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的历史

找到约9,213条结果 (用时 0.033 秒)

【红印】纪念印期普洱茶的历史,展现印级风味


懂普洱茶的人,也许对“印级茶”在普洱茶历史中的地位有所了解,印期是普洱茶历史的重要阶段,承前启后,不可磨灭。



普洱茶历史“时期”及“大年份”的划分


1、远期普洱茶。(清光绪年间以前)普洱茶产制历史可上溯至东汉时期,其贸易始于唐,闻名于明,极盛于清。史料稀少,信息模糊,市场上也很难找到实物。



2、号期普洱茶。(清光绪年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公私合营前后期间的私人茶庄制成的茶品)即主要由私人茶号、商号生产普洱茶的时期。同庆号、福元昌号、宋骋号、永昌祥、茂恒、复春和等精品普洱茶都是在这一时期生产的。



3、印期普洱茶。(1950年代初至1980年代中期)产品以“中茶”商标茶印为主的时期。


4、中期普洱茶。(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5年以前)此期间生产的成品普洱茶。此时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各茶企都开始自主生产茶叶,产品原料、外形、包装、内质、加工工艺等方面各有调整。



5、当期普洱茶。(2005年以后生产的普洱茶)这是一个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洗牌时代。产品多种多样,百花齐放,百舸争流。


(以上划分文字资料整理自说茶网)



印级茶又叫印期茶,源于茶人区别茶品的一种叫法。有红印、蓝(绿)印和黄印之分。


红色,不仅醒目,而且在中国的文化价值里,具有深厚的情感寓意,带有开始、新生、喜庆的含义。将红色与普洱茶融合,配上简约传统的印章元素,再现红印的历史价值与人文回忆。



龙润茶打造出“红印”普洱茶,以纪念印期普洱茶的历史时光。2019年龙润茶·红印,以典雅的红色印章设计,延续古韵风格,印级风味。自带珍藏编号,寓意深刻,提升了茶品的品饮收藏价值。



续写古韵 历史记忆


2019年龙润茶·红印,选取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茶区邦东秘境的古树茶菁为原料,秉承“用制药的经验制茶”的理念,以“86道质量把关”匠心研制而成。遵循普洱茶的原生秉性匠心精制,历经32天的匠心打造,甘甜滋味,续写古韵风味。



邦东岩韵 茶之真味


邦东(东经100度~102度,北纬23度~25度),海拔跨度从400米到3200米以上,头顶大雪山,脚踩澜沧江,一山有四季,孕育自然的原叶。一芽两叶的明前古树茶菁,岩韵天成,定格原生山野气韵。



甜茶风味 气韵悠长


生茶茶饼圆美,茶菁肥硕,条索饱满,色泽墨绿,汤色金黄透亮,散发着馥郁花香,回甘深沁;熟茶饼形圆润周正、金毫密布、色泽褐红、油润有光泽。汤色红艳明亮,花蜜香浓郁沉实,滋味醇和,绵滑如丝,久久回味的甘甜,气韵悠长。



普洱茶的历史起源

  沧海桑田天下事,闲谈云南普洱茶。说起普洱茶,不得不来说一下,普洱茶的相关渊源。因为普洱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是几经波折。

  关于普洱茶的历史有好几种说法

  一种是认为普洱茶的历史有三千多年,这种说法是来源于一些茶山上的古老茶树,专家考证这些茶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从茶树年龄上来看,大家认为普洱茶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第二种说法是关于我们的,诸葛亮南征,在现在的孔明山一代,教人们种植茶树,也称之为武侯遗种,当地人时代相传,把诸葛亮称之为茶祖,每年采茶的时候要来祭拜诸葛亮种植下来的这棵茶树,所以人们也认为普洱茶的起源是在三国时期。滇海虞衡志这本书中提到“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武侯就是诸葛亮·孔明先生。

  第三种说法是有相关史料记载的,根据唐代樊绰所著的蛮书这本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在阮福的(普洱茶记)这本书中也记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也证明了普洱茶在唐朝就已经很出名了。

  那到了宋代,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北宋进行茶马交易,是上乘的“紧团茶”,又称“圆茶”。宋朝名士王禹系喝了普洱茶后对普洱茶称赞道,“香於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诗中所指“圆如皓月”,就是普洱紧团茶。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龙凤茶。

  元代时期,普洱茶已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到“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相互贸易”。在(滇云历年志>载:“六大茶山产茶……各贩於普洱。……由来久矣”。

  明代时期,普洱茶这个词正式的被载入史书中、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乾茶8万担,达历史最高水平。

  清雍正七年,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在攸乐山设置“攸乐同知”,驻军5百,防守茶山.征收茶捐。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叶交易。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销攸乐同知,设置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六大茶山”分设“官茶子局”,负责管理茶叶税收和收购。在普洱府道设茶厂.茶局统一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和贸易,一改历代民间贩卖交易为官府管理贸易,普洱便成为茶叶精制、进贡、贸易的中心和集散地。

  於是,普洱茶这一美名,便名震天下。正如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所云:“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於各处,可谓大钱矣”。


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县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县,隶属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称宁洱县。“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2000年之久。民间有“武候遗种”(武候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普洱茶的栽种历史

  1、周朝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2、唐朝

  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3、宋元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4、明清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清朝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

  5、新中国

  新中国诞生后,云南茶叶获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叶科研机构,到1958年止,全省茶园面积达到了46.6万亩,产茶18万担,但大跃进时期茶树大受摧残。

  1966年,云南茶有19万担。

  1984年,现代普洱创始人吴启英通过普洱茶接种技术科学的方式,在保证普洱茶质量的情况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发酵转化。这是现代普洱熟茶的开端,为普洱熟茶批量生产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1998年产量达155万担,出口20多万担,创汇2250万美元,创造了云南茶史的最大辉煌,茶类由1950年的单一晒青发展到炒青绿茶、工夫红茶、ctc红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优茶、艺术品茶等。

  普洱茶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唐宋时期)中原已经进入团饼茶阶段,云南普洱茶则处于散收、无采造法的自由发展期。

  第二阶段(元明清时期)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团改散的巨大变革,而普洱茶的生产却因主要消费群为边疆少数民族和长距离运输(入西藏)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的的发展。随着普洱茶因入贡受到清朝廷宠爱而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为真正的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阶段。

  第三阶段(清末以来)即现代普洱茶阶段。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萌芽,出现了多茶类生产的社会格局。清末以来传统历史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退出历史舞台,其原因,一是清末以来普洱逐渐失去茶叶精加工和集散地的地位,行政区划的变更使得原普洱茶区分解为思茅、勐腊、勐海、景洪茶区,茶叶不再以普洱标注;二是原普洱茶区的茶叶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红茶、烘青、晒青、炒青等多样化;三是古老普洱茶山渐次衰落,为新兴茶区所取代。


找到约8,927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8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