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渡岗朝圣茶特点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跟着茶邦走茶乡,走进龙园号游学老班章

第一站:龙园号参观学习,说到龙圆号很多人和我一样肯定不知道,但是说起近年来在市场销售火热的碎银子大家肯定知道,这比碎银子高一个等级的金不换估计知道的人又不是很多,但资深的普洱茶友肯定知道这句话,生茶老班章,熟茶金不换,这个熟茶金不换、碎银子是龙园号首创形成市场的。


云南西双版纳州古茶山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栽培、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是西双版纳州政府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也是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先进企业。公司品牌“龙园号”是云南省著名商标,2006年荣获“中国普洱茶十大知名品牌”称号,2008年荣获“中国普洱茶十大畅销品牌”称号。公司坐落在风景怡人的云南西双版纳。公司的前身是国营大渡岗龙园茶厂,创建于1999年,2003年11月经西双版纳州政府批准扩建为茶业有限公司。



我们上午还参观了西双版纳古茶山茶叶博物馆,在这里有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茶柱,这里有长达11.5米的大板茶桌,这是我见过最大最长的单体大茶桌,这里的普洱堆积成山,也许是国营茶企的基因原因,成吨的柱、砖还有那一堆一堆的瓜,有钱任性,这有茶的人更任性……


喝茶学习是我们每到一处必须的功课,第一泡生普大家都默默的品味着,也许是参观了一上午,终于有茶喝,大家都只顾喝茶了,第二泡金不换,是我期待的,肯定也是大家期待的,当我们喝了头二泡后,大家一致认为喝到了糯米香,金不换有三香:糯香、醇香、陈香,龙圆号安康经理仔细的介绍了金不换的工艺和品质特征,这糯米香是用糯香叶和茶一起熏蒸而成,这金不换碎银子都是经过三次发酵而成。


大家从熟普后发酵工艺流程,到普洱存放环境对其后发酵的影响深度和安康经理进行交流互动,我发现这安经理应该是专注普洱很多年,专业知识丰富,从理论到实践每个环节都有全面了解,我很佩服这个年轻人,感谢他上午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讲解。


离开龙圆号,我们赶往勐海,中午在勐混的一个农家乐用餐,这中午的农家菜很地道,鸡肯定是茶园的跑步鸡,这鸡汤好喝,鱼也好吃,可惜没有肉吃,据说这里被非洲瘟给闹的,停止了猪肉的市场供应,实在是遗憾……吃饭期间,勐海银椿芽茶业的谭老板帮我们普及了云南茶的发展历史,以及布朗山贺开茶区的特点和特色,谭总还给我们每个学员发了品鉴样品,真的很用心,谢谢谭总的好茶。


吃饱喝足,前往贺开古茶山,我二年前到过这里,当时还在一茶农家众筹鲜叶自己炒茶,这贺开茶园建了游步道,还搞了个瞭望台,登高望远,贺开古茶山一览无遗……这贺开古茶园1.6万亩,存有古茶树200多万株,这个数据比冰岛多了几十倍啊……现整个布朗茶区的价格也逐年攀升,拥有这200多万株古树茶,肯定要变新土豪了……

驱车路过班盆,来到老班章,这里的道路已经全部硬化,原来要四驱才能爬上的茶山,现在开着大巴都能到达,我二年前留下遗憾没能到老班章朝圣,今天终于如愿,到达现场后,反而没有了当初的冲动,只是感觉这中国土豪第一村的村容村貌真的不怎么样,建议他们要去我们江浙一带去看看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把这中国普洱茶第一村建设的更美好……同行的严总建议他们要把村子建的有浓郁民族特色,要有远景的整体规划!



我们一行为老班章带来了阵阵的雷雨,我们冒着雨去拜访那传说中的老班章茶树王,据说去年此树的釆摘权被68万拍卖,正因为这样的急功近利的行为,让这棵古树已经无法忍受全年无休的采摘,表现的不堪重负,加上今年的干旱影响,我们看到的古树似乎在流泪……同行的一位姐姐说看了这棵茶王树,她的心情很沉重,她说她似乎看到自己将来老去的无奈和悲伤……



本来要在老班章49号进行品鉴学习活动,由于受雷击影响停电,只能到布易班公司进行品鉴,晚上大家在美琳姐姐的要求下,净手品茶,仪式感超强。从老班章茶王地2019新茶开始,泡的认真,喝的也认真,姐夫的要求更认真,要求每个人喝了以后要谈各自的品鉴感觉,除了香以外,这味道有汤感、味感,还有古树带来的体感,我这菜鸟级的也开始跟大虾们去品味那普洱给人带来的体感。难得的机会,大家一泡喝完,又是一泡,从2019,喝到2018,这可是老班章茶王地的古树普洱啊!大家完全忘记了时间,沉浸在哪老班章的故事里!

感谢龙园茶业、感谢银椿芽茶业,感谢那村布易班茶业。还是老规矩,找来两年前的日记!


2017年跟着茶邦走茶乡,走进布朗山茶区

导读

跟着茶邦走茶乡,这一路走来,感觉茶邦秘书处组织这样的活动,前期花了很大的精力,和当地的茶企茶农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我代表这次参与活动所有人员,表示感谢,感恩我们在云南访茶游学路上有你们的帮助和支持。

明天要去临沧茶区了,有好多茶友即将结束这次的茶旅之行返程,欢迎大家有机会去我们中国美丽乡村--安吉走走,去访我们的安吉白茶,吃竹笋哈。


一大早起来,换了越野车队,开始了我们的布朗山茶区之行,按照计划,今天我们要去茶人心中的普洱圣地--老班章,要去老曼娥,要去新班章,还要去贺开古茶山。

第一站:老曼娥,云南的山路都是一样,山路十八弯,车在山顶行,看着慢坡的茶树,感受了云南茶园的震撼,以前我总是向我们的客户介绍,我们安吉的茶园如何的美,看了云南的茶园才叫震撼,我们那最多也就是个小家碧玉而已。到达老曼娥,一路同车的浙江老乡埋怨这里的老百姓为什么都在建设水泥结构,不用原生态的木结构,可能是刚刚脱贫,脱离了那木结构,向往那高楼大厦,楼上楼下的生活呢。

喝茶是到达每个地方必不可少的功课,这老曼娥我听说过,昨天一个同行的茶友,她喝了老曼娥,说这老曼娥很苦,但会突然的化开了,也许这就是普洱的魅力吧,我一直在寻找她说的苦底迅速的化开,可越喝越苦,苦到了肚子里,也没有见到突然化开的感觉。估计再喝两年,再练两年,会感悟到苦突然化开的感觉吧。


中午在新班章吃了午饭,这次又是在哈尼族用餐,又见到了那鸡炖的粥,好在今天老板在加粥的时候是端出去加的,否则我又要想到第一天拿桶加粥的场景了。

午饭后喝茶,全是班章的茶品,有个班章老寨最贵,我也没有喝出什么感觉,我喝了还是感觉那最便宜的所谓班章黄金叶(其实就是捡出的大叶子)好喝,因为他的苦涩味最轻,满嘴的甜味。我发了个朋友圈,说我今天上老班章,如果我要是爱上这老班章的味道,估计要破产了,因为老班章最便宜要6000一公斤批发。有茶友回复我,让我放心,不会破产,估计我不会爱上老班章的味道,因为他也是有较强的苦涩味,后来我了解,这布朗山茶区的茶品,都有浓郁的苦涩味,但这个苦是化的开的,而且化开的时间很短,反正我说了,这化得开是个什么感觉,我还是不知道,我还是喜欢在斗记喝的那个古树单株的2号茶品。

离开新班章,本来要去老班章,可是由于昨天晚上的大雨,我们的7辆越野车,四辆是两驱的,只有3辆是四驱的,我恰好坐在两驱的车上,也只好给自己找个理由说,上天安排让我留下遗憾,好为下次再来版纳访茶找个理由吧。我们只能留下遗憾,去了下一个地点:贺开古茶园。


第三站:贺开古茶园,一路上山,两旁是贺开古茶园和六大茶山的大石头路牌,在古茶园的旁边,六大茶山公司建了一个拉祜族的茶旅游的体验中心,还在建设中,我是在上次深夜茶课堂上听过六大茶山创始人阮殿蓉老师的讲座,也就是这次讲座我知道了勐海茶厂的前世今生,知道了一些普洱传世茶品的来龙去脉,今天终于见到了六大茶山的贺开古茶山基地。

在贺开一家茶厂,看到了普洱古树的鲜叶原料,估计是老板特地让人采摘来给我们体验的,这正好填补了我们没有上去老班章的遗憾,我们可以体验手工炒茶的感受,说实在的,我一直想看看普洱手工制作的过程,没有去老班章的茶友,全部摆拍这普洱手工炒茶的靓照,而且众筹了这批茶品,自己炒的茶肯定好喝。

看看我摆拍的这个炒茶的姿势,还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了普洱杀青环节的核心,不是开始杀青的环节,而是杀青完成后的做香的过程,捂焖、和透气轻抛是关键所在。几焖几抛是核心。


后记:今天我还在寻找滇红,在和茶农讨论的过程中,了解了最近几年晒红在市场慢慢的热了起来,我发现这个晒红更加符合后期发酵的理论,从鲜叶原料萎凋、到揉捻、到发酵、再到晒干,这个过程中,这片叶子没有受到40度以上温度的洗礼,也就是说,他的细胞壁里的活性酶一点都没有受到损失,他可以通过环境条件,进行相应的转化!云南晒红应该比云南普洱更能体现时间对他的品质影响。这个是我今天感悟的!

99易昌号:牵动四方各诸侯,引动普洱大时代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传统滇红出口遇冷,再加上南方谈话,国家放开经济发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传统国营茶厂经营大多出现问题。

到了1996年,情况则更加严峻,一批高品质出口级滇红被欧洲海关发现农残超标,以往曾大量出口的普洱熟茶,也因为食品安全卫生问题无法出口。

覆巢之下无完卵,次年,整个云南省的茶叶外销市场都进入冰河期,几家国营茶厂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此时,求变就成了各家茶厂的当务之急。

大渡岗茶厂与深圳富华公司

1999年,国营大渡岗茶厂派出厂长李正行,和供销科副科长陈世怀,带着绿茶和红茶样板,到香港农展会参展,希望能拓展一些出口业务。

但当时的香港是普洱茶的天下,绿茶和红茶的市场很小,两人带去的茶样自然是无人问津,最后一个订单都没有拿下,甚至连白送的茶样也剩下大半。

人可以走,但这些茶样真没必要带回去了,两个人就通过介绍,去到香港的新星茶庄推销茶叶,茶庄主人杨慧章热心地接待了他们,并介绍了香港茶叶的情况。

在介绍中,二人了解到什么是普洱茶,香港人为什么喝普洱茶,杨慧章对两人的一无所知也感到惊讶,但实际上在当时,绝大多数云南人都不知普洱茶为何物。

听完后,思路活跃的陈世怀想着大渡岗茶厂是否也能试制普洱茶,便询问普洱茶是怎么做的,杨慧章对生产不甚清楚,就介绍他们去认识自己的供货商深圳富华茶苑发展公司。

说到深圳富华,这其实是上个世纪80年代,省茶司(即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为利用特区政策优势,在深圳罗湖口岸设立的“外贸出口示范点”。

香港是全国茶叶的重要集散地,富华公司就主要负责对接香港,前期的主要业务是为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服务,接收来自双江、凤庆和昌宁等地生产的滇红。

广东国有拼配厂,会将这些滇红和其他省的红茶二次调配,并将这些管制物资出口到前苏联、波兰乃至国际茶叶巨头立顿,换取宝贵外汇。

90年代,由于苏联解体,滇红出口受阻,又因为省茶司部门改制,香港最大头盘商南天贸易公司式微,富华公司的普洱茶业务占比越来越大。

到后来,富华公司名气越来越大,连金元行、东荣,永生祥等当时的广东茶叶头盘商都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富华公司逐渐成为了云南普洱茶的批发点和货源地。

通过茶庄老板的介绍,两人很幸运地遇见了时任富华公司总经理的魏雪峰,和精明能干的业务员太俊林,大渡岗茶厂与深圳富华公司产生了联系。

魏雪峰说当时的香港人认为易武料是最好的,建议大渡岗茶厂派人去易武收些原料制作普洱茶,并表示只要茶品质量过关,富华公司会提供销售上的帮助。

回到云南后,李正行请位于易武的版纳外贸公司帮忙收料,并开始研制普洱茶,不过最先做出的样品都不算成功,于是魏雪峰派了太俊林到大渡岗协助生产。

到后来,李正行成功在大渡岗茶厂做出了一批品质优秀的普洱生茶,即我们现在所说的“99大渡岗”,陈世怀则直接到易武大街上收料做茶。两人为什么会分道扬镳呢?


有货分享

昌泰茶厂的创立

原来自那日的香港之行后,太俊林和陈世怀就成了朋友,当时又正值“国企下岗潮”,两人都有自立门户,自主创业的打算,于是一拍即合,成为了生意伙伴。

下定决定后,两人便去到了易武大街,在这里租了间老屋,后来还注册了“昌泰茶行”的公司名,陈世怀还从大渡岗茶厂找来了几名同样想出来单干的技术员。  

1999年秋,“易昌号”准备开始生产,这个名字,取了“易武”之“易”,和“昌泰”之“昌”,立意高远,不过在生产时遇到了不少困难。

最初生产时,昌泰茶行的“厂房”里只有一套二手压茶机,用来蒸软茶青的是两口农村常用的大铁锅,大家也没有生产普洱茶的经验,都是一边做,一边学。

最麻烦的是压茶用的布袋,市面上连二手的都找不到,只好让家里的女眷踩着缝纫机连夜制作,做出的布袋品质也不好,导致压出的茶饼有松有紧,大小不一,沱茶的窝心也是歪的。

不过,瑕不掩瑜。世人都知99易昌号以易武野生纯料闻名,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其实不是两位创始人的先见之明,而是迫于无奈下的唯一选择。

原来,当年在易武还有一家享有原料优先收购权的龙马茶厂,其只做烘青绿茶,也只要高等级的台地茶料,昌泰茶行这个初创茶企,只能选被挑剩下的大树茶。

而当时的大树料不过两三块一斤,比台地茶还便宜,到了2001年勐海茶厂也来易武收料,大树茶的价格才被抬了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种价格倒挂,昌泰茶行才能用少量资金收来了54吨毛料,成就了99易昌号上最有名的一个标签——首批大规模量产的名山纯料古树茶。

这五十多吨原料,设备简陋的昌泰茶行足足压制了大半年,包含饼,砖,沱等十多个品种,压好后分成四车,先运往深圳富华的仓库。

然而这批茶最初的销路,却不如众人想象的那样顺利。

香港四叔慧眼识珠

一开始,太俊林就请来香港协和茶行的老板黄锦枝试茶,希望他能拿下大货,但黄老试过后认为口感甜柔,担心后期转化不好,就没有要这批茶。

而后,富华公司在香港推销99易昌号时,都吃了不少闭门羹,原来当时的香港人都喝惯了滋味浓烈的勐海茶,这批易武茶滋味清淡,没人看好它的后期转化。

除了用料口感,99易昌号价格太高在当时也饱受诟病,毕竟火遍香港的7542当时也不过几元钱一片,而99易昌号出厂价一片就要几十元。


一些看此事不顺眼的香港头盘商,还找到省茶司总经理邹家驹抱怨,认为富华公司在香港扰乱市场,不过当时各部门都是自负盈亏的,省茶司就没有多管。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告状的事传开后,99易昌号反而得到了更多宣传,人称“四叔”的香港茗香茶行老板陈德,由此了解到了99易昌号,喝后他说到:

“这批茶是我从事普洱茶叶经营这么多年来,所接触过原料最优质的普洱茶,从来没有一片普洱茶像99易昌号一样,在我喝下第一口时就带来这么大的惊喜。”

这位香港老茶人在给予99易昌号极高评价后,直接买下了大货,分出一些入仓陈化后,将剩下的这些全部卖到了台湾,99易昌号才来到了更合适的舞台。

早在1994年,台湾茶人就到过易武,回来后广泛宣传,让易武茶在台湾和东南亚茶人圈都有了一定的认可度,而其香扬水柔、口感温和的特点,也和台湾爆火的乌龙茶有相似之处。

2004年左右,大陆迎来一波普洱茶热,火热的市场下,很多芳村茶商都上云南茶山收料定制,之前卖到港台地区的老茶也有很多回流到了大陆。

在一众八中茶标茶品中,版面独特,用料极好的99易昌号,很快就被市场发掘,价格也水涨船高,还出现在了台湾的《普洱壶艺》杂志上。

99易昌号的品种特点

由于版面,规格,品种众多,当时很多人都搞不清99易昌号家族众多成员的具体区别和价值,后来才慢慢理清,还有了小歪,小宋精等人为区分来的品种。

想要区分99易昌号的种类,可以从制茶背景入手,当年收来毛料后,昌泰只根据料子粗细程度做了下匀堆,分出了正品、精品、极品三种级别。

受绿茶等级思维影响,被命名为“极品”的原料等级最高,数量也最少,精品用料级别稍低,正品用料相对更粗老,目前存量也最多。  

最常见的6款九九易昌号分为宋体和篆体两个大类,每种字体又有极品、精品、正品之分,不过据昌泰透露,篆体和宋体版本在相同品级下区别并不大。

这主要是因为当年生产条件简陋,压茶包饼时可以说是有什么绵纸就用什么,比较随意,当时也没有在意字体上的区别,只是后来才被市场挖掘出辨识点。

由于物以稀为贵,目前宋体极品的价格相对较高,但等级最高,不代表品质最好,普洱茶的陈化本就需要一定的“粗枝大叶”,8582就是最好的例子。

除了这6款的常规品种外,99易昌号家族还有很多存量很小的罕见品种,比如之后才被市场发现的绿色“茶”字版面,以及不同规格的饼,沱,福禄寿喜砖等多达十几种品类。

也正是因为总体产量较大,99易昌号并没有使用同时期常见的石磨手工压制,而是采用了压茶机,用手卡住茶窝,如果发现一个相互垂直的边角,也能证明其为机械模具压制。

说到重量,标准版99易昌号的规格当时被定为400克,但因为条件有限,这批茶便采用自然阴干干燥,成品的水分蒸发后,出厂时重量只有330克~380克了。

再加上20多年的转化,如今纯干仓99易昌号的重量大约在320克~360克,在老茶中属于正常现象。


也正是因为采取自然阴干,当年有批宋体精品,在晾放时遇到了连绵阴雨,在没有完全干燥时就包装出厂,结果香港客户收到后发现茶饼有黄斑,以为是发霉就全部打了回来。

无奈之下,昌泰只好把这批茶放在厂房里继续陈化,没想到后来拿出来品鉴时口感却异常到位,这批茶压制紧实,绵纸色调偏红,又称“小宋精”,算是原产地仓储中的一个早期案例。

还有一款“99易昌厂长版”的情况也类似,是昌泰元老邹寿元03年离职单干时自藏的几件易昌号,仅用白绵纸包装,一直放在易武转化,如今也转化的相当不错。

而在芳村市场上,则流传着“小歪”的故事,小指100克的99易昌号沱茶,歪则是因为技术生疏和布袋不好用,导致做出的沱茶一边厚一边薄,当年被列为次品,后来却因优秀品质被市场发掘。

说了这么多,相信茶友们也能感受到99易昌号最大的一个特点:影响力。由于产量够大,用料够好,这批茶不仅让初出茅庐的昌泰茶行一战成名,更带火了当时还不甚出名的易武。

它的成功,离不开易武的滋养,离不开昌泰的努力,离不开富华的搭桥牵线,离不开香港四叔的慧眼识珠,离不开台湾茶人的朝圣情怀。

99易昌号,一茶牵动四地各诸侯,一茶引动普洱大时代。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起起落落间,古六山的荣光

倚邦及六大茶山的兴起

尽管无数次看过关于倚邦老街的图片和文字,但由于是第一来到的缘故,倚邦的一切在我眼里都是陌生的。

放无人机时,本来想拍的是倚邦庄园的茶厂,没想到随着无人机不断升高,一片在山脊上延展而开的建筑出现在眼前。当我问许永伟这是哪里时,他有些惊讶地看了我一眼说:“这是倚邦老街啊!”

说是老街,其实已经很难找出老的感觉,除了几件遗留下来的石狮子、石础、石臼等老物件,以及偏安一隅保存还算完好的石板路外。然而在古六大茶山中,倚邦曾经有过辉煌的地位和过往。

六大茶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说法,现在普洱茶界比较认可的观点,大致是易武、倚邦、蛮砖、革登、莽枝和攸乐。除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管辖外,其他5座均隶属勐腊县,其中倚邦、蛮砖、革登、莽枝均在象明彝族乡境内。

象明乡是西双版纳州唯一的彝族乡。所以,尽管明清时期不少来自四川、江西、湖广,以及云南省内石屏、元江等地的汉人大量进入到六大茶山,但经过上百年时间的洗礼,他们早已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习俗,与村寨、茶山融为了一体。现在如果有人再到这里宣召古老汉族的后裔,村民都会告诉你说,他们是彝族香堂人。

古六大茶山种茶最早始于何时,现已很难考证。按清代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卷十二》中“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的记载,当与孔明不无关系。但这段记述认真不得,权当是民间传说或文人附会就好。

综合各种史料记载,至少到明代中期,倚邦一带就已经茶园成片。明隆庆四年(1570)车里宣慰使划分十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因为特殊的经济、政治地位被合为一个版纳,通称“茶山版纳”,办事机构就设在倚邦。所以从明庆隆年间到清光绪末年,倚邦一直都是茶山版纳的政治文化中心和行政主管地。清雍正以前六大茶山是车里宣慰使司的领地,雍正七年(1729)普洱府正式设立后,经改土归流,六大茶山划归普洱府管辖,由此迎来了更为辉煌的历史。这其中,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叫曹当斋。

曹当斋祖籍四川,祖父曹大洲在康熙初年到倚邦一带经商运茶,并在倚邦安家落户。刚开始,曹当斋只是倚邦土司下的一位中低级武官,因协助清政府改土归流过程中平乱有功,被封为土千总,后来又成为六大茶山的管理者。他倾心发展倚邦的茶叶生产和贸易规模,制定对茶山的管理条例,整修道路以利商人进入倚邦采购贩运茶叶。在此期间,四川、江西、湖北,以及云南的石屏、元江等地大量汉人,也开始进入倚邦种茶经商。

随着汉人的进入,中原文化也随之传入倚邦和六大茶山。乾隆十四年(1749)年,倚邦建起了关帝庙、川主庙、财神庙、江西会馆、石屏会馆等场所,并在呈龙脊背状的倚邦山梁上,用石板铺成了三条丁字形的石板街道,正街因形似龙脊,又有人把倚邦街称为龙脊街。

到乾隆中期,倚邦茶山的茶园一片接着一片,从补元江边一直延伸到习崆山,总面积超过了2万亩。仰仗交通的便利,到倚邦的商贩和马帮纷至沓来。良好的交易环境,使倚邦商号林立,并迅速发展成以茶叶交易为主,其他生活日常用品为补的商易集镇。

倚邦还是当时陆路通往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的咽喉要地,不仅是普洱府的贡茶采办地,也是朝廷扼制南疆的军事要地。

动荡中走向衰落

普洱茶因具有“性温、下气、消食”,以及“性温味香,异于他产”的特点,至迟在雍正年间被列入贡茶。随着普洱府的正式设立,以及改土归流的成功,在普洱贡茶的诱因下,普洱茶开始名噪一时,六大茶山也迎来了蓬勃发展。

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称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然而生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在1840年至1949年间产销量却出现了大幅下滑的趋势,虽几经沉浮但最终还是走向了衰落。据1951年初的调查显示,“因茶叶销路日滞,致使遍地茶山,任其荒芜,近年产量仅为数百担”。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普洱茶最初为藏销。雍正十三年(1735),云南“始定茶法”,由户部每年颁发茶引3000张,每张载茶32筒。也就是说,除按例上贡外,每年允许商人从集散地普洱府所属思茅厅,采办3000引普洱茶经大理托运至藏区销售。乾隆年间增加到5000引,嘉庆年间增加到10000引,从中足见普洱茶贸易的日益发达,以及茶山的兴旺发展。

然而在1853-1876、1856-1873年间,云南境内先后爆发了由李文学领导的哀牢山区彝族起义,以及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等反清运动。前者控制了思普边区的进出要道、关哨,后者则先后攻陷了除省城昆明及曲靖、东川、昭通之外的云南各州县。普洱茶运销的北上道路受阻,普洱、思茅一带复于清同治元年(1862)被起义军占领,产销顿形减色。

清代末期,普洱茶已经在四川、湖北、江苏、北京等省市热销,特别是四川已经成为普洱茶的主要销区之一,每年运销达1400担。到民国初年,云南地方不靖,兵戎四起。护国运动、川滇黔军阀混战相继爆发,百姓生灵涂炭,入川道路受阻。

六大茶山毗邻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国。从六大茶山出发,沿红河、澜沧江水路可达越南和老挝,另有多条陆路可以抵达各国境内。这些边境地区,大多是同种同源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边民间过往甚密,茶叶、棉花、盐布等边境贸易一直以来较为繁荣。但在19世纪下半叶,英法两国入侵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实行殖民统治,20世纪40年代日军入侵这些国家,都给普洱茶的外贸和俏销,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事实上,清代、民国时期,六大茶山一直遭遇兵乱、火灾等的影响。1885年,李熙龄在《思茅厅志·课程》中称:“自兵燹(杜文秀回民起义)后,六茶山砍殁殆尽,产茶稀少,商贩零星。”20世纪20年代,曼乃、倚邦等地屡次发生大灾,大部分茶树被焚毁,茶叶产量急剧下降,不足原产量的一半。

对倚邦老街来说,最致命的打击来自于一把持续了三天三夜的大火。1942年正月,因为民国政府当局征税重于往年,攸乐茶山曼卡寨老四号召各受压迫民族反抗汉、傣两族的统治,得到镇越(今易武)、佛海、思茅、越南等地瑶人、阿卡的响应,火烧倚邦街。时任云南省民政厅督导员的张杠,在1944年1月12日的考察日记中写道:“……行40余里抵倚邦。有茅屋三四十栋,萧条荒凉。在民国十六七年,该地年产茶叶2000余担,有人口120余户,皆瓦屋,设象明县,有土司衙门。

土司曹仲书,改土归流,至今担任保长职务,尚有巍然雄伟石屏会馆。于三十一年(1942)3月被瑶、卡500余人攻陷,将一切房舍烧毁殆尽……”同年3月,张杠在报告中称:“三十年(1941)9月,车里(今景洪市)攸乐叛变,至三十一年2月,蔓延该县(镇越),有36寨参加,集合叛民二三千人,烧毁倚邦街子。”

除此之外,货币混乱与贬值使得茶商无利可图,再加上茶区不时地发生瘟疫令人口剧减、茶园荒废等,也是近代六大茶山衰落的原因之一。

易武的强势崛起

每次到易武,都会抽空去老街走走。尽管和其他地方的老街、古镇一样,易武老街也在慢慢变新,给我们留下追古思幽的印记越来越少,但这座边地小镇的起起落落,一直是近现代以来普洱茶市场趋势的风向标,并在普洱茶的现代复兴中起到了“引爆点”的作用。

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六大茶山,是按1957年西双版纳州政府组织,由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带队,对六大茶山进行实地考察并根据当时现存的茶山范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最后得出六大茶山分别是易武、倚邦、莽枝、攸乐、蛮砖、革登。

易武排在了第一,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时,无论是茶山范围还是产茶量方面易武茶山均处第一。但在道光年间以前的文献上,关于六大茶山的记载均没有易武的名字。较早记载六大茶山的《滇海虞衡志》:“出普洱所属的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漫撒。”即便是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关于六大茶山也只有漫撒,而无易武。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才把漫撒改换成了易武。

从漫撒到易武,这种转换的背后同样和清朝汉族移民的大量进入有关。在早期的六大茶山中,漫撒算是规模和产量都比较小的。乾隆三十年(1765)年漫撒被纳入贡茶行列后,因匪患使得漫撒百姓奔散逃离。易武土司为了完成贡茶任务,破例招纳汉人进入。后来随着汉人的大量进入,因漫撒人满为患而移居易武,并将易武能开辟种茶的土地都开发完毕了。从地理上看,漫撒与易武两山之间相互连通,在汉人不断向易武迁徙并开发茶园的过程中,易武以后起之秀的姿态不仅取代了漫撒茶山的地位,还发展成了六大茶山中产量第一的茶山。

咸丰年间(1851-1861),受李文学、杜文秀起义的影响,滇藏商道受阻,倚邦、革登、莽枝、蛮砖、攸乐等五大茶山销路不畅,易武茶商则另辟蹊径地将茶叶大量销往越南、香港及东南亚地区,避开了战乱带来的影响,一时间取代倚邦跃居六大茶山之首。这时期,易武的茶庄商号多达30多个,比较有名的有宋聘号、车顺号、同庆号、同兴号等。其中,同庆号等还在国外设立了分公司,东南亚各国所饮用的普洱茶大多为易武商号所制。

但跟其他古茶山一样,易武也在各种历史的变因中衰落了。特别是1949年国民党93师溃退时,易武作为逃亡金三角地区的陆路出口,遭遇到93师残余的反复抢劫和纵火焚烧,茶农纷纷迁徙外地,繁盛一时的茶庄商号也先后倒闭或在大火中被焚毁,易武茶业难以避免地走向衰退。

此后在40多年的历史时间里,易武以至古六大茶山都是落寂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普洱茶在港台一带逐步趋热,台湾茶人吕礼臻、曾至贤、陈怀远等来到易武开始了普洱茶的“朝圣之旅”。随后在台湾茶人的带动下,易武茶开始以产区的名义率先复兴,并惠及到其他古茶山。

正如曾经绽放过的历史荣光一样,易武在现代普洱茶的全面复兴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0年前后,在普洱茶界先辈的共同努力下,沉睡了半个世纪的易武被唤醒,并在复兴的过程中留下如今一再被我们提及的96真淳雅号、98顺时兴易武春尖、99易昌、99绿大树、首批99大渡岗、一片叶等颇具传奇色彩的精品茶品。

更重要的是,在易武茶复兴的过程中,那些已经被时光淹没的老字号,那些已经被人逐渐遗忘的制茶方法被慢慢寻回。与此同时,崭新的品牌、精进的工艺开始萌发,为2005年后整个普洱茶产业的全面。

来源: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