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古代饮茶故事

找到约37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古人饮茶图,带你领略古人饮茶习俗

古代人对茶的讲究与重视

大大超于现在

泡茶的方式更是花样百出

庆幸画家把这些场景画了下来

通过这些画

一起去围观古人喝茶

中国古人以各种形式留下了许多关于用茶、品茶、斗茶的图画,这些图片资料是了解古代饮茶习俗的重要资料,从图片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古代的各种饮茶方式,还可以了解茶具的变化史。今天就介绍一下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部分茶图。

元墓壁画:茶道图

茶道图 [元] 作者不详

彩绘壁画

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元代的饮茶习俗饮茶场面。长桌上有内置长匙的大碗、白瓷黑托茶盏、绿釉小罐、双耳瓶。桌前侧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拨动炭火,右手扶着炭火中的执壶。桌后三人:右侧一女子,手托一茶盏;中间一男子,双手执壶,正向旁侧女子手中盏内注水;左侧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红色筷子搅拌。

河北宣化6号墓壁画:茶作坊图

下八里村6号墓壁画--茶作坊图 [辽]

作者不详

壁画中共有6人, 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点茶。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煮茶情景。

辽张恭诱墓壁画:煮汤图

张恭诱墓壁画(局部)--煮汤图 [辽]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恭诱墓出土

壁画中一童正执扇煮水,炉火正红,一男子端茶盘,盘中有茶二盏,桌上还放有茶托、茶盏。

辽韩师训墓壁画:妇人饮茶听曲图

韩师训墓壁画--妇人饮茶听曲图 [辽]

河北宣化下八里韩师训墓出土

壁画右侧一女人正端杯饮茶,桌上还有几盘茶点,左侧有人弹琴,形像逼真。

卢仝烹茶图 [南宋] 刘松年

该画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的烹茶情景

画面上山石瘦削,松槐交错,枝叶繁茂,下覆茅屋。卢仝拥书而坐,赤脚女婢治茶具,长须肩壶汲泉。

宫乐图(会茗图) [唐]

宫乐图(会茗图) [唐] 作者不详

纵48.7厘米,横6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描绘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图中12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也有弹琴、吹萧者,神态生动,描绘细腻。

周昉:调琴啜茗图卷

调琴啜茗图卷 (听琴图) [唐] 周昉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周昉,又名景玄,字仲朗、京兆,西安人,唐代著名仕女画家。擅长表现贵族妇女、肖像和佛像。

画中描绘五个女性,其中三个系贵族妇女。一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盘,另一女坐在圆凳上,背向外,注视着琴音,作欲饮之态。又一女坐在椅子上,袖手听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右边,画中贵族仕女曲眉丰肌、秾丽多态,反映了唐代尚丰肥的审美观,从画中仕女听琴品茗的姿态也可看出唐代贵族悠闲生活的一个侧面。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南宋摹本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北宋摹本

阎立本,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

画面有5位人物, 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机智而狡猾的萧翼和疑虑为难的辨才和尚,其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不仅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而且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饮茶图

团扇绢本设色

纵35.8厘米 横35.9厘米

(美)弗利尔美术馆藏

图中画一侍女双手捧茶盘,一妇人伸手盘中拿茶具。右边一贵夕3面向她们而立,仪态端庄娴静。后随侍女双手捧一锦盒。画风承唐代周吩,典雅浓丽。旧题南唐周文矩画,然观其时代气息,应为宋人所作。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画为工笔白描,描绘了宋代从磨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用具和点茶场面。画中左前方一仆设坐在矮几上,正在转动碾磨磨茶,桌上有筛茶的茶罗、贮茶的茶盒等。另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汤瓶点茶(泡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炉、壶和茶巾,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和盏托。一切显得十分安静整洁,专注有序。

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作书,传说此高僧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怀素。一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赏。画面充分展示了贵族官宦之家讲究品茶的生动场面,是宋代茶叶品饮的真实写照。

斗茶图卷 [唐] 阎立本

阎立本,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

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画面上平民装束的人物,似三人为一组,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听取对方的介绍,也准备发表斗茶高论。整个画面人物性格、神情刻画逼真,形象生动,再现了唐代某些产区已出现的斗茶情景。

赵原:陆羽烹茶图(元)

纵27.0厘米,横78.0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画以陆羽烹茶为题材,用水墨山水画反映优雅恬静的环境,远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缓突出水面,一轩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拥炉烹茶。画前上首押“赵”字,题“陆羽烹茶图”,后款以“赵丹林”。画题诗:“山中茅屋是谁家,兀会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品茶图 [明] 文征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中茅屋正室,内置矮桌,文征明、陆子傅对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壶二杯。侧尾有泥炉砂壶,童子专心候火煮水。根据书题七绝诗,末识:“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傅对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

会图 [明] 文征明

纵21.9厘米,横6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

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山窗清供图 [清] 薛怀

此画以线描绘出大小茶壶和盖碗各一,明暗表现的十分好。画上自题五代诗人胡峤诗句:“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候。”另有当时诗人、书家朱显渚题六言诗一首: “洛下备罗案上,松陵兼到经中,总待新泉活水,相从栩栩清风。”茶具入画,反映了清代人对茶具的重视。

復竹炉煮茶图 [清] 董诰

明代王绂曾作《竹炉煮茶图》遭毁后,董诰在乾隆庚子(1780年)仲春,奉乾隆皇帝之命,复绘一幅,因此称“復竹炉煮茶图”。画面有茅屋数间,屋前几上置有竹炉和水瓮。远处有山水,。画右下有画家题诗:“都篮惊喜补成图,寒具重体设野夫。试茗芳辰欣拟昔,听松韵事可能无。常依榆夹教龙护,一任茶烟避鹤雏。美具漫云难恰并,缀容尘墨愧纷吾。” 画正中有“乾隆御览之宝”印。

煮茶图 [明] 丁云鹏

纵140.5厘米,横57.8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收藏

图中描绘了卢仝坐榻上,榻边置一煮茶竹炉,炉上茶瓶正在煮水,榻前几上有茶罐、茶壶,置茶托上的茶碗等,旁有一须仆正蹲地取水。榻旁有一老婢双手端果盘正走过来。背景有盛开的白玉兰,假山石和花草。

来源:遵义茶业集团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茶文化在古代的传播简史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茶源,在茶业的发展上对人类的有着非常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且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的一种灿烂辉煌的茶文化,以及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图片描述  

那么,茶在中国古代的是如何传播的呢?这中间经历了哪些曲折故事?本期昆仑说茶我们就来聊一聊…

清代的儒学家顾炎武曾说过:“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可见当时就是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的说法,这也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


这一说法,现在也已经被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巴蜀产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的时间,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将茶列为贡品。

关于巴蜀茶业的发展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一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这两句所见证。

前一句反映在当时的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则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形成商品化,出现了像“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在西汉时,成都不但形成了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且由后来的文献记载来看,很可能也形成了历史上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依然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到了秦汉时,中国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变化而发展。首先是向东部、南部地区传播,比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茶陵是西汉时设置的一个县,因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与江西、广东边界相临近,这就说明了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到了三国、西晋阶段,随着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逐渐发展,且也由于着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比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者是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便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占据了东南半壁江山,在这一地区,也是我们国家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长江的中游茶业的发展的情况,可以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证明。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这说明了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从前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的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了我国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到了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的崇茶之风非常的盛行,这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的推进。

这一时期,我国东南区域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这也,如《桐君录》中所记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

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图片描述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


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

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

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

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

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贡茶的种类也从福建的建安茶转变到了云南的普洱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的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和传播。

清代,因为贡茶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清政府对六大茶山的管理及发展茶叶生产措施的加强,以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该地在清代中期已年产干茶8万担,达历史最高水平。

在西双版纳广袤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马古道驼铃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隆。


成书于嘉靖四年的《滇海虞衡志》中写道:“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这是见诸史料对六大茶山及普洱采摘和贸易时的盛况的记载。

从道光年间到光绪初年(公元1821~1875),普洱茶的产销更是盛极一时,商贾云集普洱,市场繁荣,国内每年都有上千名藏族商队到此买茶。


印度、缅甸、锡兰、暹罗、柬埔寨、安南等东南亚、南亚的商人也前来普洱做茶叶生意。每年有5万多匹骡马牛帮商队穿梭于千山万水之间,马铃牛帮之声,终年不绝于耳,远销号称十万担以上。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文化,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也在茶的味道中,哺育着华夏民族...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贵贱,茶早已经渗透在各个角落

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中国茶文化,正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成为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茶,不等于茶文化

茶文化的核心,是在于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的茶艺表演,工艺流程等等,如种茶,采茶,制茶,泡茶,饮茶,等等,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其实都是为阐述茶文化而存在。

但是,却被很多茶商所曲解,过于刻意于表面形式,早已没有了茶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从萌生到发展,从无到有,经过历史的演变与沉淀,成为中华文化重要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入了解

茶的起源

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tu)而解之”

传说:神农氏为了给老百姓治病,以身犯险,亲身去感受各种草木的药性,后来发现了茶,至于传说是真是假,虽然说还有待商榷,但是,我们从这些传说和记载中,能够发现,在上古时期,人们已经发现茶的药理和茶的作用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其实在这时候,茶是一种治病的药材,还不是一种饮品。

《竺国游记》当中就曾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相传,在古代巴蜀地区,因为地理环境,常年弥漫很多的“烟瘴”,让人很容易患上热毒,后来巴蜀人发现喝茶可以清热解毒,除瘴气,慢慢的长期饮用,最终成为了一种习惯,茶也成了一种日常的饮品

秦人入蜀之后,茶被带出巴蜀,走向了全国,这时候,人们开始了对茶的重视,茶(cha)音,也在这个时期正式诞生

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茶文化萌芽

有人问,茶文化最早是怎么形成的呢?

其实,自茶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后,长期被用作药材,而后成为一种饮品,在长期的饮用中,才慢慢的积淀而成,茶文化,因日常饮茶而诞生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

“意思”二字,也表达出了人们对茶另外的理解,说不出,道不明,但就是有点儿意思,人们不再拘泥于茶的药理,而这,正是茶文化的萌芽。

茶文化的确立

发展至魏晋,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习惯,就像是三餐一样,很常见

这时候,有关茶的诗词不断出现,人们已经以茶为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茶也不再只是一种饮品了,而是开始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和精神载体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在晋朝,茶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精神和价值追求

因为当时,门阀世族形成,他们富可敌国,争相炫富,把持朝政。不管是官员还是普通士子,都已浮夸斗富为荣,一时间风气弥漫

桓温、陆纳等有识之士提出“养廉”、“朴素”的价值倡导,并以茶代酒,表明自己的心志。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南齐武皇帝,非常痛恨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最后留下遗诏,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不许浪费,不能用三牲为祭品,放些果饼,干饭,茶饭就可以了,还说:“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不管是武皇帝,还是陆纳、桓温等人,都以茶为一种载体,成为朴素,勤俭节约的一种象征,这时候,茶真正的进入了文化领域,寄托着人们的精神与思想。

随着道教兴盛,佛教的兴起,茶与宗教紧密的连接起来了

道家认为:茶可以帮助用来修炼“内丹”,升清降浊,从而长生不老

佛家认为:茶可以帮助禅定入静,修身养性

先不说茶真的有没有这些功效,但不可否认,佛道两家,对茶文化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更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和发展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从隋朝开始,茶进入普通百姓家,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事情了,普通老百姓也可以饮茶,社会上也形成了全民饮茶的习惯,同时也标注着,茶文化正式的确立

发扬至今

虽说在隋朝的时候,已经形成了全面饮茶的现象,但是大多数人,其实还是奔着茶对身体的益处去的,更多的是在于茶的药理作用

在780年,唐代陆羽著作《茶经》出世,这时候中国茶道文化终于发扬光大

《茶经》中,不仅概况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而且还探讨了茶的艺术,并且将佛,道,儒三教的文化融入在饮茶之中。

在《茶经》出世之后,大量的茶书出世,比如《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我们特别熟悉的白居易,杜甫,范仲淹等人,都是品茶的行家,茶文化这时候也开始兴盛起来。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现在,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文化也走进了国际,对世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无论是韩国茶文化,英国茶文化,还是日本的茶道,都源于中国

中国茶文化,发展了上下五千年,也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精神文化发展,蕴含了浓厚的历史人文结晶,这是中华茶文化最珍贵的地方。

关注我哦!

一个专注于真正茶文化的分享者~

找到约36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