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老”茶走出新路子

闻着茶叶和大自然的清香,沿着茶园的小路缓慢行走,尽饱连片茶园的旖旎风光,游客纷至沓来。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这些景象在贵州黔西南州的普安县和晴隆县等地都有呈现,也折射出了这些年黔西南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春夏秋冬,行走在普安、晴隆茶区,专家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一带土壤、山势、气候是出好茶的地方。

深入查看相关数据——平均海拔1400米,年均温度约16℃,年无霜期290天,年均降水量1439毫米,年均日照1563个小时,昼夜温差大、雨雾天气多……

图文无关,仅供参考

这样的地理条件,让黔西南州很早就耕植下了深厚的茶叶种植传统。上世纪80年代,距今一百多万年以上,迄今世界上唯一的四球茶籽化石,在普安县和晴隆县交界云头大山上被发掘出土。这个发现让业界认定为世界茶树的原生地就在黔西南州。

坚守着祖先留下来的这块沃土,黔西南州将茶产业作为“十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重点发展,严把质量关,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全力推进规模化、集团化、标准化、品牌化,一体化、信息化推进全州茶产业发展,全力将茶产业打造成为百亿级产业,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结合的发展路,让茶产业逐渐成为富民产业。

在晴隆县沙子镇腾龙岭的无性系茶树良种苗圃繁育基地,一到采茶季节,就有数十名茶农在基地采茶,他们除了能获得在茶园采茶的务工费外,还有每年土地流转费的收入。

“现在我们县茶叶产业覆盖农户近3万户,能带动全县10余万农民增收。”晴隆县茶业局局长罗琳杰介绍,目前,晴隆县有茶叶企业200余家,茶产业已具备了产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基础。

当前,该县有茶园13.2万亩,投产茶园6.7万亩,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1100亩,预计2021年达到20万亩规模,形成“10个万亩茶叶乡镇、20个3000亩以上茶叶专业村”的规模化产业格局。

同时,该县已配套建成投用1个3000吨精制茶叶加工厂和16个初制加工厂,夏秋茶和茶叶精加工能力提高到6000吨,全年产值预计达到3.36亿元,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直接带动就业人口120万人次,辐射带动农户3.2万户13.4万人增收。

不仅晴隆县把发展茶产业作为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普安县也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白茶苗苗生了根,脱贫美梦要成真,荒山正把金山变,致富不忘党的恩。”在普安县海拔1800米左右的乌龙山大水塘茶苗种植基,脱贫户罗少伍的歌声飘荡在茶园里。

罗少伍家20多亩荒山,之前还是长满杂草的草坡,而今已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茶山。

大水塘是乌龙山上的一个小地名,是地瓜镇“白叶一号”扶贫苗种植核心区,也是普安2个种植点中面积最大的一个点。在大水塘对面,遥遥相望的就是曾经发现了世界唯一发现四球古茶籽化石的云头大山。

“我们村种茶历史久,现在还有百年古茶树,政府在1958年就发过茶苗种植。”罗少伍说,得天独厚的“夜潮土”让政府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早有种茶致富的想法,但由于种植技术和后续管理上的缺失,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直到2018年10月,“白叶一号”茶苗在乌龙山种下,经过茶专家多次的技术培训加上茶农细心的管护,2000亩“白叶一号”扶贫茶园已覆盖贫困户862户2577人,村民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张梅就是这片茶园受益村民之一。“没想到原来荒山坡变成了层层叠叠的茶园,不仅漂亮而且还增加了收入!”张梅是地瓜镇屯上村人,过去和丈夫在外务工。2018年回来后,看着漫山遍野的茶海,就再也舍不得外出了。

“现在茶山就是金山,地还是那块地,但却能在地里收入三份钱。”张梅说,土地流转了20多亩,每亩每年有100元流转费;自己在茶园做日常茶园管护工作,合作社每月开出2170元工资;采茶季节,管护之余采茶每天最少可收入100元。

南方有嘉木,黔地出好茶。不仅是晴隆县、普安县,兴义市七舍镇、安龙县洒雨镇下龙村等地,也有着传统种茶历史,都在形成品牌发展茶产业。

据统计,2018年,黔西南州茶园种植总面积44.6万亩,投产面积28.1万亩,覆盖14.33万茶农;2019年种植面积50.01万亩,投产面积29.9万亩,茶叶产量1.7万吨,产值16.31亿元;截至2020年8月底,茶叶种植面积共计51.6万亩,投产面积达到29.6万亩。

“老”茶走出新路子,黔西南州围绕普纳山、云头大山、龙头大山、八步山等适宜发展茶产业的重点区域,实施规模化布局。下一步,还将借助区域现有品牌优势,以“普安红”“万峰绿”“八步紫茶”等为品牌引领,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和加工,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做出特色,做大规模,做响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记者 钱凌芸)

【原标题】将茶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让茶产业成为富民产业——黔西南:“老”茶走出新路子

注:内容来源黔西南日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评论 / 1

青山巍峨
#138530

新路子好赞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