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国营大渡岗茶厂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景洪大渡岗万亩茶园散记

山、云、水、雾孕育着万亩茶园,也给它带来了一股神秘清幽之感,让游客们心向往之。今天,我虽然没有遇到茶园上空云雾缭绕的轻纱,但早已陶醉在茶园秋景婆娑的静谧之中,任时光如何荏苒,身心却已隐身于茶园一隅,流连忘返。

“花香茗万顷,素妇采青妆。今时大渡岗,东晋桃花源。”

云雾缭绕的大渡岗茶园刘梅摄

在今年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我有机会和熊哥及景洪的朋友们一起再次踏上大渡岗乡,距上一次来这里已一年有余。

大渡岗乡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因其拥有万亩茶园而闻名于世,茶园总面积为43.5平方千米。经世界纪录认证(WRCA)官方工作人员现场审核,大渡岗万亩茶园被确认为“世界最大连片茶园”。我们从思小高速公路大渡岗收费站驶出,约两公里即到达坐落于路旁的龙氏茶庄,店主是我们的同行者、景洪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梅老师的好友龙必成。得知龙老师是湖南老乡,还是一位诗人,我倍感亲切。

山、云、水、雾孕育着万亩茶园,也给它带来了一股神秘清幽之感,让游客们心向往之。今天,我虽然没有遇到茶园上空云雾缭绕的轻纱,但早已陶醉在茶园秋景婆娑的静谧之中,任时光如何荏苒,身心却已隐身于茶园一隅,流连忘返。在茶园小道间漫步,只见茶树上秋季的嫩丫已悄悄地冒出尖尖角,在阳光下格外诱人,让你忍不住俯身亲吻它一下,轻轻地闻一闻它浑身散发出的清香。洁白如玉的茶花在茶树间烂漫天真地绽放,虽然没有姿态万千,但冰清玉洁的容颜,任其如何躲藏,仍免不了会招蜂引蝶。还有那挂满枝头的碧绿色的咖啡豆如一串串珍珠项链,到了金秋十月它就会变成红豆。听刘梅老师说,如果是早上来观景,会遇到妙曼神奇的云海,云雾在茶山间缭绕游动,宛如一个个美丽的基诺族少女在翩翩起舞。

大渡岗万亩茶园还种植了澳洲坚果、咖啡等经济作物。我们去时,坚果已被采摘完毕,树上见不到果实的影子。偶尔会遇到一只拖着长尾缨的大鸟从树丛里飞出,扑腾着翅膀,瞬间便消失在森林之中。路旁绿油油的小草丛里不时开着几朵不知名的长得像“小蝴蝶”一样的紫色叶子花,它们虽然平凡,但一样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花,就像我们路过遇到的那些背着背篓采青茶的村姑,看到她们辛勤的身影行走在茶园小道上,就像一朵朵美丽可爱的小花点缀着万亩茶园。

等我们返回到万亩茶园观景广场上,遇到几位面带笑容正在摆摊的当地村民。一位用红色背篼背着幼儿的年轻村妇在介绍当地特产。一张普通的长木板上摆着一些当地农产品,有自己腌制的各种瓶装酸菜、新鲜绿橄榄、成熟的坚果、黄色的木瓜、饱满的花生、好看的葫芦瓜,以及散装茶叶等。

我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广场旁边一排宣传栏和上面的一幅幅老照片。特别是“知青茶园”的故事吸引住了我。只见上面写道:“当时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维持知青的生产生活,1966年,时任关坪农场技术员的知青陈明越、大渡岗林牧场知青技术员李振华等人,在关坪农场、大渡岗林牧场4个点种茶叶试验田共13亩。其中,3个茶叶试验点茶叶长势旺盛,3年达到试采标准。1969年,知青技术员根据大渡岗的土壤气候条件及实验结果,即确定大渡岗宜种植茶叶,但未引起领导重视。直至1976年,新任领导才排除众议,果断决策种茶,当年种植23亩。但因使用传统育苗移栽的建园方式,费工费时。1977年开发茶园154亩。1979年,由陈明越提出的《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把大渡岗建成现代化茶叶生产基地的意见》,得到云南省农垦总局领导的重视和省外贸局的积极支持。至1981年大渡岗茶场成立时,已发展茶园面积达4325亩,干茶产量0.67吨。此后,在大渡岗全面推广以直播形式进行茶园种植,种植茶叶面积以年均千亩以上的速度发展。至1993年建成优质茶园1.63万亩,干茶产量达2130.47吨,平均亩产3.07担,为全州平均亩产的3.3倍。”

这是一段不容忘记的历史。我想,当年在知青茶园,在月光之下凤尾竹掩映的小楼里,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爱情故事吧。其中,有一幅图片是一位戴着眼镜、胡子拉碴、穿着背心、光着膀子、面带微笑的男知青用布带背着一个可爱的胖娃娃。他的眼光里满是幸福和满足,想必他就是当年其中的一位知青技术员吧。这让我不由想到了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里的一段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捶不了我,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回想起2020年夏季,我随茶友来过一次大渡岗寻医问药。当时因行程匆忙没有来得及去万亩茶园观景,但无意中遇到了国营大渡岗茶场某分场的一座老茶叶加工厂。那里还保留着老茶厂过去的历史痕迹,很有沧桑感的青砖厂房,废弃的制茶机器,木制的玻璃窗,字迹斑驳的计划生育宣传标语等。透过窗户,我见到了一堆锈迹斑斑的工业机器,可想而知国营茶厂曾拥有过的辉煌岁月。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营老茶厂旁边一座座机器轰鸣、热热闹闹的个体茶叶加工作坊。不时会有一些茶农骑着摩托背着一篓刚采摘的茶叶过来交货,收购价也很便宜。老茶厂大门口不远处有几间小平房,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戴着帽子正低头玩手机的阿叔。他是原国营茶场的理发师,后来农场不景气就去城里当过保安。如今他退休回来,继续在帮当地人理发,标价六元一位,这是他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改变过的惠民价格。虽然我没见到他理发的工具,但我相信他过去应该是厂里的一位老师傅吧。这就是一种老茶厂人对故里永远挥之不断的情结。阿叔的媳妇就是我要找的那位神奇的中医。后来她帮我把把脉,还帮我砍了几副中药。她的药材都是在原始雨林里自采的,给人取药是用砍刀分别切削采到的药材。经常有人慕名而来找她看病,像我一样。

“曜阳浅云动,湛蓝白云疏。丘峦山万里,孤亭寂无声。蹬高望故里,官道游人稀。垂帘思八月,梦回贰拾柒。举眉青常在,绿水白云间。寰宇有考证,万亩吉尼斯。花香茗万顷,素妇采青妆。今时大渡岗,东晋桃花源。”我没想到这么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竟出自大渡岗茶商龙老师之手,他就是前文提到的开茶店的龙哥。面对大渡岗茶园,或许我所有的描述远没有达到龙哥这一首诗的内涵。

因时间关系,等我们返回到龙哥茶店已是午饭时刻,龙哥早已为我们备好一桌香喷喷的饭菜。肥而不腻的大刀腊肉,金黄诱人的梅菜扣肉等都是龙哥的拿手好菜。他说,不管什么好菜都离不开盐巴,离不开咸味,不然真没有味道。但要靠自己拿捏好盐巴的分量,生活也亦如此。

天地环宇孕育出了世间万物,也培育出了人间嘉木。一代又一代少数民族群众,将茶树培植于西双版纳美丽的热带雨林。“树神”“茶神”在上,佑护着生活在大山里的子民繁衍生息、健康长寿。美丽的西双版纳,是来了就不想离开的人间天堂。

来源:云南政协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99易昌号:牵动四方各诸侯,引动普洱大时代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传统滇红出口遇冷,再加上南方谈话,国家放开经济发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传统国营茶厂经营大多出现问题。

到了1996年,情况则更加严峻,一批高品质出口级滇红被欧洲海关发现农残超标,以往曾大量出口的普洱熟茶,也因为食品安全卫生问题无法出口。

覆巢之下无完卵,次年,整个云南省的茶叶外销市场都进入冰河期,几家国营茶厂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此时,求变就成了各家茶厂的当务之急。

大渡岗茶厂与深圳富华公司

1999年,国营大渡岗茶厂派出厂长李正行,和供销科副科长陈世怀,带着绿茶和红茶样板,到香港农展会参展,希望能拓展一些出口业务。

但当时的香港是普洱茶的天下,绿茶和红茶的市场很小,两人带去的茶样自然是无人问津,最后一个订单都没有拿下,甚至连白送的茶样也剩下大半。

人可以走,但这些茶样真没必要带回去了,两个人就通过介绍,去到香港的新星茶庄推销茶叶,茶庄主人杨慧章热心地接待了他们,并介绍了香港茶叶的情况。

在介绍中,二人了解到什么是普洱茶,香港人为什么喝普洱茶,杨慧章对两人的一无所知也感到惊讶,但实际上在当时,绝大多数云南人都不知普洱茶为何物。

听完后,思路活跃的陈世怀想着大渡岗茶厂是否也能试制普洱茶,便询问普洱茶是怎么做的,杨慧章对生产不甚清楚,就介绍他们去认识自己的供货商深圳富华茶苑发展公司。

说到深圳富华,这其实是上个世纪80年代,省茶司(即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为利用特区政策优势,在深圳罗湖口岸设立的“外贸出口示范点”。

香港是全国茶叶的重要集散地,富华公司就主要负责对接香港,前期的主要业务是为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服务,接收来自双江、凤庆和昌宁等地生产的滇红。

广东国有拼配厂,会将这些滇红和其他省的红茶二次调配,并将这些管制物资出口到前苏联、波兰乃至国际茶叶巨头立顿,换取宝贵外汇。

90年代,由于苏联解体,滇红出口受阻,又因为省茶司部门改制,香港最大头盘商南天贸易公司式微,富华公司的普洱茶业务占比越来越大。

到后来,富华公司名气越来越大,连金元行、东荣,永生祥等当时的广东茶叶头盘商都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富华公司逐渐成为了云南普洱茶的批发点和货源地。

通过茶庄老板的介绍,两人很幸运地遇见了时任富华公司总经理的魏雪峰,和精明能干的业务员太俊林,大渡岗茶厂与深圳富华公司产生了联系。

魏雪峰说当时的香港人认为易武料是最好的,建议大渡岗茶厂派人去易武收些原料制作普洱茶,并表示只要茶品质量过关,富华公司会提供销售上的帮助。

回到云南后,李正行请位于易武的版纳外贸公司帮忙收料,并开始研制普洱茶,不过最先做出的样品都不算成功,于是魏雪峰派了太俊林到大渡岗协助生产。

到后来,李正行成功在大渡岗茶厂做出了一批品质优秀的普洱生茶,即我们现在所说的“99大渡岗”,陈世怀则直接到易武大街上收料做茶。两人为什么会分道扬镳呢?


有货分享

昌泰茶厂的创立

原来自那日的香港之行后,太俊林和陈世怀就成了朋友,当时又正值“国企下岗潮”,两人都有自立门户,自主创业的打算,于是一拍即合,成为了生意伙伴。

下定决定后,两人便去到了易武大街,在这里租了间老屋,后来还注册了“昌泰茶行”的公司名,陈世怀还从大渡岗茶厂找来了几名同样想出来单干的技术员。  

1999年秋,“易昌号”准备开始生产,这个名字,取了“易武”之“易”,和“昌泰”之“昌”,立意高远,不过在生产时遇到了不少困难。

最初生产时,昌泰茶行的“厂房”里只有一套二手压茶机,用来蒸软茶青的是两口农村常用的大铁锅,大家也没有生产普洱茶的经验,都是一边做,一边学。

最麻烦的是压茶用的布袋,市面上连二手的都找不到,只好让家里的女眷踩着缝纫机连夜制作,做出的布袋品质也不好,导致压出的茶饼有松有紧,大小不一,沱茶的窝心也是歪的。

不过,瑕不掩瑜。世人都知99易昌号以易武野生纯料闻名,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其实不是两位创始人的先见之明,而是迫于无奈下的唯一选择。

原来,当年在易武还有一家享有原料优先收购权的龙马茶厂,其只做烘青绿茶,也只要高等级的台地茶料,昌泰茶行这个初创茶企,只能选被挑剩下的大树茶。

而当时的大树料不过两三块一斤,比台地茶还便宜,到了2001年勐海茶厂也来易武收料,大树茶的价格才被抬了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种价格倒挂,昌泰茶行才能用少量资金收来了54吨毛料,成就了99易昌号上最有名的一个标签——首批大规模量产的名山纯料古树茶。

这五十多吨原料,设备简陋的昌泰茶行足足压制了大半年,包含饼,砖,沱等十多个品种,压好后分成四车,先运往深圳富华的仓库。

然而这批茶最初的销路,却不如众人想象的那样顺利。

香港四叔慧眼识珠

一开始,太俊林就请来香港协和茶行的老板黄锦枝试茶,希望他能拿下大货,但黄老试过后认为口感甜柔,担心后期转化不好,就没有要这批茶。

而后,富华公司在香港推销99易昌号时,都吃了不少闭门羹,原来当时的香港人都喝惯了滋味浓烈的勐海茶,这批易武茶滋味清淡,没人看好它的后期转化。

除了用料口感,99易昌号价格太高在当时也饱受诟病,毕竟火遍香港的7542当时也不过几元钱一片,而99易昌号出厂价一片就要几十元。


一些看此事不顺眼的香港头盘商,还找到省茶司总经理邹家驹抱怨,认为富华公司在香港扰乱市场,不过当时各部门都是自负盈亏的,省茶司就没有多管。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告状的事传开后,99易昌号反而得到了更多宣传,人称“四叔”的香港茗香茶行老板陈德,由此了解到了99易昌号,喝后他说到:

“这批茶是我从事普洱茶叶经营这么多年来,所接触过原料最优质的普洱茶,从来没有一片普洱茶像99易昌号一样,在我喝下第一口时就带来这么大的惊喜。”

这位香港老茶人在给予99易昌号极高评价后,直接买下了大货,分出一些入仓陈化后,将剩下的这些全部卖到了台湾,99易昌号才来到了更合适的舞台。

早在1994年,台湾茶人就到过易武,回来后广泛宣传,让易武茶在台湾和东南亚茶人圈都有了一定的认可度,而其香扬水柔、口感温和的特点,也和台湾爆火的乌龙茶有相似之处。

2004年左右,大陆迎来一波普洱茶热,火热的市场下,很多芳村茶商都上云南茶山收料定制,之前卖到港台地区的老茶也有很多回流到了大陆。

在一众八中茶标茶品中,版面独特,用料极好的99易昌号,很快就被市场发掘,价格也水涨船高,还出现在了台湾的《普洱壶艺》杂志上。

99易昌号的品种特点

由于版面,规格,品种众多,当时很多人都搞不清99易昌号家族众多成员的具体区别和价值,后来才慢慢理清,还有了小歪,小宋精等人为区分来的品种。

想要区分99易昌号的种类,可以从制茶背景入手,当年收来毛料后,昌泰只根据料子粗细程度做了下匀堆,分出了正品、精品、极品三种级别。

受绿茶等级思维影响,被命名为“极品”的原料等级最高,数量也最少,精品用料级别稍低,正品用料相对更粗老,目前存量也最多。  

最常见的6款九九易昌号分为宋体和篆体两个大类,每种字体又有极品、精品、正品之分,不过据昌泰透露,篆体和宋体版本在相同品级下区别并不大。

这主要是因为当年生产条件简陋,压茶包饼时可以说是有什么绵纸就用什么,比较随意,当时也没有在意字体上的区别,只是后来才被市场挖掘出辨识点。

由于物以稀为贵,目前宋体极品的价格相对较高,但等级最高,不代表品质最好,普洱茶的陈化本就需要一定的“粗枝大叶”,8582就是最好的例子。

除了这6款的常规品种外,99易昌号家族还有很多存量很小的罕见品种,比如之后才被市场发现的绿色“茶”字版面,以及不同规格的饼,沱,福禄寿喜砖等多达十几种品类。

也正是因为总体产量较大,99易昌号并没有使用同时期常见的石磨手工压制,而是采用了压茶机,用手卡住茶窝,如果发现一个相互垂直的边角,也能证明其为机械模具压制。

说到重量,标准版99易昌号的规格当时被定为400克,但因为条件有限,这批茶便采用自然阴干干燥,成品的水分蒸发后,出厂时重量只有330克~380克了。

再加上20多年的转化,如今纯干仓99易昌号的重量大约在320克~360克,在老茶中属于正常现象。


也正是因为采取自然阴干,当年有批宋体精品,在晾放时遇到了连绵阴雨,在没有完全干燥时就包装出厂,结果香港客户收到后发现茶饼有黄斑,以为是发霉就全部打了回来。

无奈之下,昌泰只好把这批茶放在厂房里继续陈化,没想到后来拿出来品鉴时口感却异常到位,这批茶压制紧实,绵纸色调偏红,又称“小宋精”,算是原产地仓储中的一个早期案例。

还有一款“99易昌厂长版”的情况也类似,是昌泰元老邹寿元03年离职单干时自藏的几件易昌号,仅用白绵纸包装,一直放在易武转化,如今也转化的相当不错。

而在芳村市场上,则流传着“小歪”的故事,小指100克的99易昌号沱茶,歪则是因为技术生疏和布袋不好用,导致做出的沱茶一边厚一边薄,当年被列为次品,后来却因优秀品质被市场发掘。

说了这么多,相信茶友们也能感受到99易昌号最大的一个特点:影响力。由于产量够大,用料够好,这批茶不仅让初出茅庐的昌泰茶行一战成名,更带火了当时还不甚出名的易武。

它的成功,离不开易武的滋养,离不开昌泰的努力,离不开富华的搭桥牵线,离不开香港四叔的慧眼识珠,离不开台湾茶人的朝圣情怀。

99易昌号,一茶牵动四地各诸侯,一茶引动普洱大时代。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南龙园茶业董事长李正行获云南农业大学首届校友“十大创业标兵”殊荣

6月16日,2021云南农业大学首届校友“十大创业标兵”颁奖仪式暨校友工作座谈会在云南农业大学文韵堂隆重举行。云南农大茶学院学子、龙园茶业董事长李正行先生受邀出席。

据悉,李正行早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是闻名于海内外的著名茶人、茶叶专家、云南省优秀企业家。毕业后,他选择到了最艰苦的边疆——西双版纳从事茶叶生产工作。在西双版纳国营大渡岗茶场担任了3年茶叶技术员后,他走上了茶场领导岗位,担任副场长、场长(正处级)达20多年。这期间,他带领职工种植了数万亩茶园,把茶产品打造成国优部优产品,成为亚运会指定产品。当时的国营大渡岗茶场,成为了云南省最大的茶叶出口基地,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茶叶“圣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李正行先生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评为第六届优秀企业家,并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云南农大学子、龙园茶业董事长李正行先生与盛军校长亲切交流

从农场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在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李正行先生于1999年创办了龙园茶业的前身——大渡岗龙园生态茶厂,“龙园号”品牌由此诞生了。龙园号先后成为了云南省著名商标、中国普洱茶2006年十大知名品牌、中国著名品牌,龙园茶业也成为了西双版纳州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先进企业、云南省普洱茶十大潜力企业等。2016年,李正行先生被评为中国茶叶行业年度人物;2018年,被评为中国茶区十佳匠心茶人;2021年,被评为云南农业大学首届校友十大创业标兵。

李正行董事长与优秀校友代表合影留念,共同见证获奖校友的光荣时刻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