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大姨妈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从金字牌匾,到老班章!10年来普洱茶重金写情怀?

  人生所到,江湖无处不在,就连我们喝茶的人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江湖。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立足于世间的。无论亲人、邻居、朋友、同事还是客户,这些各种各样的关系构成了社会,也叫做江湖。人生所到,江湖无处不在,就连我们喝茶的人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江湖。   回想我喝茶也就10年左右时间,不能算是一个资深的茶客,但是眼里所见茶人茶事却各有特色精彩。今天,茶余饭后,和诸位分享一下茶桌上的点点滴滴。   大概06年左右开始喝普洱熟茶,渐渐知晓普洱茶学问蛮多,所以有心寻找高人指点迷津,于是就跑到了各大茶城妄想蹭茶蹭知识。记得有一家叫做“版纳茶庄”的老板金大哥,留下印象颇深。金大哥四十多岁,曾经是本市失业人员,后来自主创业,开了这家茶庄。他的创业事迹还上过报纸。金大哥人倒是很随和,但有点故弄玄虚。每次去他那里喝茶,他总是神秘兮兮的拿出一包纸袋的普洱熟散茶,泡给我们几个菜鸟喝,而且从不用茶滤。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了一句:“金大哥,你怎么不用茶滤呢?”金大哥更加神秘的回答:“我这茶好,不用滤网”。   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候也真是脑残,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能问出口来。而且我们真的相信,金大哥的茶好,根本不需要用滤网。然而,多年以后,我渐渐接触到了更多更好的普洱茶时,再回味金大哥的茶其实就是勐海的宫廷熟散。可是我不怪他,因为金大哥的店里没有什么品级太高的茶。那个时候对面的大益茶卖的正火,也许大哥想留住顾客,也许在失业职工金大哥的眼里,那包熟散茶已经真心不错了。   当我就在不久前带着茶友专程来到金大哥的茶店时,“版纳茶庄”已经不复存在,我的心里多少有点失落。十年之间,目睹着普洱茶中茶八中之印、大姨妈独霸天下再到名山古树纯料时代,从实体经营到电商销售,茶叶经销商又面临多少抉择与无奈呢?我不知道再一次失业的金大哥何去何从,唯有那黑底金字的“版纳茶庄”牌匾依稀悬挂在眼前。   在另一处喝茶,结识一位林女士。林女士不到三十岁,喜欢打扮人也漂亮。平日就喜欢到茶庄喝茶。她出手比较大方,什么茶好就买什么。而且买了茶也不带走,就寄存在茶庄,下次再邀几个朋友一起去喝。老板自然见了林女士客气有加,闲聊间也偶尔透露点行业秘密。因为我们几个女茶友坐在一起喝茶,时常来这家店的一位中年男茶客好像跟老板也挺熟。一看到我们就凑过来,故意托着他手中一串珠子大大的、叫不上名字的手串在我们眼前晃动,好像喝茶不玩手串就少了点什么似的。而且我们越看他,他就越盘得带劲,哈哈,简直让我们几个私下里笑翻了。   后来林女士不怎么出来喝茶了,微信里看到她的朋友圈发的全是翡翠呀、蜜蜡什么的,估计她又有了新宠了。而我一直钟情于我心爱的普洱茶,不离不弃。   后来随着年岁渐长,喝茶时间也长了,渐渐从普洱熟茶接触到生茶,一直到时下炒得如火如荼的古树茶。不得不提的是,有一次做红酒生意的同学搞商业宣传活动,带我认识了一位据说在古琴界还算知名的琴师。我们不懂琴律,可是出于礼貌,还是认真倾听了他现场弹奏的一曲《高山流水》。只是这位琴师未免有些自傲,在活动现场,拿了一饼赞助的易武古树茶,大谈这个茶如何如何,并问在座是否有人喝过古树茶。   其实那天晚上我的心里略微起了一点波澜:也许该琴师琴弹得不错,但是他未必真的懂茶。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用尽大多数时间去研究琴谱了,哪里还有时间去看茶经呢!易武茶区古树之多,就连同样标着“易武正山”的不同品牌茶饼都有着不一样的品质。如何仅仅以手中的一饼茶成为判断所有古树茶的标准呢?   然而,世间茶客众生相,同样也折射出了一个大环境的社会人间百态。我们想静心喝茶,远离浮躁,不愿意追求世俗的攀比。可是茶的江湖亦是人的江湖,世俗的东西,你只能悟得更明白,却永远也逃避不开!   最近身边又有朋友流露出想要去勐海县布朗山乡一探老班章村的打算,也许真的是那句流传已久的“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吸引,亦或是该朋友就是个铁杆粉丝爱茶人,就想亲自去寻一泡真正的茶王,亲手泡到盖碗里方可安下心来。可是,我的心情却凝重起来。如果,没有打算把普洱茶当作一个事业来经营,仅仅是因为一个茶客的好奇和临时起意去寻找一片叶子的归属,那么不去茶山也罢。   正如三毛所言:“只是为了看看天空可爱的小鸟和宽阔美丽的草原,还是别去流浪了.....而旅途中,因为有了人的存在和故事的发生,才使得经历更加精彩,美景呢,反而是次要的......”我不是茶农亦非茶商,更不是茶叶专家,之所以笔下有如此多的内容来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的缘故!   对于普洱茶,我的感情颇为复杂。当初有心深入研究,甚至有点想远离家乡、奔向云南拜师学艺之冲动。似乎在中国所有茶类中,把普洱茶研究透了也就圆满了。好多先驱者更是迎难而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往往写到最后的,都成了茶商.....而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有好多东西是前所未有的经历,无从借鉴,何谈透彻呢!这也是普洱茶至今没有一个公正的标准、行业混乱的重要原因。   普洱茶曾让人欢喜又伤脑筋,而且,绝对是个费钱的主儿。记得普洱界一位资深大神说过:“不要以为捡漏就能捡到名山古树,玩普洱茶是绝对需要经济基础的。古树普洱本来就是一件奢侈品!”纠结于无数个不眠之夜,顿悟却只在朝夕之间,我也只是世间一茶客。   然而,一入茶圈深似海。在风起云涌的普洱江湖中,更是体味了别样的人生。也算不枉红尘中深情的的回眸一望了。借此一角,抒发“苦重十年香”的普洱情怀!

一地一风味!中国人吃茶食大有讲究!

茶与茶食的相遇,是两相成全碰撞出的翩跹诗意。

一壶清茶,几样茶食,两相清欢。茶食的甜、咸、香,为品茗的滋味增添变化,让喝茶成为一件更有雅趣的事情。


茶食既为果腹,更为呈味载体。在与茶的搭配上,讲究茶食与茶性的和谐搭配,注重茶食的风味效果,地域习惯,文化内涵等,因地而异,应时而食,茶食无一不在展现着当地的乡风民俗,包含着许多人的记忆和情怀。  

茶食,与茶性相合

如《红楼梦》第八回中,宝玉、黛玉和宝钗在薛姨妈家里聚会,薛姨妈摆出几样“细巧茶食”,几个人一起吃“茶果子”;另一回中描写贾母游大观园的盛景,喝茶时有各色“小面果”,不仅“玲珑剔透”,还有“牡丹花样”。

喝茶配茶食,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早在《李林甫外传》《太平广记》之类的唐代史籍中就已经屡有记载。明清小说中,日常生活的摹写绕不过茶点。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茶食形成了繁多的种类。但作为茶的最佳拍档,为了配合茶的清香,茶食通常为清淡、新鲜的面食与果品,以清爽的风味为佳,与饮茶的雅致情调相合。


现代茶人圈有一句口诀说“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说的就是不同茶类和茶点的基本组合原则。

绿茶清爽,搭配甜食正相宜。

饮红茶时,甜腻的口感与酸味小食可以相互融合;

喝乌龙适合吃点口味不那么“抢戏”的瓜子、花生之类的干果,才不会掩盖乌龙茶丰富的茶味。

普洱茶生茶刺激性强,宜搭配热量较高的茶点,而熟茶茶汤醇厚,有消脂解腻的作用,宜选择肉干、肉脯、奶制品等来搭配……

合适的茶食,既不喧宾夺主,又能锦上添花。它能够和茶汤的风味相得益彰,如一对两相清欢的知己,互相成全。

茶食,一地一风味

茶食在中国,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几乎每个地区都有本土的特色茶食,在不同地域发展成当地的特色风俗和美食。

广东早茶早已闻名中外。喝广东早茶,讲究的“一盅两件”是茶与食搭配的范例。“一盅两件”中绝少不了虾饺、肠粉、叉烧包、流沙包、奶黄包、榴莲酥、豉汁蒸排骨等特色小吃,咸、甜、香、脆,谁不得夸上一句“好味!”。

淮扬茶点,论精致味美,也是绝对不输的:千层油糕软糯温润,翡翠烧卖皮薄馅绿,恍如翡翠,三丁包子皮薄绵软,爽口至极,此外还有水发糕、薄荷丁、素枣糕等。


与扬州相近的苏州,许多人记忆里的茶点则停留在长生果、金钱糕、定胜糕、南瓜子、芝麻糖、麻饼、桃酥等糕饼甜食上。喝一杯鲜爽甘醇的碧螺春,配上几样苏式细点,江南的味道仿佛从眼底一直暖到了胃里。

闽南和潮汕地区喜喝乌龙茶,配的茶点主要有绿豆茸馅饼、椰饼、芋枣以及膨化食品、蜜饯等,更有老香黄朥饼、油柑凉果、橘饼、紫苏梅饼等古方凉饼凉果,不但美味、好看,有些还有一定的药用功效。


此外,江西的九江茶饼、酥糖、艾米果;北京的大小八件满汉点心;湖州的“茶食四珍”:玫瑰酥糖、椒盐桃片、牛皮糖、合桃糕……一地一风味,互相借鉴,又自成一方天地。

茶食,应季而食

衣食、农事、作息,依季候而做,是古人留下来的最诗意、最美的生活方式。今天快节奏的时代发展,已经让我们与这种生活方式渐行渐远,但唯独在饮食上,中国人仍坚守着应时而食的饮食习惯。在茶食上也如此。


在苏州茶食中,人们常常按照时令变化做“四季茶食”:春饼、夏糕、秋酥、冬糖。春饼有酒酿饼、雪饼等,夏糕有薄荷糕、绿豆糕、小方糕等,秋酥有如意酥、菊花酥、巧酥、酥皮月饼等,冬糖有芝麻酥糖,荤油米花糖等。如春饼中的“酒酿饼”,每年只在春暖时节酿酒做饼,只卖一季。春节一过,满街都弥漫着它的酸甜芬芳。


在扬州,古今茶食店门面常书有一副楹联,上联“维扬细点”,下联即是“四时茶食”。春有春香糖、素枣糕、乔片、玉兰片;夏有薄荷丁、水发糕、潮糕、绿豆糕;秋有月饼、重阳糕、五谷糕、巧果;冬有蜂糖糕、浇切片、寸金糖、董糖、牛皮糖等……划分之细,令人叹为观止。


时节变,茶食也变,质朴又自然。人们对茶食循时节而食,以食传情,以味感知,与四时合其序,与万物共春秋,在对品茗之趣的追求中,带着对生活燕闲之乐的期待。

来源:茶悦世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一地一风味!中国人吃茶食大有讲究!

茶与茶食的相遇,是两相成全碰撞出的翩跹诗意。

一壶清茶,几样茶食,两相清欢。茶食的甜、咸、香,为品茗的滋味增添变化,让喝茶成为一件更有雅趣的事情。

茶食既为果腹,更为呈味载体。在与茶的搭配上,讲究茶食与茶性的和谐搭配,注重茶食的风味效果,地域习惯,文化内涵等,因地而异,应时而食,茶食无一不在展现着当地的乡风民俗,包含着许多人的记忆和情怀。

茶食,与茶性相合

如《红楼梦》第八回中,宝玉、黛玉和宝钗在薛姨妈家里聚会,薛姨妈摆出几样“细巧茶食”,几个人一起吃“茶果子”;另一回中描写贾母游大观园的盛景,喝茶时有各色“小面果”,不仅“玲珑剔透”,还有“牡丹花样”。

喝茶配茶食,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早在《李林甫外传》《太平广记》之类的唐代史籍中就已经屡有记载。明清小说中,日常生活的摹写绕不过茶点。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茶食形成了繁多的种类。但作为茶的最佳拍档,为了配合茶的清香,茶食通常为清淡、新鲜的面食与果品,以清爽的风味为佳,与饮茶的雅致情调相合。

现代茶人圈有一句口诀说“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说的就是不同茶类和茶点的基本组合原则。

绿茶清爽,搭配甜食正相宜。

饮红茶时,甜腻的口感与酸味小食可以相互融合;

喝乌龙适合吃点口味不那么“抢戏”的瓜子、花生之类的干果,才不会掩盖乌龙茶丰富的茶味。

普洱茶生茶刺激性强,宜搭配热量较高的茶点,而熟茶茶汤醇厚,有消脂解腻的作用,宜选择肉干、肉脯、奶制品等来搭配……

合适的茶食,既不喧宾夺主,又能锦上添花。它能够和茶汤的风味相得益彰,如一对两相清欢的知己,互相成全。

茶食,一地一风味

茶食在中国,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几乎每个地区都有本土的特色茶食,在不同地域发展成当地的特色风俗和美食。

广东早茶早已闻名中外。喝广东早茶,讲究的“一盅两件”是茶与食搭配的范例。“一盅两件”中绝少不了虾饺、肠粉、叉烧包、流沙包、奶黄包、榴莲酥、豉汁蒸排骨等特色小吃,咸、甜、香、脆,谁不得夸上一句“好味!”。

淮扬茶点,论精致味美,也是绝对不输的:千层油糕软糯温润,翡翠烧卖皮薄馅绿,恍如翡翠,三丁包子皮薄绵软,爽口至极,此外还有水发糕、薄荷丁、素枣糕等。

与扬州相近的苏州,许多人记忆里的茶点则停留在长生果、金钱糕、定胜糕、南瓜子、芝麻糖、麻饼、桃酥等糕饼甜食上。喝一杯鲜爽甘醇的碧螺春,配上几样苏式细点,江南的味道仿佛从眼底一直暖到了胃里。

闽南和潮汕地区喜喝乌龙茶,配的茶点主要有绿豆茸馅饼、椰饼、芋枣以及膨化食品、蜜饯等,更有老香黄朥饼、油柑凉果、橘饼、紫苏梅饼等古方凉饼凉果,不但美味、好看,有些还有一定的药用功效。

此外,江西的九江茶饼、酥糖、艾米果;北京的大小八件满汉点心;湖州的“茶食四珍”:玫瑰酥糖、椒盐桃片、牛皮糖、合桃糕……一地一风味,互相借鉴,又自成一方天地。

茶食,应季而食

衣食、农事、作息,依季候而做,是古人留下来的最诗意、最美的生活方式。今天快节奏的时代发展,已经让我们与这种生活方式渐行渐远,但唯独在饮食上,中国人仍坚守着应时而食的饮食习惯。在茶食上也如此。

在苏州茶食中,人们常常按照时令变化做“四季茶食”:春饼、夏糕、秋酥、冬糖。春饼有酒酿饼、雪饼等,夏糕有薄荷糕、绿豆糕、小方糕等,秋酥有如意酥、菊花酥、巧酥、酥皮月饼等,冬糖有芝麻酥糖,荤油米花糖等。如春饼中的“酒酿饼”,每年只在春暖时节酿酒做饼,只卖一季。春节一过,满街都弥漫着它的酸甜芬芳。

在扬州,古今茶食店门面常书有一副楹联,上联“维扬细点”,下联即是“四时茶食”。春有春香糖、素枣糕、乔片、玉兰片;夏有薄荷丁、水发糕、潮糕、绿豆糕;秋有月饼、重阳糕、五谷糕、巧果;冬有蜂糖糕、浇切片、寸金糖、董糖、牛皮糖等……划分之细,令人叹为观止。

时节变,茶食也变,质朴又自然。人们对茶食循时节而食,以食传情,以味感知,与四时合其序,与万物共春秋,在对品茗之趣的追求中,带着对生活燕闲之乐的期待。

来源:茶艺大师工作室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