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茶做黑茶

找到约2,663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红茶,绿茶和黑茶的区别

  红茶:红茶属于全发酵茶,以一芽二或三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在室内充分氧化、发酵,最后再进行干燥处理的四个工艺程序而制成的茶叶成为红茶。在发酵过程中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经氧化生成红茶色素,使红茶具有汤红叶红的特点。红茶又分为小种红茶、功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类。红茶深受欧美各国消费者的欢迎,是世界茶叶贸易的最大宗产品,是我国第二大茶类。

  绿茶:绿茶属于不发酵茶,是我国产区最广、产量最多、品种最佳的一类茶叶。绿茶的产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70%左右。绿茶按照初制过程的杀青和干燥方式不同,可分为蒸清绿茶、烘青绿茶、炒青绿茶和晒青绿茶4种。杀青是绿茶初制的关键工序,通过高温杀青,迅速钝化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物质的酶性氧化,保持绿茶、绿叶、绿汤的特色。

  黑茶: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主要品种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茶、云南普洱茶。其中云南普洱茶古今中外久负盛名。黑茶采用较粗老的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四个初制工序加工而成。渥堆是决定黑茶品质的关键工序,渥堆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会使成品茶的品质风格有明显差别。黑茶压制茶的砖茶、饼茶、沱茶、六堡茶等紧压茶,是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饮料。

  红茶,绿茶和黑茶的区别
  1、生产工艺不同

  绿茶:绿茶的加工,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
  红茶: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
  黑茶:黑茶的发酵属于利用外来微生物发酵,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一系列的流程来制造而成,发酵时间需要很长,从而其叶片的颜色变成黑褐色,这也是黑茶的得名的由来,属于全发酵型茶。
  2、产地不同
  绿茶:中国生产绿茶的范围极为广泛,河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四川、陕西(陕南)、湖南、湖北、广西、福建是我国的绿茶主产省份。
  红茶:红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比如福建,广东,云南,四川都有。
  黑茶:黑茶的生产地主要有:湖南益阳、桃江、宁乡、汉寿、临湘,湖北鄂东南咸宁市的赤壁、通山、崇阳、通城等地,在四川,云南省也有产黑茶!
  3、口感不同
  绿茶:相对而言较为清淡,好的绿茶口感有鲜爽的,有甘甜的,有醇和的。
  红茶:滋味浓醇,由于在发酵过程中把鞣酸凝固了,因此不像绿茶那样涩。
  黑茶:黑茶干叶颜色油黑凝重,汤色澄黄,叶底黄褐,香味醇厚!
  4、功效不同
  绿茶:绿茶较多的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清爽”的特点。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杀菌、消炎等均有一定效果。绿茶性寒,有清热解暑、解毒止渴的作用。
  红茶:红茶是全发酵茶,特点是经冲泡后呈红色汤汁,味甘性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提神益思、解除疲劳等作用。可加奶或糖做花式饮,还保护胃黏膜,有养胃护胃的效果;红茶有助消化去油腻,抗衰老,软化血管等功效。
  黑茶:黑茶有止渴、抗辐射、助醒酒、促进消化、减肥、延缓衰老、降胆固醇等作用,能增强大脑中枢神经活动的敏锐性,提高思考能力、降血压、抑制动脉硬化等等。
  红茶、黑茶、绿茶都具有保健的功效,对身体健康都是很好的,没有绝对的哪一个更好。只不过三者之间需要根据我们的体质进行选择喝哪一个茶!


马胜学博士:安化黑茶要融入现代茶饮发展的大趋势

  马胜学,广东国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上海合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是拥有深厚学术背景和多项研发成果的著名食品和饮料专家。

  马胜学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后赴美国深造,先后获得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硕士学位、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州立大学食品生物工程博士学位和美国佛罗里达州Keller研究生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

  马胜学曾担任全球顶级食品企业高管,历任美国立顿茶公司研发部茶研究课题组长、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研发部资深食品学家、星巴克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和亚太区副总裁(主管研发和食品质量安全),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掌握了茶、咖啡、果汁三大饮料核心技术的专家,在新产品开发、茶多酚抗癌、香精香料的研究应用、茶叶提取和缩汁技术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多项美国和中国专利。

  本刊记者专访马胜学博士,马博士对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方向性的很有见地的观点。

  安化黑茶品牌价值无限。茶的确是个好东西,它的最早发现是因为其解毒功能,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以茶最早被作为解毒之用。后来逐渐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绿茶、红茶、黑茶等。茶的发酵实际上是一种以茶多酚等作为底物的氧化过程:从儿茶素单体,变成双分子的茶黄素,到多分子的茶红素,再到聚合体的茶褐素,茶汤的颜色也变得越来越深。我们为什么说茶好,主要是从它的成分来分析,茶叶中含有很多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茶多酚是其主要一类功能性成分,而儿茶素又是茶多酚中的主要成分,其中酯型儿茶素是茶涩味的来源。

  茶应该是自然界中唯一的一种“阴阳一体”的植物,它既能让你兴奋、激动,又能让你恬静、放松,这主要是由它的物质基础决定的。它含有咖啡因,咖啡因能让你喝下去后激动、心潮澎湃,让你醒脑;茶里面同时含有茶氨酸,茶氨酸能让人平静、放松。另外,茶叶中还有茶多糖,对人体血糖有较好的调剂作用。所以,茶是很有特点的。讲到绿茶,我们都知道它抗氧化能力很强,但是有的人喝了后胃不舒服,因为绿茶里儿茶素含量多,人们会觉得涩度比较强,收敛性也比较强。因此许多人更喜欢饮用发酵的茶,如乌龙茶、红茶,香味也比较浓。另外还有两种后发酵茶,那就是普洱和黑茶(此处黑茶指安化黑茶,后文同类情况不再标注),普洱中的生普有人不把它归类为普洱茶,认为它属于绿茶的一种,但是熟普是经过堆放发酵的,里面的茶多酚转化为茶红素和茶褐素,分子量越聚越大,但它有个特点,在发酵的时候,微生物菌群不受控制,存在杂菌。而黑茶,特别是茯砖茶,和普洱茶有一定差异,它们虽然都属于后发酵茶,但是茯砖茶有个特征工艺,就是培育金花菌,杂菌被抑制,相对干净。我们都知道“金花”冠突散囊菌对人体健康是很好的,茯砖茶也是黑茶的一种。我们讲的大部分黑茶,都是要经过控制它的菌群培养,成分、香味会受到含梗量的影响,黑茶煮了以后梗里面的东西就出来了,香味会比较浓。

  所有的后发酵茶,包括普洱、黑茶里面都含有一些茶红素和茶褐素,对去脂、去油腻都有效果,只是程度不同。我认为要真正把黑茶发扬光大,就应该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不同的发酵途径、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地区,主要的内容物质有什么差别。只有搞清楚了差异之后,才能比较,只有讲清楚它的物质基础,别人才会相信它的功能和效果。

  我觉得既然安化黑茶品牌已经打响,有了名声,大家一讲到黑茶说的就是安化黑茶,这个品牌价值无限,要继续发扬光大,精耕细作。我看到刘仲华院士的团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还可以进一步挖深。

  茶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早发现“一片树叶掉进水里变成茶”后,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实际上都是属于纯茶的时代、泡饮的时代。这是属于一个平衡营养的时代,因为当初觉得喝茶刮油,吃了油腻的东西要喝茶。后来发现,作为一个产业,效益实在太低了,就光靠家里泡茶叶,一天泡不了多少,消耗量非常低,又不方便携带在外饮用,于是就发明了工业化的茶饮,就是即饮茶,标志着茶饮进入第二阶段。即饮茶可以添加糖、香精、色素和多种添加剂,既好看,又好喝,还能增加营养和能量,特别是保质期长,方便携带和饮用,关键是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可以一下子生产几千万瓶,消耗了大量的茶叶,这样茶饮业很快发展起来了。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期,人们发现这种茶饮料虽然不错,但是里面加了大量的色素、糖,人们开始发福了,肚子大起来了,总觉得不健康。这一阶段可以称为营养补充阶段。

  第三阶段是过去三五年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可以称为现代茶饮。现代茶饮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九十年代初从台湾进到大陆的奶茶店逐渐流行了起来,小年轻很喜欢,上海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奶茶店。当初的奶茶是用茶粉加奶精和香精配成的,香甜丝滑,很好喝,比纯茶好喝多了,又没有工业化茶的痕迹,消费者觉得是手工的,很稀奇。从1995年到2015年,现代茶饮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地,茶粉改成了茶叶的提取物,加的奶精也改成了品牌纯牛奶,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15年广东的喜茶等新式茶饮突然爆发,茶颜悦色、奈雪等品牌陆续崛起。新式茶饮就是在茶的基料里面加入水果、奶、糖,让它变得好喝、营养。正好年轻一代90后、00后进入消费茶时代,他们不固执,觉得好喝就是茶,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喜茶从2008年开始做到2015年爆发,今年估值达到160亿;奈雪茶估值是60亿。现在投资方大量涌入,认为这是一个新的风口,其实并不是茶真的多好喝,而是年轻一代80、90、00年代的人口加起来达到5亿人左右,90到00年代的人口差不多有2.5亿人,这批人进入喝茶大军,所以一下子起来了。为什么新式茶饮掀起了风暴,这就是原因所在。虽然产品好是重要因素,但是最关键的是因为这批人追求健康。现在的茶饮已经进入功能性的营养茶饮时代,它强调功能,人们认为喝了这个茶能补充维C、钙或其他的营养物质。

  这就是茶饮发展的三个时代,从营养的角度来说,就是从最开始的平衡营养到补充营养到现在这一阶段的功能营养。以后怎么发展,其实大方向不会变,只是补充的东西会不断更新。我称之为“四化”:首先要休闲化,人们喝这个东西是为了休闲、放松;二是社会化,我请你喝茶,现在的茶饮店比咖啡店要大,有个地方可以坐下来喝杯茶;三是健康化,喝的东西都很好,有利于健康;四是标签化,这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我喝得起,就像喝咖啡一样。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追求的就是这些东西,但是它的替代会越来越快,比如水果,今天可能是草莓,明天可能就有另外的东西,只要有新的东西加进去,替代会更快。茶饮门店店面会更大,环境、座位会做得更舒服,让人觉得这个地方除了休闲、有社会地位以外,还有健康的东西。再就是它的包装形式会完全不同,我会让你看到我的茶是怎么提取出来的,我让你看到我加的是真正的牛奶,让你看到我的料是货真价实的。关键还有网红推广,你看现在很多直播,到哪里都打卡签到,这就是网红经济,通过互联网,微信、抖音都促进了新式茶饮的发展。

  安化黑茶要融入现代茶饮发展的大趋势。安化黑茶要做大,一定要把它的下游产品做好。易泡科技做的智慧茶饮机是一个方面,让茶变得更方便、更快捷、能够让更多人知道安化黑茶。但是怎么让黑茶做得好喝,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要考虑到它的便利性和添加的物料。另外,我们不能光考虑从茶饮的方向走。因为都是做茶人,所以总想着茶是用来喝的,思维是固定的,其实我们要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能不能把它做成另外的食品?现在饮料的食品化和食品的饮料化是相互穿插的,它既然有那么多去脂的物质,可以考虑把黑茶的提取物做到食品里面,有的人已经把它做成代餐了,但是能不能更延伸?蛋糕、面条里面能不能加?都是能加的,这些都是食品。现在的抹茶,蛋糕、冰淇淋什么东西都有,那我们的黑茶为什么不能去这么做?

  还有,我们安化有很多具有地理特征的药食同源的植物,它跟安化黑茶搭配起来以后,可能效果会更明显。我们不从医学上面去开发,但是从药食同源的角度,从药膳方面是不是也可以开发呢?中国人相信中药,黑茶从某种角度来说,经过发酵转化加工后,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中药,怎么样让它的药性、功效能够进一步发挥,也是可以研究的。

  黑茶做饮品是完全可行的,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一款专门的饮品叫安化黑茶。做一个成功的茶饮或食品,简洁、方便、好喝是关键,任何东西不好喝,人家喝了一次就不会再来了。要针对不同的人群细分市场。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对于中老年消费者来说可能不一定喜欢,他们喝茶觉得这是典型的纯的黑茶,觉得这是好的东西,具有黑茶独特的风味,一喝就知道;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管你是什么茶,只要好喝就行,可能里面加了什么添加剂、糖,并不在乎。

  智能化茶饮是一个大进步,智能化推进了茶产业的发展,是对门店的一个重要补充,门店需要人工、房租、培训等投入,费用相当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差不多有40万家门店,每年有20万家新开的门店,但倒闭的也有20万家,过去几年基本上处于平衡。现在有了这个机器,满足了快捷、方便的需求,如果还能做到比较好喝,至少对门店是一个重要补充。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做成比门店还多的产品,因为可以DIY,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配,会吸引大批的年轻人,消耗的茶叶量会很大,可以把茶叶上游的堰石湖打通。

  如果茶叶买了回去都放家里储存,越存越多,没人喝,喝几十年都喝不掉,又不像过去送礼比较多,光靠自己喝能喝掉多少?所以,一定要做深加工。做绿茶把茶多酚提取出来可以做保健品,把茶氨酸提取出来可以做睡眠安神的产品,把咖啡因提取出来可以加到保健品里做兴奋提神的产品。黑茶里面有茶褐素,这个东西是特有的,可以做成保健品,也可以做成食品原料,可以加到大宗的食品里,也可以做成功能性的食品,只要吃了加了这个产品的食品就可以瘦下来,这些东西可以消化大量的产能。

  怎样让黑茶变得有味道、香气十足、十分诱人,这是一个难题。但是黑茶有它的强项:第一,安化黑茶名气已经出来了,讲到黑茶就知道安化,黑茶的健康价值也在不断地被发现;第二,现代的加工工艺可以让它变得更好喝,可以人工赋香,人工改变它的口味。假如一种特殊的香味能够让人感觉到很好,然后告诉他这就是黑茶,年轻人一喝就知道这就是黑茶,那是不是很好?消费者需要引导,出了湖南,很多人不知道黑茶。黑茶需要引导需要宣传,就像当初的苹果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个手机怎么卖?键盘都没有,通过引导发现就是好用,年轻人用过了用其他有键盘的手机还觉得太低档了。如果黑茶能做成这样就成功了,所以要靠引导、靠科技来引导,要跳出圈子,要做跨界。

  原载于《安化黑茶》2020年第4-5期合刊总34期

世界绿茶发展中的“中国担当”——周国富在中国·绍兴嵊州“全球绿茶发展论坛”上的主旨演讲(重磅!全文!收藏)

国际绍兴(嵊州)绿茶大会为龙井茶炒制能手颁奖

3月22日,首届国际绍兴(嵊州)绿茶大会暨第20届越乡龙井茶文化节在浙江嵊州启幕。这是素以“一圆(珠茶)一扁(龙井茶)”闻名的茶乡嵊州,再一次实力“秀”出出口和名优茶两张茶业“王牌”,并以绿茶强市之姿谋全球绿茶发展的一次高调“出镜”。摩洛哥王国、美国、加拿大、英国等20多个茶叶生产国和主销国及国内茶界代表大咖纷纷与会。


“共商绿茶发展大计,这是嵊州茶人的担当,也是绿茶大省浙江和绿茶大国中国的担当,还是与人类健康和福祉紧密相关的大课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政协原主席周国富在“全球绿茶发展论坛”活动中发表重要演讲。他回顾了中国绿茶的发展历程,细数绿茶的历史价值、功能价值、资源禀赋和所面临的的重大机遇,以“做优绿茶,做强产业,走中国绿茶特色发展之路”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演讲全文N多干货,信息量十足,现全文放送给诸位茶友,一同思享国际(嵊州)绿茶盛会!



各位来宾、各位茶友:


       大家上午好!


       在春茶飘香的美好季节,沐浴着“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和“新中国七十华诞”喜庆的春风,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关注绿茶发展的朋友,相聚在中国茶乡——绍兴嵊州举办的“全球绿茶发展论坛”,共商绿茶发展大计,这是嵊州茶人的担当,也是绿茶大省浙江和绿茶大国中国的担当,还是与人类健康和福祉紧密相关的大课题。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对各位来宾、各位茶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讲两点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中国绿茶发展的渊源和魅力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五千年的茶和茶文化发展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光辉灿烂,魅力无穷。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明进程中,中国绿茶在凤凰涅槃中蝶变演化出一片万紫千红的茶春天、茶世界。



1.中国茶和茶文化发展史,是一部以绿茶为主脉,茶以文兴、文以茶扬的创新发展史,也是一部国运与茶运紧密相连的奋斗创业史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绵延元明清,衰弱于近代,振兴于当代,造福于人类,文明于世界。周代开始植茶,西汉《僮约》记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丝绸之路”为人类文明进步树立起辉煌的丰碑。唐代已有80多个州产茶,唐代宗在浙江长兴顾渚山设立贡茶院,茶圣陆羽著《茶经》,开辟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茶和茶文化进一步随着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传播到亚洲、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末茶点茶法传至日本形成抹茶道的特色流派。举国上下,无论是皇宫达贵、文人墨客、儒释道家、寻常百姓,茶和茶文化繁荣兴盛,“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是其真实的写照。


明清


元明至清前中期,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龙团凤饼”推广散茶后,炒青、烘青、蒸青、晒青到窨花等绿茶生产方式各行其道,沸水冲泡茶叶(撮泡法)成为主流饮茶方式,大大丰富着绿茶种类,龙井茶、碧螺春茶等一批名优茶成为贡茶新贵,还派生出黄茶、白茶、黑茶、青茶、红茶和花茶等茶品类,茶饮习俗进一步走向世俗化、简约化和功能化,极大地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消费,有力地推动着茶和茶文化的世界传播和对外贸易,在清代鼎盛时期,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占其总贸易额的80%以上。鸦片战争失败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战争不断,国运衰弱,茶经济和茶文化惨遭沉重打击,新中国建立初的1950年,中国大陆茶叶产量仅为6.52万吨 。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七十年中,中国茶和茶文化进入恢复性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成为快速发展的振兴复兴期。2017年,中国茶园面积达到45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61万吨,成为世界产茶大国;全国茶消费人群近5亿,年人均茶消费量增至1.2千克,已是世界茶消费大国;茶和茶文化日益成为经济产业、民生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和富民惠民产业,是国家的重要国计民生,中国茶和茶文化已经全面进入盛世兴茶、再创茶业强国的新时代。




2.中国绿茶的宝贵和多姿风韵美轮美奂,令人称羡。



绿茶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宝贵礼物,具有自然、绿色、美丽、健康、文明的诸多特质。人类最早发现的、认知的、利用的、享受的就是绿茶,绿茶是茶之本、茶之源、茶之长,她在茶中的主导地位坚定不移。



中国绿茶的最大价值在于未发酵、纯天然、全营养、爽而美。

  茶株中富含700多种化合物,其中主要功效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等保留率在85%以上,叶绿素保留着50%左右,茶氨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损失也少得多。

      绿茶对人的保健功效不仅被几千年的茶饮实践所验证,还随着当代科学的研究不断被发现和证明。如《神农本草》、《晏子春秋》、《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古典医药书籍均有茶与健康的记载,药食同源、茶食、茶疗早已被人们运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绿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衰老、抗癌、抗辐射、防治心血管疾病、防治口腔疾病、预防阿尔兹海默症、防治眼疾、降脂减肥等功效。据国家官方网站统计,2004年至2014年,在茶保健食品中,以绿茶为原料的茶保健食品数量最多,为49.49%,绿茶在膳食中的利用独占鳌头。由于茶在人类健康中的价值,绿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人类六大健康饮品之首(绿茶、红葡萄酒、豆浆、酸奶、骨头汤、蘑菇汤),被美国《时代》杂志社评为全球十大健康食物(番茄、菠菜、坚果、椰花菜、燕麦、鲑鱼、大蒜、蓝莓、绿茶和红酒),美国医学基金会主席认为茶多酚是21世纪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效果的化合物,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茶是人类仅次于水的健康之饮等等。




中国绿茶的最大魅力在于文化功效。

  中国绿茶的最大魅力在于文化功效

     茶圣陆羽的《六羡歌》、诗僧皎然的《三饮诗》,茶诗大家卢仝的《七碗茶诗》、文学大家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绝妙诗句等历代文人墨客所阐发的人生感悟和赞美,给茶赋予了“含蓄内敛”、“品茶品茗品人生”、“茶禅一味”、“雅俗共赏”、“茶可清心”等等富有哲理的人文内涵,彰显了绿茶的养心、修身、交友、和美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让茶人如痴如醉、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精神享受,获得身心愉悦的无穷乐趣。



  3.中国绿茶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绿茶大国。

1

  中国绿茶资源丰富。在中国江南、江北、西南、华南四大茶区,几乎都生长着适宜制作绿茶的茶树品种。从历史到当代都有大量的绿茶生产和消费,其中浙江、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都是绿茶主产区,长江以北的河南、山东、陕西等地虽然茶叶产量不大,但主产的也是绿茶,即便是福建生产的清香型铁观音和云南生产的普洱新生茶,也接近绿茶。适宜绿茶生产的中小叶种茶树,无论灌木、乔木,无论高山、丘陵还是平原,所采茶叶都适合做绿茶。2017年,全国4500多万亩茶园中,用于制作绿茶的面积高达61%(黑茶14%,乌龙茶13%,红茶10.7%,白茶1.0%,黄茶0.3%);中国茶叶产量261万吨,其中绿茶产量占61%;绿茶国内销售占据半壁江山,市场总额为52%。

2

  中国绿茶种类十分丰富,名优绿茶品牌群星灿烂。由于历史的积淀,科技的支撑,匠心的打造,名优绿茶品牌丰富多彩,如浙江龙井、江苏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庐山云雾、恩施玉露、信阳毛尖、崂山绿茶、蒙顶甘露、四川竹叶青、峨眉雪芽、都匀毛尖、白沙绿茶、西山绿茶等等,不胜枚举。同时,绿茶还异化派生出安吉白茶、中华黄茶、紫色茶等新奇特新种类,不断丰富着绿茶种类的大家园。


3

  中国绿茶种质资源丰富,制作工艺独具一帜,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在茶树育种、培育和推广上,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117个,其中适制绿茶的品种达到45个,占38.5%;绿红茶兼用的品种33个,占28.2%;还有一大批土生土长、特色各异的优质良种各放异彩。在茶树营养学研究上,以提高绿茶品质为目标的养分需求特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品质控制上,绿茶品质成分变化研究更加全面系统,绿茶质量标准更为科学和完善。在制作工艺上,匠心独具的传统工艺精益求精,各具风采,小而美的茶庄茶品亮点纷呈,人见人爱;绿茶加工技术不断提升,自动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线广泛使用,品牌标准打造更加可控;绿茶的衍生新产品研发开发成为创新创造热点,抹茶生产方兴未艾,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用品、茶化妆品、茶工艺品等层出不穷,六茶共舞、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已形成广泛共识。


4

  中国是世界绿茶大国,也是绿茶国际贸易大国绿茶是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主导茶类,2017年,世界绿茶总产量201.8万吨,中国绿茶产量为172.2万吨,占比达85.33%;全球绿茶贸易总量38.8万吨,中国为29.5万吨,占比为76.05%;中国茶叶出口量为35.5万吨,其中绿茶出口占83%,占据茶叶出口的主导地位。虽然目前绿茶国际市场主要在日本、东南亚国家以及中东、非洲的穆斯林国家,出口贸易的茶大多是大众茶和原料茶等中低端茶类,但是随着人们对绿茶的保健功效的深入认知和倾心,以及一些世界茶人对中国名优高端绿茶品类的价值和内涵的挚爱和追捧,中国绿茶尤其是高端名优绿茶的消费需求将大大提升,中国茶以名优绿茶品为引领在“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开放的道路上将会走得愈来愈宽广,中国绿茶发展的潜力无限,前景灿烂。







二、做优绿茶,跨越绿茶,延伸拓展,用心打造强而美的绿茶特色产业



       

       当今中国,国运昌盛,茶业兴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健康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等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正处在盛世兴茶的历史机遇期。


中国绿茶的创新发展,要从全球视野望茶,从立足国内看茶,从目标导向观茶,从问题导向探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茶,充分发掘茶和茶文化的物质价值、文化价值和世界价值,全面深入推进绿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特色发展。


创新发展绿茶,要以市场为导向,正确把握健康、品质、安全、品牌、拓展、文化六个关节点。人人都夸颜色好,更求茶香满人间,致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做优绿茶,用诚信、匠心做优绿茶。


中国各大茶类,争奇斗艳,各领风骚。黑茶以“金花”取胜,黑茶汉饮拓展新市场。普洱茶以“生态”动人,老茶树价值千金。红茶以“普饮”悦人,企业做红茶成为时尚。青茶以“香”诱人,清雅浓郁遂成传袭。白茶以“老”得道,三年宝七年药。黄茶以“珍”引人,嫁入皇宫名天下;安吉白茶、中华黄茶、紫娟紫笋以“奇”为贵,颇受饮者欢迎。绿茶以“未发酵、纯天然、全营养、爽而美”著称,具有自然、绿色、美丽、健康的天生丽质,饮者众多,堪称茶中老大。   

      

做优绿茶,就求品质,讲标准,响品牌。品质是绿茶的生命线,标准是市场的通用语言,品牌是消费的通行证,诚信匠心是品牌品质的命门。坚持发展名优茶和大宗茶、原料茶“两条腿”走路,做优做好品质茶。要深入研究绿茶的内含特质成分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系,从茶树品种、土壤气候环境、茶园建设、栽培管理、制作工艺、包装冲泡等进行综合研究、全程管控,确保安全、营养、品味、健康的优质化,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要着力打造中国绿茶系列品牌,不仅要有一批地域知名品牌,也要有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文化品牌,更要有一批强而美、强而大的国家级、世界级的大品牌,讲好中国绿茶的故事,展现文化自信的软实力,增强市场的话语权和竞争的主动权。


2.跨越绿茶,延伸拓展,丰富业态,做强大绿茶产业。


跨越绿茶、六茶共舞,做强大绿茶产业,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必然,美好生活的需要,目的在于立足于绿茶,又跨越茶叶,致力推进六茶共舞、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充分发挥绿茶资源优势,创新绿茶产业新业态,顺应时代多元需求,促进绿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发展。


理念为先,文化为魂,科技人才驱动,协同创新是六茶共舞、跨界拓展的强茶之道。发展绿茶产业,就叶子、做叶子、卖叶子是必要的,这是基础课、老家底,要使出看家本领、匠心打造,做好美丽事业,但是平面市场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不妨顺应市场、切换频道,上品富(业)态,走向新天地,做强绿茶大产业。重要的是绿茶产业要更多更好的上品富态,即开发饮品、食品、药品、保健品、日化用品、化妆品、纺织品等等,不断创新新业态、丰富多业态,做强绿茶大产业。


3.破解大国小农难题,走出一条县域强茶特色路径。


大国小农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家庭承包是我国本源性制度。当前,中国茶业发展中存在的大而不强、大而不彰以及茶叶内外贸易等诸多问题,根源大多于此。最近,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中指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为此,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去年对“浙江安吉、福建安溪、湖南安化”(简称“三安”)的县域特色发展茶路进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将在今年5月中国国际(杭州)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论坛会进行“三安+X”的主题研讨。我们在调研中认为,要破解大国小农难题,实现县域中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必须深入推进以茶农利益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创新,以产品研发开发为中心的科技(人才)体系创新,以提升全产业链为目标的行业间的协同创新,以党政主导,企业主动培育壮大新型茶业经营主体的带动力和创新力为重点的政策服务体系创新,以增强茶产业内外市场话语权和竞争力的营销文化创新等五大创新。




新中国建立七十周年,中国茶人顽强拼搏,使中国成为世界茶叶大国,但要建成茶业强国,任重道远。


中国茶人要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科学思维:以战略思维统揽全局,以历史思维承前启后,以辩证思维弘文强茶,以创新思维引领发展,以底线思维掌握主动。


中国茶人要坚持文化为魂。富有文化的茶叶是中国人的自豪,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引领,文以茶扬、茶以文兴是兴茶之道。


中国茶人要团结共荣,团队团结、企业团结、茶人团结,团结一致做强强而美的绿茶事业。“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独行只能走快,众行才能走远”,牵起手来,才有同一个世界

找到约2,614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