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古茶籽化石

找到约145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新华社:“世界古茶籽化石之乡”探寻茶旅融合乡村振兴路

一夜春雨后,三合茶园一陇陇茶树越发翠绿,茶树舒展开枝叶,吐出无数嫩芽。此时,茶园内雨雾还未完全散去,芽尖露珠凝结,颗颗晶莹剔透。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春茶开采正当时。

贵州省晴隆县沙子镇的三合社区茶园(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崔晓强 摄

清早,晴隆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田连启就到茶园里查看春茶生长情况。他随手掐下几粒嫩芽,放在手里仔细端详:饱满的芽型、鲜亮的色泽以及细小分明的茶毫,标志着今年茶树长势很好。

“今年春茶品质好,价格也不错。最好的时候,一斤茶青能卖到120元至150元。”田连启说,管护得好的茶园,每年亩产产值能上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地处中国滇黔桂石漠化山区的晴隆县,喀斯特地貌占全县面积的53%,很多地方耕地是“半亩山石半亩土”,也是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高寒之地。

晴隆县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一度成为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当地通过大规模发展茶叶产业,让多山的劣势逐渐转变为发展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的天然优势。

自古,晴隆县就有种茶、制茶、卖茶的传统。1980年,专家在县境内的云头大山中发现了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颗四球茶籽化石。经鉴定,该化石距今已有164万年以上。晴隆县也因此被称为“世界古茶籽化石之乡”。

在田连启看来,高海拔、低纬度、少日照、多云雾等气候条件,正适宜茶叶生长,晴隆县已逐渐成为贵州优质早春茶产区,孕育了晴隆茶“早生、优质、生态、绿色、健康”的独特品质。

经过人居环境改造后的贵州省晴隆县沙子镇三合社区一隅(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崔晓强摄

“晴隆是名副其实的‘茶源圣地’。”晴隆县县长熊华禹介绍,2022年底,晴隆县茶园种植面积16.5万亩,投产茶园面积约1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6.5亿元。同时,当地自主培育的“贵隆小兰花”等优质茶品牌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

三合茶园所在的沙子镇是这个县核心产茶区,全镇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常年山头云雾缭绕,犹如天然棚盖,总能恰如其分地给茶树带去适宜的湿和热。

目前,沙子镇共计栽种茶叶近2万亩。“每年春茶上市的时节,一个村民每天单采茶能收入200至300元。”沙子镇党委书记柏杨说,镇上年产值4000万元以上的茶企就有2家,茶产业覆盖了全镇近70%的群众。

这几年,因茶而兴的沙子镇在加强茶园种植、管护的同时,也积极探寻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紧邻茶园的三合社区,靓丽的人居环境一改过去脏乱差的样貌。小煤堆种上花草、垃圾池变成水体景观、杂草丛生的空地架起休闲凉亭……“全镇正在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契机,将茶叶产业、乡村旅游、康养生态等有机融合,努力走出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柏杨说。

这几年,晴隆县将茶园和旅游康养结合起来,持续加快茶旅融合步伐。一方面延伸茶产业链,把古茶做新颖,如开发新型茶饮品、日化用品等;另一方面用好四球茶籽化石资源,讲好“茶祖文化”。

贵州省晴隆县生产的“翠华晴隆”绿茶产品(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崔晓强摄

同时,当地也正在加紧推进一批茶旅配套项目落地。比如,打造“中国金州茶博园”,集成展示各地茶树,科普茶知识;还计划建设茶叶大数据智慧馆,让游客能借助数据技术等沉浸式了解茶的历史。

为进一步让茶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熊华禹说,要更好地把茶园、茶企和农民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保障老百姓种茶收益。并在提质和创品牌上下功夫,实现县域人均至少有一亩茶,同时一亩茶能够创造1万元价值的目标。

来源:新华社、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纪念世界茶籽化石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20年是晴隆县云头大山古生物四球茶茶籽化石被发现的第40个年头。这枚距今164万年以上的化石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枚古茶籽化石,确立了贵州在世界茶叶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茶籽化石

  10月10日,纪念世界茶籽化石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晴隆召开,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打造“世界茶籽化石之乡”名片展开研讨,各抒己见,为挖掘和丰富茶籽化石在文化、旅游、科考等方面的当代价值和内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和实践方法。

  到场嘉宾合影留念

  杭州市原市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忠焕,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传耀,黔西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健勇,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知名博物馆学专家吴晓力,省茶叶专班副班长王丽军,晴隆县委书记袁建林等出席会议,省茶叶研究所、省茶博馆、省茶文化研究会、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大学茶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多彩贵州网等新闻媒体,晴隆县委、县人大、县政协等有关部门,茶叶企业代表等100余人参会交流。会议由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嘉民主持。

  杭州市原市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忠焕在会上作主题为《从茶籽化石看品饮茶文化的演化》的演讲。他说,在茶籽化石发现地晴隆举办研讨会有三层意义,一是要促进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繁荣,既使国民从中获得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享受,又让国民的茶文化素质得到丰富提高;二是要促进茶产业及茶文化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不断创新进步,既使茶产业和茶文化在全社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又让“茶为国饮”、“以茶惠民”蔚然成风,为全民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三是要促进我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既使我国茶产业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又让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交流,给世界各国人民带去诸多情趣。

  杭州市原市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忠焕

  “贵州名山万万千,山山川川不一般。山山岭岭产好茶,汇聚香茗满人间。”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传耀在作《从云头大山谈贵州茶山文化》演讲时提到,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有山就有水,有水才产生万物。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富强都与山产生了紧密联系,以前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今有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做好山这篇文章。他同时指出,贵州名山出好茶,古茶树是茶产业发展的产业之基,文化之脉,品牌之魂,基因之库,要尽快开展茶叶名山调研让贵州茶叶下山,文化上山,人流朝山,品牌出山。

  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传耀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知名博物专家吴晓力围绕《茶籽化石与当代贵州茶文化》主题,从文化传播角度对茶籽当代价值进行了解读。他指出要让冷冰冰化石产生经济价值,传播是关键。贵州晴隆茶籽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是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是世界了解贵州茶产业的新窗口,要用具象化、差异化的方法传播好晴隆茶籽化石,充分运用“茶+展+N”的方法,融合不同的资源、不同的伙伴,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氛围中都能进行更丰富和具象化的解读,推进贵州当代茶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坚守。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知名博物专家吴晓力

  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我省知名茶文化专家周开迅的演讲主题为《一“石”激起千层浪,化作佳茗文化桥》,他用惊叹号、问号、句号分号总结了茶籽化石发现以来的发展之路,从起、承、转、合四个角度全方位解读了贵州茶文化发展之旅。他强调,贵州茶籽当代价值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让科学价值转换为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当天正式启动的的贵州茶叶名山调研行动的工作方向,就是要努力让茶籽化石的研究成果向茶博馆、茶旅游、古茶树品牌三个方向实现转化。

  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省知名茶文化专家周开迅

  主题演讲后,与会嘉宾纷纷进行交流发言,现场气氛活跃。遵义市委原副巡视员、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黄天俊指出,茶籽化石的发现是贵州乃至中国的无价之宝,为做好国茶提供了客观依据;贵州大学茶学院院长、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吕立堂从群体遗传学研究分析了贵州茶叶分布和茶籽形成的科学依据;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杨文就贵州茶叶如何凭借独特优势做好守正创新进行分享;贵州省地理标志中心主任李发耀认为茶籽化石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它的商品价值和市场外延无可限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省古茶树保护专委会主任陈正武从我省古茶树分布分类、多样性阐述了茶籽化石对于研究我省古茶树的特殊意义;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普安宏鑫茶业公司董事长曹宏讲述了自己与古茶树结缘、参与古茶树保护的经历;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茶文化专家岳龙就个人对茶籽化石的价值转换和利用的思考跟大家作了交流;多彩贵州网农村事业部主任、《黔茶这十年》作者、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袁小娟就茶籽化石发现的必然性、偶然性以及自己多年来从事茶文化传播方面的心得体会跟与会嘉宾进行了分享。


  原标题:【贵州茶界】纪念世界茶籽化石发现40周年研讨会在晴隆召开

  来源:北京茶世界

  温馨提示:文章贵在分享,我们崇尚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一粒古茶籽化石和千棵古茶树的故事

茶园内雨雾还未完全散去,芽尖露珠凝结,颗颗晶莹剔透……每年元旦,勤劳的茶农都会在普安县茶神谷采摘全国最早的春茶。具有“古、早、净、香”特点的普安茶往往迎来全国各地的茶商争先抢购。

普安茶如此受欢迎,不是没有原因的。南方有嘉木,黔地出好茶。普安县种茶历史悠久,是野生茶树的生长之地,也是世界茶树起源地和世界茶文化发祥地。

为什么这么说呢?时间追溯到1980年,在普安与晴隆交界的云头大山深处,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卢其明顾不上擦拭额头细密的汗珠,把一枚小小的“石头”捧在手心。

几年后,经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权威专家郭双兴教授鉴定:这枚“化石的外形、大小,具种脐,周边突起,种脐旁侧有凹痕,种子顶端扁平,或微有突起等特征,与现代四球茶的种子非常相似,可归属于四球茶……推测年代为晚第三纪至第四纪……”也就是说,卢其明发现的这枚茶籽化石存在时间至少也有几百万年。

茶籽是茶树的种子。茶树的种子落在地上,通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和沉淀,成为化石的前提,首先是要有茶树。茶籽化石的发现,充分说明,早在几百万年以前,茶树这一物种已经在普安和晴隆一带、在黔西南这块土地上自由自在地生长了。而且,这些因为一个果实里包含着四颗种子、因此被命名为四球茶的茶树,代代相传,一直繁衍生息到现在。

普安四球古茶

茶籽化石和大量野生古茶树的发现,充分证明,包括普安和晴隆在内的黔西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区域。

2011年,普安县委托贵州大学茶学院对生长在全县境内的古茶树进行普查。结果发现,普安境内仍然存活着两万多株古茶树,而且大多为野生状态;其中树龄超过千年的,就有上千株。这些或群居或零星分布的古茶树,都是四球古茶品种,和茶籽化石同宗同源,属于生活在不同地质年代的同一家族成员。它们散落在全县从南到北各个乡镇的深山老林和村寨旁边,与其他相生相伴的树种一样,默默无闻,自生自灭。

普安茶山

最为集中连片的,是青山镇哈马村和相邻的国有普白林场。特别是马家坪组,不仅拥有树龄高达4800年的古茶树王,而且上千株古茶树群居连片,蔚为壮观,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茶乡风景。这些古茶树,与世居当地的村民朝夕相处、休戚与共,见证着岁月的亘古与沧桑。茶学专家们将这些古茶树,与银杏、桫椤等经历了第四纪以来几次冰河期的物种,形象地称为“生物活化石”。而普安县也因为这些古茶树的发现,获得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的“中国古茶树之乡”称誉。

2016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普安四球茶”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时名声在外的“普安四球茶”,被喻为“可以喝的活化石”,供不应求。

(文/黔西南日报融媒体 记者 姚廷婷 收集整理图/中国舆论场)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