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香女

找到约267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关于茶的美文:听《吃茶一水间》十八 红楼古卷女儿香

大雪

   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宜适度,养勿过偏。行香取平和之气,吃茶宜行温厚太和之道。


    大雪节令,滇中只是生冷,竟未落下半片雪花。书房里拖出那只古旧的提樑茶盒,看看喝点什么。茶盒里收着些在旁人看来稀奇古怪的茶,1991年的南糯山古茶私玩饼、1985年的凤云茶、红兰茶、1995年的日本煎茶,对了还有1988年的“黛玉茶”,很久没喝,就是它了。


    茶筒里白色纸袋里包裹着的熟散茶,除了熟茶历经时光后特有的陈香,还有了淡淡的药香味。轻轻抖动,茶芽颇多,颇似普洱茶中的“女儿茶”。而得名“黛玉”,正是取意于满纸茶香的《红楼梦》。


    曹雪芹是个茶中行家,一卷红楼里罗罗总总写了几十种茶,普洱茶、六安茶、老君眉、暹罗茶、枫露茶、龙井茶都一一芳名可见。而书中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里,关于普洱茶的名段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那日,林之孝家的查夜来到怡红院,正要和众姊妹们吃酒行令的宝玉赶快说:“今日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顽了一会子。”林之孝家的笑说:“该沏些个喝普洱茶来吃。”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缸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大娘也尝一碗,都是现成的。”



    这里的“女儿茶”就是普洱茶中的上品,清张弘的《滇南新语·滇茶》载“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到十斤为一团,皆夷女采制,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阮福也在《普洱茶说》中写道:“小而园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圆茶也。”


   女儿茶采摘不易,制作也颇费心思。一芽一尖在小女子的指间拈来,小心翼翼,却又满怀喜悦。  怡红院中的宝公子不一定多懂茶,这消食化淤的普洱茶,是他身旁那些个伶俐、巧思的女儿们为他备下的,谁呢,晴雯?还是袭人?反正是一盏浸泡着女儿心意的体己茶。


   “黛玉茶”是1988年中国土产畜产总公司云南省茶叶公司成立50周年纪念礼品茶盒里的其中两听之一,这银色底的是“黛玉茶”,装的是宫庭普洱熟散茶;还有一听金色底的叫“皇后茶”,装的则是珍品云南工夫红茶,圆筒型的茶筒顶上印着“曼飞龙塔”商标。


    两听茶筒上的宝黛饮茶图和“曼飞龙塔”商标都是多年前还在读书时所画。“曼飞龙塔”取材于西双版纳曼飞龙塔。1986年画它的时候,我还没去过西双版纳,从画报上找了许多资料,一点一点在纸上勾勒出来,改了很多次才终于成稿。


    曼飞龙塔是景洪勐龙镇曼飞龙寨的后山上一座金刚宝座式的群塔,由一座主塔和八座小塔组合而成,独特而优美,看去宛同一丛春笋破土而出,傣家人又把它叫做“塔糯”(笋塔)。以它做云南普洱茶的商标,就是因为西双版纳盛产茶叶的缘故。商标设计好后省茶叶公司在1986年注册,一直使用了多年。


    “黛玉茶”和“皇后茶”茶筒上的图案是一样的,自小喜读红楼,于是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画了出来:



   夏日午后,宝公子小睡醒来,心里挂着林妹妹,起身径直就来到了潇湘馆。隔窗,闻得琴音澹澹,宝玉不忍进去扰了琴音,只立在窗下蕉叶旁静听,那琴声肖似“流水”又多了几分哀怨,宝玉听得暗自神伤,直至琴音末了才推门进去,黛玉正一手抚弦,一手托着香腮神思恍惚,见了宝玉面上一红,忙唤紫娟泡茶,紫娟端上来的便是这一壶女儿茶……


   落墨于纸,宝黛的闺阁情事便自此定格在了一袭二十年前的普洱茶香里。


    记得当时茶叶公司发了20元的稿费,那是我第一次领稿费,开心地跑去文具店买了一只中碗口大小、画着青绿山水的竹笔筒,还用毛笔在笔筒底上写上“画之所得购画之所需”的字样。后来搬了几次家,早忘了放哪了,再后来发现笔筒竟在父亲书房的案头上,一直用到现在。


    时光流转得出人意料地快,现在回头想想,那情景尤在眼前。“黛玉茶”和“皇后茶”的茶筒一直保留着,虽然画得笨拙,但因为是自己最早的作品,就有了份特殊的感情在里面,不过没想到茶筒里的茶,也在无意间也被保留下来了。


   书里遥远的爱恋在岁月陈期里俞远俞香,手边的爱情,却也许经不住琐碎的生活磨砺而早就面目全非。女儿心事,在无数的年代里总如茶之缄默,不弃不离,暗地芬芳。



   因为是独饮,我挑了只最小的盖碗,轻轻投3、4克茶进去,那份小心翼翼,像是爱书的人正翻开一册发黄的红楼古卷。


瀹茶记录:

用水: 珍茗山泉,经竹炭和麦饭石处理。

茶品: 1988年『黛玉茶』

瀹茶器:釉里红小盖碗

投茶量:4克

冲瀹法:下投

外形: 褐红、宫廷级别

汤色: 琥珀红、明亮

香气: 干荷香、药香

滋味: 甜醇润滑

叶底: 条索完整、有弹性

茶韵: 温婉、酣畅

 

 


本期朗读 \敬贤

    编辑 \ 沛山 久香 余萍

设计 \ 一水间视觉YISEE



《吃茶一水间》大陆版

2013年山东画报社出版社出版

《吃茶一水间》台湾版

2015年台湾龙图腾出版社出版

文 \ 王迎新《吃茶一水间》

摄影\王迎新



王迎新/著

王迎新 林宗辉 盛夏雨 刘洋/摄影

2017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各大网络平台及新华书店有售



一份处理故宫普洱贡茶的资料,揭秘不为人知的普洱茶

2023年9月2日至11月30日,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宫隆重开展,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国茶文化,其中笔者最为关注的便是普洱茶相关展品。

普洱茶贡茶,以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有明确的记载:“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云南官员阎光炜的贡单

作为目前普洱茶最为主流的七子饼和砖茶,在普洱茶早期的历史资料中比较少见。

本次茶文化特展,也展出部分普洱贡茶,让更多研究者有机会见到贡茶实物,对普洱茶有一个全面了解。

晓德书号最近收集到了一份王郁风老师的日记手稿资料,其中就有关于普洱贡茶的部分,在进行了识读之后,发现其中有很多重要的信息,且很多信息笔者还未在他处见到,借由这份手稿及其他贡茶研究资料,本文将对60年代故宫处理存茶、同兴号七子饼和砖茶贡茶来龙去脉及百年普洱贡茶的滋味三部分进行阐述,从不同角度来探索普洱贡茶。

1、60年代故宫处理存茶

故宫中存有大量的贡茶,这些贡茶除了日常消耗之外,还会赏赐给皇亲国戚、朝廷大臣、外国使臣等,还有一部分会出售。

1924年——1930年,清室善后委员会对故宫所留存的贡茶进行了清点,同时还做了造册登记,之后贡茶更多的是作为文物留存在故宫中。

60年代,故宫对其中的部分存茶进行了处理,王郁风老师就是见证人之一,他还写下了详细的笔记,现将我们识读后的笔记内容整理如下:

王郁风日记,刘宏飞提供

故宫处理存茶,1964年10月23日

从北京市茶叶加工厂(即今广安门外马连道14号)取来

人头普洱,单重5斤半市斤,略扁圆形,高15.5cm,直径宽20-21cm,多白毫尖,似有包心,布包下开小口,结实,黑褐色。

小王(丸)子,5个1.25市斤,扁圆形,直径7.5cm,高5.3-5.5cm,白毫无,人头普洱为。

大王(丸)子,二个一斤15两(残)直径12cm,高8.5-9cm,扁元(圆)形状。

小普洱,10个2.375市斤,宽8.8cm,长12.7cm,厚0.9cm,表面光洁,角楞(棱)分明无损,似细黑条压制,很紧结,大叶种芽条。

大普洱,每个10旧两,宽11.5cm,长23.5cm,厚1-1.7cm,表面黑褐色,中部有直径1.8cm凸脐,表面有凸,龙形饰纹,有布纹,有梗,杂,及石子,麦秆皮,稻草穗,一有两龙戏球并饰纹,愣(棱)面鲜明,原料有细嫩和较老两种,嫩者为一、二级春茶,有梗,乃压而成,纹饰较明显,老者为三四级春里茶,纹饰模糊。

元(圆)茶,每个重,10市两(10/16),直径19-20cm,边缘1cm,皆中部有凹脐,直径6.5-7cm,深2.2cm,大叶种全金黄芽头小,净度差,有稻草穗丝,表面齿型,并有商标纸*******cm,锁纹印边,水红印。

(因字迹及书写习惯,本文识读难度大,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王郁风在1993年思茅地区(今普洱市)召开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上提交了论文《普洱茶与清皇朝——兼议弘扬普洱茶文化》一文中第五节为《北京故宫遗存普洱茶见闻》,文字如下:

本世纪60年代初,北京故宫茶库里还存放着清官没有吃完用完的贡茶数吨,其中仍有普洱茶、女儿茶、茶膏。

1963年故宫处理清宫贡茶2吨多,1963年10月23日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北京茶厂见到这批贡茶实物,普洱团茶大者为西瓜(略扁),小的如网球、乒乓球状,茶色褐黑,不霉不坏,保存完好。

茶团表面有拧紧布纹的印痕,可见当时制茶是用布包着揉紧、干燥成型的。我曾选了一个大的普洱团茶用磅称了一下,重量为市秤5斤半,当是清代5斤重的团茶(清代老一斤合596.82克)。

这种团茶形状似人头,对照清代赵学敏《本纲目拾》“:普洱茶有‘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的记载相符合。故宫这批贡茶,同时处理的还见有类似现代的白毫银针茶(全是白毛长芽头)、烘青茶(当是六安茶)、长方形的黑砖茶(较今茶砖为薄)等。我曾取回少量样品试泡,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

60年代初期,茶叶减产,内销市场供应不足。这批故宫普洱团茶打碎筛细,拼入散茶卖掉了。

我于1992年11月13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偶遇故宫老专家单士元先生,曾询故宫贡茶事,据告团普洱团茶、茶膏等仍留有样品。

故宫茶库遗存的普洱贡茶,不知是清朝哪位皇帝在位时遗留下来的,推测至迟当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们吃剩的。历史贡茶实物,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存,自应保存下去,当作一般茶叶处理掉,令人十分痛惜。

对比笔记和文章,两者的时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日记中写的处理时间为1964年,而正式的文章中却写的是1963年。关于故宫贡茶处理的时间,张勤民在《故宫清代贡茶品饮记录》一文中写也是1964年,综合分析,故宫处理贡茶的时间,1964年较为合理。


2007年拍摄的故宫藏11号金瓜贡茶,照片由张勤民提供

除了确定了故宫处理普洱贡茶的时间,在王郁风的笔记中我们还获得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1、当时不同贡茶的尺寸信息,对人头普洱、小王(丸)子、大王(丸)子、小普洱、大普洱、圆茶的尺寸做了系统的记录,对内飞尺寸进行了记录和还绘制了示意图。

2、对当时普洱贡茶情况的做了客观描述,包括茶品色泽、原料情况及茶品净度等,对贡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如大普洱和圆茶中“有梗,杂,及石子,麦秆皮,稻草穗”“净度差,有稻草穗丝”,可以看出大普洱和圆茶净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

3、记录了大普洱上的具体纹饰,“龙形饰纹,有布纹”“有两龙戏球并饰纹”“纹饰较明显”,这些记录也是第一次出现。

4、故宫相关实物资料与王郁风手稿对比分析

故宫现存贡茶(资料来自《从六大茶山到紫禁城》《茶世界卷一》)



乾隆三十五年八月初四日贡档记录(资料来自《从六大茶山到紫禁城》)


王郁风笔记整理


1928年新度量衡换算表

对目前故宫贡茶实物的相关资料和王郁风老师笔记内容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推论:

(1)从故宫现在贡茶实物与贡档记录分析,普洱茶进贡不同时期应该是存在不同重量的。

(2)乾隆三十五年八月初四日贡档记录的四两重团茶,按照库平斤计算应该是149.204克,与现存次中型普洱茶团的重量接近,重出约20g,可能后期为了规范,把普洱女儿茶缩小成四两重团茶,所以贡单记录品名为四两重团茶。

(3)王郁风老师记录的人头普洱对照故宫现存贡茶以及相关记录应该为普洱大茶或五斤重团茶;小王(丸)子应该是四两重团茶;大王(丸)子应该是一斤重团茶;小普洱从记录来看应该是砖茶,对照现存贡茶,形制可能与邛州砖茶比较接近,但是王郁风老师判断它是大叶种制成,不知这类普洱贡茶是否像邛州砖茶一样的贡茶;大普洱应该是中间凸起有龙形纹饰的砖茶;圆茶极有可能与现存贡茶一样是同兴号制作。

2、同兴号七子饼、方砖贡茶

在王郁风的笔记中,有一张砖茶的内飞,有说明文字:

王郁风日记,刘宏飞提供

“L9(未明确含义)号纸红标签为故宫处理存茶,附在青砖茶商的方标纸,开始文字很显,后来淡化不清。1963处理,2001年12月补记”。

晓德书号在李路、杨凯老师的指导下,对内飞文字的识读如下:

王郁风老师对内飞的识读及图案的记录,刘宏飞供图

“本记加重督造,吃茶发行,不误主顾,兹特复加内票,以防假冒,避免鱼目混珠也。向质卿谨记。”

在《故宫贡茶图录》及“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中展示了同兴号两份茶品,一款是整桶七子饼茶,外面笋壳上写着同兴号,茶饼包有棉纸,另一个为笋壳包砖茶,里面包有棉纸,从棉纸的内容推测也为同兴号。(关于同兴号的历史可以参看杨凯老师的《向逢春家族与易武同兴号的故事》和《八色贡茶与贡茶流向》李路老师在晓德书号上刊发的两篇:何作如先生对向质卿有关碑文的判读、普洱茶故事丨一代贡茶传奇向质卿遗事——以任昌明乡团首为中心及何作如老师的同兴号茶庄的贡茶故事)

至于进入宫中的时间杨凯在《八色贡茶和贡茶流向》一文中认为是1911年以后,溥仪从宫外采购。《故宫贡茶图典》作者也认为是小朝廷时期从宫外采购,这也算贡茶或者“贡茶的余音”。

“茶·世界”主题展中的普洱茶品

另外,在展示的团茶中有一个团茶上有标识“xx号周记”,但目前所见到的历史资料中,还未明确“周记”是谁?可惜未能看到整个团茶全貌。

此团茶团茶上有标识“xx号周记”,但因视角缘故,未能看清完整文字,《故宫贡茶图录》中也因视角,无法看到完整标识

另外,关于普洱砖茶的进贡时间,很少有人研究,普遍都认为是在清朝后期才进入宫廷的。但在本文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看到王郁风老师的文章中有:“送普洱茶124团,女儿茶34个,(普洱)茶膏26匣,砖茶28块,六安茶48瓶,武夷茶24瓶,还有未列茶名的茶叶32瓶。”在何新华《清代贡物研究》和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两书中,都找到了赏赐给英使觐见团礼物的名单,其中就有“……茶叶二瓶,茶膏二盒,砖茶二块,大普洱茶团二……”“……茶叶四瓶,茶膏一盒,砖茶两块,女儿茶十……”“……茶叶三瓶,砖茶二块,茶膏一盒,女儿茶八……”的记录,从行文逻辑来看茶膏和大普洱团茶、女儿茶中间的砖茶,极有可能是云南进贡的普洱砖茶,当然,目前留存的故宫贡茶中还是有“邛州砖茶”实物样,资料中提到的砖茶是否为云南砖茶,还需要更多资料来证明。

3、百年普洱风味

普洱贡茶的滋味,很多人很好奇,也在想象是什么滋味。但从品鉴角度来说,只有喝过的人,写出的品鉴记录,才具有参考性,它的滋味肯定无法靠想象去描绘。

王郁风老师的文章中,都对滋味有描述:“我曾取回少量样品试泡,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描述较为简单。

照片由张勤民提供

好在2007年,北京茶叶总公司彭广义经理组织了一次贡茶品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茶叶质量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老师以及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邵宛芳教授及高级评茶师张勤民参与了品鉴,品鉴现场撰写了“老普洱茶感官审评结果记录表”,品鉴后邵宛芳和张勤民都写了相关文章,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文字记录中,感受到百年普洱茶的魅力。(关于贡茶品鉴,可以参考张勤民的文章故宫清代贡茶品饮记录及邵宛芳的文章《皇家贡品——“金瓜贡茶”评审记》(本文作为附录收入在《数据解码普洱茶功效》一书中))

照片由张勤民提供

关于百年普洱的品鉴记录,在唐鲁孙《中国吃》一书中也有记载:

到期我准时前往,他已经把茶具准备妥当,宜兴陶壶,一壶三盅,比平常所见约大一倍。炭炉上正在烧着水,书童说,壶里的水是早上才从玉泉山“天下第一泉”汲来的。傅老已拿出核桃大小颜色元黑的茶焦一块,据说这是他家藏的一块普洱茶,原先有海碗大小,现在仅仅剩下一半多了。这是他先世在云南做官时一位上司送的大概茶龄已在百岁开外。据傅沅老说,西南出产的茗茶沱茶、普洱都能久藏,可是沱茶存过五十年就风化,只有普洱,如果不受潮气,反而可以久存,愈久愈香。等到沏好倒在杯子里,颜色紫红,激滟可爱,闻闻并没有香味,可是喝到嘴里不涩不苦,有一股醇正的茶香,久久不散。喝了这次好茶,才知道什么是香留舌本,这算第一次喝到的好茶。

百年普洱茶,可遇不可求,但这些记录却给我们有机会去了解它的滋味。

故宫留存的茶样,是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宝库,也是理解中国茶发展历程的重要的实物标样,这些留存在故宫的普洱茶标样,对普洱茶历史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书籍及展览能展示更多的普洱茶历史标样,构建更为完备真实的普洱茶历史。

感谢李路、杨凯老师对本文的指导,刘宏飞提供王郁风老师手稿相关资料,文中使用的图片做了局部保密处理,张勤民授权使用相关照片,何风华、赵绍桥、金美辰对识读王郁风老师日记的帮助,支离子提供相关资料。

策划:晓德书号

撰稿:茶世恩、李峻

参考资料:

1、《茶·世界》,故宫博物院编

2、《故宫贡茶图典》,故宫博物院编

3、《清代贡茶研究》,万秀峰等著

4、《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黄桂枢主编

5、《茶庄茶人茶事:普洱茶故事集》,杨凯著

6、《走出深山的普洱茶:百年前的云茶旧事》,杨凯、柴锐著

7、《清代贡物制度研究》,何新华著

8、《从六大茶山到紫禁城:清代贡茶研究》,万秀锋、周郑斌著

来源:晓德书号,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窈窕淑女

喝着普洱茶,品味到时间的陈香之外,还能喝出一个好身材,世界上恐怕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里的一句话,其中以后两句最为出名。千百年来,窈窕淑女一直站在《诗经》的密林中,给男人们一万种理由去怀想,给女人一万种理由去猜度,她到底有多美,多贤淑。

 

  好女子一定要长得苗条,这是第一条中国特色的标准,古代的人虽然可能缺衣少食,却也因此成就了爱美的女人们,素食风行的时代,把女人们养得十分苗条。

 

  时代在前进,女人因为抵抗不住美食的诱惑而增了肥,尽管唐朝以丰满为美的审美观,一度让肥女们受宠,除了那个时代,美女恐怕都与苗条有关。当减肥成为女人的必修课,拉动了减肥药的需求,这时,这种既解渴又能减肥的饮品自然成了追求窈窕的女人们的首选。面对乌黑的茶叶,当然无法与美丽的容颜联系起来,借助现代传媒炒作的力量,减肥茶的冠名使得积了多年的陈茶一下子当宝卖出,居然卖了个好价钱,这时,接踵而至的事情用一个成语形容叫做“雨后春笋”。只要是做茶的,哪怕原先做的是绿茶红茶,都斥资于普洱茶的生产,人文普洱变成了“人人”普洱,大有不喝一杯普洱茶就会得肥胖症一样。

  《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开夜宴”,有一段写林之孝家的查夜来到怡红院,与宝玉对话中提到了“普洱茶”。据《清稗类钞》“饮食类”中“孙月泉饮普洱茶”条记载说:“醉饱后饮之,能助消化。”宝玉说“今日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玩了一会儿”,又喝“普洱茶”,就是因为它“能助消化”的缘故。这说明宝玉也是一位茶道中人。文中提到“女儿茶”,就是指“普洱女儿茶”。

 

  清人《养生斋丛录》中记载云南端阳朝贡品中就有各种普洱茶名目,说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因而据说普洱茶在外国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和“窈窕茶”之美称。喝着普洱茶,品味到时间的陈香之外,还能喝出一个好身材,世界上恐怕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

  普洱茶是在云南大叶茶基础上培育出的一个新茶品。经杀青、初揉、初堆发酵、复揉、再堆发酵、初干、再揉、烘干等8道工序加工而成。8道工序把一片沾带露水的茶叶变成女人眼中减肥药,其实是误读了普洱茶博大精神的文化内蕴。

找到约25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