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贵州省普定县黔龙茶业有限公司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安顺市在第十届“中绿杯”名优绿茶评选中获22个奖项

  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届“中绿杯”名优绿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于7月1日至3日在北京、宁波两地同时成功举行。安顺在此次活动中斩获22个奖,其中特金奖3个、金奖13个、银奖6个。

  此次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416家企业选送的546个绿茶样品,由国内茶叶行业权威单位选派的12位茶叶感官审评专家参照现行标准对全部有效茶样进行综合评审并拟定推选结果。经组委会确认,本届“中绿杯”名优绿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共推选出特金奖83个、金奖121个、银奖150个。

  活动中,贵州朵贝古茶开发有限公司选送的“哚贝古茶”牌朵贝白茶等获得特金奖。贵州省茗之源种植专业合作社选送的“朵贝茶”、贵州省山里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的“银贝芽”朵贝毛尖、普定县顺顺茶叶经营部选送的朵贝毛尖、贵州省安顺市茶叶开发中心选送的瀑布毛峰茶、贵州哚贝古茶开发有限公司选送的“哚贝古茶”牌朵贝毛峰、普定县黔贝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朵贝翠芽等获得金奖。贵州省普定县黔龙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黔岚”牌朵贝毛尖、安顺市秀璞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选送的毛峰、贵州哚贝古茶开发有限公司选送的“哚贝古茶”牌朵贝古树绿茶、安顺市西秀茶业投资有限公司选送的“汖明西秀”牌西秀毛峰等获得银奖。

  注:文来源安顺日报,记者陈婷婷,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大学:科技赋能助力黔茶飘香

茶产业作为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产业,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78个县(市、区)种植茶叶,涉茶人数340.3万人。贵州大学充分发挥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的科技优势,积极组建茶产业团队,并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省88个县(市、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和科技需求。针对病虫害防治与“干净茶”发展的实际需求,组建了由校长宋宝安院士任组长的茶产业团队,全面对接支撑全省茶产业科技扶贫需求。


2020年初春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院士指导春耕备耕工作。

贵州大学茶产业团队采取过程管理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责任担当。一方面,团队围绕茶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自身团队技术优势,由院士牵头,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长期从事茶树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的成员组成攻关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量化服务区域、示范基地数量、示范推广面积、解决技术问题、产量质量提升、技术培训人次、带动帮扶农户和贫困人口情况等考核指标。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多次带队深入一线并集结省内茶产业相关领域339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科技帮扶,及时了解和帮助解决农户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020年6月17日在清镇市中华茶博园开展释放天敌控制茶园虫害技术示范。

疫情防控期间,茶产业团队创新工作方式,积极采取“线上+线下”技术服务模式,通过编制发放技术服务方案、开设“溪山春雨”贵大助农云课堂、公开专家团手机号码、组建“贵州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群,积极开展抗疫情促茶叶生产服务,技术资料在线浏览50余万次,微信群在线解答技术问题600余人次,并动员和鼓励广大返乡学生就近就地参加支农助农活动,建立“专家+基地+博士村长+产业”的扶贫工作模式,带动了全校精品水果、蔬菜、生态渔业等12个特色产业团队组织了300余支“博士村长”队伍1200余名学生参与“带技术、带人才、带项目”服务贵州深度贫困县,其中,茶产业“博士村长”开展田间服务800余人次。

一、主要成效

(一)带动农民增收

贵州大学以茶产业团队为依托,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为贵州的干净茶、健康茶和安全茶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一批批茶农依靠绿色农业科技实现了增收致富奔小康。在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过程中,帮扶范围覆盖了全省43个重点产茶县。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茶产业带动脱贫增收人口达24.82万人,是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

2020年9月9日在紫云县映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

(二)带动产业发展

贵州大学积极组织和参与制订全省茶产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技术规程等20余项;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直接帮扶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在纳雍、水城、贞丰等43个茶叶主产县建设茶产业发展示范基地164个,年推广面积达300万亩,累计推广1410.84万亩。全省茶叶面积从2007年的102万亩发展到750万亩,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位,带动涉茶人口340.3万人。持续稳定发展的底气就是“干净”,技术支撑就是贵州大学的绿色防控。

(三)带动人才培养

贵州大学茶产业团队通过向社会公布团队成员手机号码,组建全省技术示范群,定期发布技术资料,持续推动“博士村长”行动等,下沉田间开展服务800多人次,举办农民田间学校43间,开展技术培训817期,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户6136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39234份。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大学茶产业团队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贵州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7人次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此外,贵州大学实施以“一名博士生带动十名硕士生再带动一百名本科生”扎根基层开展帮扶活动的“博士村长”计划,让学生们用老百姓们听得懂的语言、学得会的方法,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教给老百姓,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得到了锻炼,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博士生张建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称号。  

2020年11月13日在黔西县开展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导。

(四)带动成果转化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以宋宝安院士为组长,在全省43个主要产茶县全域推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带动全省覆盖应用。协助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严选加盟企业,制订联盟茶园管理方案,建设欧标茶示范基地50余个,进行绿色防控技术指导,提出“让天下人喝上干净茶”的口号,从技术角度保障公司年出口茶叶超亿元,发展成为贵州茶叶出口龙头企业。在湄潭、凤冈、都匀等县建设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164个。以陈剑平院士为组长,朱有勇院士、康振生院士为副组长,10位院士对项目进行评审后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创新性突出,实用性强,引领了‘干净茶’的发展,对促进茶叶产业绿色发展和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五)带动国际影响力

以茶为媒,沟通世界。贵州大学茶产业团队把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形成的贵大智慧输送冈比亚、埃及和东南亚等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了科技扶贫与农业现代化、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应用等内容的10余场讲座,引起强烈反响。连续举办了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东盟茶文化论坛”,对中国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传播,促进国际合作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1年7月1日在普定县黔龙茶业有限公司开展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导。

二、主要特点

(一)践行使命担当,瞄准茶产业难点构建责任链

贵州大学茶产业团队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目标,精准识别茶产业全周期难点,构建茶产业责任链,压紧压实责任,做到让政府满意、让企业满意、让农户满意,科学制定团队的帮扶工作计划和职责分工,细化各项措施,充分发挥团队凝聚力和资源整合力。在工作推进中,做到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纵深推进帮扶工作。

(二)夯实人才支撑,瞄准茶产业痛点完善知识链

充分发挥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优势,带动省内相关专家339名,统一实施方案、统一推广措施,在全省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干净茶”理念深入各县、进村入户,“宁要草,不要草甘磷”等生态意识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为贵州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团队专家长期立足贵州开展“以虫治虫”“以草治草”、免疫诱抗等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形成了“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防为先”的茶产业发展技术体系。团队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研究生立足茶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选题,带领学生跑茶园、走茶企、访茶农,通过用真心、动真情、做实事、求实效,培养了一批批学农、懂农、爱农的茶产业建设人才。

2021年1月8日在沿河县开展2020年茶产业“冬季充电”技术培训。

(三)扩大示范效应,瞄准茶产业优势提升价值链

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涉及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复杂的价值链,每一个环节能否科学、有序、高效的运转和执行直接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茶产业团队在全省各主要茶叶产区分类别地建立了特色化的示范基地164个。其中,六类示范区建设最具代表性,包括江口碾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平塘提质增效技术示范区、湄潭欧标茶技术示范区、紫云灾后修复和病害预防示范区等。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在全省已累计应用1410.84万亩次,减少农药投入739.81吨(商品量),实现经济效益113.18亿元;探索形成绿色防控“整村推进、整乡(镇)推进、整县推进”新模式,解决了茶树病虫害的防控难、成本高及夏秋茶利用低等问题,保障茶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全省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提升技术集成,瞄准茶产业绿色构筑生态链

茶产业团队倡导生态与科技的融合保护与开发模式,通过发展生态种植、绿色植保、循环利用,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打造生态共赢链。针对贵州茶产业发展过程面临的病虫害难题,提出了“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防为先”的茶树病虫害防控理念,制定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20)》《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等,极大地提升了贵州茶产业的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循环发展的科技支撑,持续形成黔茶产业发展的整体性生态共赢链。

2021年4月19日在沿河县白叶一号基地建立田间示范区。

三、下一步打算

(一)加强精准对接

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要求、新需求,贵州大学将继续发挥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平台优势,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坚持“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防为先”的绿色防控理念,为贵州“干净茶”抢占制高点和品牌定位提供技术支撑,贵州茶的绿色生态之路保驾护航。

(二)加强示范引领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基础和重点。继续在全省43个茶叶主产县全域推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和打造一批典型样板,利用学校多学科优势,利用茶产业接一连二带三的特点,推动示范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附加值扩大,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形成乡村振兴的技术堡垒,总结机制体制和技术规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

2021年5月29日在瓮安县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开展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田间示范。

(三)加强人才支撑

结合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供需结构失衡问题,贵州大学将继续大力实施“博士村长”计划,开展农业技术示范,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科技小院,不断强化乡村振兴队伍保障,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辐射带动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来源:人民网(文/图贵州大学),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撬动“茶经济” 做足“茶文章”——从新消费风潮看贵州茶发展破局

一月以来,在普安、水城等地早春茶园,翠芽竞相萌动,贵州2023年新茶生产拉开了序幕。这边,外地茶商纷纷进山“蹲”新茶,那边,贵州茶企组团出海“抢”订单。2月6日,俄罗斯国际食品展览会上,贵州省余庆县凤香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与X5大型商超零售公司等达成了合作,获得订单总金额超1500万元。“我们将在了解当地的饮茶习惯后,调整产品风味,满足市场需求。”公司董事长骆地刚说。

作为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茶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截至2022年底,全省茶园面积700万亩,茶叶产量45.4万吨,产值606.2亿元。可以看到,从贵州原料到贵州制造、贵州创造,再到贵州品牌,贵州茶目前已由规模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当下,大健康消费驱动让茶叶赢得更多关注,休闲农业成为茶文旅消费新的增长点,茶叶生产科技化需求愈发强烈,头部茶品牌聚拢效应愈发明显。贵州茶面对新挑战,迎来新机遇。

健康需求逐步提升

贵州茶以标准化夯实产品质量基石

“一条便携装抹茶粉加一瓶矿泉水,摇匀即可享用一杯抹茶轻饮。”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去年推出的欧标抹茶独立小袋随身装,自带健康属性又具备新式潮饮的基因,一上市便再次掀起一波“抹茶热”。

欧标抹茶能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定认知,离不开贵茶集团在全省拥有的14多万亩可追溯生态茶园,以及公司先进的抹茶灭菌设备和全自动生产线。

“从源头严控茶园质量安全,到专利工艺清洁规模生产,再到核心拼配品质四季如一,产品品质严苛检测坚守欧盟标准。”公司副总经理兰方强介绍,“干净、好喝、不贵”是贵茶产品理念。我们不断通过机械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全品线全面覆盖饮茶人群。

如今,贵州“干净茶”更加契合当今消费主流。贵州实施基地黔茶系列品种、茶叶专用肥、绿色防控推广“三大行动”。全省700万亩生态茶园坚守“干净茶”绿色发展底色。

位于瓮安的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基地入选全国首批100个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我们坚持原产地直供,去除赚取差价的中间环节,让大家能够以最优质、低廉的价格喝到最健康、放心的茶产品。”公司董事长黄红缨说。

目前,以草治草、以虫治虫、免疫诱控等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在全省茶园覆盖率达62.38%。“我们以‘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防为先’的茶树绿色防控理念,构建起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认为,随着贵州茶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构筑绿色防控的新基石,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支撑,产品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以便于更好地服务茶产业。

内外贸市场对接活跃

贵州茶以协同共建推进品牌化运营

“要用品牌的力量将‘贵州绿茶’大旗插遍中国茶的版图。”2月9日,第十一届贵州茶业经济年会上,对于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贵州省湄潭县栗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谭书德给出了“栗香提案”——“贵州绿茶”的内外双协调与双发展。

2022年底,栗香茶业通过与贵州高速传媒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在崇遵高速等多条高速路段高杆,以及贵阳城区公交车车身和电梯轿厢投放了大量“贵州绿茶”宣传广告,形成了近4000万的广告效应。

“贵州绿茶”作为全国首个茶叶类省域农产品地标,位列2022中国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价值第21位。如今,以“贵州绿茶”品牌为引领,“都匀毛尖”等区域公用品牌立足各自特色彰显优势,企业品牌从各自为阵到打出组合牌,贵州茶团结一心练好内功,勇立潮头持续巩固省内市场,提升长三角、珠三角等传统市场,深耕“三北”市场。

而在国际茶叶质量标准日趋严格的形势下,贵州“干净茶”出口迎来机遇。目前,全省备案出口茶叶种植基地已达170家、面积48.67万亩。2022年贵州茶叶出口量在全国省市排名第十,出口茶单价位居榜首。

新年伊始,贵州贵天下茶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批重50吨、市值177万元的大宗茶从黔南出发,经深圳港口海运至摩洛哥。“公司以贵天下主品牌引领国内名优茶市场,以GTX国际品牌引领国际大宗茶市场,构建以名优茶品牌引领、大宗茶出口带动的‘两轮驱动’格局。”公司董事、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助理白锦龙介绍,我们通过“产品共建,渠道共享”的方式,建立“集黔优品+”“贵天下+”等产品模式,聚力打造贵州精品茶。

产业规模稳定增长

贵州茶以融合创新实现多元化输出

从黔中名优绿茶、黔东优质绿茶抹茶出口、黔北绿茶红茶出口、黔西北高山有机绿茶、黔西南古树茶早茶五大产业带,到凤冈毛峰、黎平香茶、颗粒形绿茶等一批高性价比优势大单品,再到贵茶联盟、黔茶联盟、印江宏源等一批产业联合体,贵州不断寻求属于贵州“干净茶”发展的“方法论”。

以发展破局,贵州茶坚持传承和创新,持续寻求新增长点突破口。后疫情时代旅游市场复苏,旅游搭台、茶叶唱戏,贵州茶产区把“好风景”讲出“好故事”,把“好故事”做成“好产品”,三产融合更加紧密。

“每一颗银球茶都是经过了我们苗族姑娘在红豆杉板上双手揉捏制作,每一颗2.5克。”雷山非遗银球茶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贵州省雷山县毛克翕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毛鹃说。

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游人如织,品尝雷山银球茶成为游客必打卡的体验。另一边,茶叶加工厂也变成了景点,注入苗族文化元素,打造出园林式制茶园区,不断引入“游客流量”,“前店后厂”经济的效益不断凸显。

茶产业作为推动贵州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一片茶叶富裕一方百姓成为现实。贵州持续推动产业链基地生态化、加工标准化、企业集约化、市场品牌化“四化发展”,加速“茶+”融合。

都匀毛尖茶打造成为了连接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者生活的茶旅品牌;万达丹寨茶园“认领一亩茶园,帮扶一户茶农”的茶园公益认领模式以销定产带动茶叶种植、加工;普定县从“高山荒坡”到培育出拥有“亿元产业”的“白茶小镇”……贵州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来源:黔茶资讯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