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种植茶叶茶叶

找到约21,500条结果 (用时 0.039 秒)

中国茶叶检验发展概述

  

▲安徽黄山茶园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资源极为丰富。作为全球最大产茶国家之一,2020年,我国茶叶年产量达298.6万吨;茶叶种植面积已达316.5万公顷,占全球茶叶种植总面积的62.1%。随着市场的逐步扩大,茶叶在生产销售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茶叶检验作为鉴定其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研究它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概述了我国茶叶检验的发展历程,以期对今后的茶叶检验工作提供借鉴。

01
茶叶检验概况

茶叶检验及质量安全事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茶叶检验,从茶叶成为商品那时起就已开始。中国茶叶检验,自唐宋至今,手段越来越多,对茶叶的质量要求也是千变万化。

茶叶检验包括物理检验和化学检验。物理检验是指采用物理方法来检测茶叶品质的一种手段,一般包括感官检验、粉末碎茶含量检验、茶叶包装检验、茶叶夹杂物检验等;化学检验主要是茶叶内含成分的检验(水分、灰分、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香气等)、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

茶叶检验贯穿茶叶的栽种、加工、贸易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维护茶叶品质和保证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茶叶生产和贸易中,茶叶检验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根据安全标准推荐的检测方法,按照标准规定的定量限,对茶叶中农残、重金属等安全指标进行检验,可以规范生产加工中农药的使用;通过感官、理化成分检验能够评定茶叶的优劣,保证茶叶在贸易中的品质,促进国内外良好的贸易关系。

02
中国茶叶检验的平缓发展

1、我国茶叶检验的萌芽时期

在古代,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茶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政府重视茶叶贸易中的假茶问题,对于假茶有明确的律法及处罚。

唐朝建中元年,政府开始对茶叶征税;太和九年始行榷茶制,但私茶盛行对政府的税收造成一定损失,也给榷茶制的施行带来挑战,故政府颁布禁止私茶的律法。宋朝出现了制作及售卖假茶的现象,政府加强对假茶的管制。例如,元丰时期实施水磨茶法;建隆时期,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中记载了首条针对贩卖假茶的律法,此后政府又颁布打击制造假茶的条例。

2、我国茶叶检验的初步发展时期

假茶的出现与泛滥跟政府政策和商品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明代茶法最重视茶马贸易,对川陕地区的茶叶贩运立法管控极严,造成不同地区茶价悬殊,因此诱发私茶的泛滥;明初所立茶叶律法,大多与打击私茶贩运相关,针对假茶的立法至弘治以后方才出现;弘治时期,朝官上数道奏议,论及禁异省私茶、假茶等事项;嘉靖朝清理茶法,将弘治时期的奏议刊布通行。清朝道光以后,中国与外国建立贸易往来关系,茶叶贸易成为重要的一项,但其可观的利润也促使假茶的肆虐。综上,各朝代针对假茶虽设置了茶叶相关律法,但这些律法零散且不成体系。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不法商贩为扩大利润,大量售卖着色茶、回笼茶和劣质茶叶等掺假茶。英国在18世纪禁止茶叶掺假条例的基础上,于1869年颁布了第一个由议会通过的《食品与饮品掺假法》,中国被迫在与印度等国的竞争中发展茶叶出口检验。1871年,在汉口活动的茶叶六帮自发筹建汉口茶业公所。1890年,张之洞于汉口先行创办茶叶公栈,“既便查色样掺杂之弊”。1896年,户部在以陈炽《振兴商务条陈》的基础上颁行茶照、设立茶政局和茶叶公所。对比中央政府,浙江、福建、台湾等地方政府更有作为,其律令皆侧重处罚力度和没收处理方式,如福州地方政府对贩卖窝屯伪劣茶等行为采取管理惩治行动,“经迭次被获章焚毁从重惩办奸徒,稍知敛迹,南台税厘统局,已出示严禁,如有造作贩卖及窝屯等事,立即照律治罪”。1900年,南台税厘统局发布公告重申禁止伪劣茶,并告知商户严禁制售,同时以奖励形式鼓励民众检举告发制售伪劣茶者。此前茶叶检验仅作为一项茶叶出口的程序存在,且多以有经验的茶师品尝为主,并无详细规定客观的检验方法和标准。直至1905年,清政府颁行《茶叶改良章程》,对茶叶种植与生产的各个程序做出了规定,以保证茶叶的卫生与品质。

从总体趋势来看,这段时期茶叶检验的发展缓慢,仅涉及茶叶掺假问题,而无其他检验标准。

03
中国茶叶检验的曲折发展

1、茶叶检验的快速发展时期

1911年,为推动社会经济复苏与秩序建立,政府开始设置机构并制定标准,对出口茶叶进行检验,有效改善了中国茶叶贸易在国内外市场中的声誉和经济地位。1914年,农商部部长张骞拟定《拟具整理茶叶办法并检查条例呈》和《茶叶检查条例》,奠基了中国茶叶检验制度的基础。1915年浙江温州设立了第一个由茶商自发组织的地方性检验试点——永嘉茶叶检验处,作为中国地方性出口茶叶检验工作的开始。1923年台湾总督府设立茶叶检验所,是中国正式办理茶叶出口检验的标志。

1931年,中央实业部批准了第一个由官方制定并实施的出口茶叶检验条例——《出口茶叶检验规程》,条例中设置了茶叶出口的各项标准及检验程序,其中规定绿茶暂以平水夏茶八号珠为最低标准;红茶暂以湖南次红为最低标准;其他各种茶,香味相当即可。水分以8.5%为合格,灰分以5%~7%为合格。随后,上海、汉口两地商检局相继根据实业部后续发布的《茶叶检验实施细则》实施检验,这标志着全国性茶叶出口检验的开始。1932年茶叶检验标准更加详细,主要对不同茶类的水分做出了不同规定,更加切合实际。1933~1935年间茶叶检验标准大致与1932年类似。1935年实业部公布了《商品检验局茶叶检验施行细则》,扩大了不合格茶叶的范围,对人为因素造成的茶叶品质的破坏进行限制。1936年上海、汉口商检局对茶叶检验标准条例重新厘定。1937年的茶叶检验标准在茶叶品质最低标准、取缔着色茶等方面都进一步完善,颁布了《经济部商品检验局茶叶检验实施细则》和《着色茶叶取缔办法》。至此,茶叶检测体系初具雏形,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

1936年,全国经济委员会召开全国茶叶技术会议,提议实行茶叶产地检验,颁布《实业部茶叶产地检验规程》10条。1937年茶叶产地检验监理处于上海设立,并在浙江、安徽、江西设立产地检验办事处。同年,广州商检局在福州、厦门设立商检处,并在福鼎设立办事处。但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茶叶产地检验及出口检验工作受阻,于1938年改由各省办理。

2、茶叶检验的低靡时期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茶叶外销受阻,茶叶检验告停,茶叶产区各自为政,矛盾混乱。抗战结束后,各地商品检验局逐渐恢复,出口检验亦由出口检验局办理;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茶叶出口萎靡不振。解放后又遭帝国主义封锁,茶叶出口更加困难,夹缝中求生存,茶叶检验发展缓慢。

3、茶叶检验的复苏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1950年,中央贸易部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商品检政会议,制订了全国统一的出口茶叶检验暂行标准,决定恢复茶叶产地检验,并拟订《茶叶产地检验暂行办法》。由此,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茶叶检验工作开始复苏。1951年,上海商品检验局举办全国茶检业务集训,统一技术人员的评检、检验技术和操作规程。1952年,我国决定禁绝着色茶叶。1954年,中国茶业公司福建省公司和福州商检处厦门联合召开会议,规定红茶、绿茶、乌龙茶以及花茶的出口检验标准。

自1950年制订出口茶叶检验暂行标准以来,外贸部先后于1952、1955、1960年对其进行修订。1955年,将适用茶类删去砖茶,增列花茶类和白茶类。1962年,《输出茶叶检验暂行标准》正式施行,成为建国以来较为全面的一部茶叶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的水分、灰分、粉末含量指标及包装要求。1963年外贸部商检局召开茶叶检验工作会议,主要对某些特种化验项目的检验方法进行明确规定。1964年,对外贸易部将乌龙茶、花茶增列为法定检验的出口商品。

自1950年恢复茶叶产地检验,贸易部商检局发布《茶叶产地检验暂行办法》以来,贸易部商检局在核定实施产地检验的地区分别设立工作站。如上海商检局先后在浙江、安徽、福建等主要产茶省分别设立工作站、驻厂小组和驻厂员;汉口商检局在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设立工作站或驻厂检验小组。此时,产地检验工作主要由商检局设立的检验机构负责,检验项目以输出检验规定为准,但茶叶粉末、水分两项比原标准提高10%。1958年,对外贸易部将茶叶产地检验工作移交给各省茶叶公司和各地茶厂自行办理,部分商品检验局将出口茶叶原始检验工作移交给口岸公司办理。

建国后,茶叶检验工作总体发展平稳。

04
中国茶叶检验的蓬勃发展

1、茶叶检验相关机构及政策的完善

改革开放初期,茶叶检验工作围绕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现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各地方商检局等机构展开。1980年,出口茶叶原始检验工作再次改由各口岸商检局自行办理。1981年对外贸易部和国家商检总局下达《部暂行标准——茶叶》(WMB48—81)及《出口茶叶取样、检验皙行技术规程》,对出口茶的茶类、等级划分、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均作出具体规定。同时,国家商检总局下达《出口茶叶检验工作试行细则》,加强茶检工作的科学管理。自此,各地在国家商检总局的领导下对出口茶叶展开了有条不紊的检验工作,为完善我国茶叶检验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全国茶叶检验工作的开展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提高其约束性、操作性和公认性,对外贸易部和国家商检局在1987年至1990年组织召开多次全国茶检工作会议及专家座谈会,对出口茶叶感官审评评分方法标准及《部暂行标准—茶叶》执行情况、卫生注册等问题进行讨论。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标志着我国商检工作进入了法制管理的新阶段,茶叶检验同样受此法律的管理,成为由国家强制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1988年,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现更名为国家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隶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成立,是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资质认定的唯一法定的国家茶叶检验机构,并于1998年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能出具得到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成员国相关机构承认的检验报告。

1998年,中国商品检验局、中国卫生检疫局、中国动植物检疫局三个机构合并组建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筹并细化各项茶叶进出口检验工作。次年,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召开全国进出口茶叶检验检疫监管工作会议,对进出口茶叶检验监督管理办法、进出口茶叶残留物质检验监管计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2000年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监管司召开出口茶叶农残检测工作专家组会议,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出口茶叶卫生检验监督管理的通知》及有关文件。

21世纪初期,茶叶产地检验及生产许可证审查制度和机构进一步完善。2001年,农业部正式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制度,并于2002年和2003年相继颁布了“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的农业行业标准及检验要求。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于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自次年起施行。同时,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糖果制品、茶叶等13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的通知》,决定自2005年起对茶叶等13类食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并逐年完善细则内容,提高各地茶叶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中的门槛。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对出口茶叶种植基地实行检验检疫备案管理的通知》,规定茶叶的原料必须直接来自于在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种植基地,对输入欧盟、日本的茶叶自2006年起生效,对其他出口茶叶自2008年起生效。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详细规定了26项茶叶产品质量检验项目。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2012年,浙江、湖南、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同发布《进出口茶叶检验规程》,规定进出口茶叶抽样、检验和检验结果的判定规则及处置,并沿用至今。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不再保留国家质检总局,茶叶检验工作自此明确划分为以下三块内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要承担茶叶抽检、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茶叶生产许可审查等工作;海关总署主要负责出入境卫生检疫和出入境动植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等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茶叶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2021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十四五”时期,将通过六大举措力促茶产业健康发展,其中包括强化引导、监管服务,严格市场准入等措施。

综上,中国茶叶检验已建成全方位、全覆盖、全参与的机构及政策体系,对中国茶叶内外贸易蓬勃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2、茶叶理化检验指标及方法的更新

茶叶理化指标检测手段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不断更新。从国家标准层面演变,1983年,上海进出口商业检验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研究联合制定13项茶叶理化检测方法标准,于1987年开始实施。该标准主要包括茶叶取样、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水分、水浸出物、总灰分、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水不溶性灰分碱度、酸不溶性灰分、粗纤维、粉末和碎茶含量、咖啡碱、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等测定。其中理化成分的测定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快速更新,例如水分的测定方法在1983年仅规定一种测定方法,即103℃±2℃恒重法(仲裁法);2002年,国家标准《茶水分测定》更新,将茶叶烘干时间由6h改为4h;2013年,在2002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20℃烘干法(快速法)作为茶叶中水分测定的第二种方法。2016年,《茶水分测定》并入GB500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规定茶叶中水分测定的方法有四种,分别为直接干燥法、减压干燥法、蒸馏法和卡尔·费休法。1987年,茶叶中咖啡碱、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等理化成分测定标准首次发布。其中,咖啡碱的测定方法在2002年修订,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法,随后在2013年完善,拓宽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茶多酚的测定方法标准先后在2002年、2008年、2018年修订,其中2008年修订变化最大,将茶多酚总量的测定方法由酒石酸亚铁法修改为福林酚比色法,增加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儿茶素含量的方法。茶叶中氨基酸的测定标准自1987年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方法发布,曾先后在2002年、2013年对其标准格式及内容加以完善。

商检出口标准的变化,1986年,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发布出口茶叶抽样、粉末、碎茶含量等11项进出口茶叶理化检验方法标准,于1987年开始实施。其中进出口茶叶抽样方法、茶叶包装检验和茶叶重量鉴定等标准现行有效,水分、总灰分、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等相关标准于2017年被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替代。

为满足国内外茶叶市场的发展需求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高标准,茶叶中多酚类物质、氨基酸类物质组分分析的测定方法应运而生。目前常用的检测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的方法如下:咖啡碱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光光度法、近红外光谱法、波层扫描法等;茶多酚的测定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电化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质谱法、色谱分析法等;儿茶素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茚三酮比色法,测定氨基酸组分的方法有柱后衍生离子交换色谱法、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ACCQTag法、毛细管电泳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等。

总体而言,茶叶中理化指标的检测方法不断完善,并朝着更准确、快速、高效、简便的方向发展。

3、茶叶检验标准的健全(包括判定标准和方法标准)

1979年,中央卫生部下达全国食品卫生科研规划增加茶叶卫生标准制定研究项目的任务,至此开启新中国后茶叶卫生标准的建设。1981年制定GHn144—1981《绿茶、红茶卫生标准》,经修订于1988年发布GB9679—1988《茶叶卫生标准》。此次修订取消了重金属砷的检测项目,将其并入GB9674—1988《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标准。1988年,我国率先提出以茶汤中残留量作为“有效风险量”的概念,于2016年在第48届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会议上获得通过。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农药残留是茶叶质量安全中最受关注的检测项目,其次是重金属。早在1972年,政府即下令禁止茶园使用六六六、滴滴涕;1984年,我国停止生产、销售、使用六六六、滴滴涕,开启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禁用。90年代,我国规定在茶树上禁止使用的农药达20多种。至2020年,我国禁止在茶树中使用的农药和化学品多达59种。加入WTO后,我国对茶叶中农药检测要求不断提高,2005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3中涉及茶叶的农残限量仅9项,经2012年、2014年、2016年、2019年、2021年五次修订,最新版GB2763—2021涉及茶叶的农残种类高达106种。目前,我国农残限量标准已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茶叶农残检测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采用薄层层析法分析亚胺硫磷、乐果等有机磷农药。上世纪80年代,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是农残分析的主流技术,主要用于检测茶园中广泛使用的有机氯农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自进入21世纪以来,色谱-质谱串联技术成为茶叶农药残留监测、残留行为与风险评估研究的主要手段。现阶段,茶叶农残检测技术相对完善,针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的GB23200.113—2018提供了植物源性食品中208种农残的检测方法,而GB23200.13—2016和GB23200.121—2021都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茶叶中44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基础上再次补充,且共同适用。目前,茶叶中农残速测技术主要包括ELISA法、基于量子点横向流动免疫分析法、离子迁移谱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

2005年,随着GB9679—1988《茶叶卫生标准》的废止,茶叶重金属指标并入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该标准取消了对铜含量的要求,并对重金属铅的指标进行适当放宽,新增了稀土限量指标。其后又在2017年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取消了茶叶中稀土的限量指标。目前涉及到茶叶重金属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主要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农业部标准NY659—2003《茶叶中铬、镉、汞、砷及氯化物限量》及NY/T288—2018《绿色食品茶叶》,涉及的重金属限量分别为铅5.0mg/kg、铬5.0mg/kg、镉1.0mg/kg、汞0.3mg/kg、砷2.0mg/kg。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于1985年首发,经1996年和2003年两次修订,规定茶叶中砷、铅、铜的测定方法参照食品中的测定方法进行。2008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进出口行业标准《进出口茶叶中铅、砷、镉、铜、铁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规定了茶叶中以上重金属含量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方法,该标准于2017年并入GB5009.26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多元素的测定》,规定了食品中多元素测定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2013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GB/T30376—2013《茶叶中铁、锰、铜、锌、钙、镁、钾、钠、磷、硫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该标准规定了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茶叶中铁、锰、铜等10种重金属的含量。目前,比较常用的重金属前处理法是微波消解法,也有研究采用酸提取法、悬浮液直接进样法、超声辅助液相微萃取法等。重金属的检测方式主要有原子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液相色谱法、电化学法、试纸法、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术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等。

在茶叶安全监督管理中,食品添加剂的非法添加和使用不当受到高度重视。在2001年农业标准NY5017—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中规定,各类无公害茶叶不得添加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和香味物质。按照GB275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茶叶生产不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添加非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因此,使用铅铬绿、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亮蓝等着色剂或其他工业染料等加工茶叶均属违法。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国家茶叶监督抽检检验细则中对茶叶中的外加色素(着色剂)的检测方法采用GB5009.3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目前,检测茶叶中添加剂的方法主要是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样品的前处理,即合成着色剂的提取、净化,二是上机分析和测定。

与食品添加剂相同,20世纪80年代对茶叶中微生物的检验大多参考食品检测标准,如GB/T4789.2—198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计数》、GB/T4789.3—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杆菌测定》和GB/T5009.1—1996《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总则》。2001年,农业部发布NY/T456—2001《茉莉花茶》,规定茉莉花茶中大肠杆菌菌群数不得超过500MPN/100g(mL)。2004年农业部发布标准NY5244—2004《无公害食品茶叶》,规定茶叶中检测的大肠杆菌菌群数不得超过300MPN/100g(mL)。2008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GB/T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规定茶叶中检测的大肠杆菌菌群数不得超过300MPN/100g(mL),同时要求不得检测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而对于黑茶品质特征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有益菌落,如茯砖中的冠突散囊菌,也有相关标准规定其最低含量。201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GB/T9833.3—2013《紧压茶第3部分:茯砖茶》,要求茯砖中检测出的冠突散囊菌含量不得低于20×104CFU/g。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涉及微生物的指标主要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致病菌等,对于不同食品其指标限量值不同。国家标准中检测茶叶微生物的方法主要有GB478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4789.1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等。

总体来说,我国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由一开始的单项检测逐步向高通量分析方向发展,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指标向多农残、高效率的方向不断完善;我国重金属检测起步较晚,目前的检测还比较依赖高精密仪器,未来应该考虑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式。另外,微生物检测项目和方法逐步增加,同时对有益和有害菌落的含量分别进行了限制,未来需从增菌培养、快速检测技术和设备等方面持续加强对食品的微生物检验。

05
展望

茶叶检验旨在更好地发展生产和促进贸易,它对鉴定茶叶品质好坏和提高茶叶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茶叶检验在发展过程中,从早期的零散、无体系发展到如今的较为完善的茶叶检验体系。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茶叶的检验手段必将更为简便易行、先进可靠,向着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不断迈进。

作者简介:

安琪

安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茶叶审评与品质调控,先后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绿茶新鲜度的风味感官表征及化学基础研究)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导师简介:

戴前颖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级评茶师,考评员,安徽茶产业体系专家,主要从事茶叶感官审评与品质调控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基金2项、安徽省重大攻关项目1项、安徽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安徽省质量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1项、安徽省质量工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项目1项,主持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2项;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973项目、星火计划项目等,参与制定了国家标准2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并获授权4项。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2年第2期文章《中国茶叶检验发展概述》,页码:56-62,作者:安琪,张莹,肖明霁,邱桐,陈颖琦,张沥元,王悦悦,戴前颖*。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2-2023年中国茶叶产业发展及消费者洞察行业报告

报告导读

iiMedia Research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茶叶产量已达到318万吨,同比增长8.5%。在茶叶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中国茶叶行业市场规模也保持连年增长态势,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2910.3亿元,预计2022年可达到3210亿元。根据调研数据,近五成中国消费者每天喝茶,喝茶保健养生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消费者对于茶叶品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未来能够得到市场更多认可的,将会是在茶叶品质上反复打磨的茶叶厂商。此外,消费者的需求多样,未来的行业格局将会是多品牌共同发展的状态。因而品牌需要找准定位,并且在定位之中争取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目录

一、中国茶叶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1.中国茶叶分类介绍

2.中国基本茶类介绍

3.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政策背景分析

4.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经济背景分析(一)

5.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经济背景分析(二)

6.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经济背景分析(三)

7.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社会背景分析(一)

8.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社会背景分析(二)

9.中国茶叶行业商情舆情监测分析

10.2017-2027年中国茶叶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二、中国茶叶行业产业链分析

1.中国茶叶产业链结构

2.中国茶叶产业链分析:原料生产环节

(1)2010-2021年中国茶叶产量数据分析

(2)2021年中国主要产茶省茶园种植面积分析

(3)2021年中国茶叶百强县名单TOP10

(4)茶叶百强县案例一:河南信阳县(一)

(5)茶叶百强县案例一:河南信阳县(二)

(6)茶叶百强县案例二:贵州湄潭县(一)

(7)茶叶百强县案例二:贵州湄潭县(二)

(8)茶叶百强县案例三:福建武夷山市(一)

(9)茶叶百强县案例三:福建武夷山市(二)

3.中国茶叶产业链分析:加工制作环节

(1)2021年中国干毛茶总产量

(2)2021年中国主要产茶省份干毛茶产值

(3)2020-2021年中国不同茶叶种类产量数据分析

(4)2019-2022年中国茶叶出厂价格指数

4.中国茶叶产业链分析:销售环节

(1)2013-2021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量数据

(2)2022年中国春茶成交价格

(3)2021年中国不同茶叶种类销量数据

(4)2017-2023年中国茶叶线上市场规模及预测

(5)2016-2021年中国茶叶进口量及进口额分析

(6)2020H1-2021年中国茶类进口比例对比分析

(7)2021年中国茶叶进口国家TOP5

(8)2001-2021年9月中国茶叶出口数量分析

(9)2021年中国茶叶出口种类及出口国家/地区TOP10

三、中国茶叶礼盒市场发展背景分析

1.中国茶叶礼盒市场发展背景:经济

2.中国茶叶礼盒市场发展背景:社会

3.2017-2023年中国茶叶礼盒市场规模

4.茶叶礼盒市场供给

5.茶叶礼盒行业图谱

四、中国茶叶消费行为调研分析

1.中国茶叶消费者画像

2.中国消费者喝茶频率

3.中国消费者喝茶的主要原因

4.中国消费者了解茶叶资讯的渠道

5.中国消费者选购茶叶的渠道

6.中国消费者喝茶的主要场景和场所

7.中国消费者喜好的茶叶品类

8.中国消费者喜好的茶叶形态

9.中国消费者选购茶叶时的考虑因素

10.中国消费者单次购买茶叶的消费金额

五、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

1.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茶里(企业概况)

2.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茶里(产品矩阵)

3.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茶里(礼盒系列)

4.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茶里(供应链能力)

5.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茶里(核心竞争力)

6.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茶里(营销渠道)

7.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大益茶(企业概况)

8.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大益茶(旗下品牌)

9.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大益茶(销售渠道)

10.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大益茶(销售数据)

11.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大益茶(舆情数据)

12.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天福茗茶(企业概况)

13.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天福茗茶(财务状况)

14.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天福茗茶(主营业务)

15.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天福茗茶(专利研发)

16.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天福茗茶(舆情数据)

17.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天福茗茶(面临风险)

18.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中茶(企业概况)

19.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中茶(旗下品牌)

20.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中茶(财务状况)

21.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中茶(舆情数据)

22.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中茶(业务分布)

23.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澜沧古茶(企业概况)

24.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澜沧古茶(财务状况)

25.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澜沧古茶(产品线一)

26.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澜沧古茶(产品线二)

27.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澜沧古茶(生产流程)

28.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澜沧古茶(面临风险)

29.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八马茶业(企业概况)

30.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八马茶业(产品矩阵)

31.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八马茶业(发展布局)

32.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八马茶业(财务状况)

33.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八马茶业(主营业务)

34.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八马茶业(销售模式)

35.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八马茶业(面临风险)

六、中国茶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2022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趋势(一)

2.2022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趋势(二)

图表

图表1:2014-2021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网络零售占社会总零售额占比

图表2:2003年Q1-2022年Q1中国茶叶生产价值指数(当期值)

图表3:2005年1月-2022年4月中国茶叶现货价格走势

图表4:2013年Q1-2022年Q1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

图表5:1990-2021年中国人口结构

图表6:2022年“茶叶”主题词云

图表7:“茶叶”网络口碑

图表8:2017-2027年中国茶叶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图表9:2010-2021年中国茶叶产量及增长率

图表10:2021年中国茶园总面积

图表11:2021年中国茶园可采摘面积

图表12:2021年中国茶叶百强县TOP10

图表13:2022年河南省信阳县浉河区茶叶种植面积及产值

图表14:贵州湄潭县茶叶种植面积及产值

图表15:2022年福建武夷山市产茶情况

图表16:2021年中国干毛茶总产量

图表17:2019年中国各主要产茶省干毛茶产量

图表18:2021年中国主要产茶省份毛干茶产值TOP10

图表19:2021年中国干毛茶总产值

图表20:2020年中国六大茶类产量占比

图表21:2021年中国六大茶类产量占比

图表22:2019年1月-2022年4月中国精制茶加工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

图表23:2022年中国春茶采摘指数

图表24:2013-2021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量及增幅

图表25:2021年不同茶叶种类销量占比

图表26:2018-2019年不同茶叶种类销量

图表27:2017-2023年中国茶叶线上市场规模及预测

图表28:2016-2021年中国茶叶进口量和进口额

图表29:2020H1-2021年中国茶类进口量对比

图表30:2021年中国进口茶叶前五国家

图表31:2001年1月-2021年9月中国茶叶月度出口数量

图表32:2021年中国不同茶叶种类出口数量占比

图表33:2021年中国茶叶主要出口国家/地区

图表34:2016-2021年全国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表35:2018-2024年中国礼物经济市场规模及预测

图表36:2017-2023年中国茶叶礼盒市场规模及预测

图表37:2022年中国茶叶消费者画像

图表38:2022年中国消费者喝茶频率

图表39:2022年中国消费者喝茶原因TOP4

图表40:2022年中国消费者茶叶资讯了解渠道TOP3

图表41:2022年中国消费者选购茶叶的渠道

图表42:2022年中国消费者喝茶的主要场景

图表43:2022年中国消费者喝茶的主要场所

图表44:2022年中国消费者自饮时偏好的茶叶品类

图表45:2022年中国消费者送礼时偏好的茶叶品类

图表46:2022年中国消费者偏好的茶叶形态

图表47:2022年中国消费者选购茶叶时的考虑因素

图表48:2022年中国消费者单次购买茶叶的消费金额

图表49:2022年中国消费者收到茶叶礼盒的情况

图表50:2022年中国消费者偏好的茶叶礼盒包装

图表51:2022年中国消费者对茶叶礼盒的满意度

图表52:2022年中国消费者关于茶叶礼盒可提升方向感知

图表53:2022年中国消费者对于网购茶叶的看法

图表54:2022年中国消费者购买茶叶时期待获得的服务

图表55:大益茶发展历程

图表56:大益集团旗下品牌

图表57:大益茶销售渠道分布

图表58:2015-2020年大益茶“双11”销售额

图表59:2021年天猫“双11”茶叶品牌销售额TOP10

图表60:2022年“大益茶”主题词云

图表61:2022年“大益茶”网络口碑

图表62:2017-2021年天福茗茶营收情况

图表63:2020-2021年天福茗茶主营业务构成

图表64:2012-2021年天福茗茶专利发布数量

图表65:截至2022年7月天福茗茶各项专利及著作类型分布

图表66:2022年天福茗茶地域消费指数分布

图表67:2022年天福茗茶网络口碑

图表68:中茶旗下品牌

图表69:2017-2020年H1中茶总收入及净利润

图表70:2022年“中茶”主题词云

图表71:2022年“中茶”网络口碑

图表72:2022年中茶主营业务区域构成

图表73:2019-2021年澜沧古茶总营收及毛利润

图表74:2019-2021年澜沧古茶净利润及净利率

图表75:1966产品线主要产品系列

图表76:1966产品线2021年营收情况

图表77:茶妈妈产品线主要产品系列

图表78:2019-2021年茶妈妈产品线营收情况

图表79:八马茶业发展布局

图表80:2019-2021年八马茶业营业收入及利润

图表81:2020-2021年八马茶业主营业务构成

图表82:2019-2021年八马茶业各类销售模式收入情况

图表83:2018-2021年八马茶业负面舆情事件

本报告研究涉及企业/案例

茶里,大益茶,天福茗茶,中茶,澜沧古茶,八马茶业

核心观点

市场规模:茶叶产量不断增加,线上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茶叶产量已达到318万吨,比2020年增长24.8万吨,同比增长8.5%。在茶叶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中国茶叶行业市场规模也保持连年增长态势,增幅基本维持在8到11个百分点之间,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2910.3亿元,预计2022年可达到3210亿元。

市场洞察:近五成消费者每天喝茶,喝茶保健养生观念深入人心

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超过九成的中国消费者有喝茶的经历,保持每天喝茶习惯的消费者占47.5%,茶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刚需。随着健康养生观念的加深,63.3%受访消费者表示会选择喝茶来达到保健的目的。此外,喝茶场景多元化,兼具休闲、社交和商务等场景。

发展趋势:行业多品牌共同发展,提升茶叶品质是争夺消费者的关键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化,茶品市场入局者开始探索行业品类细分化的市场需求,不断打造新场景、新产品、新需求,未来的行业格局将会是多品牌共同发展的状态。此外,中国消费者对于茶叶品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未来能够得到市场更多认可的,将会是在茶叶品质上反复打磨的茶叶厂商。

以下为报告内容节选:

中国茶叶分类介绍

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经济背景分析(一)

数据显示,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导致出现波动以外,2014至2021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网络零售占社会总零售额占比总体双双呈现上涨趋势。尽管2021年网络零售占比略有下降,但降幅甚微。在直播电商的火爆发展下,网上零售模式在疫情期间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企业数字化的程度,并加快和加深线上渠道的业务布局。

2017-2027年中国茶叶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中国茶叶行业市场规模保持连年增长态势,增幅基本维持在8到11个百分点之间,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2910.3亿元,预计2022年可突破3000亿元,达到3210.0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产茶国和茶叶消费市场,茶叶行业未来将保持长期平稳向好发展的趋势。

2010-2021年中国茶叶产量数据分析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茶叶产量已达到318.0万吨,比2020年增长24.8万吨,同比增长8.5%。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茶叶与茶园种植面积关联性强,受到茶园面积增加影响,2021年茶叶生产的增长率较高。总体而言,茶叶生产情况相对稳定,保持持续增长状态。

2021年中国不同茶叶种类销量数据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六大茶类销量中,绿茶内销量130.92万吨,占总销量的56.9%;红茶内销33.88万吨,占总销量的14.9%;黑茶内销34.41万吨,占总销量的14.7%;乌龙茶内销22.79万吨,占总销量的9.9%;白茶内销7.05万吨,占总销量的3.1%;黄茶内销1.14万吨,占总销量的0.5%。相比2018年与2019年,2021年六大茶叶销量均实现了增长。

2017-2023年中国茶叶线上市场规模及预测

疫情期间,直播带货成为各行业进行营销的新模式,农产品也借助直播的东风开启线上营销模式,并取得较佳的成效。其中,茶企也在“直播热”的助力下不断加码线上营销,2021年中国茶叶的线上市场规模达到298亿元,同比增长12.5%,预计2023年可达358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未来,短视频、直播等线上营销将会成为茶企常态化的营销方式。

2017-2023年中国茶叶礼盒市场规模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茶叶礼盒市场规模达到418.4亿元,2022年预计达到468.3亿元。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275.9亿元,到2020年的374.1亿元,年均保持了超过10%的增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礼物市场规模逐渐庞大,国人对茶叶礼盒的消费也将逐渐增长。

茶叶礼盒行业图谱

中国消费者喝茶频率

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超过九成的中国消费者有喝茶的经历,保持每天喝茶习惯的消费者占47.5%,一周喝茶两三次的消费者占43.8%。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我国饮茶文化从古流传至今,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渗透,国人饮茶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加之当代人对于健康养生的需求不断上升,饮茶愉悦身心、滋养身体的益处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并选择饮茶。

中国消费者喝茶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63.3%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喝茶的主要原因是保健养生,61.3%的消费者表示喝茶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而出于休闲放松和提神而喝茶的消费者分别占比59.0%和31.6%。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喝茶已经逐渐成为不少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除了用一种茶叶冲泡而成的传统茶饮之外,现在也流行着由茶叶混合其它原料制成的风味茶饮,不同原料发挥着不同的功效,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中国消费者了解茶叶资讯的渠道

数据显示,2022年有51.3%的中国消费者通过网络信息的推送来了解茶叶相关资讯,此外还有部分消费者是通过主动搜索以及亲朋好友之间的传播来了解茶叶知识。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能较为轻易地在网络上找到不少茶叶的相关资料。并且,考虑到实际上每个人对于茶叶的需求和爱好都各有不同,亲朋好友之间对于不同茶叶的体验分享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中国消费者喜好的茶叶品类

调查显示,2022年中国消费者在自饮时最喜爱的茶叶是绿茶(50.7%)和红茶(50.5%),其次是普洱茶(45.4%),此外,花茶和白茶也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送礼时,中国消费者最偏好的茶叶则是普洱茶(64.2%),其次是红茶(40.1%)。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生产绿茶的产地极为广泛,价格较低,且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故受到消费者偏爱。而普洱茶的品饮门槛相对较高,极具收藏和饮用价值,是送礼时的更优之选。

中国消费者选购茶叶时的考虑因素

调查显示,2022年中国消费者在选购自饮茶叶时最看重茶叶气味(66.5%),在选购送礼茶叶时最看重茶叶产地(62.7%)。相比之下,消费者对茶叶包装的注重程度则较低,在用于自饮和送礼时分别占比12.8%和29.9%。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消费者对茶叶品质越来越看重,而对茶叶品质的判断主要可从气味、产地中参见一二。此外,当前产品重包装轻质量的现象屡有出现,消费者对包装的考量程度有所降低。

中国消费者单次购买茶叶的消费金额

调研数据显示,为了自饮而购买茶叶的消费者会更注重茶叶的性价比,消费100-200元的消费者占比最高,为36.5%。而以送礼为目的消费者会购买价格更高的茶叶,37.5%的消费者选择了200-400元的茶叶,20.0%的消费者选择了400-600元的茶叶。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茶叶市场价格分化较为明显,散装茶叶价格较为大众化,礼盒装的茶叶更适合送礼,价格普遍较高。

中国消费者偏好的茶叶礼盒包装

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消费者最喜爱金属包装的茶叶礼盒,占比43.3%,其次是纸盒包装,占比29.9%。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相比陶瓷包装的易碎特点,金属包装和纸盒包装的礼盒在保持美观的同时更坚稳牢固,可避免送礼时出现礼品破碎的尴尬场景。

中国消费者对于网购茶叶的看法

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超七成中国消费者认为通过电商渠道购买茶叶时,存在卖家过多、鱼龙混杂,导致质量难辨的困扰;还有近五成消费者认为电商渠道没有实体店的选购体验感,服务不专业。但也有部分消费者认为网购茶叶种类齐全、产品丰富。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电商渠道无法直观看到要购买的产品品相,会给茶叶选购造成一定的困难。对消费者而言,通过电商渠道购买茶叶应选择品牌旗舰店或信誉度较高的店铺,在保证所购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能获得较好的售后服务。

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天福茗茶(主营业务)

天福集团的主要产品为茶叶、茶食品及茶具,并通过自有、第三方零售门市及专卖点的全国性网络出售这些产品。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天福集团茶叶、茶具、茶食品的营业收入都达到总营收的九成以上。2021年茶叶营收为13.98亿元,占比为72.6%,同比2020年有所增加,茶食品和茶具营收分别为2.48亿元和1.98亿元,占比并未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天福茗茶(面临风险)

风险一:消费增长动力转移

大众茶叶消费已成为主流,在茶行业转型发展中,其增长动力和发展机会已经逐渐从一二线城市转移到市场空白区域和发展空间更大的三四线城市。

天福茗茶需要加大下沉市场的开拓扶持力度,提供配套支持,进行区域化深耕,通过团购、客户订制、直播等方式搭建私域流量池,将品牌覆盖到更多三四线城市。

风险二:渠道渗透力有待提高

茶产品触达消费者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多样,尤其在受到疫情影响后,茶叶消费者习惯于在线上接触产品、了解品牌。天福茗茶过去对于线下销售渠道的投入较大,而当前的消费习惯对天福产品的线上展示能力、线上销售渠道渗透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福茗茶需对传统茶叶消费进行线上线下多场景融合,在运营上加强电商平台推广,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建立宣传销售矩阵,在消费欲望层面实现更有效的覆盖,形成消费惯性。

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中茶(财务状况)

近年中茶着手营销布局海内外茶叶市场,同步覆盖传统线下渠道、线上电商渠道。而随着茶叶市场的稳步扩张,中茶的产能及渠道也随之铺排,公司业务规模迅速增长。数据显示,中茶股份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12.3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6.3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5.11%。2020年上半年中茶营收7.7亿元,净利润为0.8亿元,公司盈利能力较为稳定。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业务增长主要是因为茶叶市场扩张及中茶品牌“国饮中茶”受到市场认可,而该品牌接下来仍将是中茶战略发展聚焦点。

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竞争情报案例:中茶(舆情数据)

数据显示,在2022年1月5日至7月5日的舆情监测区间内,中茶的主题词多与“印级”“六堡茶”“普洱茶”“紧压茶”等有关。中茶的网络口碑值为50.1,舆论评价偏正面。2018年,梧州六堡茶厂开始投产,先进生产技术带动着中茶的六堡茶茶叶品质提升,实现六堡茶量价齐升。中茶窖藏六堡茶传承了六堡茶的传统工艺“窖藏”,远销东南亚、日本、港澳台等地区,是海外闻名的侨销茶,网络口碑较好。

2022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趋势(一)

“直播热”助力茶叶销售,线上营销将成为常态化

疫情期间,直播带货成为各行业进行营销的新模式,农产品也借助直播的东风开启线上营销模式,并取得较佳的成效。其中,茶企也在“直播热”的助力下不断加码线上营销,2021年中国茶叶的线上市场规模达到298亿元。未来,短视频、直播等线上营销将会成为茶企常态化的营销方式。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完备的成熟品牌将占据更大优势。

行业品类细分化,形成多品牌共同发展格局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化,茶品市场入局者开始探索行业品类细分化的市场需求,不断打造新场景、新产品、新需求。当前传统茶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新兴的消费习惯让新晋茶企可以不断探索新的茶叶细分需求市场,形成自己的特色。此外,消费者的需求多样,未来的行业格局将会是多品牌共同发展的状态。因而品牌需要找准定位,并且在定位之中争取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2022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趋势(二)

消费者对于茶叶品质有更高期待

调研数据显示,有61.4%的消费者希望提升茶叶礼盒的茶叶品质,而对于包装设计只有约33.7%的消费者期待改善。目前部分茶叶礼盒商家将重心放在包装外观上,忽略了茶叶的品质,中国茶文化影响广且深远,中国消费者对于茶叶品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未来能够得到市场更多认可的将会是在茶叶品质上反复打磨的茶叶厂商。

行业产品细分化,新品类不断涌现

为了创造新的消费点,茶叶及茶叶礼盒商家对产品的形态、原料、功能、消费场景等方向不断探索,产品品类的丰富程度也会增加,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茶叶制作工艺的升级,也为茶叶形态、口感的发展提供着更多可能。

以上内容节选自艾媒咨询发布的《艾媒咨询|2022-2023年中国茶叶产业发展及消费者洞察行业报告》

来源:艾媒咨询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华坪县茶产业发展历程

华坪县北部,鸡冠山巍峨耸立,乌木河水潺潺,河畔村庄云雾缭绕,万亩绿茶四季常青。“云雾山中茶,乌木河畔春”形象地描绘出了乌木河畔如画美景和“乌木春”茶的由来。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华坪县茶产业发展情况

1959年,毛文荣等一群刚从学校茶叶专业毕业的学生分到华坪县农技站工作。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作热情,对华坪县气候等资源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认为华坪县的山区、半山区可以种植茶树。于是就从云南省凤庆县调入大叶茶种子2.5吨育苗,并重点在轿顶山良种场上试种,单丛种植茶叶50多亩,通过5年的精心管理,茶园茶树长势良好;发现华坪县的气候适宜茶树生长;随后1965年县农技站又从勐海、临沧调进大叶、小叶茶种子10吨在华荣腊妈箐、永兴回龙湾、新庄傈僳田、左岔、松竹、通达、腊姑河等地进行多点试验,茶园大都开沟,垄厢种植,面积发展到1090亩。从1965年到1970年,全县山区、半山区多数大队都有一片数亩至数十亩的茶园。据县统计局记载,全县茶园的面积1970年有287亩,1972年增至726亩,全县5个公社都有茶园,但主要分布在中心、新庄、永兴3个公社,大兴、荣将两个公社面积很少。从1972年以后,各公社原有的茶园逐年减少,中心公社的茶园分布在拉毕(1972有74亩),田坪的关家村(1971年有11亩、1979年53亩);左岔的筲箕坪(1971年有4亩、1979年21亩),龙洞的唐家营(1972年有89亩)。新庄公社的茶园分布在:新庄村的傈僳田(1971年有20亩,1979年2亩);天星的长坪(1972年有7亩,1979年有8亩);边凹的大宝山(1971年有6亩,1972年1亩);八德(1972年有26亩);通达的石膏厂(1972年有6亩,1979年21亩);双龙的上黑塘(1972年有50亩,1979年21亩);维新的维沙、余家梁子(1971年有13亩,1979年21亩),丁王的腊姑河、麻栗坪等地(1971年有425亩,1979年93亩);腊么的马家村(1971年有17亩,1979年9亩)。永兴公社的茶园分布在:永兴的回龙湾(1972年有5亩);灰窝的习草地、箐门口(1971~1979年有1亩);船房的乌木箐(1971年有2亩),华荣的腊妈箐(1971年有70亩);思木的四么多也有少量茶园。大兴公社的松竹1972年有茶园5亩,荣将公社的和爱、轿顶山有3亩,县良种场轿顶山有30亩。80年代初是农村经济制度变革的时期,从县到公社、大队都没有人抓茶叶工作,各地的茶园因无人管理而荒废,到1985年全县的茶园只有171亩,其分布情况是:中心区的田坪有30亩,新庄区有88亩(新庄村5亩,天星9亩,通达13亩,丁王55亩,腊么1亩,德胜5亩),永兴区有53亩(灰窝3亩,华荣30亩,基度20亩)。有的地方茶园面积没有了,但还有一定数量的茶叶产量,如龙洞产茶322.5千克,左岔12.5千克。当时全县的茶园都属大队所有,从选择地点到种植都按标准进行,但从茶树的管理到茶叶的采摘炒制加工,大多数人都不懂,再因管护茶园人员的责任、报酬不明确,各地茶园大多管理不善,无经济效益,逐步就放弃管理而荒废,部分茶树也逐渐枯死,一些地方只有零星存活的茶树,导致全县茶园面积逐年减少。但也有管理较好的茶园,如华荣腊妈箐茶园1965年有70亩,1986年还有35亩,茶园采用种养结合的方式,牛羊粪施用较多,年产茶叶1000余千克,所产茶叶味道好,很受消费者欢迎。

总结华坪县20世纪60、70年代种茶的经验,为什么没有形成规模和效益?茶园管理要求高,从栽培、采摘、加工都要有一定的技术,才会产生好的经济效益。为什么华坪的茶叶面积从1000余亩,逐年减少?主要存在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责任制不明确;二是缺乏茶园管理技术;三是没有深加工企业做支撑。

二、改革开放时期华坪茶产业发展概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千家万户,1980年,华坪县开始实施包产到户,家家户户都忙着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生产力的解放,群众生产积极性高,产出提高了,特别是1984年后,全国粮食达历史最高,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但是群众包包里面没有钱,这一难点困扰着华坪县委、县政府,在1985年的三级干部大会上,华坪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提出了种植业结构的改革,要求各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种植业结构改革;当时的永兴区委、区政府,召开干部党员大会,如何在群众吃饱后尽快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在讨论中有群众提出种植茶叶,发现永兴回龙湾残留的茶树,脱管十几年后,依然生命力极强;随后永兴区党委、区政府考察华荣腊妈箐和左岔的茶园以及永兴回龙湾残留的茶树,走访周边群众,认为永兴的气候环境、土地资源、土壤性状及水利现状适宜发展茶叶生产,并请华坪县科委的技术员进行论证,咨询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的专家李远烈(华坪籍永兴人),他认为永兴种植茶可行。随后,永兴区委、区政府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统一思想认识,并组织各乡(当时的村叫小乡)乡长、干部、小队队长、农户代表一行17人到保山的昌宁县和凤庆县参观、考察、学习。这次考察学习使这些干部、农民打开了视野,对茶叶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考察回来后,更加坚定了区委、区政府及群众的信心和选择茶叶发展是永兴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条发展道路。随即永兴区委、区政府向华坪县委、县政府上报发展茶叶生产进行种植业结构改革的报告,华坪县委、县政府同意永兴区委、区政府报告并指示县科委作为技术部门指导永兴发展茶叶生产。永兴区委、区政府也向全区人民发出了发展茶叶生产的动员令,按照茶叶技术员毛文荣的要求,适宜茶叶种植的大队,海拔1700米以下为山原中亚热带;海拔1700~2000米为山地北亚热带;海拔2000~2400米为山原暖温带。其中以海拔1700~2000米的山地北亚热带分布最多,面积最大。这一区域有生产优质茶叶的条件。气候特点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和累积;土壤PH值5.5左右,是酸性或微酸性,有机质较多,适宜茶树的生长;利益茶叶的物质积累。同时,引进了3吨大叶茶群改种,在回龙湾、苍房湾、三股水育苗,发动农民群众种植,永兴农民积极响应,认为种茶是好事,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收益,并积极行动开挖茶沟,掀起了种茶的热潮。1986年,永兴就发展茶叶98亩。在这一次茶叶发展过程中,永兴区委、区政府吸取以前种茶叶的教训,从推广科技,规范栽培管理入手,并采取四大措施,突出规模发展和集中发展。一是永兴区委、区政府积极协调联系县科技部门,由县科委派出技术人员毛文荣作技术指导,并编写《华坪县茶叶栽培技术》资料,该资料的最大特点,将原来单株种植,采取最新茶叶种植方法,高产密植种植方法,开沟种植,沟深0.8米,沟宽1米,大行距1米,小行距0.3米,株距0.3米,每亩种植5000株以上,管理跟得上,基本在3年轻采,5年成园,与单株种植的茶园相比,成园早,投采快,产量高,见效快,极大地鼓舞茶农信心。同时1988年永兴乡还成立了茶叶协会,有14名会员,从事茶叶种植管理技术、经验的总结与交流推广。二是专门聘请昌宁供销社的茶叶专家作为茶叶技术人员。永兴区委、区政府把茶叶加工技术作为永兴茶叶发展的突破口,吸取以前茶叶发展只注重种植不注重加工的教训,1987年,区政府专门聘请昌宁供销社的茶叶专家穆湘云等3人指导群众标准化种植茶树,茶园的管理,病虫害的防治。当时的区党委、区政府勇于担当,花了大力气,聘请来指导种植茶树的专家穆湘云的工资比当时的区党委书记的工资还要高,穆湘云师傅也尽心尽力,把华坪县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来建设,从开挖茶沟、茶苗培育、栽种、修枝、打茬、采茶、加工茶叶等教授,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群众,一直在永兴常驻10年直到1997年才回昌宁。因此永兴茶叶发展与老茶区茶叶发展同步,无论在栽培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都同步发展,造就了华坪县永兴茶叶在1991年云南省茶叶同比中荣获银缨奖,打出了华坪县茶叶品牌。三是注重茶叶的加工。到了1987年末,由于农户种植茶叶的积极高涨,适宜的区域都在发展,当茶叶面积发展到1913亩,茶叶的加工就纳入了永兴区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决定把扩大茶叶发展面积与加工厂建设同步进行,从而解决茶农的后顾之忧,保证茶叶稳步发展。1988永兴乡政府将乡铁业社的部分地基和房屋划转给永兴茶厂,筹建永兴乡茶厂,1989年永兴乡再筹集4万元资金,从云南省思毛茶厂购置一套茶叶初制机械,1台55型杀青机,2台60型揉捻机,1台12平方米烘干机,1台解抉机,于8月份建成了永兴乡茶叶加工厂,这是华坪县建成的第一个茶厂。从此华坪县茶叶的加工走出了手揉手翻锅炕的历史,同时有了自主品牌——乌木春;1989年秋,加工厂在昌宁茶叶师傅穆湘云的指导操作下进行茶叶试制加工获得成功,生产出的茶叶开水冲泡汤色碧绿、香气浓郁持久,口感极佳、深受喝茶者喜爱。当时永兴区区长张华雄博众所长,给永兴茶叶取名为“乌木春”。茶叶试制成功后,永兴乡政府1990年调习好村的支部书记强大洪任茶厂厂长,穆湘云为茶叶加工师傅,永兴青年毛倪兵、李世贵为学徒,进行茶叶加工生产。四是进行产业化运作。随着茶产业的形成,经济效益显现,很多农户都要求种植茶树,但是种茶需要化肥农药,面积小的到好办,但面积大的就有困难;为此永兴乡在1988年积极协调由华坪县财政补贴利息统一从永兴信用社贷款30万元额度,由茶叶种植大户个人贷款,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到1989年末,种植面积达2200亩。

1989年后,1986年种植的茶园可以轻采,有了初步的产量,投产面积逐渐扩大,涉及茶叶的栽培、管理、防虫治病,加工、包装、销售系列工作增多,原科委抽出的一名技术人员也不适应当前的工作,为此1990年9月县政府下文华坪县农业局专门成立茶叶技术指导站,编制3人,指导全县茶产业技术工作。

随着茶叶加工的开始,一些问题和矛盾逐渐表现出来,我县是茶叶新区,茶叶栽培管理、加工、销售经验不足,1990年永兴茶厂,仅生产干毛茶7000余斤,到1991年初,还库存4000余斤茶叶,茶叶销售不出去,农户拿不着钱,茶农增产不增收。在茶农中逐渐产生厌倦情绪,认为种茶没有出路,对已种植的茶叶也无心管理,想要种植的农户看到这种状况,也失去了信心。时任县农业局局长张华雄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带领县农业局的部分技术员调研永兴乡茶产业发展现状,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是茶叶包装极为简陋与市场上的彩色包装脱节;二是永兴茶厂只有3个人,没有人出去跑销路,没有形成品牌,宣传也跟不上,是造成茶叶卖不出去的主要原因。三是永兴乡是茶叶新区,茶叶管理及病虫害防治不到位。这次调研后,县农业局认为,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茶产业发展中常见的问题,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但必须要跑销路,搞宣传,创品牌;可永兴茶厂就3个人,很难完成这些工作。面对这些问题,经县农业局党委会议研究决定,要把宣传、品牌、销路做好,县农业局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有责任为茶产业的发展作探索。于是1991年3月经县农业局与永兴乡协商由县农业局承包永兴茶厂,承包期为5年。并且决定打造一块示范茶园,用于摸索茶园管理经验和茶农交流学习。县农业局接管茶厂后,由县农业局茶叶站的肖月出任厂长,原永兴茶厂厂长强大洪任副厂长,由汪开华、毛业兵、李世贵任技术员,茶厂不仅负责茶叶加工,还要负责指导茶农的生产管理技术。

县农业局承包永兴茶厂后,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重新设计茶叶包装,请白永高老师亲自到手爬岩,以素描的方式把手爬岩、乌木河山水风景作图案,草绿色为底色,黑白镶边设计出精美观大方的包装袋,500克袋装改为250克袋装,包装改小了,消费者买去的茶叶,在香气还没有散完,茶叶就吃完了,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农业局按全局职工每人200斤茶叶销售额为目标,组织全局职工到全县煤厂、洗煤厂、矿山、学校、机关单位推销茶叶,有的通过亲戚朋友将茶叶销到丽江、攀枝花和相邻县,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不仅拓宽了茶叶产品销路,还让广大的消费者对永兴的茶叶有了新的认识和进一步提高了“乌木春”产品的知名度。1991年的茶叶产品全部完成销售。1992年3月,当新茶还未上市,县农业局就积极向县工商局申请乌木春商标,当时申报商标由县到丽江地区工商局再到云南省工商局办理,县农业局派专人办理各种手续,历时4年获得“乌木春”注册商标,1995年获得认证,1996年拿到商标认证书;可以说乌木春商标凝聚了县农业局的心血和汗水,为后来乌木春商标成为云南省著名商标打下了基础。

县农业局为了稳定茶叶生产,提高茶叶栽培管理水平和培训茶产业的技术力量,于1992年3月购置了仓房湾205亩种植3年的茶园作茶厂的基地,同时也作为茶叶的示范园。一是让茶农在示范园学习修剪、采摘、病虫害识别,同时示范园按其劳动发给工资,这既解决示范园劳动力问题,茶农又学习了技术,每年有近百人的茶农来学习;另外示范园还注重人才的培养,将热爱茶产业,有种植管理和加工技术青年招为合同工长期培养,这一批青年后来都成为了茶叶的老板,活跃在茶叶的生产中,如毛朝发、吕圣奎等。二是茶叶站办起示范园后,发现推广密植速成的栽培方法(沟宽和空幅各1米,沟深0.8米,3行条栽,加大密度,亩栽4500~5500株)效果明显。其特点是早期产量高投产快,如管理得当,3年就有较高的收入。但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病虫害较多,难防治,鸡爪枝多,茶树老化快,松土除草不便,投入成本高。为了推广产量和建园速度,在摸索中发现三笼棚栽法,三笼棚栽法是将密植速成法的3行条栽改为横3株棚栽,株距30×30厘米,每棚间隔60厘米,亩栽茶苗3300株,成园后保持在2500~2800株,茶园的通风透光条件改善,易管理,产量与速成密植法相差不多,投入、管理成本降低,这种栽培法得到普遍推广。在茶叶的施肥方面,历来推广的都是重施基肥,在建园时深挖沟,回填有机质丰富的山基土或地表土,混合树叶、秸秆、杂草、厩肥等,部份还施磷肥,然后才栽种茶苗。在1~3年的茶园行间种植绿肥或矮秆豆科植物培肥茶园;茶园进行深耕除草,并以秸秆、树叶等覆盖,防止杂草滋生,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追肥多以农家肥为主,农家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一般用粪水、沼液等浇泼或用厩肥、绿肥、杂草处理过的泥炭开沟深施后覆土。后试验推广用沼液代替化肥、农药施用,茶叶的产量与品质有较显著的提高。茶叶站推广农家肥配合化肥施用获得高产,1992年在永兴回龙湾张春芳家的2亩种植3年的密度茶园作高产示范,冬春每亩浇人粪尿1000千克加15千克尿素,夏秋每亩再施尿素与过磷酸钙各20千克,同时合理采摘。结果获得了亩产鲜茶357千克,干茶76千克的高产。示范效果显著,全乡茶叶单产逐渐提高。

通过茶叶加工工艺的改进和茶叶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精细化的管理使永兴茶产业发展逐步走入正轨。到1992年永兴茶叶面积发展到3320亩,到1995年达到5310亩,其中:永兴村有2500亩,基度村有1400亩,习好村有150亩,思木村有1260亩。

1995年1月,永兴茶厂厂长肖月调到楚雄,由王升才接任厂长,1996年12月,县农业局承包永兴茶厂到期,改由李世贵承包,他1989年从华坪县职业高中茶叶专业毕业后,1990年招到永兴茶厂,从一个学徒工人做起,从技术员到副厂长,再到厂长,1998年,全国进行乡镇企业改制,永兴茶厂也由集体企业改制为私有企业,由李世贵购买。并在2001年在永兴茶厂的基础上成立丽江市华坪县乌木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李世贵出任公司董事长。

2000年后,为了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全国各地都大力研究推广了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和有机茶生产技术。2002年县农业局茶叶站在永兴的200亩茶园示范生产的无公害茶叶获得云南省农业厅无公害茶叶产品认证。同年获得了云南省7000亩茶叶基地无公害认证。2004年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安全生产进入华坪县的农产业发展中,为全县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2003年引进福云6号扦插苗70万株,种植200亩,表现为春茶早、芽头多,但本县夏秋雨水多,茶叶停顿不发,产量低而未扩大种植。2008年又引进云南茶叶研究所最新培育并经国家审定的茶叶新品种佛香1—1、佛香3—3、佛香3—5、佛香4—9和紫鹃5个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能适应本县气候的高产优质品种是佛香3—3。

2002年全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华坪县再次迎来新一轮的种茶热潮。特别是永兴村三股水全村42户村民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把还没有种植茶树的土地全部种上茶树。三股水村民邓成蓉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邓成蓉说:“1987年的时候我家只种了5亩茶树,当时担心土地全部种成茶树了没有口粮。2002年的时候,退耕还林政策一来,我家就把所有的土地、荒山都种上茶树。现在新种植的25亩茶树都已经发挥效益”。

据统计,到2007年全县茶叶达到13620亩,全年产鲜茶叶341.2万斤,产干毛茶74.17万斤,产值首次突破1000万元。2017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6600亩,投产面积13850亩,涉及农户3072户,产值4410万元,户均增收14355元。

2016年,一些领导在深入调研茶产业发展状况后,认为我县的茶产业发展单一,没有很好地把民族文化、康养旅游和茶产业发展充分结合起来,华坪的茶产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做出华坪的特色和精品,并要形成自己的茶文化。为探索康养旅游助推茶产业发展,2017年8月22日,华坪县以“品云雾山中茶,游乌木河畔春,赏美丽乡村景”为主题,成功举办了首届乌木春茶文化节。

华坪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山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贡献。

(作者系原华坪县政协主席,该文原载《华坪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作者系华坪县农业农村局园艺高级农艺师,该文原载《华坪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来源:华坪政协,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1,263条结果 (用时 0.02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3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