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茶凉了变红

找到约344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什么是绿茶?怎么储存比较好

什么是绿茶?

绿是不发酵茶,为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也是历史最早的茶类。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绿茶真正诞生,到12世纪出现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适宜

适宜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油腻食品食用过多者、醉酒者。


禁忌

1.不适宜发热、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习惯性便秘、消化道溃疡、神经衰弱、失眠、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

2.因为绿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降低人体血糖.所以低血糖患者慎用.

3.不要用茶水送服药物;服药前后1小时内不要饮茶。

4.人参、西洋参不宜和茶一起食用。

5.忌饮浓茶解酒;饭前不宜饮茶;饭后忌立即喝茶;

6.少女忌喝浓茶。女性经期不宜喝绿茶,会造成体内铁流失增大。




绿茶产地        

我国绿茶的产区分布于各产茶省、市、自治区,山东、浙江、河南、安徽、江西、江苏、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福建、贵州、陕西都是我国的绿茶主产省份。绿茶产量位居六大初制茶之首,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


绿茶采制

绿茶制法制法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主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制成茶叶。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炒青绿茶是中国大陆主要产制之茶叶,而蒸青绿茶主要是日本特产。

(1)杀青

杀青对绿茶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使茶叶香气得到改善。除特种茶外,该过程均在杀青机中进行。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有杀青温度、投叶量、杀青机种类、时间、杀青方式等。



(2)揉捻

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制绿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所谓冷揉,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后揉捻;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捻。嫩叶宜冷揉以保持黄绿明亮之汤色于嫩绿的叶底,老叶宜热揉以利于条索紧结,减少碎末。目前,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绿茶的揉捻作业已实现机械化。


(3)干燥

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式。绿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茶汁易粘结锅壁。故此,茶叶先进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


绿茶品质

一般绿茶皆含丰富的胺基酸和维生素C,胺基酸含量愈高,绿茶的品质愈佳,维生素C的含量可做为绿茶品质好坏的间接指针。绿茶的品质特点是讲究新鲜自然、忠于原味,茶汤务必要甘甜鲜爽,同时带清清淡淡的青草香或熟栗香,由于绿茶含丰富胺基酸,而且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未经氧化。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使绿茶呈现出“青汤绿叶、新鲜自然”的典型特征。所以茶汤远较其它茶类鲜爽甘甜。

  

绿茶的审评方法主要用五项审评法,即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

  




由于各地区选择种植茶树的品种不同,制成茶叶的品质也有所不同。如:

  

小叶种地区制作的毛峰茶,外形细紧,茸毫披露,显芽锋,汤色明亮,香气清高,滋味醇爽,叶底嫩绿明亮;

  

大叶种地区制作的绿茶,外形较肥壮,显露毫尖、茸毛,色泽较黄或暗绿,香味较厚实,叶底肥嫩露芽。

绿茶品类  

绿茶中,名品最多,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中以龙井茶和碧螺春最富盛名。

  

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1、炒青绿茶

  

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故又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等等。

  

(1)长炒青精制后称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质特征。

  

珍眉:条索细紧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泽绿润起霜,香气高鲜,滋味浓爽,汤色、叶底绿微黄明亮;

  

贡熙:是长炒青中的圆形茶,精制后称贡熙。外形颗粒近似珠茶,圆结匀整,不含碎茶,色泽绿匀,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汤色黄绿,叶底尚嫩匀;




  

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离出来的长形茶,现在雨茶大部分从眉茶中获取,外形条索细短、尚紧,色泽绿匀,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汤色黄绿,叶底尚嫩匀;

  

(2)圆炒青:外形颗粒圆紧,因产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为平炒青、泉岗辉白和涌溪火青等。平炒青:产于浙江嵊县、新昌、上虞等县。因历史上毛茶集中绍兴平水镇精制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细圆紧结似珍珠,故称"平水珠茶"或称平绿,毛茶则称平炒青;

  

(3)扁炒青:因产地和制法不同,主要分为龙井、旗枪、大方三种。

  

龙井:产于杭州市西湖区,又称西湖龙井。鲜叶采摘细嫩,要求芽叶均匀成朵,高级龙井做工特别精细,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质特征。

  

旗枪:产于杭州龙井茶区四周及毗邻的余杭、富阳、萧山等县。

  

大方:产于安徽省歙县和浙江临安、淳安毗邻地区,以歙县老竹大方最为著名。 

  

(4)特种炒青绿茶:在炒青绿茶中,因其制茶方法不同,又有称为特种炒青绿茶,为了保持叶形完整,最后工序常进行烘干。其茶品有洞庭碧螺春、峨眉春语、剑叶、南京雨花茶、汉家刘氏茶、金奖惠明、高桥银峰、韶山韶峰、安化松针、古丈毛尖、江华毛尖、大庸毛尖、信阳毛尖、桂平西山茶、庐山云雾等。

  

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以碧螺峰的品质最佳。外形条索纤细、匀整,卷曲似螺,白毫显露,色泽银绿隐翠光润;内质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清澈,滋味清鲜回甜,叶底幼嫩柔匀明亮。

  

惠明茶:产于浙江云和县。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而得名,外形条索细紧匀整,苗秀有峰毫,色泽绿润;内质香亮而持久,有花果香,汤色清澈明亮,滋味甘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

  

2、烘青绿茶:是用烘笼进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数烘青名茶品质特优。以其外形亦可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条形烘青,全要主要产茶区都有生产;尖形、片形茶主要产于安徽、浙江等省市。

  





我国特种烘青主要有:马边云雾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汀溪兰香、六安瓜片、敬亭绿雪、天山绿茶、顾渚紫笋、江山绿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峡州碧峰、南糯白毫等。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整,有锋毫,形似“雀舌”,色泽金黄油润,俗称象牙色,香气清鲜高长,汤色杏黄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

  

3、晒青绿茶:是用日光进行晒于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晒青绿茶以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称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质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4、蒸青绿茶:以蒸汽杀青是我国古代的杀青方法。唐朝时传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国则自明代起即改为锅炒杀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千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我国从80年代中期以来,也生产少量蒸青绿茶。主要品种有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中国煎茶,产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绿茶的功效

  

最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绿茶贮藏

  

一忌潮湿:绿茶茶叶是一种疏松多孔的亲水物质,因此具有很强的吸湿还潮性。存放绿茶时,相对湿度在60%较为适宜,超过70%就会因吸潮而发生霉斑,进而酸化变质。

  

二忌高温:绿茶茶叶最佳保存温度为0-5℃。温度过高茶叶中的氨基酸、糖类、维生素和芳香性物质则会被分解破坏,使质量、香气、滋味都有所降低。

  

三忌阳光:阳光会促进绿茶茶叶色素及酯类物质的氧化,能将叶绿素分解成为脱镁叶绿素。绿茶茶叶贮存在玻璃容器或透明塑料袋中,受日光照射后,其内在物质会起化学反应,使绿茶茶叶品质变坏。

  

四忌氧气:绿茶茶叶中的叶绿素、醛类、酯类、维生素C等易与空气中的氧结合,氧化后的绿茶茶叶会使绿茶茶叶汤色变红、变深,使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五忌异味:绿茶茶叶中含有高分子棕榈酶和萜稀类化合物。这类物质生性活波极不稳定,能够广吸异味。因此,茶叶与有异味的物品混放贮存时,就会吸收异味而且无法去除。






专业保存

  

根据对象及绿茶拥有和保存量的不同,绿茶的保存和储藏方法主要分为专业及家庭两类,专业保存主要是茶商对其茶品进行保存,家庭主要是少量绿茶的保存,其中绿茶的专业保存方法有三种:

  

一是石灰块保存法。生石灰块装于白细布做的袋内。绿茶装入白棉纸袋内,外套牛皮纸袋,然后将小口陶坛洗净晾干,下垫白纸,将绿茶茶叶袋置于小口陶坛内,中间嵌于一二只石灰袋。用数层草质密封坛口,最后用砖头或者厚木版压实,以减少空气交换量。此后要经常检查保存情况,石灰潮解后要及时更换。

  

二是碳贮法。操作方法与石灰块保存法基本相同。所用材料不过是用燃烧熄灭后的木炭,盛茶用具可代之以瓦罐或者小口铁皮桶。木炭袋和绿茶茶叶袋的容量可视容器大小而增减。

  

三是绿茶冷藏法。将茶叶烘干水汽,含水量在3-5%之间,不超过6%。绿茶茶叶装入镀铝复合袋,热封口,用呼吸式抽气机抽出袋中的空气,同时冲入氮气,加封上封口贴,置于茶箱,然后送入低温冷藏库保藏。此法是目前科技水平条件下最佳的茶叶保存法。保存量大、时间久。






家庭保存

  

绿茶的家庭保存方法,一般有五种:

瓦罐储茶法。此法古代就有。明人冯梦祯<快雪堂漫录>云:"实茶大瓮,底置箬,封固倒放,则过夏不黄,以其气不外泄也."茶叶含水量不能超过6%.可用生石灰除湿。具体操作方法同石灰块保存法。


  

罐藏法。容器选用装糕点或者其他食品的金属听、箱、罐、盒,或铁或铝或纸或纸品,或方或圆或扁或不规则性。重要的是茶要干燥,袋口封好。此法简便,取同方便。

  

塑料袋贮茶法。选用密度高、高压、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食品包装袋.茶叶可以事先用较柔软的净纸包好,然后置于食品袋内,封口即成。

 

热水瓶贮茶法。可用保温不佳而废弃的热水瓶,内充干燥的绿茶,盖好瓶塞,用蜡封口。

 

冰箱保存法。绿茶装入密度高、高压、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食品包装袋,然后置于冰箱冷冻室或者冷藏室。此法保存时间长、效果好,但袋口一定封牢,封严实,否则会回潮或者串味,反而有损绿茶茶叶的品质。

什么叫“绿茶化”?什么工艺值得存?茶友从大龙潭上喝到了什么?茶叶进化论第14期沙龙实录(五)

沙龙中品鉴的茶样如下,顺序:

1、紫砂壶冲泡的2023大龙潭熟茶

2、传家壶焖泡的2023大龙潭熟茶3、2023大龙潭生茶(五分钟杀熟杀透)4、2006凤牌大叶青

5、水青风(2023大龙潭红茶)

茶友:今天一进来喝的第一杯是这款(大龙潭熟茶),它不管是热的时候还是凉的时候,口感都是比较稳定的,枣香特别明显,它的枣香你都不用去寻找,你一喝就有。后面喝的06年的凤庆生茶味道很快(出来),但是10多年的茶的话它有点瘦了,但是它滋味是有的。

后面还喝了一个红茶,它的香气很高,一拿过来温度其实降了一点,拿过来它的香气一下子就冲到了鼻腔。后面喝的熟茶,它的甜度没有触动我,不过凉了之后挺好喝的。那两个生茶就是新工艺——最大程度的保留糖苷的一个形式,它的回甘可能就比一般的更深一点,我感觉它香气有点奇怪,豆香里面还有另外一种香气。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因为它的品种的问题。但像这种工艺的话,还能存吗?跟传统的那种杀青方式是有些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也有茶友在后面讨论了相关问题,李扬在后面一并做了解答,便于文章阅读,此处将李扬老师发言提前)

李扬: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很能代表当今市场的困惑。

首先什么叫晒青毛茶?它本身就叫晒青绿茶,它是绿茶的一种。如果感兴趣的话,这个现象可以作为一个文献学的角度去研究一下——”绿茶化“这个词一开始提出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茶叶协会包括一些前辈都在说谨防普洱茶的“绿茶化”,大概05、06年那一段时间,恰恰是在争论国标的阶段,到底要不要把生茶算进去?所以谨防普洱茶的绿茶化其实是要说什么?其实它有一个潜藏的意思,我就不点明了。

那今天我说说表面上的意思,你的生茶做出来,压成饼,拿到香港这些原本就喝普洱茶的地方。大家怎么喝呢?是把这些茶拿去存着,然后存到它变成红汤了,没有那么刺激性了,再拿出来喝,这种茶叫什么茶呢?叫普洱茶。

所以普洱茶是这么喝的,而现在的风潮变成,这个青饼你拿过去以后直接就撬开喝了。第一年的青饼就拿去撬开喝了,你跟喝绿茶有什么区别?这叫绿茶化,所以绿茶化从来就不是讲工艺的,它是一种对茶的使用方法。

但是这个词提出得不好,容易被误解,以至于越传越歪。现在很多人都以为绿茶化是指工艺了。

我们这两年遇到的问题经常就有,你这个茶做的怎么跟绿茶一样。包括前些年我跟一些茶农第一年的合作,我告诉他怎么做,然后可能周边就有人跟他说你这是做绿茶,我一般怎么回复的——我说我就是做绿茶,你照着我说的做就行。

那它跟绿茶有什么区别,它就是绿茶,但是是晒青绿茶。跟其它绿茶区别在哪?在干燥阶段。一定是要低温干燥——晒干。

我们的整套工艺——比如说短时间的摊放,及时杀青,短时间杀熟杀透,及时干燥,一切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最大化保留糖苷类物质。

如果在整个工艺过程当中,如果我们有任何前氧化的动作,比如过度萎凋或者低温长炒或者焖黄,就会导致糖苷的分解,糖苷一分解就会导致茶汤看着没有那么绿,会变黄,香气会变高,入口的甜感会加强,一些涩感会减弱,我们听起来好像都是一些好事。可是,这些表面的适口性却是用越陈越香的潜力为代价换来的。

我刚才回答你这个问题时候,其实我的回答是这个问题的产生背景,我要把前面的原因梳理清楚,你会发现我们老是强行把生茶和绿茶划开,然后找出它们的差异性——我不是说它没有差异性,它有差异性,但这个差异性绝对不要在炒制工艺当中去找,你这么一找——就容易搞混掉。

所以接下来我就要解构第二个关键词“传统工艺”。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循名责实,每个名字背后非要匹配一套标准的传统工艺。

而事实上,我们把鲜叶摘下来,摆一摆,拿个锅把它炒熟了,揉一揉晒干,这么一个工艺,从古到今都是这么做,制茶人通过对一些工艺细节的调整,就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风格,这种调整大家觉得我们今天的人会做,古人会不会做?

都不用说古人,你做10年的茶,你自己想尝试一下别的风格,你通过一些工艺系数的微调,可不可以尝试?它有科技上的创新吗?没有。

所以我们今天所有的所谓的新工艺在历史上其实都出现过,只要没有科技进步的因素参与,我们所谓的所有的新工艺其实都是传统工艺。所以在我们的一些史料文献的只言片语当中,看得到萎凋,看得到焖黄,所以低温长炒和萎凋也是传统工艺,而我们这套工艺是教科书《制茶学》第二版上写的工艺,也是传统工艺。所以传统工艺这个标签?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要想做好茶,我们只能先确立我们要做一个什么茶:

比如说我要做一个未来汤质喉韵体感潜力都丝毫不打折扣的茶,那么就得用我们选择这种方法,它背后的机理在我们公众号和课程中,我这里不展开啦。

如果我考虑的是近三年我们在市场上的一个有效销售,做一些其他的选择那也是正常的。之前有些学员就跟我反馈,在技术到位的情况下,轻微的糖苷损耗,也不会把茶作废,依然保有大部分潜力,但新茶销售就好做多了。

但我要做的就是不打折扣的,毕竟我还有熟茶这条路,我要做的就是老生茶和熟茶的原料。之前我们春茶预售阶段,我们的销售团队跟我反馈说茶这么做下来生茶不好卖,我说我就要这么做,能卖就卖,不能卖存着。因为我做茶前就做好了选择。

(以下是茶友的品鉴反馈)

李成萍:我们刚进来的时候是泡的,像喝到了甘蔗汁。后面也喝了焖的,我觉得包裹度确实挺好,很有大叶种的风格。很轻盈,尤其是喝茶,我就很喜欢勐库大叶种的感觉。

阿庆:我感觉它稍微有点太新了,没有老熟茶的那种感觉。这个茶放一放,可能惊喜会更多。但是我们喝下来,它的品种风格,它的清凉感,回甘,生津全部都有。

茶友:我刚进来的时候拿玻璃杯喝的应该是焖泡的,我直接喝了一杯,就感觉它的顺滑度很高。当时我还想,我没有喝过茶叶进化论有这样一个味道,但是又似曾相识,后面就觉得有枣香。然后我留了半杯在它凉了之后再喝了一下,发现它凉了之后跟热的时候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凉的时候甜感会更高。一开始的枣香我没有喝出来,我喝到一点点糯香的感觉,然后确实是一种酸——后面尾调的酸。因为我可能喝生茶都比较多,所以回甘生津肯定是没有生茶来的明显。我们以前做茶从来没跟李扬老师学过,就没有包裹度这个词,但是它的顺滑感喉韵是这种感觉。

然后顺便说一下刚才喝到的那几款生茶,因为我们一直做生茶,对于生茶来说感知比较明显。第一个就像大家说的5分钟杀青确实很像绿茶,豆香,但是我喝到了它后面的甜,特别甜,它的尾调会有那种清甜感,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喝到。但是后面的那杯凤庆茶厂的老茶,我基本上没怎么喝,因为我喝古树喝的多,所以那款没有太大惊艳感,就没有5分钟的那个惊艳感更强。

红茶的话,我自己的感觉就是比较平。后面泡的熟茶的话,第一泡的香气是比较弱的,但是还是一样,比较顺滑,到最后现在喝的这一泡的话,跟焖泡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今天一共喝了5款茶叶进化论的茶,我个人特别喜欢这款熟茶。因为我前两天也收了一些05年06年老树熟茶,通过长期转化之后,甜感特别高,但是今年的新发酵的这种熟茶的话,能喝到很明显的后面的尾调的甜我觉得还挺惊奇的。

茶友:我觉得两个就有不一样的感受,第一次的话我会觉得它的滑度特别好,然后它的包裹度也非常的明显,清凉感也挺好的。我一喝进去它就会往下坠,往下滑的进入我的喉部,会觉得整个喉部的口感也会比较润、比较好。

第一泡的熟茶给我感觉它的味道更像一种有森林野生的青苔林,让我觉得比较特别。它的枣香味特别明显,给我的感觉比较养生,比较温和,非常适合冬天喝。

中间其实还喝了好几款的生茶和一个红茶,我感觉比较惊艳的是年份比较老的一个凤庆的生茶,印象很深刻。红茶有一种比较蜜甜的果香味,特别明显。

茶友:我期待那个红茶期待了很久,因为我也是凤庆人。我喝了好多凤庆红茶,我觉得走包裹度这个点是一个很新的赛道,因为高香型的红茶太多了,像一些金芽、金针或者说中国红这种综合型的红茶,它们的滋味好像已经被大众的心智所认识了,今天的红茶的这种包裹度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个点,这个是我们平时很少去关注到的一个点。

我觉得熟茶从工艺上来讲非常干净,没有任何的杂味。这个熟茶如果不跟我说是凤庆的熟茶,我可能以为是易武茶。我觉得它跟易武的很像,很顺滑很粘稠的那种茶汤,然后它的厚味、顺滑度,还有它的包裹度非常好。我觉得焖出来可能会更好喝一点,香甜度就很高。

中琦:其实易武在以前也已经引进了很多的凤庆大叶种呀。

茶友:我对自己家乡凤庆的认知也是很差,我也喝过生普跟白茶,但是我没有喝过凤庆的熟茶,我觉得这个(熟茶)很神奇,能做出这个口感。

茶友:我喝完这杯茶的感觉非常独特。我不管在茶室喝也好,在外面茶馆喝也好,感觉蕴含着故事,包括各位老师的话——从这个茶怎么起源,它一步一步从一个原初的概念到最终一个实体,能够看得见,能够闻得见,能够喝得着一个实体,那种叙事就出来了。我觉得接下来包括我等一下要吃什么样的饭,要吃什么样的菜,我都会很精心的去设计,我觉得这些仪式感是因为这杯茶、茶叶进化论所带来的,这不仅仅是喝茶,反正我感觉到它的背后是一种艺术。要是白天的话,我就有点错觉,就感觉那种鸡尾酒师在那调一杯(酒),非常有创意,非常有创造性,所以我对这边会有这种期待,包括课程方面,我会去跟他们联系一下。

杨学海:今天喝了几款茶,有红茶,有生茶,有我们大龙潭的熟茶。我刚好去过红茶生产的现场。我亲身感受经历了工匠精神,做茶的人从鲜叶采摘到后续的每一步的都从头到尾全部盯住了。

我来茶叶进化论刚好一年,在李扬老师身上看到的是一种科学思维,比如看我们的品鉴,李扬老师这里解释的很简单,那天上课的时候听的——就是感知,我们对茶汤里面色、香、声、味、触、法这些感知——除了感知之外,要对这些感知系统进行处理分析思考。这处理分析思考里面,它有一些科学的东西在里面,文化的东西也进来了。

今天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包裹度。我两年前第一次接触时,没怎么懂,然后直到我到凤庆——跟很多我们的朋友——一些制茶师傅交流,看大家怎么理解包裹度。

那天,我们喝的几款茶有包裹度的,对比也喝了没有包裹度的。当我们的茶农朋友和我们茶厂的工人朋友来分享的时候,我听到一种描述,就是工艺做到位了的味道,像荷叶上的水珠。有可能是因为每一步工艺都做到位了,每一步工艺想要达到的目的都到位了,它就带来那种很均匀的汤质,然后才能形成一个包裹度,茶水才不分离。

茶友:今天大概是有三种茶,熟茶生茶还有红茶。熟茶刚进门喝到的是焖泡的,我是蛮喜欢焖出来的熟茶,因为我感觉入口的时候还有点奶香,很亲切,然后再加上后来用盖碗冲泡出汤的时候,就感觉有些枣香出来。感觉喝着还是一个很舒服很放松的茶,我可能比较主观,因为我喝茶时间短,我大概也就从去年开始喝茶的,来到云南这边之后才学会喝这些茶,刚才你们说的包裹度的话,我还是有点难理解——大概是说所谓的入口成团。

然后到06年的那款生茶,我感觉它对我口腔的那种抢夺度很强。它的风格不是我那么喜欢的风格,但是没有说它很不好,我感觉它是另外一种风味。这种风味可能男生会爱一点,我更喜欢柔情一些的。

然后到了新的生茶,很香,我是感觉它很香,就像绿茶那种感觉。当然我一直也有一个疑问,就是你们刚才说到的豆香,我以前听朋友说过,他平常不太会有豆香的茶,他说这是一个起火高温,短时间出来的茶。(李扬老师的回答在文章中前移了)

然后还有一个就是红茶,我红茶喝的非常少,但是这个红茶我刚开始入口,我觉得它滋味很平,但是后来它回甘生津中包裹着一点蜜兰香让我很惊喜。我每次喝完一个茶会静等一会,去体察它的韵味。

茶友:我就简短的说几句,因为我刚才看地图,刚好你们说的大龙潭,差一点我本来想去的,但是有点遗憾没去成。凤庆那边的好茶可能我喝的比较多,生的跟红的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感觉,我就不说了。喝到熟茶的时候,首先我闻到香气确实比较新,堆味比较明显,但一入口我眼睛都睁大了。因为刚刚做出来的熟茶,它的汤感真的我在好多地方是真的没有喝到过的。这个小姐姐还在讲的时候,我就已经有点迫不及待的去看那些叶底,然后回来又马上问了那个熟茶是在哪里发酵的,是怎么样一个发酵工艺。这个熟茶也不说没喝懂吧,就是喝的中间有点小小的疑问,但是喝完了以后又反复的喝,我觉得确实凤庆的茶还是相当有潜质的,真的特别感谢你们大力的去推广、去宣扬凤庆的茶。

茶友:我今天一进来喝了这个茶以后,我就觉得这个茶很熟悉。后来我就问中琦老师——我说我觉得这个茶很像凤鸣——因为进来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大龙潭,我喝了以后我就觉得很像凤鸣,但是这个茶感觉特别好,喝了以后,我觉得虽然是今年的茶,但是它很厚很滑很活,而且比凤鸣更香。

后来喝到那款06年的茶,我是觉得会喝到淡淡的一丝那种烟香味,后来这两个生茶的话,我觉得第一个我们喝的就是短时间杀熟杀青的,实际上我都觉得很鲜,然后它是有收敛感,实际上是比较涩的,但是它化得开。我特别喝了一口白水,回甘是特别强。后来的那款生茶,我会觉得就像我们平时喝生茶没有及时出汤闷久了的那种感觉。

我10月份的时候把我们的茶带到广东,我在那个地方泡跟在昆明泡的感觉不一样的,好像香气要更高一点,是水温比较高。我还对比喝过梅子箐。现在我就基本上可以明白那个工艺杀青,它甜度更高,当下喝那个会更好喝。李扬老师说制茶是为了后面越陈越香的这样一个理论,我觉得非常畅通。而且我也特别开心,及时到茶叶进化论买茶,有了一个稳定的购买渠道。

来源:茶叶进化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最有名”的10种绿茶?你喝过几种?

春天到了,又是时候喝一杯绿茶了。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茶文化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琴棋书画诗酒茶”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国人生活里的地位,茶里有中国人的滋味。”

在所有茶类中,绿茶是历史最悠久的,可以说,茶叶的历史就是绿茶的历史,同时,绿茶在国内也是最受欢迎的。

明前绿茶

不同于其它茶叶品种,绿茶讲究的就是喝鲜和喝新。在古时候,人们把春茶划分为“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三种。

社前,是指春社前,社日一般在“立春”后的41天至50天之间,大约在春分时节(3月20日前后);火前,也就是清明节前(古时讲究清明前三天不可用火,因此清明节前一天又叫“寒食节”);雨前,也就是谷雨节气之前了。

白居易有句诗“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里面的“火前春”,便是指他的四川朋友赠送给他的蜀地产明前春茶。

绿茶基本工序为杀青、做形(包括揉捻)、干燥。其中“杀青”是关键工序。杀青方式可以分为“炒热杀青”和“蒸热杀青”,干燥方式包括“炒干”“烘干”和“晒干”等。

中国的绿茶版图无比庞大,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盘点下,最知名的绿茶有哪些?

一、西湖龙井

核心产区:浙江杭州龙井村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西湖龙井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中毋庸置疑的头名老大,影响深远。

西湖龙井以明前和雨前品质为最佳,冲泡西湖龙井时无需洗茶,可以采用下投法来泡制,也就是先投茶入杯,然后注入浸没茶叶的开水,待茶叶浸润开以后再注入茶杯七分满的开水。

二、洞庭碧螺春

核心产区:江苏苏州洞庭山

洞庭碧螺春,因其香气高而持久,历史上又曾称“吓煞人香”,是绿茶界唯一可以与西湖龙井比肩的历史名茶。据说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觉得名称不雅,据其颜色碧绿,形曲似螺,而命名其为“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的特点就是采摘早,白毫越多品质越佳,讲究的就是“一嫩三鲜”,叶芽嫩、色鲜艳、香鲜浓、味鲜醇。极品的碧螺春要求芽长1.6—2.0厘米,每斤干茶需要茶芽5-7万个,芽大叶小,芽叶尚没有展开。

碧螺春冲泡时最好选择上投法,也就是用开水温杯后倒出,然后在茶杯中注入七分满的80℃的开水,再往杯子里面投茶,这样可以看到茶叶在水中分散开来就像跳舞一样。

三、黄山毛峰

核心产区:安徽黄山

黄山毛峰产地在安徽省黄山、歙县、休宁一带,其中公认以富溪乡等地的出品为最优。

黄山毛峰在清光绪年间由谢裕大茶庄所创制,有句俗语叫做“夏前茶,夏后草”,因此黄山毛峰只采春茶。

黄山毛峰外形细嫩稍卷,形如“雀舌”,芽似“尖峰”,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其汤色清碧微黄、滋味甘醇、韵味深长。

黄山毛峰因为条索较为松散,所以冲泡时基本都是采用中投法,也就是用热水温杯以后,然后注入三分之一的开水,再投入茶叶。

四、太平猴魁

核心产区:安徽黄山区

太平猴魁是绿茶中长相最奇特,也是茶形最长的,短的长度有8CM左右,长的则有12CM或更长。最佳产地安徽省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乡的猴坑,太平猴魁也因此而得名。

太平猴魁茶叶扁平挺直,两叶抱芽,自然舒展,全身披白毫,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

制作太平猴魁的主要茶树品种为柿大茶品种,叶大芽粗壮。如果用其他品种茶树鲜叶制作就不能称为猴魁,而称为“太平魁尖”。太平猴魁的采摘从谷雨前后开始,到立夏结束,采摘标准是一芽三叶。

太平猴魁特别耐泡,有着一股特有的兰花香味,而且叶芽泡开后根根挺立,冲泡时最好选择高一些的玻璃杯,温杯以后投入茶叶,先注入三分之一的95℃的开水,浸泡半分钟后再加水至七分满。

五、六安瓜片

核心产区:安徽六安市

六安瓜片的奇特之处在于,不带芽,不含梗,由纯叶片制成,因为形似瓜子而得名,主产于六安市大别山一带。

六安瓜片的采摘期通常在谷雨前后至小满前,加工工艺比较特殊,简单可划分为:摊凉,生锅,熟锅,毛火,小火,回疲,拉老火等环节。

因其为“无芽无梗”的叶茶,六安瓜片醇厚耐泡,好的六安瓜片表皮都有一层白霜,这是因为在炒茶过程中,茶叶中的有机物遇到高温而析出,白霜越多,品质越高。

六、竹叶青茶

核心产区:四川峨眉山

竹叶青,又名青叶甘露,之所以知名,与峨眉这座天下名山密切相关。早在一千多年前,峨眉山的绿茶就名扬天下。唐《文选注》有云:“峨嵋多草药,茶尤好,异于天下”。

竹叶青最大的特点在于只选取清明前的嫩芽,早春时节气温较低、阳光较弱,茶树代谢缓慢,故茶多酚含量偏低,氨基酸含量偏高,这一高一低成就了春茶的黄金酚氨比例。

竹叶青茶会有明显的苦味儿,但回甘明显,色味也较重,饮用后会有特别清爽的感觉。

七、安吉白茶

核心产区:浙江湖州安吉

安吉白茶主要产区分布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内,属于近几年才破圈成功的后起之秀,也有不少新手茶友被其名称所误导当作白茶购买。

安吉白茶在外形上主要可以分为“龙形”和“凤形”两种,“凤形”条直显芽,壮实匀整;色鲜丽,鲜活泛金边。“龙形”扁平光滑,挺直尖削;嫩绿显玉色,匀整。

安吉白茶最为人称道的是其高人一等的“鲜爽感”,其根源在于富含人体所需18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在5—10.6%,所以安吉白茶滋味特别鲜爽。

八、信阳毛尖

核心产区:河南信阳市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茶汤口感滋味则是“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汤色明亮清澈。

信阳毛尖的主要产地分布在信阳市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和罗山县

信阳毛尖的头泡会有些许苦涩味,这是因为信阳毛尖中的茶多酚、咖啡因等物质浸出快,所以会有些苦涩味,但是喝到三分之一时再倒水冲泡,就会变得鲜醇甘爽。

信阳毛尖冲泡时适宜选择下投法,也就是温杯以后投茶,然后倒入三分之一的85℃开水浸润开茶叶,继续注入七分满的开水,浸泡一会即可享用。

九、恩施玉露

核心产区:湖北恩施

恩施玉露,又称“玉绿”,属蒸青针形绿茶。蒸青绿茶是中国古代最早发明的一种茶类,《茶经》中记载的“蒸之、焙之”等工艺,因过于繁琐,自明代后逐渐消失,仅恩施玉露等还保留着这种传统工艺。

恩施玉露的核心产区在恩施州南部的芭蕉乡及东郊的五峰山。一般在清明前开采,到谷雨前结束,要求采摘叶色浓绿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鲜叶为原料。具有干茶翠绿、茶汤嫩绿、叶底青绿、滋味鲜爽的品质特点,俗称“三绿一鲜”。

十、庐山云雾

核心产区:江西九江庐山风景区山

庐山云雾茶,始于东汉时期,宋代列为“贡茶”,到明、清时期到达巅峰,成为当地山民和僧人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庐山云雾茶主要产区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含鄱口、五老峰、汉阳峰、小天池、仙人洞等地,因海拔较高,水汽蒸腾而形成云雾,常年云海茫茫,一年中有雾的日子可达195天之多,因此升温较迟,茶树萌发多在谷雨后,即4月下旬至5月初方可采摘制作。

由于庐山凉爽且多雾以及阳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了叶片肥厚、毫多、醇甘耐泡等特点。

云雾茶的冲泡方式也是别具一格。沏茶时,先倒半杯开水,温度控制在80—90℃,不要加杯盖,等茶叶慢慢舒展开,再加第二遍水。品饮时,滋味醇厚,清香鲜爽,沁人心脾。


中国绿茶产地众多,各地名茶更是数不胜数,除了以上这些,还有都匀毛尖、日照绿茶、金坛雀舌、君山银针等都是历史名茶,但限于篇幅,就不一一细解了。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绿茶的储存方法吧。

一忌潮湿:绿茶茶叶是一种疏松多孔的亲水物质,因此具有很强的吸湿还潮性。存放绿茶时,相对湿度在60%较为适宜,超过70%就会因吸潮而发生霉斑,进而酸化变质。

二忌高温:

绿茶茶叶最佳保存温度为0—5℃。温度过高茶叶中的氨基酸、糖类、维生素和芳香性物质则会被分解破坏,使质量、香气、滋味都有所降低。

三忌阳光:

阳光会促进绿茶茶叶色素及酯类物质的氧化,能将叶绿素分解成为脱镁叶绿素。

四忌氧气:

绿茶茶叶中的叶绿素、醛类、酯类、维生素C等易与空气中的氧结合,氧化后会使茶汤色变红、变深,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五忌异味:绿茶茶叶中含有高分子棕榈酶和萜稀类化合物。这类物质生性活泼极不稳定,能够广吸异味,而且无法去除。

来源:神州茶韵,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37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