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朋友圈卖茶叶

找到约585条结果 (用时 0.04 秒)

身边喝茶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茶文化是不是要在8090后断档?

说说我做茶遇到的那些尴尬事。

1:新客进店。

水滚茶靓,欢快畅谈,最后客户说:你们老板在不在,我问问他。你们小姑娘家家的,哪里懂茶叶。

我:……  我的搭档出去了,您问他也是一样的答复呢。

 

2:发朋友圈。

XX普洱新上市,数量有限,老饕赶紧下手。

不一会儿接到很久不联系的朋友电话:你是不是微信被盗了,居然发起朋友圈卖茶叶?

我:...... 是我,我改行做茶叶了。

 

3:去产地收茶。

茶农:你真让你爸妈省心,我们这边好多年轻人嫌做茶没意思,宁愿去打工,也不回来帮忙。

我:......你们家孩子真好,等玩够就回来就继承家业了。



芳村茶叶市场这边好多比我小的茶老板也开店好几年了,为什么还给r人一种年轻人要摒弃中国茶文化的错觉呢?

我想这个问题用可得性偏见(Availability heuristic)来解释这种现象最合适不过。

可得性偏见指人们进行预测和决策时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能够凭想象构造而得到的信息,导致赋予那些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以过大的比重, 也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决策陷阱。

举个简单例子:

全球茶叶人均消费量最高的是哪个国家?A中国 B土耳其

毫无疑问,我猜很大一部分人选中国。那还用说?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4000多年的饮用史,全世界茶叶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大,当然是我们中国人在茶叶上消费最多了。

然而真相是:土耳其。

 


几年前欧睿国际(Euromonitor)统计的数据,中国每年消费的茶叶量是16亿磅,位居世界第一;不过,中国人并不是喝茶喝得最多的人。如果按人均每年的茶叶消费量来看,中国的名次远远退后于其他国家。世界上每年人均茶叶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是土耳其,每年人均消费量是6.961磅;排名第二的是爱尔兰,每年人均消费量是4.831磅;第三是英国,每年人均消费量是4.281磅。中国每年的人均茶叶消费量是1.248磅,排名第十九位。

 


虽然是几年前的数据,但是人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便很难扭转,几年之内,可以缩小差距,如果想要有非常大的改变,不太现实。

大多数人之所以会选中国,除了我们拥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之外,茶叶还是通过丝绸之路流传到国外的。

特别是欧洲国家,给我们的印象日常饮品是咖啡。去过土耳其旅游的人就会发现,大街小巷的店铺摊位,都会出售茶叶,现场煮现场喝,茶具颇有特(如下图),茶叶真的是渗透到他们生活每一个角落。


 


这就是可得性偏见给我们带来的误判。

同样茶文化不但在8090这两代人没有断档,除了接手父母辈的产业外还有很多新人进圈,包括我自己。

这几年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很多8090后做起了线上销售,像某马茶叶,就是年轻人在网上做起的品牌。

还有这两年兴起的直播带货,自媒体带货,芳村茶叶市场搞带货的全是年轻人,甚至还有95后。

 


茶文化给到人们在8090后断档的错觉,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我们对茶商的固化印象。

我们认为,做茶的人大多成熟稳重,儒雅淡定,觉得8090后轻浮不靠谱。,其实90年出生的人,今年也30岁了,早就到了承担顶梁柱角色的时候,现实不允许绝大部分8090后任性了。

2:受社交软件影响。

看社交软件的各种分享各种晒,晒车晒旅游晒饭局晒奶茶,晒喝茶做茶的就是不多见。从而给到大众的印象:年轻人真不怎么喝茶,更谈不上做茶了。

 

作为一个做茶7年的85后,我深有感触。

茶叶没有被8090后不接受,茶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不断学习。

这个过程非常枯燥,能坚持下去的人要么是出于兴趣,要么出于生计。

一部分茶商为了自身利益故弄玄虚五花八门的知识充斥市面,良莠不齐。导致茶圈比较封闭,行外的人难以融入。

将茶文化传承下去,我们需要一个强硬的领导者,一种不到长城心不死的核心精神。

很多前辈觉得8090后胡搅蛮缠做茶叶,我觉得也不失为一种传承的方式啊,不是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我)

 

 

 

朋友圈,让你离茶越来越远

完了,新茶又上市了!每到新茶上市的时候,笔者都要用颤抖的右手点开朋友圈。如果一打开朋友圈,发现大家都在晒茶......完了,各路大神又出来蹦哒了。

“茶人”们今天喝珍藏,明天喝单株,今天喝八千,明天喝一万。无非是说自己的茶如何如何好,叶底如何如何肥嫩,茶汤更加是“绵柔顺滑甜厚”

整个朋友圈都带着浓浓的一股广告感,最糟糕的是这广告还经常是图文不符,或者是从头翻到底每张图基本长一个样。打广告也要敬业啊!

曾经看到有三个卖小青柑的朋友各发了朋友圈,宣传自己的“全生晒小青柑”。笔者抱着对坚守传统生晒工艺的崇敬点了进去,结果看到了下面三张色彩分明的图片。

虽然朋友圈的信息真伪难辨,但很多入门茶友对茶的很多知识都是从朋友圈接触的。毕竟很多茶友缺乏系统学习茶叶知识的时间,只能通过朋友圈、微博及其它第三方平台“学茶”。

不过仅靠这些碎片化阅读,很容易越学越糊涂,越学越迷茫,甚至误入歧途。

茶界所谓的大师、茶人、专家泛滥,不明出处、毫无根据、主观性过强的信息铺天盖地,这对于缺乏判断力的入门茶友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就好像朋友圈的茶叶评鉴一样,往往主观性过强,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同的人喝肉桂会有不同的体悟。

人生哲理型:火功足的肉桂,冲泡后,前段激烈,后段沉稳。就像怒马鲜衣过后,安稳才是归宿,安稳不是平淡,而是一种幸福。

小清新型:在这泡肉桂里,我们喝出了青春懵懂时恋爱的滋味,那是唯一一份经过时间洗涤,可以褪去所有浮躁和杂质,只留下,干净,透亮,清新,还有挠心般小甜蜜的初爱体验。

文艺黄段子型:青春悄然开始,结束无声。可不管过去多久,我们依然能够想起,17岁时,我曾喜欢你。同样,我也永远会记住这泡只焙了一道火的肉桂,与我的舌尖在嘴巴里谈恋爱,羞羞中带着藏都藏不住的小甜蜜,美极了。

这要是让未成年的茶友看到了,那还得了?!好好的茶评写得跟情感专栏似的,入门茶友简直一脸茫然,茶跟舌尖谈恋爱的具体表现到底是什么???

言归正传,初看茶叶的价值如何判定貌似很抽象,其实不然。一款茶的价格是由口感+变现能力+稀缺性三者综合决定的,口感好价格自然高,但茶好不好,一个人说了不算,市场说了才算。大部分人都认可某种茶的市场价值,那个茶才有价值。稀缺性也是引发供求平衡的关键,毕竟物以稀为贵。

一门专业知识由入门到精通,一定要经过系统性学习、训练,茶学也不例外。

“学茶”请先从基本常识入手,只有在底层知识框架搭建完备之后,才有能力对信息价值做出正确判断,分清楚好坏。当你对各种各样的茶的口感、变现能力、稀缺性有一个融汇贯通的了解后,你才能正确判断一款茶的价值。

卖瓜的总是说自己的瓜甜。

没有一位卖茶人说自家茶比他的茶差。看着微信列表里躺着的上千个联系人,却不知道谁是可以深夜里交付真心的茶人。

这时候,你不要难过,你可以找我,咱们可以约泡(茶)。我会告诉你学茶的无上秘笈,那就是~

文/呵呵(写于2017年7月)

茶叶是中国的国饮,如何判断茶叶的好坏?品味很重要

茶叶是中国的国饮,如何判断茶叶的好坏?品味很重要

俗话:人生有味如茶,始自春秋时代起,中国人的饮茶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饮茶,也是中国人悠久的传统文化,“苦茶久食益思意”、“人固不可一日无茶”等大家名言足以说明茶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茶能够与咖啡、可可、并列为世界三大饮料,咱们中国人实在是功不可没,国人对茶的研究应该说是享誉天下的,在饮茶方面,中国人完全可以给老外们上一课,因为很多外国人也是对老舍的《茶馆》津津乐道。

如何判断茶叶的好坏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什么叫好坏?什么叫精品?农残有没有超标?或者合不合口味?都是对茶叶标准的认定。

茶叶是中国的国饮,无论是闲暇时刻、还是商业宴请,都有茶的登场,俗语:满杯酒、半杯茶,都是一种文化,要判断这个茶叶好不好,那真的就有点强人所难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喝茶就跟喝水一样,最多能够分辨出这个茶是什么味道的,其他的好不好,还真的说不出道道,很多茶有什么功效,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好喝不好喝不能成为它好不好的决定性因素。

一款茶叶的的好坏要从哪些方面来判断?我们简单的分享一下以下几个判断条件:

味道:好的茶叶一般有如:清香等味道,如果他呈现霉味等刺激的味道,说明他有变质等问题,或者存放的时候过期发霉了。

形状:冲泡后茶叶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如果是人工采摘的一般是完整的叶子,好茶一般是芽头、一芽一叶等等,如果是机械采茶,则会导致茶叶面破裂,不完整,如果茶叶罐里的茶梗、茶角等边角料太多,也就是说这个茶叶是机械采摘的。颜色:不同茶叶种类的茶汤颜色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是好茶这个茶汤颜色都是清澈明亮的,如果茶汤颜色都是混浊的有很多沉淀物的,就要三思而后买了。

茶叶叶片:我们看看茶叶的叶片的锯齿,锯齿多的说明这个茶叶很成熟了,比较老了,会相对差一些。

古人之所以推崇共茶,这也是与茶本身的品性有关,很多人认为,酒能激发人的世俗欲望,而茶却能消除这种欲望,由此,也更有了“以茶消酒”之说,简单来说判断茶叶好坏一般是三个步骤,一看二闻三泡,一看就是看茶叶的净度,是否含有杂质;看茶叶形状,看松紧、轻重、扁圆、粗细;看茶叶的色泽以及嫩度,二闻就是闻茶叶的香度,抓干茶闻之辨别茶香高低,并检查是否有异味,三泡就是把茶叶用水泡开,通过热嗅、温嗅、冷嗅,以及观察茶汤的颜色四个步骤加以鉴别。


如果怕买到假茶的话,那就一个是看准大品牌,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大品牌的茶叶质量一般都有保障,只要你抱着一分钱一分货的心态,按着人家写着的产地,品级等等,不要想着捡漏,一般都不会买到质量太差的茶叶,随便说一下:朋友圈卖茶叶的就不要上当了,正规的渠道会用这种方式宣传吗……

找到约544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