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南茶北草

找到约155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张淑珍:执着于“南茶北移”六十载,上山下田商南茶香

  执着于“南茶北移”六十载,张淑珍——

  上山下田商南茶香(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人物小传

  张淑珍:1937年生,陕西商洛人,商南县茶叶站原站长。她大学毕业后,扎根商南贫困地区,近60年来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商南自古不产茶,如今茶青漫山坡”的奇迹,是广大茶农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为商南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的事迹曾被改编成电影《北纬三十三度》,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曾任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

  一袭红棉缎,一双锦织鞋。83岁的张淑珍鬓染霜发,举手投足间,难掩书卷气。

  清晨薄雾里,汽车缓缓驶过山间茶园。张淑珍听闻路边茶树花开,忙让司机停下车。她挽起裤腿,拨开身边的蒿草,手脚并用爬上田埂,察看茶园里草木长势,动作利落又干练。

  “书卷气”也能如此“接地气”。秦岭深山里,这位耄耋之年的“茶叶奶奶”,上山下田与“茶”结缘,已有近六十载。

商南茶园图景。资料照片

  “要用今生所学,造福商南百姓”

  “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走进陕西商南县,听到最多的就是茶农口里这句话。

  1961年,20多岁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毕业,与爱人焦永才一道,放弃了省里的工作,主动要求派往“祖国最需要的艰苦地区”。

  坐上拖拉机,两人在秦岭里颠簸了一天半,辗转抵达山大沟深的商南县林业站。初来乍到,下乡调研,百姓日子过得苦,看得张淑珍直掉眼泪。

  “住进茅草房,穿的破衣裳。晚上溜光炕,白天没有粮。”村里大娘自己吃发酸的浆巴糊汤,却拿出攒下的鸡蛋给了这位“城里来的姑娘”。老乡质朴又热情,让张淑珍心里非常感动,她决定“要用今生所学,造福商南百姓”。

  学林业出身的张淑珍,开始尝试栽植经济树种。她先后引种桉树、油茶,种桑养蚕,但效果都不理想。有一次,县上领导、老红军梅光华来调研,问张淑珍:“我在安康打游击时,看到山坡有很多茶树,老百姓年年采茶卖。咱商南,能种茶吗?”

  在我国种茶历史上,茶叶适生区大都在北纬30°以南。商南,地处北纬33°44′,从无种茶先例。“茶树栽培临界线,真的不能逾越吗?”张淑珍决心试一试,“科学规律,基于以往的成功经验。但既往经验,更要不断地求索、创新。”

张淑珍旧照。资料照片

  开春,张淑珍将10公斤茶籽种在苗圃里,买来的305株茶苗栽在西岗。不料赶上大旱,无一成活。1964年,又移栽700余株茶苗到捉马沟,后来相继死去。

  “照书移栽,咋都活不了?”张淑珍整日苦闷,却也不甘心。丈夫建议她换个思路,“为啥不直接播种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1967年,张淑珍再次点种茶籽,3年后从苗圃采茶,经手工炒青,收获茶叶3斤8两。这3斤8两茶叶背后,凝结着200多万字的数据支撑:土壤、水分、伏旱分析,与江南茶区差异性指标研究……为采集一手资料,张淑珍披星戴月、翻山越岭。

  而深山小城里,“南茶北移”的大幕,正徐徐开启。

  “不能总是坐享其成,要敢于蹚出新路子”

  茶坊,一个以“茶”命名的村庄,离县城不远。千百年来,茶坊村却既不产茶、也不卖茶,徒有其名。1971年,经过勘查规划,商南县第一个茶园在此开建,“茶坊无茶”随即成为历史。

  “那是个冬天,茶坊的荒草坡里,核桃幼苗稀稀拉拉。”张淑珍清晰地记得,村里的动员会上,老乡们听得认认真真。“明天起,咱都来垦荒,开茶园!”

  第二天天蒙蒙亮,刚打开门,漫天鹅毛大雪。张淑珍心里一凉:“开茶园,怕是要黄了吧。”冒雪走到村头,却见上百人挥锄舞锨,在凛冽的寒风里热火朝天地工作。

  “张老师,你有文化,咱们跟着你干!”当时,村民赵诗荣正带着大伙儿铲割枯黄的鹅观草。大伙儿兴致高,个个头上冒着汗。张淑珍心生感慨:“商南百姓的毅力与坚韧,值得我学习一辈子!”

  辟茶园,种茶籽。转眼3年,茶坊村采茶500斤,为“商南无茶”的历史画上句号。张淑珍和百姓一道,在北纬33°创造奇迹,将种茶地向北推进了数百公里!

  栽植推广,技术先行。在县里支持下,张淑珍开设学习班,点种、采摘、杀青、炒干,手把手教导每个环节。“茶园高产,农民才有收益。”张淑珍扎进茶园,试验出“松土保墒,疏花疏果”等丰产措施,让茶叶亩产提高了5倍。短短几年,商南建成茶场36个,开荒种茶2万余亩。

  茶树丰产了,可卖得咋样?1984年底,商洛地区供销社茶叶严重滞销。一听销售渠道堵了,全县的茶农都急了。

  “茶叶,卖出去是宝,卖不出去就是草。”已担任商南县茶叶站站长的张淑珍思来想去,召集36家茶场经营者,提出成立国企“茶叶联营公司”,集产、供、销于一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有头脑,有魄力!”这个石破天惊的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赞同。翌年春,销售茶叶1万公斤,营业额11万元;不到10年,茶叶产量翻了40倍,产值超过2000万元。

张淑珍在茶园里。记者高炳摄

  “不能总是坐享其成,要敢于蹚出新路子。”谈及商南茶叶的“转型路”,张淑珍的话语里满是果敢和坚毅。

  “从拖拉机驶入秦岭那天起,就已决定在这里扎根一辈子”

  清明过后,再访茶园,绿意盎然。站在山坡回望,茶坊村里白墙黛瓦,像一颗星星镶嵌在秦岭深处。如今,村里有1200亩茶园,几乎每户都种茶。昔日旧茶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自从茶坊村有了‘茶’,完全变了个模样。”走进茶园里,村支书赵力本感慨。这个当年跟在爷爷赵诗荣后面、雪地垦荒的小孩子,转眼已过知天命的年纪。

  时光荏苒,不仅茶坊在变,“茶叶姑娘”也变成了“茶叶奶奶”。继任者刘保柱深情感慨,“老站长奉献一生,给我们后辈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前些年,老站长患了癌症。她在西安刚化疗完,回到商南第二天,就让人搀着去了茶园。”刘保柱仍记得,茶农们看到张淑珍头戴圆帽,头发、眉毛都脱光了,止不住哽咽。“现在,我们扛起了接力棒,要用实际行动向老站长致敬!”刘保柱说。

  如今,商南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北端的新兴茶区。截至2018年底,全县共建茶园25万亩,年产茶叶5600吨,产值达9亿元;发展茶叶大户4200多户,带动贫困户2.4万人;试制出六大系列、30多个茶品种……

  “茶圣九天应回首,茶经补写商南茶。”奋斗一生的张淑珍,感动了无数人,其事迹被改编成电影《北纬三十三度》。

  退休后的张淑珍,并没有闲着。上茶山、进茶场,研究茶叶新技术。“回想过去,从拖拉机驶入秦岭那天起,就已决定在这里扎根一辈子。”云淡风轻的张淑珍,向记者讲起了她和丈夫百年之后的心愿。

  “我俩有个约定:骨灰要撒在商南的林场里,给树木做肥料。不起坟头、不留痕迹,只愿清风拂山岗。”张淑珍动情地说,“林业人,最怕有火灾。我俩没坟头,就可以不烧纸。春雷阵阵,与我为伴;风吹松涛,就是最美的歌……”(记者高炳制图:汪哲平)

  张淑珍,值得我们敬佩(记者手记)

  在秦岭深处,一扎一辈子。是怎样的精神信念,让张淑珍坚守一生?临近采访结束时,这位82岁的老人讲述了她的童年往事。

  张淑珍幼年丧父,自打记事起,就跟母亲学织衣染布,补贴家用。她做梦都想和两位哥哥一样,进学堂念书,但在旧社会里,这无异于天方夜谭。1949年,12岁的张淑珍终于圆梦:在新社会里,她背起书包,用自己的天赋与努力,改写了人生之路,也改变了商南百姓的日常生活。

  “我这一辈子,都感念共产党。”采访中,张淑珍多次提及这句话。长大后,她也光荣入党,把自己的热血与青春,奉献给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如今耄耋之年,“只愿清风拂山岗”,回首处,初心所寄,秦岭深处闻茶香。

  来源:人民日报

端午节与麦黄茶有什么渊源


端午节与麦黄茶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之一。中华民族阴阳历结合历法之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一、又是一年端午节。朋友圈常有“端午快乐”或“端午安康”的问候语,而略有争议。那么,到底是问候“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较为合适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由来。


要知端午节之由来,先从名字来看。


古代纪年通用天干地支,依据地支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每年农历正月开始为“寅月”,那么五月正是“午月”,而五月五日是“五月”的第一个单数五(或称阳数五),即五月之单五节——《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而古时午,古人与“五”通用,五为“阳”,五月初五因其月日数相同,所以五月初五称“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仲夏以登高,并顺阳在上。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荆楚记载,可能是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献纪录,但端午节不为古时荆楚独有,也不是最早的。殷商之末,周代春秋时期之前,百越之地(后称或吴越)便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其次,从历史人文来看。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并于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同时期伍子胥(本为楚国之将,因父兄受馋遭戮)领吴越之兵伐楚,以雪父兄之仇。后来的楚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之形象,便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颇为令人意外的是,忠君与国事的伍子胥却因吴越国君更替(夫差代替阖闾),被吴王夫差赐死并以革裹尸沉之江中。所以部分地区又常以端午来纪念伍子胥说法。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后,与百越习俗相融合便有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并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东汉《曹娥碑》记载。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即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于是,继汉代独尊儒术,树立孔子门生至孝曾参之后,曹娥便作为孝女性形象立于世人面前。端午纪念曹娥之说法,也便因此而得以流传。


无独有偶,也有人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实际上是华夏图腾祭——龙的节日。此一说要追溯到殷商之末,开周之初。可从《论语泰伯》以及《诗经》等典籍来考证。古时于越为荒蛮之地,但仍为华夏之疆(于越,即吴越)。《史记·越世家》越国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的后裔, 国君为姒姓,《吴越春秋》也认为“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史记》著书年代教《诗经》《论语》迟,其考证可信程度,此处仅平述而不作考证。战国时期吴越争霸,越勾践吞吴。史记记载吴越春秋,而前或不可考,因从吴来追溯吴越文化习俗。)

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之长子。他有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殷商之末,周部落首领亶父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长子太伯与次子仲雍居贤避让,断发纹身自毁形象,并迁居江东荆蛮之地,建国勾吴。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追随归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建立了江南第一个国家--“勾吴”。泰伯,终生无子,成就两天下,一是周天下,一是其弟季历后代吴国天下。百越端午赛龙舟等习俗,吴越民间的龙图腾祭祀,由此或可见其渊源——本于华夏图腾祭龙的节日。


至此,古楚之君、文化鼻祖,鬻雄,楚国历史文化风俗发展延续,至春秋战国纪念屈原之说,便与吴越春秋、殷商之末勾吴鼻祖泰伯,至延续到吴越争霸,纪念伍子胥之说,便在端午节由来的探索中交融了。端午节门上挂菖蒲艾草、佩兰沐浴、香蒲斛叶包粽子、赛龙舟,其中既有中医驱病邪保安康的意义,也有历史和文化的意义。安康亦即快乐,在驱病邪保安康的生活意义中与历史文化意义相统合,问候安康问候皆无不可。但倘若忽略了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失去了对国家富强百家乐业的长远认识,那么因为一句问候语而争执,则就有因小失大,偏执失和的嫌疑了。



二、茶本南方嘉木,麦却是北方作物。端午时节,江淮以北土地上的作物小麦成熟,恰此时遍野花开而大片麦浪呈现金黄,坡上一片呈现繁忙景象——收麦。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即1958年毛主席在舒县提出南茶北引,提倡“要在山坡上多种茶树”,自此便有了带有有了受当地小气候影响、带有江北乡土风情的茶。端午时节的麦黄茶,便是极富有江北绿茶特点的一款茶。麦黄茶,也是日照市原茶叶局倡导的乡土风情茶品类名称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茶本南方嘉木——陆羽茶经中有这样的描述。南茶北移是新中国建国后一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山东省一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近些年茶行业运营的一重大历史事件。毛主席一定是认真研究并听取茶行业专家的意见的,“要在山坡上多种茶树”,是英明的论断。陆羽茶经中有这样的描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恰与毛主席1958年在舒县提到的,在指导书封页上的指导意见“要在山坡上多种茶树”相吻合。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汉代陆羽这句话中的词语并不完全同白话文,翻译为白话文则是: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即:完全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土壤(山坡上),种植的茶叶,其品质最好;未能完全风化的含有碎石的土壤(山坡上),种植的茶叶,品质次之;平地、低涝地和盐碱地的黄色粘土,种植的茶叶,其品质最差。


而在南茶北移的过程中,忽视水土气候的影响,则意味着盲目的规模扩展,则意味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虽然产量提升,茶的滋味、品质、安全等却容易被忽视了,特别是实体经济受到价格战价格竞争影响的时期。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其茶场建立其种植,要谨慎考证进行水土选择,同时对小气候影响进行严谨细致的判断,更要严格控制其外在环境污染避免人为因素农药化肥的使用。这就要求茶农、茶企以及茶商,要有极高的分析选择判断能力,并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底线去把控品质,而不能把盈利置于品质安全之上作为第一要务。


陆羽茶经中犹见这样一句: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什么意思呢?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偏寒,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最适宜精行俭德的人饮用;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可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相媲美而不在其次。(此句中“精行俭德之人”,若对古代经典了解不足够深,翻译为现代白话文也多是不恰当的。所以此处保留个见,不使用当代翻译而使用原文词语。)


暂将话题转回到原主体话题中。现在的我们无法去探求和考证陆羽所处的汉代,南方嘉木这个南方指代哪些地域或区域,但一定不是如今全国这么大规模的土地种植。因此,个人曾数次在全国农工盟茶叶委员会微信群中,提及自己的一个观点:莫须一茶论南北,要以春秋见道一。丁明英主任说:一盏好茶,从种植开始。也有专业茶人提及:茶的品质受其种植的水土因素影响,受其当地小气候的影响。更有茶企业家谈到:在国外,茶是一商品,特别是农业高度产业化的日本,鲜见人情味;而在中国,茶虽是一种商品,但都带有深厚的人文水土风情,中国人喝茶体验的不仅仅是茶的滋味,同时还带有对生活体验、对人生境界,以及对社会家国对人的关怀与理解在其中的情怀。


从农作物粮食作物的种植上看,南方长江流域多种稻,稻米为长江流域以南之主食;而在北方黄河流域等多种植小麦,麦是北方的主食。由此麦黄茶则带有北方水土风情。山东,也称齐鲁,属江北黄河流域;日照居山东东部的山东半岛,濒临黄海,地多丘陵,是齐鲁上世纪南茶北引的重要产区,茶产量占山东茶产量的一半以上。从这个角度来看,麦黄茶,是日照市原茶叶局倡导的乡土风情茶品类名称之一,是带有江北水土风情的日照绿茶的代表之一,也是带有华夏传统文化南北统合的传统文化之“和”、茶道之“和”的蕴意的。


今年的端午节是公历6月7日。端午节,麦黄茶。6月1日是儿童节,6月第三个周末便是父亲节。端午节,便在其中。2019年6月1日,江北小城日照老胡家绿茶,以“父与子”为活动主题,为新老朋友推出有机小园茶麦黄茶,一盏充满深情与真诚礼敬的茶。

有些老朋友们或许知道四年来取道诗书画储备有机茶这段故事,更或者是卌岁之我与茶的生缘,也或者你并不知道,都不要紧。活动回顾:


“父与子”活动


活动时间:2019.06.01~2019.06.16

活动内容:养育之恩浩大,由心礼敬于行。为庆祝日照老胡家2019南轩有机茶场开采,举行“温润一夏日父与子”活动。活动期间,来自南轩青山里,产自日照老胡家,南轩有机小园茶麦黄茶(茶品通过46个项外加重金属铅检测),享包邮360元买一赠一获得该茶品一千克,一则自饮一则孝父母亲养育之情。南轩有机小园茶麦黄茶采用,简约手提袋(牛皮纸内袋125g装四袋/提),商标标识“日照老胡家©邢家沟”。欢迎好事者参与,抽取120克左右用于检测,如不符合检测,假一赔万。检测数据参照见文后。该活动截至于2019年6月16日。同时借此机会宣示信息,三月后日照老胡家南轩有机小园茶正式启用商标“拾步云青®”,独立运行或双商标组合使用

欢迎新老朋友相互转告。受小园产量限制,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售完为止,预计可参与活动份数50份。该活动解释权归日照老胡家,日照青山玉。

活动一发布,便受到了新老朋友热烈的欢迎与好评,受规模限制二日便因抢购而暂时中断。依据承诺最低剩余份数份数50-5-19=26份。现活动正在进行中,欢迎新老朋友关注。

(The end)    

“茶奶奶”张淑珍,走了

在中国最著名的地理分界线秦岭的东南端,是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这里虽然处于秦岭以南,但一直是茶树生长的禁区。

半个世纪前,一位姑娘怀揣着知识与梦想来到这里。她用毕生的研究与奋斗,让“南茶北移”向北推进到秦岭东南脚下,让世代无人工茶园的商南,变成了“茶青漫山坡”:如今商南县茶园面积超25万亩,茶叶产量达6500吨,产值达10亿元。

在她的推动下,这个昔日的山区小县诞生了一批茶叶高级技术人才,茶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茶产品从单一的绿茶发展到红茶、白茶、乌龙茶,富硒茶、茯茶等产品系列,茶业产值节节攀升。

在她的建议下,商南茶旅游开篇破题,并逐渐成为秦岭南麓三产融合发展的一张名片,商南因茶而声名远播。

推动“南茶北移”的“茶奶奶”张淑珍。

她就是张淑珍——陕西商南、商洛茶业的奠基人,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她把一生都献给了商南茶叶事业,从“茶姑娘”到“茶奶奶”,一生未离商南,一生未离茶叶。

2024年1月1日18时20分,张淑珍因病逝世,享年86岁。

“茶奶奶”走了,但她留下的满山茶香将长久萦绕在人们心间……

引种茶树 拉开秦岭“南茶北移”大幕

“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走进商南县,最能体现茶农感念的是这句话。

1961年,24岁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毕业,与爱人焦永才一道,放弃了省里的工作,主动要求派往“祖国最需要的艰苦地区”。坐上拖拉机,两人在秦岭里颠簸了一天半,辗转抵达山大沟深的商南县林业站。初来乍到,下乡调研,百姓日子过得苦,看得张淑珍直掉眼泪。“住进茅草房,穿的破衣裳。晚上溜光炕,白天没有粮。”村里大娘自己吃发酸的浆巴糊汤,却拿出攒下的鸡蛋给了这位“城里来的姑娘”。老乡质朴又热情,让张淑珍心里非常感动,她决定要用毕生所学,造福商南百姓。

张淑珍还是“茶姑娘”的时候,就总是在茶园忙碌。

怎样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呢?林业专业出身的张淑珍,开始尝试栽植经济树种。她先后引种桉树、油茶,种桑养蚕,但效果都不理想。有一次,时任商南县委副书记的老红军梅光华到县农林中心站看望农技干部,他问张淑珍:“我在安康打游击时,看到山坡有很多茶树,老百姓年年采茶卖。咱商南能种茶吗?”

在我国种茶历史上,茶叶适生区大都在北纬30°以南。商南,地处北纬33°44′,从无种茶先例。茶树栽培临界线,真的不能逾越吗?张淑珍决心试一试。开春,张淑珍将10公斤茶籽种在苗圃里,买来的305株茶苗栽在西岗。不料赶上大旱,无一成活。1964年,又移栽700余株茶苗到捉马沟,后来相继死去。

“照书种茶,咋都活不了?”张淑珍整日苦闷,却也不甘心。丈夫建议她换个思路:“为啥不直接播种呢?”

1972年冬天,商南上万乡亲走上荒山秃岭,开挖茶园。

一语惊醒梦中人。1967年,张淑珍再次点种茶籽。3年后,从苗圃采茶,经手工炒青,收获茶叶3斤8两。这3斤8两茶叶背后,凝结着200多万字的数据支撑:土壤、水分、伏旱分析,与江南茶区差异性指标研究……为采集一手资料,张淑珍披星戴月、翻山越岭。“看到茶苗像娃娃一样探出头来,我的眼泪瞬间脱眶而出,真是激动。”2022年10月,谈起半个世纪前的一幕,张淑珍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在深山小城里,“南茶北移”的大幕,正在张淑珍的手中徐徐开启。

盘活产业 “蹚”出商南茶叶发展路

1970年,陕西省组织全省茶叶技术干部到浙江绍兴上旺大队的500亩茶园进行参观考察,此行给张淑珍的启发很大,她开始思考着如何进行规模性试验。

1972年,商南县派她去参加全国茶叶现场会,在湖南省桃江县茶园基地参观考察后,进一步坚定了她搞规模试验的信心。回来后,在县里支持下,商南开始推广种植茶树,张淑珍被确定为该项工作的技术负责人。

张淑珍与技术人员在茶园合影。

张淑珍开设学习班,点种、采摘、杀青、炒干,手把手教导每个环节。“茶园高产,农民才有收益。”张淑珍扎进茶园,试验出“松土保墒,疏花疏果”等丰产措施,让茶叶亩产提高了5倍。短短几年,商南建成茶场36个,开荒种茶2万余亩。

张淑珍在茶园指导采茶。

1980年,张淑珍走上商南县林业局茶叶站站长岗位,作为全县茶业的领头人,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了。1984年,茶树丰产了,但商洛茶叶却严重滞销。一听销售渠道堵了,全县的茶农都急了。“茶叶,卖出去是宝,卖不出去就是草。”张淑珍思来想去,召集36家茶场经营者,提出成立“茶叶联营公司”,集产、供、销于一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个在当时石破天惊的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赞同。翌年春,销售茶叶1万公斤,营业额11万元;不到10年,茶叶产量翻了40倍,产值超过2000万元。

“不能总是坐享其成,要敢于蹚出新路子。”谈及商南茶叶发展路,张淑珍的话语里满是果敢和坚毅。

主动出击 引领商南茶品牌建设

初生的商南茶,既没有传统的制茶经验,也没有现代制茶技术的普及,单一的炒青,使得茶叶的青草味很浓。如何走向大市场,行天下,变财富,成为摆在张淑珍面前的又一道关口。

张淑珍在车间指导技术人员制茶。

正是在张淑珍一生的持续推动下,商南茶陆续研发推出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五大类多个品种,使昔日的商南绿茶一下迈入“名茶”之列。商南也因茶而闻名,成为中国茶叶百强县。

文旅传播 推进商南茶旅融合

商南县第三届旅游茶叶节现场。

2000年5月,经她建议,商南县委政府组织举办了商南首届茶叶节,吸引了境内外近万人参加。4年后,商南县推出了“旅游茶叶节”,“商南茶”成为商南县旅游的一大品牌。随后,一条积淀着茶文化的茶艺街出现在商南县城,成为商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后,旅游茶叶文化节被升格为商洛市的节庆活动,让商南茶的美名传播得更远。

如今的商南已是“茶青漫山坡”。

在茶坊茶场,商南县投资建成了集茶园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为一体的茶坊泉茗度假区,目前茶园规模已达1300亩,形成了茶文化休闲区、茶园生态观光区、登山健身区、采茶制茶体验区、茶主题广场区等五大功能区,已成为市民以及外地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商南县还相继成立了茶叶技术协会、茶叶产业发展局、茶叶技术指导站、茶叶研究所,策划筹建了茶博物馆、仙茗茶街、泉茗山庄等十大建设工程项目。

张淑珍年过八旬时,依然坚持学习茶学知识。

2016年,79岁的张淑珍从茶叶联营公司退休,卸下担任了30多年的总经理职务,这时她已是耄耋之年,但她并没有停止对商南茶的研究。2017年,就在80岁这一年,张淑珍还筹备成立了商南茶叶研究所,虽然精力日渐衰退,可她内心那份热情却从没有衰减,历经近一个甲子的茶叶研究生涯,她依然是商南乃至商洛茶业发展的灵魂人物、领军人物……

晚年,“茶奶奶”依然放心不下奋斗一生的茶园。

只愿清风拂山岗,秦岭深处闻茶香。

从“茶姑娘”到“茶奶奶” ,张淑珍用一生的执着与付出创造了北纬33°的奇迹。回看商南茶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时时处处都闪现着张淑珍的身影,闪耀着张淑珍的精神。她是当之无愧的商南茶产业发展的奠基者。

“茶奶奶”,一路走好!

张淑珍,河南太康人,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商南县茶叶站原站长,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张淑珍一生事茶,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9年,张淑珍被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授予“新中国60年茶事功勋”称号。

如今,“茶奶奶”离去,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编辑部特创作此诗,以志悼念:

送别“茶奶奶”张淑珍

青春学成入秦岭,

白发不移毕生情;

“南茶北引”矻矻进,

扶助山民累累功;

“商南泉茗”传天下,

“三产融合”促振兴;

斯人今驾仙鹤去,

白云徘徊秦岭中。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