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红茶的品审

找到约4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斗茶会”

【题记】公元2023年6月17日上午,修水宁红携手祁门红茶“2023万里茶道——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祁门站发车仪式在安徽省祁门县平里镇祁门红集团广场举行。来自北京、武汉、无锡、晋城、邢台、二连浩特等地的46辆轿车和房车在这里鱼贯而出,前往万里茶道优选遗产点——祁门茶业改良场旧址巡游打卡,拉开了此次万里茶道——环中国自驾游祁门站的序幕。这座位于阊江河畔的祁红小镇再一次吸引人们的眼球。

回望历史,早在一百多年前,北洋政府农商部茶业试验场(祁门茶业改良场前身)就曾经在这里举办中国茶业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的茶叶品评会。尽管当时信息闭塞、交通阻塞、条件落后,但仍场面隆重、气氛热烈,祁(门)浮(梁)秋(浦)宁州(修水)茶界学界数百人络绎与会,大上海的多个知名报馆竟相报道,在现代茶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使平里这个山陬小镇名噪一时。拨开历史的烟云,拭去时间的灰尘,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斗茶会”。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封建帝制覆灭,民国肇建。为巩固新生政权,促进全国实业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司。南北统一后,临时政府迁至北京,袁世凯即在清末农工商部和南京实业部整合的基础上,成立农商部,以履行组织领导和管理全国农工商矿等行业职能。在农业方面,北洋政府农商部除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实业调查,制定一系列涉农法规、政策外,还相继设立一批部属农事试验场,通过各项栽培、制作、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试验研究和推广,开当时风气之先,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从传统的单靠经验积累逐步向现代实验研究的转轨。在开展各类科学实验的同时,各部属试验场在农商总长张謇的倡导下,分别举办各种规模不等、形式各一的农产品评会,通过评选奖励,展示试验成果,推广先进种制技术,以达到“开启民智、激励农民、改良农产”之目的。

设立于安徽省祁门县平里村的农商部模范种茶场(后改名茶业试验场)也曾响应农商部的指示,举办过一场别开生面的茶叶品评会。

民国4年(1915),北洋政府农商部在祁门红茶主产区的安徽祁门设立模范种茶场,陆溁(字澄溪,江苏武进人)先生为创场场长。该场自创设以来,成绩斐然,收获颇丰。

据农商部档案记载:“农商部于民国4年10月设安徽模范种茶场于安徽祁门县之平里,嗣应改良种制,分区推行至江西,始改定今名。场地面积130亩,另有苗圃地23亩。试验分种类、栽培、修剪、肥料、采制五项。”“虽目前经费支绌,只能分年进行,然持之以恒,不但将来祁门总场及四县分场可仿印锡大茶园自种、自制、自销,立定新茶业基础,即祁、秋、浮、修四县荒山,不难尽辟为腴美之茶园,而各省、县向不产茶之区,亦将逐步传播兴辟茶利矣。”[1]

祁门县平里村1915年,第一个由中央政府创办的茶业改良和技术推广机构——农商部模范种茶场在这里诞生。彭其贵 摄

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农商部茶业试验场)遗址。

彭其贵 摄

创场三年后的民国7年(1918),按照当时农商部的统一要求,农商部茶业试验场(即由原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改名)开始筹划举办茶叶品评会,并按相关程序上报审核。民国7年(1918)5月18日,北洋政府农商部以第954号令核准《农商部茶业试验场茶叶品评会审查规则》,并令“仰即遵照办理。”

图片来源:《农商公报》第4卷,第11期。

《农商部茶业试验场茶叶品评会审查规则》[2]共11条,其内容为:

第一条,茶叶品评会审查出品,除遵照部颁茶叶品评会章程办理外,悉以本规则行之。

第二条,茶叶品评会应置审查长一人,以本场场长充之。

第三条,茶叶品评会应置审查员若干人,以本场技术员充之。

第四条,审査员须将采点理由书报告审查长开审查会决定。

第五条,审査员报告应于开审查会前三日汇交审查长。

第六条,审查报告应于闭会后由审查长率同各审查员汇编呈部。

第七条,审查员对于自己出品不得参与审查。

第八条,审查员关于审査之一切意见及事实于评点未发表以前,不得宣布。

第九条,审查期间以茶叶品评会闭会后七日内为终结。

第十条,审査出品分红茶、绿茶、茶砖、茶末,参考五类,其采点如左:一形状 二十分;二色泽 十分;三发酵量二十分;四香气 二十五分;五茶味 二十五分。

第十一条本规则自呈部核准之日施行。

追溯我国茶叶感官审评的历史,传统的对茶叶质量的评价一直只停留在品饮者的自身体验及描述上,“茶之否臧,存于口诀”(《陆羽·茶经》三之造),个体差异大,没有系统性。宋代兴起的民间“斗茶”活动促进了茶叶品评技术的发展,爱茶者们在“斗茶”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对茶叶品质的要求,并通过著述使这些要求得以流传。清末民初,随着茶叶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西方茶商在贸易中使用的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也影响和促进国内茶叶品评进一步规范和科学。从上引的审查规则可以看到,这次茶叶品评会已开始采用茶叶五项因子感官审评,逐项赋分,汇总排名的科学方法,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经过一系列紧张的策划和筹备,民国7年(1918)5月26日,近代历史上的首次茶叶品评会在农商部茶业试验场所在地——安徽省祁门县的平里村正式开幕。我们先来看一篇1918年6月7日上海《新闻报》描摹当时情景的文字报道:

破天荒之茶叶品评会[3]

农商部茶业试验场自奉部令在祁门试办茶叶品评会,当经该场商请祁门、浮梁、秋浦三县知事,祁门、浮梁茶业公会公所,并令行祁浮秋宁州种茶总区事务员征集出品。旋经该场以祁门秋浦浮梁等县新茶样陆续送到,已达二百余种出品。其高塘、历口、闪里等镇出品,装潢尤多精致,会中陈列美不胜收。品茶之茶盘、茶碗、茶壶及沙漏、衡秤,一切玻璃等新式器具已布置齐备,将于五月二十六日起开会。浮秋茶业界络绎到会,男女来宾数百人,除会场外,前后楼上下环聚观听者无数。首由主席陆澄溪君述开会词,历举华茶失败之由,祁浮秋茶产有天然品质可以改良之基础,不但茶品应求精良,并应注意经济交通销场便利方法。合座掌声如雷。继由职员黄君勉愚、章君师涑演说研究装潢、扩张销路办法,复由出品人代表胡道南等演说各种联络改良方法。鼓掌之声不绝。至钟鸣五下,始摄影茶点,复由招待员引导至陈列所暨各处观览,其远道来宾并于第二三日参观平地低山高山各茶区,会中职员几有应接不暇之势。并闻该会自二十六日起至三十日止,可以任便入览,男女各有休息室,分别前后楼上下派员招待,秩序井然。会场门内外均扎松柏彩楼,并用松毛、棉花、茶叶制成全球名产、品冠五洲等匾额。保卫团亦派警保护,另有音乐影片等娱乐以助余兴。各界人士欢呼云集,颇极一时之盛云。从这则报道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这场品评会的一些细节。首先,参评的茶叶并不局限于祁门,祁门周边的浮梁、秋浦(今安徽东至县)、德兴及宁州(今江西修水一带)等茶产区也选送茶品参评,赛品征集的区域范围较大;其次,得到祁门、浮梁、秋浦三县知事,祁门、浮梁茶业公会的大力支持。当地保卫团还派出警察维持秩序;再次,气氛热烈,场面隆重,活动丰富。会场门内外均扎松柏彩楼,用松毛、棉花、茶叶等为材料拼制“全球名产、品冠五洲”字样匾额悬挂两侧。皖赣两省茶界人士及当地群众数百人络绎到会。除祁场陆溁场长致辞外,数名业内人士登台就茶品改良、研究装潢、扩张销路等话题发表演讲,类似于现今的茶业论坛。无论从规模、影响及实际效果看,这次茶叶品评会取得了巨大成功。

图片来源:《新闻报》1918年6月7日,第2张第1版。

陆溁场长在事后写给农商部的汇报材料则更为详细,他是这样陈述的:

此次茶叶品评会事属创举,既苦经验短浅,加以经费支绌,尤应力求俭约,故仅就本场地址略加修葺,设备点缀,虽未臻完美之域尚无简陋之嫌,至若用人之寡,事务之繁,亦不无困难之处。幸赖官商各界热心协赞,踊跃相将,故以祁门僻处深山,又兼今年茶务凋敝,而出品如期到会者尚有一百二十余家。祁门而外浮梁最多,秋浦次之,修水以路途远,仅由总区寄到茶样。阅时未及两月,荟萃皖赣两省新茶陈列会所,尚无贻悮愆期。此筹备开会及征集出品之大概情形也。

会场内外均扎置彩坊,结以松枝柏叶,缔以色箔纸球,以壮观瞻。临时由地方保卫团派警保护维持秩序。入正门二重正厅设置讲演场,楼上为陈列室。各处出品用玻璃橱柜分别祁浮秋修四处装潢陈列,上置标笺标明产地、品名、牌名及出品人姓名、住地,俾观者一目了然。所有品茶各器具亦经陈设。凡会场线路及出入口均指定标明,以免拥挤。另设男宾招待室二处,女宾招待室一处,均经分别派员招待。此会场布置及出口陈列之大概情形也。

自二十六日午后一时举行正式开幕礼,远近茶号有因装箱出售期迫未及全到者,约计男女来宾及游览者五百余人。职员及出品代表以次演说开会宗旨及钧部提倡奖进之盛意,众皆欢欣鼓舞。复由场员导观出品,并随时说明。对于参观人有所疑问或咨询时,亦皆一一答复。其出品代表及重要来宾,摄影纪念,饷以茶点,远道来宾并留晚餐,于第二三日登山参观场茶。此开会展览及招待之大概情形也。

查近数年来,各茶商鉴于茶业失败,亦咸知非改良种制不足以争胜,故此次出品可采之点甚多。如祁门西乡裕兴、大成昌、恒德祥、利和昌、同茂永等之香气幽长,茶味浓厚,形状色泽亦极匀整鲜明;如愉丰、公馨、裕春、同人豫等之发酵量恰能合度,无太过不及之虞;至如乾裕、愉丰、大成昌、同茂永、坤大祥等之装潢精美,尤为特色。此外,浮梁如益升和、丰恒、裕丰等,秋浦如信泰昌、春和祥等,揉制均尚精良,惟其茶质水色较逊祁门。此实关乎土壤,与制造无关。他如江西修水茶,审查时,第一次浸出液与祁浮秋茶无异,至第二次浸出液时,水色忽现混浊,沉淀之滓状类炭灰,确系灰类染料加入揉制,以图色泽美观。此种弊端实与宁州茶之名誉及其销路所关匪浅,急应严禁,以资整顿而利销售。此审查出品,分别优劣之大概情形也。

现在审查完竣,所有各处出品当酌留标本,余悉发还。除俟奉到批令,填发褒状后,编辑总报告,再行另文具报外,所有茶叶品评会办理情形及拟奖出品人名数,理合先行呈报云云。[4]

图片来源:《新闻报》,1918年7月25日第2张第2版。

在这份汇报材料里,陆场长对品评会上表现较好的茶品进行了点评,如“如祁门西乡裕兴、大成昌、恒德祥、利和昌、同茂永等之香气幽长,茶味浓厚,形状色泽亦极匀整鲜明;如愉丰、公馨、裕春、同人豫等之发酵量恰能合度,无太过不及之虞;至如乾裕、愉丰、大成昌、同茂永、坤大祥等之装潢精美,尤为特色。”

这次的茶叶品评会从起意到召开,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极为仓促,加之交通不便,致使江西的许多茶品未能按期参评。为体现茶叶品评的广泛性和公正性,陆溁场长召集审查员对迟到的赣茶进行续评,并将品评结果专文呈报农商部请奖:

续到赣茶之请奖[5]

日前,茶业试验场长陆澄溪君以江西浮梁、修水、德兴等县续到茶品补行审査完竣,报告农商部略谓:窃查茶叶品评会会期甚促,江西各县距场遥远,开会以后,尚有浮梁、修水、德兴各县出品陆续送到。场长以初次办理品评会,似应通融办理,准予补行陈列品评,以免向隅而昭激勸。当经督饬审査员定期审查,开会评议。续到出品优点颇多,如浮梁之同泰丰、美信芳发酵适度;修水之振植茶园系自种新茶,机器揉制,色泽香味极为完美,条线叶底均甚优良,洵为特色。此外,谦慎隆、德兴祥之形状整齐,香气充分;贞吉祥、义春祥之色泽优胜,发酵合度,而长发祥之贡茶尤为精心制作,较之总区前寄之第一次征品,大有区别。至德兴农会送到之绿茶出品,筛别匀整,色香味均有可采。除俟前途茶品化验分析后编呈总报告外,理合将续到茶品审査分数、拟奖等级,列表呈请鉴核示遵云云。即此可略见赣茶之状况矣。

图片来源:《新闻报》,1918年9月9日第2张。

在爬梳和查考这次茶叶品评会的相关史料时,还发现有这么一件事特别值得一提。

在上引的祁门茶业试验场呈报茶叶品评会办理情况的报告中,关于江西修水茶(即宁红茶)有这么一段表述:“他如江西修水茶,审查时,第一次浸出液与祁浮秋茶无异,至第二次浸出液时,水色忽现混浊,沉淀之滓状类炭灰,确系灰类染料加入揉制,以图色泽美观。此种弊端实与宁州茶之名誉及其销路所关匪浅,急应严禁,以资整顿而利销售”。

虽然给农商部的报告是这么写了,但毕竟只是凭感观审评而得出的结论,会不会其间存有偏差,极具科学精神的陆溁场长心里还是放不下。于是,他指示场里的技术人员把修水茶连同祁门、浮梁、秋浦等地参评的茶叶各抽取若干样品,送至中央农事试验场化验股进行化验,希冀以科学数据来验证之前的感观判断是否正确。

1918年9月,中央农事试验场出具了茶叶化验成绩报告:“兹经本场化验股精细化验,并用物理检查,确证得该修水之茶并无着色加料等事。”为慎重起见,负责化验的化验股股长严陆安先生还在报告中附言:“惟该茶经第一次煎沸时过入玻璃杯后,色微混浊,且有淀下沉。将此沉淀用显微镜检查,确发现碳质晶粒。同人等乃将该茶细心检查,寻得黄土数小粒。以后再同祁浮秋等茶一同煮沸,即无此等现象。想系制造或装瓶时,手续不洁,误带入少许黄土之故也。”[6]

一起由感观审评引起的误判,通过科学实验验证而得以纠正。

图片来源:《农商公报》,第5卷第4期,1918年。

农商部主办的《农商公报》向社会公开发布了这次茶叶品评会的评奖结果。

从公布的成绩看,祁门高塘王余三的裕馨号,祁门闪里陈维新的恒德祥号,江西修水的义顺福号选送的茶叶出品分获前三名。祁门历口汪渭臣的大成昌号和祁门闪里李达本的利和昌则紧随其后,分获四、五名。祁门茶叶质量上乘,优势明显。

图片来源:《农商公报》(1919年)第6卷第4期

1919年8月1日,农商部祁门茶业试验场首任场长陆溁离任,农商部佥事上任事邓礼寅(惠植)接充场长一职。

邓场长接任后,萧规曹随,于次年5月举办了第二次茶叶品评会。《申报》记者也作了采访报道:

祁门县农商部所设茶业试验场,于本月十八日,开第二届茶叶品评会。该场场长邓惠植,于皖赣二省产品尤为注意,于三月间,油印章程,分函祁秋浮修等县知事及各茶叶团体,广为劝导,竭力搜集。故该二省茶品,征集尤多。会场即设该试验场内,遍悬灯彩,并以茶叶制成联语,中嵌松柏花圈,形式颇为美丽。下午二时开会,皖赣来宾莅会者,几无隙地。首由主席邓场长致开会词,次由来宾祁南高等小学校长皖人汪洛符演说,略谓贵场长苦心筹画,此次会务,实于我皖茶业大有关系,我辈甚为感佩云云。再由前江西种茶总区主任赣人金佩艾演说,略谓,前次开会,鄙人曾驻会勷助一切,今日来场参观,觉此次会场较盛于前,足见贵场长擘画精详,无任钦仰。惟佩艾尚有请于贵场长者,皖赣事同一律,贵场长既改设祁秋两分场,以促进皖省茶业之改良,所有敞省两总区,应请取皖赣同一办法,以福吾赣等语。四时遂摄影摇铃而散。[7]

图片来源:《申报》,1920年5月28日

和第一次一样,试验场随即向农商部呈报茶叶品评会办理情形。7月13日,农商部以1611号指令茶业试验场:“所报茶叶品评会办理情形准备案由呈暨附件均悉,查该场所办本届茶叶品评会,审查出品手续尚称周密,给奖等级亦属核实,应准备案。所有此次评定最优茶品,一俟爪哇开办茶叶展览会时,自可送交陈列。仰即知照。此令。”[8]

此后,由于政局不稳、战事频仍,祁门茶业试验场隶属多变,几经存废,虽也曾举办过几次祁红品评及竞赛活动,但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影响,与民初由陆溁场长主持的那场茶叶品评会己不可同日而语了。

时光荏苒,百年转瞬已逝。用今天的目光看,当年那场“斗茶会”无论是规模影响还是视觉冲击是无法与现代的各类“茶王赛”“斗茶节”相比,但作为中国茶叶感官审评由定性向定量转变之滥觞,将被深深镌刻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中!

注释: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3辑 农商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第547、548页

[2]《农商公报》,第4卷第11期,第30页。

[3]《破天荒之茶叶品评会》,《新闻报》,1918年6月7日,第2张第1版。

[4]《皖赣茶叶品评会之给奖》,《新闻报》,1918年7月25日,第2张第2版。

[5]《续到赣茶之请奖》,《新闻报》,1918年9月9日第2张第1、2版。

[6]《茶叶化验成绩报告》,《农商公报》第5卷第4期,1918年,第74、75页。

[7]《农部茶业试验场茶叶品评会纪》,《申报》,1920年5月28日,第7版。

[8]《农商公报》,第7卷第1期,1920年,第10页。

来源:徽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人文茶道 【春茶漂流】红茶季 第六站天津

人文茶道

【春茶漂流】红茶季

第六站天津圆满完成


活动亮点

品鉴中为大家讲解了茶的历史、制作工艺和功效等。

从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来品味手中自己泡的一杯茶。

书法与茶事结合,即兴挥毫



 

审茶、观茶、品茶

文\天津站长 颖子


茶会中,我们品鉴四款红茶,为大家讲解了茶的历史、制作工艺和功效等。在演示过程中,为大家讲解了冲泡出好茶的关键要领,有鉴别茶的品质和级别,识别茶器茶叶的能力。


温壶、烫杯、投茶、润茶、洗杯、分杯、闻香、品茗,席主们的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优雅、恬静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赏干茶、闻茶香、品茶汤、观叶底。参加活动中的茶人们,从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来品味手中自己泡的一杯茶,畅谈心得。


品鉴尾声,书法老师为大家讲述古代对茶(荼)的称谓,各种关于茶的字体是如何书写,面对毫不保留的教授书法的老师,书法学员更是为老师奉茶感恩他的倾情付出。
 
书法时的老师英姿飒爽,起笔、蘸墨、挥洒自如~下笔如有神,各种字体不断转换(楷书 行楷  隶书 篆书)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看着老师挥洒自如,自己也暗下决心今后要认真习字。 老师还无私赠送每位参加公益活动的茶友一张作品,这着实是我们品鉴茶友大大的福利!大家纷纷表示回家要把老师的作品裱起来以作鼓励!


谈笑间,墨韵伴着茶香逐渐升温,在平缓、温情的格调之中,一边品茗,一边挥毫,有着格外不同的另一番感受。 





红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饶有趣味的一类,各地的品种工艺均有不同特点,为让大家更多地认识红茶的丰富性,特在人文茶道同学群组织本次红茶学习品鉴的公益活动。旨在;

增加对红茶冲泡的理解及表现手法;

锻炼春季茶席设计和茶会策划能力;

发掘自己身边的特色茶;

寻找不同区域茶叶的最佳表现方法;

展示自己的茶空间与好水、美人、美器、美物;

增加同学间的同心协作与凝聚力;

本次活动同时也是对以往人文茶道学习的复训。

关于普洱熟茶来历最详细的编年史

普洱熟茶从诞生到现在其实时间非常短暂,只有40年左右。所以,如果你在茶叶店,听到老板兜售所谓上百年的普洱熟茶,你就可以一笑了之。

本文旨在将普洱熟茶从诞生的缘由,到发展历史,重要转折,工艺技术,都说个清楚,或者说,这就是一篇活跃着人物、历史事件、著名茶厂的普洱熟茶编年史。


【萌芽期:普洱熟茶的前身——红汤生普】

的概念,实际上是在1975年左右才真正确立。之前的普洱茶,于今天的标准来看,都是普洱生茶。


范和均、张凤岐、谭方之……这些大家在完成于解放前的著作里关于云南紧压茶用料、制作、包装的记载,都异曲同工地提到当时的普洱生茶:“汤色是红的。”而这种红汤普洱正是普洱熟茶的前身。


通过资料分析,解放前产生红汤普洱的原因为三点:


1.工艺所致

参考当时关于普洱茶生产工艺的描述,可发现当时普洱茶生产跟现在普洱生茶的生产工艺是相同的。干燥时采用晒干,再加上当时生产条件相对简陋,成茶难免发生“微发酵”,出现“淡红”的汤色。后期“筑茶”,潮水后任其自然干燥,加重茶叶“发酵”程度。


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在竹席上反复搓揉,然后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根据品质分别装入竹篮。【2】放进竹篮后要洒上些许水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蘀(俗称饭笋叶)。然后一边加茶,一边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蒸发自行干燥。【2】


2.运输条件较差

云南至广州、香港,路途遥远。茶叶运输只能依靠“人背马驮”,而且往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运达。【4】长期间的运输,风摧雨淋,茶叶运抵香港时茶汤颜色已经很深了。

3.销售前还需存放陈化

普洱茶运到香港以后,不会立刻就拿来饮用,为了使口感更柔和舒适,往往需要再放上一段时间才会出售。这样的习惯,在对香港茶人卢铸勋的采访中也有迹可循,他说:“爷爷的爷爷经营普洱茶时,那些刚做出来的普洱茶,汤色也蛮深,但要放上六七年,味道更纯和了才出售”。


这样来看, 发现解放前的普洱茶因加工工艺、生产运输条件以及后期存放的影响,广州、香港等地喝到的普洱茶是存在轻度发酵的。然而“普洱为红汤“的发生并不是人为刻意导致的,而是有着诸多的客观原因。


【产生期:习惯带来需求——普洱的改革之始】

新中国成立后,私人茶行、茶厂逐渐开始公私合营,茶叶开始统购统销。1949年中茶成立,制茶工艺和产茶规模都得到快速发展,运输条件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供给香港的普洱茶品质发生了变化。


1950年,在云南经营同兴号茶庄的袁寿山来到了澳门,他坐在英记茶庄的木椅上说,也说了这么段话:“香港那些喝惯了红汤普洱茶(生茶)的客人,压根儿喝不惯发酵不到位的新滋味,这就导致市面上老滋味的茶饼很吃紧。“【2】


上述资料佐证了当时的情况,同时还发现:习惯了“传统口感”的香港市场对高陈化普洱茶的需求存在空缺。如果让新供给的普洱茶自然转化成香港人习惯的口感,就只能用时间去换。为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各地开启了寻求普洱茶工艺的变革之路。


【发展期:百家争鸣,香港、广州、昆明的变革】


1、香港:卢铸勋的红汤生普和他的福华号

卢铸勋,香港茶业的杰出人物,香港普洱熟茶发展的代表。1927年出生于广东,一生都与茶叶有分不开的关联。11岁便在澳门十分出名的英记茶庄当学徒。【2】


在供给香港的普洱茶品质发生变化后,卢铸勋敏锐地嗅到其中的商机。卢铸勋凭着父辈普洱经营经验的印象和曾经制作红茶的经验,开始研制受香港市场欢迎的普洱茶(红汤普洱生茶)。一个月后,研制获得成功。


十九世纪后期,澳门在茶叶转口贸易方面的龙头地位才渐渐被香港取代。1954年,卢师傅带着他的技术,离开澳门,定居到香港,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福华号宋聘唛”。【2】


(福华号会员证)

2、广州:中茶公司手中红汤生普的蜕变

1959年,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中茶公司)开始进行加速普洱茶后发酵的实验研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普洱茶发酵新工艺。广州中茶公司,将云南毛茶拼配上广东当地的茶菁,制成广东普洱茶。【3】


据后来资料考证,其产广东普洱茶与现在的普洱熟茶还有很大的差异(只能算当地人喜爱的红汤普洱)。


在翻阅资料时,还发现一件有趣的事,也是1959年,香港有位名叫曾鉴的茶人向卢铸勋请教制茶秘方。后来,曾鉴的弟弟曾启去了广州,加入中茶公司的广东分公司,担纲茶叶发酵师之职。【3】曾鉴的弟弟去广州担职的确切时间现无法考证,但两者时间相近,我们大胆猜测曾鉴的弟弟的到来,与广州普洱熟茶新工艺的产生存在些许关联。


3、云南:昆明、勐海、下关茶厂的红汤生普到熟普的蜕变

1973年初,云南省茶叶公司在广交会上了解到,香港客户需要发酵的红汤普洱茶,而这种茶广东有生产,决定去学习。派出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工人李桂英及勐海、下关两茶厂各二人,组成七人小组专赴广州茶厂学习普洱茶渥堆发酵生产。【2】


赴广州茶厂学习小组返昆后,公司组建了两级审检生产营销骨干组成的技术攻关组,由昆明茶厂按该厂工艺试产,广州茶厂起初是用冷水发酵,后觉不理想,遂改为温水发酵,并作了工艺定型,昆明茶厂按广州工艺温水渥堆但不成功,昆明茶厂和攻关小组对此分别多次开会对工艺进行研讨论证。【2】


会议一次又一次地从办公室开到车间现场。经过分析,大家认为广州气候环境与昆明差异较大,工艺应当作出调整,多数人认为在昆明用冷水发酵似更合理。对此广州茶厂也建议“依据昆明气候特点不妨用冷水试一下”。【2】

1974年,昆明茶厂在工艺调整后,渥堆终于获得了成功,实现当年销港普洱茶10.2吨(含陈佩仁试制的1吨多),接下来,勐海有勐海的工艺,下关则结合自己紧茶的热发酵工艺,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 这些产品成果,也都和广东普洱茶,有着完全不同的滋味。【2】


随着勐海、下关两茶厂的普洱茶相继投产,云南普洱茶生产规模日渐扩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的普洱茶曾主导了香港市场并进军日本、西欧,极大地鼓舞了云南茶区,德宏、保山、思茅三个地州的一些茶厂据此摩拳擦掌,希望开展普洱茶生产参加出口。公司为推动茶区发展,于是派遣人员不止一次地将昆明茶厂的经验向这些茶厂作出介绍交流。【2】


1975年,勐海的普洱茶基本定型,这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现代普洱熟茶。后来,唛号为7452和7572的勐海熟饼、唛号为7663的下关销法普洱熟沱、唛号为7581的昆明普洱熟茶砖开始批量出口,成了云南茶叶公司的拳头产品。【3】


【思考:熟茶在云南蜕变成功的原因】


1.拥有紧茶发酵工艺基础

1939年,范和钧先生来到佛海(今勐海)调研,他将调研结果写成《佛海茶业》一文,其中有对紧茶原料发酵的描述:“丙、潮茶一盘灶须高品、梭边各百五十斤,概须潮水,使其发酵,生香,且柔软便于揉制。“【3】


1957年西双版纳茶厂(勐海茶厂)的负责人唐庆阳先生的总结,“解放(以)来,西双版纳茶厂打破过去雨季中不能加工的做法,提前在三季度雨季中生产侨(销)圆茶。经过一定温湿度人为技术管理,不但控制霉菌生长,而且仍然保持圆茶后发酵滋味醇厚的特点,以应消费者口胃(味)的要求,并加速了产品出厂。”【3】


1958年,下关茶厂紧茶蒸汽高温快速发酵技术试验成功,全程翻堆两次,最多15天,大大缩短了紧茶的发酵时间。但是,这种方法发酵的普洱茶也有自己的缺陷,就是味道奇怪,但这种蒸汽后发酵为1975年下关茶厂研制自己的渥堆发酵技术打下基础。 【3】


2.拥有普洱茶发酵早期尝试经验

1953年以前,陈佩仁是昆明华盛茶庄的老板,上世纪四十年代,他看到马子舆经营的瑞丰茶号制作的普洱茶汤色红艳,味道奇特,有很多在昆明的广东人都去购买,他就自己试验过发酵普洱茶的制作。这可以看出,当年昆明是有发酵普洱茶卖的,只是消费群体比较小,不为大众所了解罢了。【3】


普洱茶产自云南,但广东、香港等沿海地区将其“发扬光大”,为世人所识。然而云南茶人融合各家之长,让普洱茶真正拥有了成熟的发酵技术,普洱茶还是选择了回归。


至此,普洱茶完成了从传统的红汤生茶,到澳门、香港和广东、泰国的红汤生茶,最终演进到云南的现代普洱熟茶,工艺上也从瑞贡天朝的时代演进到了人人可得的速饮消费品。


【经典展示:不得不细说的茶厂和它们的产品】


1、勐海茶厂:7452、7572开始批量生产。

作为拥有传奇茶饼7572个7452的勐海茶厂,1974年,它生产普洱茶(熟茶)只有6担,随后才逐年增加。


1976年,云外茶业字第84/45号文件为勐海茶厂普洱茶规定了七个茶号:云南七子饼 7572、 7682、云南普洱茶74092、74102、云南青(茶)74342、 74562、74782。


1978年,普洱茶(熟茶)的加工量跃居各精制茶之首。这一年,勐海全县共加工精制茶27797担,其中绿茶3675担、红茶7403担、紧压茶(普洱生茶)6936担、特种茶(普洱熟茶)9783担。


2、下关茶厂:7663(75年)、销法沱(76年)

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所属系统內公司统一使用“中茶牌”。下关茶厂开始生产七子饼茶。进入60年代因原料调拨计划和加工产品的分工,下关茶厂以沱茶与紧茶为主要产品,圆茶只少量生产,多数计划交由勐海茶厂。


1953年茶厂通过试验,将茶饼揉制由布袋揉成圆型后,再用十八公斤重的铅饼加压的方法,改用铝甑直接蒸压的方法。

1955年经省公司批准,紧茶规格由心脏型改为砖型,先生产10吨到丽江等地试销并征求消费者意见。同年,省公司通知茶厂对出口紧茶进行人工后发酵试验。 下关茶厂七子饼茶形状由凹型底改为平底。

1958年试验成功高温快速人工后发酵,达到缩短发酵周期、降低成本的效果。

1973年昆明茶厂吸取下关茶厂紧茶渥堆发酵的原理,再经高温高湿人工速成的后发酵处理,制成现今的云南普洱茶(熟茶)。

1975年试制普洱沱茶(熟茶),1976年批量出口沱茶(7663)装供香港天生行,由该行专销法国市场销售。

1976年省公司召开全省普洱茶生产会议,要求昆明、勐海、下关三个厂加大生产普洱茶(渥堆熟茶),并決定茶品唛号。下关茶厂为76开头,末尾为3。

1978年下关茶厂产量不大的圆茶(七子饼茶),被省公司将生产计划书下达给勐海茶厂加工。


3、昆明茶厂:7581普洱熟砖(75年)

1973年,四家茶厂相关人员到广东省进行渥堆发酵技术之考察返回后,由下关茶厂完成初步熟化技术,进由昆明茶厂再加湿加温,完成定之潮水渥堆技术,也就是现在所称的熟茶。据史料显示,初步完成之试验茶品为坊间称之“枣香厚砖“,量产茶品则为”73厚砖“。


7581昆明熟砖则为1994年以前,市场熟砖之主流茶品,1988~1994年为其盛产时期。


在这期间昆明茶厂以吉幸牌、金鸡牌为其主要外销品牌,吉幸金瓜贡茶与金鸡沱茶为这时期知名茶品,然产量不多。


【普洱熟茶最重要的工艺:渥堆】

渥堆,不熟悉茶叶的朋友可能连这两个字都念不清楚,但熟悉的茶友可会知道它其实是普洱熟茶工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不光直接关系到熟茶成品茶的口感,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风险,一不小心的话茶叶就报废了。


渥堆的工艺看起来十分简单——将鲜叶杀青干燥制成毛茶之后,按量堆成小山的形状,洒水,盖上布,让茶叶进行发酵,按照经验,制茶师傅会定时翻动茶叶和洒水,以控制茶堆的温度和茶叶发酵的环境。


一般来说,渥堆工艺要持续45天左右,不过近年来有厂家为了减轻堆味、增加口感而改良工艺,采用低温、少量多次洒水、长时间发酵,渥堆时间甚至达到了3个月。

经过渥堆后的普洱茶汤色晶莹红润,味道醇厚甘甜,与普洱生茶相反的是,熟茶十分温和,对人体的刺激非常少,长期饮用还能起到养胃润肠的作用。


但如果工艺技术不高,制茶师傅经验不足,渥堆也存在风险的,最常见的就是烧堆,温度过高,让处于堆心的茶叶变黑碳化,失去了饮用价值。除此之外,不成熟的渥堆工艺还会对茶叶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果叶底像柴禾一样特别干、特别焦,可能就是渥堆时烧了心;如果叶底过软,一捏就烂,可能就是渥堆时水分控制不好,水分太高的缘故;还有一些熟茶中品饮到的焦味、霉味,也有很大的可能是从渥堆里产生的负面情况。所以一般在茶厂里,都会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照看渥堆。【1】


普洱熟茶发展图鉴

----------------------------------------------------------------------------------------------

找到约4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