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罗坑红茶的作用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英德红茶文化以及著名茶山一览!

  英德种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代陆羽所着《茶经?八之出》 (公元764年)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韶州植茶包括英德、曲江等。又据中国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庄雪岚两研究员主编的《世界茶业100年》中研究论证;“唐朝、五代韶州的曲江、仁化、英德等县均已产茶”,“明代以前英德便成为当时广东省11个产茶县之一;明代时是广东省70个产茶县之一;鸦片战争后是广东84个产茶县之一。”可见英德植茶和产茶历史悠久。

  1、陆羽对北江流域茶的记载

  在岭南的好“茶”系列中,北江流域的韶关茶是代表。最早发现韶关好茶的是唐代茶圣陆羽。他在《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上述陆羽记载中的“韶州”,即现在的韶关地区,清远自汉代建县制以来,在历史的早期上曾经属于韶州,后来划归广州,在1988年成为地级市。而唐代的陆羽是湖北人,为了写《茶经》,曾到过湖南、江西、广东等考察游历,可以推断,当时陆羽就是沿着秦汉古道到达北江流域考察茶的种植、饮用情况的。因此,陆羽记载中的南方茶应包括清远北江流域的茶,这无可争议,这可以说是北江流域对茶的最早记载了。

  2、六祖慧能与英德西华寺

  英德西华山建有寺庙(今英德云岭水头村)在民间及佛教中一直有“先有西华寺,后又南华寺”的传说。

  道光《英德县志》卷4《舆地略》记载该县的五狼嶂产香茶,“然山高路险,采者不可多得”。而在民国《英德县续志》卷16《物产》记载:“赤朱山茶,石莲乡蓝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茶,鹤子乡浮云山茶,皆奇品,若中隅西华山茶,相传六祖手植;又有名葫芦茶者,丛生茎小而长,叶尖如指,能消暑觧毒,煎水治小儿疮疥。”

  上述记载中提到了“相传六祖手植”是怎么回事呢?六祖惠能(638年-713年),是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是着名的佛教禅宗祖师,着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六祖慧能于唐仪凤二年到广东曲江县南华寺传经,英德西华山建有寺庙,离南华寺只有几十公里,六祖到西华山植茶符合佛僧在寺庙附近种茶的史实。慧能禅师在游历、传播佛禅过程中,亲手种植茶叶也在情理之中了。当然,我们也无需过多查证当年慧能禅师是否真正亲手种过茶叶,而千百年来,禅与茶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十分深厚,已是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事实。

  3、杨万里与英德之缘

  杨万里,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南宋淳熙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后又升为广东提点刑狱。杨万里在广东任职期间,曾到英德的浈江游览,留诗并赞美英德的山水。

  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一生作诗两万多首,留下诗文中有很多是关于茶的,他一生嗜茶如命,“茗饮小过”、“频啜得中寒”,弄得人“瘦骨如柴”,追求茶的味外之味,从清澄如碧的茶水中悟出了为人处世之正道。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说,杨万里从常州知府调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时,将万缗积钱弃于常州官库,两袖清风而去。在广东任官时,曾以自己的七千俸钱代贫户纳税。杨万里归隐回乡后,两袖清风,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唯带(皇帝所赐的玉带)有金”.故居老屋三代未加修葺,只能挡挡丝风片雨。这也说明他品茶、爱茶,也欣赏茶的清澈澄明的品性,并将之作为人之道。因此,英德市为纪念先人、弘扬茶文化传统,将一条全长22公里市政大道取名为“杨万里大道”。

  4、文学家梅尧臣与英德茶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梅尧臣是北宋卓越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他在诗的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上,都体现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的特点,因此深受其好友欧阳修等人的推重称扬,南宋刘克庄及清代叶燮都称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比欧阳修大五岁,26岁时以叔父梅询的“门荫”,补太庙斋郎,步入仕途,但一生官职低微,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总是名落孙山,郁郁不得志,他曾在英德(即当时的英州)任“别驾”一职。所谓“别驾”,是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外出不能与刺史乘坐同一马车,因此称“别驾”。

  梅尧臣擅长写诗。欧阳修称梅诗“以闲远古淡为意”、“穷而后工”。梅诗现存2800多首,其中茶诗(包括少数叙及茶事者)有55首以上。他的茶诗,不仅数量多,而且不乏上乘之作。例如,梅尧臣在任英州别驾时曾以《山茶》为题赋诗一首:“南国有嘉树,华茗玉杯。曾无冬春致,常冒雪霜开”,称赞的就是英德的茶。

  5、米芾与清远北江之缘

  米芾(1051-1107),北宋太原(今山西省)人,世称“米南宫”,北宋着名书法家、画家。于北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补浛洸县尉,任职两年。米芾任浛洭(今英德浛洸镇)县尉时,是赏石收藏家和评论家。米芾不仅爱石成癖,对石下拜(拜石为兄)而被国人称为“米癫”,而且在英石相石方面,还创立了一套理论,即长期为后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皱”四字诀。

  2011年,清新文史研究者在三坑镇西坑水库山麓旁边,发现了米芾墓,民国版《清远县志》也记载:(清远境内)湴塘村米氏皆为元代奠居,俱有族谱世系。米氏乃芾裔也,芾十世孙由襄阳于元世迁居湴塘。

  鲜为人知的是,米芾还爱茶。元佑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途经扬州时,米芾前来相见并一起品茶,米芾写下《满庭芳》,词题就叫《咏茶》,这首茶词,上阕咏宴集烹茶,细致优雅;下阕引入情事,兼写捧茶之人。既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煮茶程序,又写出了雅宴清谈中侍女的娇美,表现了高会难逢,主人情重的意蕴,充满清雅,高旷的情致,广为流传。

  6、石门台五郎嶂高山茶曾为朝廷贡品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凡一方之土特产,要将最新、最好的向朝廷交纳,供皇族使用,称之为贡赋。据《禹贡?疏》载:“贡者,从下献上之称,谓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下之所供为贡,上之所取为赋。可见,贡赋之物,为一地“所生异物”,也就是特产之物。而清远英德的茶,也曾经作为朝廷贡品。

  据清康熙年代陈志权所撰写《重修英德县志?贡献志》记载:“叶茶七十斤七两,国朝:芽茶一十四斤五两,进贡朝廷。”其实清朝时,英德县境内种茶遍及四乡。据清道光《英德县志卷十六物产篇?茶类》中记载:“赤朱山茶、石莲乡蓝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鹤子乡浮山茶皆奇品……”清宣统《英德县志》则记载:“茶产罗坑、大埔、乌坭坑者香古味醇,如扑茂之士,真性自然殊俗。其余黄金山、水边、黎洞、黄寨等处所产远为不逮……五郎嶂产茶,气味清绝,观音山旧茗茶山亦产茶。”不过,那时种植的是“丛生茎小而长,叶尖如指”的小叶种茶树。

  7、浓厚的“客来敬茶”习俗

  客来敬茶,自古以来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俗。晋代王蒙的“茶汤敬客”、陆纳的“茶果待客”、桓温的“茶果宴客”,至今仍传为佳话。宋代杜耒《寒夜》诗中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也广为流传。而在北江流域的清远,尤其是在茶乡英德的民间,客来敬茶更是浓厚的传统习俗,并成为寻常的理解。

  在英德,无论市区、城镇抑或乡村,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主人总要先敬一杯热茶,然后宾主坐定,啜饮交谈,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一种为人豪放的美德。而且,“客来敬茶”不分亲疏,对来客恭而有礼,令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客不敬茶,不是好人家”,从中可以看出,在英德及清远的民间,一直把“客来敬茶”当作一种崇高的礼仪对待。

  8、英德知州与《煮茗台》

  在自古至今的清远乃至广东的茶产业中,英德红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清远的茶历史文化中,英德的茶文化更是底蕴深厚,内容十分丰富。

  在英德城区附近的旅游名山——南山上,有石刻诗歌、建筑物等茶文化的印记。如在半山腰的众乐亭左侧6米处的崖壁上刻有元杰手书“煮茗台”三个字。三个字左下侧刻有南宋建炎三年任英州知州的汪任所作的诗歌《煮茗台》,“石梯千级杖黎行,行到山腰足暂停。漩吸灵泉煮佳茗,渴心滋润困魔醒。”《英德县志》记载:“赤朱山茶、石莲乡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茶、鹤子乡浮云山茶皆奇品……五郎嶂产茶,气味清绝。观音山亦产茶”。《重修英德县志》记载有贡茶数量:“茶叶70斤7两,芽茶14斤5两。”以上史料证明英德由宋至清朝,茶叶生产很兴旺,产地众多、品质优良,印证了英德茶叶发展史在广东茶叶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9、英国女王英德红茶待贵宾

  英德红茶自创制以来,以其极佳的形、色、香、味博得世界人民的喜爱,目前,已经远销世界德国、英国、美国、波兰、苏丹、澳大利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众所周知,英国是世界红茶销售中心,也是红茶消费量最多的国家,着名的立顿红茶是世界级的品牌,但英国自身并不大量生产红茶,因此,世界各国着名红茶纷纷拥入,广东清远的英德红茶进入英国市场后,很快受到英国人的青睐。

  据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电文称:从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经济参赞处电文获悉:“英国皇室喜爱英德红茶,1963年英国女皇在盛大宴会上用英德红茶FOP招待贵宾,受到高度的称赞和推崇”.1996年9月19日香港《东方日报》曾经报道:英德红茶被作为高级红茶已被英国定为皇室用茶。“英红”是与“祁红”、“滇红”等并列的中国五大红茶之一,它因外形成条、色泽乌润、内质鲜甘、汤色红艳、香气浓郁、入口醇厚而深受品茶人士赞赏,获奖无数。2006年12月3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英德红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10、历史悠久的英德苦丁茶

  在我国苦丁茶历史中,普遍认为英德苦丁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近年来,广东大量种植苦丁茶,而英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种植,因其经济价值比较高,有“摇钱树”、“绿色黄金”等美称。

  据《英德县人民政府志》记载,公元前111年中原人茨充任桂阳太守时,把中原文化和农业技术传播给英德先民。东汉时,英德人已经饮用一种药用植物——苦丁茶。据《桐君录》记载:“南方有瓜卢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通夜不眠。”《英德县志》记载:“登,一名皋卢,产观音山。叶大如掌,以片叶入壶,色味俱足,多反苦涩,治咽喉之症。”据专家考证,瓜卢即皋卢,为现今的苦丁茶。

  苦丁茶为冬青科冬青属苦丁茶种,其产品为茶药两用植物代用茶,具有保健作用,能清热解毒,能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等,还可煮水,消炎止痛。据调查,英德市现有百年以上大苦丁茶树178株,占目前全国已发现苦丁茶大树资源的2/3。

  11、新中国领导人重视英德茶

  英德红茶创建于1959年,色泽乌润,颗粒均匀结实,茶汤红亮,滋味浓烈,饮后甘美怡神,清心爽口,色、香、味俱佳。英德红茶得到了新中国领导人的重视。

  根据媒体的报道,朱德、陈毅、陶铸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英德茶叶发展中,曾多次过问和指示英德。1965年10月,朱德委员长在视察广东返回北京途中,在英德站朱委员长乘坐的专列上接见了英德县委主要领导人时说:“陈老总嘱咐我转告英德同志,英德茶叶要加快发展,因为世界很需要,尤其是英国人很喜欢英德红茶。他还嘱咐我转告英德同志,一定要把英德茶叶搞上去,要搞出名堂来。”时为外交部长的陈毅还说:“连女皇(英国)都喜欢你们英德红茶,一些外国朋友向我要英德茶,你们一定要搞出大名堂来。”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英德红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曾于1963、1964年两次到英德视察,亲自指示有关部门拨款来支持英德发展茶叶。

新昌县茶产业“三三战略”的实践与经验

茶叶是新昌农业的主导产业,长期以来新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茶产业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生产模式传统,效益下滑,缺乏有效产业服务与管理手段等问题日益显现,如何突破瓶颈,实现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

为此,文章根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深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农专发〔2021〕72号)精神,结合《新昌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县建设》《新昌县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两个项目实施,以及新昌稳步推进“三方协同”(政府、社会、企业)、“三茶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化赋能”(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的“三三战略”,对新昌茶产业发展模式总结了一些有益思考与探索。

01

“三方协同”夯基础

1、政策引导,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新昌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茶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抓,并把它纳入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就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从2000年至今,新昌已出台了九轮茶产业扶持政策,专项扶持资金从每年1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从单一的良种茶园建设扩充到数字化建设、现代茶园建设、现代企业培育、公用品牌建设、茶叶市场培育、科技与文化建设等茶叶全产业链扶持,以政策激励与引导生产要素的转移,牢牢把握产业正确发展方向。

2、社会参与,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新昌茶产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积极参与,1994年新昌县名茶协会正式成立,长期来在茶叶公用品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全国最大的龙井茶集散市场——中国茶市开门迎客,为小农户与大市场搭建桥梁,促进了茶产业快速发展。

2011年新昌县茶文化研究会成立,通过挖掘弘扬茶文化,丰富与提升品牌内涵。

2021年与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联合成立了大佛龙井茶研究院,旨在为茶产业发展提供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培育、绿色防控、智慧茶业、精深加工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创新等公共服务。另外,新昌成立了3家茶园飞防服务企业,10家茶技茶艺培训机构。

2023年“新昌县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即将建设完成,届时将会有更多的社会组织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与服务保障。

3、企业作为,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新昌拥有茶叶流通企业931家,种植企业143家,加工企业85家,茶叶小作坊102家,茶机企业36家,包装企业84家、茶旅企业18家,育苗企业21家,更拥有浙江天福茶业、浙江清承堂茶业、浙江诚茂实业、浙江澄潭茶厂等大型茶企。

企业是产业主体,企业有活力,产业才有希望,广大企业的务实、创新、创业的精神是新昌茶产业持续良性发展的内在因素。

02

“三茶统筹”拓空间

1、以文为媒,践行茶旅融合发展

新昌立足自身生态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佛教文化、山水文化、唐诗文化的丰富内涵,结合新昌六大产茶名山,推出茶乡观光体验之旅、茶乡休闲养生之旅、现代茶业怡情之旅、茶乡体验之旅四条茶旅线路,并形成了中国茶市、下岩贝村、外婆坑村、安山村等一批茶旅结合示范点,乌牛岗茶场、罗坑山茶场、西山茶场、雪溪茶场已成网红旅游地。“新昌禅茶休闲养生之旅”成功入选全国20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建党百年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

新昌已连续十六届成功举办中国茶叶大会暨大佛龙井茶文化节,并被评为“浙江省最具影响力十大农事节庆”“中国十佳茶事样板”。

新昌茶人还先后出版了《大佛龙井》《绿色金桥》《茶缘》《天姥茶话》《新昌茶经》《新昌茶人》等专著,为茶文化、茶品牌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全链提升,践行三产协调发展

新昌先后获得“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中国茶业品牌影响力全国十强县(市)”“中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全国茶叶百强县”“三茶统筹先行县域”等一批国字号荣誉。2015年,新昌县茶叶产业全产业链荣获首批浙江省示范性全产业链。

新昌是全国龙井茶主产区,2021年新昌茶叶产量5859吨,茶叶总产值13.36亿元,主产品大佛龙井茶产量5129吨,产值12.57亿元,分别占全县总产量总产值的89.6%和95%,分别占全省龙井茶总产量、产值的21%和23%,在保持大佛龙井平稳发展基础上,2012年研制了天姥红茶系列产品,2017年整合卷曲型绿茶品牌,推出了“天姥云雾”公用品牌,形成了以“大佛龙井”为主导,“天姥红茶”“天姥云雾”为补充的“一体两翼”飞鸟型完整的茶叶产业结构。

中国茶市充分发挥了龙井茶交易主渠道作用,交易量从2015的1.47万吨上升到2021年的1.68万吨,交易额从41.9亿元上升到2021年61.24亿元。五年内,全国各地新增大佛龙井专卖店(柜)从57家增加到477家。茶叶电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增长,作为新昌茶叶电商典型代表的浙江省清承堂茶叶有限公司年销售额已突破1.1亿元;全县拥有茶机制造企业36家,年生产销售茶机约2万台,年产值近2亿元,扁形茶机的产销量约占全国的70%。

3、科技引领,践行产业创新发展

新昌长期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保持合作关系。

近年来,实施了中央茶产业提升项目、部级绿色高质高效项目、省级农业重大技术协同项目、省茶产业技术团队项目等10余项重大项目。

首创了茶叶常温保鲜、龙井茶延时加工、鲜叶静态筛分等技术;先后研制成功长板式扁形茶炒制机、多功能名茶辉锅机、新颖采茶机、鲜叶智能摊青机、全自动数字化生产线等先进实用机械,并完成对11条生产线数字化改造;在全县范围内设立了103人的茶叶“巡查员”,对茶树长势、病虫害、投入品、田间设施开展巡查;推出“新昌茶卫士”微信小程序,对茶园病虫害动态管理;推出了包含16个服务功能模块的“新昌茶业一件事”微信小程序。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茶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内驱力。

03

“三化赋能”促转型

1、数字化促进产业升级

近年来,新昌持续深化数字赋能茶产业,以《浙江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项目》为依托,拟投资2.55亿元对茶产业链进行数字化提升改造,构建茶苗培育、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叶流通及相关产业一体化数字精准管理与管控体系、技术形成智能化生产管理体系和“浙农码”“三色码”质量追溯和诚信评价体系,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已建成“茶产业大脑”——新昌县茶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其中包括涉农数据专题库1个、驾驶舱1个、业务子系统6个;平台用户注册13500人次,数据总量达800万条,新昌县入选浙江省“农业产业大脑(茶叶)”建设第一批先行先试单位。

2、标准化规范产业发展

新昌县历来十分重视茶叶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1998年制定了浙江省地方标准《大佛龙井茶》,2012年制定新昌县地方标准《天姥红茶生产技术规程》,2021年制定大佛龙井、天姥云雾、天姥红茶三大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产品标准、冲泡标准共9个团体标准,发布了《新昌县茶产业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规范》《新昌县茶园生态监测系统数字化建设技术规范》两个数字化管理团体标准。至此,新昌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茶产业标准体系,促进了产业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

3、品牌化提高产品溢价

新昌始终坚持“品牌兴茶”战略,成功实施系列“事件营销”,连续成功举办十七届“大佛龙井茶王赛”。五年间,组织实施了大佛龙井品牌提升“11358”工程,对品牌形象进行了全方位设计,成立大佛龙井产销联盟,组织召开了“大佛龙井,感恩有你——全国知名茶商圆桌会议”,启动“大佛龙井·百城共享”活动,2020年大佛龙井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获得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共荣获各类金奖28个。大佛龙井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由2015年的29.2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50.04亿元。

2021年起,新昌开始实施“五统一”精品茶工程,茶业品牌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04

结语

“三三战略”的实施,有利于营造茶产业良好发展氛围,有利于拓展茶产业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十四五”是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昌将继续实施并进一步完善 “三三战略”,努力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发挥茶业应有作用。

作者简介:

12

周竹定

1992年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至今从事基层茶叶技术推广30年,现任新昌县茶叶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主持并实施完成茶叶科技项目10多项,主持制定与参与制定标准18项,发表科技论文18篇,荣获各类科技奖16项。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2年第2期文章《新昌县茶产业“三三战略”的实践与经验》,页码:11-13,作者:周竹定。

引用格式:周竹定. 新昌县茶产业“三三战略”的实践与经验[J]. 中国茶叶加工, 2022(2): 11-13.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杯“中国茶”背后的气象故事

近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包含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等,而这每个环节都与气象关系密切。一杯“中国茶”里到底藏着哪些气象智慧?茶叶黄金产区的气候密码是什么?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茶树种植?本文带您一起来探索。

专家顾问:

国家级首席气象专家、浙江省气象局正研级高工 金志凤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 李鑫

国家级首席气象专家、陕西省气象局正研级高工 屈振江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研究员 陆德彪

一杯茶里的气象智慧

当茶杯中一片片叶子的清香扑鼻而来,那一刻,茶叶从种植、管理、采摘再到制作和存储中蕴含的气象科技才得以真正体现。

种植环节的分寸"拿捏"

从种植到炒制、最终到消费者手中,茶叶需要经历多个环节,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小心呵护,才会有好的品质呈现。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研究员陆德彪介绍,一般来说,春茶的品质明显高于夏茶和秋茶,尤其是绿茶,这是因为夏秋季升高的气温提高了茶叶中的酚氨比,导致夏秋茶中会有些许苦涩。

实际上,从种植环节开始,气象要素就“隐藏”于一片片茶叶中,决定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温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国家级首席气象专家、浙江省气象局正研级高工金志凤介绍,在田间管理环节,不同的环境条件,管理措施等都可能影响茶叶口感。比如,抹茶生产中要经过遮阴环节,通过降低光强度提高叶绿素和氨基酸含量。

即便在茶叶的采摘和加工环节,人们也需格外小心,对气象要素的把握和控制要恰到好处,才能将茶叶的品质发挥到极致。例如,温度、光照等条件,不仅可以决定茶叶的采摘期,还可能影响茶叶香气的散发。绿茶的摊放、白茶的萎凋、黄茶的闷黄、乌龙茶的做青、红茶的发酵、黑茶的渥堆都要对环境的温、湿度进行精准“调控”。

茶树生长中的科技“融入”

气象要素如此重要,因此,在种植之初,气象科技就以独特的方式融入茶树生长的每个环节。由于茶园小气候环境决定了茶叶品质,对园区风温湿压以及光照等进行立体监测,成为气象科技融入的基础。金志凤介绍,依托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茶叶气象关键技术研究与靶向服务”,省气象部门在茶叶主产区组建了茶园小气候立体监测站网,对园区气温、相对湿度、降水、太阳辐射、土壤温度和相对湿度,以及茶树生长状态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测。

在此基础上,茶叶技术专家选取“鸠坑群体种”“龙井43”等5个茶树优质品种,通过人工气候环境控制试验,揭示了高温、低温环境胁迫对不同品种芽叶表型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特征,自主研发了不同品种茶树新梢萌动、开采期气象指数、小时尺度茶叶气象灾害指标、茶叶生长气候适宜度、茶叶气候品质指数等系列农业气象指标体系。气象科研团队还基于作物生长模型和田间试验基础数据集,研发基于茶树生长模拟和气象预报相结合的不同品种名优茶叶发育期预报模型。

针对茶树生长发育期可能出现的不利天气,科研团队研制了茶树霜冻害和高温热害等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实现了未来1到10天茶叶气象灾害指数的智能监测精细预报以及主要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同时,面对不利天气,为增强茶农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茶叶气象指数理赔保险应运而生。国家级首席气象专家、陕西省气象局正研级高工屈振江介绍,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理赔的依据是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当气温或降水量达到理论设置的触赔点,即进入保险理赔程序,这极大地挽回了茶农的经济损失。

彰显品质的气候认证“链接”

茶叶进入销售环节,气象科技继续发挥作用。为增加优质茶叶的含金量,10年前,浙江省气象局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服务,这其中就有茶叶“身份”品牌认证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气候品质评价,农产品附加值增加10%。

在开展这项气候品质认证之初,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技术指导,在中国气象局相关部门以及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浙江省气候中心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工作。以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茶叶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为研究对象,项目组研发了相关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制定了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和等级划分标准,在安徽、江苏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安徽霍山黄芽、江苏苏州吴中区碧螺春茶叶等优质农产品的气候品质评价服务,并形成了《茶叶气候品质评价》《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技术规范》等系列气象行业标准,解决了农产品品质与气象脱节的问题,实现了农产品品质的气象定量评价。

目前,项目成果已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应用,为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中国气候好产品、中国气候生态优品等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也为气候好产品增加了经济价值,真正实现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中国气象报记者 简菊芳)

茶叶黄金产区的气候密码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是饮茶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中国产茶区域涉及多个省份,形成了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四个一级茶区。

四大茶区与气候

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具有喜温、喜湿、喜散射光等特性,生长发育和分布等与气温、降水、湿度、日照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从地理环境看,西南地形崎岖,各地气候不同,因此产茶种类也有差异。川东南和滇西南,气温较高,所产“川红”“滇红”品质优良,云南普洱茶也久负盛名;其他地区气温稍低,适宜制绿茶,如贵州的都匀毛尖等;而在雪域高原西藏,有着“世界上海拔最高茶场”之称的易贡茶场,孕育出珠峰圣茶、林芝春绿、雪域藏茶等茗品。

以福建、广东等省份为代表的华南茶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平均气温最高的一个茶区,水热资源充沛,土层深厚且富含有机质,适宜中叶型和大叶型茶树生长,乔木、灌木等茶树资源丰富。福建安溪铁观音、广东凤凰单枞等乌龙茶,福建白茶以及广东英德红茶等名茶皆产于此,因此华南茶区也被誉为“乌龙茶之乡”。此外,近年来,广西六堡茶、福建白茶、广东红茶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南茶区,大多处于低丘、低山地区,也有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这里基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且降水丰沛,年产茶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中国十大名茶大部分产于此。

江北茶区是我国最北的一级茶区,地形比较复杂,与其他茶区相比,气温低,适宜茶树生长的积温少,茶树新梢生长期短。这里茶树品种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种,抗寒性较强,由于生长季节昼夜温差大,所制绿茶香气浓郁,品质较优,如河南的信阳毛尖。

神奇的北纬30⁰黄金产茶带

北纬30⁰ ,主要是指北纬30⁰ 上下波动5⁰ 所覆盖的范围。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恩施玉露……仅在中国,就有60多种茶产于此。中国十大传统名茶中,除安溪铁观音外,其他九大名茶的产区均在这一纬度周围。因此“神奇的北纬30⁰ ”被誉为黄金产茶带。

从整体环境看,北纬30⁰ 黄金产茶带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都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从而造就了众多名茶。一方面,北纬30⁰ 处于亚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丰沛,适宜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叶片持嫩性好、内含物质丰富,具备优质茶的理想气候带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板块运动,北纬30⁰ 附近有众多高山,“高山云雾出好茶”,海拔高低影响茶叶品质的好坏。高山茶叶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云雾笼罩、雨量充沛,造就了湿度大、气压低、昼夜温差大等环境特点,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茶树叶片肥厚,叶质柔软,内含蛋白质、氨基酸及芳香化合物等物质较多,有利于茶叶滋味和香气的形成。

(中国气象报实习记者 刘丹)

气候变化对茶叶种植影响深远

茶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于茶树生长依赖稳定的气温和降水,因此茶树种植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李鑫表示,气候变化对茶叶的影响非常广泛,不光会对茶树的种植主产区产生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和产量。此外,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如倒春寒、极端高温和干旱等都会给茶树生长带来严重影响。

导致茶叶主产区发生变化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茶叶生产的影响与纬度和海拔关系密切。高海拔茶园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且气候变化对不同纬度的茶园也有不同影响。在种植方面,气候变化或将导致我国乃至全球茶叶主产区发生变化,比如肯尼亚茶树生长适宜区不断减少等。

目前,我国茶园的分布也逐渐向北、向西移动,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和降雨分布发生变化,导致部分原本不太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成为茶树适宜生长区。另外,茶叶的开采期也会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加剧而受到影响,比如春茶开采期提前既有品种改良的原因,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

一般来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和气温上升,对茶叶产量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会给茶叶品质尤其是绿茶品质带来消极影响。李鑫表示,由于茶树叶片中含有的次生代谢产物茶多酚、氨基酸等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而这些物质是决定茶叶品质和健康功效最重要的成分。因此,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和功效,比如极端降水会影响茶叶中的化学物质浓度,导致茶叶品质下降。

气温上升与病虫害的发生和植物病害的流行之间也存在一定关系。温度越高,虫子的繁殖速度越快,病虫害发生概率也越高。李鑫表示,相关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导致茶园中病虫害加剧,一方面是由于茶树本身的抗病性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暖导致虫子更容易越冬,使得病虫害繁殖代数增加。

此外,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增多,可能引发极端洪水和泥石流。由于茶树大多种植在山坡上,这使茶树易遭受土壤侵蚀,甚至会损坏茶园,而水土流失引起土壤表面有机质和养分损失等,或将导致茶叶产量下降。

适应和减缓之策

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茶树种植的冲击?对此,李鑫表示,可通过以下几方面:一要进一步加强品种的选育,尤其是一些抗低温、抗高温、耐旱品种的选育。二要做好茶叶生产适宜区的规划,根据不同的气候环境、土壤地形等,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三要加强茶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喷滴灌、防霜风扇、排水沟等的建设。四要丰富茶园的生物多样性,种植遮阴树、行道树,加强生态茶园建设。五要进一步提高茶园的管理水平,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技术等。六要加强茶园气象的精准监测,做好茶园气象灾害防御的靶向服务。

(中国气象报记者 罗澜)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