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于“南茶北移”六十载,张淑珍——
上山下田商南茶香(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人物小传
张淑珍:1937年生,陕西商洛人,商南县茶叶站原站长。她大学毕业后,扎根商南贫困地区,近60年来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商南自古不产茶,如今茶青漫山坡”的奇迹,是广大茶农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为商南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的事迹曾被改编成电影《北纬三十三度》,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曾任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
一袭红棉缎,一双锦织鞋。83岁的张淑珍鬓染霜发,举手投足间,难掩书卷气。
清晨薄雾里,汽车缓缓驶过山间茶园。张淑珍听闻路边茶树花开,忙让司机停下车。她挽起裤腿,拨开身边的蒿草,手脚并用爬上田埂,察看茶园里草木长势,动作利落又干练。
“书卷气”也能如此“接地气”。秦岭深山里,这位耄耋之年的“茶叶奶奶”,上山下田与“茶”结缘,已有近六十载。
商南茶园图景。资料照片
“要用今生所学,造福商南百姓”
“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走进陕西商南县,听到最多的就是茶农口里这句话。
1961年,20多岁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毕业,与爱人焦永才一道,放弃了省里的工作,主动要求派往“祖国最需要的艰苦地区”。
坐上拖拉机,两人在秦岭里颠簸了一天半,辗转抵达山大沟深的商南县林业站。初来乍到,下乡调研,百姓日子过得苦,看得张淑珍直掉眼泪。
“住进茅草房,穿的破衣裳。晚上溜光炕,白天没有粮。”村里大娘自己吃发酸的浆巴糊汤,却拿出攒下的鸡蛋给了这位“城里来的姑娘”。老乡质朴又热情,让张淑珍心里非常感动,她决定“要用今生所学,造福商南百姓”。
学林业出身的张淑珍,开始尝试栽植经济树种。她先后引种桉树、油茶,种桑养蚕,但效果都不理想。有一次,县上领导、老红军梅光华来调研,问张淑珍:“我在安康打游击时,看到山坡有很多茶树,老百姓年年采茶卖。咱商南,能种茶吗?”
在我国种茶历史上,茶叶适生区大都在北纬30°以南。商南,地处北纬33°44′,从无种茶先例。“茶树栽培临界线,真的不能逾越吗?”张淑珍决心试一试,“科学规律,基于以往的成功经验。但既往经验,更要不断地求索、创新。”
张淑珍旧照。资料照片
开春,张淑珍将10公斤茶籽种在苗圃里,买来的305株茶苗栽在西岗。不料赶上大旱,无一成活。1964年,又移栽700余株茶苗到捉马沟,后来相继死去。
“照书移栽,咋都活不了?”张淑珍整日苦闷,却也不甘心。丈夫建议她换个思路,“为啥不直接播种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1967年,张淑珍再次点种茶籽,3年后从苗圃采茶,经手工炒青,收获茶叶3斤8两。这3斤8两茶叶背后,凝结着200多万字的数据支撑:土壤、水分、伏旱分析,与江南茶区差异性指标研究……为采集一手资料,张淑珍披星戴月、翻山越岭。
而深山小城里,“南茶北移”的大幕,正徐徐开启。
“不能总是坐享其成,要敢于蹚出新路子”
茶坊,一个以“茶”命名的村庄,离县城不远。千百年来,茶坊村却既不产茶、也不卖茶,徒有其名。1971年,经过勘查规划,商南县第一个茶园在此开建,“茶坊无茶”随即成为历史。
“那是个冬天,茶坊的荒草坡里,核桃幼苗稀稀拉拉。”张淑珍清晰地记得,村里的动员会上,老乡们听得认认真真。“明天起,咱都来垦荒,开茶园!”
第二天天蒙蒙亮,刚打开门,漫天鹅毛大雪。张淑珍心里一凉:“开茶园,怕是要黄了吧。”冒雪走到村头,却见上百人挥锄舞锨,在凛冽的寒风里热火朝天地工作。
“张老师,你有文化,咱们跟着你干!”当时,村民赵诗荣正带着大伙儿铲割枯黄的鹅观草。大伙儿兴致高,个个头上冒着汗。张淑珍心生感慨:“商南百姓的毅力与坚韧,值得我学习一辈子!”
辟茶园,种茶籽。转眼3年,茶坊村采茶500斤,为“商南无茶”的历史画上句号。张淑珍和百姓一道,在北纬33°创造奇迹,将种茶地向北推进了数百公里!
栽植推广,技术先行。在县里支持下,张淑珍开设学习班,点种、采摘、杀青、炒干,手把手教导每个环节。“茶园高产,农民才有收益。”张淑珍扎进茶园,试验出“松土保墒,疏花疏果”等丰产措施,让茶叶亩产提高了5倍。短短几年,商南建成茶场36个,开荒种茶2万余亩。
茶树丰产了,可卖得咋样?1984年底,商洛地区供销社茶叶严重滞销。一听销售渠道堵了,全县的茶农都急了。
“茶叶,卖出去是宝,卖不出去就是草。”已担任商南县茶叶站站长的张淑珍思来想去,召集36家茶场经营者,提出成立国企“茶叶联营公司”,集产、供、销于一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有头脑,有魄力!”这个石破天惊的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赞同。翌年春,销售茶叶1万公斤,营业额11万元;不到10年,茶叶产量翻了40倍,产值超过2000万元。
张淑珍在茶园里。记者高炳摄
“不能总是坐享其成,要敢于蹚出新路子。”谈及商南茶叶的“转型路”,张淑珍的话语里满是果敢和坚毅。
“从拖拉机驶入秦岭那天起,就已决定在这里扎根一辈子”
清明过后,再访茶园,绿意盎然。站在山坡回望,茶坊村里白墙黛瓦,像一颗星星镶嵌在秦岭深处。如今,村里有1200亩茶园,几乎每户都种茶。昔日旧茶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自从茶坊村有了‘茶’,完全变了个模样。”走进茶园里,村支书赵力本感慨。这个当年跟在爷爷赵诗荣后面、雪地垦荒的小孩子,转眼已过知天命的年纪。
时光荏苒,不仅茶坊在变,“茶叶姑娘”也变成了“茶叶奶奶”。继任者刘保柱深情感慨,“老站长奉献一生,给我们后辈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前些年,老站长患了癌症。她在西安刚化疗完,回到商南第二天,就让人搀着去了茶园。”刘保柱仍记得,茶农们看到张淑珍头戴圆帽,头发、眉毛都脱光了,止不住哽咽。“现在,我们扛起了接力棒,要用实际行动向老站长致敬!”刘保柱说。
如今,商南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北端的新兴茶区。截至2018年底,全县共建茶园25万亩,年产茶叶5600吨,产值达9亿元;发展茶叶大户4200多户,带动贫困户2.4万人;试制出六大系列、30多个茶品种……
“茶圣九天应回首,茶经补写商南茶。”奋斗一生的张淑珍,感动了无数人,其事迹被改编成电影《北纬三十三度》。
退休后的张淑珍,并没有闲着。上茶山、进茶场,研究茶叶新技术。“回想过去,从拖拉机驶入秦岭那天起,就已决定在这里扎根一辈子。”云淡风轻的张淑珍,向记者讲起了她和丈夫百年之后的心愿。
“我俩有个约定:骨灰要撒在商南的林场里,给树木做肥料。不起坟头、不留痕迹,只愿清风拂山岗。”张淑珍动情地说,“林业人,最怕有火灾。我俩没坟头,就可以不烧纸。春雷阵阵,与我为伴;风吹松涛,就是最美的歌……”(记者高炳制图:汪哲平)
张淑珍,值得我们敬佩(记者手记)
在秦岭深处,一扎一辈子。是怎样的精神信念,让张淑珍坚守一生?临近采访结束时,这位82岁的老人讲述了她的童年往事。
张淑珍幼年丧父,自打记事起,就跟母亲学织衣染布,补贴家用。她做梦都想和两位哥哥一样,进学堂念书,但在旧社会里,这无异于天方夜谭。1949年,12岁的张淑珍终于圆梦:在新社会里,她背起书包,用自己的天赋与努力,改写了人生之路,也改变了商南百姓的日常生活。
“我这一辈子,都感念共产党。”采访中,张淑珍多次提及这句话。长大后,她也光荣入党,把自己的热血与青春,奉献给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如今耄耋之年,“只愿清风拂山岗”,回首处,初心所寄,秦岭深处闻茶香。
来源:人民日报
端午节与麦黄茶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之一。中华民族阴阳历结合历法之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一、又是一年端午节。朋友圈常有“端午快乐”或“端午安康”的问候语,而略有争议。那么,到底是问候“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较为合适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由来。
要知端午节之由来,先从名字来看。
古代纪年通用天干地支,依据地支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每年农历正月开始为“寅月”,那么五月正是“午月”,而五月五日是“五月”的第一个单数五(或称阳数五),即五月之单五节——《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而古时午,古人与“五”通用,五为“阳”,五月初五因其月日数相同,所以五月初五称“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仲夏以登高,并顺阳在上。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荆楚记载,可能是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献纪录,但端午节不为古时荆楚独有,也不是最早的。殷商之末,周代春秋时期之前,百越之地(后称或吴越)便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其次,从历史人文来看。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并于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同时期伍子胥(本为楚国之将,因父兄受馋遭戮)领吴越之兵伐楚,以雪父兄之仇。后来的楚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之形象,便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颇为令人意外的是,忠君与国事的伍子胥却因吴越国君更替(夫差代替阖闾),被吴王夫差赐死并以革裹尸沉之江中。所以部分地区又常以端午来纪念伍子胥说法。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后,与百越习俗相融合便有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并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东汉《曹娥碑》记载。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即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于是,继汉代独尊儒术,树立孔子门生至孝曾参之后,曹娥便作为孝女性形象立于世人面前。端午纪念曹娥之说法,也便因此而得以流传。
无独有偶,也有人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实际上是华夏图腾祭——龙的节日。此一说要追溯到殷商之末,开周之初。可从《论语泰伯》以及《诗经》等典籍来考证。古时于越为荒蛮之地,但仍为华夏之疆(于越,即吴越)。《史记·越世家》越国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的后裔, 国君为姒姓,《吴越春秋》也认为“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史记》著书年代教《诗经》《论语》迟,其考证可信程度,此处仅平述而不作考证。战国时期吴越争霸,越勾践吞吴。史记记载吴越春秋,而前或不可考,因从吴来追溯吴越文化习俗。)
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之长子。他有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殷商之末,周部落首领亶父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长子太伯与次子仲雍居贤避让,断发纹身自毁形象,并迁居江东荆蛮之地,建国勾吴。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追随归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建立了江南第一个国家--“勾吴”。泰伯,终生无子,成就两天下,一是周天下,一是其弟季历后代吴国天下。百越端午赛龙舟等习俗,吴越民间的龙图腾祭祀,由此或可见其渊源——本于华夏图腾祭龙的节日。
至此,古楚之君、文化鼻祖,鬻雄,楚国历史文化风俗发展延续,至春秋战国纪念屈原之说,便与吴越春秋、殷商之末勾吴鼻祖泰伯,至延续到吴越争霸,纪念伍子胥之说,便在端午节由来的探索中交融了。端午节门上挂菖蒲艾草、佩兰沐浴、香蒲斛叶包粽子、赛龙舟,其中既有中医驱病邪保安康的意义,也有历史和文化的意义。安康亦即快乐,在驱病邪保安康的生活意义中与历史文化意义相统合,问候安康问候皆无不可。但倘若忽略了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失去了对国家富强百家乐业的长远认识,那么因为一句问候语而争执,则就有因小失大,偏执失和的嫌疑了。
二、茶本南方嘉木,麦却是北方作物。端午时节,江淮以北土地上的作物小麦成熟,恰此时遍野花开而大片麦浪呈现金黄,坡上一片呈现繁忙景象——收麦。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即1958年毛主席在舒县提出南茶北引,提倡“要在山坡上多种茶树”,自此便有了带有有了受当地小气候影响、带有江北乡土风情的茶。端午时节的麦黄茶,便是极富有江北绿茶特点的一款茶。麦黄茶,也是日照市原茶叶局倡导的乡土风情茶品类名称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茶本南方嘉木——陆羽茶经中有这样的描述。南茶北移是新中国建国后一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山东省一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近些年茶行业运营的一重大历史事件。毛主席一定是认真研究并听取茶行业专家的意见的,“要在山坡上多种茶树”,是英明的论断。陆羽茶经中有这样的描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恰与毛主席1958年在舒县提到的,在指导书封页上的指导意见“要在山坡上多种茶树”相吻合。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汉代陆羽这句话中的词语并不完全同白话文,翻译为白话文则是: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即:完全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土壤(山坡上),种植的茶叶,其品质最好;未能完全风化的含有碎石的土壤(山坡上),种植的茶叶,品质次之;平地、低涝地和盐碱地的黄色粘土,种植的茶叶,其品质最差。
而在南茶北移的过程中,忽视水土气候的影响,则意味着盲目的规模扩展,则意味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虽然产量提升,茶的滋味、品质、安全等却容易被忽视了,特别是实体经济受到价格战价格竞争影响的时期。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其茶场建立其种植,要谨慎考证进行水土选择,同时对小气候影响进行严谨细致的判断,更要严格控制其外在环境污染避免人为因素农药化肥的使用。这就要求茶农、茶企以及茶商,要有极高的分析选择判断能力,并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底线去把控品质,而不能把盈利置于品质安全之上作为第一要务。
陆羽茶经中犹见这样一句: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什么意思呢?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偏寒,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最适宜精行俭德的人饮用;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可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相媲美而不在其次。(此句中“精行俭德之人”,若对古代经典了解不足够深,翻译为现代白话文也多是不恰当的。所以此处保留个见,不使用当代翻译而使用原文词语。)
暂将话题转回到原主体话题中。现在的我们无法去探求和考证陆羽所处的汉代,南方嘉木这个南方指代哪些地域或区域,但一定不是如今全国这么大规模的土地种植。因此,个人曾数次在全国农工盟茶叶委员会微信群中,提及自己的一个观点:莫须一茶论南北,要以春秋见道一。丁明英主任说:一盏好茶,从种植开始。也有专业茶人提及:茶的品质受其种植的水土因素影响,受其当地小气候的影响。更有茶企业家谈到:在国外,茶是一商品,特别是农业高度产业化的日本,鲜见人情味;而在中国,茶虽是一种商品,但都带有深厚的人文水土风情,中国人喝茶体验的不仅仅是茶的滋味,同时还带有对生活体验、对人生境界,以及对社会家国对人的关怀与理解在其中的情怀。
从农作物粮食作物的种植上看,南方长江流域多种稻,稻米为长江流域以南之主食;而在北方黄河流域等多种植小麦,麦是北方的主食。由此麦黄茶则带有北方水土风情。山东,也称齐鲁,属江北黄河流域;日照居山东东部的山东半岛,濒临黄海,地多丘陵,是齐鲁上世纪南茶北引的重要产区,茶产量占山东茶产量的一半以上。从这个角度来看,麦黄茶,是日照市原茶叶局倡导的乡土风情茶品类名称之一,是带有江北水土风情的日照绿茶的代表之一,也是带有华夏传统文化南北统合的传统文化之“和”、茶道之“和”的蕴意的。
今年的端午节是公历6月7日。端午节,麦黄茶。6月1日是儿童节,6月第三个周末便是父亲节。端午节,便在其中。2019年6月1日,江北小城日照老胡家绿茶,以“父与子”为活动主题,为新老朋友推出有机小园茶麦黄茶,一盏充满深情与真诚礼敬的茶。
有些老朋友们或许知道四年来取道诗书画储备有机茶这段故事,更或者是卌岁之我与茶的生缘,也或者你并不知道,都不要紧。活动回顾:
“父与子”活动
活动时间:2019.06.01~2019.06.16
活动内容:养育之恩浩大,由心礼敬于行。为庆祝日照老胡家2019南轩有机茶场开采,举行“温润一夏日父与子”活动。活动期间,来自南轩青山里,产自日照老胡家,南轩有机小园茶麦黄茶(茶品通过46个项外加重金属铅检测),享包邮360元买一赠一获得该茶品一千克,一则自饮一则孝父母亲养育之情。南轩有机小园茶麦黄茶采用,简约手提袋(牛皮纸内袋125g装四袋/提),商标标识“日照老胡家©邢家沟”。欢迎好事者参与,抽取120克左右用于检测,如不符合检测,假一赔万。检测数据参照见文后。该活动截至于2019年6月16日。同时借此机会宣示信息,三月后日照老胡家南轩有机小园茶正式启用商标“拾步云青®”,独立运行或双商标组合使用。
欢迎新老朋友相互转告。受小园产量限制,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售完为止,预计可参与活动份数50份。该活动解释权归日照老胡家,日照青山玉。
活动一发布,便受到了新老朋友热烈的欢迎与好评,受规模限制二日便因抢购而暂时中断。依据承诺最低剩余份数份数50-5-19=26份。现活动正在进行中,欢迎新老朋友关注。
(The end)
漫步茶山田园综合体,呼吸纯净新鲜的空气;走进现代化特色茶企,感受茶叶神奇变身的奥妙;游历北茶商街,体验悠哉游哉的生活新方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西南角,有一座治愈系绿茶小镇——海青镇。
作为“南茶北引”落地繁衍的地标镇,海青镇拥有“北茶之源”的美誉。近年来,海青镇立足茶的优势,以做大做强茶产业为目标,不断拉伸茶产业链条,全力推动三产融合、产城融合、茶旅融合,趟出了一条全产业链发展茶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镇茶园面积3.5万亩,茶企200余家,年产干茶260万斤,产值超过3.6亿元;2021年旅游人数突破40万人次;海青乡村振兴经验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十大案例”。
从一片茶叶到一杯抹茶 做长做深茶叶产业链
走进鸿雨抹茶科技公司,记者看到一百台机械设备忙转不停,经过加工后的抹茶身价翻倍,源源不断地从小镇销往世界各地。抹茶起源于隋朝时期,古时称作“末茶”,这种茶是以无公害优质鲜叶为原料,经碾磨而成的天然超细蒸青绿茶粉末,可以直接食用。
依托海青镇优质的茶叶资源,青岛鸿雨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创新研发,形成了独特的抹茶加工技艺,并完成《山东抹茶》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复兴抹茶产业、重塑抹茶文化,让抹茶有了新的生命力。
“我们现在的生产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生产出来的抹茶也具有国际标准,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和欧盟地区。”青岛鸿雨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峻峰告诉记者,“以目前的产量来看,公司每年可以消耗掉海青一千多亩茶,带动几百户茶农致富。
”引进抹茶项目是海青镇做长做深茶叶产业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青镇在建设高标准、上规模的精品茶园,实现一产规模化的同时,通过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了二产集约化、三产特色化发展。目前,全镇已有茶叶专业合作社64家,引进了乐茶科技、茶多酚健康啤酒等多个创新项目,研发出抹茶、杯茶、茶多酚啤酒等高附加值产品,为茶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我们还推出了特色抹茶饮品,抹茶饮品携带与饮用都很方便,在旅游景点卖得很好,一个浙江客户一次就定了十万瓶。”高峻峰介绍,目前正在与旅游公司和旅游景点合作,进一步拓展海青茶的销路。
从一抹绿色到一方美景 释放最美生态发展红利
生态是乡村的底色和优势。海青镇还坚持农业、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精心策划旅游线路,培育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民宿度假等新业态,创建“北域江南、茶旅小镇”旅游品牌,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度假目的地。
“在海青镇大力发展以茶兴旅、以旅助农的形势下,我们今年六七月份的接待量超过去年半年的接待。客人的数量,特别是营业额,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张让奎是青岛龙跃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经营的龙跃山庄“慢姑娘”特色民宿轰趴馆在海青镇开业后热度不断攀升。
海青镇以3A景区标准将北部茶山建设成集茶叶生产、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全域旅游观光园,打造“两天一夜”全域旅游度假目的地,实现南北区域互动发展、乡村旅游一体推进,释放出最美生态发展红利。
今年五月,杉木大叔的园子正式开业,开业当天客流量就达到三百多人。园区以桦、花、竹、草、果为主要特色,集观光旅游、野餐露营、特色采摘等多功能于一体,广阔美丽的花海、幽深寂静的竹林、仙气十足的粉黛草等特色风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打卡。
“从开业到至今,几乎每天都有团建,我们接待了很多露营拓展的团队。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发更多面向市民游客的项目,满足大家多种游玩需求。”杉木大叔的园子运营总监王文波介绍。
经过优化资源、整合要素,海青镇已建立包括茶旅文化康养新城核心区,334、220省道“产业轴带”,北茶商街茶旅休闲街区、茶山田园康养度假区、现代农业生态区在内的“一核两轴三区”产城融合、组团发展新路径。
从一个产业到一座新城 打造“北域江南”茶旅小镇
依托“山、水、茶、竹”资源禀赋,海青镇坚持产镇融合,建设市级茶山田园综合体,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康养、民宿度假等新业态,形成了山野田园竹海林涛与小镇黛瓦白墙飞檐翘角风格相映成趣的景致,成就了“竹风茶韵,静雅海青”的独特魅力。
甜水河畔,北茶商街地处海青镇驻地,是一处集茶产品展销、茶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商街。目前已入驻海青茶旅综合体、海青知山乡创中心、爱情海婚庆产业园、山东柴烧文化博物馆、海青KOL创意产业园等多个项目。
作为茶旅小镇的重要项目,北茶商街整体建筑采用新中式风格,以马头墙、小青瓦为主要造型手法,配合建筑雕刻艺术,将“竹风”“茶韵”“小江南”综合体的文化主题融入建筑形式之中。每逢节假日,商街内各处游人如织,茂腔演出、民族舞蹈、苏州评弹、相声表演……各类表演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今年,我们在北茶商街策划推出了侠义岛泛娱乐消费街区,集聚了襄阳市集、燕子坞、风陵渡口国际商品汇等70多个业态,进一步提振了小镇人气商气。”海青镇规划旅游办负责人张鑫介绍,“目前已入驻商户50余户,带动就近就业200余人。”
据了解,侠义岛以“情、缘、义、茶、酒、诗”为主题,集文化、娱乐、购物、餐饮、社交等功能为一体的,以沉浸式武侠场景、美食娱乐不夜城为主要特色,设置了餐饮消费区、旅游购物区、演艺舞台区等6个板块,采用统一品牌包装、统一运营管理、统一系统收银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此外,海青镇还不断完善镇域功能配套和景观设施,实施“夜色海青”项目,建成占地面积2260平方米的茶园童梦儿童游乐场和真人CS项目,谋划引入动力观光小火车,启动甜水荷畔品质提升工程,推进青日潍一体化,织密贯通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打造国内一流以茶为主题的休闲文旅新高地。
“下一步,海青镇将继续发挥茶的优势,做好茶的文章。聚焦科技支撑、品牌支撑、茶旅支撑,持续壮大特色茶产业,提升茶乡小镇品质,全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开创新局面。”海青镇党委书记刘莉莉表示。
来源:中国山东网、凤凰、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