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大记事

找到约2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大益茶2022》首发!为茶人献上可用一整年的礼物

大益茶人的生活范式,

有茶,但绝不仅有茶。

正如吴远之先生所言:一杯茶,滋味、品味、真味,三味俱足;一杯茶,生意、生活、生命,三生有益!

茶为国饮,身心大益。值2022年新年来临之际,大益茶道院以一本新书,一本可听、可看、可读、可写的新书——《大益茶2022》,带您走进大益集团,细读大益品牌、文化和历史。

这是一本精心设计的日历,

也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籍,

更是一个全方位地展示

大益茶道精神与生活的窗口。

《大益茶2022》

期待着,2022年的365天,天天大益;

祝福您,2022年的365天,身心大益!


一日一记  融合茶学知识
图文并茂  尽显茶道之美

《大益茶2022》采用日历的形式,从十余本已出版的大益茶道书籍和新媒体报道中精心提炼、撷录精致核心语段,每段百字以内,一日一记,集于一册,图文并茂,方便茶友全面而轻松地了解普洱茶、大益品牌、茶道思想及生活范式,更是送给爱茶人的首选“口袋书”、“伴茶礼”。

全书以“大益品牌+ 大益茶产品+大益茶道”为核心,融合普洱茶基础知识、人文茶语、大益茶道理念等内容,以52周和24节气传统民俗为骨架,每周分版块进行分类:

周一:国之大益篇。介绍大益茶历史沿革、企业文化、大益普洱茶核心价值体系与茶人公益、科研创新等。

周二:问道普洱篇。介绍普洱茶基础知识,涵盖普洱茶的分类、原料、工艺、审评、冲泡技巧等。

周三、周四:大益茶道篇。内容涵盖大益八式、茶道理论、茶道心理、茶席、插花等茶道师进阶必备宝典。

周五:茶人茶语篇。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茶道大师、茶界科技工作者等人文茶语。

周末及24节气:大益茶品篇。包含二十四节气传统民俗介绍,数十款大益代表性茶品与时尚休闲茶饮推荐,中国历代经典茶诗摘录等。

本书强调功能性和审美性结合。如果说普洱茶的魅力是在时光流逝中沉淀生命的精粹,那么,通过一本小小的日历,让人们在有限的书本空间内,感受茶道之美,便是本书的重要特色。

这本口袋书,让大益茶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碎片化阅读中了解普洱茶,爱上普洱茶。


可看可听,拓展音频视频
可读可写,既实用又有趣

大益茶道是知行合一的,既有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更有生动有趣的生活实践,体现为一种有品味、有格调、有境界的生活态度。大益茶人的生活范式,就是要让“喝大益、懂茶道、行八式”成为大益茶人的标配。

《大益茶2022》是一本很接地气的文化书,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美观,而且具备“可看”、“可读”、“可听”、“可写”四个特点。

1、可看:书中目录是全书内容的索引,爱茶的读者可根据需要或者兴趣,有选择地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全书配图达三百余幅,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2、可听:读者还可以扫描书中的二维码,收听、收看相关章节的音频或视频,拓展相关内容,如:大益普洱茶的人文解读音频、大益匠心视频、大益歌等。

3、可读:读者可以每天抽出一段时间,诵读几首茶诗,或者一段茶人茶语,可以愉悦性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4、可写:全书采用日历的格式,配上精美图片,一文一图,记事留白,赏心悦目。

二十四节气的安排,既有时光流转之感,又体现传统民俗,实用有趣。

而大益集团重磅茶品的精彩呈现,从经典系列到皇茶系列,款款惊艳,每一款都值得纪念,值得珍藏。

创意之作,送礼自用皆宜
装帧精美,天天大益相伴

本书是大益茶道院系列文创产品之一,作为创意产品,从内容编排,到封面设计,从图片配置,到文字提炼,都是用心对待的。我们始终明白:于细节处,最能彰显一颗惜茶爱人的心。

本书又是最好的伴手礼品之一。本书采用精装封皮,整体保留“大益红”的基本色调,喜庆又热烈;契合壬寅虎年的生肖,特别设计一只灵动可爱的虎年标志,寓意“生龙活虎”、“虎虎生威”的新年祝福;

侧面采用最新的镂空喷绘工艺,透出纸张自然的肌理,嵌印数颗“茶叶”进行装帧,精妙雅致,作为新年送给爱茶人特有的茶叶祝福。

“书茶相伴,天天大益”,爱茶人亦可发挥想象,自由组合,将本书和喜爱的茶礼搭配设计成不同的礼盒,作为自己特别的心意赠送亲友,别有一番暖意和新意。

美好时光,大益相伴。

有茶,有书,便是幸福的生活。

普洱茶经营的新思考与新方法

  时间过得很快,一年又过去了。这一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生活层面发生了很多事情产生了很多结果。


  对普洱茶而言,我们面对的形势是:

大的经济形势的影响;

涉公消费发生了变化;

上半年以来股票市场的波动及影响;

茶叶本身的消费地位及脆弱性;

普洱茶所特有的周期性商品特点。


  上述五个因素形成合力给普洱茶经营者带来了较为普遍的经营方面的困难与困惑。五个因素中,股票市场的波动以及涉公消费的大幅减少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另外,还可以再加上一条,此前十来年对于市场培养上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各阶段各种类普洱茶的好坏标准等,继续影响着普洱茶消费者的信心,也使得绝大多数各类普洱茶生产者、经营者很难建立起扎实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若论我对这一年来的体会,就两个字:格局。格局与茶品的高低有关,高品质茶碰到高端客户,叫门当户对两相宜;高品质茶碰到低端客户,人家买不起,生意成不了;低品质茶倘若高价卖给高端客户,那叫忽悠,也长久不了。格局与经营者有关,经营者有格局,就会碰到有格局的客户;经营者没有格局,有格局的客户也会走掉。


  以下是我近半年来的所思所想,集中在一起供朋友们参考。


  一、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的样子,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情。战胜困难、克服不足就是进步,古今中外做任何事情(包括做好普洱茶的生意)莫不如此。很多人羡慕我们,却鲜有人知道我们取得的成绩与克服的困难是成正比的。不懂茶是困难,没有人脉是困难,不会做生意是困难、、、,这些困难背后都是机会,要想做好普洱茶的生意就必须有所突破,突破的方法也一定是存在的。正视困难,实现突破。


  二、有茶友问我,你推荐的确实都不错,但作为一个茶庄来讲是不是纵深浅了点?茶的品种是不是少了点?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只卖自己也喝的茶”的茶庄,你觉得我们的茶品种会很多吗?到了我这个层面的茶商,能入我法眼的茶会很多吗?所以,茶品种不会太多但一款绝对可以代表一个方向或者类别,一款标杆+也绝对可以打趴下一大片所谓的“标杆茶”,拥有三四款标杆+就象同时拥有了屠龙刀与倚天剑一样,至少在中生代茶类别中可以所向披靡了。


  三、一位茶友来信问我为什么印级茶、号级茶那么好(她是喝过的)还有人不断地攻击这些老茶呢?我回复: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往往布满着荆棘,这些荆棘既可能是人类认识上的不足,也可能是人类因为利益等原因而给自己铺设的羁绊。所以说,人类每前进一步是多么地不容易啊!经历风风雨雨之后,你再来看一款好茶,不觉得格外珍贵吗?如果这些个不理解和刺激能够让你超越形式层面的味觉、嗅觉、体感等并给你的人生某些启发的话,恭禧你,进入品茗审美的意蕴层了,你比摆茶席开茶会的要牛得多!



  四、这些年来,各地的经销商朋友中有好几个得重病病倒过,而且病倒的基本上是人到中年的。人活到这个年龄份儿上,有几个知心朋友很不容易!大家的健康状况很让我揪心。


  在这里特别提醒一下,要当心,要学会调节,一定不要勉强,做茶就是一个边享受边挣钱的活儿。我也忙我也累,但我还是比较注意休息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茶喝。


  五、有人问你这日记有人看吗?在我看来写日记既是给别人看的,更是给自己看的。曾子曰过:吾日三省吾身。这写日记也算是一省吾身吧。记记事情以后备查也蛮好,时间长了也可以作为对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一种真实记录,也可以让后人有机会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茶商是怎么走过来的。


  六、把茶当成事业与当成职业是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的付出、牺牲以及倾注的情感。同样是学习普洱茶,茶商比一般的爱好者可能要学得快些,而全身心投入真把普洱茶当毕生事业的可能会学得更好些,这是事实。


  七、茶是什么?茶是一种饮料。作为饮料中的一种,茶具有身份、圈子、联系以及存在感的标识特性。作为人际交往的桥梁与平台,茶具有着烟和酒所不能代替的功能,比如雅,比如静,比如清心、清醒等等。所以,喝什么茶、与谁喝茶是有讲究的。作为茶商,卖什么茶、把茶卖给谁也不是一件很随便的事情。



  八、我所出售的每一片茶都会让客人在不远的未来形成对我个人以及对茶庄、对茶庄所售的茶的一种评价。这样的评价不见得每一次都准确,但其积累效应会决定我们茶庄的未来。客人未必个个都懂茶,但他们终究会喝明白。作为一个普洱茶商(而且自诩是很专业的普洱茶商)不看清这一点并谨慎行事=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不在乎自己及茶庄的未来。


  九、中端及中高端市场是普洱茶能够映衬消费的重要市场。判断经济形势,除了观察房子、店铺等的销售情之外,还可以问问手上有几十、一两百万的中产朋友,看看他们今年在普洱茶上花了钱没有、花了多少钱。


  十、了解茶区生产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形势是做好茶收好茶的基础,一桩生意没有做成,同时也相信遍地垃圾中间总还是会有黄金的,我们且耐心等待。


  十一、看似铁板一块的市场,其实任何时候都有人在买茶喝茶,只是你的茶要适销对路,茶的品质要更好、性价比要更好。


  十二、从对普洱茶的认识来讲,自己觉得十年来上了三个台阶:2004年到2006年用了两年时间,从入茶行到认识何作如老师,算上了第一个台阶。从2006年秋到2009年用了三年时间,写出《中生代普洱茶概论》、《普洱茶基本冲泡方法》、《如何识别普洱熟茶的年份好坏?》,算上了第二个台阶。又用了五六年时间,写出《为什么要重视“普洱茶不可替代的特征”?》、《如何通过对冲判断两款中生代茶的品质高低?》(五项指标),算是上了第三个台阶。


  十三、已经不止一个大学同学跟我讲要让自己的孩子来跟我学学茶艺。我认可易子而教的方法,但同时认为他们应该换个角度,可以让孩子来听我讲讲我是如何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学习普洱茶知识的困难和经营上的困难)的,可能比单纯地学习所谓茶艺管用得多。


  十四、在品鉴中生代茶的新标准(五项指标)建立起来以后,准备对所有提及的中生代茶重新试喝一下,把新的感受及判断标注到介绍每款茶的博文中去,以利于茶友们与我们一起客观地看待这些曾经喝过聊过的中生代茶。


  十五、利用这次物流出的情况教育员工,不要以为钱进了口袋、茶发出去了就万事大吉了,即使客人收到了茶,也要主动了解对方对所收的茶品及包装是否满意。费用是无形的,客人只会嫌贵。做这一行,水火无情,我们就要有心理准备。



  十六、合作做生意首先要观点一致才好。


  十七、在网络时代,做一件事情(包括做茶)恐怕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而意识到这一点的大概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自己,另一个就是天天冲着我骂离了我活不了的那一位。


  十八、朋友问我学好普洱茶该从何入手,看我哪些文章。我建议他一是看我新浪博客(注意不是微博!)中《敝帚自珍》栏前30篇文章,认真看,仔细看,把不懂的、想不明白的摘下来当面问我。二是要多喝茶,两三个星期来一次,一次喝半天,不要刻意,赶上什么喝什么。第二点更重要,不喝茶光看文章没用。大概喝上个半年几个月你就会有很大进步了。


  十九、如果仅凭包装能够证明茶的品质的话,那为什么普洱茶的推广还这么困难呢?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普洱茶越喝越不明白了呢?


  二十、博客、日记、微信最大的好处是,不光即时看有意思,过一段时间还可以补记,把不同的观点增补上去,让读者和自己都能够看到自己走过的来路,思考并得到启发。不象书,印出来就没法改,误导了别人还没法纠正。


  二十一、我则认为做事情要客观,要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不能自己没有的茶就打得紧评分差,自己大把在卖的茶就打得松评分高,这样做以后还有谁信你呢?


  二十二、“你如果对所经营的茶不了如指掌、不十分喜爱的话,怎么可能有足够的自信去说服你的客人呢?”


  二十三、2006年秋天第一次喝到88青,惊为天茶。2009年开始产生疑问,2012年的时候本着“寻找走在半路上的88青”的想法把与88青前后相关的厂茶都找来试喝了几遍,疑问没有得到解决。2013年以后不少虽然是小厂制作但比88青等大厂茶园茶、拼配茶用料更好、仓储更好的茶存放年份到了,转化逐渐进入适饮期,给我们开启了一扇崭新的门户,通往中生代普洱茶以及老茶品鉴与审美的新天地。一路上,88青给予我们不少启迪。


  二十四、跟年龄、文化、价值观等相近的朋友一起出游喝茶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二十五、如果人的生命和时间注定要有一些浪费的话,那就把它们浪费在一些美好的事物上吧。


  二十六、市场形势不乐观,普洱茶各品牌日子似乎都不好过。给某品牌开的药方:一、要尽快做出一款有一定数量并受业界追捧的超棒好茶,以为旗帜。二、尽快形成有别于其他品牌的口感风格。


  二十七、什么是成功的生意?就是成交的现在我满意、对方满意,过个三五年对方还满意。我们先从减少对方的不满意开始。


  二十八、对于年轻茶商,我既不赞成太现实、一切围着钱打转转,也不赞成年轻人太虚幻、热衷于一些装13的东西。


  二十九、作为一个茶叶企业,不管是以生产为主,还是生产兼销售,或者以销售为主,都要考虑一个问题:你的产品需要当年卖完吗?如果希望卖完,那么以后靠什么来体现普洱茶“越陈越香”的魅力呢?如果不希望卖完,那又为什么急着发展经销商拼命促销呢?行之有效的普洱茶营销之道究竟在哪里呢?



  三十、传统的坐店等客模式受到了市场的诟病,新起的电商模式似乎也只在低端茶品中流行了一段时间后奄奄一息。若问我应该怎么做,我说,只要手上有好茶,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怎么做都行。方法再好如果没有好茶,等于一场空。


  三十一、摆开阵势的话我一天可以品评30款茶,10天可以品评300款茶。问题来了,如果好茶都被我挑走了也实现了所谓的“南茶北调”,那么剩下的茶怎么办呢?如此说来,又有几个巨有茶的老板有胆敢让我来挑茶呢?呵呵。


  三十二、人的认识总在进步与深入,否则一个社会一个行业就难有进步。十年前认为好的,十年后可能就要重新认识。品牌也在更新,靠以往产品建立起来的“品牌”不能永远躺在功劳簿上一劳永逸,何况以前的好茶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品牌、标杆们躲避对冲大概也说明问题。


  三十三、市道不好的时候,不管是什么行业,一个企业的当务之急不是做大做强而是想办法活下去、活得时间更长、活到明天来临。这个道理不是很简单的吗?


  三十四、与人交朋友自然要了解对方的生活,但作为茶商与客人之间的关系则要简单得多。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独特性,了解客人并不是要了解并接受客人的一切。与各地茶商、客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十分必要。所谓“先交朋友后做生意”想法挺好但难以实现,往往朋友做不成且生意也做不好。



  三十五、有朋友开玩笑:你最近不是在吃就是在喝,要不就是在玩的路上或者在听音乐,正事儿还做不做了?那么我应该什么样呢?我觉得每天搞点吃喝玩乐至少体现了我的审美情趣,至少也算赞美我们的生活,表现了正能量吧?总比每天心有戚戚焉或者心灵鸡汤或者装逼的无用文字游戏要好些吧?什么是正事儿呢?对我而言,在各种场合宣传自己对普洱茶的正确看法就是正事儿。而具体的生意完全可以交给员工们去代劳了(甚至包括对各类普洱茶的品鉴与大批量进出货)。有时间有精力跟趣味相投的朋友们多在一起玩玩聊聊是愉快的、有利于健康的,我还真不是想要拉谁的仇恨。


  三十六、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只有红碎茶、炒青、茉莉花茶这三种才称得上大众生活茶,其他茶类都只是爱好者消费的小众茶。既是爱好者为主要销售对象的小众茶,则爱好者对其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同质化程度很高的各种品牌普洱茶出路何在呢?


  三十七、前有虎(老茶),后有狼(超级玩家的私家茶),左右还有熊罴环视(其它品牌茶),品牌茶经销商的日子实在不容易。


  三十八、至于市场行情的大趋势,我认为普洱茶还会继续走高走好,因为普洱茶确实是一种健康有益处、品鉴有意思、理解有难度、存放有优化、文化有依附、思想有寄托的好东西,绝非一般普通饮料、茶品所能比拟。但是,在今后的两三年内普洱茶企业还要有过紧日子甚至苦日子的思想准备,周期性的经营冬天才刚刚开始。


  三十九、喜欢音乐,在众多的音乐中我最喜欢熟悉的音乐(特别是民族音乐)的改编曲,但这恰恰是最难的。知道好、熟知好的,才能找出差距,看出好坏。喝茶亦如此。


  四十、周总说:“这些年来无数多人跟我讲普洱茶,我始终不为所动,不是不想喝不想买,而是觉得不对。今天,我等待了这么久的对的领路人终于出现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搞乱普洱茶的还是做茶人自己。说明了好茶自己会说话。我把周总这句话记下来,一是作为我们的荣誉,二是作为我们的鞭策,一定不能辜负了各地茶友们的期望。



  四十一、我对今后两三年行业形势的判断是:不管去年、今年做得有多好,明年开始要有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不赔、少赔就是赚。活着比什么都好。


  四十二、谁都想少花钱多买茶,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少花钱多买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度的。想少花钱就要有充分的理由,理由来自于你对标的物的品质与未来转化的判断,这种判断一定要到位、要有说服力。而且你要有足够的信誉,这种商业信誉来自于你过去与对方、与其他知名茶商的商业往来。这种信誉足以证明你是有诚意而不是胡搅蛮缠。你还要把处理问题的结果看得比较清楚,分几种可能,为对方提出更加有利于双方的一种或者几种解决方式。因为你是有诚意的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而来的,所以在语言措辞上要十分谨慎,既让对方知道你的决心也要表达平和,所谓斗而不破。数额较大的生意不是一下子就能谈妥的,持续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也是正常的。此间对双方在谈判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出牌(品质牌、数量牌、市场牌、悲情牌、耍赖牌等等)要有一个基本的估计,最后适可而止、达成协议、皆大欢喜那是大家都乐意见到的。


  四十三、适合自己的经营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不告别此前的圈子,如何能够进入新的圈子、结识新的客户?青岛小令平时在“我们书店”泡茶,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和群里做销售,逐渐建立人脉和信誉,而其费用很低,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四十四、前段时间,看到网络上很多朋友在谈柑普茶,就心血来潮地找广东江门新会的朋友了解了一下陈皮与柑普茶方面的情况,转发了朋友的看法,还找来一些陈皮试了试。总体感觉,陈皮煮水冲泡干仓存放的新熟茶效果好些,而用陈皮煮水冲泡中生代茶和传统仓储的老熟茶则效果不太好,不是压住茶的原香就是两种香型不融合。


  四十五、先发有先发的优势,比如可以在大家都不懂的时候把一个茶搞到8万/片。后发也有后发的优势,比如可以找一个茶比前一个茶好喝但只要8千/片。


  四十六、谈到市场与人脉,我认为所谓人脉就是:别人知道我,我对人家有用。


  四十七、这些年来吃苦耐劳、劳心费力的不就是围绕着搭建构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吗?每当行业与市场面临重大折腾的时候我们都能置身事外隔岸观火,不就是因为我们初步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吗?既然称为核心竞争力,那就确实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学去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而且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在此,强烈推荐各位亲们先去认真阅读一本我多年前读过的名著——《基业长青》。中外大凡有点成就的企业家基本都读过这本书,即便你是一个白手起家的茶庄小老板也应该认真读一下,早读早受益。顺便请你自问一下:我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四十八、靠近客户又怎样?如果客户对茶的兴趣一般般或者已经买了大量够喝几辈子的茶了或者其他原因不想再进太多茶了,那么路远啦、环境啦就都成了推托的理由,你当真筹划搬家装修,人家其实只是说说而已。所以,做茶特别是做普洱茶,跟做其他任何茶都是不一样的,对茶的认识和经营方式理念都要有独到之处,依靠这些独到之处吸引客人上门就能做到酒香不怕巷子深。否则即使你开到客户的家门口,客户也会有枯竭的一天,到时候你再搬家吗?


  四十九、品牌来源于品质没错,但要意识到新生事物(比如普洱茶)的品牌具有不稳定性,因为对新生事物品质的认定尚不稳定。只有当大众对普洱茶的品质形成较稳定认知时产生的品牌才是真正建立在品质基础上的品牌。所以,我认为对于今天的普洱茶爱好者而言,现阶段还是选择品质重于选择品牌。否则,作为爱好者到底爱好的是什么呢?

近代普洱茶产业复兴,居然是从一棵千年大茶树开始的?

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博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沙地耶(Sadiya)地区发现一些野生大茶树,并以此判断这里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

1877年,根本没见过茶树的英国人拜尔登(S.Baidond),以博鲁士的见闻为根据,发表《阿萨姆之茶叶》,并在后来获得一众西方茶树学者的认可。

这就是此前在国际茶学界盛行已久的“印度茶源说”,其不但扭曲了事实,更认为中国现存的小叶种与中叶种茶树,都是由印度种驯化而来的。


证据链上的关键茶树

值得深思的是,在这场长达近一个世纪的闹剧中,中国作为最应该反击这一说法的主角,却在屈辱的近代史中沉沦,这种现象还同时发生在古建筑,古代史等多个领域。

事情在建国后才迎来了转机,我国茶学者先后在南糯发现栽培型古茶树,在巴达发现野生型古茶树,这都有力论证了中国云南的茶树原产地事实。

但当中国人将这一事实传到国际茶学界时,西方学者很快扭转了口径,将“印度茶源论”换成了“中印二源论”,认为中国云南和印度阿萨姆都是茶树原产地。

而要推翻这一结论,中国茶学界还缺乏一个关键的物证——过渡型古树。原来,茶树都是先从野生型演化成过渡型,再发展成人工栽培型的。

野生大茶树的叶片和茶果都是野生的,在内含物质与外观形态上,与可饮用茶叶都大相径庭,而且大多具有毒性,误食后会导致诸多不适。

驯化后的茶树,云南茶山上到处都是,未经驯化的野生大茶树,在哀牢山干家寨和临沧大雪山等地也有大量分布,但这株关键的过渡型古树茶,到底藏身何处?

中国的茶学者们开始漫长地寻找。


第一棵过渡型古茶树

1991年,思茅市邦崴村的村民魏壮和从田里直起腰,坐在田埂上短暂歇息,他的目光自然地投向了田中心那棵根壮叶茂的大茶树。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这株自魏壮和记事起就长在这的茶树,遮蔽了田里作物的阳光,摘来的茶叶也卖不了几个钱,不如砍掉把木头卖了,再把地整好种上粮食。

3月,茶叶学家何仕华日常外出考察,偶然发现了这株大茶树,当他仔细观察,并初步测量树径、树幅、花、果、壳等数据后,他猛然意识到这棵古茶树或许就是学界苦苦搜寻的证据!

就在这时,何仕华正好撞见了下田干农活的魏壮和,在得知他想砍掉这株树时,何仕华急忙制止,在保证过会为他向国家申请专项补贴后,连夜赶回昆明通知同事。

1991年秋,第一波专家团抵达邦崴村,对这颗古树进行测量勘探,初步数据显示其可能是从未发现的新物种,由于科研价值巨大,云南向全国茶学者发出考察请求。

国务院学委会的刘祖生来了,茶研所所长王海思来了,大大小小的科研者,研究员,茶行业领导更是不计其数,为了这株茶树,全国茶学界的半壁江山几乎都来了。

1992年10月12日,“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正式召开,中国茶叶界和植物学界的专家学者齐聚小小的澜沧县城,对过渡型古茶树的价值展开深度探讨。

通过实地考察,精准测量、取样观察,茶样品鉴等深入研究,专家组汇总意见,得出《澜沧邦崴大茶树考证意见》,揭开了这株大茶树的庐山真面目。

这份意见证明,邦崴大茶树不但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形态特征,而且分布特点和栽培型的茶树芽枝相似,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棵过渡型古茶树。

研究一经发表,中国茶源论终于成为了铁一般的事实,这场长达两个世纪的争辩,以中国茶学界的大获全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随着各大媒体对此事的争相报导,这件事的影响力还在进一步发酵,云南政府也希望借助此事“广宴宾朋”,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与发展水平。

于是在半年之后,一场史无前例的超规格专家大会盛大展开,并对普洱茶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影响。

首届普洱茶节

会议应该开,但怎么开,选在哪里开,云南方有些拿不准意见,要知道当时这是90年代初期,经济落后,科研不强的云南,从未召开过这么大的盛会。

这时,云南思茅地委书记李师程站了出来,作为从云大物理系毕业的高材生,他深知邦崴大茶树的巨大影响力,和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决心办好这次盛会。

有勐海的领导对会议选在思茅不满意,李师程就直接奔赴昆明,想办法说服当时的云南省委书记,默许在思茅召开这次盛会。

邀请国外专家需要层层请示,那就冒着政治风险,采用专家邀请制,即专家请专家的方式邀请来宾,就这样,在李师程的统筹下,这场大会以最短时间完成了准备工作。

1993年4月4日至11日,“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顺利召开,“两会”的主轴,居然是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

耐人寻味的是,当时参会的一众嘉宾和专家,都不知普洱茶为何物,甚至连这次会议的官方用茶,绿茶的占比也比普洱茶要多得多。

原来,当年普洱茶的影响力远不及现在,除了远在沿海的港台和东南亚地区有品饮普洱茶的习惯外,绝大多数云南人也都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

而吸引一众来宾参会的动力,自然也不是普洱茶,而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中国”,香港《文汇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各大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中,也为提及普洱茶。

但陆离认为,这场大会对普洱茶的宣传作用,依然是史无前例的。


通过夹在两会之中的普洱茶节,大众关注的焦点,从“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转移到云南大量有待保护的古茶树与古茶山上,再转移到此前曾以这些生态茶树为原料制作的普洱茶上,完成了一场巧妙的注意力转移。

首届普洱茶节也是一场国际盛会,来自中国、美国、英国、东南亚等地区的近20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友好交流,并提交了多达50份专业论文。

与此同时,普洱茶热已经深入台湾省,台湾茶人们从号级茶内飞上的“易武贡茶”,了解到了云南的茶山,并通过这次盛会,组团来到云南,并准备在会后前往易武朝圣。


其中,还有一位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在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非茶学专业背景的文章,在当时茶学界的影响平平,却成为了近代普洱茶复兴的第一声号角。

这位茶人叫邓时海,他的文章叫《越陈越香——普洱茶高品味的探讨》。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