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鼎是哪里

找到约287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买便宜的!外省银针仅福鼎白茶价格的五分之一

外省银针便宜的很!

茶友们可尽情试试

它真的是一种

让人学会感恩的神奇茶类

    文 | 小白


01



前段时间小白不是写了一篇《福鼎白茶:特别同情现在喝到白毫银针的人,无知使人受苦》


然后就有一位茶友在后台冷嘲热讽的茶友,当时小白心里还想:不信拉倒。


没想到这位茶友也不是个冥顽不灵的,发现自己被骗了之后又回来问小白关于现在市场上售卖白毫银针毛茶的情况。


言语之间皆是真诚,倒是小白有些狭隘了。


原本在接触不了解的事物的时候,就很容易被一家之词迷惑。


术业有专攻,小白应该更加细致地为茶友们解释才对。


小白反思,以后一定拿出更多的耐心为茶友们答疑解惑!


不过这位茶友的经历也说明了,买外省银针的那些人确实是套路了得,需要警惕!




02

 


白毫银针还未正式上市,但市面上便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白毫银针在售卖。


原本以为他们抢先上市是为了更好的牟利,没想到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


不仅仅是福鼎的一些人在售卖白毫银针的毛茶,更是有外省银针来凑热闹。


而且人家更狠,价格只卖福鼎白茶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


有便宜的银针卖?这可真是个好消息!


好东西不能够自己独享,一定要告诉大家,于是“有便宜银针卖”的消息便火了,四处流传。


买到的人喜滋滋的带回了家,没买到的人也要找一个宣泄口。


“小白,你们家的白毫银针怎么还没上市啊?”


“别人家的早就开始卖了,还特别便宜!”


“该不会是囤在手里等着涨价吧?!”


“不等你家的了,今年试试其他人的。”


各种各样的声音有很多,小白有的回复了,有些的只能够在文章里面劝劝。


人太多,又赶着是春茶季,实在是回复不过来。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茶友买到了所谓的便宜银针,还退不了货。


小白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着确实要专门开一篇文章来说说关于外省银针的那些事儿。




03



为了这事儿,老白专门到镇上买了一些所谓的外省银针。


让小白可以拍一些照片,顺便试试口感,更好地为茶友们解释说明。


买的时候小白还没太姥山呢,结果到家里一看:这是什么玩意儿?


瞧瞧这简陋的包装,令人窒息的卖相,忽然觉得......小白家的包装是不是太良心了?



在这个看颜值的年代,没有想到如此简陋的包装也能有销路啊。


这外省银针的包装和学校门口小卖部里面卖的三无辣条有什么不同?


用这种薄薄的塑料自封袋保存茶叶有很多问题。


第一个,它不遮光,茶叶内的一些物质是见光易分解的,这可是银针哎!包装这么草率的吗?



第二个,塑料袋太薄,揉一揉就要破了的样子,茶叶装在里面很容易跑气的。



第三个,自封袋的拉链质量也太差了吧,同样很容易跑气的!


对比小白家的,厚纸袋更能够保护茶叶,铝袋能够遮光,同样是拉链自封袋,就封闭的很严实,能够更好的保护茶叶。




04



关键是这里面的银针都被揉成这样了,将这些外省银针买回去的茶友真的不介意吗?


还是觉得:就这样的价钱,这种品相的茶叶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行吧,那咱们就来细看看里面的白茶到底是什么样的。


老白买了市面上的两种外省银针,为了称呼方便,下文会将图片上写着外省银针的白茶简称为一号,写着外省银针的白茶简称为二号


一号的外表乍一看与平常的福鼎银针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将芽头单个摆放出来的时候却发现问题多多。



首先是芽头的大小层次不齐,有的大有的小,虽然说这是没有挑捡过的毛茶,但是这差别也太大了吧。


同样是白毫银针的毛茶,福鼎的银针就没有这样大的差别。



从一号芽头的外形来看,哪里看得出来是一种茶呀,分明是好几种茶的样子。


就算是不看大小的话,外省银针的颜色也有些过于奇怪了吧。


怎么会是黑黑褐褐的样子?这可是今年的新茶啊!


一副蔫蔫的倒霉模样,哪里有半分茶王的样子。


二号银针就更加过分了,这是晾衣服竹竿的缩小版吗?


这瘦瘦干干的样子,分明就是内质不足,将还没有达到采摘标准的芽头给采摘了下来。


不是小白挤兑它,就算白牡丹的芽头也比它来的要大。


就连白毫的样子也是细细白白,还有些偏黄的样子,这也太像病秧子了吧。


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外省银针的品相也太差劲了一点儿,完全打破固有认知的品相啊。




05



除了品相差之外,外省银针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地方就是,工艺与福鼎白茶不同。


白茶国家标准中有明确规定,福鼎白茶的含水量要达到8.5%。


但是外省银针可不是这样的哦,它的含水量还没有达标就已经开始售卖了。


对于售卖外省银针的那些人来说,白毫银针毛茶已经是成品了,不需要再继续烘干。


而对于我们福鼎茶农来说,没有达到8.5%的白毫银针就是半成品,是不能上市售卖的。


这样没有达到含水量标准的白茶储存过后肯定是要发酸发臭的。


老白买回来的外省银针还没几天,小白甚至还没上手,仅仅用鼻子就闻出银针的含水量绝对不达标。


一号银针的味道是有些青草的臭味,还有一丝甜的气味。


总得来说还只是植物的味道,算不上茶的。


而二号银针则完全开始臭了,这是跑气了还是怎样?


小白仔仔细细的将包装袋检查了一遍,也没有看出来是哪里破掉了啊。


不过就这样简陋的包装,会跑气也实属正常。




06



说实话,在原本没见过这两个外省银针的庐山真面目之前,小白动过品鉴的念头。


但是见到它们两个之后,小白真的是退却了。


不要看小白平时大大咧咧的风格,我作为一个姑娘也是有洁癖的好吧!


奈何老白确实是铁石心肠,直接将这两款银针给冲泡了之后端到了小白面前。


闻闻香气而已嘛,只要不喝什么都好说......


一号冲泡之后,盖子上的气味就是臭的!非常臭!小白甚至剥夺了它被称为盖香的权利。


果然,工艺不到位就是不行,当年的新银针哪里有颜色五彩的道理。


一号银针总结:令人窒息的臭味。



二号冲泡之后,意外的气味还不错,当然这是和一号相比的情况之下。


于是小白主动冲泡了几次发现......水里面有类似于絮状物的东西,就像是雨水沉淀之后的一层垢。



前面的香气虽然淡,但总归是香气的一种嘛,但是现在......臭味居然到了水里。


二号银针总结:臭味落水,令人震惊!


小白有点欲哭无泪,“恭喜”这两款外省银针稍稍居于做旧茶之下,成为小白心中第二恐惧的白茶。




07



文章的最后,茶友们以为小白会劝茶友们不要买外地的银针?


不不不,小白可不是那样容易让人猜透心思的姑娘。


小白建议茶友们若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几个人合起来买一些外省的银针,这样不会太浪费钱。


然后认真仔细的品鉴品鉴,过后你再尝尝小白家的白茶,这一辈子可能就完全爱上小白家的茶了。


外省银针就是有这样的魔幻的,一种能让人感恩的力量。


原来小白只觉得自己家的白茶好喝,没想到这么好喝,好喝到感觉整个人都升华了。


就像是原来小白觉得小白妈的手艺一般,后来去别的同学家吃饭,发现同学妈妈煮的饭真的难吃啊!仿佛是闭着眼睛煮的......


(阿姨对不起,虽然您饭煮的不好吃,但是您长得特别好看!)


回来之后特别感恩,觉得小白妈真的已经很不容易了!从此之后转性,爱上妈妈的饭菜。


茶友们,有条件的话就试试外省银针吧,人总是要在痛过之后才会成长的!

福鼎公安全力护航春茶上市

福鼎是中国白茶之乡,点头镇是福鼎白茶的主产区,点头镇自然资源丰富,所产茶叶久负盛名,是国家级茶树良种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的故里。时值三月,正是一年中春茶采摘、上市最关键的时期,这不仅关系着大小茶叶加工企业生存,更是大量茶农一年的生计所在。为此,点头派出所坚持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统筹兼顾的原则,全力护航当地春茶交易和茶企复工复产。
"请大家戴好口罩!"在点头镇的福鼎白茶交易市场,这几天,福鼎市公安局点头派出所的民警与镇工作人员、防疫人员、村组干部一边对进出市场的茶农、茶商进行体温检测,一边对未戴口罩的茶农进行劝导。

为有序引导茶商车辆,派出所还在道路沿线设置了明显的指示标牌,同时在主要路口安排固定执勤岗点,维护交通秩序并开展指引服务,执勤人员坚守岗位,一丝不苟保障疫情期间交易工作有序进行,确保了茶商、茶农、茶企利益不受影响。
民警还结合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实际,做好交通管理,及时化解矛盾,全力服务群众。

"你们来自哪里,电话多少?春节期间有没有到过外地?"在点头镇观洋村的一家茶企。派出所民警正在对茶厂的工人进行信息登记,工作中,他们还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主动走访辖区企业,特别是茶叶企业,并开展疫情防控指导、政策宣讲,以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有关知识,并了解收集企业在生产工程中遇到的困难,为派出所做好企业服务精准施策,协助他们开展复工复产工作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企业复工复产到哪里,公安跟进服务到哪里”。
点头派出所牢记职责使命、聚焦主责主业,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维护稳定”,全力抓实抓细“防风险、战疫情、护安全、保稳定”和服务经济发展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为春茶采摘和企业的安全有序的复工保驾护航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强化治安巡逻防控,提高见警率、管事率,从快从严打击阻挠企业复工复产、正常生产的违法犯罪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
(来源:福鼎警讯;本刊略有删节)


福建福鼎——中国白茶的发源地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

中国好山水,福鼎好白茶

欢迎您加入八闽清音,让我们共同诉说,一起分享"茶不仅仅是一片树叶的故事",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八闽清音”添加关注

 

茶为中华国饮,也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符号和载体之一。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最天然而富有保健功效的茶类,被称为六大茶类中的珍品“贵族”。白茶的主要产地在于福建省,其中福鼎为其主要产区。

白茶主要产区这么多,那白茶原产地到底在哪里?

很多历史文献和现实资料显示,白茶原产地在福建福鼎,福鼎太姥山野生古茶园和古茶树的存在,进一步物证了福鼎太姥山是“白茶山”。

古白茶发源于福鼎太姥山

一、白茶是最初制成的茶。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上古时代尚无制茶法,人们运用的自然晾青的茶叶“萎凋”工序,就是一种古老的制草药方法。由此可见,最早的茶按制造方式来看应该是白茶,或者说这是中国茶叶史上“古代白茶”的诞生史。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杨文辉认为白茶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之,比绿茶诞生还要早2000多年。理由是先人用采摘的茶叶最初作药用,由于茶树萌发新芽有季节性,为了随时都能喝到茶叶,便将采集的幼嫩茶叶晒干收藏起来,干晒的方法属于白茶制法的范畴,这是茶叶加工的开端。因此,杨文辉认为白茶应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史书中曾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尝百草遇毒时,正是从茶树上摘下鲜叶咀嚼而解毒,从而认识了茶的药用价值。从此之后,人们开始采摘茶树上的鲜叶,自然晾干收藏。茶学界专家陈椽教授同样认为“如现时制白茶,可以说是制茶起源时期。”

白茶是六大类茶中最先被制成的茶,古人在周朝就采取了“晒干或阴干”这种与制作现代白茶相类似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保存茶叶以备祭祀、治病、静修、品饮等不时之需,我们称之为古白茶。

二、太姥山自古有白茶。

无独有偶,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相呼应,福鼎太姥山地区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相类似的神话传说:

说尧时有一老母,居才山(今太姥山)种蓝,见山下麻疹流行,并将茶的芽芯晒干用于救治麻疹,这便是白茶的最初雏形。蓝姑用茶治病救人,由此感动上苍,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姥娘娘”,并向她学习种茶。用白茶治疗小儿麻疹、无名高烧、牙痛、咽喉痛的习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而且疗效显著。

剥去传说的神话外壳,并从中寻找与传说相合拍的现实证据,不难印证传说的真实性,从而获得传说所承载的太姥山先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真实信息。

几年前,福建省考古专家对福鼎店下马栏山和白琳考古发现,太姥山一带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活动,后人也考证出太姥娘娘其实就是神话了的母系氏族年代闽越地区部落联盟首领,或者说是当时古人类集群的代表性人物。

之后,随着绿茶等其它种类的茶品出现,原始的古白茶便不再是主流茶饮,渐渐地淡出历史舞台。幸亏,那些隐身崇山峻岭中的太姥山原著民们,默默地将这种原始的茶叶加工方式保存了下来,并延续了千百年。到了明朝,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赞道:“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尤为可爱”。 后来,明代闻龙在《茶笺》(1630年)进一步追述“田子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亦未之试耳”。这种“不炒不揉的制茶方法”,正是当今白茶制法的特点,即将“取芽”、“生晒”、“不炒不揉”融为一体。


 

三、历史文献、现实资料和专家考证进一步印证古白茶源于福建福鼎。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茶经》中记载:“永嘉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著名茶学专家、我国茶叶教育体系奠基人之一的陈椽教授在《茶业通史》中指出:永嘉(今温州)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茶经》所载永嘉南三百里是今天的福建省福鼎市(唐时为长溪县辖区)。

大约到了明朝,太姥山古白茶开始走出山门,有人还给它取了个很贴切、很雅致的名字,叫“绿雪芽”,并很快在名茶丛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就是明《广舆记》所说的“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明代谢肇淛在《太姥山志》有“太姥山人结茅为舍,种茶为生”的记载,文章里还有多处提到太姥山产茶。明陈仲溱在其文章中也描写了看到有人在太姥山古道上卖茶,可见此时的太姥山区不但广泛种茶,而且开始出售。明末清初时,太姥绿雪芽白茶声名更盛,清初周亮工《闽小记》、郭柏苍《闽产录异》、吴振臣《闽游偶记》、邱古园《太姥山指掌》等文献中都有关于“绿雪芽茶”的记载。此时的太姥山古白茶堪为奇珍,常人难得亲近,难怪清代汪懋麟诗叹:“贻我绿雪芽,重比南山贾”。

清傅维祖《太姥山寺产印册》对太姥山寺院茶园进行登记,明林祖恕、林爱民和清王孙恭、谢金銮等游太姥山时,曾将太姥山山茶烹煮着喝,这也与白茶出水较慢的茶性相一致。民国卓剑舟《太姥山全志》也有诗云:“闻道郑渔仲,品泉兰水涯,可曾到此洞,一试绿雪芽”之句,郑渔仲即宋朝史学家莆田人郑樵,从诗中可以看出卓剑舟认为宋朝的郑樵曾品饮过“绿雪芽”白茶。可见,当时太姥山茶种植和精加工的历史不会晚于明朝,其上品就是被世人视为珍品的绿雪芽。

但绿雪芽是不是白茶呢?其实前人就已经告诉我们了。

清邱古园《太姥山指掌》记载,太姥山平岗,有十余家人种茶,“最上者太姥白,即《三山志》绿雪芽茶是也”;清初学者周亮工的《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有绿雪芽”;卓剑舟著《太姥山全志》时就已考证出:“绿雪芽,今呼白毫。香色俱绝,而犹以鸿雪洞产者为最。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

另外,太姥山一片瓦寺(鸿雪洞旁)的僧人至今仍沿用古法制作绿雪芽,还每年架梯到鸿雪洞顶采摘野生茶树的芽,晾晒成茶后待客,成品如白毫银针。

由此,我们不难断定,古人所说的绿雪芽茶,就是今之白毫银针的前身,为太姥山古白茶之上品。

2008年,在首届中国白茶文化节高峰论坛上,姚国坤、鲁成银、俞其坤、俞益武、尹军峰、陈荣冰和袁弟顺等七位国内著名茶叶专家,通过对福鼎太姥山、点头、白琳等白茶原产地认真细致地考察和深入研讨,形成了《福鼎白茶共识》。《共识》指出,白茶源于福鼎,文化丰厚。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栽培历史悠久,福鼎是白茶之王——白毫银针的发祥地,福鼎太姥山就是陆羽所述的“白茶山”。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原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院研究员姚国坤教授多次考察福鼎茶区。他认为,福鼎白茶之祖至少有1200年以上历史,如果再将它与古老而又多样的区域文化和民俗(如畲族)饮茶法,以及隐藏在深山谷地的饮茶风情,还有太姥山道教和佛教文化结合起来,福鼎是当时人们探知仙山、名境(生态)和佳茗的共存之地。

据央视报道,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曾经创建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吕氏家庭墓的发掘中,发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茶叶,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千年以前的茶叶还是茶叶中少之又少的极品白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张蕴讲述了西安吕氏家族墓惊现“千年白茶”的过程,并证实其为福鼎生产的白茶。

四、太姥山野生古茶园和古茶树的存在,进一步物证了太姥山是“白茶山”。

在唐宋时期,太姥山共有36个寺院,每个寺院都种植茶树。现代考古发现,太姥山的白箬庵(今称天门寺)旁边500米处,有十多亩的古茶园,并且园中还保存了年代久远的古茶树群落。

1957年福建茶树良种普查时,茶树育种专家郭元超、詹梓金和科技人员周玉璠等调查组,对福鼎太姥山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太姥山区有高大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存在,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这些茶树的嫩芽满披白毫,这正是生产白茶的茶树良种。其中有一棵野生满披白毫的古茶树,据植物专家推断,树龄至少200多年,而且这棵著名的野生古茶树恰恰生长在传说中太姥娘娘修炼的道场一片瓦景区鸿雪洞附近,至今还生机勃然。这就是被命名为“绿雪芽”的福鼎白茶古茶树,也就是传说中太姥娘娘采摘叶子用于治病救人的那棵植物,现已被福建省绿化委列入“古树名木”保护目录,是真正意义的白茶生产历史见证的“活化石”。如今,在太姥山麓的许许多多的山头里都可以见到野生茶树的踪迹。无论是传说,还是实证,太姥山麓的大白茶古茶树自古就存在,这进一步物证了古白茶发源于福鼎太姥山,太姥山是“白茶山”。

 

现代白茶始创于福鼎太姥山

一、白毫银针的原产地来自福鼎。

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精品,古有“茶叶女王”之称。由于制成后的形状酷似银针,茶芽满披白毫,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白毫银针”。

清嘉庆初年(1796年),福鼎茶人看到白茶的潜在商机,特意向太姥山人学习古白茶制作工艺,采用本地“菜茶”制成“土针”。茶叶专家张堂恒在《中国制茶工艺》中明确提出:清嘉庆元年(1796年),福鼎茶农采摘普通茶树品种的芽毫创制白毫银针,茶业界公认此为现代白茶诞生的标志。


清咸丰六年(1857年),一孝子据说是得到太姥娘娘显灵指点,在太姥山鸿雪洞绿雪芽古茶树底下找到一株带有白毫的小茶苗,将其移植到山下并繁衍开来。这段历史在民国卓剑舟《太姥山全志》之《说创垒丛话》载:“陈焕,竹林头人,光绪间孝子,家贫。一日,诣太姥祈梦,姥示种绿雪芽可自给。焕因将山中茶树移植,初年仅采四五斤,以茶品奇,价与金埒,焕家卒小康。自是,种者日多。至民国元年,全县产量达十万余斤。”

用菜茶的壮芽作为原材料制作白毫银针后,福鼎人又发现菜茶制作的银针不如带有白毫的茶树品种制作的银针,于是采用满披白毫的茶树品种制作白毫银针。福鼎茶人又用这种大白茶树的芽制成了新的白毫银针,俗称“大白”,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白茶。

现在,那株从太姥山中移植下来的绿雪芽小茶苗,已繁衍成大名鼎鼎的中国茶树良种对照种“华茶一号”——福鼎大白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被推广到十多个省份,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茶树良种。

《中国茶树品种志》把“福鼎大白茶”列在77个国家审(认)定品种的第一位,其论述是这样:“福鼎大白茶又名白毛茶,简称福大。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产地及分布:原产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制白茶,芽壮色白,香鲜味醇,是制白毫银针、白牡丹的原料。”

二、茶界泰斗张天福《关于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确认白茶首先由福鼎创制。

茶界泰斗张天福在1963年撰写的《关于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文中记载:“白茶由福鼎创制,当时银针采自菜茶(闽东北的原生茶树种)树上鲜叶。福鼎大白茶品种原产于太姥山,古老茶名绿雪芽约在1857年加以繁殖后,于186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成银针,便称大白。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政和县)约在1880年铁山大白茶加以繁殖后,于1889年开始制银针,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白牡丹原创制于瓯宁水吉(今属建阳),何时开始尚待考证,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后与政和制白茶之前。至于水吉采制的另一品种水仙白,是近几十年(二十世纪初期)的事。可以说,白茶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转到水吉,再传到政和。以制茶种类说,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从该文中我们明显看出白茶首先由福鼎创制,福鼎为白茶的原产地和主要产区。

三、福鼎白茶外贸历史悠久进一步证明福鼎是白茶原产地。

在2011年西泠印社春拍场上,有数件民国四年即1915年参展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精茶”原装登场,1915年英文印鉴宛然尤在,其中福建的马玉记白茶荣获当年巴拿马万国会的金牌奖章,此款参展茶采用精选芽尖制成,虽时光流逝百年其茶身白毫依然清晰可见。据福鼎点头柏柳村梅伯珍(即梅筱溪)在民国时期所写的《筱溪陈情书》记载,福建马玉记白茶正是由梅筱溪提供的。对于福鼎白茶当年受欢迎的盛况,民国时期福鼎本地文人卓剑舟在所著《太姥山全志》简明而精确地作了描述:“运售国外,价与金埒”。

其实,福鼎白茶外贸历史悠久。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政府在福鼎沙埕港设立了贸易口岸,向国外出口茶叶。而嘉庆初年,福鼎白茶名优品种的“白毫银针”已走进英国皇家,并视为世界名茶为英国女王所酷爱。到了清末民初,在欧亚地区,福鼎白茶的出口国家和地区就已经达到了39个。


白茶从明清时代到至今还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特种茶。过去出口商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空间,都收购政和等产地白茶与福鼎白茶进行拼配,把福鼎白茶当成“味精”使用,因为福鼎白茶色白而灰绿,毫香显露,滋味甘甜,功能性成分丰富,深受国外饮茶人喜爱。现今在欧美的商场上,所见中国白茶都标明产地都是“福鼎”。全球咖啡连锁大亨星巴克高调推出的星巴克白牡丹茶就是采用福鼎白茶的原料。2011年4月,英国为庆祝威廉王子与王妃凯特于四月二十九日举行的世纪婚礼,已经有300年历史的TWININGS唐宁茶就特别以福鼎白茶作为主要配方,推出限量版皇家婚礼纪念茶款,为威廉王子大婚献上祝贺之意。而在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白茶已风靡多年,喝白茶成为一种时尚。这从当代茶圣吴觉农孙女、美籍华人吴宁的《福鼎白毫银针在美国》一文可以得到印证,文中写道:“(在超市里),我发现其中白毫银针的瓶子往往是空的。店里售货员说,散茶里就这种茶卖得最快,常常都要添加。更令我吃惊的是,店里卖茶的人好像对白毫银针都很熟悉,能头头是道地讲出白茶对健康的好处来。福鼎白茶耐存、易泡,口感醇厚柔和,保健功能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四、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是公认为的制作白茶最优质原料。

植物学告诉我们一个物种的形式必须历经漫长的历史时空。茶树品种也不能例外。

学过白茶知识或品过白茶的人都明白,福鼎产的白茶具有:毫色银白,“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尤其是白毫银针,全是披满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状挺直如针,在众多的茶叶中,外形最优美,令人喜爱。汤色杏黄,鲜醇爽口,饮后令人回味无穷等特色,是其它地方所产白茶无可比拟的。究其原因,一是品种,二是工艺。就品种而言,因为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故乡就在福鼎。在1984年国家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首批国家级茶树良种时,分别把“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列在77个国家审(认)定品种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并且把福鼎大白茶列为国家茶树良种的对照种。福鼎的茶树两大良种均发现于太姥山。

 

五、福鼎是国家林业局唯一授予的“中国白茶之乡”。

 

2006年,国家林业局经多次派专家实地调查取证。经审定,授予福鼎市为“中国白茶之乡”荣誉称号。这是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范围内唯一以政府名义命名的白茶之乡,其权威性不容置疑。

其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刘枫先生也多次考察福鼎茶区,他认为福鼎为白茶原产地名副其实,并亲自为福鼎和点头柏柳村题写了“中国白茶之乡”和“中国白茶第一村”。

2011年5,国务院以国发〔2011〕14号文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鼎白茶”作为第八类传统技艺——白茶制作技艺唯一代表,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种种资料表明,福鼎以茶著名,尤以白茶称道,产茶历史悠久,茶史遗存丰富,一些古籍记载和论述无不彰显着福鼎白茶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和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当地田野调查,都印证了茶业界普遍认为的“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这个论断。白茶原产地在福建福鼎,福建福鼎是中国白茶的发源地无可厚非。

---------------------------------------------------------------------------

来源:《茶讯》

作者:蔡良绥、伍世泉、青山、白杨

==================================

找到约27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