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国营四大茶厂是那几个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彩农茶:普洱茶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普洱茶的紧压茶,始于宋元时期,明朝朱元璋废弃龙团凤饼,改饮散茶。但是云南位处边远山区,政令执行不到,从而得以保留,把紧压茶技术,很好的保留了下来。

  一、普洱茶的发轫时期(三国一1733年)


  普洱茶的雏形始于汉朝末期。三国魏时张揖《广雅》一书关于紧压茶的描述。“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这里所说制作法,就是饼茶制作的最早萌芽。这虽然不是普洱茶,但其雏形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到唐朝将饼茶的紧压工艺技术发扬开来,陆羽《茶经》中所载的制茶工艺方法已经很完整了。要强调的是,这时的饼茶和团茶都是绿茶,不是现今的普洱茶。

  公元861年,唐代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茶出银生的银生,就是今天的思茅地区景东县,即唐代时期南诏国的银生节度府,主要管辖现在思茅到西双版纳这一带地区。

  红楼梦63回曾有普洱茶记载


  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沏些个普洱茶吃。”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吊皿}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大娘也尝一碗,都是现成的。


  明代谢肇棚所著《滇略》言:“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明朝太祖朱元璋,诏令取消紧压茶,改为散茶。紧压茶被取消,云南边远,政令不畅而得以保留。

  唐代散收,尚没有出现紧压茶,到明代取消紧压茶,所以,普洱茶的兴盛期就必然是在宋代至元代。普洱茶的紧压茶成于宋元时期,明代废弃龙团凤饼改饮散茶,故明代称之为普洱茶的发轫阶段。

  二、普洱茶“号级茶”的历史时期(1733年一1949年)


  1729年,普洱府成立。1733年,普洱府成立后的第四年,清王朝第一个茶号,同兴号茶庄在普洱府成立,商标为:同兴号。这一时期的特征:一是、各种商号相继成立。如雷永丰,同庆号、陈云号、车顺号、兴顺祥、江城号、敬昌号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二是、以石模和木模为压制工具。散装形普洱茶已逐渐退出主导地位,而团茶和饼茶开始主导产品形态。三是、商标品牌标识已强烈凸显。同兴号、杨聘号、宋聘号、福元昌号等,不仅在茶内压有内飞,整筒还有大票一张,光绪20年(1895年),同兴号(向质卿)进贡宫廷时,还包有荷花纸。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几乎所有的大票文字都有“以此票为证,谨防假冒”的字样。四是、普洱茶已成为进贡皇宫的重要贡品。宫廷在普洱府思茅厅成立采购普洱茶的专门机构,“每年进贡之茶,列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1干两由思茅厅领取转发采办。”贡茶马队享有“过州吃州,过府吃府”的特权。五是、普洱茶成为普洱府各族人民的主要收入。六是、普洱茶跨出国境,出口国外。

  >清政府将普洱茶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和使节。


  >1855年,香港成立“同兴茶庄”,并从此成为普洱茶的主要消费区和仓储地。


  >1740年前后,使节将普洱团茶随哥德堡带到瑞典等欧洲国家。

  2006年10月,我访问瑞典时,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堡号中国区联络主任扬-鲁迪克向我介绍说:“1739至1743年,哥德堡号先后三次往返瑞典哥德堡和中国广州,带回了大批的瓷器、茶叶和丝绸等中国物品,最有意思的是,还带回来个用普洱茶压制的哥德堡号船模给了国王,因此,可以说至迟在260年前,你们的普洱茶就到了瑞典”。

  三、普洱茶“印级茶”的历史时期(1950一1972年)


  1949年以后,号记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印记茶的历史大幕渐次拉开。原来的号记茶是用石模和木模压制的,而印记茶是用机械压制加工的,红印、蓝印、七子“、黄印等皆为此时期的主要产品。这个时期从1950年延续到1972年。

  四、七子饼阶段(1972年一1989年)


  1972年以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正式成立为标志;在这个时期,上面都印有“云南七子饼”的字样;多用人工厚纸包装,手工制造;普洱茶分为生、熟两种;在生茶部分,七子小黄印开创了普洱茶拼配的先河。

  五、新生代普洱茶(1990年至今)


  新生代普洱茶,从时间上看,跨度应该从1990年至今。1990年在普洱茶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90年发生了什么事情?茶叶企业由公私合营,中茶公司、国营茶厂一统天下的时代到此结束,各家私营的股份制企业开始出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茶人必须了解的一个特点是,之前的手工厚棉纸包装的茶叶从1990年以后大多数呈薄纸包装;从那时候起有了定制茶的出现;开始有了古树茶概念的出现。由于当时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国营厂向私营厂的过渡阶段,私营茶厂商标出现了。

  还告诉大家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1986—1987年云南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大概种了100万亩的新品种台地茶,大概从90年开始逐渐采摘,国营厂茶品里面,就用了这些86年代、87年代种下的茶叶,刚刚能够采摘就使用进产品里,有点薄。也就是说89年以前的茶叶主要是老茶园的,89年以后的茶叶多为新茶园。89年以前是厚纸、89年以后是薄纸;89年以前是国营厂,89年以后是多元性的。这些特点就是新生代的出现。

  我们发现,“新生代普洱茶”生产制作工艺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营计划时期的传统经典唛号拼配。多为茶园茶,稳定的配方、口味一致,相同的包装不同批次区分,如7542青饼101、102、103。指2001年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


  第二阶段:1996年随着计划经济的深化改革,多种所有制和多元化包装形式出现,其制作为唛号拼配,但在包装上有不同的形式出现。如96年勐海紫大益,出现了第一批紫“大益”商标,如橙中绿,在外包装上把传统绿色茶字改为橙红色。


  第三阶段:到了1996年,野生茶、野放茶、大树茶概念出现,代表为96年云南省公司9682野生青饼,多为混拼,只追求概念,不太讲求口味。这一时期,普洱茶加工制作还出现了新的方法,用放旧的青毛茶来压制,市场称为翻压茶。同时也出现了生熟配,不同程度拼配的概念,代表为8972砖、8892饼等。


  第四阶段:到1999年,山头纯料茶的出现,代表了野放茶的混拼向地区纯料及山头纯料概念的转变。


  第五阶段:到2004年,名山古树纯料茶开始渐渐崭露头角,市场上开始出现大量老班章、易武等区域山头名山古树纯料概念、包装的茶品。


  从此,普洱茶概念分为两派:一是纯料山头为王概念;二是拼配为王概念。


  从仓储来看,“新生代普洱茶”的存放经历了由传统港仓—人为湿仓—绝对干仓—自然天然仓—人为控制、专业陈放仓的转变过程。

  新生代普洱茶有如下特点:


  第一,该时期生产厂家由中茶公司属下四大国营茶厂(1昆明茶厂、2勐海茶厂、3下关茶厂、4普洱茶厂)统一的中茶商标到国营茶厂改制为集体后出现多种商标。直至1999年,多个私营茶厂出现,多元化包装及商标形式的出现,使普洱茶进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


  第二,该时期饼茶包装多为机器薄棉纸,到1996年出现仿手工厚棉纸,2002年出现高档韩国厚棉纸包装。这区别于80年代的手工厚棉纸包装。有人忽悠我,拿了个薄纸的茶来说这是86年的8582,我笑着说86年还没有用这么薄的纸在包装茶叶呢!要知道这些知识就能够辨别真伪了。


  第三,90年代以后野放茶的概念回来了,在89年以前,国营厂是不收野放茶、古树茶的,没有古树茶的概念的,90年代以后,古树茶、纯料茶的概念慢慢出现,易武的、景迈山的、勐库的,一座山的茶叶有,拼配的茶叶也有,这是这个时期的又个特点。

什么是滇青、滇绿?二者有何关联与区别?

什么是滇青茶?


 

属于云南有悠久历史的茶叶,是采用大叶种茶树的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后,用太阳晒干而成的优质晒青茶。它与历史上经过后熟阶段:即后发酵,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品质风格各不相同。历史上的滇青是按季节命名,有春尖、春中、春尾、二水和谷花等品质级别。现代的滇青就是选用晒青毛茶未经过后熟阶段直接筛制而成,分为:春蕊、春芽、春尖、甲配、乙配、丙配和春玉等花色等级,是云南绿茶中别具一格的优秀产品。滇青茶有经久耐泡的特点,除可作一般茶叶冲泡饮用外,还宜作烤茶冲泡饮用。云南民族地区,有好饮烤茶的习惯。

  


什么是滇绿茶?

 

所谓滇绿茶,意指现代使用高温烘青或炒青绿茶所制成的茶。绿茶的界定,必须包含二种高温制程,一为杀青,二为干燥。目前云南省绿茶杀青工序有炒青、蒸青及烘青,而干燥方式则以手拉百叶式烘干机与阶梯式烘干机二种来处理高温烘干。绿茶以锅炒或滚筒式杀青,温度都在摄氏210~240度之间,全程约6~8分钟;而在雨季时,鲜叶过于潮湿杀青不易,温度与时间更可能高于此标准。


云南当地目前多使用滚筒式烘青,锅炒式杀青已较少见。高温烘青、毛茶高温干燥制程的成品称为烘青毛茶,如果再加上紧压过后仍以烘房高温干燥、或干燥时间过久,就成为标准的滇绿普洱。


滇青与滇绿工艺制作出的普洱茶对比

 

1、茶品制成初期,滇青和滇绿就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滇绿无论是香气还是颜色都更引人注目。

 

滇青:茶青(墨绿色、青气)茶汤(青草味、苦涩而浓烈)叶底(深绿黄、韧性佳)

 

滇绿:茶青(鲜绿色、清香)茶汤(清甜味、清爽但单薄)叶底(鲜绿黄、韧性差)


2、经过1-2年陈放,滇绿的劣变就逐渐突显出来,滇青的越陈越香才刚刚“浮出水面”。待到5年以上,滇青变成沉香浓郁的老茶,而滇绿已经是废品垃圾了。

 

滇青:茶青(红褐色油光、陈香)茶汤(清亮蜜香回甘)叶底(韧性好)

 

滇绿:茶青(暗褐无光泽、平淡潮闷味)茶汤(浑浊、发霉味)叶底(韧性差)


之所以滇绿和滇青有这么大的区别,就在于干燥方式不同。烘干机内温度高达130℃以上,只用6~7分钟时间,便可结束茶叶的干燥过程。高温杀死了茶叶内残余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凝固了茶叶内的多酚类化合物,中断其进一步发展变化的条件,或改变了发展变化的方向。


云南主要大叶种产茶区位于北纬25度以南的滇南、滇西南地区,也就是普洱茶四大主要茶区保山、临沧、思茅及西双版那地区。就产茶区的气候特色而言,属于高原型热带、亚热带气候,四季温差较小、日夜温差大、乾湿季分明、垂直变化显着。每年五月中旬到十月中为雨季,十一月到隔年五月初为乾季。日照充足与特别干燥是每年三月至五月的气候型态,也是滇青茶在制程中,干燥工序最具关键的因素。


滇青与烘青绿茶不同之处,除了绿茶使用茶叶级数为较嫩的1~6级茶菁外,主要在杀青温度与干燥方式为日晒或烘乾,也就是温、湿度与时间掌控。当然,滇青经日晒所产生的『太阳味』是无可取代的特色。


滇绿普洱茶

绿茶的界定,一为杀青,二为干燥。目前云南省绿茶杀青工序有炒青、蒸青及烘青,而干燥方式则以手拉百叶式烘乾机与阶梯式烘乾机二种来处理高温烘乾。

绿茶以锅炒或滚筒式杀青,温度都在摄氏210~240度之间,全程约6~8分钟;而在雨季时,鲜叶过于潮湿杀青不易,温度与时间更可能高于此标准。鲜叶杀青完成,叶色由鲜绿转为青绿,一般失重约35~40%。

杀青完后,将茶叶摊凉后进行揉捻,现代制程均以机械操作,揉捻后再以人工将成团茶胚解块,且将特别粗大的茶菁进行复揉,而后进行毛茶干燥。

绿茶高温干燥的目的,在于降低水分以抑制茶叶中酉每的活性,有效保存茶叶内含物质,并藉以提升绿茶的香气,因此绿茶的干燥制程的关键在快速高温。一般滇绿的干燥温度约为摄氏90~130度之间,依当时鲜叶(水分、茶菁级数)与气候状态分二次完成。以国营厂制绿茶,水分含量在7%以下,香气足,以手指搓揉茶菁易碎成粉末状,即达一般标准。

所谓滇绿普洱茶,意指现代使用高温烘青或炒青绿茶所压制而成的紧压茶。云南当地目前多使用滚筒式烘青,锅炒式杀青已较少见。上述高温烘青、毛茶高温干燥制程的成品称为烘青毛茶,如果再加上紧压过后仍以烘房高温干燥、或干燥时间过久,就成为标准的滇绿普洱。以目前国营厂的烘房来说,依位置不同或设备不同,温度多在摄氏45~60度之间,而一些较具规模的私人厂为求时效与香甜口感,烘房温度甚至可能高于摄氏60度以上。

杀青温度过高导致酉每完全停止作用,加上新制品含水量低于9%,甚至低于7%。在长时间存放与空气接触过后,可能只会让滇绿普洱茶快速由清香转为霉味,出现类似绿茶的吸湿受潮劣变而不是后发酵。有一些十多年的生饼,虽未入过湿仓,但品茗之无香无味,其可能与上述状况有关。


滇青普洱茶

云南传统滇青制法,鲜叶采摘下来后,一般还要经过日晒或风干萎凋,以利于后续杀青温度与时间控制;甚至有些只经过日光萎凋,而没有杀青制程,直接进行手工揉捻;然,这些传统制法现代已不多见。古董茶与印级茶除了茶菁的差别外,是否与这道萎凋工序有关,还待后续研究观察。

现代滇青的杀青温度无论锅炒或滚筒式,应该在摄氏180度上下,全程6分钟左右,温度与时间都较滇绿为少。完成后,叶色由鲜绿转为深绿或墨绿。杀青完后,仍是将茶叶摊凉,准备进行揉捻。传统式或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以手工进行揉茶,且依茶菁粗细,分粗揉与复揉二次,尤其针对梗枝部分特别着重二次复揉。现代揉捻制程与滇绿相同,均以机械代工,而后再人工处理。

晒青茶在揉捻完之后,直接均摊在竹席或水泥晒场,以日晒干燥,晒乾过程翻拌2~3次,日晒加热幅射,一般不会超过摄氏40度。传统晒青有一特别注意的地方,通常在早上十点左右会完成采摘、杀青与揉捻,到十点左右开始进行日晒至下午四点左右结束,依晒茶量与气候而定。如果干燥不完全,将会使茶菁过度发酵,甚至可能发霉现象。干燥完全的滇青毛茶,色墨绿或深绿,叶身较薄者为略带黄绿色。

所谓滇青普洱茶,意指滇青毛茶制成的紧压茶。将青毛茶铁瓯之中,以蒸气蒸软后压制,蒸压时间100g沱茶或小方砖约三秒、250g沱或砖茶约五秒、357g饼茶约七秒;紧压摊凉后,解外套棉布。传统干燥方式有二种,一为自然阴乾2~3天,或是正反面日晒二小时后,再阴乾一天。刚制成的茶品水分含量通常在9%以上,而在静置存放二日左右后,水分含量会渐减(蒸发)至9%左右;但在自然环境存放后,水分含量随环境水分增减而自然调整。笔者的经验,在台湾南部的环境下,水分含量渐增至12%左右,却无损茶质。

有几个制程中所发生的现象必须注意,杀青温度过高会影响滇青茶质,但杀青温度过低,也会让茶菁发酵度过高,成为轻发酵茶。相同的,晒青毛茶干燥不足,或是紧压成品干燥不足,也会导致茶品成为轻发酵,甚至造成发霉现象。由此可知,任一环节出了差池都可能让茶品出现意想不到的任何结果。



二者本质差异

以下为完全高温滇绿制程(杀青、毛茶干燥、成品干燥)与滇青普洱茶,在新制茶时与一二年后可能变化之差异:

茶菁颜色:


滇绿普洱从外观上来看,因为快速高温导致发酵度低,通常会出现青绿或鲜绿色。但过一二年后,茶菁会无光泽;如果湿度稍高,茶菁立即转红,但仍不清亮。

滇青普洱的颜色,如果叶身厚,会是墨绿色;如果叶身较薄,则为深绿色或绿黄色。若茶质佳,一二年后茶菁开始微亮。

茶菁香气:


滇绿普洱清香略带甜味。一二年后,香气快速下降,且出现杂味、闷味,类似一般绿茶劣变现象。

滇青普洱则略有青味,孟力海茶厂的茶品许多还带有烟熏味。一二年后的变化不大,香气稍明显。

汤色香气:


滇绿普洱为绿色或绿黄色,入口香气清甜。一二年后,汤色混浊,而入口香气变成类似入仓的淡淡霉味。

滇青普洱普遍为黄绿色或黄红色,新制茶因含水量高,所以汤色反较滇绿不清亮,有青味或青草味。一二年后,水气散发、汤色转为清亮,清味或青草味较不明显。

汤质口感:


滇绿普洱虽清爽但汤质薄水,清甜但泡水相对较短。一二年后,汤浊而不清爽,闷而滋味差。

滇青普洱质感浓烈、苦涩度高,有时因茶种关系,会有难转化现象。一二年后,口感变化不大,苦涩难化、能回甘。


叶底:


滇绿普洱叶底多为鲜绿黄色。一二年后快速转黄稍红,若稍不通风,立即转成红色,但韧性差。


滇青普洱叶底多为黄绿色,或深绿色,韧性佳。一二年后无明显变化。


文/网络综合

754、蓝孔雀 那些南峤往事……

南峤茶厂自2003年成立至今,已有近20年。

20年的光阴中,这个茶厂的茶品估摸有上千种,创始人唐杰近年来细心地将2003年至2014年的茶品整理成册,取名为《南峤事典2003-2014》,册子拿在手中掂量着也有两斤沉。

翻开册子,能在每一款茶品的背后看到南峤茶厂建立以来的心路,无论是港台茶商的批量定制茶、纪念茶还是自身的独家出品,身为标号级普洱茶时代中的老茶厂,南峤茶品往事历历在目,一饼饼茶叶中,也承载着昔日老茶人的梦想与荣光。

从“754”说起的

南峤茶品二三事

“南峤”这个名称的普洱茶,在广州芳村的茶叶市场中,是有一席之地的,在芳村大部分茶商的手中,都不难见到南峤的茶品,比如“云南七子饼茶754”(简称“754”)“勐海乔木野生茶孔雀系列”“班章王系列”等产品。而这些较为经典的“标号级”普洱茶产品的产生背景,在唐杰这样的老一辈做茶人的讲述中,显得简单质朴而又流露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勐海茶厂的“7542”因其生产规模、茶品品质和后期的陈化效果等因素,在目前的普洱茶市场中是公认的茶品标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珠三角、港台地区不少客商都认可这款茶,供不应求的情境下打开了二线茶厂们的合作市场。“当时就有香港的客户拿着茶样来询问我们能不能做出这样的茶来,起定量都是20吨左右。”唐杰回忆。

“7542”,用数字命名并不文艺,但简洁明了,对消费者很友好,这串数字指的是勐海茶厂沿用1975年的配方,并采用4级茶青为原料制成的普洱茶,至于“2”指代的是当时四大国营茶厂中的勐海茶厂。唐杰讲道,大家一般称当时的四大国营茶厂为一线茶厂,紧跟国营茶厂之后的建立起的民营茶厂为二线茶厂,比起勐海当地较早的黎明茶厂、郎河茶厂等,虽然南峤茶厂的成立时间较晚,但同样属于二线茶厂。不像四大国营茶厂有从1至4的官方茶厂编号,二线茶厂早期并没有相应的茶厂编号。

“没有就没有吧。”所幸,南峤茶厂早期生产的经典茶品“754”便由此得名。对于这批“754”,还有些细节,比如茶饼包装上的图标采用的是中茶公司的,而茶厂落款名则是南峤茶厂,普洱茶外行人可能会觉得有些看不明白,唐杰笑了笑补充解释到,“虽然当时二级茶厂就那么几家,但当时大家的品牌其实还没有做起来,使用中茶的商标能借此让更多人对自己的茶品有所认识,也对销售有帮助。”

经典茶品系列是有一定延续性的,但也有细微的改变。到了2007年生产的那批“754”上,已经增加了QS认证的图标和“车佛南”品牌的Logo,而其他的整体设计、原料的配方和工艺的传承都延续着以往一贯的传统。这样的茶品是有仪式感的,不仅传承着国营茶厂时代的经典原料配方与制作工艺,也在逐步开放的商业化竞争市场中努力追寻着现代化的契合点。

2007年生产的“754”上增加了QS认证和“车佛南”Logo

供图|南峤茶厂

当然,在2005年左右的那一段时间里,由于普洱茶市场的供不应求,中茶公司采用了授权商标使用的方式,由像南峤这样的二级茶厂承担着一定的代工生产业务,生产诸如“云南七子饼茶8981”“云南七子饼茶大红鹰8001”“中国云南茶叶中茶牌圆茶8981专供出口”等这些茶品。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茶品无论是在外包装还是内飞小票,都是没有南峤茶厂的字样的。对此不做评价,就像唐杰在采访中多次提到的,“这些都是每个时间段阶段性的市场特点,很正常,这没什么。”

“754”只是南峤茶厂诸多经典茶品中的一个代表。翻开《南峤事典》,整齐排列的往年茶品映入眼前,曾经在市场上听见的那些概念模糊的名称,花哨的茶品,在唐杰的介绍下,变成了有源可溯的普通茶品,而茶品背后那些关于国企改制、香港回归、经济转型的宏观叙事,在这些斑斓的普洱茶品中得到了另一种视角的具象化解读。

如果要区分当年标号级时代的普洱茶品和如今的有何区别,在唐杰看来有三:

一是原料有差别,以前的原料按照“六级十二等”的级别来收,不区分山头还是村寨,并且因为当时整体需求没有如今的大,原料基本都是大乔木的;

二是工艺有差别,以前偏向于手工生产,现在多是机械化生产;

三是市场有差别,以前多少有可追溯性,现在市场比较鱼龙混杂,认真做茶的人少了。“反正我要退休啦,西双版纳是个养老的好地方,哈哈。”唐杰在聊天中打趣道。

以普洱茶之名,

留下时代的纪念

“木质香、烟香明显,回甘好,口感厚润……”,采访时,唐杰分享了2007年的“蓝孔雀”,惊喜之中,笔者快速记录着味蕾的第一感觉。

而回忆也在这口十五年的茶汤中被拾起。唐杰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后,越来越多来自香港、台湾等地的客商因为对曾经老字号的普洱茶有着深刻的情缘,时代背景的机缘之下,他们也得到了突破计划经济市场枷锁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普洱茶原产地——云南,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的普洱茶定制需求。

对茶品考究的需求方市场是标号级普洱茶的特点之一。唐杰回忆,那些来自港台的老茶人因为在浓厚的茶文化中生活经商,对茶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对茶品有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努力做好产品质量的恒定和稳定,诚信待客,才能让茶厂走得更好更远。与如今稍显浮躁的普洱茶市场比起来,标号级普洱茶那段时光,有着不可复制的阶段性特色:严格按照“六级十二等”划分的原料,传统的配方与工艺,做茶精益求精的匠心,朴素的印制包装风格……每一饼茶好像都带着温度,可以说是属于那个时代唯一的纪念。

唐杰坦诚分享,这些茶品间的原料工艺差距不大,都是围绕着当时“7542”“88青”这些经典茶品制作的,但不同茶人对老茶的滋味要求不同,正是这些细微的差异追求让更多的茶品通过深厚的拼配技术得以面世……

现在回首看,对南峤往事的记忆不仅在来自港台客商、海外大批量定制的茶品上,一些纪念款的茶品背后也流露着旧时光的味道和曾经市场的肯定,比如2007年与白水清、德信茶叶联合制作的“南峤一号”,2004年在东南亚一条龙印级普洱品茶会中的“第二届国际印级普洱”,还有纪念黎明农场建厂五十周年的“黎明印象”。自1992年参加工作到2003年,唐杰在黎明茶厂从事过茶叶鲜叶收购,毛茶收购,茶叶初制、精制等工作,历经了茶厂团总支、宣传、工会、供销、党办等部门。

黎明的十年光景,唐杰铭记、感恩,加上自己的努力,让他拥有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硬核的制茶技术。在国企改制的风潮中,唐杰、黄旭东等五位原黎明茶厂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于2003年底合资创办了南峤茶厂。2005年,南峤茶厂已成立两年,就在这年,南峤为黎明茶厂制作了纪念款茶品——“黎明印象”。

南峤茶厂的勐海乔木野生茶 “蓝孔雀”系列

这些纪念款的茶品,和其他定制的茶品一样,对南峤有着重大的意义,甚至是划时代的纪念意义,“这些是时代的烙印。”唐杰感慨。

“车佛南”的情怀

南峤茶厂创办后,在原有制茶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于2004年初创办了“车佛南”牌普洱茶。车里、佛海、南峤,原为西双版纳现今的景洪、勐海、勐遮三地,取其首字,便成为了南峤“车佛南”品牌的初衷,本意很纯净,便是为了致敬西双版纳的普洱茶主要产区,更好地传承普洱茶文化。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地名,有远山树林的味道,也藏着老茶人心中的浪漫。

南峤茶厂成立初期,普洱茶市场早期的品牌如白水清、德信茶行和中粮中茶公司等都与南峤有着深度的合作,到了2007年,有“普洱茶教父”之称的白水清还邀请唐杰加入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

二十年转瞬即逝,唐杰介绍,南峤如今客户很多元化,“商业市场不停会有新的风口,老茶企业需要跟着时代不断转型,南峤目前线下依旧有客人定制,同时也在线上探索自己的平台。”

但每一段历史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在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1993年和2008年也被他视作过去几十年中国发展的特殊时间点。或许这并不是巧合。

在标号级普洱茶的时代,云南的茶企不少是民营企业,和过去几十年来数以百万计的民营企业在体制外不断壮大的宏观步调相同,在承担公司经营风险的同时,这些茶企因为积极接触着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前沿市场,通过普洱茶这种具有浓烈地域特色的产品,为云南在那个举国上下的“激荡三十年”间增添了更多可圈可点的故事,更为每个敢于在国企改制风潮下勇于博取,以自己特有的处事风格与观念去博得市场认可的茶企探路者赢得了光芒和特别的人生经历。

对于南峤来说,“做茶有技巧,做人要诚信”是唐杰和他的南峤团队在茶行业建立良好口碑的基石与锋芒所在。或许南峤团队的这份信条在二十年后来看,在繁杂浮躁的营销市场环境中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在二十年前,与来自珠三角地区、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的茶叶生意往来中,过硬的制茶技术和诚信的经营心法,是南峤闯出自己一席之地的关键,这也正是标号级普洱茶时代正向精神的缩影。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2年10月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