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存在

找到约14,049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不同年份、山头的普洱茶可以存在一起吗?

  不同年份、山头的普洱茶可以存在一起吗?

  “存新茶,喝老茶”,这已形成普洱茶品饮潮流的一大共识。很多普洱茶爱好者已知晓,普洱茶生茶和熟茶因制作工艺的不同,故茶性不同,滋味不同,口感不同,茶香也有的较大差别,因此,普洱茶生茶和熟茶在存储的时候要分开存放。那么,同是普洱生茶就可以放到同一罐子里存储吗?

  一、年份不同的生茶

  陈期相差不大的茶品可以存储在一个罐子里,但如果是陈期相差较大,一般来说年份相差超过10年的茶品,最好不要存储在同一个罐子里。

  但如果短期内不急于品饮,且出于长期存储考虑,可以将少量老陈茶与新茶一起存放,以利有益微生物进行“接种”,加速陈化。请注意,这一做法是在短期内不急于品饮,且出于长期存储考虑的前提下而言的,并且注意是少量!少量!少量!(重要的话说3遍)。

  二、香型不同的生茶

  茶叶本就是吸味性强的饮品,如果是香气类型相差较大的茶类最好不要存储在一起,以免使得香气混杂。

  存储时闻一闻茶品气味,香气相同、相近的可以存储在一块儿。

  如同是花香型的存储在一起,同是烟香型的存储在一起即可。注意:如果非要存在一起的话,可以整提存放,或者用纸盒将茶品包装起来,能相应程度的减少影响。

  三、原本仓储不同的生茶

  不同的存储环境造成普洱茶不同的转化滋味,这一点只要是喝过不同地域存储的普洱茶的茶友都不难理解。从微观角度来说,不同地域参与普洱茶转化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会有所不同,为了避免其相互影响普洱茶后期转化,所以原本仓储不同的普洱生茶最好也不要存在同一个罐子里。

  原本仓储不同的生茶,尽量分开存储,不要存在同一个罐子里,以免影响后期转化。

  普洱茶除了品饮,更大的乐趣就在于通过存茶见证时间的改变,多年后打开那一饼尘封在岁月中的老茶,其中滋味只有吾辈爱茶之人最能明了。(来源:普洱世家,图片来源:茶友网图库)


小喜年:“茶气”这玩意存在吗?


第一次听到别人说:“这个茶‘茶气’很足”的时候,我一脸黑人问号。

我当时在想:“茶气”这玩意儿真的存在吗?它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吗?

出于好奇,我找了些资料,打算一探究竟。

编辑

唐代卢仝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被后人称为《七碗茶诗》的那几句: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章五千卷。
四碗发冷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诗现在还被很多人引用,作为一首不可多得的茶诗被人们推崇。在邓时海先生的《普洱茶》一书中有关于这首诗的评价:“全诗的精华所在,是描述他喝过了七碗茶时,对‘茶气’所有的感受”。这首诗中体现的是喝这七碗茶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身体感受,被后人解读为“茶气”。

编辑

除了邓时海先生,还有很多人认为以上几句是全诗的精华,茶界“申时茶”的概念也是出自这首诗。

“申时茶”是指每天在申时(即下午15:00——17:00)用腹部呼吸的方法,在四十分钟内喝上七杯茶,遵循科学饮茶的原则,喝到身体通透、改善循环,达到有益身心的效果。

编辑

关于“茶气”,唐代项斯的《山行》一诗中写到:

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篱闻。

这里的“茗气”指的是煮茶时飘出来的茶香气,与前面所说卢仝的“茶气”不同。

编辑

明代许观的《赠张隐君》一诗中也写到:

茶气拂帘清草午,想应宾主正高谈。

明代程用宾的《茶录》一书中“煮汤”部分提到:

辨气者,若轻雾、若淡烟、若凝云、若布露,此萌汤气也;至氤氲贯盈,是为气熟,已上则老矣。

从语境中看,上面两位古人所描述的“茶气”应该也是煮茶时冒出来的茶香气,并不是体内的一种感受。

明代许次纾《茶疏》中写到:

来自山东者,乃蒙阴山石苔,全无茶气,但微甜耳。

这里的“全无茶气”说的是喝起来完全没有茶的滋味,所以这个“茶气”指的是茶味。

编辑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平时听到的“茶气”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说茶气是茶发出来的香气,有人说茶气是喝完茶后打的气嗝,也有人说茶气根本不存在,还有人说茶气是喝完茶后浑身发热的感觉。从以上的历史文献看来,这些说法都是有原由的,只是不同的人站的观点不一样而已。

编辑

有人会问:我们平时喝完热水也会感觉到发热,怎么喝茶感觉到身体发热就是“茶气”了?

很多人所说的“茶气”其实是茶汤中丰富的内含物质进入人体过程中,由于分解作用释放出的能量,会在胸腔或后背感到持续的热气,让体内慢慢变得通透。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持续的热气”,而喝完热水之后,热量散得很快,不像茶气那么持久。

编辑

再回到前面说到的卢仝的《七碗茶诗》,诗中说的不正是喝茶时茶气从产生到散去的过程吗?而这一个过程,喝了七碗茶,最后“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说明此时有了身体放松、清风袭来的感觉了。

还需要注意的一个点就是,茶汤必须在内含物质丰富的情况下被喝进去,身体才有可能能感觉到茶气,又由于每个人的体质、生活习惯不同,不同人对茶气的感觉也不同,所以有的人感觉不到茶气,也是很正常的。

编辑

最后,小喜年想说的是,要理性看待“茶气”,你信或不信,它都在那里,就看你能不能感觉得到。

如有不同见解,欢迎评论补充。

关注小喜年,给你分享更多茶知识~

本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出处。

喝一口茶就能迅速判断出山头出处?这样的神操作真的存在吗?

刚涉足普洱茶圈,常常能听到“普洱茶一寨一味、百山百味”的说法!慢慢的也形成了自己的茶友圈,谁手里有好茶,都要齐聚品饮一番。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品饮画面,茶友甲轻抿一口茶汤,喜上眉梢,啧了几声之后。

说出了自己的品饮体验:这茶香气高扬,蜜香浓郁,还伴有清幽的兰花香!

茶友乙呼呼入口,细细品饮,扬眉说:“这茶山野气韵强劲,细腻柔和中不乏筋骨感!众茶友纷纷端起茶杯想要喝出同样的感受!

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是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把一些茶的山头和出处喝出大概的,这些人多数是茶农、茶商、茶学专家或是喝遍百山百味的重度普洱茶痴

因为只有他们,有足够多的样品和时间来一一比对,对于普通茶客而言,即使对山头或是年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也少有机会去比对实践。

想要喝出山头茶

前提是了解对应茶区的风格特点

云南各大山头的古茶树都是在远离污染、远离大工业生产的深山密林中肆意而缓慢的生长。

茶树与茶树混生,夹杂着大量其它植物,林木、茶树、碧草共存,昆虫菌种相依,形成了一个完整、优越的生态系统。

古茶树为了维持生长,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无机物转化成种类繁多且复杂的有机物,缩聚成自身的一部分,成就了一山一韵,百山百味。

想要喝出山头茶,首先需要了解各个茶区茶品风格特点,可简单概括为“勐海苦、易武柔、临沧涩、思茅淡”

以易武茶为例,易武茶是标准的大叶种茶,具有茶香高扬、茶汤甜润、苦涩较轻、回甘较好、汤质细腻柔雅的口感特点。

香扬水柔虽然是易武茶的基本特点,但古茶树生长的环境不同,滋味又会有细微差别,单就香韵分布来说,就有花香带、蜜香带、原野香带、复合型香带之分!

易武花香带主要包括薄荷塘、草果地、哆依树、和凤凰窝等区域;易武蜜香带是以麻黑为中心点,向落水洞、荒田、曼秀等周边区域辐射。

易武原野香带以铜箐河和茶坪为主要区域;集齐花香带、蜜香带、原野香带的综合特征的还是茶王树

喝茶还是要回归品质

切勿一味追求山头背景

喝茶最终还是要回归口感、品质,诸如山头、年份……这些被市场热议的说法,

最多也就能为茶席间增加一些“盲猜、盲品”的乐趣,并不足以撑起一款好茶或是一位茶圈大神!

评审一款茶的综合素质还是要落实到茶品的外形、汤色、香气、口感(滋味)、叶底这五个维度,

辅之以科学全面的评审规则,才能全方位的将一款茶的底细摸透,品质高下立见!

同样,一位茶圈大神也需要对茶品的评审指标有着深刻的认识、丰富的实践、独立的感知!而不是一味靠绚烂华美的辞藻来堆砌!

所以说,喝茶,不要过分迷信山头、树龄,当下喝到的茶汤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轮到茶友丙了,不急不缓的举起刚倒好茶汤的茶杯,细细端详了一会儿,

再凑近闻了闻,整杯下肚,自信发言:“落水洞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树茶”

一桌茶友纷纷投来羡慕崇拜的眼神,只想拜这位茶友为师,进阶成普洱大师,叱咤茶圈!

喝一口茶就能迅速判断出山头出处?这样的神操作真的存在吗?特定视频解说如约而至!

广阔的普洱茶圈里

真的有一口定山头的神人吗

讲真,喝一口茶就能确定这款茶品的山头和出处是非常困难的,大致能喝对各大茶区风格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找到约13,71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3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