她会把茶叶带到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也不会想到她会把10多个国家的人带到普洱,带到她的嘉德茶庄园,让他们更深层次地认知当地茶叶,以及当地文化。

之所以走出国门,一个原因是当时她把九甲茶叶带到西双版纳、昆明去销售,虽然可以销售出去,但是价格始终上不去。她意识到,原因是当地市场对本地茶叶的需求趋于饱和了。

那就只有另寻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带着茶产品去了马来西亚。去之前她是忐忑的,担心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一样,到了之后才发现,她需要直接对接和交流的更多是华人,马来西亚生活着很多福建人、海南人、广东人。这个经历让她有了更深的思考:马来西亚如此,其他国家呢?他们愿意接受九甲的茶叶,如果有机会,是否也愿意到九甲深度体验呢?

这个想法就像是一个火苗。嘉德茶庄园也在这个想法之后,有了自己的外国“朋友圈”。

这一切都源自艾丽娟对九甲茶叶的信心。她认为,九甲茶叶有别于其他普洱茶,入口“又香又甜”,而且以九甲茶为原料做成的红茶,非常耐泡。

带出去、引进来的过程中,2018年将九甲茶叶带到俄罗斯的经历对艾丽娟来说印象深刻。与中国相邻的俄罗斯,同样有着深远的饮茶历史,一个当地茶人在艾丽娟介绍“九甲茶叶”时,掏手机搜索。在艾丽娟看来,这也是一种传播。

时间久了,不同国家、地区的人喜欢什么样的茶叶,艾丽娟有了自己初步的判断和认知,比如俄罗斯人喜欢碎末茶、袋泡茶,美国人喜欢红茶。“要顺着消费者的需求”,于是艾丽娟根据市场反馈信息,开发相应的产品。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流通受阻,茶叶运不出去,茶人进不来。艾丽娟做了普洱茶腊肉、普洱茶香肠,但她觉得自己还是想做茶,喜欢做茶。“未来还是要按带出去、引进来的想法,把茶叶带到更多国家,把更多国家的人引到九甲。”艾丽娟说。

(周程)

来源:普洱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