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健康隐患

找到约40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谈古论今,健康喝茶,来自茶叶院士的经验之谈

翻开中华历史的篇章,每一页都浸染着茶香。

一片小小的茶叶,不仅承载着中国文化,还蕴含着健康之道。

诸多茶友以从事茶行业,喝茶、品茶等多种形式,置身茶事、茶道之中。但在大众视野中,茶更多是健康养生的方式之一,用以缓解高压社会带来的焦虑,亚健康等健康隐患。绿色,有机,无污染,便携,潮流等成为市场推动下,茶发展的标签。

抛开市场营销的影响,现代茶有什么特点呢?现代茶叶生产有哪些亮点?怎样喝茶才是健康养生呢?

日前,《生命时报》专访了两位一直致力于茶叶研究的院士,为我们带来了茶文化发展,茶叶健康优势等业界权威解读。

深度好文,值得阅读推荐分享,一起来学茶文化,晓科学喝茶养生!

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 陈宗懋

右: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刘仲华

“吃茶-饮茶-玩茶”的演变

说起茶的起源和足迹,88岁的陈宗懋院士按照时间线做了详细介绍:“我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发展至今,经历了‘吃茶-饮茶-玩茶’的演变。”

01

春秋战国:煮熟之后加调料

战国时期,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彼时的茶叶还是一种药用植物。春秋时期,人们把茶煮熟后加上调味料,作为蔬菜配饭食用。

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记载:“烹荼尽具”“武阳买茶”,当时人们把茶用来烹煮饮品,并出现了专门的茶具,这也是饮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汉朝《煮茶图》

02

唐朝:煮茶、煎茶盛行

到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标志着茶文化进入兴盛时期,煮茶、煎茶、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茶成为一种家常饮品。

唐朝人发明了蒸青制茶法,即把新鲜茶叶洗净、蒸后制成茶饼烘干,需要时就取一点来煮,煮茶讲究三沸:

一沸,加点盐,煮至水中微有声,气泡像鱼眼;

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锅边气泡像连珠;

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时舀出的水,便可饮茶汤、嚼茶叶。

由于唐朝佛教文化鼎盛,当时的日本等国纷纷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学习,茶叶因气味清香又提神醒脑,深受喜爱,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国门。

《唐人宫乐图》重现"煎茶"场景

03

宋朝:点茶、斗茶流行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并将其发展到新的高度,专业的茶师、茶学评论、文学艺术作品纷纷涌现。

宋朝人的饮茶方式称为点茶和斗茶。

点茶即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一种调茶工具)去拂,调匀后即可饮用原汁原味的茶水;

斗茶则是为了评比茶的品质,当时在闽北最盛行,诗人范仲淹将其生动地描写为“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宋朝《撵茶图》中点茶场景

茶被用作珍贵礼品送给外国使臣,中国茶道正式传入日本,到现在日本盛行的茶道还是点茶法。

04

明朝:茶叶在欧洲流行

明朝末年,荷兰人将茶籽由澳门运销到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一带),再传到英国等欧洲各地。

陈宗懋院士介绍,在公元17世纪,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嗜茶如命”,她嫁给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的嫁妆中就有两大箱茶叶,当时一些年长的大臣患有胃病,西医无法治愈,凯瑟琳就尝试调配了不同的茶叶给他们饮用,将病症全部治愈。

凯瑟琳公主品茶

茶叶的健康功效由此被英国上层社会广泛推崇,并渐渐发展到平民百姓中,流传出“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当时,英国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财政压力不小,于是便开始向中国输出鸦片,成为鸦片战争背后的一个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人还将茶籽引入当时的殖民地印度、非洲种植,推动了饮茶的全球流行和茶文化传播。

05

现代:喝茶、吃茶、玩茶

到现代社会,无论中外,茶叶都已成为常见的健康饮品,且呈多元化发展。人们不仅日常泡茶、煮茶,还将茶嫩叶制成抹茶粉,加入到饼干、冰激凌等各种食物中,甚至很多人开始“玩茶”,比如养茶宠、拓展茶园旅游等。

喝绿茶有3大健康优势

一片茶叶里,蕴藏了怎样的健康优势?

陈宗懋院士介绍,虽然人们很早就知道喝茶有益健康,但真正开始研究茶叶中的功能成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我国提出“回归大自然”的口号,传统中医药发展迎来契机,茶叶的健康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我每年至少可以看到800~1000篇关于茶叶与健康的研究报告。总结来看,喝绿茶至少有三大健康益处:预防心血管疾病及肥胖、预防癌症、预防老年痴呆。”

刘仲华院士一直致力于茶和植物功能成分的利用研究,他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愈发深入地证实了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茶多糖等茶叶主要功能成分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比如延缓衰老、调节代谢(糖、脂质、蛋白质代谢)、减肥、调节肠道菌群、调节免疫、抗抑郁、抗炎症、抗病毒抑菌、强壮骨骼等。

概括来说,喝茶最有价值的三个核心健康属性:延缓衰老、调节代谢、增强免疫,长期饮茶有助于身体素质全面提升。

刘仲华院士说,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型茶叶功能成分被分离鉴定出来,现有茶叶活性成分也将有更多的新功能被发掘,同时研究人员必将更清晰地揭示茶叶功能成分之间的多通路、多靶点协同或拮抗作用机制。

但他也提醒:“尽管茶有很好的健康属性,但我们不能把它当作药品来看,更不能期待它包治百病。喝茶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最主要的是感受茶的色香味带来的愉悦心情,同时有效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国茶安全质量有保证

很多消费者喜欢喝茶,却也担心茶叶农药残留问题。刘仲华院士说:“如今,消费者完全不用担心茶叶安全问题,包括农残、重金属、有害生物等方面。”

我国每年产茶近300万吨,其中35万吨左右出口,面临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严苛的质量安全检验,茶叶质量安全水平都过关。

根据市场监督部门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抽检3万多批茶叶的情况,综合不合格率仅为0.3%~0.4%,其中属于农残问题的不到1/3,这意味着99.9%的茶农残检测是合格的。在检测判定为农残不合格的茶叶中,往往可能是水溶性农药残留超标。另外,我国消费者青睐高端春茶,春茶采收季节,茶园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较低,茶农使用农药的可能性很低。

01

从源头减少农残和重金属

刘仲华院士说,这一成绩得益于国家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对茶叶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将农残和重金属作为两大关键安全隐患进行源头防控。

考虑到茶叶冲泡过程,水溶性农药溶出的比例较高,农业农村部出台标准,严禁茶农使用有毒有害的水溶性农药。

当前,茶农使用的农药多是脂溶性农药,冲泡时溶解度非常低。而且,国家允许使用的脂溶性农药都是安全性高、半衰期短、残留低的,消费者不用一谈茶叶就担心农残安全问题。

02

用绿色防控减少农药

陈宗懋院士欣喜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绿色防控技术可使种茶期间不用农药或减少至少70%~80%的农药用量,目前已推广到近万亩茶田。

替代农药的绿色防控方法主要有3种:

不同害虫喜欢不同波长的光源,可用狭波灯来诱杀害虫、保护其天敌。

雌虫靠性信息素吸引雄虫交配,现在可以人工合成比雌虫更具吸引力的“人工性信息素”。每亩茶园放置4个4毫克的小装置,大部分雄虫会被吸引和捕杀。

利用“植物语言”。茶在不同季节和状态下会释放不同气味,形成植物语言,吸引不同害虫。人工模拟害虫喜欢的气味,可将其吸引到特定地点产卵并捕杀。这一方法在浙江省绍兴市御茶村茶园成功应用,几年下来总共抓到约70万头成虫。

03

推动燃料和包装改革,减少污染

近年来,陈宗懋院士又将视角聚焦到更细微、更严苛的茶叶质量问题。他注意到,有时茶叶质量还会受到环境污染物的影响。

例如,茶叶烘干依靠烧煤或烧柴,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蒽醌,飘到周围茶田里会造成污染;普通纸板箱因为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常用来运输茶叶,造纸厂为提高出纸率会添加蒽醌,可能沾染在茶叶上。

于是,陈宗懋院士近期向农业农村部提交报告反映,希望推动茶用燃料和包装的改革,让茶叶质量安全再上一个台阶。

一天、一年、一生

喝茶都要遵循规律

陈宗懋院士长期生活在杭州,谈及饮茶习惯,他说:“我平时喝绿茶更多一些。年轻时每天要泡四五杯茶,现在每天也要3杯。每杯茶大概用3克茶叶,添3次水或感觉味道淡了就倒掉。不过,胃肠不好的人少喝绿茶,可以多喝一些红茶,对肠胃比较好。”

刘仲华院士也分享了他的饮茶建议。

01

六大茶类交替喝

六大茶类色香味上各有风格,健康属性虽大体相同,但功能成分存在差异,交替着喝可以感受六大茶类的风味特性魅力,并将茶的健康价值全覆盖。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白茶、黄茶属于轻微发酵茶,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红茶属于全发酵茶,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如果按照氧化、发酵程度由轻到重排序,依次为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这一排序基本符合中医由凉到温的顺序。

喝茶时可以遵循由轻氧化喝到重发酵的规律,比如一天之中,早上喝杯使人兴奋度高的绿茶,让人更有精神,晚上若吃的油腻,喝杯黑茶可辅助代谢。

一年之中,夏天喝刺激性较大、相对凉性的绿茶、白茶去暑,冬天喝刺激性较小、相对温性的红茶、黑茶暖胃。

一生之中,也要随着年龄增大由轻氧化喝到重发酵:年轻时睡眠质量较好,喝杯咖啡因含量较高的绿茶,不会影响睡眠;晚年则往往“坐着打瞌睡,躺下睡不着”,如换成微生物发酵、咖啡因含量较低的黑茶,睡眠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当然,以上建议不是绝对的,需要考虑个人饮茶偏好和身体差异。

02

每天9~10克,分三泡饮用

每天喝茶9~10克属于中等量,可早中晚分3次冲泡。研究发现,茶的健康功效也有量效关系,希望通过饮茶获得更多的保健裨益,建议适当提高饮茶量。

03

“隔夜茶”最好不喝

民间一直流传“隔夜茶不能喝”,刘仲华院士说:“如果上午8点泡了一杯茶,下午4点能喝吗?如果晚上10点泡了一杯茶,第二天早上6点还能喝吗?都是间距8小时,前者多数人觉得能喝,后者为什么不能喝?一杯茶泡久了,只是没有刚开始泡时的香气和鲜爽感了,但依然可以喝,不会威胁健康。”

陈宗懋院士也指出,可能存在的致癌物“亚硝胺”经检测完全不存在,但从卫生角度考虑,隔夜茶不提倡喝。

来源:生命时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津品茶话】发酵:熟茶的健康秘诀

近年来,熟茶逐渐以显著的养生功效成为普洱茶中的重点,被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接受。


熟茶工艺是基于对生茶迅速陈化的需求而反复试验诞生的,其关键在于“发酵”,让茶叶在短期内汤色和茶叶转向褐红、口感风味有所改变。不仅于此,熟茶备受重视的养生功效,很大程度也得益于发酵。



 1 

发酵,人类食物史的重要一步


发酵现象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并广泛运用于食品加工中,但了解它的本质却是近200年来的事。19世纪法围生物学家巴斯葛(Louis Pasteur)成功的发现发酵作用的原理。发酵是人类巧妙地利用微生物,使食品中原有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并产生新的独特风味的过程。 


在发酵中,微生物就像一台台小小的加工机,对食物的每个细胞进行处理,增加一些有营养的物质、去除一些没营养的物质,顺便改变味道和质地,是人体所需维生素的主要来源。 且发酵食品一股脂肪含量较低,因为发酵过程中要消耗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是减肥人士的首选健康食品。 



 2 

熟茶的发酵原理


熟茶的发酵,是将晒青毛茶(生普原料)以吨位单位堆放,人为增湿,捂堆后通过翻堆调节堆内温湿度,对茶叶发酵进行控制。


熟茶发酵无氧发酵进行得要强烈得多,最后需要退堆一段时间以除去堆味。熟茶并未完全发酵(一般7成发酵),制成成品后,和生茶一样,也会继续“后发酵”,在本来的顺滑之上更加醇和。



 3 

发酵诞生的有益物质


1、可溶性物质。微生物分泌的胞外和胞内酶,比如水解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等,起到催化作用,使茶叶内含物分解、转化、氧化、聚合,大分子物质小分子化,增加普洱茶可溶性物质,有利于人体的胃肠道的吸附,刺激性小,从而达到养胃的功效


2、茶褐素。茶褐素是茶红素氧化聚合而形成的复杂大分子物质,由多糖、蛋白质、核酸和多酚类构成,滋味呈现“醇厚”的感觉。茶褐素具有治疗或者预防2型糖尿病、肥胖型糖尿病的功效,最大的功能在于清除肠道毒素。



3、洛伐他汀。主要经过土曲霉、红曲霉的酶系作用产生,含量随着熟茶的存放年限增长而提高,发酵规模大也有利于洛伐他汀的产生。洛伐他汀降三高效果显著,对冠心病、抑制胆固醇合成从而降低血脂有较好的效果。


4、其他营养物质。有些微生物是茶汤滋味的组成部分,比如酵母菌,富含蛋白质,具有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B族维生素,矿物元素、辅酶A,是重要的保健物质。



 4 

只有熟茶会发酵吗?


发酵在茶叶工艺中的运用很广泛,中国六大茶类某种意义上可以按发酵度来划分。普洱生茶在初制阶段也会发生轻微发酵,新生茶与熟茶的物质构成不同,在其他方面的养生功效显著,但经过长期的储存转化,同样也能达到熟茶的效果。


津乔十年陈化生茶0708


 5 

熟茶,帮你卸掉过剩的营养


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主要通过饮食进补,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有足够的条件摄取大量美食,而这些美食大多是高脂肪、高热量、高营养组成,随之而来的,是“肥胖”、“三高”等健康隐患。只有及时卸掉这些身体的重负,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才能避免亚健康状态。


好在有熟茶,醇润的滋味,丰富的营养物质,不仅满足我们对美食的追求,也疏通着我们的身体,竖起一道可靠的保护屏障。


图文|津乔茶业

茶界资讯播报第七期:如何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

  饮茶静人心,听茶观天下。大家好,茶友网给您带来最新茶界播报。如何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指出:

  中国是茶业大国,拥有全世界60%以上的茶园面积和50%左右的茶叶产量,全世界每两杯茶中就有一杯茶来自中国。尽管我国茶业的综合体量第一大,但存在一些隐忧和发展瓶颈,例如茶叶产销失衡矛盾正在凸显,茶叶生产的劳动力成本攀升,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茶叶出口规模增长速度缓慢,夏秋茶资源利用率偏低等。

  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建豪发言:

  当前,茶产业总体规模虽然庞大,但商业化创新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茶产品呈现浓厚的农产品特征,消费品属性弱,距离成熟的消费品行业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共湖北省恩施州委副书记、州委秘书长夏锡璠也进行了发言:

  恩施州是我国重要的茶树原产地,多年来,我们立足“生态、富硒”优势,全力推进全域绿色化生产和清洁化加工,打造精品名牌,培育茶文化,聚力市场营销,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强茶兴茶之路。全州现有茶园面积180万亩,2020年干毛茶产量12.2万吨,综合产值170亿元,“一片叶子”带动80万茶农脱贫致富,茶产业成长为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站在新的起点上,茶产业如何适应新发展阶段,破解整个行业面临的供求失衡、质量不稳定、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是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加速振兴的关键所在。

  本期播报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对茶友网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找到约39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