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渡岗茶海六组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暮春观“茶”:云茶赏味可期

跋山涉水寻茶去!在云南,小小茶叶,裹挟着苍茫群山的阳光雨露、花木芬芳,这里的青山绿水孕育了珍稀古茶园和优质生态茶园。

暮春时节,茶乡飘香。我们循着这缕芳香馥郁的茶香,从西双版纳到临沧,去探寻这份藏于山间的季节风味。


大渡岗乡万亩茶园日出,刘曦靓 摄



万亩茶园(航拍)鲁鹏 摄

春茶品质提高好茶采期拉长

春之计,在于茶。

每年春茶初盛时,来到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南盆村委会南盆中寨,满山嫩绿,满园芬芳。徜徉在连绵起伏的茶园中,置身绿色茶海,蔚为壮观。



大渡岗乡万亩茶园落日余晖,刘曦靓 摄

在茶农周兴华眼里,采茶不仅是一场农忙,更是一种打开春天的方式。“从早上七八点到下午五六点结束。如果够熟练,一人一天能采摘几公斤春茶。”

他告诉记者,茶叶收入几乎占据了南盆中寨经济来源的“半壁江山”:“我们有8600多棵400多年的古茶树。”

“由于今年雨水较少,对茶树生长造成了较大影响,采摘季开始时间比去年晚,茶叶产量明显下降。不过,今年春茶采摘期也会有所延长,只能根据茶叶的生长情况分批采摘,预计5月底完成采摘任务。”周兴华说。

与南盆中寨村民小组相距130多公里的景洪市农垦集团大渡岗农场,今年春茶的舒展度、鲜活度都比去年好。



大渡岗乡世界茶海首届开采节,刘曦靓 摄

“春茶的香气、色泽都很好,价格也比去年有所提升。但大树茶的采摘周期,比去年推迟了20多天。”景洪市农垦集团大渡岗农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

据介绍,大渡岗乡是云南省种植绿茶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素有中国“茶叶第一乡”美誉。该乡特色产业主要以茶、坚果、橡胶、咖啡为主,其中全乡茶园种植规模达90906亩,其中65246亩连片茶园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定为“世界最大连片茶园”。

“今年大渡岗的生态茶,小二叶基本上能达到100块钱一公斤,藤条茶、乔木生态茶价格超过500块钱一公斤,大树茶的价格已经到了2000多块钱一公斤。”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同样是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春天,龙帕茶山上沉睡了一个冬季的茶树开始苏醒,基诺族茶人采茶不仅要爬上海拔达1600多米的山顶,还要爬上10多米高的古茶树顶。

记者了解到,2022年,景洪市基诺山乡新司土村亚诺村民小组的茶叶经济收入达1800万,村民个人茶叶纯收入达4.5万,真正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价值,在“以茶名乡”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以茶富民”。

有机茶园竞吐新绿茶农抓紧采茶制茶


双江茶叶开采,双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月中旬,家住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大户赛村的李秀思将今年的“第一口春茶”搬到了中国·双江第七届冰岛茶会特色商品展销及品茗活动展台。

她热情地招呼记者品茗:“这是来自双江勐库‘大雪山’山系的大户赛茶,汤色清澈透亮,口感香甜细腻。”


双江茶叶开采,双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的茶叶应该是近5年来质量最好的一年了,年后至4月中旬连续高温无雨,导致很多茶树发不出芽,相比往年茶叶减产三分之二,而那些被采摘下来的茶叶就成了精品。我们根据客户需要捏成小龙珠、做成茶饼等,鲜叶做工良好,主打的都是全手工制作。”她说。

大户赛村位于双江自治县勐库镇东部,森林覆盖率高,生物资源丰富,有著名的大雪山万亩野生古茶园。大户赛村支书、古茶园所护林员队长李忠文介绍,“我们有茶叶种植面积19000多亩,17000多亩做了有机认证,有机茶质量更好。”


双江茶叶开采,双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随着勐库大叶种茶声名鹊起,大户赛村的还成立了合作社、有机茶叶协会,引导和带领茶农积极发展生态茶园、有机茶园。李忠文表示:“通过建立‘企业+协会+基地+茶农’的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壮大茶产业。接下来,我们将依托19000亩古茶园,把茶园观光与民族风情有机融合,大力打造出大户赛古茶旅游服务业以增加茶农收入。”

“今年春茶的品质很好,香甜度高,滋味浓酽。我们接待了五批经销商,反馈都不错,”云南双江津乔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双江茶叶开采,双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与此同时,由于今年春茶的采摘周期推迟了半个月左右,这让该公司负责人更期待夏茶:“现在四月中下旬了,好多春茶还没有发芽,在这种情况下,‘二波茶’、夏茶的数量和质量都值得期待。春茶减产在短期内会影响茶农收入,如果夏茶品相好的话,价格也会提升,影响就不大了。”

他表示:“茶叶的品质不光受气候的影响,还与种植方式、茶树品种等多种因素有关,我们从四年前开始做有机茶园,涵盖绿茶、红茶、白茶、普洱茶等品类,通过有机认证的茶园,不仅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方面有保障,而且增强了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茶旅融合焕发生机云茶产业未来可期



游客在牧童蝉体验烤茶、品茶 刘曦靓 摄

轻嗅茶香、静听蝉鸣、仰望星空……且看倚靠“世界最大连片茶园”的牧童蝉茶苑民宿如何点亮“茶旅融合”的“诗与远方”?

据西双版纳牧童蝉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我从17年就来到大渡岗乡做茶叶。目前,公司自有的有机茶园是600亩,与农户合作将近1000多亩。”

本着“做一杯让朋友或者客户放心喝的一杯茶叶”的初心选择了大渡岗乡之后,该公司依托连片茶园和茶马古道文化资源,在茶园里修建了集品饮、观景、采茶制茶体验和住宿为一体的茶苑民宿,前来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

其实,牧童蝉只是云南“茶旅融合”的一个缩影,如何利用一片片“金叶子”赋能乡村振兴,让茶农增收,让茶企可持续发展,多地探索出了“茶旅融合”的跨界新路子,一幅幅“茶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美好画卷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

以普洱市为例,近年来,普洱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把茶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以茶企为主体建设的半山酒店、普洱茶颐养小镇、普洱茶庄园、普洱茶博物馆、特色村寨和普洱茶主题公园等综合旅游产品正在普洱不断出现,有力扩大了普洱茶产业的影响力。


游客在牧童蝉体验烤茶、品茶 刘曦靓 摄

茶叶是云南的重要优势特色产业,面积、产量全国第一,有机茶园面积、有机茶产品证书数量稳居全国首位,以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为代表的茶产业集群逐步成形。

为推进云茶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实现富民增收,云南制定了《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

《行动方案》提出,云南省将努力实现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转变,到2025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740万亩、50万吨左右,新增绿色有机茶园面积150万亩,保持有机认证茶园面积、有机认证茶产品数量全国第1位,力争全产业链产值实现翻番目标。《行动方案》还提出,到2025年,建成古茶树种质资源圃4个,建成云南古茶树大数据管理平台,形成健全的古茶树资源管理保护体系。

持续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文章,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云南多措并举,以标准化、品牌化引领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资源向茶产业流动,在这个暮春时节,我们看到,云茶正在奔赴更加美好的“春天”。

来源:云南网记者 牟燕红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景洪市大渡岗乡: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力促普洱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走进景洪市大渡岗乡,首先映入眼帘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茶海,整齐的茶园顺着山势绵延不绝,巍巍壮观。大渡岗乡是云南省种植绿茶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素有中国“茶叶第一乡”美誉,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2013年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中国美丽田园·十大最美茶园景观”。据统计,全乡茶园种植规模达90906亩,2020年干毛茶产量达3671吨,同比增长9.3%,产值达1.47亿元;茶园坚果套种9218亩,年产量62.38万公斤,产值达748.5万元。

曾经的大渡岗乡因茶而兴、因茶闻名,其65246亩连片茶园还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定为“世界最大连片茶园”。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借力普洱茶产业优势地位,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出具有大渡岗特色的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成为大渡岗乡乃至景洪市思考的问题。

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让全乡各族群众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景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与相关企业签订“投资建设景洪大渡岗茶园旅游小镇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投资约30亿元,在大渡岗6.5万亩连片茶园范围内打造以1.5万亩茶园为核心区的田园综合体。

该项目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和建设世界旅游名城的契机,以打造“享誉世界、独一无二”的田园综合体为目标,以“绿色食品牌”与“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为项目建设的重要纽带,重点实施高优茶园基地、茶加工仓储物流体系、茶海观光园、茶旅文化村、基础设施五大建设任务,做精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为全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样板。2021年,该项目规划投入1亿元首批专项债券资金,坚持边规划边实施原则,主要实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项,有机化茶园建设项目4项。

“你现在看到的这一片茶地,树龄都超过了百年,我们对其进行了生态化改造。众所周知,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故乡和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世居于此的各民族种茶、制茶、贸茶、饮茶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茶马古道从这里交汇集散,绵延千里,走向世界。普洱茶是西双版纳重要的文化标签,而大渡岗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一环,我们希望通过改造,重现这片古茶园的光辉,吸引更多游客来大渡岗寻茶访茶,发展茶旅项目,从而推动整个普洱茶产业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步迈进。”大渡岗农场相关负责人、云南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叶实业总公司副董事长许景坤向记者介绍。

据悉,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将以云南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叶实业总公司为主体,充分发挥大渡岗生态条件好的优势,坚持走名优茶、有机茶生产之路,加快发展茶叶深加工,开发研制新产品,提高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标准,逐步打造绿色、优质、安全,具有本地特色的茶叶“名牌”。

一产、二产是云南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叶实业总公司的传统产业,如何做精一产、做大二产,是公司发展的基础。据介绍,该公司成立于1981年,2010年农垦改革属地管理后属于景洪市大渡岗农场管理委员会管理,现有34个居民小组,3430户,总人口10976人。公司的茶叶加工厂有初制加工车间4个,毛茶年生产能力达2000吨,具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可生产绿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系列茶产品。

“活干得更少,收入却更多了!”大渡岗农场茶海社区第六居民组组长谢正文在自家茶地里修剪茶树时说。

谢正文喜滋滋地和记者聊了起来,据他介绍,2012年开始,全组83户人家就参与到了茶园生态化改造中。“生态管养,茶树不施肥、不打药、人工除草。最初几年确实比较难,产量一下减少了三分之一。但时间一长,生态茶园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病虫害大幅减少,我们干的活也相应减少了,价格也翻了好几倍,干毛茶收购价从改造前的20多元一公斤,涨到了100元一公斤。所以我才说,活干得更少,收入却更多了!”

近年来,大渡岗农场在“稳胶、兴茶、育果”的新型发展思路下,引导茶农进行生态化茶园改造,将传统价格低廉、品质低下的台地茶改造成生态化茶园。经过改造,生态化茶园茶叶品质得到提升,茶叶价格相较普通台地茶价格大幅提高,原台地茶价格在22至23元每公斤的干毛茶,改造后售价可达100元每公斤。2016年,大渡岗农场又开始实施撂荒茶园改造,对辖区内无人管理撂荒的900余亩茶园进行生态乔木茶园改造。经过改造,生态乔木茶园出产的干毛茶价格在2019年更是达到900元每公斤的售价。

通过生态化茶园、生态乔木茶园改造,不仅提升了茶叶品质,还增强了本地台地茶的市场竞争力,茶叶价格的提高也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发展的前景,增收的希望。

茶地管护活计减少了,许多和谢正文一样的普通茶农开始响应号召在茶地里套种坚果,没想到几年后随着坚果价格的稳定,他们的收入增加了近一倍。

“就拿我家来说,我今年的茶叶收入大约在3万多元,坚果收入大约是2.3万元。通过套种坚果,我们居民组的茶农多的增收近9万元,少的也有1万元,生活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谢正文说。

自成立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叶实业总公司以“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求生存,信誉求发展”为办企宗旨,牢固树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管理理念,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取得了良好成绩。该公司已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云南品牌认证,被评为云南省先进企业、云南省重点龙头企业、出口茶质量先进企业、农业部农产品质量追溯定点企业、全国农垦工业利税百强企业、中国企业最佳形象AAA级,先后荣获“云南省优质产品奖”“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金奖”“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质奖”“中国最佳形象AAA级企业”“国家二级企业”、中国普洱茶十大知名企业之一等荣誉称号。“大渡岗”牌注册商标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并入编为二十一世纪国际茶叶保健饮品推广名录。

茶叶的兴盛对促进边疆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增进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记者陈瑾)

来源:西双版纳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名山古树发展史(1993-2022):上

今天我们来说说名山古树兴起的历史。

很多人都说自己在喝普洱茶,或者想了解普洱茶,但实际上普洱茶有不同的体系,不同的发展脉络,要是没人告诉你,你是越喝越糊涂。

这里面哪一种代表过去,哪一种代表现在,哪一种又代表未来?搞清楚这一点,无论喝茶,藏茶,还是做茶,都非常关键。

引子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同样一片叶子三十年内价值增长成千上万倍,一无所有的草根打败资源丰富的大厂,穷得找不到媳妇的村寨让全国富豪膜拜,无数的人落寞,无数的人兴奋,无数的人狂喜,无数的人迷惘。往昔的精彩渐渐落幕,而真正的传奇才刚刚开始书写……

为什么时间从1993年开始,这个我们后面慢慢展开。我们所知道的是,在此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既不知道名山,也不知道古树,甚至也不知道何谓普洱茶。这其实是计划经济的应有之意。

名山?各地按计划上交原材料,能搞清是哪个县的就不错了。一个100克的下关沱里面至少是二十多个县区的原料,哪里有什么名山名寨?所谓拼配,也没有那么神秘,人家按定额交上来的东西,国家财物,你敢不要吗?只是不同产品之间调配一下比例罢了。

古树?更说不清。台地茶又漂亮又标准,价格比古树更贵。古树难看、难采、还难卖,不值钱。大厂原料里面可能混了一些古树,但占比不会大,有多少,哪里的,根本说不清。

普洱茶?在此之前,普洱茶除了极少一部分在珠三角地区销售,好一点的都是外销,由云南省茶叶公司销往香港并转口到其他国家地区;差一点的就边销,卖到边疆地区。那个时候包括云南本地在内的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已经不知道有普洱茶这种东西。

90年代易武车顺号旧址

在大幕打开之前,我需要把一些关键词列出,因为这些关键词会带着我们透过林林总总的历史细节,看清背后的主线和逻辑。这些关键词包括:

名山(山头)、古树、工艺

藏养、品鉴、审美偏好

经济政策、经济发展阶段

流通渠道、媒体、地域文化

理解了这些名词,也就理解了这一段的历史。理解了历史,也就看到了未来。

一冲破迷雾,从易武开始

(1993-1999)

1两种传统

我们知道在九十年代,内销市场还没有打开,普洱茶主要的终端消费市场是香港和台湾,但是这两个地方对普洱茶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在香港人看来:台湾人懂什么普洱茶,接触普洱茶才几年?我们从小喝普洱茶长大的,台湾前几年还管普洱茶叫臭浦茶,说是用来养壶的,白送都不一定有人要。

在台湾人看来:香港人懂什么普洱茶,那只是吃饭的时候喝的日常消费品,不知道什么叫茶文化,根本谈不到什么品鉴,不像台湾已经上升到“茶艺”的高度啦。

这两种说法对吗?都对。

吕礼臻在臻味茶苑

如果不是台湾人开始不认普洱茶,台湾吕礼臻开始卖普洱茶就不会那么艰难。店里来个买茶的,“宋聘喝完喝同庆,同庆喝完喝敬昌。”喝到后面,客人说实在喝不动了,“给我来两斤黎山(高山乌龙)吧。”。

如果不是香港人只当普洱茶是日常饮料,香港陈国义的茶艺乐园就不会连年亏损,每天从早到晚开班教茶艺还入不敷出,直到最后大陆普洱茶兴起,把88青都快卖完了才把债务还清。

陈国义在茶艺乐园讲解普洱茶

说到底,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传统:

香港手握民国以来最丰厚的普洱茶遗产,曾掌握全部大厂资源,普洱茶更多的消费场景是在饭店茶楼,所以重老茶,重醇厚,重滋味,对青饼不惜入仓以催熟。形成了充满烟火气的品饮风格。

相比于香港,台湾延续闽南乌龙和日本清茶两大茶饮体系偏好,更重香气。而随着九十年代经济崛起,茶文化也渐成热潮,对茶的品鉴渐成系统,不仅香气滋味,生津回甘体感等方面也成为重要考量。

这两个传统必然需要不同的市场来匹配,对香港人来说,量大质稳的大厂茶足以满足伴餐等日常品饮的需求,和日常消费市场天然匹配,这也被几十年来的经验所验证。对台湾人来说,就不够了,玩出文化了,就要琢磨,号级茶琢磨完了,琢磨印级茶,印级琢磨完了,再琢磨七子级茶,对包装已经到了细扣一撇一捺毫米级差异的变态境界(其实当时大厂包装本来就没那么严格,很多对包装的理解都是臆测而已)。这些还远远不够,虽然山雨未来,但其实台湾人隐隐在呼唤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可玩性更高,更加玄妙莫测的普洱茶新时代,这个市场要在十年之后才渐渐明朗。

这两个传统后来都被内地的新传统所替代,但仍然能看到各自延续的脉络。不信你仔细看看,一定能看到这两种传统的影子,可惜直到今日还有很多人看不明白,混在一起说,鸡同鸭讲,越说越糊涂。

97将至,香港人视台湾人为老茶接盘侠而暗自窃喜,而台湾人则认为香港人缺少文化底蕴而不能慧眼识珠。无论怎样,在九十年代中期,普洱茶,尤其是普洱老茶收藏市场的重心已经由香港转移到台湾,而普洱茶文化也在台湾方兴未艾。

我们要谈名山古树还是要先从台湾人和易武这条线谈起。

当时台湾售卖普洱茶(老茶)的一间茶铺

2破冰之年

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节在普洱市(当时还叫思茅)举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也同期召开。促成这一普洱茶历史性事件,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黄桂枢。

黄桂枢先生1992年在《农业考古》第二期上发表了《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一文,香港《中国茶文化》、台湾《紫玉金砂》等媒体全文转载。港台的普洱茶商很多年都想表达普洱茶这个东西很NB,但是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好喝行天下。黄老这片文章让大家喜大普奔,终于为普洱茶找到了文化背书,以至于后面很多茶商直接把论文中的一些内容印在了说明书上。


普洱茶文化学者黄桂枢先生

以此为契机,黄桂枢向当时思茅地委书记李师程提议,促成了93年的这次具有破冰意义的行动。为什么说是破冰意义?不仅对于普洱茶的历史文化来说,是第一次官方的公开亮相。这一活动还完成了对中国是世界茶树原生地的论证(黄桂枢《论云南澜沧邦崴古茶树的发现考察论证及其文物价值与世界茶树原产地问题》)。这两点影响都极为深远,那是文化人指点江山,用研究和文字可以开创一个行业新局面的时代。

为纪念此次论证,邮电部后来发行了澜沧大茶树的邮票和“茶之故乡”明信片

破冰的意义还在于,之前普洱茶原产地的云南和销售市场的港台,接触太少。云南茶叶公司也只是和香港极少的几个头盘商有接触,头盘商再分销给二盘商,然后才是茶店这些终端市场。对香港的终端市场都缺少接触,对台湾的这些茶商茶人更是毫无概念。这实际上是终端市场和原产地的一次重要接触。

在台湾茶人来说,普洱茶文化正是蓬勃发展的时代,普洱茶已经成为台湾茶文化的重心,可是对原产地却也几乎是一无所知,渴望了解之心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两岸关系也只是刚刚解冻,跑到偏远的云南小城,也需要一定勇气。所以曾志贤在提到中华茶艺联谊会会长吕礼臻带队的九位成员时用了“九条好汉”这样的称呼,并且不无自豪的感慨:“这一小步,是普洱茶的一大步”。

说是一大步,可是真正在1993年,台湾茶人几乎一无所获。这是一次典型的不同频的会议,虽然称为“普洱茶”的研讨会,但是大陆方面谈的都是普洱新茶,基本上是在谈一种叫普洱茶的绿茶,不知道什么是老茶。台湾茶人渴望听到的关于真正的普洱老茶的信息少之又少,好在他们找到了一本普洱茶的绿宝书——《版纳文史资料选辑4》,里面有大量民国时期古六山普洱茶商号的资料,这本书促成了台湾茶人第二次来大陆的易武之行。

邓时海在1993国际普洱茶研讨会上

赠给美国代表杨丹桂女士末代紧茶

当然台湾茶人对会议本身也有贡献,邓时海先生提交了大作《越陈越香——普洱茶高品位的探讨》,这不仅是“越陈越香”这一概念的亮相,实际上也是普洱茶藏养转化方面的第一次专业探讨。这一文章并未引起任何反响,甚至连反馈都没有。大陆同胞如听火星文,唉,台湾人想说啥就让他说吧。

说起来邓老师绝对是普洱茶的传奇人物,他可能是台商定制普洱茶的第一人,在1994年和1995年他委托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用勐海原料和思茅的原料做了两批云海圆茶(也有说法勐海的原料来自南糯山,思茅的原料来自景迈,不太确定)。这些都比后面的真醇雅更早,他那本《普洱茶》后来更是掀起老茶热潮,但我们还是要把这个兴起过程的起始点定位到易武,原因容后再说。

3从易武开始

据邓时海自己说他八十年代末就到过易武,(八八年确实有一个台湾茶艺代表团到云南,邓老师是否到易武不太清楚),鉴于邓老师记忆不时会出现一些偏差,这个说法大家就姑且听之吧。

茗寿堂收存的《版纳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我们从前面提到的《版纳文史资料选辑4》说起,台湾茶人得到这个资料如获至宝,复印后在圈子里散发,本来就知道很多老茶的原料是易武,现在大家对易武的渴望更加强烈,简直望眼欲穿。正好第二年(1994年)第三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昆明召开。请注意,网上很多资料都写错了,这个和1993年那个不是一个活动,并非专门普洱茶的研讨会,而是茶文化的研讨会,第一届在杭州,第二届在常德,第三届刚好在昆明。

台湾的茶痴们不管那么多了,只要在云南就一定要去,茶文化研讨也不重要,最重要的事就是一定要去易武。省领导说了,那里没有什么了,也没法接待你们。茶痴们说,必须得去一趟,不到易武我们不死心,台湾人如此执拗,云南方面只好安排。

九十年代拍摄同庆号旧址

那时的易武和九十年代中期的其他边远乡镇没什么不同,落寞的街道,简陋的建筑,衣着朴素的村民。当台湾茶人来到易武老街,面对夕阳下破败不堪的老街和旧商号,不禁感慨万千。导游小姐抱怨为什么要来这么一个啥也没有的偏远小镇。而当地的村民则更加奇怪:这些拿着照相机四处拍照的家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当时吕礼臻和何健等人有了一个想法,希望能按易武老茶的原料和工艺恢复传统普洱茶。后来在老乡长张毅的帮助下,经过两年的实验试制,于1996批量做了第一批易武茶,这就是96真醇雅。

我们之所以把名山古树概念萌芽定位于易武,是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几个重要考量点:产地,原料,古树,工艺,品牌,当然还有一个潜在的考量点,那就是存储转化。

这些在今日看来非常平常的考量点,在当时却并不平常。之前云南茶叶公司为香港头盘商供货,原料是拼配的,产地是繁杂而模糊的。现在原料已经被定位在易武(大致是离乡里比较近的麻黑,落水洞,三合社等村寨),虽然还没到后来细分村寨甚至茶园的地步,但也已经迈出重要一步。

因为地处偏僻,原料又不符合当时大厂要求,野放的大树茶完全竞争不过尚勇(今磨憨镇)的台地茶,易武乡的茶叶生产已经处于半停滞状态。当时易武乡茶场虽然也有少量台地茶,但野放的大小树到处都是,完全可以指定收大树茶(混采)原料,这也是让吕礼臻等人兴奋的地方,这和大厂台地茶原料为主很不一样。

从工艺来说,吕礼臻等人试图恢复号级茶的工艺,所以找到宋聘号的老师傅李官寿来指导,这又是和大厂茶完全不同的传统。具体工艺细节我没有和当事人探讨,但是从我在茗寿堂的品鉴来看,的确是和当时大厂茶,以及现在普遍的加工工艺都有所不同,尤其是和99易昌等类似存期的易武茶比较,就更加明显。

还有一点,从一开始真醇雅就放弃大厂代工,大厂包装,而走了从头选料,自己找人加工,用自己包装的做法(绵纸包装为后加)。这个也是和之前的定制产品截然不同的。云海圆茶是请大厂代工,用空白包装或传统勐海七子饼包装,至于香港茶人定制产品就更是如此了。这一点看似无关紧要,却对未来其他品牌的创立至关重要。

真醇雅后转手香港陈国义处,包装留下陈国义的签名

关于存储转化,因为当时主流的观念没有喝新茶的习惯,云南大厂的青饼在香港也是要先入仓,台湾茶人更是从老茶开始的普洱茶品饮。所以这批茶也是希望能通过仓储带来转化,看效果究竟如何。

这个效果最终在2005年得出了一个结论,由《茶艺——普洱壶艺》杂志(当时最重要的普洱茶媒体)组织的“华山论茶”活动上,藏期9年的96真醇雅正式亮相了。关于这次活动,网上的传闻也大多不靠谱,说真醇雅一举拔得头筹,名满天下,实际上真实的情况有点复杂。

实际上这次评比共两场,真醇雅在他所在的这一组得分算最高的,但和真醇雅同场竞技的茶品,整体实力不强。由于年份不同,96真醇雅并没有和99绿大树、99易昌这种重量级的茶品竞技。


2005华山论茶活动中,真醇雅所在96组打分情况


2005华山论茶活动中

99绿大树和易昌号所在99组打分情况

另一场评比中,厚纸绿大树明显得分是更高的,易昌号精品(宋体)、草纸绿大树的得分也不低于真醇雅。而且评委周瑜的原话是:“(和另一组相比),这次(指真醇雅所在的这一组)的茶没有很出色的”,周瑜给厚纸绿大树(图中的易武正山野生茶)打出的分数是91分,而96真醇雅只有82分。客观的说,真醇雅吊打同期大厂茶是对的,但和稍晚的易武定制茶相比,并没有优势。

其实在我看来,真醇雅有多好喝这个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伙人知道他们想干什么,想用古树,想用易武的古树,做一款经典,希望做出来的茶越存越好,这和之前的大厂茶完全不同。干的效果如何不管,只要你目标是清晰的,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开始,一切经验都可以慢慢积累。而所谓的名山古树的传统,也正是从这里发端的。

4时代之潮

把九十年代末发端的这股热潮归于某个人或者某个团体,当然是欠妥当的,应该说是时代的潮流推到了这一步。而很多先驱者的名字更应该被后辈普洱茶人铭记。

其实早在1984年,易武老乡长张毅就试图恢复传统普洱茶工艺,当时找了老师傅高定光制作了传统工艺的元宝茶(七子饼),并参加了云南省科技产品展销会,但一饼也没卖出去。没办法,没有市场啊。让势单力孤的老乡长去教育市场,显然不现实,所以之后很长时间,易武也仍然只生产少量绿茶和红茶,处于被尚勇茶按在地上摩擦的状态。

为易武茶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张毅老乡长

大茶树和古树茶的概念也早已有之,否则不可能有1993年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的论证。早在1986年何仕华就在惠民区(今澜沧惠民乡,景迈山所在地区)政府召开的“三千会议”上提出要保护老茶树、老茶园,这种观念在当时可谓孤标先发。后来何老更是保护邦崴大茶树(据说当时差一点就砍了)并推动对邦崴大茶树的考察论证。何仕华也是最早定做山头古树的茶人之一,为推广景迈山茶做出极大贡献。

为保护古茶树做出突出贡献的何仕华先生

古树茶在学术层面正式定名,是在2002年景洪举办的第二次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由王郁风(曾在中茶管出口货源)正式提出的,他甚至在当时还提出了单株的概念,这个要过好多年才被市场意识到价值所在。

前面提到了,在96真醇雅之前,邓时海就已经定制了云海圆茶,之后更是有一大批易武原料为主的定制产品出现。比如从大渡岗茶厂出来的陈世怀创立昌泰茶行,用易武原料生产的“易昌号”(也是产量和存世量最大的同期茶品),还有台湾茶人庄荣洁委托叶柄怀收料定制的“99绿大树”(勐海茶厂压制),勐海福海茶厂的绿星星,后来张毅老乡长又创立顺时兴等等。

如果说谁是这一切背后最大的推手,既不是这些茶人,也不是专家学者,更不是趁势输入观念的台湾茶人。最大的推手是1993年统购统销政策全面取消,这是普洱茶市场化的关键一步。如果没有这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定制茶,没有定制茶,原料都是死的,怎么谈名山,怎么谈古树,那都是空中楼阁。

1993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至此作为一种完整的制度形态,统购统销最终结束。

市场的放开,才是这一切背后的暗流汹涌。市场需求和原料市场之间建立起供需关系,看不见的手开始发挥作用。云南丰富的古树茶资源不仅从此慢慢浮出水面,也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一个大家更愿意接受的表达方式,名山古树的新传统才有了可能。

而这一举国变局,其实都来源于一年之前(1992年),一位老人的一次“南方谈话”……

下期预告:从易武到班章,名山背后的味觉分化和原料博弈。

主要参考文献:

《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黄桂枢,《农业考古》,1992,02.

《论云南澜沧邦崴古茶树的发现考察论证及其文物价值与世界茶树原产地问题》,黄桂枢,《农业考古》,1993,04.

《越陈越香——普洱茶高品味的探讨》,邓时海,《农业考古》,1993.04.

《易武乡茶叶发展情况》,张毅,1995,(其中内容在1989即已完成)。

《普洱茶》,邓时海,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1998-2003新生普洱年鉴》,五行图书,2014

《普洱茶续》,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华山论茶》,《普洱壶艺》,2005.06,总第16期。

《驼铃再响起》,《普洱壶艺》,2005.05,总第14期。

《从混沌到澄明》,普洱杂志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

《普洱茶关键技术研究》,梁名志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22

来源:茗寿堂 明洲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