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茶变红

找到约1,742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刘仲华:黑茶变“红”的“魔术师”

    近年来,黑茶、白茶、黄茶纷纷走进人们的生活。特别是黑茶,几乎成了“湖南茶”的代名词。从当年的个把亿产值到现在的过百亿元,黑茶产地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的老百姓用一句话概括:从中国六大茶类的千年老四一跃为老二,我们的黑茶,红了。

    黑茶是怎么变红的?

    这个巨变,离不开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和他的团队。

    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刘仲华领衔的《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2016年度全国茶学界唯一的获奖项目,也是2008年以后全国茶业界唯一的国家科技成果奖。

 

    黑茶“红”了

    出长沙,过益阳,进安化,资水两岸,雪峰山下,只见座座茶山、幢幢茶厂、间间茶铺,空气里都荡漾着茶的清香。一到这里,刘仲华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进厂房,穿店铺,爬茶山。三尖三砖一花卷、千两茶、紧压茶、茯茶金花,刘仲华如数家珍。“来安化多少次?”“无数次。”深冬冷雨中,他紧了紧衣领,打着雨伞回答记者的提问。“确实数不清,光是我们厂子,至少来了十几次吧。”安化白沙溪茶厂总经理刘新安说。早在30多年前,刘仲华的老师施兆鹏就多次来安化,当时没车,施兆鹏是坐着拖拉机往茶厂跑的。

    “茶园面积28万亩,加工企业120多家,茶产业综合产值120多亿元,全县108万人口,从事茶产业的达32万。黑茶产量连续十年全国第一。”安化县委书记熊哲文说,没有湖南农业大学,没有农大的教授们,安化黑茶不可能有今天。现在的这些数字,是十年前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安化万两黑茶的“世博茶”,居然拍出278万元的高价;2015年安化黑茶文化节,4天签约83.5亿元。

    “我现在是坐等买家。”安化建玲茶业总经理贺建中说。他16岁到茶厂当工人,茶厂衰落后下海做竹木地板,刘仲华通过科技创新把黑茶产业的影响力做起来后,贺建中扔下做木地板的6000多万元设备,马上转向办茶厂。如今,贺建中的厂年产值近亿元,他庆幸自己的选择,更感谢刘仲华团队的技术支持。“这次新产品出来后,麻烦你们再化验评鉴一下。”他边泡茶边给刘仲华“布置任务”。

    来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湖南六大茶类(干毛茶)总产量为17.2万吨,其中黑茶6.93万吨,仅次于绿茶。而十年前,这个数字仅仅是5000多吨。

    黑茶“红”了,火了。为什么?

    “绝不是炒作,是科技创新的结果。”湖南省茶业集团副总经理彭雄根说。他是刘仲华的大学同学,亲眼见证了刘仲华和同事们让黑茶“红”起来的全过程。

 

    向茶而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还在师从施兆鹏教授读硕士的时候,刘仲华就开始研究黑茶品质形成机理。1991年,《茶叶科学》刊登了“黑茶制造化学”专辑,这是导师和他为主的研究团队历时4年多日夜加班的心血。1992年,硕士毕业才3年多的他,破格晋升为副教授,那年他27岁,是当时全国茶学界最年轻的副教授,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

    下一步干什么?他觉得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学校支持下,他以团队的研究成果为依托,牵头成立了长沙金农植物制品有限公司,在中国率先实现了茶多酚、儿茶素等功能成分提制技术的产业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他和团队在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新技术方面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其相关创新技术与新产品,先后在10多个省份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新增产值100多亿元,年新增利税10多亿元,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2008年,刘仲华主持的“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新技术与产业化”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年的“学研产一体化”公司经历,使刘仲华深深认识到,为学术而学术,为论文而论文,这样的成果没有生命力。既然研究茶叶科学,就要研究深、研究透,就要为茶产业所用,为茶农造福。

    对湖南来说,最需深度研究开发的是黑茶。黑茶是湖南的传统优势产品,早在明万历年间就被定为官茶,其产量为世界第一。丝绸之路开通后,因其能补充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且能消解脂肪、袪除油腻,被边疆牧民们视为“生命之饮”。最兴盛时,安化有八大茶叶镇、三百家茶行、十万茶工,但是长期以来,黑茶仅仅只是边销茶,几无改进创新。

    2000年后,刘仲华第一次来到安化考察黑茶产业,“产茶大县,历史悠久,但生产方式和制作水平实在要大改进。”刘仲华说,当时自己是和导师一起来的,看到那些质地粗老的原料、土气笨拙的包装、粗放落后的作坊式加工,以及储运不便、质量控制不稳、健康机制不明等发展瓶颈问题,他心里很难过,他和同事们决心以技术创新来推动黑茶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为这简单的4个字,刘仲华和同事们可以说拼尽了洪荒之力,度过了无数不眠之夜。“泡在黑茶里了。”同事中,不止一人这样评价。

    茯砖黑茶具有“金花”现象,也就是在制作中产生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这要求无论是紧压茯砖茶还是散茶,无论是老叶还是嫩叶,无论是有茶梗还是无茶梗,都要“开出”漂亮的“金花”,都要达到统一的标准:每克干茶上的“金花菌”20万个以上。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仲华团队来来回回搞了上千次。为了深度发掘黑茶的健康奥秘,他带领团队从化学物质组学、细胞生物学到分子生物学,从体外试验、动物实验到人体临床,系统研究黑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效果及作用机制,奠定了黑茶“健康消费”的科学基础。

    “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刘仲华一再说。这个“巨人”,一是指他所在的湖南农业大学,二是指他的各位前辈老师们,三是指在黑茶生产第一线的制茶技师们。十几年来,在这些“巨人”们的帮助下,他带领团队揭示了黑茶加工中优势微生物种群及其生物学特性、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与品质风味形成机理,探明了黑茶主要功能成分组成、调节糖脂代谢和调理肠胃的作用机制;发明了黑茶加工新技术;研制了黑茶加工系列新装备,建立了黑茶质量标准体系,研发了方便型、功能型、时尚型黑茶新产品。益阳市茶叶产业办主任李建国说:“他的研究成果渗透了我们黑茶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的整个产业链。”

 

    茶在召唤

    “茶是他的命。”记者采访了他的几十名同事、学生、茶商,在问到刘仲华与茶的关系时,几乎所有人都这样回答。

    对35年前考入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这件事,刘仲华说是个意外,“我真的都快哭了”。当时被人看好是“北大清华苗子”的他,拿到成绩单的时候脑袋都懵了,他不情不愿地填了个湖南农业大学果树专业,可没想到最后被录到的是茶学专业。“两片叶子还要设个专业?”此前从未喝过茶的他不解。

    从16岁进校第一次听到“茶学”两个字,他便一天都没离开过茶,“把自己当成小白鼠了,试一次喝一次,甚至搞到醉茶”。他上课、指导研究生发论文、指导茶企,主编或参编关于茶的专著12部,发表关于茶的学术论文40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多个,还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凡是世界生产茶、研究利用消费茶领先的地方,就有他的足迹。大家都佩服他超人的精力,他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点才睡觉。“这算什么,他经常通宵熬夜。”学生们“控诉”,经常是所有人累趴下了,他还精神抖擞。有次搞项目材料,他居然是从晚上8点搞到第二天下午5点,也不知他哪来那么好的精力。

    他提出“黑茶是21世纪人类健康新希望”,如何证实这个论断?他和团队一次次往返茶企和实验室之间,“神秘千两茶,神奇养生功”“科学解密茯茶的保健养生功效”等一系列专业且通俗的科普文章、实验报告相继诞生。2005年11月,他联合湖南茶业集团,邀请日本34位对安化黑茶有了解的人士,包括茶科学者、企业家、消费者,在湖南农业大学举行了中日茯茶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刘仲华亲自领着日本代表团到黑茶销售大省新疆实地考察。“中国十大寿星有5位是新疆人,日本人当时大吃一惊。” 刘仲华说,从此日本对黑茶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迅速提高。

    2014年,益阳市人民政府组团到哈萨克斯坦等国宣传推广黑茶,邀请他作为代表团专家去讲学,他欣然答应。“这样的事太多了。”因黑茶和他结缘的益阳市副市长谢寿保说。一次,台湾来了30多家媒体到益阳考察安化黑茶,当时刘仲华刚从加拿大回来,受益阳市政府之请,他连夜自己开车赶到安化。2012年9月22日,安化举行黑茶文化节,当时刘仲华因脑血管瘤正住院治疗,他不顾医生反对,赶着出院,颠簸几个小时到大会现场组织中国黑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他这个人,就是为茶而生,为科学而生。因为,茶在召唤着他。

 

    因茶致富

    “我只包了两个山头的野生茶,千把万元产值吧。”开车的杨师傅不经意的一句话,把我们吓一大跳。他说他一年只做半年事,专做“千两茶”,就是像大炮筒子的那种黑茶,一支12800元,供不应求。

    在安化,像杨师傅这样的百万元、千万元户,数不胜数。华莱生物公司2009年成立时只是销售黑茶,后来刘仲华团队进驻安化后,创始人陈社强果断转向,建基地、办茶厂。“今年上缴茶叶税收保底1.5个亿。”站在现代化的厂房里,副总经理曾卫军介绍,“5条生产线,世界一流的黑茶自动化生产线,都是刘仲华带领团队帮我们一起设计的,里面融入了刘老师的3个国家发明专利。”

    安化是国家级贫困县。“安化黑茶真正实现了产业精准扶贫。”县委书记熊哲文说,黑茶产业近三年增加农民就业岗位50000多个,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10000多元;借着“安化黑茶”这块金字招牌,县里建起了古茶市、中国黑茶博物馆、中国黑茶大市场、中国黑茶产业园等,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2016年,安化县的茶叶产业综合规模突破120亿元,仅茶业旅游的综合收入就超过了10个亿。(本报记者 李伦娥 通讯员 吕志 李苗)

 

云南“民国红汤茶”的当代启示录

这两三年来,喝了许多香甜的普洱生茶。我经常对各种老板说,你喜欢做香香甜甜的茶?老板说,北方人喜欢。其实我想说的是,许多企业还停留在以口感卖茶的阶段,而不是以身体来卖茶的竞争2.0。口感跟体感是两个概念,口腹之欲与保健养生是做茶的两个不同体系……

口腹之欲与保健养生是做茶的两条赛道

快速激发茶性之香甜,与慢养醇化是制茶的两个根本分野。

熟茶的回头客多,是老百姓喝了身体受用。生茶不走醇化路线,不深入饮食养生文化,也就是食养层面,成为老百姓日用的东西,是没有前途的……

百姓日用而不知,但他的身体是诚实的,他的货币选票是真实的。

包括小罐茶,也只是术的层面做得好,离老百姓的日用之道还远。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小罐茶将来会变得传统的原因,因为最终要回归传统之道。

生茶会回归民国的红汤茶,现在的生茶严重绿茶化!

建国后,云南传统晒青毛茶的工艺,被学院派专家篡改为晒青绿茶工艺,这是普洱生茶绿茶化的根源。

传统云南晒青毛茶,是醇化理念制茶,跟现代茶学体系下的晒青绿茶有很大不同。按照现代茶学体系,我们抛弃了太多传统珍贵的东西。

普洱茶的前期醇化很重要,也就是晒青毛茶的醇化制程很重要,不能光靠后期仓储醇化。简单来说,绿茶化的东西,虽然后期醇化,但品质肯定有影响。

易武有个老茶人很不鸟专家,开始我不明白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原来如此……

云南传统晒青毛茶的真相:具有轻度前发酵痕迹的后发酵茶类

云南传统晒青毛茶的制程,可以概括为“具有轻度前发酵痕迹的后发酵茶类”。

而现代茶学体系中的云南晒青毛茶,属于晒青绿茶,不允许有前发酵,才做出来的毛茶是黄汤茶,也就是还未后发酵,或者只是轻微后发酵。其的真正后发酵,要通过缓慢的时间来完成,才由不发酵的绿茶原料,转化为普洱生茶。

以杀青为例来说明两者之区别。晒青绿茶的杀青,是灭活内源酶。而传统晒青的杀青,只是钝化内源酶。

灭活式杀青,是形成绿茶工艺的关键。茶叶自身的生物酶——内源酶被杀死,即灭去活性,就不能前发酵,如果再高温干燥,茶叶上附着的微生物也烘死了,而微生物含有生物酶——外源酶,也就是外源酶也灭活了,这时的茶叶就不会良性后发酵。当然在外来杂菌、腐败菌的作用下,会产生劣化后发酵,这就是绿茶的变质,所以绿茶有保质期。这说的是烘青绿茶、炒青绿茶。

晒青绿茶,虽然高温杀青让内源酶灭活,但干燥过程是日晒,温度低,茶叶上附着的微生物孢子还存活,其会分泌良性的外源酶主导后发酵。这就是晒青绿茶能后发酵的原因。

同样是后发酵,传统云南晒青茶与现代茶学体系定义的晒青绿茶有极大区别,灭活式杀青造成内源酶被杀死,晒青绿茶只能靠微生物的外源酶来后发酵。钝化式杀青,内源酶只是被钝化活性,并没被杀死,所以传统云南晒青茶的后发酵不但有微生物的外源酶参与,也有茶叶自身的内源酶参与。

现代茶学体系的滇青,指晒青绿茶,跟民国的滇青是两回事。

中国茶正由重感官的嘴巴舒服,向“调和为饮”的身心舒服过渡

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谈谈普洱茶产业发展的下半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先流行的是嘴巴舒服的川菜,解放了国人被禁锢多年的口腹之欲。从饥饿年代过来的人,对外在的色香味形非常有感,重口味的川湘菜无疑满足了温饱阶段的消费升级。炒与油炸及烧烤,充分激发食物刺激人类感官的一面,匹配着国人用身体换钱之数量型发展阶段。

随着温饱向小康社会过渡,国人饮食文化进入了下半场,由嘴巴舒服进入了身体舒服阶段,外在刺激让位于食材的生态,以及烹饪的调和之道。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在于各种天然食材的调和之美,饮食调和,能促进人身的阴阳五行平衡。故中国的饮食文化分两种,一种是在外面作秀的餐馆文化,吃给别人看;另一种是家常菜,是为自己的身心需要而吃,用饮食调和身心健康,这就是中国渊远流长的食养文化。靠普通饮食养生,就是中国人的生活观与康养观,再辅以劳作与锻炼及休养身心,就非常ok了。

从追求上半场的感官刺激,到下半场的身心调和,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饮食文化之变迁。茶为国饮,属于饮食文化之范畴,也符合这一发展规律。如今的中国茶正由重感官的嘴巴舒服,向“调和为饮”的身心舒服过渡。中国茶的下半场已经来了,您准备好了吗?

前些年普洱茶靠装逼的土豪经济与礼品经济在发展,也就是属于餐厅文化,为别人喝茶,茶叶是消费给别人看的,形式主义远大于内涵,逼格大于真实需要。别人说,这个茶稀缺贵,就去追,别人说这个茶好香好甜,就去喝。跟风,附庸风雅,追求外在感官刺激,失去了中国茶的俭和之道。

我们现在要提倡家庭茶道,要为自己喝茶,让茶融入家庭饮食文化,用调和之美打造真正平实日常高频饮用的生活茶。

熟茶是生活茶,大家没意见。但生茶不是!

我为什么提倡生茶去民国寻找红汤茶的传统,并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一场托古改制的新生活运动。

生茶应去民国寻找红汤茶的传统,开启一场托古改制的新生活运动

建国后,云南传统晒青毛茶被绿茶化了,演变成如今的新生茶,在推广与普及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新生茶的制法是追求感官刺激之产物,离调和之道很远。民国的红汤茶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调和茶,跟老百姓的日常饮食文化很匹配,而不是像现在的新生茶强行植入,水土不服。

新生茶可用成品仓储来变红,但有很多问题。一是用晒青绿茶标准做的浅黄汤新生茶,已经先天偏离了,靠后天仓储来养,需要的时间很长,而且品质存在硬伤。二是新茶不宜多喝,大家的重点就会放在装逼、投资收藏、炒作与送礼上,而不是及时喝掉。

民国红汤茶与现代生茶不同的是,其注重前期转化,而不是后期仓储,也就是毛茶阶段已经很大程度醇化,压制时又一次醇化,制成产品,出红汤,或接近红汤。这种成品茶,做出来就可以日常频繁饮用,也可以长期保存,进行第三次醇化。

如今茶山已经开始流行各种茶山仓。我认为茶山仓的真正要义是“茶山原料仓”。

成品仓是后期转化,原料仓才是前期转化。由后期仓储,转向前期醇化,可能是普洱茶产业的大变局。

许多原产地在跟销区争成品仓储的话语权,这是非常搞笑的事。成品仓在销区遍地开花,这是大好事,证明成品仓已经本地化了,充分融入销区的仓储配送体系与消费文化。

原产地要大力发展的是原料仓,将仓储的重心前移到原料,让成品不再是半成品,而是已经充分醇化后的红汤茶,从而开启以马上喝掉为主的日常消费时代。

茶山仓以原料仓为主,才是发展的正道,才是最大的话语权。这样也能体现错位竞争,原产地不能什么好处都要!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上海茶博会丨存储绿茶这样做,一年四季都能喝到春天的味道

4月,春光明媚,佳茗已至。

随着各地绿茶陆续上新,很多茶友开始选购新茶,不少人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绿茶要如何保存才好?





绿茶是不发酵茶,嫩芽叶在高温杀青的状况下,破坏了酶的活性,酶促氧化停止,使得绿茶具有“叶绿汤绿”的特征。很多茶客买绿茶、喝绿茶也是奔着绿茶的“鲜”去的,而几乎所有“鲜”的事物,尤为需要注重保鲜,以延长它的最佳色泽香气。

影响绿茶保存的几大因素


要保存好绿茶,须知影响茶叶变化的主要因素:水分、光线、温度、氧气、异味。


水分:绿茶在加工制作过程中,经过干燥之后,干茶水分较低,加上茶叶疏松多孔的结构,使得茶叶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因而茶叶需要放置在干燥之地。




光线:阳光会加速茶叶色素及酯类物质的氧化,能将叶绿素分解成为脱镁叶绿素,使绿茶茶叶质量下降,因而茶叶需要放置在避光环境下。


温度:绿茶茶叶最佳保存温度为0-5℃,温度过高容易使得茶叶中氨基酸、糖类、维生素和芳香性物质则会被分解破坏,使香气、滋味都有所降低。





氧气:绿茶茶叶中的叶绿素、醛类、酯类、维生素C等易与空气中的氧结合,氧化后的绿茶茶叶汤色容易变红、变深,营养价值也会降低。


异味:绿茶茶叶中含有高分子棕榈酶和萜烯类化合物,茶叶与有异味的物品混放贮存时,容易吸收异味。





家庭存储绿茶的几种常用方法


了解到了影响茶叶变化的主要因素,由此展开的存茶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最普遍的家庭存茶法是冰箱冷藏法,但冰箱存放绿茶,需注意几个小问题。

1、冰箱中的水份较大,加上冰箱内存储其他东西,杂味较多,所以茶叶在放入冰箱前一定要密封妥当,可以在茶叶包装盒外面再套上一个密封袋保存,这样最万无一失。





2、从冰箱中取出茶叶罐时,最好是先放置一段时间,等到和室内温度差不多的时候再打开取茶,这是因为,茶叶刚从冰箱取出温度比较低,水汽容易凝结,此时打开袋子,水跑到袋子的内壁上,让茶叶吸走了。


3、如果非常喜欢喝绿茶,一次买的茶叶量多,建议采用分装的形式放在冰箱存储,以半月或一月的饮茶量分装,这样可以减少茶叶与外界接触的次数。




4、茶叶在冰箱保存过,取用完需要继续放回冰箱储存,否则会因茶叶脱离了原先的稳定环境而容易加速氧化变质。


如果是在外租房等不具备冰箱的条件下,还有一些比较常用有效的存茶的小方法:

塑料袋法:这是最方便经济的方法。套上一个厚实、干净、无异味的塑料袋,在套好后反向套上一只塑料袋,扎紧。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空气交换,增强保鲜效果,延长绿茶的保鲜时间。


罐贮法:这个方法采用的容器是各种马口铁罐,也是市场上很常见的茶叶包装容器之一。双层铁盖的防潮性能更佳。一般只要把茶叶放入洁净的铁罐内即可。还要注意存放时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光保存。




瓦坛贮茶法:用比较厚实的纸(如牛皮纸)把茶叶包好,然后把茶包置于陶瓷坛内的四周,中间放块状石灰包(或硅胶包),茶叶量大的话石灰包也要适当大一些;再用棉花垫于盖口,减少空气交换,石灰视吸湿程度一两个月换一次即可。


找到约1,70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