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贵州省湄潭县西南茶城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贵州湄潭县:茶海扬“绿”波 富美两相宜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西南云贵高原上的一座小城,它因茶而“富”、因茶而“美”。60万亩生态茶园,使湄潭成为了全国茶叶种植面积第一县。当地人多以种茶、采茶、制茶、卖茶为生,“茶城”“茶乡”更是成了这里的别称。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依托茶园,湄潭县每年茶叶产量超7万吨、产值超64亿元,茶业综合收入160亿元。2022年年底,湄潭县连续第3年荣登“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

湄潭县茶园面积广阔,茶叶产量较大,当地是如何确保茶叶品质绿色生态的呢?近日,记者走进湄潭县茶园领略了夏日茶园的魅力,心中的这一疑惑也豁然被解开。

规范化管理让茶园更“绿色”

2022年以来,湄潭县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推广普及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坚持茶树生产安全、茶叶质量安全、茶园生态环境安全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茶园环境生态化、茶树生长健康化、茶园管理机械化、技术服务常态化”,确保每一片茶叶绿得自然、绿得健康、绿得安全。

“我们这里不允许打农药、用化肥,要是被发现了,就会被纳入黑名单,茶叶就没人要咯!你听嘛,广播里又在播放茶园‘统防统治’的宣传咯。”兴隆镇红坪村村民王强说。

湄潭县通过常态化开展茶园规范化管理,大力推广使用茶叶专用肥、有机肥,禁止使用催芽素,禁限用农药、草甘膦等,严格执行茶园用药安全间隔期等,全面推广茶园绿色防控。各镇(街道)的党员干部、村干部、“寨管家”、乡贤寨老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茶园常态化清洁管理,杜绝饮料瓶、食品包装袋、农资包装袋等垃圾遗留在茶园内,确保茶园及周边无垃圾、无污染物,打造原生态茶园。

“乡村要振兴,绿色是核心。近年来,为了做好茶产业这篇大文章,全力推进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我们在全县开展‘统防统治’,规范化管理茶园,进一步加强茶叶质量源头管控工作,助力生态茶园建设。”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杨冬说。

合作社助力让茶园更“智能”

在兴隆镇小茶海连片茶园里,一架架植保无人机伴随着阵阵轰鸣声腾空而起,往返穿梭在茶园内开展低空飞行作业,为茶叶喷洒生物有机农药,进行茶叶病虫害防治。

“用无人机‘统防统治’,相较于普通的人工喷雾,更省水省药,而且效率很高。一亩茶山以前要用30公斤药水,现在用1公斤就够了,效率比传统的喷雾提高10-15倍,效果也比手工喷洒均匀很多,非常适合茶山植保作业。”兴隆镇党委书记梁晓进介绍。

据了解,“统防统治”不仅可以解决一家一户防治病虫难的问题,还可以杜绝盲目用药、滥用农药的现象,减少农药残留量,统一提高茶叶质量,确保全县茶叶生态安全。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民合作社则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茶园的管理和技术的服务也离不开合作社。

近年来,以茶叶这一支柱产业为主,依托水稻、果蔬、烟草等规模产业,湄潭县各镇(街道)相继组建成立了1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5月,又揭牌成立了湄潭县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当地将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试点推动和效益推动作用,高标准推动茶园“统防统治”全覆盖,并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组织、联结能力,对成员社统一管理、规范培训,强化社会责任感,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成员社与农民对农机“耕、种、防、收”全环节社会化服务需求,并推动农产品质量管理,实现茶叶、粮油、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机械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

党组织引领让茶园更“增收”

湄潭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员在一线战斗、党旗在茶园飘扬”工作要求,组建由懂农业、爱农村的党员干部为骨干的“护茶先锋队”,在一线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采取基层党组织引领镇股份经济合作联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模式,利用好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政策优势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优势,发展壮大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携手共赢。

“我们对‘统防统治’的茶园按照欧盟标准进行管护,全域打造‘欧标茶园’,达到欧盟标准的茶青平均比市场价格高出2-5元,不仅确保了茶叶质量安全,而且还提高了集体经济收入,更是促进了群众大幅增收。今年上半年,镇股份经济合作联社集体经济收入超40万元,实行‘统防统治’后茶叶亩均增收110元。”梁晓进说。

通过党支部带头、“三社合一”、人才培训、党员下沉等,当地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茶园“统防统治”全覆盖,从病虫害防治到茶园管护,都由合作社安排技术人员统一开展,村民只负责采摘,切实减轻了农户负担,守牢了茶叶质量安全底线,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户收入。

“借助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成立,我们将联合农业农村等部门,围绕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培养专业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壮大乡土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全面实施‘统防统治’,打造绿色生态茶园,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湄潭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罗人忠说。

(肖林林 刘久锋)

来源:农民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湄潭县茶旅一体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观察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近些年,这句流行语传播四方。湄潭人守护青山得金山,闯出了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2020年10月,以建设“全国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茶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为发展定位的贵州湄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获得认定授牌。

产业园涉及湄江街道、永兴镇、兴隆镇等3个镇(街)12个村,农业人口11.2万人。立足茶产业,产业园按照茶旅融合发展环,茶产业加工园、茶产业商贸园、茶产业科技与服务园,20个规模化绿色茶园基地“一环三园多基地”的规划布局,着力推动基地绿色发展、加工提质增效、品牌创新突破、产业高度融合。

目前,我省正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着力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湄潭县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正逢其时。


稳就业,规模效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981年,在湄潭县核桃坝村,时任村支书何殿伦率先种下3.5亩茶树。如今,这3.5亩茶树已发展成万亩茶园。

这么多年来,湄潭的茶园实现了量的变化,更有质的飞跃——

2020年,湄潭县喜获“2020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名列“十三五茶业发展十强县”榜首。  小小的一片茶叶,成了湄潭县百姓的致富“金叶子”。

“城里人下乡打工,外来人安居乐业。”核桃坝村村支书罗贵林介绍,现在的核桃坝,常年吸引3000多外来人口就业,几乎与本村常住人口相当。


湄潭茶产业为何发展如此之快?湄潭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叶大祥说:“因为茶叶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群众愿意种茶,所以核桃坝村的茶园规模不断扩张,最后蔓延至整个湄潭。”

放眼湄潭全县,诸如田家沟、核桃坝村这般因茶而富、因茶而美的地方比比皆是。

2017年初,湄潭县紧抓机遇、集聚力量申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竭力打造茶产业发展完整生态扶贫链。

“扎牢群众‘致富网’,我们积极探索‘农商联盟’‘龙头融入’等发展模式,将农村闲散资金、茶园和民居等资产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统一规划运营。鼓励和培育茶叶大户通过‘自种、自管、自采、自加工、自销售’经营模式实现茶叶‘接二连三’深度融合,逐步盘活农村沉睡资源和闲散资金,推动企业和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叶大祥说。

目前,园内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25%以上。


添活力,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产业兴旺是解决一切农村问题的前提。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领头雁,他们把产业园带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产业园下设了两大国有公司,重点建设了以贵州遵义茶叶交易中心、贵州茶叶精制中心和贵州茶树良种繁育中心为代表的引领性茶全产业链发展工程。另外,以企业为中心,建立了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工作站、贵州省农科院(遵义)科创中心、兰馨茶业创新人才团队等18个科技研发转化平台。

园内国有企业贵州湄潭祥农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规划建设了“贵州茶树良种繁育中心”。“我们的繁育中心包括引种园、品比园、母本园和繁育场,引种、品比的全国良种达100个以上,年出苗2亿株,可辐射、带动周边良种育苗面积5000多亩。”该公司总经理张仲均说。

目前,产业园已累计投入资金30亿元,实现规模化加工企业107家、茶叶流通企业11家、各类经营主体达到1066家。


此外,产业园依托金融机构搭建流动资金平台、茶产业创新孵化服务平台等服务机构,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有效缓解经营主体贷款难、融资贵等问题。

经营主体作为拉动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带动广大农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园内11万名茶农充分发挥产业园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茶叶全产业链建设,12个村均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以茶园、山林、住宅、山塘等集体资产及资产使用权入股合作社,茶农入社率达100%。

目前,产业园以湄潭县农村改革成果为依托、以茶旅一体为主要形式、以中心茶区为节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扣紧利益联结为有力举措,创新形成了一二三产高度融合“湄潭模式”。


兴业态,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链条升级

茶,在这里,做出了更多的“花样”,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围绕生态种植,产业园强力推进老旧茶园改造提升和高标准茶园建设。

产业园依托湄江街道3.3万亩、永兴镇8万亩、兴隆镇8.7万亩茶园,以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为主体,规模流转农户茶园。目前已建成20万亩高标准茶园,茶叶年产量可达3万吨,另外还建成了20个规模化绿色茶叶基地,推进茶树良种繁育和科技推广示范、茶叶全程机械化示范,打造出了西南山区绿色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

——围绕加工贸易,产业园重点推进了茶产业加工园和茶产业商贸园的建设。

茶产业加工园以湄潭绿色食品产业园为建设载体,沿茶城大道南北两侧打造了加工核心园,形成以茶加工、茶食饮品制造、茶保健品制造、茶农资四大板块为主导的茶产业加工体系。而茶产业商贸园则以湄潭中国茶城为空间依托,沿茶城大道南侧打造产业园的商贸核心园,发展成辐射西南地区的茶产业交易与展示中心。  目前,产业园内贵州茶叶精制中心单个项目年加工能力2000吨,茶叶精制加工能力2.2万吨。同时,依托16个茶青交易市场和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中国茶城,建成了基于“互联网+”的贵州遵义茶叶交易中心。


——围绕茶旅融合,产业园依托园区内4A级景区、农旅一体化园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等优势旅游资源,将散落的茶文化旅游景点串点成环。

兴隆镇龙凤村坪上生态茶园里,兰馨庄园坐落其间。“您是我的茶园主,我是您的茶管家”,在这里,“茶园定制”受到了欢迎。

“以前开始采摘茶叶时就到处找销路,现在是茶园根据客户要求生产。以前茶叶是按斤卖,现在是按亩卖。”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循说。

兰馨庄园是贵州首个集茶园定制与管理、茶文化体验与交流、吃住玩游购娱为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乡村茶园综合体,每年实现综合收入千万余元,并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目前,产业园内已建成精品茶庄园10个、微茶庄园112个。近两年,年茶旅人次突破400万人次,实现茶旅综合收入30亿元。


可以看见,贵州湄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舒展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特色美丽乡村新画卷,成为引领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已成为符合贵州山地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发动机”和“推进器”,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忠秀)

【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多彩贵州的千年之变」种好“金叶子”,“接二连三”增票子——湄潭县茶旅一体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观察

注:内容来源天眼新闻,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小小叶子铺就乡村振兴大道——遵义市茶产业发展综述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供图)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走过砖阶木道石板路,拂过青砖黛瓦木门窗,一群人正在参观绿茶机制车间,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宣教办主任王启进正在向大家解说,这是一段黔中大地与中国茶叶的不解之缘……

文化引领

撒落一颗籽 缘起大西南

南方有嘉木,黔地出好茶。茶叶起源中国西南地区已得到公认。

贵州茶籽化石图片(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供图)

1980年,科研人员在贵州省晴隆县发现了一块形状迥异的石头,一颗“距今一百多万年的‘四球古茶籽’化石”横空出世。

迄今为止,世界上尚未发现比此更古老的茶籽化石。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佐证了中国西南地区就是茶树的原产地域。

贵州各地种茶历史由来已久。唐陆羽《茶经》中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现今遵义主产茶区均分布在古思州、播州、夷州范围内。

20世纪中期,著名茶学家李联标在务川县老鹰山岩上发现了野生乔木型大茶树,又称务川高树茶、都濡高株茶,树龄在1000年以上,是贵州最早的茶树品种之一。

现在湄潭、务川、道真、习水、桐梓等县境内均有大量100年以上的老茶树分布。

资料图片(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供图)

跨越历史,时间来到现代。1939年,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地湄潭。

选址湄潭,除了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外,更为重要的是当地群众早已与茶结缘、有种茶的习惯,湄潭城边的象山就有茶园。

资料图片(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供图)

1940年,国立浙江大学西迁湄潭永兴镇办学,培育茶叶生产技术人员。时至今日,很多茶界专家都与该校有很深的渊源,这也为贵州茶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在湄潭的浙大农学院与中央实验茶场强强联手,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湄潭龙井、湄红等名优产品,这就是湄潭翠芽、遵义红的前身。

湄潭茶场制茶工厂旧址红茶精制车间(左)、名茶与包装车间(右)(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供图)

抗战时期,贵州依靠出口茶叶为国家换取外汇,这一片小小的树叶,悲壮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从此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贵州不仅茶历史悠久,茶习俗更是丰富多彩。世居贵州的17个民族,将茶的饮用文化演绎到了极致。尤其是在黔北一带,以茶为引的仡佬族“三幺台”、油茶汤等原生态的民族茶食、茶俗、茶礼,极大丰富了绚丽多姿、别具一格的茶文化。

仡佬族油茶宴是仡佬族“三幺台”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务川县龙潭古寨村民申福进自幼传习仡佬族的饮食技艺,每年都有大批食客慕名而来,品尝他的手艺。当地人常配以酥食、麻饼、红帽子粑、草石蚕等一起组成油茶宴,浓郁的油茶搭配精致的茶点,浓淡相宜,深受食客喜爱。

凉拌新茶、鸡蛋炒新茶、茶叶红烧肉……每年春天,茶区的全茶宴也会吸引众多食客纷至沓来,只为感受那一片叶子带来的味觉盛宴。

业兴民富

采撷一片叶 换得幸福来

茶山春景(凤冈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站在凤冈县田坝社区仙人岭观景台,极目远眺,远山起伏,云雾缥缈,目光所至,皆是茶海。

住在仙人岭山下田坝社区的陈其波记得,其父陈仕友在1984就开始种茶,还自学了茶叶加工技术。2002年,政府通过免费发放茶苗、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等方式,引导群众大面积种植茶叶。

2005年,陈仕友创办了公司,把小作坊变成了大厂房。

如今,陈其波创办的凤冈县浪竹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

也是在2002年,市、县两级茶产业工作人员翻山越岭来到湄潭县兴隆镇大庙场村,送茶苗、送技术,在山上一住就是几天,手把手教村民种茶。

二十年后,大庙场村所在的云贵山上茶园已成片,当年依靠种地只能解决温饱的村民们也吃上了“茶业饭”,产业路修到了茶园,家家户户开上了小汽车。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至今,茶产业已成为遵义市特色优势产业,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并每年递增。涉茶乡镇达到133个,其中全市万亩以上的乡镇达56个、村32个,种植15亩以上茶园的家庭农场1.09万户,产业覆盖25.1万户100万余茶农。

这么多茶种下去,茶叶卖给谁?遵义市坚持“走出去”战略,紧盯国内市场做文章,同时将眼光投射到全球,创造了许多个“第一”:

2001年,全省第一个标准化的成品茶交易市场—西南茶城在湄潭建成,并于2004年成为农业部定点市场;

2008年,全省首次茶产业发展大会在湄潭县召开;

2009年,全省首届茶产业博览会在遵义召开,至今已连续举办15届,“贵州茶博会”已成为全国茶界品牌,也是茶企宣传推介贵州茶的重要平台;

……

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遵义市组织营销团队,走进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等地,推介贵州茶,他们带去了贵州茶,带来了外地茶商。每年春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外地茶商走进贵州茶园采购。在茶博会的带动下,遵义茶现有省内营销窗口4950个,省外营销窗口5178个。

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茶叶出口自古以来就是看家本领。2022年,仅遵义海关检验检疫出口茶叶就达2200吨,价值4.2亿人民币。

湄潭县栗香茶业有限公司自2022年1月正式启动对外贸易,产品出口至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仅2022年累计完成茶叶出口额2800多万美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无污染的干净好茶,为遵义茶外销和出口提供了坚强后盾和底气。

凤冈茶(罗逸拍摄)

遵义市地处北纬27°世界茶叶生产黄金线上,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遵义茶“鲜、香、浓、醇”的品质特征。

天时地利人和,好茶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也得益于茶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

茶农正在采摘春茶(凤冈融媒体中心供图)

遵义市对茶产业从种植、采摘、加工等全产业链实施监管,在茶山上,不仅穿梭着茶农、茶商,也一定少不了工作人员的身影。他们指导、监督茶农规范种植,推行生态种植和绿色防控,同时稳步推进低产茶园改造,提升茶园标准化管护水平,牢牢守住了全市茶叶质量安全的底线。

2022年省、市级茶青农残检测抽样526个,合格率均达99.6%。

进入新时代,呼唤着新的销售方式。在凤冈县田坝社区的茶海之心,几位年轻人正在直播茶叶采摘的全过程,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围观买茶。

据凤冈县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县茶业产业专班班长任胜介绍,近年来,该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数商兴农”“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扎实做好“电商赋能”文章,打造了电商直播基地,组建了卖茶队伍,让凤冈茶叶搭上科技快车卖向全国各地。今年一季度,凤冈县网络实现茶叶销售1200万元。

茶产业的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一垄垄茶树吐露出嫩绿的新芽,正铺就成一条前景广阔的乡村振兴之路。

茶旅融合

奉上一杯茶 诚邀贵客到

余庆县松烟镇二龙村茶山山顶(来源:多彩贵州网)

余庆县松烟镇二龙村曾是一个贫困村。以前,这里只有省茶科所种植的100余亩茶叶。自2008年起,当地政府引导村民发展茶产业,截至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10000多亩。

近年来,二龙万亩茶海生态体育公园围绕打造“城郊旅游度假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旅游观光区、农村致富样板区”的思路,大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余庆春花·春茶(周磊摄)

余庆县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二龙茶场打造“中国第一骑游小镇”。该项目于2017年被列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松烟骑游线路曾获得“全国十佳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连续举办了11届山地自行车赛,成为贵州唯一体育骑游公园,年均接特游客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

自行车骑行爱好者在松烟镇二龙茶园骑行(穆明飞 摄)

2021年,二龙茶场被评选为贵州茶产业十佳茶旅融合基地。

像二龙茶场这样的茶旅基地在遵义还有很多。他们以茶带旅促发展,打造以茶产品为主的旅游商品,不断延伸茶产业链条,开发茶疗、茶饮、茶枕等茶产品,挖掘民俗茶饮食,增强游客的茶乡体验感。

知青文化园(来源:文旅凤冈)

茶区变景区,景区即茶区。凤冈县田坝村、玛瑙山营盘遗址、知青文化园等10余个景区(景点)茶叶覆盖面积达80%以上,同时在茶园配植桂花、栾树、紫荆、油柿等,形成“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中有花、茶林相间、花香茶海”的独特景观,吸引不少游客参观打卡。

遵义市文化旅游发展中心主任陈叇介绍道:遵义 “茶旅一体化” 乡村旅游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已形成集休闲避暑、会务接待、民居风情、茶文化体验、特色餐饮、水上娱乐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湄潭县天下第一壶、中国茶海、湄潭翠芽27°景区、凤冈县田坝茶海之心、道真县关子山茶旅融合基地、正安县罗汉洞茶旅融合园区等茶文旅融合发展景区和乡村旅游综合体,充分挖掘开发了茶与生态、茶与旅游、茶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成为全国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遵义的茶旅融合产业,正在呈现出“全景域、人气旺、业态多、效益好”的良好发展势头。

2022年,仅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三地接待游客897.85万人次,占全市接待游客总量的11%,实现旅游收入85.45亿元,占全市旅游收入9.8%。

连片的茶海成了茶农致富的产业,也丰富了城里人的旅游业态,增强了旅游体验感。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家人,走进茶山,体验采茶的乐趣,亲手制作一杯新茶,吃上一桌全茶宴,和家人共度一段美好时光。

重庆的李明先生退休后,就与同事相约游山玩水,他最爱的是贵州的茶山。在湄潭七彩部落小住两天后,他们又到了凤冈的茶海之心,下一站,他们打算去余庆的二龙茶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特色产业的发展。关于以茶兴业、因茶致富的故事,在今天的遵义大地,仍在续写。

来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