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质量国家标准

找到约969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中茶协参加《食品质量国家标准清理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会议

4月12日下午,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在京组织召开《食品质量国家标准清理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会议。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部门单位应邀参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派员参加。

会上就食品质量国家标准中涉及的食品安全内容和指标,以及如何构建食品质量国家标准体系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旨在有效促进食品质量国家标准与食品安全标准协调统一,优化国家标准体系。


作为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茶叶标准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多年来组织并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的制修订工作。今后我会将继续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相关工作,促进行业新型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助推产业创新发展。


贵州省黔东南州开展茶叶质量攻关 加快山区群众脱贫步伐

推动茶产业质量品牌建设

贵州省黔东南州开展茶叶质量攻关加快山区群众脱贫步伐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着力打造“雷公山茶(绿茶)”“黎平茶(红茶)”(以下简称“两茶”)公共品牌,开展茶产业质量攻关,经过几年发展,茶产业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9.9万户、29.04万人摘帽脱贫,茶叶产业成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目前黔东南州茶叶种植总面积达4万多公顷,总产量2.54万吨,总产值达29.2亿元。当地有注册茶叶企业344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46家,获得对外贸易经营资格企业6家,茶叶加工点共805个,清洁化生产线43条。随着当地茶产业的发展,一些薄弱环节也逐渐凸显出来,茶园建设水平低、农药使用不规范等导致茶叶品质差异大,甚至带来质量风险和隐患。为此,黔东南州市场监管局、州农业农村局联合成立茶叶质量提升课题组,开展质量攻关,保障茶叶质量安全,维护公共品牌声誉,推动全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山区群众脱贫步伐。

图文无关,仅供参考

该州为给当地茶产业质量提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成立了茶产业质量提升课题组,以此打破发展瓶颈,强化全面质量管理,集中破解发展难题,并由州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牵头,指导企业作规划、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课题组制定了“十三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确定茶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到2020年,全州茶叶总面积达5.7万公顷,总产量2.6万吨以上,总产值达30亿元。同时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并出台茶产业发展推进措施和奖励政策,推动茶产业向优质高端迈进,有机茶的生产及单产经济效益提高15%。

标准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该州制定、发布严于省级地方标准、国家标准的“两茶”地方标准,打造质量公共品牌,为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扩大规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同时,由州市场监管局牵头,下拨专项经费20万元,对全州茶产品感官指标、理化指标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多次咨询、征求茶叶专家、生产企业意见。“两茶”地方标准还增加了产地环境的规定,根据该州茶产品的实际情况对感官指标进行调整。根据对全州茶产品抽样检测结果和企业提供的检测结果,在贵州省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对水浸出物、总灰分进行了调整,两大指标比贵州省地方标准更严格。在污染物指标方面,对铅含量作了更严格的规定,将铅含量调整为≤3.5mg/kg,严于国家标准≤5.0mg/kg的规定,增加了吡虫啉、草甘膦等6种农药残留量的规定,产品安全标准均严于贵州省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

同时,该州开展科技攻关,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以项目实施推动茶产业质量提升。在技术支撑上,把茶产业发展科研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扎扎实实地开展相关质量基础工作。由1名研究员、1名高级农艺师带领长期在茶产业一线的科技人员,攻克破解茶产业发展难题,研究制定“两茶”生态绿色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建立从茶园建设到出厂销售全程质量管控的“两茶”安全生产技术系列标准化规程,将其复制推广,重新定位质量安全控制并降低风险,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实现提质增效。开展茶园基本情况调查及采集样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茶园;开展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检测,对茶园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建立“两茶”安全生产技术系列标准化规程;建立示范点和推广应用,打造茶产业质量标杆;开展茶园清园行动,对茶园除草剂使用进行大排查,2019年,茶叶质量安全监督共抽检样品(草甘膦)57批次,合格率100%。

该州通过开展质量攻关,破解了茶叶质量难题,研究“两茶”生态绿色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解决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维护了“两茶”公共品牌信誉度。与此同时,“两茶”质量品牌开始形成,助推脱贫攻坚效果明显。在打造“两茶”公共品牌的同时,雷山银球茶、雷山清明茶、黎平香茶、黎平红茶、黎平雀舌茶、丹寨毛尖茶、丹寨硒锌绿茶、岑巩思州绿茶等一批县域子品牌开始形成,并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刘珍意 刘艳

原标题:贵州省黔东南州开展茶叶质量攻关加快山区群众脱贫步伐

注:内容来源《中国质量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标准规范: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和展望

标准样品是实物标准,是国家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颁布实施,正式明确了标准样品的法律地位。标准样品是科学制定与有效实施文字标准、提升产品质量、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基础,标准样品与文字标准共同构成完整的标准体系。

茶叶标准样品是茶叶生产、加工、贸易、检验和管理等过程的重要依据。我国最早的茶叶实物样品制作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有毛茶实物样、加工标准样和贸易标准样。随着我国茶叶销售模式由计划经济统购统销向市场经济转型,实物标准样制备工作一度滞缓。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叶文字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以及标准样品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规范,茶叶领域标准样品研制工作也愈显重要。

01茶叶国家标准样品研制现状

标准样品是指具有一种或多种规定特性足够均匀且稳定的材料,已被确定其符合测量过程的预期用途。

根据GB/T15000.2—2019关于标准样品中有证标准样品的定义,有证标准样品是指采用计量学上有效程序测定的一种或多种规定特性的标准样品,并附有证书提供规定特性值及其不确定度和计量溯源性的陈述。

目前,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有证茶叶标准样品主要为国家标准样品,数量较少。茶叶领域的有证标准样品主要分感官分级标准样品和茶叶中某种或某类成分的基体标准样品两大类。

1、用于感官品质评定的茶叶国家标准样品

茶叶感官标准样品主要是针对茶叶的等级要求,通过评茶师的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依据GB/T23776《茶叶感官评审方法》中的描述对茶叶的滋味、香气、色泽、外形、叶底“五因子”按不同权重进行评审打分,最后根据可溯源的文字标准,制作可以与相应茶叶等级相符的一种实物样品。

目前茶叶中已经研制发布的感官标准样品有19项,其中大多数已经过了有效期。根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目前现行有效的感官标准样品有GSB16-4161-2023机制茯茶感官标准样品、GSB16-4162-2023沱茶感官标准样品、GSB16-4163-2023六堡茶(散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GSB16-1524-F07-2023武夷岩茶标准样品、GSB16-4168-2024龙井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5项。

正在研制的有茉莉花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白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黄山毛峰茶(特级二等)感官标准样品、太平猴魁茶(特级)感官标准样品、祁门红茶(特级)感官标准样品、霍山黄芽茶(特一级)感官标准样品、六安瓜片茶(特一级)感官标准样品、坦洋工夫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等。已完成验收待发布的有晒青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等。

2、茶叶中某种或某类成分的基体国家标准样品

GB/T15000.2—2019中对基体标准样品的定义为具有实际样品特征的标准样品,在定义的注中解释基体标准样品可直接由生物、环境、工业源中获得,也可向现有材料中添加相关成分而获得。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茶叶中农药残留控制也越来越严格。在提高农药残留检测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溯源性方面,基体标准样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茶叶相关的基体标准样品主要包括一些农药成分的基体标准样品以及一些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的标准样品。

根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茶叶中目前发布并现行有效的基体标准样品有GSB11-3918-2021茶叶中稀土元素钪、钇、镧分析标准样品,以及正在研制的红茶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标准样品、绿茶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标准样品、茶叶中铅分析标准样品、茶叶中三氯杀螨醇、氯氰菊酯分析标准样品、茶叶中甲氰菊酯和溴虫腈分析标准样品、茶叶中氯氟氰菊酯和茚虫威分析标准样品、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标准样品、没食子儿茶素标准样品、茶叶中硫丹、三唑酮、哒螨灵和二嗪磷定量分析标准样品等。

02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研制主要技术

根据国家标准样品管理办法,标准样品的研制主要遵循《标准样品工作导则》系列国家标准。目前标准样品的研制主要依据GB/T15000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按照策划方案生产出能够提供某种特性的规定特性值及其不确定度和计量溯源性、符合预期用途的实物样品。

标准样品的研制过程一般包括生产策划、原材料选取、样品制备、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估、定值测量、特性值确定和不确定度评估以及后期研制报告的撰写与附带文件的编制等。

对于茶叶的标准样品研制,除了遵循GB/T15000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GB/T18795《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对茶叶领域的感官标准样品的制备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对于茶叶感官标准样品的研制一般应有相应的文字标准作为其技术溯源的依据,研制的标准样品应符合文字标准中对相应产品等级的感官品质要求。因此在原料选取上,选取的样品除有代表性、广泛性外,还应基本符合文字标准中有关感官品质的要求。同时供样企业应有一定规模,对送样的同批次同规格样品应具有一定的留存样,以便于后期制备样品时候保持前后样品的一致性。

样品制备阶段,结合茶叶领域的特点,一般分小样拼配和大样匀堆两个阶段。

小样拼配

小样拼配方案对于最终标准样品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由资深的拼配专家和主产企业专家共同完成。小样拼配方案确定后,根据最终需要制备的标准样品数量计算每个原始样品的使用量,供样企业根据选中的样品批次提供大样原始样品。

大样匀堆

在大样匀堆过程中,要根据留存原始样品跟大样原始样品进行一一对样,完全一致后,根据小样拼配方案同比例放大完成大样的匀堆。大样匀堆完成并进行感官检验后,标准样品的样品制备基本完成,待采用一定科学合理的包装后,根据标准样品定值和均匀性与稳定性评估国家标准的规定程序,对所研制的标准样品的品质水平进行检验。

定值与不确定度评价是标准样品制备的重要环节,对于茶叶感官标准样品的定值,主要由具有一定资质的茶叶感官审评专家进行,每位审评专家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实验室,依据标准样品可溯源的文字标准中的感官描述,结合GB/T23776《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独立感官审评打分,计算标准样品特性值及不确定度,完成对标准样品的赋值。

03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研制中的问题

目前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与基体标准样品研制存在较大差别,尤其采用现有标准样品的检验方法和理论进行感官标准样品的研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主要表现在标准样品的稳定性检验周期与茶叶样品本身之间的保质期以及标准样品有效期之间的关系。

由于标准样品在运输或贮存期间,其特性值可能会随运输条件的变化或贮存时间的改变而变化。在标准样品研制技术领域,一般认为在合适的运输条件下,在运输期间标准样品特性的变化程度称为短期稳定性;把保存在合适的贮存条件下,标准样品特性随时间变化的程度称为长期稳定性。

对于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通过感官检验打分作为特性值检验的方法。短期稳定性一般可通过模拟运输或实际运输来检验特性值的改变,而对于长期稳定性一般通过定期抽取贮存的样品感官检验打分来分析特性值的变化区间。

由于目前茶叶的长期稳定性周期与保质期息息相关,一般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即这个时期就等同于标准样品的有效期,所以导致茶叶感官标准样品在完成相应长期稳定性检验工作申请验收时,标准样品本身已基本超过了规定的有效期,从而限制了茶叶感官标准样品的研制和发展。

04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研制展望

目前我国的茶叶标准(文字标准)已经构建了完善的国家茶叶标准体系,尤其在产品标准中已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系列等标准,对规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茶叶产品标准的核心内容就是感官品质要求和理化指标要求,其中感官品质要求主要通过文字描述来实现,因此研制与茶叶文字标准相配套的感官标准样品就尤为重要。同时,茶叶国家标准样品可以为质量监督、技能培训、科学研究、市场流通、茶文化普及提供权威科学支撑。

近几年随着各地的重视,除了国家标准样品,各地方也相继推出地方标准样品、团体标准样品,甚至企业标准样品等。

在机构建设方面,2022年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茶叶标准样品专业工作组成立,主要负责组织茶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的研复制工作。

未来茶叶标准样品的研制,希望能研究提出适用于茶叶的稳定性评估、均匀性检验、定值测量方法等技术要素的评价方法,建立一套适用于茶叶的国家标准样品研制管理规则,提升茶叶标样研制效率,确保茶叶标准样品研制高效有序供给。

作者简介:张亚丽

副研究员,现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标准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职秘书,兼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技术审核专家。主要从事茶叶领域国内、国际标准化研究以及制修订管理工作。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4年第1期文章《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和展望》,页码:5-7,作者:张亚丽,尹祎*,李文萃。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66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