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人在云南任职的人物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六大茶山阮殿蓉:让时光为普洱驻颜

  阮殿蓉:对普洱茶而言,光阴真是玄妙的演奏家,创办于1940年的勐海茶厂历经沿革变迁,在20世纪90年代充满变奏的改革进行曲中,顿挫之间,差点被划上休止符,当此之时,这段乐章赋予了一位新女性,历史驻足于六大茶山之间,指挥棒在她手中交替,在急转而就的曼妙曲线之下,挥就了起承转合的化工之笔,她就是后来六大茶山茶业开山立派的创始者阮殿蓉。

  勐海茶厂走马担重任

  出生于云南昭通的阮殿蓉在大学期间主修法学,毕业后分配回原籍,原本应该成为一名“律政俏佳人”的她,人生轨迹最初和普洱茶是两条平行线。然而,命运却为她埋下了更多伏笔。后期,阮殿蓉因为工作缘故,由滇西北转入滇西南,这才有了她和普洱茶命中注定的际遇。


  少年时的阮殿蓉,家境优渥,她童年的记忆里已然弥漫了普洱茶的香气。从小就在母亲供职的供销社里玩耍,柜台橱下便多见饼、砖、沱之类的普洱茶商品,这些形状各异的普洱茶被她随手拿来把玩。父亲在运输公司做调度,常年运转于各个茶产区和宜宾、自贡、内江、成都等地,也会经常把这些茶区的茶叶带回家,跟着父母喝茶,已经成为她很日常的一件事。


  在大学,阮殿蓉与出生云南凤庆的先生结缘。先生的祖上与普洱茶渊源厚重,外祖家世居茶马古道重镇鲁史,曾经开办过茶庄“俊昌号”,这些因素都成了她亲近普洱茶的触媒。婚后为解决分居问题,她随着先生由家乡转调到了当时云南茶叶最大产区的勐海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任职于勐海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振思铁合金厂,初为人妻的阮殿蓉那时候心心念念的生活,也无外和其他普通女性一般,相夫教子,做个贤妻良母。忽然一天,一纸委任状,将她的余生和普洱茶紧紧连结。


  1998年11月,30岁的阮殿蓉被西双版纳州正式委任命为第六任勐海茶厂厂长。和所有前任勐海茶厂厂长们不同,此次上任,她是临危受命接手严重亏损,濒临闭厂的勐海茶厂。阮殿蓉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勐海县县委书记委以重任时,望向她的眼神,凝重而又期待:“书记当面指示我说‘政府深知勐海茶厂的现状,你既是法学出身,又通过业余学习过财务。该关就关,该破产就破产,该停就停。’其实,政府就是希望能有一个既懂财务又懂法律的人,以合法手段关闭勐海茶厂。当然,做得好了,那是‘老树疙瘩发新芽’。言下之意,死马当作活马医,即便我无法力挽狂澜,也不会被追究任何责任。”阮殿蓉带着淡然的微笑说起这段往事。


  “勐海茶厂自创办以来,出产过云南七子饼茶、7562茶砖等经典力作,亦培养了邹炳良、卢国龄等普洱茶巨匠,只是在国家取消茶叶统购统销制度之后,一时之间还没有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培养出众多普洱茶匠人的国有茶厂,我觉得就这样倒闭关门实在是太可惜了。”阮殿蓉非常敬仰勐海茶厂在辉煌时期的邹炳良、卢国玲两位茶厂,她不想成为勐海茶厂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终结者厂长”,她开始思索着是否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勐海茶厂“起死回生”。


  阮殿蓉接手之时的勐海茶厂,财务状况非常糟糕,似乎回天乏力。她回忆说,“前几任厂长为了转型,也开办了机砖厂、玩具厂、啤酒厂,可均以失败告终。到我接手的时候,等着我的是一个烂摊子。当时茶厂银行账面只有8000元现金,对外欠款(主要是茶农)多达1500万,厂部只有两台机组,整个经营状况捉襟见肘,想要扭转这个局面,实在太难了。”阮殿蓉在了解了勐海茶厂的整个财务状况之后感到非常沮丧。入行之初即面临如此困境,仿佛身入一片荆棘丛林,但秉性不服输的阮殿蓉深知“穷则变,变则通”。


  经广泛深入调查,历时12天跑遍勐海茶厂东北、西北、华南等传统市场,她发现占据生产线大头的滇红、滇绿不仅质量不达标,且每产出1公斤反亏损1-2元,传统的大益牌普洱才是茶厂的核心竞争力。阮殿蓉说:“发现这点之后,我当时毅然决然地关停CTC红碎茶和绿茶生产线,重新开始投入普洱茶生产,当时普洱茶只占实际产能的20%,不过600吨产量。这个举措实行之初,各方面压力非常大。因为当时勐海本地乃至全省老百姓根本就不喝普洱茶,更不知道它在港澳地区声名鹊起。”当时的普洱茶生产车间靠近职工住宅区,生产流程不规范,工人甚至在车间抽烟,卫生标准全然不符食品安全。从此,阮殿蓉将注重普洱茶生产环境作为第一要则,对于普洱茶卫生要求近乎严苛,这个要求也一直延续到后来她做六大茶山品牌。


  在1998年的员工大会上提出重建勐海茶厂企业文化、重塑企业形象、重铸企业精神三个理念。为了实现这三个理念,要从抓标准化生产做起。

  当时,信息的不对等造成当时茶厂的员工不仅对于标准化生产完全没有概念,而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理念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追溯起来,其实阮殿蓉本人也颇多受惠于台湾学者邓时海先生对于普洱茶的著述。当初跑市场调查,在广州芳村因人介绍,发现书中提及的很多普洱茶藏品都出自勐海茶厂。普洱茶产于云南,流转于香港,光大于台湾,当群体意识处于蒙昧阶段的时候,她是比较清醒的一员,然而,如何唤醒这批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呢?她煞费苦心,远道从台湾力邀邓时海,以及云南农大茶学院邵宛芳女士等学者,在茶厂开设讲座,意图从科学的角度解读普洱茶潜藏于时间之中的秘密价值,但只有少数人认同这些观点。“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为何这样做,很多人甚至认为我是‘想钱想疯了’,他们对普洱茶的定位还一直停留在原始传统阶段,满足于普洱茶作为原料产地而已,我想改变这个现状。”她说。


  对阮殿蓉而言,关闭勐海茶厂十分容易,清算财产之后走法律流程就可以了,可是她就想逆流而上。为了让勐海茶厂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阮殿蓉扶持并返聘老员工,尊重传统工艺,整理重建勐海茶厂档案,恢复了勐海茶厂老字号7592(后来成为大益经典唛号)、重制73厚砖,在1999年率先大力推行有机茶认证。

  “我当时做这些事,对比国有时期的勐海茶厂而言,可以说是非常大胆和创新了。当时自己还年轻,做这些事之前,我还专门跑去请教已经退休的老厂长邹老和卢老,邹老认为改制之后的勐海茶厂,能够摆脱束缚,一展拳脚。二老对我表示全力支持。”有了二位老厂长的支持,她带着满满的底气,重新开启勐海茶厂定制系列,推出的黄大益班章、白菜班章、99绿大树等后来都成为普洱茶的经典产品。后期,借99世博会,澳门回归等契机,开创了纪念饼茶,推出建国50周年、勐海茶厂建厂60周年纪念饼。“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普洱茶可溯源体系。六大茶山品牌也是可溯源体系的最早的践行者。提出普洱茶防伪认证,限量生产,在包装上注明编号、收藏公证书、转让背书、收藏证明,这样做,能够让普洱茶真正做到规范化生产。”往事已矣,阮殿蓉现在所有的心思,都是如何做好现当代普洱茶企业,并成为典范。


  不可否认,这位女性在普洱茶行业里走在了大多数人的前头。除了上述作为,阮殿蓉对普洱茶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把普洱茶提升到人文层面”。为了推动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她在民间不遗余力地为普洱茶造势,推广普洱茶品牌。为了对普洱茶重新做出解读认知,阮殿蓉邀请云南著名作家雷平阳执笔撰写,组织出版《普洱茶记》,这本以勐海茶厂历史为主线,充满诗意的文人作品至今仍然是普洱茶书中的经典读本。


  另一方面,她通过现代管理手段,灵活的营销手腕,在短短两三年间,阮殿蓉令勐海茶厂扭亏为盈,枯木逢春,并在2001年突破十年来的最佳业绩。事实上,80年代末期众多的国有企业在长期的计划体制下积重难返,大半面临发展弊端,勐海茶厂便是特殊时期这批企业的一个缩影,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内陆,国企改制的趋势显得呼之欲出,此时,接任厂长一职的阮殿蓉大胆革新,迎合了时代发展潮流,可说除了个人因素,也是历史的选择。

  阮殿蓉以食品卫生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开创性的探索,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在今天看来,都是深具前卫意识的。之后的故事,勐海茶厂经改制后光大门庭,成为云南普洱茶首屈一指的龙头企业,他们在提及阮殿蓉的时候,不吝溢美之词,直言是她把勐海茶厂带入普洱茶时代。

  传承古今起六山于一脉

  正当勐海茶厂的改革初见成效,业界及当时的媒体无不寄予厚望,这个时候,阮殿蓉却因个人原因决议出走勐海,继而创办自己的品牌:“六大茶山”。


  2002年1月,阮殿蓉带着万般不舍,离开了勐海茶厂。据她回忆,当时离开勐海茶厂,心中十分难受,暗自落泪很多次。在她重新整顿勐海茶厂期间,并肩作战的员工们与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至今都记得,在连续忙碌了好几个月,有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打开办公室,发现工人们都在她的办公室,见到她推门进来,热烈的掌声瞬间将她包围。这时,工人代表手中捧着一个蛋糕走上前来,大家轻声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原来,今天是她的生日,她自己都忘记了。“他们说,我们想给你了一个惊喜,阮总,这段时间你实在太辛苦了。”说道这里,阮殿蓉眼里已经泛着泪花。


  回到老家休整几个月后,同年6月,她在昆明创立了六大茶山茶业公司。倾注了心血,积累多年,符合自己对普洱茶的一切构想,六大茶山初出茅庐就很快打开局面。当时六大茶山位于昆明关上区的厂部,环境整洁,焕然一新,一改传统普洱茶生产车间陈陋无序的面貌,但创业路上一波三折,值六山五周年之际,一场无妄之灾令公司损失惨重,2007年在六大茶山厂房租用地的客运仓库,因土地权属争议纠纷,昆明百货站日新库区在一夕之间被夷为平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000多万,公司产值缩水近3亿。当时的阮殿蓉尚身处杭州,然而,令人兴叹的是,遭此重创的阮殿蓉短短数月便收拾旧河山,在凤庆重建了新的茶厂。很难想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前行,不过很多年后,她依然富于感情地描绘当时凤庆茶厂重建的场面:许多昆明老厂的追随者们扶老携幼,拖儿带女跟着自己来到凤庆,有的妇女甚至还怀抱初生婴儿。那个时候,她只有一个念头:咬一咬牙,不为别的,只要为了他们而坚强。这一咬牙,就是十载春秋。


  以“六大茶山”注册公司品牌,寄托了自己的普洱情怀,意承先辈,以启未来。在勐海茶厂任职期间,阮殿蓉不仅洞悉了普洱茶行业经营管理的门道,并在短期内通过自学、参加培训,不断提升了自己的普洱茶知识和人文素养,早在2005年她就在云南日报开辟了“说茶”专栏,推出了个人茶文化专著《我的人文普洱》,其中“陈年普洱茶:时间的重量”一文,节选入当年云南省高中语文会考试卷。书染茶香,茶对生活而言是雅事,但在经营上却是艺术。在她看来,普洱茶首要的价值还在于饮用。她坦言,在入行之初,自己连红绿茶都分不清,因此,感同身受体会到入门级产品对普通茶友的重要性,由此构想六山开创了消费型普洱茶的市场新版图。


  以六大茶山俊昌窖藏6年、9年、12年系列产品为样本,自2015年,六大茶山通过不间断的对比品鉴活动分析研究普洱茶的品质,服务合作伙伴和消费者,提出全新的普洱茶品鉴方法“63方程式”,用辩证的思路解析六山茶,删繁就简,通过6次出水,寻找茶叶冲泡基准参数;3次开汤,寻找茶叶的品鉴误差点,在品鉴过程中,统一器皿、水温、时间,控制变量,展现一款茶的味道、产地、茶叶品种等。“63方程式”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品鉴方式,彰显产品的优劣,从而反馈至生产一线进行品质改良。


  六大茶山茶业发展至今,2016年投建落成占地60亩、储量5万吨原产地仓储版纳仓。版纳作为古六大茶山雏形之地,茶马古道源头,从原产地茶到原产地仓储,打造从“茶叶到茶杯一站式服务”。版纳茶仓极具现代感、立体化容储,流水线运作,集文化、茶旅、商业为一体,意识领先,体现了六山激流勇进的姿态。显露在外的规模足以堪称原产地第一家,沉潜于内的体量更像是一座宏伟建筑埋藏地底的基础,着眼于未来中期普洱茶仓储品牌,跨区域探索,早年在东莞、临沧、昆明等地的仓储实验逐渐集产地、工艺、年份成一家之标准,当初阮殿蓉从业以来尽遵轨范,至此可以不计工拙,倾注半生心血,挥洒毕生抱负,把自己搜罗的藏品一并陈列其中,她说自己把买珠宝的钱都用于普洱茶收藏了。透过玻璃窗展示的工艺,精心呵护的库存,极富个人色彩,它的魅力不在藏了什么茶,多少茶,而在于对这些茶的态度,表象都只是风轻云淡,殊不知,今年50岁,从业20年,六大茶山走过16个年头,她已跨过了千山万水。


  执掌六山门户的阮殿蓉被视为家族“俊昌号”百年传人,2013年获评中国茶叶行业年度十大经济人物,身上头衔无数,但她始终清醒认识到自己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是一名普洱茶经营者和实业家。筹划中的公司位于贺开庄园的普洱茶实物档案馆,今年3月便可开放,具有革新精神的阮殿蓉毫不讳言自己在某些方面适时的强硬手腕,不过,即便如此,这样的强硬手腕,着上一身旗袍,也巧妙地戴上了丝绒手套,大概,这也源于普洱茶厚重文化的浸润。


  (图:六大茶山;文:三胡水苍玉)

25年时光,谱写女科技工作者的芬芳人生!

六大茶山&传承古今

从来佳茗似佳人

——阮殿蓉

(阮殿蓉女士入编《云南茶界名人录》【第壹辑】)

对于阮殿蓉来说,2022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年,俊昌号创号百年。从1998年任国营勐海茶厂厂长到2002年创办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从业界所称的“普洱茶女皇”,到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认定的“普洱茶制茶大师”,25年的时光,见证了一位普洱茶女性的芬芳人生。

Part 1

国营勐海茶厂阮时代

时光得回溯到上个世纪末的1998年。那年秋天,三十岁的阮殿蓉被西双版纳州委任命为国营勐海茶厂厂长。创办于1940年的勐海茶厂,曾是我国普洱茶界的泰山与北斗,其生产的普洱茶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有着大量的拥趸,但到了阮殿蓉进入勐海茶厂时,这个生产过“中茶红印圆茶”“中茶绿印圆茶”“7542、7572”……的大型茶企已辉煌不再,沦落到命运的低谷:茶厂长年亏损、资不抵债、工资拖欠、骨干流失、茶农白条……如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一份难度极大的考卷放在了新任厂长阮殿蓉的面前。

当时的勐海茶厂,账面资金只有八千元(8000元),可欠茶农的白条原料款就多达一千五百多万;银行欠款四千多万;应付银行利息、税收、工资、其他应收呆账款近达三千万……到任前,原茶厂办的机砖厂、玩具厂、桔子种植园、啤酒厂等多种经营项目失败,茶厂一片乱象,债台高筑。一个小女子,突然肩负如此重任,一连几天,她都难以入眠。企业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勐海茶厂的未来在何方?曾经以中方代表的身份在中外合资振思铁合金厂(中、缅、泰、中国香港地区)工作的经历让她意识到,企业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市场。于是她到勐海茶厂没几天,就带着几位员工跑遍当时勐海茶厂主销的东北、西北和华南市场,整整12天,连轴转地跑,调查,分析,她发现了勐海茶厂亏损的症结,在第一次全厂职工大会上提出了"重建勐海茶厂企业文化、重塑勐海茶厂企业形象、重铸勐海茶厂企业精神"的口号,要恢复勐海茶厂在行业的地位,让所有勐海茶厂人都骄傲地说:我是勐海茶厂人,我骄傲!

作为一家老牌的茶叶生产企业,勐海茶厂当年的生产能力有7500吨之多,但实际年产量却只有3000吨左右,而且是以滞销的滇红、滇绿、CTC红碎茶为主,畅销的普洱茶产量只有400多吨。她想不明白,为何大量生产亏损的红茶、绿茶、CTC红碎茶,而不加大生产盈利并畅销的普洱茶?市场调查回来以后,她果断停掉滞销的红茶、绿茶、CTC红碎茶生产,决定将多数生产车间改为普洱茶车间,将国营勐海茶厂带入了普洱茶时代!

这一决定当时在勐海茶厂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万一以后绿茶、红茶、CTC红碎茶又走俏呢?勐海茶厂员工都不喝的普洱茶有销路吗?彼时,茶厂的人大多不看好阮殿蓉,觉得她一个三十岁的小女子,在历史悠久的勐海茶厂算是年纪最小十人之一,何况她一个铁合金厂来的人,茶叶的外行,怎么能驾驭有数十年历史和数百名员工的勐海茶厂,并让一个沉疴严重的国企起死回生?

事实证明阮殿蓉的决定是正确的。产品结构的调整,为勐海茶厂注入了活力,但阮殿蓉并不满足于此,她知道,真正要让勐海茶厂走出困境,重现一个老牌茶厂曾经的辉煌,就必须要有拳头产品。那是新世纪的前夜,正值中国人环保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食品和饮品。阮殿蓉敏锐地意识到,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无污染有机绿色食品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而未来,只有绿色、卫生、环保、安全的普洱茶才能够畅行天下。

1999年1月,也就是在她成为勐海茶厂厂长仅两个月后,开始着手认证有机和绿色的普洱茶。为此,她邀请欧盟及南京国家环保有机产品认证中心的专家到勐海,对勐海茶厂布朗山的茶园进行实地考察,没有想到竟然在茶园发现农药包装袋,阮殿蓉的心一沉,她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净土已经不多,为了普洱茶的未来,也为了自己追求绿色环保普洱茶的理念,她们在周边寻找符合条件的茶园。有当地的员工向她推荐了老班章茶园。老班章地处边境,30年前,整个村子搬迁到新班章。得知有这么一个茶园,阮殿蓉马不停蹄,立即携同有机认证专家及云南电视台的“今日话题”栏目组赶往老班章。彼时的老班章,从勐海茶厂布朗山基地前往尚有一段路不通汽车,只能步行。那一天,当他们一行历经六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赶到老班章时,一片自然生长的绿色茶园呈现在他们眼前。天道酬勤,随行的德国专家现场采样、检测,老班章的茶叶各项数据,完全符合有机茶标准。随即,1999年2月24日,勐海茶厂获得有机认证基地证书,四月又获得了形似一颗大白菜的有机商标的使用权。

有了有机商标使用权的加持,阮殿蓉立即根据有机食品的管理和加工要求,对勐海茶厂从初制到精制加工再到仓储的系统改造。2000年,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完成有机生产线改造的勐海茶厂,生产出第一批有机班章古树饼普洱茶,也就是今天被无数普洱茶人追捧的老班章“大白菜”。

在阮殿蓉之前,普洱茶产品不知道具体生产日期,也不知具体的生产者。阮殿蓉为了产品溯源断代,聘请退休技术顾问做勐海茶厂档案,并从1999年的产品开始在每个茶饼内飞的右下角写有一个傣文的:

汉语就是茶的意思,市场称为傣文青;在七子饼的筒子及唛号纸上专门盖有生产及质检人员的代号章,开启了普洱茶质量的溯源管理体系,让每一饼普洱茶都有了它特有身份与履历记录,让普洱茶进入了一个有据可查的时代;1999年,阮殿蓉把前期国企改革时所改的生产厂家标识“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勐海茶厂)生产出品”改为“勐海茶厂 、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出品”,让有近六十年历史的勐海茶厂品牌得以传承下来;她策划推出60周年纪念饼、有机99世博饼、有机建国50周年纪念饼、有机澳门回归纪念饼等,开辟了普洱茶纪念饼先河;在勐海茶厂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饼上面有阮殿蓉的亲笔签名,也是历史上第一片有限量、有编号、有公证书、有转让证书的产品;推出黄大益班章老树圆茶、红大益易武老树圆茶、99易武绿大树、92青饼等纯料古树山头茶;开创7592、7502等新配方;在普洱茶熟茶的高端产品定制时,带领团队研发出用口袋小堆发酵熟茶,成功完成了高端熟茶的发酵生产…而这些茶的诞生,不仅预示着一个普洱茶再次“名重天下”的时代来临,而且让濒临破产边缘的勐海茶厂,在次年扭亏为盈,经营额和利润均达到了自1992年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

▼ 勐海茶厂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饼 ▼

▼ 99易武绿大树 ▼

▼99 傣文青饼 ▼

Part 2

俊昌号与六大茶山

任职勐海茶厂后,阮殿蓉才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其实早就与茶结缘。小时候,阮殿蓉的母亲在供销社工作,她店里的那些日用百货和副食品里,其实就有产自西双版纳的普洱茶。母亲时常与茶叶打交道,那些来自云南南部的饼茶、砖茶和沱茶,让母亲身上终年弥漫着淡淡的茶香。那是记忆中母亲身上特有的味道,对阮殿蓉来说,那就是家的味道,是亲人的味道。

如果说童年的经历只是让她对茶备感亲切,那么成家以后,她才意识到自己是嫁入了一个茶叶世家:先生的祖父段逸甫家族在清末年代就已种茶制茶,出品的“凤山春尖”乃云南名茶;先生的外祖父骆英才不仅是茶马古道重镇鲁史人工种茶的先驱,更是普洱茶古号“俊昌号”的创始人,由他悉心制作的“俊昌号”和“西露谷花”两款茶,曾在滇西的茶马古道上备受消费者赞誉;先生的父亲也曾在云南茶科所工作多年。阮殿蓉将勐海茶厂扭亏为赢后,与茶的朝夕相伴让她仿佛听见了某种召唤。2002年,也就在“俊昌号”创号八十周年之际,阮殿蓉辞去公职,创办了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既为继承家族诚信为本的商业理念,延续家族打造“百年老号”的理想,宏扬“俊昌号”茶庄的制茶工艺,又为以闻名天下的六大茶山优质茶菁为原料,生产最为纯正的卫生安全优质的普洱茶,回报那些真正的普洱茶人。从此,原国营勐海茶厂员工创办了很多普洱茶企业,很多老员工成为了普洱茶界的骨干和技术带头人,国营勐海茶厂被誉为中国普洱茶界的“黄埔军校”。奠定了普洱茶香、勐海至上,实现了她进勐海茶厂时的愿景。

公司刚成立,阮殿蓉就提出把“质量决定成败,文化主导未来”作为企业精神来打造。其实,在勐海茶厂工作时,她就特别重视产品质量和企业文化,并把它当作企业决胜市场的法宝。为了能够将一些传统的制茶工艺传承下来,她返聘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制茶师傅传帮带,把勐海茶厂数十年间积累的制茶经验传承了下来。在抓产品质量的同时,她还意识到企业文化是支撑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于是邀请云南农业大学邵宛芳、蔡新等教授和台湾著名普洱茶文化专家邓时海先生来授课,在企业成立了勐海茶厂民族茶艺队,请专业人士谱写勐海茶厂厂歌和拍摄了纪录勐海茶厂的专题片《普洱茶香,勐海至上》,还请作家雷平阳以勐海茶厂历史为主线撰写第一本云南普洱茶专著《普洱茶记》,通过文化,让更多的茶人接受了勐海茶厂。辞职出来成立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阮殿蓉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她要延续“俊昌号”的创号精神,光大家族在茶叶制作上的荣光,依旧离不开“质量”与“文化”这四个字。

熟悉阮殿蓉的人都知道,“六大茶山”成立以后,她对厂区的卫生要求几近苛刻,即便是用竹笋叶包装“七子饼茶”这样的工序,她也要求工作人员戴手套与绑脚套。一有机会,她就会向自己的员工灌输卫生观念,因为茶叶是大众饮品,她要求六大茶山所产的茶品,每一批都要抽样送到第三方检测中心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厂。有一个小小的个案很能说明她对茶品卫生的重视,“六大茶山”出口到日本的“六山御品原茶熟茶”,被日方以极为严格的方式检测,但是所检测的320项指标,全部合格。这些年,阮殿蓉一直把生产销售卫生、安全的优质普洱茶作为企业不懈的追求,参与发起了《发展云南普洱茶产业诚信自律(昆明)共同宣言》,致力于打造标准化的生产线,在继承传统生产工艺的同时,充分吸取业界成果,将茶叶生产的先进技术引入普洱茶的加工与流通的全过程,企业通过了ISO2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体系认证企业和有机食品认证企业等。天道酬勤,她的企业先后获得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和“中国驰名商标”等殊荣,这是对她质量至上的回报。

伴随企业的发展,她一直在回报社会。向汶川、鲁甸等地震灾区和武汉等疫区捐款捐物,设立奖学金资助茶山失学儿童,资助茶区开展儿童体育赛事,助力新农村建设,“六大茶山”成立以来的二十年间,已累计捐赠了两千多万元。

家族在茶叶传承上的荣光,以及在带领勐海茶厂走出困境的经历,让阮殿蓉坚信质量与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双翼。此时的她早已不是新任勐海茶厂厂长时的门外人,基于责任、基于热爱,她不仅掌握了整个普洱茶厂的生产管理流程,而且还深深迷恋上了普洱茶文化,并提出“人文普洱”的概念。创立“63方程式”茶叶审评方法和“63九式”茶艺。短短几年间,她深入到普洱茶多个茶区实地考察,到各茶区档案馆翻阅资料,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六大茶山》《我的人文普洱》《普洱茶再发现》等普洱茶文化专著,主编了《芬芳永远临沧茶》,组织全国著名作家行走贺开古茶山,并将作家书写贺开茶山的文章辑录为《贺开记》公开出版。她在《普洱壶艺》《中国茶叶经济信息》《茶博览》《云南日报》上开设介绍普洱茶文化的专栏。而她发表在《云南日报》上的《陈年普洱茶:时间的重量》一文,曾成为2005年的云南省高中会考试题。

《六大茶山》

《我的人文普洱》

《普洱茶再发现》

2005年的云南省高中会考试题《陈年普洱茶:时间的重量》

Part 3

贺开古茶庄园

创办“六大茶山”之后,受到当年班章寻茶的启发,她知道一家致力于做百年普洱茶的企业,一定要有自己高品质的原料基地,为此她走遍了澜沧江两岸,踏访了江南江北大大小小的山岗,最终寻找到了与班章茶山比邻的贺开古茶山。贺开层峦叠嶂,有连绵十余里两百余万棵古茶树,面积达到一万六千多亩,是西双版纳保存得最好、密度最高、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茶山之一。茶山上有濮人时代、唐代、宋代和明代的茶林,走进其中,仿佛走进了一座云南茶叶种植的博物馆。

为了有效保护这片难得的古茶林,“六大茶山”投资兴建了贺开古茶庄园。庄园里有数字化、可视化的从鲜叶收购到初制、精制、仓储等一条龙生产车间,有每一道工序的检验室、理化指标分析室、古树茶生态研究室,供茶人体验的古树茶加工车间,有保护云南古茶树资源的苗圃基地,有展示普洱茶丰富悠久文化的博物馆,其中收藏了阮殿蓉20多年来所收集的普洱茶文物。更重要的是,20年来六大茶山公司共留存了320吨产品档案,阮殿蓉还在庄园里设立了公司产品档案馆,陈列了公司2002年成立至今的1.6万多份产品档案,仅这部分档案就重达3.6吨。

首个数字化普洱庄园

贺开庄园

在这里,你能够查到“六大茶山”生产的每一款茶品的前世与今生,查到这些茶品从原料产地到检测、生产、包装再到销售的完整记录。有了多年对普洱茶的心血投入,有了坚实的产品档案作支撑,阮殿蓉和她的团队实现了对茶叶产品从基地管理-鲜叶采摘-原料初制-生产加工-仓储管理物流的108个工序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六大茶山也因此成为了从晒青茶、常规普洱茶、年份普洱茶被第三方质量保荐溯源企业。阮殿蓉成为了从农业普洱时代到人文普洱时代再到数字普洱的参与者、见证者、推动者。

行百里者半九十。光大百年俊昌的荣光,一直是阮殿蓉矢志不渝的心愿。为此,她带领产品研发团队创新四仓拼配方法,探索昆明仓、东莞仓、勐海仓和凤庆仓四种不同温湿度茶仓茶叶最佳的融合点,让各茶仓的香、韵、醇、甜相得益彰。用这种拼配方法生产的俊昌窖藏系列一经推出,立即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和推崇,而她首创的“四仓拼配消费型老茶”,也成为了同行效仿的对象。创建于1922年的“俊昌号”,借“六大茶山”得以满血复活。而由“六大茶山”生产的“俊昌号”系列产品,则成为了历史、现代与自然合著的普洱华章。

六大茶山品牌创始人阮殿蓉女士二十五年的匠心制茶之路,全情投入这片叶子并乐在其中,不断引领普洱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更是将云南带入了普洱茶时代!

刚刚召开的云南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阮殿蓉女士作为12位女性发起人之一,当选为云南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将与云南省女科技工作者们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女性的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巾帼力量。

台胞李尚儒:打造享誉世界的中国茶品牌

李尚儒在天福茗茶门店泡茶。

“今年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天福茗茶的业绩不降反升。在刚结束的‘双11’购物节中,天福茗茶获得天猫茶品类销售第一名。我们对在大陆的发展充满信心。”台企天福集团福州地区副总经理李尚儒说,大陆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大陆内需市场成为企业开拓的主战场。天福在新品开发上发力,推出了果酒、茶食品、天福茗茶联名款的金门高粱酒等,受到消费者欢迎,也带动业绩提升。不久,天福还将推出燕窝和红茶口味的佛跳墙等高端新品。

李尚儒的老家南投县是台湾最大的茶产区,他自小就是茶不离口。从台湾跨海来到南开大学读书时,台商李瑞河创办的天福茗茶已经开到了天津,李尚儒自然成了店里的常客。

由于对茶文化的喜爱,2007年,李尚儒应聘到李瑞河创办的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任教,曾担任市场开发与营销系主任、国际交流处处长。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是大陆第一所招收台湾学生的民办高校,学院以培养茶产业人才为主要目标。

李尚儒告诉记者,台湾茶源于福建,以高山乌龙茶为主。大陆的茶种类丰富多元,茶文化源远流长。天福集团产业涉及茶叶种植、销售和茶食品生产、茶器制作等方面,学生在学校可以学习到有关茶叶的所有知识,在茶叶种植、制作到销售等环节,都能得到全面锻炼,因此,许多台湾学生慕名前来。

2009年,福建成为大陆开展台湾居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试点省份。凡在福建直接从事工程、经济、农业、卫生等相关专业技术工作,且未达到大陆法定退休年龄的台湾同胞均可自主申报。2009年11月,由于出色的教学业绩,李尚儒成为首批获得大陆讲师职称的台胞之一。李尚儒表示,专业技术职称的取得,为台湾人才来大陆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天福集团是目前大陆规模最大的台资茶企。为了更好地了解分析市场,几年前,李尚儒离开学校到集团市场部工作。“你看,这是专门为福州消费者量身定制的以三坊七巷作为包装的茉莉花茶礼盒;这是有产地认证标识的广西六堡黑茶、云南冰岛普洱……诚信经营、特色服务是我们的宗旨。”李尚儒如数家珍。

“客人进门,我们先奉上一杯热茶,递上一份茶食,慢慢品、细细听,茶历史、茶文化,会让手中这一杯茶饮回味无穷。中国茶和肯德基、麦当劳式的西式快餐不同,我们讲究的是体验式服务。”李尚儒告诉记者,大陆之大,各地茶文化也是千差万别。所以每开一家门店,一定要做足功课,了解当地茶文化。在福州,他们开发了针对老茶客的手工炭焙岩茶,还有方便游客购买的轻便型茶礼盒等。李尚儒说,大陆市场大,但挑战也不小,大家互相竞争也互相学习。李尚儒说,除了实力强大的本土茶企,最近新兴的“喜茶”颇受年轻人喜爱,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新零售思维。

“以前,我们主要大力开拓天猫、京东等在线商城,现在我们也在积极尝试如何利用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营销。”李尚儒说,天福集团在大陆有1200多家门店,目前已经和阿里巴巴达成合作协议,正在探索线上发券、线下消费等新营销方式,吸引年轻人进店体验。而这些进店消费的数据,将成为企业重要的财富。多元化的传播媒介探索,广告模式的不断创新,让李尚儒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李尚儒表示,“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支持台商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具有实质性,操作性很强,这给台资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大机遇。“英国自己不产茶,却创立了‘立顿’这个全球知名的茶叶品牌。茶文化源自中国,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两岸茶人的共同努力,打造享誉世界的中国茶品牌。”李尚儒说。

注:内容来源东南网,作者陈梦婕,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