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喝什么茶用什么茶具

找到约1,720条结果 (用时 0.031 秒)

《茶有真香》:从《茶经》开始的茶之认知

中国茶千年更迭,正值复兴。为了记录当代茶人的深耕细节、茶事审美的革新,美食作家王恺历经十余年,寻访各大茶产地、茶人、茶空间,拿到一手珍贵资料,写就《茶有真香》。那么,中国茶的历史应该从何谈起?在千年的时间里,茶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呢?


《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王恺著,中信出版社2023年1月版。

说到茶之典籍,大众经常提起的,就是唐宋茶书的几本名著,陆羽所著的《茶经》、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外加明代初年朱元璋之子朱权所编撰的《茶谱》,事实上,中国古代典籍中与茶有关的书籍并不算少,这几本只是名重一时。唐之前,关于茶之专著并不多,唐代陆羽的《茶经》一出,是茶叶相关著述中的大事,它肯定了茶饮生活的知识性地位,不仅包括了大量的茶事经验,还奠定了茶道规矩。之后,无论宋、明,还是清,与茶相关的著作虽不至于浩如烟海,但还是车载斗量。

这些典籍本来散布于四处,但后来被有心人集中编选出来。几年前,我在南京见到当时已经八十多岁的朱自振老先生,才知道20世纪30年代,金陵大学的万国鼎先生开始搜集中国农业史材料,其中包含大量的茶学典籍;20世纪50年代,金陵大学农学院并入南京农学院,成立了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万国鼎先生为主任,朱自振毕业被分配到此地,他在万先生指导下,开始对中国各地的茶叶史材料感兴趣。当时分配工作,万先生派遣他和他的同事们去全国各地,搜集上千种古书及方志中的农业资料,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了“文革”。现在南京农大的图书馆资料库里还有他们当时认真抄来的各地资料,以至于“文革”后很多地方方志已毁,寻找资料还需重回此地。

21世纪初,这些资料由朱自振先生和郑培凯主编为《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此书是现存茶书总汇中收录最丰富的,各个茶书的版本都经过了校勘,各大图书馆所收集的善本都予以了寻访,是目前关于中国历史上茶叶种植、采造、储存和饮用等茶事最详尽、最权威的汇编本。正是在这些方志和搜集回来的各图书馆所存的茶书的基础上,这本茶书汇编出版了。相比起以往的汇编,这次的编撰一是搜集更加广博,二是利用了大量现代学术观点。

后来和朱先生一起汇校此书的香港城市大学郑培凯教授总结过,以往中国古代士大夫对茶书的态度很轻视,比如《四库全书总目》中,子部的谱录中的另册才搜集茶书,而且很多书只存目不收录,还是因为古人认为茶是小道。但是他们觉得,在物质文明发展史上,陆羽的《茶经》也是一件大事。

之后的饮茶脉络,基本上没有脱离陆羽的法门,走向了精致品茗的道路,从茶书的整理中特别能看出这点。与两位研究者闲聊,我们要讨论的是唐为何成为分水岭,唐以前的茶世界以及唐以后的饮茶风尚的变化,到了元明清大量资料出现,可以由此细观中国人的饮茶习俗。

唐是中国茶世界的分水岭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出现,但是最早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提出了“茶性俭”的核心观念,后这一观念直陈为“茶有真香”。

饮茶在中国起源甚早,但究竟有没有准确的记载?以及非常明晰的诞生时间和地点?很遗憾,这个信息迄今还没被准确地挖掘,因此也没有详细的论断。

文嘉,惠山图卷(《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内页插图)

郑培凯先生说,根据今天的研究,我们没有办法确定饮茶起源于何时何地,陆羽说起源于神农,其实这不能确定历史时期;前段时期有河姆渡文化考古说发现了茶树的图画,也非常不准确;还有人说云南的古猿有原始茶饮,更是不负责任。在开始茶饮之前,有可能出现过将茶做药或者把茶叶入汤羹的做法,但是和真正的饮茶都相去甚远。

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西汉马王堆的挖掘中,发现的竹木简中都有茶的别名出现,《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荼陵”,现在叫茶陵,也表明了茶树在汉代的时候已经在长江中下游地带种植了。不过汉代时四川还是茶的主产区,当时的饮用方式还不够清晰,应该是原始的煮汤饮用,也有加盐和姜同煮的,基本上还属于药用,茶在漫长岁月里,一直属于药食同源的产物。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群也扩大了,茶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茶饼,粗枝大叶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现在的古装影视剧里,尤其是以“三国”时代为背景的,特别喜欢加上饮茶的场面,当时是不是已经形成了标准?之后的魏晋喝茶方式是什么样子呢?

按照茶书的记载,研究者们分析,很多人提及魏晋饮茶,是因为文人的诗赋中经常提到茶,但是当时饮茶的资料其实很少,我们只是知道,当时的茶不仅用来待客,还用来祭祀。北方游牧民族不喝茶,他们会觉得茶是南方人的饮料,《茶经》里面就记载了“茗为酪奴”的故事,北人对南人的饮用茶多加讽刺。他们占领了大部分地区后,南北交融,饮用习惯才慢慢传开。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饮用茶已经很普及了,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了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普遍化不说,还成为精致的饮品,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

确实很多人说唐是中国饮茶的分水岭,之前是草味羹饮时期,之后是精致时期,这个和唐是统一性国家有关系吗?还是令人好奇。

郑培凯的观点是,其实这个和历史积累有关系,也和当时的交通发展有关系。按照严耕望的研究,当时内陆交通已经可以把茶运输到塞外、到吐蕃,这些区域都养成了饮用茶的习惯。唐代政府开始建立茶政,也开始征收茶税,茶贸易成为唐时经济贸易的重要环节。

茶之流行,肯定不是单一原因,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资料里面有反映,北方泰山寺庙里的僧侣参禅“务于不寐”,可以喝茶。与此同时,陆羽提倡的茶道方式和创新的饮用规矩一时风行,他后来也成为茶神,人们买来巩县窑的小瓷像,往上面浇茶水,有点浴佛的意思。

也有学者据此说,中国人对陆羽丝毫不尊敬,举例也是将茶水往瓷像上浇灌,说等于惩罚,这种说法和“浴佛”说法一样,都缺乏详细的解释系统,因为需要更多的民间仪轨之类的资料来作为佐证。但毫无疑问,陆羽是茶领域的权威,当茶仪式化、尊贵化,他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当困难时代,大家讲究不了茶的复杂度,陆羽也随之消隐。

唐时的名茶有巴蜀的“蒙顶茶”,还有江南的“顾渚紫笋”,名称不少,但是很少有流传至今的,是不是工艺失传的缘故?现在这些地区还在产茶,但这些茶和唐代的茶应该关系不大。

研究者说,唐时的茶叶生产已经精益求精,有的地区强调精致,有的地区强调产量。比如我们知道的浮梁的茶叶,就是大宗贸易,主要靠产量取胜,每年茶税惊人;蒙顶、顾渚都是精品产区,蒙顶茶分若干种,石花、小方、散芽,是天下第一等,但是蜀道难,上贡不方便,所以江南的产区就也成为贡茶区域。除了蒙顶,湖州的顾渚紫笋、寿州的霍山黄芽、蕲州的团黄,都是名茶;《唐国史补》中还提到,当时的吐蕃也受中土影响,唐使节去了那里,赞普会拿各种名茶展示。这也可以为“茶道大行”的说法做一补充。

陆羽其人及其影响

陆羽生逢其时,冠在他名下的著作有几本,有的显然不真实,比如关于陆羽评水的著作,就应该是后人伪托。但是他的自述,关于他的弃婴的身世以及后来被庙里的僧侣收养的经历,包括他对易经、佛典和儒家典籍的熟悉,都应该是真实的。而且他和当时的名流如颜真卿、皎然等人互相唱和的诗歌也都有记录。

食养(《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内页插图)

当时科举制度初兴,一些身份低微的人有了晋升之道,士人的地位有所上升,陆羽结交的很多人属于这一系统,他自己也属于把民间文化融入上流社会的人物。陆羽的《茶经》并不仅是总结当时的喝茶方式,而是制定了一些新的他觉得重要的准则,提出了自己清晰的品饮之道,包括整个学科的科学体系也初步建立了。这个准则,事实上一直影响到后世,别看唐茶的喝法与现在差别很大,但国人饮茶的内在精神路径完全是他那时候就定下的。比如《茶经》里有茶器一卷,表面是列举烹茶器物,实际上是根据他自己的原则确立饮茶的规矩。他的茶道仪式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也非常流行,通过这种规矩的确立他构建了饮茶的氛围,提供了心灵超升的领域。可以说,后世所有的茶的规矩,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韩国,都从他这里面来,他是这个学科的开创者。

所以,这个世纪回看《茶经》,会觉得特别有意思。他的规范很全面,其中个体的审美起了很大作用。比如说到碗,他喜欢越州青瓷,然后是鼎州、婺州、岳州等;他不赞成邢州和越州并列第一的观点,觉得越州瓷像玉、像冰,尤其是青瓷适合与茶合配,可以衬托茶的颜色。邢州白瓷将茶衬托得过于红,寿州黄瓷把茶衬托得过于紫,都不太适合茶。他是以自己对瓷色的观察和瓷碗质地的研究来决定的,让饮茶者体会到美感。这里面就开始建立了整体的心灵感受,有了茶道整体的艺术感标准。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那套茶具,说明了陆羽的规范影响深远,不仅于民间,宫室也遵守他定的规则,器具完备讲究,进而奢侈,也说明当时饮茶的礼仪极其重要,甚至有繁文缛节的倾向。

茶经里面还提到了择水的重要性、火候的重要性,包括俭素之美,尤其重要是表达出了“茶有真香”的观念,不赞成以往流行过的添加各种姜、盐、枣、橘皮、薄荷等物质,觉得那等于“沟渠弃水”。

郑培凯在编选历代茶书的过程中,发现“茶有真香”的准则制定基本也是从陆羽开始的,他喜欢“茶性俭”,这个影响特别大,之后历代茶事都奉行了这一原则,尤其是中国,如果是混合香料做成的茶,大家就会觉得劣质。陆羽的观念影响到了后世,包括蔡襄、宋徽宗等饮茶大家都提出茶有真香,不应该添加龙脑香等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间还是有添加各种果实花朵的习惯,造成了加香系统的绵延不绝,北方的花茶事实上也算得上源远流长了。添加有添加的道理:北方的水土问题造成了北方普遍水质硬,掩盖茶的真香。外加古时候交通不便利,新鲜的茶运到北方可能已经没有了香味,所以靠别的香味提神。包括自唐以来,北方受游牧民族影响深,一直有往茶里加奶的习惯,这些都是影响深远的理由,也造成北地现在的民间百姓喜饮花茶的习惯。但是士大夫阶层还是奉行茶有真香的道理,基本不添加任何物质。

陆羽对水的品鉴相对简单,但也是开创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就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还对山水做了分析,要捡取“乳泉,石池漫流者上”,不要涌流的瀑布的水,也不要山谷里浸满不泻的水,江水则取离人远者,井水则是选择人们汲取多的,其实都强调的是“活水”概念。

传说陆羽撰有《水品》一书,但是我们翻检阅读发现已经散失了,现在翻刻的很多是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记载陆羽的品题,不足为依据。关于他品尝水传说的神乎其技,比如一桶水能分别出来哪个是江中间打的,哪个是岸边打来的,这是违反物理常识的。后来这故事又附会到了苏东坡身上,其实这都是人们在想象空间里的创造,也说明国人在追求品茶艺术方面的追求。

宋人的茶世界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从蔡襄到宋徽宗,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细腻讲究也无可比拟。也许就因为此,走向了盛极而衰的道路,但是从这些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人创造了一个复杂瑰丽的茶世界。

宋代最著名的茶书,我们普遍知道的有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整个宫廷品茗已经成为风尚,这两本书记载非常清晰。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普遍,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在蔡襄的书籍里记载得很清楚,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表面的沫饽就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可以清楚地比较好坏。点茶法已经与唐大不相同,延续的是使用末茶,要使末茶产生大量的泡沫。这可能和道教的思想有关,认为这些沫是精华,也和唐代胡人喜欢喝奶的习惯有关。

茶味(《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内页插图)

因为有了新的名茶标准,为了达到茶汤的最佳表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劣,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有仪式才有审美,所以现在有人说日本茶道重仪式,中国不看重,并非如此简单。

瓷器发展也被茶所影响,早期使用的瓷器和宋末年推崇的瓷器完全不同,唐朝的秘色瓷,其实也是和茶色配合的,茶色丹,用秘色的碧来衬托。北宋时候,使用了大量的青白瓷,那时候还不像后来那么推崇建盏。

当时的击拂动作书籍中也有很多记载,那些动作以及使用的器物,现在的日本抹茶道中保留了部分,但是又不太一样。宋人早期的宫廷中使用的是黄金和白银制作的击拂工具,蔡襄称之为“茶匙”,他觉得金和银的最好,竹子的太轻,所以不好,因为需要有力量地击拂才能形成表面的沫饽,像乳花一样。比蔡襄早半个世纪的宋初的《荈茗录》里面写道,有的人运用茶盏能够做出各种图画,也包括“茶百戏”,可见这个茶匙运用的复杂程度。

茶筅是后来发明的,也就和现在日本存留的很像了,有点类似西洋打蛋器,但是细密,和现在日本的轻巧器物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当时是用竹根制作,器物重,器端有力,整体粗壮,因为这样才好掌握,操作起来也便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样才能出一碗美好的茶汤。宋徽宗写了很多不正确的击拂方法,然后写了详细的击拂法,如何才能击拂出“乳雾汹涌”的好茶,因为茶色贵白,建安的黑盏也就开始变得贵重起来,又厚又保温,保温是因为击拂时间需要很长。过去被视为上品的青白瓷在徽宗那里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所以茶的饮用方式还改变了瓷器的系统标准。比如宋流行的天目碗,到了明代就基本不见了,全部都出口日本了,因为我们的饮用规则改变了。

宋徽宗在茶学上有很多专业性的追求和结论,不过他这种走极端的品饮方式在当时并不普遍。当时他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为了生产出最好的团茶,有几万人上山采茶,穷奢极欲。但是了解这样的生活方式,重审当年中国人的审美需求,也是件美好的事情,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茶曾经痴迷到何种程度。

宋人写福建一带贡茶的书籍特别多,是因为上行下效。贡茶地点由江浙搬到了福建,这里成为新的最好的茶叶基地。因为天气变化,北宋期间的天气开始变寒冷,本来放在太湖地区的贡茶园不能在清明前广泛发芽,没有那么多贡品了,于是搬家到了福建建安,保证清明前有大量的贡茶,欧阳修等人都描绘过,当时有20多本书详细描绘福建贡茶园的情况,非常详尽。

上层社会的饮茶方式如此繁杂,但是很难影响到民间。宋徽宗的讲究基本已经无可比拟了,当时他的茶叶极品也不可能那么普及,包括他那套复杂的饮用体系也难以推广,所以民间很难达到宫廷的饮用方式,而是沿着自己的下里巴人的道路发展:一是在茶中加各种料,二是宋时候,散茶实际上已经开始饮用。虽然记录不多,但是各地草茶,就是散茶存在的证明。

加各种料的饮茶行为自古是习俗,陆羽很不喜欢,他觉得这就像是沟渠间的废水一样,蔡襄文章也提出,有人喜欢在团饼中添加龙脑香,夹杂珍果香草,都不对,但是当时民间还是添加着喝。梅尧臣批评北方人喝茶“只解白土和芝麻”,说明当时北方用白色土碗往里面添加芝麻;当时北方还有添加姜、盐、牛奶的,还是受到游牧民族的习惯影响。不过,这种习惯不局限于北方,南方也有很多加料茶。南宋临安的茶馆有多种花果茶,还有“七宝擂茶”,就是各种盐、花椒、酥油饼混合的茶汤,其实里面的茶只是有一点茶意而已,现在湖南等地区的擂茶习惯还顽固存留着,其实也是古风。北方喝茉莉花茶的风尚,其实也是渊源有自。其中比较脱俗的是莲花茶,就是在夜晚半绽放的莲花的花心放茶,然后扎紧花瓣,次晨取出茶叶,之后焙干使用,染上了花香也很清美。

宋到元的阶段,散茶的饮用渐渐推广,当时王祯的《农书》就说,南方已经普遍饮用散装芽茶,不一定碾成末再饮用。也是因为团茶的制作过于烦琐,南宋后的散茶就大规模出现了,晒青、炒青都有出现。所以,并不是像传统说法,到了明太祖时候突然废团改散,以江南为代表的民间早就饮用散茶了,并非突然性的改革。

明朝的茶道复兴

明代算是中国茶道复兴的时期。从茶书上看,整个明清茶书有上百种,占到茶书总量的72%,但是很多抄自唐宋,有些疏忽错漏,以往学者并不重视。但是,明清茶书有以往唐宋不具备的地方,关于茶树种植管理、茶叶制作技术、饮茶的文人趣味,有颇多新见。晚清茶书更是开近代科学茶学科的先河。

唐宋的繁杂到明清的简单,是一个越来越简单化、日常化的过程,复兴体现的方面也更不一样了。宋到元之后,蒸青炒青所制作的散茶已经逐步在民间流行,到了明初,明太祖废饼茶改散茶,一是觉得团饼奢侈浪费,二是因势利导。这时候,不仅是饮茶方式变革了,关键是茶叶的制作技术也变化了,这对于中国茶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炒青的制作和烘焙方面,制茶者开始依照茶叶的特征掌握炒青的火候,研制出了各种有特色的名茶。我们现在所喝的不少名茶都是明代出现的,比如龙井。

万历年间有罗廪所著的《茶解》,里面提到唐宋贡茶的制作方式奢侈,已经丧失了茶的本真,不如明代炒青制茶,可以保证茶叶的本来香味,书里还记载了详尽的采茶制茶法,现代通用的观念当时都已经出现了,比如不采雨胚,那样的茶不香;晴天的茶胚,必须当时采当时炒制,这样才可以保证色、香、味的系统平衡。茶叶制作环节的炒青工艺在书籍中描述得相当精准,还解释了茶炒熟后必须揉捻的原因,因为要让茶中的脂膏方便溶解,冲泡时就可以散发出来香气和内含物质。书里甚至对各种炒制工具都有规定,比如炒茶用的铁镗要用熟铁,不要用生铁。


岩茶闽,南平-武夷山-九龙窠的山场,岩茶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的岩缝中,以岩骨花香的岩韵而著称(《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内页插图)

因为不同经济业态发展的缘故,新的名茶体系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首先诞生了。唐宋时代奉行的是设监制作的贡茶体系,最优质的茶根本不会流入民间。但是明代中叶后,江南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整个长江中下游区域以及沿大运河一带都发展起来了,普通人的生活也讲究精致和享受,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他们追求的生活方式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品茗就是其中一项。在他们推动下,新的名茶体系诞生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

先说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代有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不对茶器物有所追求。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当时有本相当重要的茶书——许次纾所著的《茶疏》,说到了茶具的陈设摆放以及品茗过程,考虑的不仅是仪式,而是味觉和嗅觉的综合享受,以及五官的舒适,对人格清高有所培养和提升,着眼于人间修养。他还罗列了许多适合喝茶的时间、场合、器物,充满了明代的文人意趣,比如夜深共语、鼓琴看书之时,茂林修竹、名泉怪石之地等等,还写了他认为不宜喝茶的场合:大雨雪、长宴大席、人事忙迫、观剧等等,包括不宜用的恶器、敝器、铜匙、铜铫、各种果实香药等。

当时有很多文人会详尽描写喝茶场合和禁忌,比如冯可宾的《岕茶笺》里也提到了宜茶场合,另外一些比较著名的文人书籍,如《遵生八笺》《陶庵梦忆》《长物志》中都有类似的描绘。明人追求茶饮的器物和环境,主要是要求有明朗的感觉,周围的环境以清静澄澈为主,但不是日本式的追求宗教的清寂。

为什么追求这种品饮情趣?是因为当时文人的口味也变化了,强调茶叶的真香,都是以轻扬芬芳空灵为主,不再像以往宋代福建的贡茶那样浓郁厚重。所以新的名茶体系也诞生了。比如《遵生八笺》里提到,苏州的虎丘茶和天池茶,都是不可多得的妙品,杭州的龙井超越了天池,因为炒法更精妙。从南京礼部尚书位置上退下来的冯梦祯对当时著名的天池、虎丘、龙井、罗岕茶也多有品评,结论是虎丘最好。不过有意思的是,因为贡茶体系已经与宋不一样了,茶叶精品并不一定送入皇宫,而是待价而沽,所以出现了真假难辨的情形,当时的龙井茶已经有大量假茶,就是茶叶名家也不一定能轻易区分。

袁宏道的评价和冯梦祯相似,他也觉得这几种茶很好,不过他觉得现在已经不在的罗岕茶为天下第一,有金石气,非龙井的草气、天池的豆气和虎丘的花香气可比。各种名茶的提出有个人口味的主观成分,不过文人欣赏趣味基本还是一致的。他们追求茶的芳香,但是也要求不能光有芳香,还需要深味,而且芳香也是清雅型,以兰花香为主。

崇尚清香的同时,混合茶不再那么流行,只是大众选择未必和文人们相同。明代的文人普遍反对在茶里添加果实花朵或者香草,追求茶的清饮,这也是陆羽追求的茶道“茶有真香”的体现。但是大众选择未必与名士相同。高阳描绘清代生活的小说里,名妓也拿各种花熏过的茶待客。尤其是江南以外的地区,承载了过去加料加果实的习惯,还有添加各种佐料的,所以各地都留存有加料茶的记载。包括很多强调茶有真香的茶书有时也妥协,比如明初朱权的《茶谱》,反对茶夹杂诸香,但与此同时也写了茶叶的熏香法,甚至可以用各种花香渗透其中,所谓“百花熏香”,也不反对加龙脑香。可能是朱权那时候饼茶的风气还在,对添加香料的习惯还比较接受。

不过,后期的部分文人也没有完全放弃这一习惯。就拿倪云林来说,他发明了“清泉白石茶”,往茶叶里面添加核桃松子肉,还为有高士不解他的茶而大发雷霆。民间的各种果子茶则更多,往里面添加各种吃食,这些行为都被罗廪《茶解》视为“茶厄”,也说明民间与雅士提倡的风尚还是有距离的。这时候,福建的贡茶开始走向另外一套完全不同的体系。因为宋元的贡茶体系废除,福建的一些茶开始转型,本来是皇家包办,现在要考虑商品市场的销售,而且传统的福建茶偏浓厚、偏甘醇、偏浓郁,必须要发展出一条不同于江南轻灵的新道路,这也是后来发展出乌龙茶和红茶的历史背景。包括轻灵的白茶,都和江南的绿茶不尽相同。其实绿茶体系也是缤纷多彩的,如果任其发展,也会多样化。明末的士大夫普遍提到了罗岕茶为茶中精品,这也算是当时的流行口味,晚明的茶书中,关于此茶的论著就有好几本。比如熊名遇的《罗岕茶记》、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冒襄的《岕茶汇抄》。根据这些书籍,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茶属于蒸青,而明朝大量的茶都已经属于炒青了。这种茶叶大梗多,外形不好看,也有很多不熟悉它的人闹笑话,把别人送的精致的大叶茶当次品赏给下人喝了,因为当时芽茶的风尚已经很流行了,所以人们会觉得大叶茶粗。

人与茶(《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内页插图)

许次纾所著的《茶疏》写道,岕茶不能早采,基本要立夏后再采,否则会伤害到树本,韵味清远,滋味甘香,是仙品。根据这些描绘,我觉得岕茶可能和今天的太平猴魁有点相似,叶大,味道醇清俱备。但是明末的风尚并未流传到清,因为战乱,江南士大夫阶层的品鉴系统标准整体崩溃,所以这种茶没有流传下来,否则,说不定明朝的茶风还会变化,不再奉行单一推崇芽茶的系统也有可能。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再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清代所出现的新茶书,基本是关于茶树种植和茶叶制作的,还有大量关于茶叶销售的地方志记载,不过朱、郑两位觉得那是茶叶经济史或者说农业史的范畴,所以在历代茶书汇编里没有多提及。清代最有价值的茶书肯定是关于科技的,比如《红茶制法说略》《印锡种茶制茶考察报告》《种茶良法》等,也有很多是关于紫砂的书籍问世了,比如《阳羡名陶录》《阳羡名陶录摘抄》《阳羡名陶续录》等。还有《龙井访茶记》,与今天的茶叶产地的情况对照观看,可以得到许多有趣新鲜的结论。

本文节选自《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王恺

摘编/何也

来源:新京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什么茶用什么紫砂壶?看完这篇你就知道!

 

紫砂壶泡茶最佳,是很多茶客都知道的,但用什么壶泡,该怎么泡,往往有许多茶友困惑了。 

其实关于紫砂壶泡什么茶,也是有一些小讲究的,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六大茶类的紫砂壶泡饮。

 

绿茶

 

比较常见的绿茶有碧螺春、西湖龙井、蒙顶甘露等。

 

 

 

绿茶以紫砂段泥壶、绿泥壶为佳,其色浅淡,透气性极佳,且对养壶有利,不易形成黑色茶垢,养花紫砂壶。

 

 

 

而在冲泡过程中也要注意,不适合滚烫的沸水冲泡,水温以80℃~85℃为宜,茶水比例以1:50为佳,冲泡时间为2~3分钟,泡出来的茶,汤色清翠碧绿而透明清澈,现泡现饮。

 

 

 

 

乌龙茶(青茶)

 

乌龙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是半发酵茶,如铁观音、大红袍等。

 

 

 

“水以石泉为佳,炉以炭火为妙,茶具以小为上”。

 

 

 

乌龙茶最适合以紫砂朱泥、红泥泡饮,以小品为佳,朱泥红泥结晶度高,逼香快,扬香高,最适此类高香气茶叶。

 

 

宜用95℃的沸水,乌龙茶的投叶量比较大,茶叶基本是所用壶或盖碗的一半或更多,泡后加盖。

 

每次冲泡的时间由短到长,以2~5分钟为宜。

 

 

黄茶

 

黄茶属于轻发酵茶,蒙顶黄芽、君山银针、沩山毛尖等都属于黄茶。

 

 

 

黄茶以紫泥类的紫砂壶为佳,不夺茶香,又适闷泡,紫泥的适茶性广、发茶性亦佳。

 

 

 

第一泡的最佳冲泡时间为30秒,第二泡延伸到60秒,第三泡再延伸至大概2分钟,这样茶汤口感更好。

 

 

 

红茶

 

红茶是全发酵茶,如祁门红茶、红条茶和红碎茶等。

 

 

 

泡红茶,以紫泥、朱泥为佳,既有其香,能更好的泡出其原味口感,层次分明。

 

 

 

最好用刚煮沸的水,冲泡时间以3~5分钟为佳,高档工夫红条茶可冲泡3~4次,红碎茶则可冲泡1~2次。

 

 

 

 

黑茶、普洱

 

黑茶、普洱茶此类在一定时间内,有越陈越香的特点,所以也广受茶友喜爱。

 

 

 

泡这类茶,以紫泥、底槽清等紫砂壶为佳,发茶好而突出其醇厚之味。

 

 

 

喝这类茶第一泡要洗茶,滤去茶叶中的杂质,后续冲泡时间常为2~3分钟。

 

 

 

 

白茶

 

白茶有分白毫银针、白牡丹、泉城红、泉城绿、贡眉、寿眉及新白茶等。

 

 

 

白茶也以朱泥、红泥的类的紫砂壶为佳,其茶汤略带金黄,香气清高鲜爽,自然以朱泥为最。

 

 

 

白茶冲泡要求原料细嫩,叶张较薄,所以冲泡时水温不宜太高,一般掌握在85-90℃为宜。

 

看完这六大茶类,是不是对什么茶用什么紫砂壶有些了解了呢,一般来说,紫泥类的适茶性广,很多茶叶都可以用紫泥类的泡,所以也不必担心用错。

 

最后要注意提醒的是,不要用段泥去泡黑茶之类的,是非常容易养花的。

 

如果有其他意见或建议,都可以在文末留言或微信与我交流。

感谢关注!

胡继承在2023梵净山抹茶大会上的演讲

3月28日,以“梵净抹茶·香溢天下”为主题的2023梵净山抹茶大会于铜仁隆重举行。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胡继承在会上作了主旨演讲,现将现场演讲内容整理如下(录音未经本人审阅),以飨读者。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胡继承

在2023梵净山抹茶大会上的演讲

胡继承

2023年3月28日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贵山贵水迎贵客,贵茶贵酒敬贵人。今天,我们相约多彩贵州、中国抹茶之都铜仁,举行2023梵净山抹茶大会。早上水博会、抹茶大会开幕式上,我有个致辞,讲了抹茶的历史,在场的有些同志在、有些同志不在。我在致辞上讲我和省工信厅敖鸿厅长有个约定,他说,他的梦想是贵水泡尽天下茶;我说,我的梦想是天下水泡尽贵茶。

下面,讲讲为什么我们要发展抹茶。

按照我们原来对抹茶的设想,就是要把铜仁打造成中国的抹茶之都,把贵州铜仁建成中国抹茶的原料中心、加工中心。现在回过头来看,这5年我们应该做得很OK的。经过近五年积累,贵州抹茶从无到有,产业规模不断扩张、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利益联结不断完善。全省抹茶产量占到全国抹茶总产量四分之一,建成全球最大、可年产4000吨的抹茶单体车间,培育出中国最大、世界第三的抹茶生产企业,辐射带动35家上游企业、近5万茶农增收致富。所以说一定要坚定我们做抹茶的这个决心和信心,信心永远比黄金重要,共识永远是第一位的。

贵州抹茶的品质很好的突出了贵州茶的品质和生态方面的优势。从品质上来讲,抹茶是贵州绿茶优异品质的典范。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这奠定了贵州茶产业的独特优势。贵州是最适合生产绿茶的茶区。很多人都跟我讲,我们六大茶类都要干!肯定是要做的,但是一定要有一个主战略。就是绿茶,我们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一定要做好。抹茶的发展,从主战略上讲,发展抹茶是落实绿茶主战略的具体行动。很多场合我都讲过鲁成银先生说过的话,他说绿茶是中国在全球茶产业中最具有竞争力的茶类,贵州是世界上生产绿茶最好的茶区。我给大家说几个数据,贵州有最适中的茶叶酚氨比或者氨酚比。贵州茶叶的酚氨比在8—11,这个范围是最适合做绿茶的。所以说,只要你的加工工艺过关,用贵州原料做绿茶谁做谁好,但是贵州茶做红茶会面临许多挑战,不是说做红茶不好,而在于区域,在于品种;氨酚比大于等于0.2的适制名优绿茶,比值越大绿茶品质越好,而贵州的平均值是0.29,所以说我们在中国是ON.1。在做好贵州绿茶主战略的基础上,其他茶类你都可以做,但是我们主战略一定要坚持,抹茶是服务于我们主战略的一个核心。

绿茶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饮品,是全球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不含糖分的无醇的饮品,除了纯净水外,第一饮品就是绿茶。有一个研究做的就是比较同一批鲜叶加工制成的绿茶、红茶和黑茶中茶多酚及EGCG的含量,其中绿茶的EGCG最高,而黑茶为0,贵州绿茶中EGCG平均含量占到茶多酚总量的52.11%,体外抗氧化试验也表明绿茶的抗氧化能力最强,这是其他很多茶区茶叶无可比拟的。所以说贵州是全球高品质绿茶的核心产区,这是我们的优势。贵州绿茶具有“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的独特品质特征。还有贵州抹茶具有的“色泽青翠、鲜香细腻、醇甘鲜爽”品质特征,这个是交相辉映的。

在2023梵净山抹茶大会上的演讲

胡继承

2023年3月28日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贵山贵水迎贵客,贵茶贵酒敬贵人。今天,我们相约多彩贵州、中国抹茶之都铜仁,举行2023梵净山抹茶大会。早上水博会、抹茶大会开幕式上,我有个致辞,讲了抹茶的历史,在场的有些同志在、有些同志不在。我在致辞上讲我和省工信厅敖鸿厅长有个约定,他说,他的梦想是贵水泡尽天下茶;我说,我的梦想是天下水泡尽贵茶。

下面,讲讲为什么我们要发展抹茶。

按照我们原来对抹茶的设想,就是要把铜仁打造成中国的抹茶之都,把贵州铜仁建成中国抹茶的原料中心、加工中心。现在回过头来看,这5年我们应该做得很OK的。经过近五年积累,贵州抹茶从无到有,产业规模不断扩张、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利益联结不断完善。全省抹茶产量占到全国抹茶总产量四分之一,建成全球最大、可年产4000吨的抹茶单体车间,培育出中国最大、世界第三的抹茶生产企业,辐射带动35家上游企业、近5万茶农增收致富。所以说一定要坚定我们做抹茶的这个决心和信心,信心永远比黄金重要,共识永远是第一位的。

贵州抹茶的品质很好的突出了贵州茶的品质和生态方面的优势。从品质上来讲,抹茶是贵州绿茶优异品质的典范。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这奠定了贵州茶产业的独特优势。贵州是最适合生产绿茶的茶区。很多人都跟我讲,我们六大茶类都要干!肯定是要做的,但是一定要有一个主战略。就是绿茶,我们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一定要做好。抹茶的发展,从主战略上讲,发展抹茶是落实绿茶主战略的具体行动。很多场合我都讲过鲁成银先生说过的话,他说绿茶是中国在全球茶产业中最具有竞争力的茶类,贵州是世界上生产绿茶最好的茶区。我给大家说几个数据,贵州有最适中的茶叶酚氨比或者氨酚比。贵州茶叶的酚氨比在8—11,这个范围是最适合做绿茶的。所以说,只要你的加工工艺过关,用贵州原料做绿茶谁做谁好,但是贵州茶做红茶会面临许多挑战,不是说做红茶不好,而在于区域,在于品种;氨酚比大于等于0.2的适制名优绿茶,比值越大绿茶品质越好,而贵州的平均值是0.29,所以说我们在中国是ON.1。在做好贵州绿茶主战略的基础上,其他茶类你都可以做,但是我们主战略一定要坚持,抹茶是服务于我们主战略的一个核心。

绿茶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饮品,是全球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不含糖分的无醇的饮品,除了纯净水外,第一饮品就是绿茶。有一个研究做的就是比较同一批鲜叶加工制成的绿茶、红茶和黑茶中茶多酚及EGCG的含量,其中绿茶的EGCG最高,而黑茶为0,贵州绿茶中EGCG平均含量占到茶多酚总量的52.11%,体外抗氧化试验也表明绿茶的抗氧化能力最强,这是其他很多茶区茶叶无可比拟的。所以说贵州是全球高品质绿茶的核心产区,这是我们的优势。贵州绿茶具有“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的独特品质特征。还有贵州抹茶具有的“色泽青翠、鲜香细腻、醇甘鲜爽”品质特征,这个是交相辉映的。

贵州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是绿茶,另一个就是干净茶。从干净茶的角度看,抹茶完全符合欧标茶的标准,目前贵茶联盟的35家企业实现了欧标,是贵州干净茶的新标杆。10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抓干净茶,我们眼里容不下沙子,贵州全域推广茶园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在国家农残标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将禁用农药在国家62种基础上提高到128种,建立了中国茶业界最高的安全标准。同时在贵州全域茶园禁用除草剂,在开始禁用除草剂的时候,很多人是反对的,没人相信我们能坚持下来,结果是我们坚持下来了,应该说放眼全球我们都是有底气的。斯里兰卡大家都知道,之前斯里兰卡发生的危机,想必大家也有了解。之所以导致破产,除了有巨额外债,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斯里兰卡强力推行有机农业政策,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一系列脱离现实的操作把斯里兰卡农业搞垮了。斯里兰卡地理位置和贵州相似,斯里兰卡前年就没坚持下来,贵州这样搞能行吗?我们每年50亿的人工锄草费,虽然经历了千难万苦、这么多的艰辛,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

现在有人问我说,老胡你以后不管茶叶了,贵州茶园这个除草剂会不会反复?贵州能不能坚持做干净茶?我说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反复性,但是我相信不会。因为贵州干净茶、贵州欧标茶、是各位在座的,所有上上下下这些人做出来的,绝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干净是贵州茶的生命。包括宋宝安院士,前些天中国茶叶学会主办的中国茶叶青年论坛邀请了宋宝安院士,宝安院士通过线上在论坛上就讲了贵州茶园的绿色防控,贵州茶园绿色防控做得好,贵州的院士、专家团队功劳很大,在中国是ON.1。贵州茶园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示范,是农业部丰收奖的一等奖,是贵州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非常了不起!所以干净贵州茶的打造上面是有很好基础的,我们也培养造就了一批企业家,所以贵州做干净茶一定会持续坚持下去,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

贵茶讲让天下人喝干净茶。贵茶联盟有35家企业做抹茶,贵茶上游有61多家企业,另外还有上百家合作企业。贵茶是贵州干净茶的标杆。刚才陈主任讲说那个英国的立顿,立顿在中国的那个老总说贵州茶,不应该讲干净,应该讲纯净,我觉得讲了贵州茶干净茶,这就不要变了,但是梵净抹茶可以讲纯净茶。干净茶是个基座,然后我们全省这么多符合标准的茶是个基座。抹茶,还有相当一部分欧标茶,要成为贵州干净的一个巅峰,山高人为峰,贵州茶叶一定要成为中国干净茶的人为峰,要有信心。我到过很多地方,人家不会讲干净的,人家讲文化。干净是最好的文化。干净、忠诚、担当、透明这些都是最好的文化!

贵州抹茶是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高质量发展,我们茶业强省必须在茶类上突破。从差异化来讲,贵州的优势是做绿茶,我们可以从抹茶这个单品上率先突破。提升附加值,抹茶要成为茶叶销售新的增长极。抹茶是高度工业化的产品,分不同的等级标准。为什么茶叶很难做好品牌,因为我们所有的茶叶的标准很难做到一致,它这个标准上一批下一批可能不一样的,但是抹茶可以把标准做到一致,因为它是高度工业化的。高质量发展,一定要走工业化、标准化、生态化。要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通过标准化生产来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一致。在基地管理上,要提高茶叶管护水平,以茶青采摘的机械化。现在讲高端的抹茶原料还是需要人工采摘,抹茶的原料是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采摘的,是吧?绿宝石、红宝石的原料同样可以采用机械化采摘。能机械化的采用机械化,不能机械化的茶园,做好双手采茶。

机械化可以解决长期劳动力紧缺的现状。4个人一组双人采茶机一天最高可以采5吨鲜叶,机械化效率真的很高。我们种下了700万亩的茶园,为贵州茶叶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现在在大众茶这块,贵州比四川低两块,比福建低一块,贵州有成本优势,有性价比,而且干净好喝。所以说茶园管理标准化上可以推动打造更多的欧标茶园。贵州茶一定要向贵茶联盟,向欧标看齐,对不对?干净就是文化,讲数据就是文化,干净比其他一切都重要!咱们刚才传耀先生也一直在说这些,贵州茶就是要靠数据说话,这些数据都不是编的,都是可以追溯的。在加工生产上,我们绿宝石红宝石这种珠形,的这颗粒形的茶,在贵州占有重要的比例,这种珠形茶、颗粒形茶在贵州是很厉害的,提高了贵州茶夏秋季茶的下树率。

我经常讲在杭州的故事,湖畔居最好的一个泡茶高手,我拿绿宝石给他泡,他说老胡你们这个茶品质太好了,都有兰花香。如果西湖龙井有这个香味,那我们的茶更厉害,这是西湖龙井旁边最好的泡茶师傅跟我说的话,所以他经常给我视频号点赞。今天有位领导对我讲,他说平时喝正山小种觉得很好喝,这两天喝红宝石也非常好喝。但是我们的红宝石成本就非常低。我们绿茶18个月的保质期是足够的,我们家家都有冰箱冰柜,应该多装点贵州茶。绿宝石、红宝石这种紧凑形的茶。真空包装保存三年都没问题,含水量在3%、5%以下,在常温下保存5年都没问题,肖强先生是行家,下来可以请教他。

前两天去云南出差,云南人跟我讲,他们茶很多,没有全部用来消费,而贵州茶都是消费了的。应用上,要推动抹茶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抹茶旅游。茶山是最好的体验。刚才传耀先生说了,在他心中,最美是茶山!相信在场的都有这种共识,不信你可以和其他山比较一下,真的,最美是茶山。另外,刚才我们讲,抹茶既可以融入大众生活,又可以是古老、清新、时尚的。刚才的宋代点茶技艺表演很精彩,仿佛把大家代入到了宋人喝点茶的生活场景。抹茶是既古老,又清新,还时尚的一种茶文化。我们也讲抹茶的用途,饮品、食品、日化品、酸奶、冰淇淋、面条、饼干这些都是抹茶的应用场景。今天上午我们在展厅看到抹茶的应用琳琅满目,很吃惊!很新奇,可见抹茶的应用很广泛。以前我们跟别人讲,我们要做抹茶原料中心、加工中心,现在我们可以加入更多抹茶场景的应用进去。内蒙的呼和浩特海拔在1100米,贵阳的海拔也在1100米,他的酸奶和我们的抹茶可以做抹茶酸奶,抹茶酸奶是不是可以风靡天下?我们可以试着去做这个事情。刚才北京吴裕泰赵书新先生说和贵州合作始于2006年,他从16年开始卖贵州茶,吴裕泰有一个专门卖贵州茶的专柜,每年贵州茶的在销量2000万左右,今年加上这个抹茶饼干,1-2月份卖了近2000万,大家看这个销售额是可观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讲抹茶可以作为贵州茶一个新的增长极、增长点!相比大家今天在展中心留意到,江口有个兄弟做的一个打抹茶用的茶宪,他那个价格很亲民,卖100多、200多,我刚才在想,假如我们卖100元,做100万份,那是多少,那就是1亿了!贵州这么多人,中国这么多人,我们就可以催生一个上亿的产业!

现在人人都在讲品牌,品牌是什么?我觉得第一是市场份额,市场份额越大,品牌效应越好;第二是标准,抹茶的工业化程度可能相对较高;第三,是服务,今天上午在体验馆,我们喝茶的茶杯,用的是透明塑料杯,有的展位水杯都没准备齐,这点非常不好,我们的服务要周到细致,来喝茶的都可能是客户对不对?到今天,还有同志问我,绿茶还能用100°泡,包括有一些泡茶的人,这就说明我们工作没有做到位是不是,这就是为什么讲,没有服务就没有品牌。

贵州茶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干净好喝不贵。抹茶既是高性价比的、拉动出口的重要产业,也是重要的内销产品,贵州茶不断的分级,从高端茶到大众茶,适宜不同的消费群体。以前我们都讲,做品牌中心先要做原料中心、加工中心,一步一步来,但是我们可以同步来做这些事情!可以慢一点,不断地筑牢基础,但是要同步做,才能抢得先机。贵大茶学院教授吕立堂跟我讲,他们对抹茶的研究是很多的。希望吕教授你们扎扎实实、一心一意做好抹茶研究,把贵州抹茶、铜仁抹茶推向世界,也希望铜仁把抹茶大会这个平台做好用好,争取做到全球有知名度。

贵州茶产业讲透明、讲诚信!我们做抹茶,不讲小众,不讲山头!不搞天价抹茶,不讲古树老料,只讲让天下人喝上干净茶。茶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它是集古老、清新、时尚为一体。郭锡文副省长分管茶产业之后,我们说:“郭省长,您在福建,有这么好的基础,喝茶、饮茶的基础,您可以推动贵州茶叶,贵州干部上下共同来做好这个东西。”他说:“贵州没有喝茶的氛围啊,没有环境啊。”这点我们大家要检讨,大家都要去创造环境。贵州有700万亩茶园,我们有这么多茶,有了更好的喝茶氛围,大家的茶才不愁销,这是一举几得的事情。喝茶就是喝健康,让更多人喝到贵州干净茶,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讲抹茶是非常好的体验。今天早上,在水博会场馆,李作勋书记说,为什么只有几瓶纯净水孤零零的在那里,怎么不把抹茶放在边上,相互成就不好吗?大家喝水的时候可以把我们抹茶放进去是不是,这就是工作没有做到位。我们现场就有抹茶,看看有多少人把抹茶装进去瓶子里了?喝抹茶非常好。刚才传耀先生讲,1杯抹茶相当于30杯绿茶,这1.5 g的抹茶泡两杯都没问题。昨天,我也向外国客商推介贵州茶、抹茶,我跟他们讲,我们不仅用来喝,有时还拿来洗脸、洗手,让人神清气爽,不妨你们下来都去体验一下。

贵州茶好,贵在宣传。四月份,省委宣传部将携手央视公益,对贵州抹茶进行宣传,我希望,宣传的时候,大家都去点个赞,帮助推广。要响应对不对,特别是我们茶行业的人,这是大家共同的事业,也是给消费者带去健康的事业!所以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讲,要多宣传贵州茶、贵州茶山,少去刷别人的视频,为别人刷流量,多拍点我们的茶山,拍拍我们勤劳的茶农,拍点双手采茶、拍点贵州冲泡的照片视频去微信抖音分享,看到宣传贵州茶的视频,点点小红心,点点赞,这样你的朋友就能看到,你的朋友点赞,你朋友的朋友也能看到,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是不是更多人知道贵州茶,现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创作,让更多人知道贵州干净茶,何乐而不为?所以,分享贵州茶、贵州茶山,也是在为贵州茶的发展做贡献,一个人的力量是小,但是我们贵州这么多茶人对不对!希望我们大家对此能形成共识。现在正是采茶的时候,山花烂漫,我们应该去多宣传。前两天去晴隆调研,一位老总跟我讲,今年早茶他有100多个茶商来,我们现在用抖音微信宣传,人家寻着就来了,这就是宣传的效应,以前只有浙江的茶商,今天山东福建的茶商也来了。我们不要想着低调,低调是等不来茶商的,因为别人都不知道贵州茶,不像浙江福建的茶,名声在外对不对,我们宣传,是在为贵州干净茶呐喊,是在为老百姓呐喊,这是好事,要行动起来。铜仁定位为中国抹茶之都,要做大做强,做到名副其实!大家要一起来努力,谢谢大家!

来源:黔茶资讯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685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