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陈年绿茶怎么处理

找到约3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算怪象还是妖风:你迷恋的到底是“老茶”还是“过期”茶

毫不客气的说,所谓的陈化,大部分都是给过期茶找了个很好的销售借口而已。

开篇有一个重要的定义,题目中谈及的过期茶,主要指的是市场各种来路的老茶,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年份,超过六大茶类人们认同的常规试饮期,比如放了四五年的红茶,两年以上的绿茶,放了五六年的白毫银针等。因为现在除了绿茶,其他茶类有着越来越老,就越被市场追捧的局面,我觉得稍微有点混乱的。

1、哪来的妖风?

其实以前,中国是个绿茶为主的环境,所以饮茶文化中并没有太多追求老茶的审美偏好。

如果非要说饮用陈茶的习惯,民间有,但是大都不是为了品饮其滋味,而是为了药用。

比如在黄山,有些家庭会存放一点点老的祁红,当作药物来使用,长辈们说可以消毒杀菌。这一点我稍微有歧义,在新茶相对多酚类没有被氧化更多的前提下,我的理解新茶的杀菌效果更好,但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可能有独到的地方,我们也给予尊重和理解。但至于喝老茶跟好不好喝,在以前也很少有人提及。

市场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刮起了一股妖风,让老茶开始越来越走俏。

2、我狠起来,连我自己都骗

有一次跟朋友一起喝茶,带来一泡所谓上个世纪90年代的老红茶,说是极其珍贵带来与众人分享。

第一杯入口酸,陈味扑鼻而来,还带有焦糊的味道,就在我抬头想看众人的表情时候,我看到分享者眉头皱了一下,但其还是强忍着身体的不悦,只说了一句:“这个茶陈韵十足”。

我想,这个场面应该有不少人经历过吧?

3、商业互捧下的假大师

来谈一下最近抖音较火的一位卖老茶的“大师”,梁某。

经常能够看到晒各种老茶的视频,从泡茶开始到品茶,形容到如天赐珍馐一样的美味,隔屏让你觉得喝茶原来是这么美妙的一件事情。他自己手上的茶叶是否好喝姑且不论,但各种老白茶,乌龙茶,甚至还有红茶等,都统一归纳成香气突出,口感柔和,带有果酸。吊足了看客的胃口,不禁想问,老茶真的有那么好喝吗?

如果仔细看过他视频的专业人士,一眼就知道其是个半吊子,条索粗大的岩茶,被其形容成紧结,乌黑的叶底被形容成叶底鲜活,连最基本的评茶术语都不懂,拉出来一堆带着享受时的评价,对于观众还是很受用的。

另外,有的时候也能看到各位现存一些大师与其互动,甚至送各种茶样,指点一二。看似得到业界认可,实际上有人帮你处理那些没卖完剩下的库存,而且比新茶买的还贵,谁不愿意跟他合作?

商业合作互吹的目的,最终还是要收割你们这帮吃瓜韭菜。

4、你手里的过期茶,真的好喝吗?

写文章,总归要有一个不同立场下的观点,如果在这里还用所谓的“适口为珍”这种政治正确的废话来通读全文,我劝你就此打住,读下去没有意义了。

其实我一直都试图去理解很多老茶,所以每年也会花一定的精力去收集,采购各类别老茶去喝,或者去朋友那边喝一些老茶。

坦白的说,我几乎只认可类似生普,黑茶如六堡、苻砖之类的茶叶,其他的绝大部分各种老茶大部分都变得四不像,香气溃散,汤感淡薄的占大多数。而且最大的问题还是在茶汤上,几乎都变得淡而发散,既没有原来的特点,喝起来也没有让人觉得符合茶应该有的愉悦体验。当然,在任何时候我都接受一句那是你没喝到好的这句话来打脸,有这个想法的可以寄来各种你认为好的,我来者不拒,真好的话,我免费为你各渠道宣传。

5、只有找不出的缺点,没有形容不了的特点

他们是怎么形容老茶的?

味道淡——柔和

陈味——陈香

没有茶味——无味之味

香气无——香气沉稳

无法形容乱七八糟的味道——岁月的痕迹

这里不一一列举了,看着恶心。

所以各位放心,那些卖老茶的,只有你找不出的缺点,没有他们形容不了的特点。

也许,因为爱,所以满眼都是优点吧。

6、标准的不标准

茶叶按照国家规定是需要标注生产日期的,根据GB-7718-2016预包装食品规定,茶叶在外包装上面是需要标清楚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但是,在地方标准中,各个茶类大部分都只标注了标签按照GB-7718-2016或者GB-7718-2011的规定,需要标注生产日期,但并没有写各类茶明确的保质期。

再加上比如普洱的标准也写过了,在符合GB/T22111-2008 标准前提下,可以长期保存。

白茶有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原国标GB/T 22291-2008中并没有指出白茶适合长期保存,而在新版国标GB/T 22291-2017中,指出符合保存条件下,可以长期存储,是不是也可以看成是为了顺应市场的一小步呢?

那么在标准的混杂情况下,标准,也都看起来不那么标准了。

7、就算再乱,还是需要厘清

那么到底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陈茶”这个问题?

其实我原本想以专业的角度去梳理一整套逻辑,但是奈何我专业知识体系不够,花了四天时间思考,也没有能力厘清茶叶存储转化的理化逻辑,所以在此就还是简单从体验角度去建议一个看待老茶的原则。在文末我会详细写一下我认为专业层面的转化概念,内容较为枯燥,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看法和认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读一下,也欢迎斧正。

我的看法如下

1、家底要够厚

其实我前面也提到了,很多我接触到的老茶的通病就是香气低沉,滋味淡薄,在某种层面可以视同可溶物的大大缺失,所以,我认为如果要喝一些有价值的陈化茶,至少要有足够的内质供其后期转化。否则进入到淡而无味,香气全无的老茶,剩下的只能是无味之味的意淫。

2、大部分人群认定的好喝

无论你怎么老,多么少见,得好喝吧?因为仓储和茶叶的品质和来源不确定性,那种尖酸,杂味,焦苦,甚至霉味的茶肯定是算不上好喝的。哪怕就是宇宙诞生时期的,品饮的价值也都没有了。

所以,在这里我认为大部分人认为的好喝,至少还是能体现出茶叶本身该有的:甜,醇,香,爽,鲜,回甘生津各种使人愉悦的体验。

别杠,这种愉悦的体验是基于生理判断的,别为了和老茶,跟自己身体抬杠,真的。

3、是否需要延续六大茶类的特点?

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完全是,但至少大面还应该这样。至少在我个人经历上来说。

陈年绿茶失去了鲜爽和清香,喝起来是不愉悦的。

陈年的红茶失去了香和醇厚,喝起来是不愉悦的。

陈年的白毫银针失去了清鲜和多了陈味,喝起来是奇怪的。

陈年的乌龙茶失去了高香和丢掉了岩骨,我为什么不去喝红茶?

......

当然茶叶的变化有很多可能性,所以我说了不完全是需要延续六大茶类的特点

4、适度的后熟不等于老茶

相对于茶叶完成干燥那一步的新,和适当放置的后熟,确实经过一定时期合理存放的茶叶会变得更好喝。

例如

所以有些高端的龙井,在制作完成后,还会放入石灰缸进行一个星期的后熟。

岩茶,需要更长的时间褪去火气透发出茶叶的本香,这一点也是公认的。

但这一点是有一定的数据支撑的,比如红茶经过适度存放后,因为醌类物质受到含水率和良好保存条件的影响,无法进一步氧化,会发生可逆的变化,所以红茶在制作完成后短期内会存在一个多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等物质上升的一个过程,可溶物的增加,茶汤会变得更好喝。但长期看,随着氧化的进一步深入,可溶物减小,品质还是下降的。

所以,无论是前人的智慧还是现代的科学研究,适度的陈放后熟是有必要的。

最后,回到我们开头提到的,当你喝到各种来路不明数年甚至几十年的老茶的时候,你真的觉得那口茶汤好喝吗?

这并不需要答案,问自己就足够了。

以下是我对转化专业部分的看法,本不想放在正文中,因为前面说了我目前也没有能力厘清专业逻辑,因为目前无论是大学教材,各种我们茶行业从业者(非专业研究方向)能查到的资料,都没有一个系统性关于茶叶老茶和陈茶转化的系统理论体系,包括茶叶质量与安全学中也明确指出,关于茶叶存储的很多变化路径,研究还不充分。所以我个人目前的能力和资源,也只能研究到这了。

有可能存在的转化路径

1、氧化路径

对于普通人,没有办法达到绝对意义上的隔绝空气所以茶叶制作完成后氧化的路径是一直存在的。

多酚的氧化

比如多酚类物质,是茶汤浓度和厚度的重要物质。一方面会氧化缩合成高聚物,难溶于水,但另一方面比如红茶因多酚氧化,初级产物会产生茶黄素,短期看又会增加茶汤的品质。部分介于多酚类物质和茶黄素之间不稳定的醌,有可能会因为很难进一步氧化而被还原。所以多酚氧化路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基本都是短期看品质上升,长期氧化聚合整体大幅度降低,造成茶汤浓度下降的。

氨基酸的变化

量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组分发生变化。有益于茶汤滋味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被大量氧化,红茶里的氨基酸还可能会跟咖啡碱等进一步进入高聚物缩合。而蛋白质水解产生的新的游离氨基酸,并不能改善茶叶的品质。所以,不管什么茶叶,鲜爽度只会越来越差。

香气物质的变化

香气物质在氧化路径下,特别酯类的物质是氧化减少的,氧化分解成一些低分子的醛,醇等挥发性物质,造成香气下降。而且,脂肪族物质可能会氧化腐败,还有其他一些物质也会产生酸败,陈等不良气味。

2、微生物转化

微生物的转化目前研究资料其实非常少的,但我根据资料学习看法主要是这样,所有茶叶都不可能说完全避免微生物的侵入,但是很多茶类因为有高温烘干的作用,本身微生物芽孢的存留量较低,在保存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低含水率),微生物作用不会特别明显。

而目前生普的晒青方式是可以明确有微生物着落的,由于没有经过高温渥堆,所以我个人认为也不能明确是否有建立起优势菌种的过程,那么生普微生物转化路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黑茶类,因为经过高温渥堆,建立起了大量优势菌种,并且都是对人体无害的,那么后期转化就会进入一个微生物不断裂解大分子,让更多可溶物出现的情况,也会让茶叶变得汤感变厚,滋味变醇的情况。

另外多提及一点,因为茶叶含水率低,所以微生物就算有影响,我认为这个过程也是极度缓慢的。

3、酶的作用

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大部分经过高温制成的茶叶,基本都会让酶在成品茶中失活(不可逆),但是也有资料指出,酶依旧会有残余酶存在,那么酶的作用有各种注入氧化,过氧化,裂解等等,但是有一点,一般茶叶的存储条件含水率是需要控制在较低水平,茶叶一般不太会超过13%这个含水率,否则茶叶会霉变。所以我认为就算有残余酶的存在(哪怕是白茶)作用是在茶叶后期存储中受到抑制的。

其实,茶叶的后续可能存在常规转化可能主要就是这几条路径,所以专业上我认为关于茶叶的转化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但实际上我认为很多老茶是不能明确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的,那么仓储条件不一样,其实最怕的就是微生物(杂菌)带来的问题。

所以如果没有良好存储条件下的老茶,我认为处于安全角度而言,尽量少喝。

——本文来自恋山堂,感谢作者付出

保质期?保鲜期!变质?5种挽救方法!“过期”的茶叶尚可品饮但变质绝不可

茶叶也有保质期吗?过期了还可以喝吗?这是所有初涉茶叶的人士所关心的问题!茶叶,虽不是蔬菜肉类,黑实实、干巴巴,其实它们也有保质期,准确的说应该是保鲜期,不同茶叶保质期也不一样(根据国家食品规定必须标注保质期,但是茶叶又属于非标产品,所以可以理解为是“佳品饮期”)。

  

依发酵程度来判定存放时长

茶以制法和汤色可分为六大茶类

・不发酵.轻发酵茶 (绿茶、白茶、黄茶)绿茶类一般可保存12个月;白茶和黄茶同样如此;

存放超过半年的茶叶不代表不可饮用,只是鲜爽度及茶味的香气会减少一半,对品茗的赏味过程大打折扣,所以好在开封后的半年内饮用。另外,花茶属于新增的第七类茶,混合了鲜花或者果实,如茉莉花茶、玫瑰花茶,大家要特别留意它们的食用期限,过期后的花会变暗,桂花甚至会发黑,都是尽快新鲜饮用较好。

有些茶叶是一小包独立包装,但亦不代表可以长时间存放,要延长保质期可以放雪柜保存,保持茶叶鲜味,但记得要密封好才放雪柜,否则易吸味的茶叶(茶叶中还含有高分子棕榈酸和帖稀类化合物:这类物质生性活泼、广交异味)就会把雪柜的杂味通通吸收,令茶叶变味。另外,茶叶一旦接触到空气及阳光,会自己发酵,茶叶颜色变深,亦会影响味道,所以千万不可用透明的器皿盛载茶叶,应用深色的容器,存放在远离阳光的地方。

1.先将铝箔袋内的空气尽量挤出、压紧。 

2.将铝箔袋剪开的缺口,多折几回,可使用较宽的铁夹、或多夹几支燕尾夹,将整个铝箔袋宽度完全夹住、夹牢。 

3.置放于阴凉处即可。 

4.以铝箔袋密封、未拆开的茶叶,可置于冰箱冷藏或冷冻(一般绿茶、清香型茶品的未开封茶叶可以放置于冰箱保存,延长茶叶的鲜味),若欲从冰箱取出冲泡,须于前一天取出放置于室温中,待茶叶回到室温的温度时方可拆封。千万不可从冰箱取出后立即拆封,因为极易受潮。 拆封后的茶叶,除非有封口机将铝箔袋再次密封,否则不可再放回冰箱存放。原因是温差造成的水珠容易导致茶叶受潮变坏。重发酵的茶类如红茶、黑茶也无需放在冰箱保存,只需存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即可。 

5.不可用手直接取茶:由于⼈体⽪肤是会分泌出汗液及油脂的,即使洗过⼿依然会有部分残留,再加上有些爱美的⼈⼠总是特别爱惜⾃⼰的⽪肤,⼿上抹了各种护⼿霜。如果裸⼿直接取茶,无疑会将⽪肤上的、汗渍、油脂、化学制剂的护肤品污染到茶叶罐内的茶叶上,不仅影响茶叶的香气,甚⾄使得茶叶受潮变质。 现代⼈泡茶的习惯中,茶则和茶匙的⽤法⼤同⼩异,都可作为舀取茶叶的茶具,只不过取多的茶叶⼀般⽤茶则,取少量茶叶会⽤茶匙。当然还有更讲究的⼀种⽤法,是先⽤茶则取多量的茶叶,再⽤茶匙从茶则当中把适量的茶叶拨入茶杯或茶壶当中。 

6.拆封后的茶叶,须尽快冲泡使用完毕。

相关阅读:茶道入门:先认识这些基本茶具 才能泡出一壶好茶

・半发酵、重烘焙、全发酵、后发酵茶 (黑茶、红茶、青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则18个月;普洱熟茶属黑茶,只要符合储存条件便可保存,甚至愈陈愈好(当然这是在良好的仓储和优质的原料的前提下);不过属于青茶类的高焙火的有“隔年陈”的武夷岩茶.普洱生茶以及“三年.七年宝”的老白茶亦可以长期保存。

一般茶叶过了佳食用期限还可以饮用吗?

一般茶叶过了佳食用期限,也是错过了保鲜期,那么只要没有受潮变质,那么是可以放心品饮的,只不过会少了些许的鲜爽度.口感.滋味和茶色.香气都会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是针对那些以鲜以嫩为主的茶叶)。 有的茶叶其实是可以放几十年不会坏的。「有的茶叶,甚至放越久,风味越佳。」有趣的是,有些茶叶随着时间的淬炼,不仅不会走味或者风味变淡,反而更显其茶叶之精华, 风味更甚先前「未过期」的时候。因此,要分辨茶叶会走味、还是越陈越香,差别就在于茶叶种类。

若茶叶一直保持密封干燥、不与空气接触,茶叶不会坏掉、但是会老化。一般来说高发酵茶,一般新茶(含水量于3%)有时密封放半年到一年,茶性反而会温和一些;而重烘焙茶,密封放三年以上,比新烘焙的好,至于未发酵的绿茶、或轻发酵的乌龙茶,一般密封、室温放6个月左右,会有再发酵的情形,主要是茶叶制造过程未要求茶厂少重复三次以上的热风干,让含水量低于3%,因为含水量越低,茶叶重量越轻,相对成本越高,若是未发酵或轻发酵茶,含水量低于3%,密封放半年甚至一年,再发酵程度很低,会有些微老化、香气些微退一些,但品质还是很好。


 

变质的茶绝不可品饮,危害健康

变质的茶一般辨认度不难,可以从外观.茶香.冲泡三步骤来判断:

・检查外观:目测茶干是否发霉,也可以摇晃试试、检查是否有受潮结块的状况,也可以手指揉捻下,看看是否潮湿柔软不易折断,不会碎成茶渣; 

・嗅闻茶香:闻闻看茶干的气味,若有异味、酸味、或是陈年潮湿的味道,可能已有变质的问题;

 ・实际冲泡:若仍不能确认茶叶是否变质,可以冲泡开来观察茶水颜色、嗅闻茶汤。若茶色黯淡混浊、香气稀微或有酸味,则不建议继续饮用。

茶叶为什么会陈化变质呢?明代罗廪撰写的《茶解》中,早就说得一清二楚:〔藏茶宜燥又宜凉,湿则味变而香失,热则味苦而色黄。〕也就是说,温、湿度是茶叶变质的主要因素。



1.茶叶怕光,任何光源(含日光灯)的照射均会使茶叶变质。

2.茶叶怕潮湿,受潮的茶叶风味尽失,会带着酸草味。

3.茶叶怕热源,过高的温度,会使茶叶变质。

4.茶叶极易吸附异味。

5.茶与空气接触,会继续行氧化作用。 

PS:首先,制茶时的「杀菁」工序并非完全停止茶叶的发酵,如果茶叶开封后经常接触到空气,除了茶品的香气容易散掉,茶叶也会继续氧化,导致茶叶走味变味。而光线照射也会令茶叶吸收热力,催化内含物质如儿茶素的化学反应,挥发了茶品的香气,令风味加快流失。

相关阅读:茶汤中有杂质是茶坏了吗?其实出现这四种"杂质"反而是有益的!

茶叶保存不当或不小心受潮了,发生不良的变化,变质、变味了,该怎么处理呢?千万别急着丢掉!一个真正喝茶的人,对用心挑选的茶叶是有感情的,怎忍心就这么丢入垃圾桶呢!所以喝茶的人,要懂得呵护茶叶,经过细心呵护的茶,特别有风味,喝起来格外有感情哟。

这提供你五种方法,教你如何挽救变质的茶叶:

1、烘 

茶叶若要长期贮存,含水量控制在3~5%才能作长时间的保存,,焙火及干燥程度与茶叶贮藏期限有相当重要关系;一般而言,焙火较重,含水量较低者可贮存较久。若茶叶多,家里没有烘焙机,也可以将受潮的茶叶,用干净的纱布包好,用低挡位的吹风机均匀的吹干。但是稳当的方法是将珍藏的茶叶委请熟识的茶师、茶农或茶行代为烘焙,把茶叶的水分烘干到5%以下,同时也可将变质的的异味一起挥发掉,形成另ㄧ种新生的滋味。 

2、烤 

(1)一般家庭都有烤箱,茶叶量不多时,利用烤箱也很方便,将烤箱清理干净至没有其他异味才行,烤茶时,将温度设定100℃(是变质程度决定),以5分钟为一段,分段烤起,依序进行。

(2)用家用电锅也行,可洗净电锅至无味,拭干后倒茶叶于瓷盘或铝箔纸上置入电锅内,外锅不用放水,烤到开关跳起,停一下再烤……锅盖半掩,适时翻动,直到茶叶干燥达到喜爱程度,茶叶由陈旧味转清熟香、异味除去为止;以食拇指捏之即碎为宜,俟降温冷却后,始可再行包装贮藏。 

3、焙 

也可用家用微波炉干燥、烘焙茶叶,但没干燥作用,只能和改变香味,而且以现焙现喝为佳。其加热时间短,且炉门需紧闭,火侯不易控制,常导致茶叶表面炭化或陈旧味未能逸散之缺点,技术上仍待克服。 

4、炒 

用干净锅子来炒,先以文火将锅子温热,放入需处理的茶叶,在炉子上以微火炒,要不断翻炒,力道要小不然茶叶会破碎,如同炒花生的方式,达至你所需要的结果。 

5、晒 

利用晴天时的太阳光,也是一种办法,这是比较不得已的办法,时间上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毕竟是曝晒在室外,卫生上也需要注意。 需要注意的是受潮的茶叶再怎么挽救,品质也不会恢复以往,所以不要奢求太多~

如果还是挽回不了的话,又不想就此扔掉的话,可以参考这篇文章:茶叶浑身是宝!泡过的茶叶别着急丢,还有这么些个妙用呢~

白霜?发霉?别搞混了!

「⽩霜」是普洱茶本⾝氧化酵素发⽣作⽤的结晶,俗称「单宁」。味苦,具有的作⽤,是茶物质逐渐氧化的结果,在学理上称这种现象为⾃然氧化作⽤。所以⽩霜并非外来的霉菌,也是发酵过程⼀个正常的程序,⽩霜产⽣的过程中,茶叶本⾝的单宁酸也会慢慢的发酵氧化,以致茶中的苦涩味渐渐被有益的物质所取代,茶⽔也会由菁转黄橙,在三到五年更使茶⽔由黄转红,后变得美味⽢甜的⾼级普洱茶! 

从临床的实验中得知,在夏秋两季采摘的普洱茶叶要比春茶发⽩霜的比率⾼,原因在于夏秋采摘的茶叶具有较⾼的单宁酸所致。既然茶叶本⾝⾃发酵所产⽣的氧化酵素,春茶⼀样会有⽩霜的情况,但检视的结果⿊⾊的茶叶才会带有⽩霜,因此不会全部的茶叶都有⽩霜的现象! 

往后⼤家都知道⽩霜并非普洱茶发⽣霉变现象,是随时可以饮⽤⽽无害的。如果不放⼼可以将普洱茶剥开干燥两三天,氧化的现象就会立刻终⽌,到时就会恢复干净明亮给你享⽤了! 

以上就是分享的如何存放茶叶的一些要点。包装上的茶叶饮用日期,只是茶商给予消费者的一个建议。然而了解茶叶特性,选对茶种存放的话,经过时间洗礼的茶叶,香气与风味上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只要储存方式得当,茶叶可以保存一段长时间,就能摇身一变成为醇香满满的好茶。

——————————————————————

古树茶品牌“小茶控”,想将百年古树的茶滋味献给最懂品尝的您

快来品尝树梢上的甘甜!古树茶品牌”小茶控“上线6款产品

怎么会有人不喜欢茶呢?

虽说世间万物,各有喜欢不假。但茶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圣饮,从发现利用至今几千年,受益人群百亿人类,为什么有人却不喜欢呢?怪哉?

日本有茶道,中国有茶文化,但真正让我内心感到敬佩的是伊朗的茶文化,他们对于喝茶特别讲究,精细程度堪比处女座!

伊朗人喜欢在茶泡好之后把茶壶放在特制的茶炉上继续煨着。茶炉中空注水,炉子下面继续加热。这个过程叫做熏茶。


随着温度升高,炉子里的水汽从气孔喷出,不一会茶壶便结满水珠,就像一张汗津津的孩子的脸。这个过程是具有仪式感的,能使茶更入味,视觉上也给人极大的满足感。

由此我便对茶的印象有了很大改观,它是神秘且庄重的。你不需要花太长时间去冲泡它,只要静静等待它散发香味就够了。

怎么会有人不喜欢茶呢?

我们来深入了解它吧

目录

1|茶叶的分类

2|怎么挑选茶叶

3|喝茶得讲究茶性

1、茶叶的分类

我国的茶叶通过制作工艺的不同,划分成了六种茶,分别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

绿茶是不发酵的茶,龙井、碧螺春、蒙顶甘露等都属于绿茶。绿茶在制作时将鲜叶先高温杀青,保持茶叶的绿色,然后经由揉捻、干燥制成。


绿茶

白茶对于不喝茶的人而言可能比较陌生,但其实白毫银针、白牡丹都属于白茶。白茶是轻微发酵的茶,即采摘后不经过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


白茶

黄茶同样是轻微发酵的茶,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

需要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放置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自动氧化形成黄色。像我们熟知的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甘露等等,都属于黄茶。

君山银针

青茶其实也叫乌龙茶,是半发酵的茶,武夷岩茶、铁观音、凤凰单枞和大红袍都属于青茶。它结合了红茶和绿茶的做法,所以也同时兼具了红茶浓醇和绿茶清香的特点。

乌龙茶

乌龙茶的主要制作程序有晾青、摇青、杀青、包揉、揉捻、烘焙这六个步骤。摇青就是茶叶经过摇动后擦伤叶缘,氧化后使茶叶边缘变成红色。这一步也是形成乌龙茶“绿叶镶红边”特点的关键。


红茶

红茶应该比较为大家所熟知,像祁门红茶、正山小种都为红茶,同时正山小种也是由中国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红茶是全发酵的茶,基本制作工艺过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

而黑茶是最特别的一种,属于后发酵茶,像普洱茶、茯茶、六堡茶都属于黑茶。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初揉、渥堆、复揉、烘焙。

对于黑茶而言,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过程是将茶堆放成一定高度后洒水再盖上麻布,在湿热作用下发酵24小时左右,待茶叶转化到一定的程度后,再摊开来晾干。


黑茶

总得来说,这些茶在外观上差别并不是很大,主要在于香气组成上的差异。若捂住鼻子去品尝,其实难辨雌雄。

绿茶:香气成分以芳樟醇等醇醛类化合物为主,能够给人绿色植物、清鲜的感觉;

红茶:以醇类和酯类化合物为主,以甜香为风格特征;

乌龙茶:以橙花叔醇等醇类化合物为主,以花果香为特征;

黑茶:以甲氧基苯类和烯醛类化合物为主,表现出陈年和仓储的风味。

白茶:以茶多酚为主的多个化学成分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表现出甘甜、厚重、陈香的口感。

2、怎么挑选茶叶

我们送礼的时候很喜欢送茶叶,但是又对茶叶不了解,只能问老板哪种茶贵就买哪种,但是这样很容易被骗!小编就来教你识别好茶,学会下面几点就可以买到上乘茶叶。

一.看外形特征

要说品茶,什么粘稠、高香、回甘,太玄乎了,根本就搞不懂。但是叶底你必须要知道是什么,那就是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

买茶的时候,给老板说上一句:“把你们的叶底拿给我看看。”老板就会以为你是行家然后把好茶叶给你。了解叶底后,再接着从下面这些方面来分析。

叶底起泡

叶底起泡,是茶叶冲泡后会看到叶片上有小的气泡。通常是茶叶受到高温而导致的。对大多数茶类而言,这说明茶叶的工艺有瑕疵,但是对有些茶而言,这反而是好的工艺体现。比如岩茶和部分黄茶。

在挑选武夷岩茶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叫做“蛤蟆背”的名字,它是传统型的岩茶经过“漫长”的焙火后,起的小泡点,就像蛤蟆的背部。


(岩茶冲泡后的叶底图,红框内是蛤蟆背)

但是岩茶的叶底是否有蛤蟆背并不能作为评判茶叶好和差的标准,有蛤蟆背只能说明可能这茶焙火焙得比较透一些,跟品质好坏没有关系,所以它不能说明什么。


鱼子泡,茶叶干茶大小如鱼子大小的烫斑,叶底则呈现小气泡。由于多数黄茶要求高火香,所以在干燥时会进行高温烘炒,而鱼子泡一般便是指茶叶因高温而导致烫斑。


(黄茶的叶底图,红圈内就是鱼子泡)

黑焦

冲泡后,叶片上出现明显的焦黑炭化的现象,或在叶片上,或是细小的黑点。这样的叶底一般还会伴有糊味甚至焦味。此类情况是高温造成的,说明工艺不到位,在绿茶中会常见到。


(红圈内即为有焦糊情况的茶叶)

丝瓜瓤

丝瓜瓤,多用于描绘黑茶干茶叶底或者干茶外形。其表现为茶叶主脉和叶肉分离,侧脉裸露的样子,看起来很像丝瓜瓤。通常此类情况是渥堆过度造成的。


(红框内为丝瓜瓤)

二.看叶面展开度

冲泡后茶叶逐次开展最后能完全舒展开,这样的茶叶就是制造技术良好、陈化期稳定,通常冲泡次数亦多。

冲泡后很快开展的茶叶,就是稍老的茶,一般不耐泡。叶面不开展或冲泡多次仍只有小程度开展的茶叶,则说明制造过程失败或工艺不佳。

若茶叶经高温焙火,叶面绒毛会掉落,甚至入口后会感觉喉头有点燥。


(叶底的展开度就非常好)

三.看叶形整碎度

当然叶底形状越整齐越好,碎叶多且细杂的都只能算次级品。但!有紧压过度的情况算是例外,如铁饼类茶品,则须视茶面而定,经冲泡后之叶底形状在整碎度这个指标上也只能做参考。


(叶底比较碎就是撬茶导致的)



(正常的普洱熟茶叶底)

四.看茶身弹性

都知道有弹性是个什么感觉吧!用手指捏叶底,弹性好的说明茶叶好,表示陈化期间自然、茶菁幼嫩、未被湿热和熟化处理。触感生硬,无弹性感,也统统是次级品。


(叶底一看就非常柔软有弹性哟)

五.看叶底颜色新旧

普洱生茶品随陈化期时间增长,叶底颜色由新鲜翠绿转橙红鲜艳。比较新的生茶叶底比较新鲜翠绿,随着空气中之水分来氧化发酵,进而转嫩软红亮。

反之如果是在潮湿不通风的仓储环境陈化,就算放再久都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在这种环境下茶的发酵将彻底失去意义,叶面将暗黑无弹性。


(存放正常的有年份的生茶叶底)

六.判断明显不好的叶底

灼伤的叶底,常伴随着过重的杂味或者火味,这种茶叶对身体不好。


(灼伤的叶底)

3喝茶得讲究茶性

中医讲究“性”,将食物分为寒、凉、温、热等“四性”,上面讲的那6种茶也也可以这样划分。

凉性的茶:绿茶和乌龙茶中的铁观音、白茶、黄茶,由于发酵程度比较低。

中性的茶:乌龙茶中的大红袍、传统老工艺铁观音(简称老铁)、凤凰单丛。

温性的茶:经过陈年存放的生普洱茶、老白茶。

热性的茶:红茶(特指中国产红茶,如正山小种等)属于全发酵茶,刺激性小;如普洱熟茶的黑茶类为后发酵茶类。

我们都知道,饮食上要做到互补,比方说寒性体质的应该多吃温性或热性食物。

1.有抽烟、喝酒习惯的人,又容易上火属于燥热体质的人,建议喝凉性的茶,如绿茶白茶;

2.如果是肠胃虚寒,平时常常觉得胃胀、腹胀的人,这样的体质比较虚弱,叫虚寒性体质,建议喝中性茶或者是温性茶,如传统工艺的铁观音或生普洱茶;

3.如果是老年人,建议喝红茶或普洱茶;

4.处于亚健康的都市病患者,建议喝大红袍、红茶及普洱茶这些中性温性的茶,尤其在秋冬季节喝红茶、普洱茶很适合;

一.隔夜茶究竟能不能喝?

隔夜茶汤的变化主要是茶多酚类物质发生了化学氧化,导致茶汤颜色变深;同时,氨基酸等呈味成分的减少和香气物质的挥发等导致茶汤香气滋味变差。

因此,科学地讲,隔夜茶只要没有发生微生物污染(如变馊/变质/发霉等),还是可以喝的。

当然,隔夜茶由于冲泡时间过久,又没有采用任何保鲜措施,可能会造成部分营养成分变化,但最主要的还是味道变差了。因此,要想品出茶中真滋味,最好是现泡现喝,不提倡喝隔夜茶。

二.纯净水是泡茶的最佳水源,山泉水和矿泉水更适宜泡发酵茶类

来源:知心茶师,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