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普安茶文化浅说

 

 

本文作者:岑开文

 

前言

茶,南方之嘉木也。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大行于当世。

世界上有三分一的人饮茶。茶叶属于被子植物门,山茶科,山茶属,茶种。是一种小乔木、灌木植物。其鲜叶幼嫩部分可食用、饮用和药用,种子可种植和榨油。

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近几十年来有关专家把茶学和植物学相结合,对茶树原产地有了更加细致的分析和论证。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云贵川广西的交界(黔西南)广大地区,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

主要证据有以下几点

茶树的分布

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中国有15属,260余种,大部分分布在云贵川一带,有120多种,云贵高原有60多种......黔西南13种。

研究发现,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属的许多种类在此高度集中,这说明黔西南是茶树的起源地。

地质变迁

黔西南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变化复杂,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独特的小气候地貌,导致气候差异大,故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在小气候区内低纬度,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的立体气候作用下,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环境中,发生了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的大叶种,亚热带的中大叶种,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

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西南三省是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应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茶树的进化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在不断的进化,演变,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的原产地,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也是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四球古茶籽化石和活化石

1980年7月13日,晴隆的一个放牛老人家,在普安和晴隆交界的云头大山笋家箐,拾到一块石头,村民们传言他找到宝贝了,这事引起了苗圃场助理农艺师卢其名的注意,他千方百计的把化石弄到手,(一说是卢其名亲自捡到的)并送到省茶科所进行研究鉴定,刘其志、林蒙嘉二位茶界权威,经过多次对比、研究确定,该化石是远古被子植物种子化石,但不确定这是什么植物,为慎重起见,茶科所的专家专门到普安取了一颗普白林场大箐茶的种子和湄潭的一颗茶树种子,和化石一起送到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研究员郭双兴手里。

郭研究员经过大量资料查找、比对,1990年亲临茶籽化石发掘地考察论证,给出了结论:“茶科植物种子化石在我国并不多见,目前仅在浙江发现茶叶的叶面化石,世界上茶科化石也很罕见,尤其茶科种子化石,是非常珍贵的。他对研究茶叶历史及茶科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此化石可归属四球茶籽化石,推测年代为晚第三纪至第四纪,200万年至4500万年之间。”

四球古茶树生息在普安普白林场及江西坡等地,千百年来就繁衍生息着古茶树群落,当地老百姓叫大苦茶,老箐茶等等,静静的生长的峡谷山林之中,不为外人所知。

1990年,茶籽化石现世后,刘其志、林蒙嘉二位专家即向省里申报了一个科研课题:《贵州野生茶树资源的核心研究》用了两年时间,把西南地区的古茶树染色体拿来按照进化系统排队,发现从普安至安龙一带的茶树最原始,比云南的几人合抱大茶树更原始。该课题获得省科研项目评比《三等奖》。

 

与此同时,植物学权威,中山大学植物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获得者——张宏达教授,带着他的硕士生团队深入普白林场,历时半年,从茶树生存环境、标本形态、茶的花、果实、授花方式等进行比较,也说明黔西南普安茶树最原始。

张宏达教授给普白林场大箐茶命名为:四球茶。

权威结论

2017年8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姚国坤、虞富联、浙江大学茶学院院长王岳飞等专家组一行对普安茶资源进行考察后,给出了普安县是世界茶树起源地之一的论断。并授予普安县“中国茶文化之乡”的牌子。

气候论据

2017年8月6日,贵州省气象气候观测中心经过多年对普安地理、气候的观测、分析,认为普安县地处中国热带和温带的分水岭,具备了出产好茶的综合条件;是春天登陆最早的地方,冬天来临最后的一站,所以普安的茶叶是全国开采最早的地方和封园最晚的地方,素有“黔茶第一春”的美誉。

这些论据认为: 世界茶树起源于中国, 中国茶树起源于云贵,云贵茶树起源于黔西南。 

世界第一个发现茶叶的人

 

茶树经过若干年的分化繁衍,顺古牂牁江流域逐渐向全世界扩散。谁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茶叶可以饮用、或者说药用功能的人呢?

 

多种版本

神农说

相传神农氏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人《神农本草经》一书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传说中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不惜亲身验证草木的毒性,历尽艰险,遍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舌头麻木、头晕脑胀,正值生命垂危之际,一阵凉风吹过,带来清香缕缕,有几片鲜嫩的树叶落下,神农信手拾起,放入口中嚼而食之,顿觉神清气爽,浑身舒畅,诸毒豁然而解,就这样,神农发现了茶。神农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

 

陆羽说

茶字原来是写作“荼”,陆羽在《茶经》中把“荼”字减一横而得茶,念作“Chá”。西南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将茶读作(扎),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也可能是陆羽受到了原产地少数民族读音的影响?

陆羽,字鸿渐,是他的师父根据《易经》鸿渐于陆取的,寓意将来会鹏程天下,四方闻名。唐朝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市)相传他是孤儿,没有父母,被僧人智积禅师收养,与僧人做伴相交。研习茶艺,后偶遇一位冲茶婆婆,习得高深冲泡茶叶方法。

他把茶叶和佛学相结合,是最早的禅茶一味开创者。

留下了“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的千古  名句。晚年专著《茶经》,三卷十节七千余字。

在《茶经》茶之出、茶之源的篇章里,均对贵州茶给予高度评价。“茶生黔中播州、夷州、费州……不易得,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由于他对茶学的杰出贡献,后世尊为“茶圣”“茶博士”等。

 

古濮人说

现在自称濮越的民族,有云南的濮人、贵州的布依、广西的壮族。古濮人是人类文明历史上最早演化出高级文明的民族之一。

濮、越、西欧人,都是古代百越人的后裔。《史记》:楚子作舟师,伐濮,濮人败走,散居西南地。

古濮人依山傍水而居,以渔猎耕作为主,出土的水稻硅状化石证明18000年前发明水稻种植技术。

  韶、河姆渡、红山、良渚等中原文化,发端于6000年前,最早的五谷是麻、菽、麦、稷、黍,没有水稻。

仰韶遗存一些粗陶,没有文明的影子。河姆渡5500-6000年前,有稻,文化有甚于无。良渚文化4000-4500年,有精美玉器。但是这些被中原人视为文明发端的遗迹与西南地区的“三星堆”比,相形见绌。三星堆溯及4600年,延续至3000年前,是青铜器、城市、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建筑的灿烂的文明。同时期中根本找不到如此丰富的文化堆积,仅是胡诌的传说时代。

无人能解的巴蜀图语

三星堆与古玛雅、埃及文明都处于神秘的北纬30度

 

甲骨文,3500年,妇好墓3000年,司母戊大方鼎3200年。毛公鼎2800年。三星堆远胜这年代更早。

百越人最早居住在我国南海沿线,自越南沿海进入广西,沿海岸线上溯,到达中国的东部,形成百越族。秦始皇派50万大军征讨骆越、西瓯,百越人于是迁徙,形成了现今的居住地。

分子人类学DNA全球各地人类测定,百越民族人群比公认为“世界最早民族”氐羌民族更早,较为原始的保留了远古百越人的基因。这也是布依、壮等民族为什么大多看起来“浓眉大眼、颧骨突出”的原因,三星堆出土的一个青铜人像,其眉目、服饰和今天的布依族人气质相似,想着显然不是“巧合”。

 

云南人公认茶叶发源于古濮人,贵州人公认茶叶发源于布依族。

 

布依族传世经典《摩经》中有“喝酒壮行胆、饮茶解干渴”之句。布依族地区流传着“娅雅洛牺牲自己赶制药茶驱疾避瘟”的动人故事……

布依族古籍记载:‘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土司家族——泗城岑氏土司,每岁清明,苗岭山壑间茶树嫩芽抽发,遣女入山摘之,以秘法酿制成,马帮船队载运之,上贡朝廷,余则远近贩鬻。’至今,普安县还遗留着当年的茶马古道、土司贡茶园、茶神庙、茶庵寺、茶神谷等遗址。江西坡的茶农依然保留着每年开春祭祀茶神的文化传统。

黔西南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黔西南文联副主席岑岚为当地植茶大家族“布依人家茶社”挥毫写下“百越推尊、两江上郡。茶叶世家、我善制茶”的匾额。

普安红茶

普安红,是贵州原省委书记根据“普天之下、安定祥和、红红火火”的美好寓意取的名字。

普安境内生长的特大叶、中大叶种原料,按照功夫红茶标准工艺加工的红条茶,称为普安红。

普安红等级

特级:单芽;芽条紧细、锋苗凸显、身披金毫。

一级:一芽一叶;条索紧秀,显锋苗,乌中带金。

二级:一芽二叶;条索紧细,乌黑透毫,略带金毫。

三级:一芽三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条索紧结,乌润光滑。

大宗:一芽四叶及同等嫩度及对夹叶,微梗。条索略粗,香高持久。

普安县2017年植茶面积12.6万亩,江西坡核心区5万亩。年产值约5000-8000元/亩。种茶农户7000余户,约3万人。

主要品种有:大叶种、中叶种,龙井43号、乌牛早、白茶、黄金叶。     

2018年,浙江白叶一号茶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下落户普安,十月份将举行盛大的开种仪式,在央视等各大媒体的强力宣传下,普安茶产业将取得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普安茶逐渐声名鹊起,广为外界所知,普安人开始扩大规模,让山山岭岭披上绿装,种上茶叶。

本文由贵州普安岑开文授权转载

岑开文,普安县布依人家茶社理事长,普安县商会副会长,县人大代表。

情。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