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电视三台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无量山散记

粗略梳理与无量山的关系,就理了几十个夜晚。坐在夜行货车上,途经它的七沟八坎,途经它的月光如水,途经它的鸟语花香。临沧人到昆明,怎么走都得过无量山。算是宿命,所谓有远大志向的临沧人,恐怕在前行的旅途中都布下了无量山的隐喻。老路如此,新近竣工的祥临二级路,同样得翻来覆去地绕无量山。老路的路边店多,并排的酒坛,盛的是无量山人自己酿制的白酒,高粱就是高粱,大麦就是大麦,吃酒人一喝就清楚,每一种粮食有各自性格的味道。烟熏火燎的楼楞上,悬挂着腊火腿,泡猪肝,糯米香肠。招牌写得不忍卒读,饭菜却做得非常合胃,常年奔跑在这条线上的货车司机们,都有相对稳定的店家,车加水,人吃饭,少歇,他们就会把头埋进水烟筒里一阵猛吸,这才挪动车子。坡陡,车子学牛哼,油门已踩到底,裸着上身的司机们,仍然嫌慢。下坡,刹车水淋湿了一半的路,车子还是憋着劲想冲。

没人的时候,店老板与店小二、小三都挪一张凳子,屁股歇落歇不落地烤太阳,无量山上的太阳没被云遮的时候少,人的心情也都会像腊火腿一样起一层霉荫。有一次我搭表哥的货车上昆明,车到无量山半腰发动机故障了,表哥弄了大半天,还是没有修好,只好在此找了一家食宿店。店老板是个女的,生得呲牙咧嘴,隆起的颧骨上横着两条浓眉,比孙二娘还有杀气,但说话好听,每一句都像无量山泉洗过一般,百灵鸟般悦耳。那时没有电灯,老板觉得点蜡烛也是浪费,就地取材,找一个空墨水瓶,穿一根搓起来的灯蕊就成,为了省油,灯蕊只冒出瓶盖一粒米大的部分,灯光与不时蹿进来的萤火虫亮度差不多,有时整个夜晚,那豆油灯竟幻化成一只陪着我的流萤。

很多时候,过无量山都坐客车,客车在南涧县城有固定食宿点,八达饭店就是著名的一家,价廉物美,在临沧这边都有好口碑。南涧腌菜七分熟,炒瘦肉或伴水豆腐味道特爽,香肠有彝族人的居家滋味,无量山风干的半干肉肥而不腻。有时客人需要方便,客车也会在无量山上停几分钟,很多时候,我都只在车上呆着,再没有涉足无量山路边店的机会。表哥的车子每次经过时,看到呲牙咧嘴的老板娘有个如花似玉的小女,年方十七,表哥就都要停下来,多看一下老板娘的女儿,也不知什么时候喜欢上她的,每次路过,一脚刹车停几个钟头或住一个晚上,同时把藏在驾驶室后座的玫瑰裙与好吃的东西交给老板娘。老板娘也有心把自己女儿托付给表哥,只不过认识如花似玉的女孩之前,表哥就在老家娶了媳妇。那次表哥怕我嘴快,于是想了一出最拙劣的表演。当时我也想,那么多陡坡都上来了,怎么会在一个平坦的地方出现故障呢?我断定表哥是哄我,是第二天要走的时候,我看见表哥把那女孩的手当成玉米棒子狠心地啮咬,并像老鹰叼小鸡一样把女孩抱住,女孩双脚悬空,那樱桃小嘴刚好与表哥的大嘴阖在一起。

无量山给我的记忆最深的是某年八月的堵车。泥石流横在路上,足以颠覆一个人的耐心,需要把大把时间耗在这里。有人昏昏欲睡,有人闲聊,有人甩扑克,这时候会有一些仓促上阵的局子,用扑克把一些毫无警惕的人卷了进去。明明已按住了想要的牌,结果一翻开,却是另外的样子,农村人那点倔劲一上来,非要把带在身上那几个钱填进去才会罢休的,但罢休不了的是回到家里老婆大吵大闹,前不丢后不丢怎么会偏偏丢钱在无量山呢,肯定是无量山的妖精把你的腰包搜了个底朝天。如果是雨季,堵车的时间就会更长,这时当地村民们便会煮些鲜玉米、土鸡蛋、鲜花生用一个小萝筐盛着,挨车挨车逗售,鸡蛋两元钱一枚,当时可是高价啊,玉米一元钱一包,而且每包玉米有半截是瘪着的,只有玉米骨头尺寸不减。反正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你舍不得,空着的肚子就会与你吵。白天还好,如果堵在晚上,寒气无孔不入,驾驶员关紧了窗子,臭脚板异味蓬勃。谁也不敢离开车子,那么多人窝在一起,好占胆,无量山说多玄就有多玄,一百个人过无量山,都有一百个神仙姐姐的故事,神仙姐姐可没有温软如玉的纤指,红颜一怒,只为呆在深山太寂寞了。无量山的风都不会赤手空拳,它的两肋虽然没插着刀,但浑身是刺,见人就扎,那种疼只差少出血。天亮了,一车人与其说是睡着了,不如说是处于亚窒息状态,只有老是睡不着的孩子,在水汽迷蒙的车窗上画着什么。

无量山是雄性的大山,借用清代诗人戴家政的《望无量山》,不用我再费笔墨赘述,完全可以表达这层意思了。“高莫高于无量山,古柘南郡一雄关。分得点苍绵亘势,周百余里皆层峦。嵯峨权奇发光泽,耸立云霄不可攀。”是啊,敢称无量的大山,完全因为这山“高耸入云不可跻,面大不可丈量”啊!它的沟壑流下的不是溪而是险境,它的石径走动的不是风而是神的脚步,它的崖壁挂着的不是水帘而是曼妙的意象,它的庙宇贡奉的不是香火而是心迹。无量山又是温软的,梦呓的樱花,坦露比水还软的温婉,绸缎的雾裹着隔世的苍茫。疑似白骨成堆的战场,还必须有腑首称臣的朝庭。春天,那些着蓝印花布围裙的女子款款走出大山,灵指纤绕,采撷春茶的一芽两叶,而不甘败北的寒风,总想巅倒山间万物自有的秩序,好带樱花,搭上时光的列车远去。

我不关心表哥最后的结局,我只关心无量山上的那位女孩,在爱情的道路上,走得是否与一朵樱花伧惶?

八仙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布置成迎宾的舞台。

小三弦轻快活泼,唢呐情急声高。环佩叮当的彝族姑娘,从客人中穿过,适才还是择菜的丫头,怎么一下就成了长裙曳地的美人了?此刻,她们的身份变成了演员,将配合那些反穿羊皮的彝族哥哥,跳菜。赤裸上身的男人发型显然精心处理过,留长发的扎成马尾,短发的有点“锅盖”,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给我理的发型,怎么成了跳菜者标杆一样的符号呢?主角却理个光头,是不是这样方便顶菜呢?

拱揖相拜,拜天地拜厨师,一招一式虔诚而庄重,燃点清香洒些谷米,气氛就有所不同。不用化妆,阳光给这些男人涂上薄薄的紫铜色,工具就是黑漆溜金的木盘。木盘也叫掌盘,浸淫着民间的油腻,它们会在跳菜的男人手里舞成盛开的莲,它们会在跳菜的头顶堆成小山。音乐起,是彝家迎客调,差不多聚集了大号、大铜、唢呐、大锣、小钹、板鼓,初似松风起伏,倾刻如惊雷滚动,这是彝乡的嗓门,表明又是一个吉日,又有一桩盛事将迎来远方的宾朋。日子是藏在毕摩袖口里的锦囊,这时已交到主人手上,得有跳菜以谢。诸神安顿在堂,能听到大铜的人都是亲戚,不用烫金的请柬。头顶盘子送菜上来,那是欢乐,不论是三道湾,还是苍蝇搓脚,吃好喝好,你尽管稳坐,晃荡在你头顶的八大碗,绝对不会有一滴误落到你的盛装。

菜从厨房里先上到事先摆好的八仙桌上,再由专人放置到掌盘中,先上凉菜或凉了也能吃的菜,一个掌盘足足可以放8碗。这是民间的智慧,把八大碗严丝合缝地安放在掌盘里,放得稍有不当,就有放不下的可能。接着由专人将掌盘轻轻放到跳菜者头上。只见顶托盘的光头双手拱揖,迎着两边摆开的酒席走来。脚步忽高忽低,脸上幽默怪诞,我怎么突然想起凌波微步了呢?也许,那些头顶掌盘跳菜的男子就是传说中武功高人的绝情隐士吧,一脚踩在清风的肩头,一脚踩在花香的胸膛。另一个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的汉子仿佛从灵鹫宫出来,一脸神秘,跟着唢呐哼起轻松的小调。囊中一定揣了绝杀的秘笈,否则断然不会让两盘满满当当的菜轻松地落到身上,并随之起舞。汤汤水水的八大碗,稳当地在身上打住,而他们轻松的舞姿,锲合到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中,歪来复去的舞步,像鹰一样展翅,如鱼一样浅游。菜盘宛若装上了吸顶的利器,紧紧叮在舞者头上。其间有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据说哪位顶菜的高手如果失手,看上去只是陪衬的舞者,他们会准确地抓住落下来的菜盘,一样扭动腰肢,客人也丝毫不会看出其破绽。

这不是舞台表演,而是现实迎客场面,跳菜者头顶盘子里盛的全部是真实的菜肴与汤水。南涧跳菜的初始,即是纯民间的,是为敬重宾客在上菜过程中集运用与观赏为一体的原生态舞蹈,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也只有在民间才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也才有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长期以来,南涧跳菜只作为本土民间艺术形式在当地流传,鲜为外界知晓,直至上世纪末,才有人将其搬上舞台,从而走入人们的视野。当然了,很多人看到的只能是电视里或舞台上的跳菜,彼时的掌盘虽然也放置着七碗八碟,也有类似于红肉等菜肴,但都只是道具罢了。我能够在无量山欣赏并亲口品尝由这些跳菜汉子们献上的彝家八大碗,得感谢无量山人的热情。樱花发的请贴,我收入囊中,我再次来到无量山,仿佛是圆一个久远的梦。

不禁暗暗叫绝,又见一位头顶托盘内装12碗菜,口中衔着两柄铜勺,勺上各置一碗菜,双臂各叠5碗菜的“空手叠塔”顶级高手合着鼓乐上场。动作幅度有些夸张,一晃一荡之间,头顶的盘子发生轻轻的撞击,那撞击声虽轻虽细,却让在座的客人为之揪心。那是鲜香的汤,加肥的红肉,那是冒着热气的小炒,清炖的土鸡,客人大气都不敢喘,手心捏出冷汗,仿佛跳菜的就是自己。可那顶盘的光头,左一步是清欢,右一脚是醉态,有客人已经禁不住从凳子上起来,待你想扶他一把,他却稳当地把菜给端上。有多少桌酒席,他都要转到一旁,似是交待,又像是打声招呼,席间小孩也跟着跳起来,气氛顿时沸腾了起来。如果说“空手叠塔”够刺激,那接下来上场的口咬八仙桌上菜就让你提心叫胆。只见一个个头矮小的光头,轻轻将一张放满菜的八仙桌用嘴咬起来了,桌上的菜不曾晃荡。光头一脸轻松,还不时扭动腰身抖动肩膀,穿插着跺脚等动作,跳着并激昂着。这时差不多所有正准备举杯的、正准备下箸的客人都站起来了,择腾出双手,使劲地鼓响掌声。向这位嘴咬八仙桌跳菜的彝家阿哥致敬,向民间艺术致敬。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没有千辛万苦,上不了跳菜的舞台,看似简单的一招一式,其实浸淫着多少汗水啊!尽管它不是一种功夫,却也像修道一样,需要经年修炼、参悟的。跳菜的魅力,在于它扎根民间,草根性质的舞蹈,简约而丰富,高贵而素朴。作为观众,内心一直以为看似欢快的舞蹈带给身心的将是无尽的愉悦,实际的情况是,有人一边看一边陷进沉思,有人一边看一边落泪。南涧跳菜原来多为男人表演,随着时代发展,姿质如兰的小女子们也加入其间,让粗犷中多了几分柔美。

跳菜结束时,客人纷纷上前,要求与跳菜者合影。我找到跳菜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鲁朝今,这位8岁开始学跳菜,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却不善言谈。我想到南涧县新近拍摄的以跳菜为主题的微电影,其实,鲁朝今就是片中的跳菜艺术大师阿枝槐,而更多的新人就像阿八斤,在无量山这块土地上,传承着跳菜后继有人的大业。

罗从顺力图挣断与故乡的联接。他自以为远走高飞,在工厂打卡签名领一份薪水,时不时以暧昧的双眸瞄瞄某些细腰红嘴的女子,找一些理由搭讪,并发誓就可以赚到一个美好的未来。可几年打拼,才发现赚到的翻山越岭的年纪,地沟油堆起来的赘肉,不足以支付抽烟喝酒开支的空数字,才发现那联结故乡的链条依旧环环相生。于是他回到无量山红星村,让他更紧张的是,手头所挣的钱差不多在路途上花完。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前来迎接他的小芳,小芳也不可能等到花都谢了,她一转身就把自己嫁到远方。故乡没有他想要的结果,他不得不再次离开老家,他对门前上了年纪的栎树说,给我站好了,还得再给我守着老屋。

红星村地处无量山腹,换个角度来看,就是清风与绿水的地盘,没有污染,使得这里变成净土。云南维和药业慧眼识宝,在这里谋篇布局,发展三七连片种植,吸引着那些已跟着进城民工潮离开故乡的人陆续回来。事实上敢把那么多资金投在这片近乎荒凉的土地,需要胆识与勇气。同样需要勇气的是,那些已经在城里稍微适应的罗从顺他们,毅然又回到老家,加入到药业中去。当我离开城市的喧嚣赶到药谷时,首先是轻风以舔的方式迎我。呼啸的风把老屋吹得千疮百孔,也把天空擦得更蓝。它想让我融化在这里,与淡蓝色的野花享用天籁,当我把自己交给一顶完全可以与月光亲密接触的帐篷,我就在无量山中与残阳一起溶进了黄昏。

夜色落下来的方式有点神不知鬼不觉,举杯才知道寒意早背在肩膀。天有些冷,不过一会儿就有人烧起篝火,仿佛星星也伸过手来,想尝尝人间的体温。人间多么寂寞,围着火,人们又觉得星星多么寒冷,隔着那么远做什么?红星村的乡亲们知道来了一批作家诗人,都想过来看看,能与之对对调子未尝不可,只是亲爱的诗人、作家一肚子墨水吐不出来,只好任由乡亲们纵情欢歌。没有管弦,折一节竹子做成了笛,火一狂热,就把围着的圈扩大了好几倍。我由于腿不方便,此前的伤跟了我一整天,这下有点生气地疼,我只好坐在一旁。左脚舞,这也许是另一个版本,动作夸张,形体狂野。对歌其实是一种智慧,即使你是出了百万字的作家,对起调子来也有可能只交白卷,因为山歌是山民发自内心的呐喊。离开人群,我独自在山间小道走着,这么多年来,这是唯一一次露营,而且是在无量山间。花朵看天色渐晚就收拢了自己,让那些蘸过阳光的瓣子悄悄将比露水还软的蕊裹起来,可还有一些花朵,在夜晚彻底打开自己,就像星星打开一个让自己吃惊的秘密。遥远的无量山,现在我离它的风这么近,离它的树这么近,离它的传说这么近,可它依旧充满神秘,那些飞逝的樱花,并不是它想表达的情愫,那些石庙,仍旧没有人详解。

这里没有蒂凡尼店,只有帐篷。白天,我打量一棵三七,如何逐出先民身上的暗伤,聆听清热解毒的板兰根,怎样化解古人心头的疾劳。我知道行气止痛的木香,是仙女打发下来的灵药,总有那么多迟滞的血液停留在五脏六腑。我蹲下来,请教泻热破积的大黄,当归已收,正被神医配伍到补血调经的处方。我想到更多的药草,一定要来这里,习惯这里的息壤、轻风与绸锻般的云雾,否则就很可惜这里尚未板结的泥土。这些干净的山水,本该是出产文人与道士的地方,偏偏只出产贫穷。贫穷有根,这根系发达,不用理了,一理就理到诸多因素,比如砍伐,就是一把剃刀,刮光了山上的所有大树。只适合种植苦荞的山坡,总有狂风打扰。陪我参观的是罗从顺,三年前加入公司,每月签名拿工资,却无需按月喂养房子。阿顺年轻时候写过诗,相信过自己的拳头能在城里打一片天下,结果回来时身心都留着别人给的伤痕。下班后,他可以把太阳烧过的水放得激情彭湃,让一条浴巾裹着自己的下半身,与二两小酒私奔。他约我去他家看看,他老婆有点怨怼他不打一声招呼就把客人带到家里,倒不是小气,而是床上的被子还像猪哄过一样,差不多所有的杯子都有半残不落的茶水。不过很快,他妻子就把茶几上的杯盘收拾得差不多了,然后让一杯无量春尖陪我磕着葵花籽。墙上挂着三弦,牛角与猎枪,都已成为符号。窗上贴着去年的窗花,从褪色的对联知道,2014已接近尾声。

药谷一夜,是我无量山行最美好的睡眠,没有之一。掀开帐篷的天窗,流萤误入,伸手就能捉住的精灵,仿佛是神仙姐姐的小小跟班。我们是多长时间不遇了?原本属于乡野茅舍的灯火,在农残与恶化的环境中一盏盏熄灭,我是有过疑似杞人忧天的悲伤。它曾经朗照过我的童年,并在那些炎热的夏夜陪我枯坐。而与我正式交谈的,属于嫦娥,她挥舞长袖,一脸哀怨,好在山中有好风,能度或浓或轻的悔恨。呵呵,有这一方天地,就能与一棵三七聊聊怎样治疗内伤,我是一个骨伤重病患者,三七的恩泽在我血管中遍布。此刻,心的光源才可以洞迷浊微,才可以燎燃些许的失意与困顿,雄鸡的高歌才能听成是乡情唤我。

我是在寅时听到第一声鸡叫的,接着有鸟试图强行扯开新一天的衣角。星星显然还强打精神,等鸡叫三遍,我已听见农工们起床的声音。薅锄、施肥、修枝打杈,依旧是农民自己的活儿,可是这已不是没有保障的付出,农工们干得开心。今天的工作还有一项,就是给准备过冬的药材添上羊粪,羊粪是总经理一再强调施的肥料,羊只吃草叶,屙出的羊粪同样绿色环保。药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但本来就带着农残的药,又怎样治病呢?

约谷除了种植药草,倡导的是一种返朴归真、原生态生活理念。这与现代都市人渴望的生活不谋而合,从而催生了山间蘑菇般顶顶帐篷。想想,人只要一顶帐篷就好了,为什么要用一生的积蓄堆些青砖水泥,焊些钢筯铁骨,把自己困在甲铨超标的房间呢?你就来药谷歇歇,看看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花朵,怎样在花粉的作用下,进入子房,又怎样通过风媒或虫媒,抵达胚珠。早餐的每一道菜都是药谷里生长的,青菜超重的只有露水,水芹从来就不知道还有工业的化肥,一棍子甩出去保证打倒三只谈恋爱的母鸡,肉质自然不用多说。

麻烦是生活常设的坎,让你被绊倒。药谷也有许多麻烦,风制造,花朵制造,月光制造,在我准备入睡的时候,风说着什么,花次第开,月光狂倾。

我喜欢茶。虎街,给我的,就是一抹沁入肺腑的茶香。

过一条叫李仙江的小河,沿着时间的深度往历史赶,我知道一个未知在等我。无量山有许多未知,虎街算是值得考究的一个。转过爬着油茶与小麦的山峦,眼前景相为实让我心里一亮,门高大坚实,有几分霸气,一副对联是后人继往开来性质的总结,这就是虎街的现代版的脸面。驮沙的马匹瞌睡得老是低着头,沙石是车辆运到此门前卸下的,交由马一驮一驮往小街运,我知道虎街又有人把那些古旧的建筑推翻了,跟着沙石料进去的是钢筋水泥,电器沙发。更多的老屋还在,瓦草衰败,瓦花倒还耐寒,大冬天的,倒也开得放肆。墙上画满了老虎,虎虎生威,都没有恶相。墙裙下是散乱的石块,不知是被人从屋顶拿下,还是要上得屋顶去。走两百米,小街腰突然一凹,像是兜住什么,这时才发现有更老的房子,脊梁凹着,像腰椎间盘突出的老人,整天缩着腰身。同样是衰草,漫过瓦猫、脊兽,而门楣的对联红得耀眼。街边做着十字绣的年轻小媳妇,五色线突击一个主题,很快就有了鸟羽斑澜与桃花的欢颜,有了澜沧江的蓝与无量山上的杜娟。针头一定挑着离别的故事,线尾一定注着留守的忧伤。甩扑克的老头子们手不离水烟筒,而那些七老八十的奶奶,同样在穿针引线,纳着鞋底。

老井在右,晃荡过一轮圆月,浸泡过一池星星,而今只有苔鲜与杂草,水也会瘦身,再瘦就只有一池尘灰了。这井属于饮马使用,还有专供人饮用的井,虎街的古井很多,浴脚井,卧虎井,与井水一同干掉的当然还有一井一井的蛙声。古井不论多古,都能让一条茶马古道生动起来。拴马的桩还在,在黑糊糊的墙壁,还挂着那串头铃。头铃是给那匹枣红马挂的,头铃有避邪与警示功用,两队马帮如果窄路相逢,就麻烦了,因此,除了赶马人手里懒懒散散敲响的锣,就是头骡勃子上悬挂的大铃可以提示对方让道。铃声已经生锈,故事也已结尾。顺着小巷侧身进去,据说是一马哥头后代家。窗花生动,主人不在,一切托付给小狗值守,堂屋外面的走廊,最醒眼的是两把瘫痪的骑子,不是脚瘸就是手残,显然骑子的主人好久没有落座。饮马井上边是人饮水井,我轻拍,水还能晃动,跟着水晃动的是经过树枝筛选的阳光。厢房没关门,是一具好久没用的灶台,锅瓢碗盏顺着依厨柜罗列,一口闲置的大铁锅,像一个黑洞,也许就是它煮过马帮的伙食。冷不防小锚从灶窝洞里蹿出,两眼被锅影擦得乌黑,睡不饱一样的叫两声,跃过窗往屋顶走去。

更多的沿街建筑,都以钢筋为骨,水泥的肉身,怎么临摹都无法显老。有些东西要让它旧下去,旧的值得人们探究;有些东西却要让它新起来,新的值钱。人们喜欢住洋房,防鼠防潮还防盗,可是从打造虎街旅游的角度,又巴不愿自己的房子有古旧的影子,于是匠气十足的老虎爬上了门头或女儿墙,努力使这样的钢筋水泥建筑显得苍老些。电线横过小街头顶,水管跑满每一条路,处理好这些,得花钱,打造旅游景点,没钱不行。老树,无人说得出它的生辰,但始终得到人们的敬仰,节日有人焚香燃烛,据说这树还有许多干儿女呢。一条虎街归落在一个博物馆里,从以物易物交易到光绪年间的铜板,都有分门别类的展览。发黄的锲约,记载着土地田亩的易与。有老水井、虎文化饰物、马灯、风柜、苦荞种子,有变成烟尘的普洱茶、经不起烹煮的茶罐、称金量银的计量器具。有镀金的马鞍,被锈吃钝的马掌刀,有量酒用的觚与尊,称米用的升与斗,煮茶用的茶瓯与茶碾。一封休书,已不知因何落墨,总是在一豆油灯下制造出来,让那个早早过门的新娘不得不被扫地出门。

修书一封鸿雁传,昨日思恋今决断;

劳燕分飞,曾比翼渐成倦,

休书一纸潦草乱,笔锋落处透心酸;

曲终人散,空余音绕梁悬……

博物馆虽小,却保留着茶马古道文化的遗骸种种,到虎街,任凭导游一张嘴就是虎街的前世今生,但不去博物馆看看,还真会抱憾。因为在虎街人家,哪怕他就是马哥头的后代,寻找一只马掌有时比寻找一只落单的马难。落单的马或失前蹄,或着寒受凉带病,留在了茶马古道边,生死由命来定,最后这些要死的马还是被善心的人牵回家里,给它上好的草料,请兽医给它诊治,最后体面地死去。马掌是马帮的鞋子,那长长的路途,马就是穿着这环形的铁鞋走完的,因此,能把一条茶马古道攥在手心,只有一只马掌能遂你这个愿望。掌钉把马掌铆在马的脚上,才能让马在遥迢的路途中负重而行。

虎街有远方,那是“夷方地”,是三台哨,是永安桥,是缅北,是生与死。虎街有来生,那是明清时期的“文虎镇”,那是民国时期的“蒙乐镇”。虎街是彝族“母虎历法”的发源地,“母虎历法”石碑竖在古镇东北角一座土主庙里。每一位路过虎街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行注目礼。蒙乐古镇的辉煌时期是在清朝末期,它曾是蒙化(旧时巍山)南方重要的三镇之一,与南涧、公郎齐名。这个有300多年历史的村庄,曾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村庄,从普洱茶的主要产地普洱等地运茶的马帮经过这里后,奔赴南涧、大理、丽江等地。它挽留了许多大马帮,在此小憩,也送走了许多依依不舍的走卒贩夫,商人与客官。掐算的人,算不准这批马帮会在哪个山口遇上劫,马哥头又会在哪个村庄丢开马帮与美人私奔,更算不准山脚下会延伸起宽展平坦的柏油路。

虎街头有一井,清得让人羡慕。亭子显然是后人盖的,据说有五百年历史,过去井水常常满溢出来,形成一条沟,人们便在那里捣衣洗菜什么的,现在是路,只有再大的雨水都无法压下去的灰尘。我看见一位舀水的少女,正在对自己水中的倒影出神。我知道那水一定有一部份是用来泡茶的。

茶香,是虎街留给我最深的恍惚。

【摘自2015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许文舟(云南凤庆)】

致敬易武,在产业最高光时刻!

易武,普洱茶的历史原点,喝茶人的口味终点。

 

无论是茶小白,还是资深老茶人,普洱茶喝到最后,终究逃不开易武的温柔怀抱。今天的易武几乎就要和普洱茶划上等号。


 

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易武,是一个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在云南人的记忆中也快要消失的地方。1994年,以吕礼臻为代表的台湾茶人来到这里,这才解封了易武沉睡的魔咒。19942004年的十年,在岁月知味的的图谱中,被称为易武的复兴时代”。


十年,老字号、制茶古法慢慢被寻回,新的品牌逐渐萌芽。于易武,这是意义非凡的十年;于普洱茶,是承上启下的十年。


 

这个我不曾参与的十年,是什么让易武从默默无闻到星光璀璨,又是什么让众人对这十年念念不忘,我想去探寻。


初入易武

说起来,为何台湾会有人对普洱茶如此痴迷,如今看来,好像是命运女神的安排。90年代中期,香港九七大限前期,港人为后续移民动作开始大清茶仓,一些台湾茶人未曾见过的茶饼也不断涌现出来。不知其所以然的云南地名让众人很是着迷,即使不停地喝,仍然比不上到原产地的一瞥。1993年四月,听闻首届中国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在思茅开展,茶痴们坐不住了,兴致勃勃地想与各专家好好聊聊令他们魂牵梦绕的远年普洱。


 

但令人失望的是,会中讨论均为新茶。台湾茶人们想聊越陈越香,与会专家们聊的却是绿茶普洱茶。但这一次远行并不是一无所获,他们找到了一本《版纳文史资料选辑4》!这本书里记载了他们手中那些老茶饼的踪迹,同兴号、同庆号、同昌号,所有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易武街。影印后传阅,成为第二年再度深入云南,进入易武的重要线索。



19948月,第三届中国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办。吕礼臻、陈怀远、曾至贤等一众十八人再一次风尘仆仆地飞往参与。


茶痴们没有放弃希望,易武才是他们最大的希望。在思茅,有人跟他们说普洱茶就产在思茅;在景洪,有人跟他们说六大茶山是历史上的事,如今已不复存在了;在西双版纳景洪请导游小姐带路时,她纳闷地问:那是什么地方?



经过数天的奔波,822日,一行十九人踏入易武老街的霎那,命运的钟声敲响。接待他们的乡长吴正金给他们找来易武前乡长张毅,彼时他正在整理易武乡志,研究茶山文化和老茶号,台湾茶痴们的到来,对彼此都有如神助,老天爷把他们凑到一起,必有大任。

 

在旁人看来蛮荒之地的易武,对他们来说,却是怎么挖也挖不尽的黄金矿。

 


走访、询问、拍照,断案碑、瑞贡天朝大匾、茶马古道、茶庄房屋,所有这些像潮水般涌来,让陈怀远、曾至贤一刻不停地拍。这一次初探,他们揭开了易武三大老茶庄宋聘、同庆、同兴的神秘面纱,发现了茶马古道的痕迹。

 

虽然在易武仅停留一天,看着黄沙滚滚的易武老街,茶痴们深知要做的还有很多,他们在内心许下愿望:重塑易武第二春。


易武复兴时代

离开易武的第四天,陈怀远就决定再回去。走到景洪时,他想:所有普洱茶的答案都在易武,在没有解开谜团前,为什么要离开?「传统制茶工序」究竟怎么回事?既然爱茶、制茶,就有必要把答案找回来。



于是他就这么毅然决然扑向大山,背着三台相机爬山涉水,记录下了许多文物的消逝前的唯一影相。借助张官寿老先生的帮助,通过不断学习、记录、亲自制作,一块块破碎的版图被重新拾捡起来,最后一套完整的传统普洱茶工序终于被复原出来。

 

次年,吕礼臻再入易武,与张毅商议重新恢复做元宝茶,把张毅写的《易武乡茶叶发展概况》带去台湾。还不断试制传统手工饼茶,带往台湾、香港等地宣传销售。又搜集许多历史上普洱茶产区的宝贵资料,在台湾做了实物展出。



同年,他还委托张毅以易武茶为原料,以传统手工石磨压制工艺试制真淳雅号并带往台湾、香港销售,开易武重新制作七子饼茶的先河,重新开启世人对易武茶的认知。


之后,曾至贤也多次进入易武、倚邦考察,经过十余年艰苦研究,终于写就《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


 

几股力量汇聚在一起,曾经的尘封记忆一下被打开,世界一下子被易武吸引了视线。台湾人、日本人、韩国人、马来西亚人,甚至是法国、美国学者纷纷前来调查。通过考察及电视、报刊、杂志的宣传报道,古六大茶山又红火了起来。

 

茶价飙升继而引发了各界关于「越陈越香」的讨论。老茶、越陈越香裹挟在一起,让本是消费区域的喜好转而开始影响产地的审美。而后各方的介入又把昔年在紧压茶、边销茶、七子饼茶才出现的“陈香字眼,嫁接给了熟茶。「越陈越香」逐渐成为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普洱茶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



从陈香到越陈越香,普洱茶完成了从消费品到艺术与金融品的系列改造,形成了独到的话语体系,散发出如同普洱茶奇特陈香那样的独特魅力。

 

新世纪以来,乘着易武的这股旋风,山头茶开始逐鹿。山头茶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认知普洱茶的全新视角,同时又极大丰富了普洱茶的审美情趣。



2004年,仅古六大茶山区域收购、加工、贩卖茶叶的大、小茶庄就发展到百余家。茶价也从每公斤12元上涨到每公斤150元左右。还有无数人被老茶、被山头茶所吸引,纷纷加入普洱茶行业中来,普洱茶终成燎原之势。

 

这十年,是承上启下的十年。承接了过去讲究的原料,考究的工艺,开启了以“陈香古树为指南的品饮新时代。


致敬易武

当我们再次翻阅易武兴衰起伏的历史,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易武作为一直以来的文化重镇,起起伏伏数载,却依然保持着低吟浅唱的魅力。在布朗茶区、临沧茶区被游客挤得爆满,频频登上新闻头条时,易武,像是时间的遗物,静静地保持着自身的醇和柔软,任屋外风雨飘摇,我自胜似闲庭信步。



复兴,势在必行。但复兴不是人海战术的炒作,复兴是不断的追忆。

 

90年代海峡两岸茶人追忆的是古法、老字号。如果没有那些追寻过去的文字,过去就成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成了必须竭诚追求的渴慕对象。失去过去,总是使人无比悲伤。但即使有这群疯子们的保存和记载,我们总是没有办法恢复得尽善尽美。当我们在易武祭茶祖时总能感到祖先就在背后默默凝望着现在,一转头,又消失不见。



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期,在那个时候,普洱茶的很多概念都还没有完全清晰——台地茶和古树茶的概念、采摘标准的概念、炒制工艺的概念、陈化时间的概念⋯⋯正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这些现在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概念还未完全形成,所以造成了那个年代的经典,当中还留了一些遗憾。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造成了即便经过了这么久的时间转化,都还不能算最完美的易武茶。这是易武的遗憾。

 

正是这种无法尽善尽美的无奈,让郑少烘想要让易武的价值被重新发现。他对于易武的专注和执着不禁让人想起那群台湾茶痴在第一次去到易武时内心的那份笃定和痴狂:重塑易武!

 

 

2005年,刚成立的岁月知味就毅然选择扎根易武,担当起复兴易武、传承易武的重任。

 

岁月知味用了很多时间,去读懂易武茶,它看到了易武远久的过去,也看到属于易武的未来蓝图。“致敬易武,传承经典,并非只是一句口号,也是岁月知味与生俱来的信念。在郑少烘看来致敬易武,传承经典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岁月知味自诞生起,便一直坚持的理念。


 

今年岁月知味推出年度主题产品:致敬易武复兴之光,就是要再一次强调1994——2004这个易武茶复兴年代的重要意义,向对易武的发展做过重大贡献的先行者们致敬,唤起行业对历史的尊重。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喝易武茶,喝的又岂止当下况味?


参考资料:

1、张毅.《古六大茶山纪实》[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2、曾至賢.《方圓之緣:深探緊壓茶世界》[M].鑫暉印刷有限公司,2001

3、陳懷遠.《普洱茶錄易武的茶香歲月》[M].沐春行銷創意有限公司,2017

4周重林,张宇.《易武与古六大茶山》[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致敬易武,在产业最高光时刻!

  易武,普洱茶的历史原点,喝茶人的口味终点。

  无论是茶小白,还是资深老茶人,普洱茶喝到最后,终究逃不开易武的温柔怀抱。今天的易武几乎就要和普洱茶划上等号。

  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易武,是一个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在云南人的记忆中也快要消失的地方。1994年,以吕礼臻为代表的台湾茶人来到这里,这才解封了易武沉睡的魔咒。1994至2004年的十年,在岁月知味的的图谱中,被称为易武的“复兴时代”。

  十年,老字号、制茶古法慢慢被寻回,新的品牌逐渐萌芽。于易武,这是意义非凡的十年;于普洱茶,是承上启下的十年。

  这个我不曾参与的十年,是什么让易武从默默无闻到星光璀璨,又是什么让众人对这十年念念不忘,我想去探寻。

  初入易武

  说起来,为何台湾会有人对普洱茶如此痴迷,如今看来,好像是命运女神的安排。90年代中期,香港九七大限前期,港人为后续移民动作开始大清茶仓,一些台湾茶人未曾见过的茶饼也不断涌现出来。不知其所以然的云南地名让众人很是着迷,即使不停地喝,仍然比不上到原产地的一瞥。1993年四月,听闻首届中国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在思茅开展,茶痴们坐不住了,兴致勃勃地想与各专家好好聊聊令他们魂牵梦绕的远年普洱。


  但令人失望的是,会中讨论均为新茶。台湾茶人们想聊越陈越香,与会专家们聊的却是绿茶普洱茶。但这一次远行并不是一无所获,他们找到了一本《版纳文史资料选辑4》!这本书里记载了他们手中那些老茶饼的踪迹,同兴号、同庆号、同昌号,所有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易武街。影印后传阅,成为第二年再度深入云南,进入易武的重要线索。

  1994年8月,第三届中国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办。吕礼臻、陈怀远、曾至贤等一众十八人再一次风尘仆仆地飞往参与。

  茶痴们没有放弃希望,易武才是他们最大的希望。在思茅,有人跟他们说普洱茶就产在思茅;在景洪,有人跟他们说六大茶山是历史上的事,如今已不复存在了;在西双版纳景洪请导游小姐带路时,她纳闷地问:那是什么地方?

  经过数天的奔波,8月22日,一行十九人踏入易武老街的霎那,命运的钟声敲响。接待他们的乡长吴正金给他们找来易武前乡长张毅,彼时他正在整理易武乡志,研究茶山文化和老茶号,台湾茶痴们的到来,对彼此都有如神助,老天爷把他们凑到一起,必有大任。

  在旁人看来蛮荒之地的易武,对他们来说,却是怎么挖也挖不尽的黄金矿。

  走访、询问、拍照,断案碑、瑞贡天朝大匾、茶马古道、茶庄房屋,所有这些像潮水般涌来,让陈怀远、曾至贤一刻不停地拍。这一次初探,他们揭开了易武三大老茶庄宋聘、同庆、同兴的神秘面纱,发现了茶马古道的痕迹。

  虽然在易武仅停留一天,看着黄沙滚滚的易武老街,茶痴们深知要做的还有很多,他们在内心许下愿望:重塑易武第二春。

  易武复兴时代

  离开易武的第四天,陈怀远就决定再回去。走到景洪时,他想:所有普洱茶的答案都在易武,在没有解开谜团前,为什么要离开?「传统制茶工序」究竟怎么回事?既然爱茶、制茶,就有必要把答案找回来。

  于是他就这么毅然决然扑向大山,背着三台相机爬山涉水,记录下了许多文物的消逝前的唯一影相。借助张官寿老先生的帮助,通过不断学习、记录、亲自制作,一块块破碎的版图被重新拾捡起来,最后一套完整的传统普洱茶工序终于被复原出来。

  次年,吕礼臻再入易武,与张毅商议重新恢复做元宝茶,把张毅写的《易武乡茶叶发展概况》带去台湾。还不断试制传统手工饼茶,带往台湾、香港等地宣传销售。又搜集许多历史上普洱茶产区的宝贵资料,在台湾做了实物展出。

  同年,他还委托张毅以易武茶为原料,以传统手工石磨压制工艺试制“真淳雅号”并带往台湾、香港销售,开易武重新制作七子饼茶的先河,重新开启世人对易武茶的认知。

  之后,曾至贤也多次进入易武、倚邦考察,经过十余年艰苦研究,终于写就《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几股力量汇聚在一起,曾经的尘封记忆一下被打开,世界一下子被易武吸引了视线。台湾人、日本人、韩国人、马来西亚人,甚至是法国、美国学者纷纷前来调查。通过考察及电视、报刊、杂志的宣传报道,古六大茶山又红火了起来。

  茶价飙升继而引发了各界关于「越陈越香」的讨论。老茶、越陈越香裹挟在一起,让本是消费区域的喜好转而开始影响产地的审美。而后各方的介入又把昔年在紧压茶、边销茶、七子饼茶才出现的“陈香”字眼,嫁接给了“熟茶”。「越陈越香」逐渐成为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普洱茶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

  从陈香到越陈越香,普洱茶完成了从消费品到艺术与金融品的系列改造,形成了独到的话语体系,散发出如同普洱茶奇特陈香那样的独特魅力。

  新世纪以来,乘着易武的这股旋风,山头茶开始逐鹿。山头茶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认知普洱茶的全新视角,同时又极大丰富了普洱茶的审美情趣。

  到2004年,仅古六大茶山区域收购、加工、贩卖茶叶的大、小茶庄就发展到百余家。茶价也从每公斤1~2元上涨到每公斤150元左右。还有无数人被老茶、被山头茶所吸引,纷纷加入普洱茶行业中来,普洱茶终成燎原之势。

  这十年,是承上启下的十年。承接了过去讲究的原料,考究的工艺,开启了以“陈香”、“古树”为指南的品饮新时代。

  致敬易武

  当我们再次翻阅易武兴衰起伏的历史,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易武作为一直以来的文化重镇,起起伏伏数载,却依然保持着低吟浅唱的魅力。在布朗茶区、临沧茶区被游客挤得爆满,频频登上新闻头条时,易武,像是时间的遗物,静静地保持着自身的醇和柔软,任屋外风雨飘摇,我自胜似闲庭信步。

  复兴,势在必行。但复兴不是人海战术的炒作,复兴是不断的追忆。90年代海峡两岸茶人追忆的是古法、老字号。如果没有那些追寻过去的文字,过去就成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成了必须竭诚追求的渴慕对象。失去过去,总是使人无比悲伤。但即使有这群疯子们的保存和记载,我们总是没有办法恢复得尽善尽美。当我们在易武祭茶祖时总能感到祖先就在背后默默凝望着现在,一转头,又消失不见。

  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期,在那个时候,普洱茶的很多概念都还没有完全清晰——台地茶和古树茶的概念、采摘标准的概念、炒制工艺的概念、陈化时间的概念??正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这些现在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概念还未完全形成,所以造成了那个年代的经典,当中还留了一些遗憾。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造成了即便经过了这么久的时间转化,都还不能算最完美的易武茶。这是易武的遗憾。

  正是这种无法尽善尽美的无奈,让郑少烘想要让易武的价值被重新发现。他对于易武的专注和执着不禁让人想起那群台湾茶痴在第一次去到易武时内心的那份笃定和痴狂:重塑易武!

  2005年,刚成立的岁月知味就毅然选择扎根易武,担当起复兴易武、传承易武的重任。岁月知味用了很多时间,去读懂易武茶,它看到了易武远久的过去,也看到属于易武的未来蓝图。“致敬易武,传承经典”,并非只是一句口号,也是岁月知味与生俱来的信念。在郑少烘看来“致敬易武,传承经典”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岁月知味自诞生起,便一直坚持的理念。

  今年岁月知味推出年度主题产品:“致敬易武”复兴之光,就是要再一次强调1994——2004这个易武茶复兴年代的重要意义,向对易武的发展做过重大贡献的先行者们致敬,唤起行业对历史的尊重。”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喝易武茶,喝的又岂止当下况味?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