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出口茶叶需要什么

找到约600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想出口茶叶?那这份完整指南你得看!

2021年4月9日上午10:30,首趟满载着50柜,共1250吨四川夹江茶叶的出口专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踏上远行中亚的长途之旅。该趟班列是四川省历史上第一次茶叶专列开出国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在以茶马古道为代表的古丝绸之路上,茶叶不仅是重要的贸易商品,更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而如今,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布署:

茶叶如何出关?

需要哪些准备工作?

茶叶出口通关秘籍助你“通关”!

出口前企业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 申请出口茶叶原料种植场备案 ◆

◆ 出口茶叶原料种植场备案的申请条件是什么?

出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种植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者行业协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均可提出申请。申请备案的种植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有合法经营种植用地的证明文件;

土地相对固定连片,周围具有天然或者人工的隔离带(网) ,符合当地检验检疫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土地面积要求;

大气、土壤和灌溉用水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种植场及周边无影响种植原料质量安全的污染源;

有专门部门或者专人负责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有适宜的农业投入品存放场所,农业投入品符合中国或者进口国家(地区)有关法规要求;

有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应当包括组织机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疫情疫病监测制度、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制度、生产 和追溯记录制度等;

配置与生产规模相适应、具有植物保护基本知识的专职或者兼职植保员;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 出口茶叶原料种植场备案申请材料有哪些?

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场应当向所在地海关备案,申请人应当登录“行政相对人统一管理平台”进行网上申报(平台入口为:“互联网+海关” 或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并上传以下文件和证明材料,对其真实性负责:

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场备案申请表;

种植场平面图原件;

种植场的土壤和灌溉用水的检测报告复印件;

要求种植场建立的各项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原件(包括组织机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疫情疫病监测制度、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制度、生产和追溯记录制度等);

种植场负责人或者经营者身份证复印件;

种植场常用农业化学品清单原件;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温馨提示:

茶企完成备案后,可以登录“中国海关企业进出口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在“特定资质行政相对人名录”中查询,该名单与企业申办资质的系统自动关联,实现备案企业的实时更新。

◆ 申请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 ◆

茶企可以登录中国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系统,向企业所在地海关提出申请,网上填报《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申请表》即可。02

海关日常监管

◆ 海关对出口茶叶原料种植场的监督检查 ◆

种植场所在地海关负责对备案种植场实施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种植场及周围环境、土壤和灌溉用水等状况;

农业投入品管理和使用情况;

种植场病 虫害防治情况;

种植品种、面积以及采收、销售情况;

种植场的资质、植保员资质变更情况;

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运行情况;

种植场生产记录,包括出具原料供货证明文件等情况;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03

企业通关环节

◆ 企业报检 ◆

茶叶检验检疫依据包括:

出口茶叶应当符合进口国家(地区)的标准或者合同要求。进口国家(地区)无相关标准且合同未有要求的,应当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中国政府与输出(输入) 国家或地区政府签订的双边、多边检验检疫协议、议定书、备忘录等规定的检疫要求。

海关总署风险预警措施。

对外贸易合同、信用证中的检验要求。

其他中国法律法规和海关总署规定的检验检疫要求。

出口茶叶经检验检疫合格的,根据输入国家或地区的要求,海关按照有关规定签发检验检疫证书并生成电子底账数据号。

◆ 企业报关 ◆

茶叶一般申报税号09.02,企业需提供单证:茶叶出口商或其代理商凭电子底账数据号、合同、发票、装箱单等材料向海关申报。

◆ 海关查验 ◆

根据"查检合一”相关要求,产地/组货地海关对系统抽中需实施现场查验的货物,依据查验指令实施查验。出口茶叶现场查验一般应包括:感官检验、环境卫生、有害生物、规格、包装、数量、重量、标记及唛头、标签等。

感官检验

检查出口茶叶与申请信息是否相符,实施感官检验,并填写相关记录。

环境卫生

存放场地必须符合卫生要求,不得有活害虫、鼠类等有害生物的存在,出口茶叶应按品种、批次分别存放,不得相互混杂。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或其他易腐、易燃物品等。

规格、包装

核对规格是否与申报一致。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有无破损、渗漏、霉变、水渍或其它污染的痕迹,有无有害生物,有无与有毒有害物质混装等。

数量、重量

核对数重量是否与申报相符。

标记及唛头

出口茶叶的标记及唛头与申报是否相符。标记中应该注明品名、生产批号、生产日期、生产企业备案号、生产企业名称等内容。进口国家(地区)或者合同有特殊要求的,在保证产品可追溯的前提下,经海关同意,标注内容可适当调整。

04

货物放行

◆ 出口茶叶放行模式 ◆

审单放行、审单+查验放行、审单+查验+监督抽检放行模式:

审单放行

系统未布控的,按要求对申报信息及随附单证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予以放行。

审单+查验放行

系统布控“需查验”的,进行单证审核并实施现场查验,符合要求的,予以放行,并在系统中填写查验记录。

审单+查验+监督抽检放行

系统布控“需查验并送检”的,进行单证审核并实施现场查验及抽样送检,符合要求的,予以放行。出口生产企业提供召回承诺书,可采取“即报即放”(即抽样后予以放行,检测结果不合格,企业及时召回)的放行模式。

来源:12360海关热线,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我们在谈论茶叶标准化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本期主要内容:

·茶叶标准化的内涵是什么?

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

·国内外茶叶农残标准的区别

在茶叶国际贸易中, 农药残留作为必要的检测指标,是最高级别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之一,作为茶叶主要出口国,农残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茶叶出口、影响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对茶产业的意义

通过专题研究标准制定的相关过程,使我国的茶叶标准工作者更加熟悉国际标准的相关规则,在参与国际标准制订中占有主动权,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同时为我国今后标准的制、修订如何与国际接轨提供有力的借鉴作用。

在茶圈,关于茶叶到底该走标准化的路线,还是个性化的路线,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践行标准化的走工业化产业路线,赞成个性化的则强调茶的文化属性,讲究山头、古树、产区、讲制茶师傅...在这其中更承载着一份情感的温度。

但是仔细想想,当我们在探讨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到底是什么?

(1)是生产加工环节的标准化?(2)是种植采收环节的标准化?

(3)是产品品控(口感)标准化?

从中国茶行业的角度看,标准化与个性化,实际上是并不是非此即彼,更不是支持一方就要否定另一方,所谓标准化、工业化也只不过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才逐渐完善的概念。工业革命起初从根本上解决的是“效率和时间”的问题,在更短的时间里获取更高的产能,后来进阶为“效率+品控”等问题。本期茶也启示录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什么是茶叶的标准化,希望能够给你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01什么是茶叶标准化

对于茶叶标准化,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理解,先看看官方是如何定义标准和标准化的。

·什么是标准?GB/T 20000.1-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 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条目5.3中对“标准”描述为:

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文件。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先后以“指南”的形式给“标准”的定义作出统一规定:

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果。

·什么是标准化?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是: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简单说"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

茶叶标准体系

我国茶叶标准体系由国家标准体系 (茶叶)、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体系和 GH/T 1119— 2015《茶叶标准体系表》三个部分组成。

国家标准体系:

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制定, 包括体系类序号、体系类目代码、体系类目名称、分类编号、重点领域、TC 编号及名称、专业部、业务指导单位、ICS、 中标分类等内容;如下图所示:

国家标准体系(茶叶)框架表

《茶叶标准体系表》是将我国茶叶的国家标准和供销合作行业标准 (不包括茶叶机械标准),按其内在联系以一定的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包括已有的标准、正在制定(尚未发布) 的标准和预计未来将要制订的国家和供销合作行业茶叶标准,是一种指导性的技术文件,是编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依据,并将随着我国茶叶行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充实。目前茶叶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有 109 项, 基本涵盖茶产业领域的重要基础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等。

标准体系表的第一层为茶通用(包括基础、质量、方法、物流等)标准,第二层为各茶类标准,第三层为再加工茶类标准,如下图所示:

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体系框架图

·茶叶标准化的特点

· 专一性

茶叶标准只适用于茶叶领域的某个品类具体茶叶产品, 对非茶类或类似产品无效。因此制定茶叶标准应在明确常规技术要求的前提下, 强调所指茶叶产品的独特风味, 如特定地域、独特工艺、突出的品质特征和内含物成分等。

· 科学性

茶叶产品标准的编制是以生产企业执行的生产工艺、主要设备、原料来源、管理水平和产品的特征、特性为依据, 适当考虑设备改造、工艺革新等因素。当设备、工艺和原料来源有较大改变, 直接影响到产品特征特性时, 应及时对标准进行修订。

· 法规性

茶叶标准要求对茶叶产品及相关的方法、基础标准作出明确的统一的规定,不可有任何含糊不清的解释。标准不仅有感官审评等质的规定,还要有详细的理化指标指标、安全指标等量的规定,不仅对内容要有规定,有时对形式和对其生效的范围也要作出规定。没有明确的规定,就不称其为标准。同时,标准一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并要求强制实施,它就是一项技术法规。茶叶强制性标准,是政府执法部门的技术依据。

· 季节性

茶产品与工业产品的最大差异是季节性差异,我国茶叶的生产季节主要是春茶、夏茶和秋茶,茶叶的生产受天气、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同时,茶产品露天生产环境的难控性与工业产品室内生产环境的可控性,决定了茶叶标准化的实施比工业标准化的实施相对复杂与困难。

· 区域性

我国的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省份,茶叶的生产受季节与地域影响非常大,各个地方的茶叶品种又有所差异,根据茶叶的适制性,不同的茶树品种适合做不同类型的茶叶,茶叶标准的制订一定要考虑到地域性这一特点。

02

我国茶叶标准化的发展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前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中国茶叶已行销欧、美、亚、非、澳五大洲,成为我国外贸的重头商品。部分经营者为谋取暴利,兴起了掺杂使假之风。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各进口国纷纷立法,禁止掺杂假茶输入。为此,爱国茶人力荐建立茶叶检验机构,维护商品的信誉。最终于1915年,在浙江温州地区成立了永嘉茶叶检验处,制定地方性法律条文作为检验依据,这是我国茶叶标准的雏形。

1929年,当时的实业部在上海、汉口分别成立了商品检验局,并同时着手制订茶叶检验标准。

1931年,国民政府实业部基于出口检验之需要,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茶叶标准。全文仅六条,百余字。对各类茶的品质、水分、灰分和包装作了笼统的规定。

1932年至1937年, 实业部先后五次组织修订茶叶标准, 不断充实内容。1936年对茶叶采摘、制造、贮藏和卫生条款增加了限制,1937年对着色茶和不合格茶规定了取缔办法。抗日战争时期, 各省分别办理出口茶叶检验。其检验标准由各省自定, 内容差异很大,浙江、江西、福建、安徽都各有一套标准。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茶叶外销受阻,茶叶检验亦告暂停。

1947年, 实业部再次组织修订茶叶标准, 以加强产品检验, 拯救在战争中日趋衰落的茶叶生产。这部标准对统一全国茶叶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构成。我国是一个多茶类国家, 茶叶生产区域跨度大, 茶叶管理部门多。我国现行的茶叶标准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最初以实物样为基准,按茶叶初制、精制的不同加工工艺和内销、外销及边销等不同销售市场分为毛茶标准样、 加工标准样和贸易标准样三类。

1950年3月,新中国贸易部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商品检验会议,制定了《茶叶出口检验暂行标准》和《茶叶产地检验暂行办法》,恢复了由于战争而中断的茶叶检验,并增设了检验机构。

20 世纪 80 年代,国家和地方等有关部门逐步发布、 实施了各类茶叶标准。 2008 年 3 月,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茶叶标准体系,更好地推动茶叶标准化工作。 经过各部门几十年来在标准化方面的工作,我国现已初步建立了茶叶标准体系

截至 2021 年 7 月中旬,涉茶现行有效行业标准230余项,行业领域涉及农业(NY)、供销合作(GH)、轻工 (QB)、出入境检验检疫 (SN)、机械 (JB)、国内贸易 (SB) 等,其中涉茶农业行业标准64项、供销合作行业标准44项、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38项、机械行业标准20项、轻工行业标准10项、国内贸易行业标准14项

· 毛茶标准样

毛茶标准样又称毛茶收购实物标准样, 是对样评茶、评定毛茶等级及价格的实物依据,即作为收购毛茶的质量标准,90 年代以前,国家主管茶叶收购的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90 年代以后,由于茶叶市场放开,国家茶叶主管部门不再统一下达毛茶标准样的制订及换配计划, 改由行业主管部门下达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任务, 将部分毛茶产品按照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列入国家、行业标准的管理规范中。

· 加工标准样

加工标准样,又称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是对毛茶再加工时按照外销、内销、边销成品茶标准茶样进行对样加工,使产品质量规范化的实物依据,也是成品茶交接验收的主要依据,加工标准样茶有绿茶、红茶、 乌龙茶、压制茶等

· 贸易标准样

贸易标准样指对外贸易标准样, 是国际茶叶 贸易中成交计价和货物交接的实物依据。我国茶 72 叶的贸易标准样于 1954 年开始建立,首先从大宗 出口绿茶着手建立等级标准茶号, 接着建立外销 工夫红茶、小种红茶、乌龙茶、白茶等的等级标准 样茶,至 1962 年初步达到了贸易标准样规格化和 标准化的要求。

目前我国出口茶叶以散装茶叶和小包装茶叶为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商品规范 申报目录》(2019 年版), 进出口茶叶 (海关编码 [HS 编码]0902)主要分为绿茶(未发酵茶)、红茶 (已发酵)和半发酵茶三大类,分别执行相应标准。在实际贸易中, 进出口茶按照最相近的原则归属 到未发酵类、已发酵类或半发酵类商品中。如白茶 由于是轻发酵茶,一般归属在绿茶(未发酵)类

茶叶质量安全标准

作为世界上主要的茶叶生产、消费和贸易国, 保证茶叶的质量安全对我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1982 年 6 月 1 日实施的 GBn 144—81《绿茶、红茶卫生标准》是我国最早的茶叶 卫生安全标准,规定了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在理 化指标中对铅、 六六六和滴滴涕做了限量要求。

2005 年 1 月颁布并实 施 GB 2763—200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 药最大残留限量》和 GB 2762—2005《食品安全国 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对茶叶的农药残留 限量和污染物限量做了进一步要求。

2009 年国家颁布实施了《食品安全法》,明确 要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现行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 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我国与茶叶及相关制品有关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共有 13 项, 包括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污染物限量、标签、卫生规范、检测方法等,这是我 国茶叶质量安全监督抽检的重要依据。

目前,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市场 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的 GB 2763—2019 《食 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已 于 2020 年 2 月 15 日正式实施, 涉及茶叶的农残限量指标增加到了 65 项。

03

茶叶标准的分类

世界各国标准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不尽统一。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并参照国际上最普遍使用的标准分类方法,我国标准分类如下:

(1)按标准的约束力划分。我国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2) 按标准制定的主体划分。从世界范围来看,标准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与企业标准;各层次之间有一定的依从关系和内在联系,形成一个覆盖全国又层次分明的标准体系。对需要在全国范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的,应当制定国家标准,一般表示为GB或GB/T。

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技术要求的,可以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如农业部标准表示为NY. 对既没有国家标准,又没有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技术要求的,可以制定地方标准,一般表示为DB或DB/T。

企业生产的产品既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又没有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一般表示QB。对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的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要求。

(3)按标准对象的基本属性划分。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4)按标准信息载体划分。标准分为标准文件(文字形式)和标准样品(实物形式)。标准文件的作用主要是提出要求或作出规定,作为某一领域的共同准则;标准样品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实物,作为质量检验鉴定的对比依据,作为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的依据,以及作为判断测试数据准确性和精确度的依据。

企业标准有以下几种:

(1)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的企业产品标准;

(2)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进步,制定的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

(3)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选择或补充的标准;

(4)工艺、工装、半成品和方法标准;

(5)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 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确定起草企业标准

在起草一个标准前,企业要充分的调研,一方面制定的标准不能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相抵触,另一方面标准制定要符合企业的生产实际,这样标准的制定既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又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 根据企业产品特点制定企业标准 我国的大部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企业制定的标准应根据本企业的生产实际及产品的特点来制定。起草企业标准时,应参照国内外同类产品相关标准,并结合自身的特性来拟定。制定出来的标准应在生产实际中加以检验并不断地加以修订,形成最终确认的文本,并在国家相关质检部门备案后生效,这些将作为企业今后生产的依据以及产品质量仲裁中作为有力的证据参考。

· 根据企业产品实际情况准确表述企业标准化

企业在制定产品标准时,可以考虑制定能达到较高质量要求的技术指标,企业标准一般是严于或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不同类的茶产品,其技术指标要求也不一样,有时也不能盲目追求过高的指标,这样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不同的产品应有其科学合理的指标,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产品标准要进行科学而又准确的表述。

04

国内外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比对在全球进出口贸易中,关税壁垒在贸易保护中的作用逐渐体现出其局限性,而作为非关税壁垒之一的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受重视。发达国家以保护本国资源和环境为由采取了一系列绿色贸易壁垒措施限制了我国茶叶出口,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被极大削弱,导致我国茶叶出口成本增加,这对我国茶叶进入国际市场造成了严重压力,抑制了我国茶叶出口的增长速度,阻碍了我国茶叶企业对国外市场的拓展。

中国与主要国家或地区茶叶农残标准情况对比

· 中国与欧盟以欧盟为例,2014—2018年欧盟对我国茶叶(不含茶饮料)出口通报农药残留超标累计135批次, 我国成为欧盟茶叶出口通报的主要来源国,农药残留超标成为被通报的首要因素。

我国在 GB 276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和 GB 2763.1—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百草枯等43 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对茶叶的农残指标进行规定。

欧盟相关主要技术法规有:《关于加强进口饲料和非动物源性食品官方控制水平法规》[(EC)No 669/2009] 《动植物源性食品及饲料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的管理规定》[(EC)No 396/2005]。欧盟网站查询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欧盟已制定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指标3万多项,其中针对茶叶的陆续增长至 486项,数量是我国茶叶农残限量指标的7.5倍。 欧盟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严格的茶叶农药MRLS标准。

中国与欧盟共有指标42 项(中国指标有“六六六”1 项,欧盟指标为“α-六六六”和“β- 六六六”2 项,本研究以中国名称为准,因此计为共有指标1 项)。在共有指标中,欧盟更严格的有26 项,中国更严格的有8 项,相同的有8 项详见下表;中国与欧盟共有指标比较结果

近年来对我国输欧茶叶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蒽醌、唑虫酰胺、呋虫胺、高氯酸盐等农药。其中蒽醌我国尚未制定其限量标准, 唑虫酰胺、呋虫胺已于GB2763—2019中新增限量标准,并于2020年2月实施。

同时欧盟规定,未制定MRLs的农业化学品限量检出限标准一律为 0.01mg/kg。

· 中国与日本日本也是世界上对茶叶农残限量最严格的国家之一,日本主要在《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基本法》和《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中对茶叶农残限量做出规定,涉及的农业化学品残留。

使用的农药 MRLs 标准是《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PLS),于2006年5月29日正式实施,涉及800多种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等,制定了最大残留限量指标5万多种, 其中涉及茶叶的检测项目有255项,数量是我国茶叶农残限量指标的4倍。

对于未制定MRLs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过 0.01mg/kg。

中日相比,中国独有指标有19 项,日本独有指标192 项。共有指标31 项。在共有指标中,中国更严格的有18 项,日本更严格的有5 项,相同的8 项。

中国与日本共有指标比较结果

目前,我国茶叶出口日本主要通报项目是氟虫腈,日本对氟虫腈(0.002mg/kg)的检测很严格,我国虽规定氟虫腈在茶叶上禁用,但尚未制定限量标准。

· 中国与摩洛哥摩洛哥是我国绿茶的最大出口国。

2019年7月1日,摩洛哥国家食品安全 局(ONSSA)开始对自我国进口的茶叶实施新的农药MRLs标准,涉及47种农药MRLs, 基本参照 CAC、欧盟标准。

摩洛哥规定 我国未准许用于茶叶的农药,一律按0.01mg/kg或定量检出限(LOQ) 实行。

摩洛哥27项农药的MRLs指标严于我国,如丁醚脲严 500倍,啶虫脒严 200倍,苯醚甲环唑严 200倍。

· 中国与美国美国的茶叶农残标准总体来说比我国宽松,规定了茶叶中 36种农药的MRLs。

美国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化学农药:滴滴涕、毒死蜱、乙硫磷、氰戊菊酯、林丹、甲巯咪唑、丙溴磷、四氯杀螨砜、三唑醇、三唑磷、三氯杀螨醇、硫丹、溴虫腈。

我国和美国都有MRLs要求的农药有14种 ,其中两国农药MRLs标准相同的仅有草甘膦( 速溶茶除外) 和乙螨唑。

美国的甲氰菊酯和喹螨醚MRLs 标准比我国严格,其余相同农药的MRLs 标准均比我国更宽松。

· 中国与CACCAC标准简介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是FAO和 WHO共同建立的协调各成员国食品法规、技术标准的唯一政府间国际机构,我国为CAC成员国。

根据CAC官方网站提供的在线数据库,有关茶叶的农药MRLs共有24种,与我国共有项目19项。

限量值相同项目:硫丹、氯菊酯、噻螨酮、茚虫威、乙螨唑、百草枯、毒死蜱、丙溴磷、氟虫脲

我国尚无限量标准:杀扑磷、炔螨特、氟苯虫酰胺、螺甲螨酯、唑螨酯

国内外茶叶农残限量指标存在较大差异,这与茶叶生产及流通方式、农药登记与使用等具体实际有关,不同国家和组织基于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贸易调控等多种原因,制定最符合自身需求的标准。

05

茶叶标准化的意义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茶叶行业仍将处于规模不断扩展、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的上升通道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伴随市场的需求而继续人们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一个严格的标准来控制茶叶生产,实施茶叶标准化,茶叶的质量和安全卫生等级才能有所保障。

“目前我国茶行业面临的几大问题有:产销失衡、生产劳动力成本持续走高、茶叶品质不稳定及卫生安全隐患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通过科学科技手段来解决。”

· 对于茶园来说,茶园的标准化建设需要一整套的标准化规范。首先是茶树品种管理, 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良品种。其次是茶园的环境管理、水和肥料的管理、茶树栽培管理、病虫害及农药使用的管理(当前, 茶树的病虫害要尽量采用生物防治, 农药的使用要注意采用高效低毒、允许在茶树上使用的农药, 严禁使用国家禁止在茶树 上使用的农药)等。最后还应有鲜叶采摘、保管和运输的管理等,这也是源头的标准化。

· 对茶企来说,茶叶属植物性产品, 其品质的色、香、味、形与当地的茶树品种、气候、水土等环境以及鲜叶加工的技术条件等特点密切相关。由此形成茶叶产品批量小、批次多的特点,确立标准化的生产工艺流程。茶叶加工生产的标准化, 除应有标准化的厂房、标准化的生产设备外, 确立标准化的生产工艺流程非常重要。标准化的生产工艺流程不仅能确保茶叶在加工过程中 的卫生安全, 有效防止外来污染物的侵入; 同时能提高效率, 使不同批次的原料通过特定的加工工艺 形成色、香、味、形一致的、品质稳定的茶叶产品。

一款茶产品如果能够通过科学规模化的种植加工,通过提高效率和产能的方式把控成本的同时保证品质和安全的情况下具备稳定口感和品质,这样的产品流通起来才能惠及每一个消费者以及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经营者。

标准化的意义:安全+成本+好喝

面对茶叶的跨境进出口贸易市场,提高中国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的茶叶标准化体系,从而消除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

茶叶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甚至智能化是为了让整个行业越走越远,与被创造出的山头、古树、小产区概念并冲突,一个良性的产业体系是允许百花齐放的,个性化和标准化相辅相成共生更能促进茶产业整体的长久繁荣。

来源:茶也加速器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刘仲华:中国茶高质量发展需要哪些科技突破

5月21日,在第二个“国际茶日”到来之际,作为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重点活动之一的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第十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众多茶界专家学者、政府主管部门、茶业从业人员共聚一堂,以“机遇·使命·担当”为主题,从一片“绿叶子”出发,描绘未来茶业新天地。

为分享会议的精彩内容,“中国农业农村市场信息”特推出系列稿件,将与会嘉宾的观点摘编刊发。

刘仲华:中国茶高质量发展需要哪些科技突破

我国现有4747万亩茶园,已经占了全世界50%的产量。世界每两杯茶,就有一杯来自中国。尽管我国在全球的茶园面积第一、产量第一,但还有很多挖潜的空间。2016—2018年,我国连续三年的平均单产排全球倒数第一,什么原因?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因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茶叶发展模式是以发展名优茶作为主旋律。而名优茶主要采摘单芽、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而后面相对成熟的鲜叶原料很多都没有被采下来。我国茶园的生物产量利用,如果跟土耳其相比,还有3倍的空间可以增长。未来,我们要控制茶园面积增长速度,把4700多万亩茶园中的茶叶内涵发展好,这才是高质量发展。

六大茶类协同发展发展形成了中国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今天,不少行业人士总觉得把绿茶份额降下来,好像就成功了。错,应该是绿茶和其他五大茶类协同发展,形成各自的特色,这样的中国茶才有更好的价值和效益空间。

出口方面,我国目前出口数量在世界上排第二。如何在未来几年真正实现数量、单价、金额同步提升,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贸易国?我们有六大茶类,但海关统计的HS编码只有五大类。2020年海关对出口茶叶的HS编码进行了调整,把黑茶类列出来了,但是取消了普洱茶的HS编码,普洱茶熟茶归到黑茶类,普洱茶生茶归到绿茶类,至今,黄茶、白茶都还没有单独的HS编码。未来,期盼让每一种茶类都有独立的海关编码,还有再加工茶,希望也能够形成独立的海关编码,几大茶类齐头并进,就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这也需要通过科技的力量,让政府在决策时给更多的发展空间。

进口方面。我们要努力地让中国茶走向世界,也欢迎世界的好茶走进中国。只不过在这里给国人一个提醒,印度红碎茶3.4美元/千克,品质非常好,真正符合“浓、强、鲜”的品质特征,与中国红碎茶的第一套样品质相当。中国的红碎茶分四套样:即云南及海南、广东的一部分是一套样,广东、海南的大部分区域及贵州、广西的小部分区域属于二套样。广西、贵州和四川大部分地区属于第三套样的主产区,其他地方如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都是四套样地区。我们今天要对国际市场出口红茶,在做好红茶内销市场的同时,要思考如何在国际市场贸易量最大的红茶类里面做文章。云南红茶品质绝对一流,应该在做好普洱茶的同时,把云南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的文章做好。云南完全有机会进军国际红茶市场,形成独特的品质和价格竞争力。

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第一大瓶颈,供过于求已经出现;第二大问题,劳动力成本攀高,产品价格没有竞争力,换句话说性价比,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市场,我们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出口规模增长与茶叶产量、内销规模的增长不对称;夏秋茶资源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把中国茶做到产量规模全球第一,价格、效益也要做到世界第一,茶园单位面积上的效益也要做到世界第一。这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下面从六个角度诠释怎么样形成科技领域的突破。

1.突破茶树品种选育周期太长的瓶颈。中国是茶树起源中心,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茶树基因库。依托强大的资源库,过去选育了很多高产、优质、高抗的优良品种,但很多品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什么原因?因为茶树品种选育成功一般需要30年左右。茶树是一种高多酚的多年生植物,它的常规育种周期太长,需要几代人努力才能成功选育一个优良品种。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来缩短茶树育种周期,以及把基因工程技术真正融入到茶树育种中,解决茶树新品种推出太慢的问题。今天,通过分子辅助标记技术可以精准确定表观性状,提前确定新品种的特性。

但是,我们在茶树分子育种中遇到了瓶颈问题,即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到今天为止,全世界都没有突破。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是开展茶树转基因育种和茶树基因编辑取得成功必须突破的技术瓶颈。大部分一年生作物的转基因育种已经取得成功,但茶树分子育种技术突破的进展偏慢。

2.突破优质鲜叶机械采摘与茶园管理机械化的瓶颈。今天的茶叶采摘主要是靠手工,但机械化采摘才是真正的未来方向。机械采摘、机械加工替代今天的手工采摘、手工加工,是名优茶价格降低的必由之路。现在,很多传统机械领域的专家在与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跨界协作,期盼解决优质茶鲜叶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采摘问题。不管怎么说,中高档名优茶必须逐步推行机采机制,才能可持续发展。

另外,由于缺少劳动力,除了采摘,茶园管理作业(包括中耕、施肥、除草)也必须实现机械化。我国缺少像日本一样精细化、小型化的茶园作业机械。在日本,即使很陡的山坡,都有机械化作业手段,这也是茶叶机械要跨界融合实现突破的重点。因为,中国未来20年都会一直存在劳动力紧缺问题。4700多万亩茶园今天还有一部分没有做到精耕细作,必须呼唤机械化手段的问世。

3.突破茶树营养精准调控技术瓶颈。今天大家都知道如何施肥、养护茶树,但把茶园土壤微生物特性和茶树根系微生物对养分吸收转化的规律摸清楚,才是真正精准施肥的科学支撑。如何把茶树营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茶农可以掌握的技术,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天在推行水肥一体化、精准营养、养分精准调控,但要真正做到土壤和茶树养分精准调控还有一段距离。茶树营养精准调控可以节约肥料用量,维护茶树养分均衡,确保茶叶品质更加完美,质量稳定性也会更好。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还有很多技术细节需要突破。

4.突破茶树倒春寒逆境防御修复技术瓶颈。茶树大多数在南方种植,早春气候不稳定,春茶开采前期,环境温度变化幅度大,很可能一下子从25度降到5度甚至更低,茶树生长突然收到抑制,茶叶品质则一落千丈。倒春寒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但是抵御倒春寒低温胁迫的机制确实深奥的科学问题。亟待研究茶树遇到冷害经受低温胁迫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前采用预防监控手段,确保倒春寒对产量和品质的负面影响控制到极致这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瓶颈问题。我国的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了部分积极进展,能够从茶树一部分的代谢指标预判茶树抵御倒春寒的能力。

5.突破茶叶智能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瓶颈。大师手工制作的名优茶品质固然不错,但大师手工制茶很难保证每一批产品稳定一致,只有通过机械化、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才能做到每批茶叶品质稳定如一。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给你下一个大单,你可以做到心中不慌。所以,名优茶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是中国茶叶发展的必然趋势。

今天,名优绿茶在推进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面走在前列,但是,其他茶类关键工序技术参数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准调控技术还没有做到产业化。

比如说,红茶发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生化过程,我们必须精准调控发酵的温度、氧气、水分、时间参数。过去说的看茶做茶都是手工制茶。如何用智能化的自动发酵机确保每一片红茶发酵均匀、品质稳定,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突破。

还有黄茶,现在开发了黄茶的自动闷黄机,已经迈出了一大步,湖南岳阳研发的自动闷黄机有效解决了手工制茶闷黄品质不稳定的瓶颈问题。

今天,黑茶在加工自动化,甚至智能化方面发展很快,很多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实现关键工艺技术参数的智能化精准控制。

茉莉花茶目前拥有150亿元的产业规模,但是传统茉莉花茶窨制造成优质资源浪费很大,劳动强度大,加工时间长,加工品质不稳定。如何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精准调控窨花工艺技术参数,让每一朵茉莉鲜花都在最佳环境中释放清新优雅的香气,这是我们团队在做的创新研究,颠覆式的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创制了新派花茶产品。我们希望茉莉花茶的创新技术可以普及到中国大部分的花茶加工企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茶业非常关注茶叶精制,但今天由于名优茶的快速发展,把精制技术搁置了,甚至遗忘了。未来,我们要通过现代茶叶精制新技术、新装备,在机采机制的大背景下,获得茶叶理想的外形品质,把各种恶性杂质完全去掉,产品规格清晰。所以说,机采、机制加精制,才能让茶叶生产成本真正大幅度降低。

6.突破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技术瓶颈。我国4700多万亩茶园,还有40%以上的夏秋茶资源没有被很好利用,这部分资源需要作为深加工、出口茶和原料相对成熟的黑茶、乌龙茶的原料加工利用。深加工第一阶段是茶的提取物或功能成分,这个部分中国已经做到了世界规模最大。但是这还不够,我们一定要通过现代茶与健康的研究成果,把茶的提取物应用到大健康产业的功能性终端产品中,形成高倍增值的深加工产品。

茶叶的健康属性,可以通过深加工产业得到深度演绎和延伸。六大茶类由于原料不同、工艺不同、有效成分不同,所以在同一功能下的健康属性表现是有差异的。

我们要研究探明六大茶类在同一功能下的三个科学问题:什么东西有效?怎样有效?谁最有效?因而为六大茶类精准定位它的功能属性。同时,把六大茶类活性成分分离出来,延伸应用到大健康产业中。

所以,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要基于茶与健康研究成果把茶延伸到大健康产业中。过去,我国茶叶深加工的提取物产品主要是作为美国、日本、欧洲发达国家的健康产品原料。现在,随着我们国力的强大,民族品牌的崛起,国民对健康的诉求和对健康产品方便、高雅、时尚的要求,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在国内市场大发展的机会来了。

我们要把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做到极致,就是把茶叶原料1块钱通过深加工的两次升级变成最后的80—100元,这样,中国茶叶的规模和效益成倍式成长才有机会。

目前,我国利用25万吨左右的中低档茶,约25亿人民币的原茶价值,打造了1500亿左右的茶叶深加工产业。如果我们持续创新,再增加深加工利用茶叶25万吨,中国茶产业规模将再增加1500亿以上,这样才是迭代式的发展,才是中国产业规模效益突破的发展趋势。

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突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农村部主导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都在协同创新,共同推进三大创新:一是基础理论创新。没有基础,走不深、走不远,基础研究成果将引领中国茶叶未来发展趋势;二是技术创新。没有技术的突破,产品出不来,理论研究成果不能够落地,产业竞争力不足。三是产品创新。茶叶是一个消耗品、生活必需品,最后以产品面向广大消费者,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多元化的产品创新,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消费诉求。

未来中国茶叶的发展趋势如何,我总结几句话:

1.茶园生产与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茶树品种优异化,茶树栽培的生态化,茶树植保绿色化,茶园耕作机械化,鲜采摘机械化,茶园管理信息化,全产业链标准化,这是茶叶生产端的必然发展方向。

2.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端的发展趋势。在吸取传统加工技术精髓的同时,要努力朝着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任何时候,我都坚持一句话,没有标准化、机械化,就没有现代中国的大茶业。中国是大国小农,中国茶叶也是茶叶大国小茶农,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否则在国际大循环里,在国内市场中提升茶产品的性价比就有难度。

3.茶叶新产品研发的发展趋势。要在提高茶叶色香味品质基础上,不断实现方便化、功能化、高雅化、时尚化。我们不能把喝茶变得太难,不能把年轻人拒之圈外。今天喜茶、奈雪、茶颜悦色等新茶饮风生水起,传统茶企看不懂,是因为传统企业没有按照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去开发传统茶产品。

按照这些方向坚持走下去,中国茶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在科技文化的融合协同推进下,中国茶产业一定会越来越辉煌!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市场信息(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上的讲话整理)

找到约584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