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贵州湄潭核桃坝茶业

找到约9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湄潭核桃坝: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 把“弃枝”变成了“增收芽”

“今天拉来一车,过了称,有600多斤,0.35元一斤,纯进账210元。”湄潭县湄江街道核桃坝村村民何兴友怎么也想不到,往年修剪茶树的“弃枝”如今都能上了换钱。

“两个多月了,我们家20亩茶园也快修剪完了,这种茶树边枝今年大概有8000多元收入吧!”何兴友补充道,前年开始,村里村外,还有周边乡镇的茶农都把剪下的边枝送过来了卖,而过去,这些是扔了化作肥料的。“弃枝”何以变废为宝?遵义七味茗香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大灿向记者解惑,他们是一家专门从事红茶出口的企业,颗粒红茶是该公司与贵州大学茶学院合作研发的一个主打产品,它的原材料不是传统制茶所用的芽尖,而是茶树修剪下来的边枝。收购鲜叶后,通过机器加工,制成颗粒红茶,目前,他们已经开发了7种口感的红茶。

口感怎么样?销售情况?面对记者的发问,黄大灿底气十足:“和贵州大学的专家合作,主要是解决口感问题,今年,他们有600多吨的订单,产品主要销往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地。”

为什么选择做这种产品?“可惜呀!我们的茶林资源那么好,利用率却只有茶尖那么点,做了30多年茶,知道茶农的苦。”黄大灿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到四川一个地方考察,别人加工的就是颗粒茶,选用的原材料就是茶树鲜叶。黄大灿深受启发,家乡核桃坝就有茶树1.5万亩,这项技术搬过去,哪愁没有加工原料?回家后,黄大灿便把这事和村里的茶友们沟通,说完,大家都十分赞同。于是,村里的种植大户,茶企、茶商等50余家公司、合作社共同筹资,成立了七味茗香茶业公司。

“从购买设备到建设厂房,这些年投资有1500万了,但始终相信,我们的投资是值得,加工颗粒红茶,能提到茶叶的利用率至少20%,茶农是最受益的。”黄大灿补充说。收购粗枝茶叶,对附近的茶农来说,也从开始的好奇,变成了现在的习以为常。

“在往年,这种边茶都是剪了就扔,在七味茗香茶业公司成立之后,这种茶叶边枝就不再是没用的了,我们修剪下来可以卖给公司,这样的话,在传统茶亩产基础上,每亩能增收400多元。”核桃坝村村民任永松告诉记者,他家15亩茶园,修剪了半个月,和妻子一起每天能修剪1000多斤边枝卖,卖了6000多元。这段时间,很多茶农在茶园忙碌的同时,遵义七味茗香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也在忙着将收来的茶青制成颗粒红茶,为茶叶出口做准备。据了解,遵义七味茗香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今年8月中旬签下了一份出口巴基斯坦、总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的茶叶出口贸易订单,约定在12月底前完成订单交易。第一批数量达100吨,价值1200万元人民币的颗粒红茶,即将运往巴基斯坦。

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韩涛介绍:“我们车间加班加点,抓紧生产。巴基斯坦让你喜欢浓茶,针对他们的需求,我们从‘浓厚’上下功夫。首先把好原材料,进行合理、科学的配比。然后在制作上将传统发酵加以改进,延长发酵时间。再就是烘烤,采用小火慢烘的方法。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制作,生产出来的茶叶才香味持久、耐泡,能满足‘巴铁’国民的需求。”

“这些是准备寄往俄罗斯的样品,每个品味寄5斤,我们的订单,目前还能做到12月底,每天都还在收购鲜叶,多的时候,每天能收7吨,坝子上全是排队的大车,好多都是周边乡镇和附近县拉过来的。”七味茗香茶业办公室工作人员胡海霞告诉记者。近年来,湄潭大力发展茶产业,目前,核桃坝有茶树15000亩,森林3000亩,因为林茶相间,生态优美,空气新鲜,这里还有了“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的美誉,当地出产的高品质茶叶给村民们带来了巨大收益。

原标题:“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 把“弃枝”变成了“增收芽”!

注:内容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孟锦群,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业“第一县”是如何炼成的 贵州湄潭乡村产业振兴调查

大量农民工到沿海打工,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常见现象,然而,地处贵州山区的典型农业县湄潭不仅外出务工现象不突出,反倒吸引不少外县农民前来打工,不少人常年迁居于此。2020年贵州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约为3.1:1,湄潭约为2.3:1,是收入差距较小的县……

这些现象的直接根源是全县茶产业的繁荣所致。2020年,湄潭县在第十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荣登“十三五茶业发展十强县”榜首,从而由连续5年蝉联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二名后跃居第一位。湄潭如何炼就茶业发展“第一县”,对乡村产业振兴有何启示?记者深入腹地一探究竟。

位于湄潭县郊的茶工业博物馆。记者李惊亚摄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6月,湄潭县漫山遍野的青翠山岭上,一片片整齐划一的茶园格外显眼。“现在已经到夏茶采摘时节,高温高湿,茶叶长得快,主要采大叶,我们一般采取人工加小型机械采收,这要持续到8月。”湄江街道核桃坝村茶农邓其双说。

早上7点,来自湄潭县各乡镇的茶叶加工企业,带着刚刚生产出来的干茶,进入位于县城的中国茶城寻找买家,同时到位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们。负责“贵州针·茶交易平台”运营的何兴俊说,自从2018年成立这个茶交易平台后,100多家县内茶叶加工企业、外地客商和本地收购企业都加入进来,解决了过去单打独斗和相互“打架”的问题,有了相互比较竞争,茶叶整体质量也有很大提升。

茶产业使得湄潭乡村呈现生机勃勃景象,乡村的大幅标牌除了“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还有“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40年前,核桃坝村是与世隔绝的穷山沟,如今,全村1.2万亩茶园一望无际、郁郁青青,人均茶园面积3.3亩,全村茶产业有4个省级龙头企业,62家小微企业,产品出口到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长期居住在核桃坝采茶的外地人,有325户、1095人。村里不仅形成了茶叶交易一条街,还发展了乡村民宿、农家乐,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乡村振兴干部学院”。由于茶产业发展,“空心村”的现象在湄潭并不明显。

据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统计,目前,全县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60万亩,共有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及加工大户781家。2020年,全县茶叶总产量7.66万吨,产值60.66亿元,茶业综合收入150.13亿元。“2020年,湄潭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元,其中60%以上来自茶叶收入。”遵义市政协副主席、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说。

茶产业造就美丽乡村。走进湄潭县金花村,村民的房屋五彩斑斓,站在翠芽27度景区“茶海餐厅”远眺茶园,宛如童话世界。2015年开始,金花村统一流转土地、规划打造、运营管理、股份分红,发展茶旅一体化,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曾经产业单一、农民生活贫困、环境脏乱差的金花村,已成为美丽的新农村,每年吸引重庆、四川等地游客纷至沓来。

“退出玉米种茶树,谁先明白谁先富”

湄潭茶产业的振兴,首先得益于发挥比较优势。这里地处云贵高原,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有高原少见的连绵丘陵,土壤干净,地理气候适合种茶。这里种茶有历史源流和科技优势。地处县郊的茶工业博物馆内,原貌保存了1939年在此创办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红茶初制、精制、萎凋、名茶体验等车间场景。1949年后,实验茶场扩建为贵州省湄潭茶科所和贵州省国营湄潭茶场,成为全国8大重要茶叶出口基地之一。

其次,得益于农民的首创精神。1949年到1981年,湄潭种茶曾局限于国营茶场,规模小,比较优势并没有转化成富民产业,农民靠耕种微薄的田土维持生计。为打破贫困“魔咒”,1981年,核桃坝村村支书何殿伦决意“吃第一口螃蟹”。他从茶科所引进优良茶树苗木,开发4.5亩良种茶园,试验最终获得成功。在他的带动下,经过几年努力,全村在非耕地上新辟良种茶园1200亩。种茶不仅带来可观的效益,还拉动就业,当地有农家张贴对联写道:一路行三载变成有钱人,跟着做四年达到万元户。

核桃坝村农民种茶的成功,点燃了湄潭农民向荒山要地的希望,在全县引发“星火燎原”之势,开启了40年来全县广为发展茶产业的起点。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湄潭流行一句话,荒山上“退出玉米种茶树,谁先明白谁先富”,小小的一片绿叶子,成了百姓致富的“金叶子”。

再次,得益于地方政府的久久为功。魏在平表示,虽然农业不像工业和矿产容易出GDP和税收,但农业是富民产业,认准这点,湄潭发展茶叶没有“杂音”。1997年,全县茶叶是3万多亩,之后四任县级领导一届接着一届干,克服困难筹集财力,对每亩茶叶种植的补贴由60元、120元到400元不断提高。从2007年到2012年,尽管当时县财政预算收入不到1亿元,但县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投入茶产业。“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优势在茶、成败在茶”始终统领着全县产业发展的思路。湄潭是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发源地之一,对促进茶产业发展起保障作用,同时资金上也得到中央、省财政对茶叶重点县的支持。

除了给老百姓免费提供优质茶苗,多年来该县坚持派出技术人员至各镇(街)开展茶园管护、病虫害防治,积极策划“县长为地标代言”“521县长请您喝春茶”等带货活动,在茶企开设直播间,培养网红,积极推动茶叶出口。

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待化解

“湄潭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乡村振兴必须走‘活业—活人—活村’的道路。”长期跟踪研究湄潭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说,过去认为乡村要振兴必须走工业化道路,但湄潭实践充分证明,农业产业化也可殊途同归。

“绿色高效园区、生态文明茶城、美丽乡村典范、休闲养生胜地”。依此规划定位,湄潭正在依托茶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力争解决瓶颈、短板,使茶产业的振兴再上新台阶:

一是茶园的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一些茶园处于散管状态,湄潭县正在引入专业的茶园管理公司,进行有偿标准化管理,大规模推广茶园生态健康管理技术,全面统一茶叶专用肥、有机肥,全面实现茶园清洁化、生态化,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是品牌建设任重道远。湄潭虽然拥有湄潭翠芽、遵义红等在全国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但距离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品牌的知名度仍有差距,而且茶叶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生态优势和质量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部分茶产业仍处于“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境地,不少产品靠贴牌入市。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企业生存是第一位,品牌培育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湄潭茶叶的品牌建设潜力亟待挖掘。

三是质量安全监控不容忽视。湄潭正在大力推广欧标茶园建设,凭此茶叶价格可以上涨20%。受制于质量安全监控和检测手段不完善,一些茶农质量安全观念较弱等因素,质量监管任务仍艰巨。记者了解到,一些重点发展茶产业的村庄,正千方百计增强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如核桃坝村今春组织了100人的防控队员严密监控。湄潭县政府也出台政策,对在茶园中违规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剂的茶农进行处罚,推动砍除有毒有害茶园,定期开展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农资源头整治工作。

(记者 段羡菊 李惊亚 李凡 贵阳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湄潭:绿浪淘心 茶富万民

湄潭县金花村的茶园(4月12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茶区变景区,茶树变“摇钱树”。经过30多年发展,茶已成为贵州湄潭兴县富民的第一支柱产业。因为茶,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特色鲜明,群众持续稳定脱贫有力,乡村建设美丽多姿。茶,是湄潭人的宝贝,也是当地群众的致富源泉。


要用钱,山上种茶园

 

“要用钱,山上种茶园!”这是湄潭群众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平均海拔927米,年平均气温15.1摄氏度的湄潭县,雾多晴少,适宜茶树生长。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等落户湄潭,给湄潭留下丰厚的种茶、制茶基础,而‘一种红薯半年粮’的穷困现状,倒逼湄潭山区减粮种茶。”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陶通艾说。


上世纪80年代,“十年九年干、顿顿红苕(红薯)苞谷饭”的核桃坝村经历了“要用钱,山上种茶园”的蜕变。


核桃坝村村支书陈廷明说,为改变贫穷面貌,1981年老支书何殿伦顶着“饭都吃不饱,还种茶叶”的质疑,和其他两名村干部共种了5亩茶叶,茶叶丰收后,村里支起108个炒茶锅,贵州省茶叶研究所人员手把手教他们炒茶,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


转眼37年过去,核桃坝村已成为茶叶强村。“现在我们村拥有茶园1.2万亩,茶产值2.24亿元。通过发展茶叶,80%的村民买了小轿车,农民的信用贷款额达到80万元,人均收入近1.7万元。”陈廷明说,这些年,100多户村民转型制茶、卖茶,核桃坝还吸引2000多名外县农民在这里定居,从事茶园种植和管理。

 

“核桃坝村是湄潭茶产业发展的缩影。”湄潭县副县长聂珍玉说,通过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湄潭从过去零星几千亩茶园发展至今,茶叶已成为第一支柱产业,湄潭翠芽的区域品牌价值接近湄潭县的GDP,全县80%的农户、40%的贫困人口通过茶叶增收、脱贫,农民近一半收入来自茶产业。


在这里,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


在湄潭,茶既是群众的“福财”,也是吸纳农村人口就业创业的“产业池”。

 

湄潭县金花村的茶园(4月12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以前,我们这有句老话:神仙难过二三月。因为开年之后,青黄不接,很多村民吃了上顿愁下顿。如今的二三月,却是村民的发财季,因为摘茶叶就是摘钞票。”聂珍玉说,据测算,全县投产茶园每年需近40万名茶青采摘工,一个采茶工月收入可达四五千元。


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罗睿介绍,2018年,湄潭县500余家茶叶加工企业吸纳3000余名返乡农民工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000余名。


曾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的群丰村,2005年之前,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现在,村里发展茶园6000亩(户均两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元,村民守着茶园致富,全村3286人仅100多人外出打工,返乡创业就业成为主流。


村民富了,当地乡村治理也上了新台阶。“以前我们村不团结,村民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现在村里有文化艺术团,村民之间互帮互助。去年村里修建占地8亩的活动广场,800多名村民自发为10户被占地农民筹款10多万元,补偿其损失。”群丰村第一书记张顺福说。


近年来,围绕茶区变景区,湄潭县还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群众获得感。目前全县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206个,实施村庄整治点820个,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7万户,农村居住条件改善率达98%。


在茶香弥漫、绿浪淘心的湄潭乡村采访时,当地农民高兴地对记者说:“在这里,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


茶园升级 茶山变“金山”


每斤茶青比周边茶园高2元以上,茶叶刚上市就被抢购一空……2014年从上海返乡种茶的徐彬,开始尝到了欧标茶园的发展红利。


茶农在贵州湄潭永兴镇“万亩茶海”中采茶(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徐彬的欧标茶园正成为湄潭县茶园的发展方向。“2018年至2020年,湄潭将按照每亩每年200元防治标准,把现有茶园逐渐提升为欧标茶园,每亩茶产值再提高1000元以上。”贵州茗城农商旅集团公司董事长徐汝华说。


用大数据技术打造私人订制茶园的贵州沁园春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建立茶园视频监控等系统,实现对茶园温度、湿度等的精细化管理,客人可监督茶园生产全过程。“今年公司私人订制茶园达到200多亩,与传统种茶、卖茶相比,私人订制模式带来的茶叶加工、高端住宿、茶文化体验等,让茶园亩均产值提高到2万多元。”总经理赵吉伟说。


茶旅一体化、延伸茶产业链,是湄潭茶产业发展的重点。“湄潭现已建成‘中国茶海’、象山茶植物博览园等众多茶景区,2018年,全县茶旅综合收入预计达35亿元,茶旅扶贫贡献率将达37%。”罗睿表示,目前湄潭开发了茶多酚、茶香酒、抹茶、茶面膜等13类茶深加工产品,受益于茶叶加工,湄潭每亩茶园下树率比贵州每亩茶园下树率高20%以上。

 

“湄潭的特色在茶,希望在茶。下一步湄潭将以建设贵州茶树良种繁育中心、贵州茶叶集中精制中心、遵义茶叶交易中心为重点,全产业链发展茶产业,通过提升湄潭茶产业集聚度和品牌知名度,带动更多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说。

(来源:新华网)

找到约9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