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有须

找到约2,128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临近春节,选购茶叶有窍门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祝田园

  临近羊年春节,消费者争相购买茶礼。日前,记者走访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广友茶城、老屯茶城、七里堡茶城等发现,茶叶销售进入旺期。今年茶叶消费市场更趋理性化,市民个性化需求表现明显,但有的市民还不知怎样选购最适合自己的茶。据业内专家透露,选购茶叶有窍门,开汤品饮观察叶底尤为重要。
市场特点

市民选购更加个性化
  记者观察发现,今年春节前买茶叶的市民选购茶叶比较理性,不再过于注重包装,选择适合自己茶叶的人多了,一些人更追求健康产品,对农残要求比较高,不但选择一些有品牌的正品茶叶,还要求包装标示齐全,并让商家出示有关权威机构的检测证明。
  从消费人群来看,老年人选择红茶、普洱熟茶、茉莉花茶等发酵茶的居多,上班族选择绿茶和白茶的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为员工选购的福利茶大多为中等价位、性价比较高的茶叶。
  从销售种类讲,今年红茶销量比较大,龙井茶、日照绿茶、清香型铁观音等传统茶销量也不错,白茶销量有所上升。
选购技巧

开汤品饮最重要
  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茶叶,一些消费者犯了愁:怎么才能买到适合自己体质、品质好、性价比高的茶叶呢?为了解决市民的困扰,记者特意采访了济南茶叶批发市场质检中心主任、评茶师薛德全。
  他说,所有茶叶都有助消化的保健功能。结合春节这一特殊时期,他根据国家茶叶标准对于不同种类茶叶功效提出建议:吃肉食类、辛辣食物后可以喝乌龙茶、生普洱;吃偏甜、偏咸食物,喝绿茶好;吃酸性东西多,最好喝暖性的红茶和熟普洱。
  他提出,选购茶叶时,应掌握货比三家的原则,从品相、香气、滋味、茶汤颜色、叶底等多方面综合选择性价比高的茶叶。
  “今年春节虽已立春,但天气仍然寒凉,从养生角度讲,多喝些暖胃的红茶比较好。”薛德全讲。他以红茶为例,介绍如何选购茶叶:“红茶属于全发酵类茶叶,选购时从外观看一定要乌黑油润。特级红茶还会有金毫、显金毫或金毫比较多;口感上要有淡淡的甜香,若甜味太重就是加糖了,传统的祁红有蜜糖香,云南大叶种红茶有焦糖香,正山小种红茶有松烟香;汤色一定要红艳明亮,如果汤色红浓,说明茶叶质量有问题;叶底按照等级来看,茶芽头要完整,有叶片的芽叶都要完整,叶底要有弹性、柔韧性,芽叶都不完整、或者叶片碎、根本没芽,就说明档次比较低。”
  另据介绍,选购绿茶时,先看茶叶外观,要有鲜活度,陈茶会发乌;闻一下是否有异味;开汤品饮时,感受滋味鲜爽度如何,叶底含芽量比较多的是高档茶,而且是春茶。

选茶四要素
看叶片整齐度

  茶叶叶片形状、色泽整齐均匀的较好,茶梗、黄片、茶角、茶末和杂质含量比例高的茶叶,大多会影响茶汤品质,以少为佳。
闻茶叶香气
  这是决定茶叶品质的主要条件之一,各类茶由于制法及发酵程度不同,干茶的香气也不一样。绿茶要清香,包种茶具花香,红茶带有淡甜香,花茶则应有熏花之花香和茶香混合之强烈香气。另外,茶叶如有油臭味、焦味、菁臭味、陈旧味、火味、农药味、化妆品味、闷味或其它异味者为劣品。
尝茶滋味
  由于茶类不同,滋味差异很大。有的须清香醇和,有的入口刺激而稍带苦涩,有的则讲究甘润而有回味。总之,以少苦涩、带有甘滑醇味,能让口腔有充足的香味或喉韵者为好茶。若苦涩味重、陈旧味或火味重者则非佳品。
看茶叶叶底(泡后茶叶渣)
  泡后茶叶逐次展开的,系幼嫩鲜叶所制成,且制造技术良好,茶汤浓郁,冲泡次数亦多。叶面不展开或经多次冲泡仍只稍微展开的茶叶,则不是焙火失败就是已经放置一段时间的陈茶。

茶叶有“毛茶”和“精制茶”的概念,那么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常听说茶叶有“毛茶”和“精制茶”的概念,那么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茶叶为什么要精加工?毛茶可以喝吗?

是的,茶叶加工包括初加工和精加工两个过程,如下图:

鲜叶加工成毛茶,只是完成了初加工,只能算是半成品,严格地说,这种茶是不能上市销售的,只有经过精加工后的成品茶才可以上市销售。

毛茶只是茶叶完成了初步制作,一般较为毛糙不清、等级交叉、品质混淆,还常常带有夹杂物(小木棍、头发丝都可能有)。要让毛茶变成商品销售,精加工就变成必不可少的了。

 

 

 

毛茶可以喝吗?

 

当然可以喝的,咱们很多茶友都是经常喝毛茶的,例如未经拣剔的绿茶、尚未完成焙火的岩茶、普洱茶的晒青毛茶。

 

只不过这些茶在观感上可能没那么好看,在滋味上可能没有那么高端、完美。

 

 

精加工的意义

 

 

茶叶精加工的目的主要是:整理外形,去掉粗劣,改进内质,分清级别,调和品质,使茶叶达到纯正品质特征。

 

通过精加工,对于茶叶来说,意义是重大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善外形,二是改进内质。

 

1

改善茶叶外形

 

毛茶夹杂物很多,如梗、朴、片、末等,不论是属于茶类还是不属于茶类的夹杂物,对茶叶成品的色、香、味皆有不利的影响,因此须将它们与茶叶分离,以保证茶叶品质的纯净度。

 

此外,毛茶的形态很复杂。鲜叶采摘的时间、老嫩、标准、质量等都会影响毛茶的外形。在初加工中,对鲜叶难以做到按等级划分,因此一般毛茶的外形比较粗糙。

 

茶叶经过精加工后,可使不整齐的毛茶分出品级、分成种类,达到各种不同茶品质、形状的公认标准。因此经加工对改善茶叶外形有重要意义。

 

2

改进茶叶内质

 

茶叶精加工时,会采用烘炒技术来整理毛茶的形状。总结来说,烘炒技术有两个重要的意义:

 

一是,降低茶叶含水量。烘炒技术可以降低茶叶含水量,这样既可以使茶叶收缩外简化茶叶等级划分的操作;又可以蒸发多余的水分,防止茶叶变质,这对烘干保质有重要的作用。适当的含水量,可以确保精茶的内质。

 

二是,提高茶叶品质。烘炒技术还可以改进茶叶的色、香、味,从而提高茶叶的品质。

 

所有茶都必须经过精加工吗?

 

不是的!毛茶中有些是不需要进行精加工而可以直接作为精茶的品种,比如鲜叶原料全部选择嫩芽加工的茶叶,可以直接加工成精茶。

精加工的主要步骤

 

 

茶叶该如何精制呢?这涉及到比较专业的技术问题,大宗茶的精加工尤其复杂,包括如下步骤:

 

毛茶→验收→定级→归堆→拼配付制→筛分→切轧→风选→拣剔、干燥→拼配→匀堆→装箱→湿热与压造

 

这里就不跟大家详细介绍了,不过有几个常见的精制工序,倒是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概念:

 

1、定级归堆:是指将毛茶按等级、品类、产区、季节、加工方法不同,分别归堆入库储存,为毛茶拼配付制打好基础。

 

2、拼配:是指通过评茶师的感官经验和拼配技术把具有一定共性而形质不一的产品,拼合在一起的作业。关于拼配,以前有详细介绍过,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哦!→《拼配茶,被你妖魔化的“三好生”

 

3、筛分:是整饬外形的主要作业,将长短、粗细、轻重、厚薄不同的茶叶分离出来,使茶叶外形近似。

 

茶叶筛分

 

4、切轧:也叫切细,把粗大的和细长的茶条切断,以符合成品茶的规格要求,同时能将茶梗切细,更容易将茶梗剔除。

 

5、风选:利用风力区分茶叶的轻重、厚薄,扬去黄片、碎末、无条索碎片或其他轻质的夹杂物。

 

6、拣剔:除去粗老、畸形的茶条,整理茶叶形状,拣出茶籽、茶梗等夹杂物。既可不就采摘加工的粗杂,又能矫正筛分。目前,无论哪一种茶类精加工时都必须经过这道工序。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六堡茶是千年文化:中国茶叶的活古董

不管是“急烧”也好,“茶急”也罢,它们都在宋元时期退出了历史舞台,却在六堡镇留存了下来,沿袭至今,成为今天研究汉唐茶风的重要资料。

千年前的采茶特色

陆羽在《茶经》中,对采摘茶叶有很明确的介绍:“紫为上,绿为次。”近百年来很多茶人却发现这个说法与实际制茶经验不符,而现代科技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紫色芽头花青素含量比绿色芽头高50倍甚至100倍。由于花青素给人以苦涩的口感,用富含花青素的紫色芽头制茶,茶汤口感苦涩生硬,难以下咽。现代茶学教材中均有“紫芽不宜做绿茶、红茶”的观点。中国历史名茶太平猴魁的采茶“八不采要诀”里,更是明确指出:“紫芽不采!”

那么,是陆羽错了吗?

陆羽没错,而现代的制茶人不采紫芽也没错。原因是那时的茶叶加工工艺与现代工艺有着很大的差别。据考陆羽时代的茶叶加工工艺是:“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不像现在的绿茶,要趁新鲜喝,也不似红茶的全发酵,而是以蒸汽杀青、捣烂(相当于现在的揉捻)、压制成饼、烘干,再用竹篾穿孔悬挂储存。茶叶的存放在当时是个极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可能会是几年的时间,在存储过程中,茶叶自然发酵是很正常的事。

紫芽的茶叶有更丰富的茶多酚和花青素,在缓慢发酵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转化出滋味物质、香气物质,花青素的苦涩却在这漫长的发酵过程中减弱了。而一般的茶叶经过这样的存放,滋味物质不断释放,待真正品饮的时候,滋味早已大不如前。于是,陈放得越久,就越显出紫芽茶叶的优势,因此,陆羽方有“紫为上,绿为次”的论断。

用紫芽与绿芽,同样按照传统工艺制作六堡茶,成品经过短期的放置后品饮,紫芽茶的苦涩味远超绿芽茶。但三个月后再试,紫芽茶的苦涩味略有减轻。存放一年后再品,紫芽茶的苦涩感已大为降低,茶汤却更加浓郁,香气不减。存放两年后,再与绿芽茶对比,口感虽仍有一点苦涩,但茶味醇厚,茶气刚猛,回甘悠长,而此时的绿芽茶经过长时间的存放,其口感已远不如前了,无法和久置的紫芽茶比拟。由此证明了用富含花青素的紫芽茶青根据传统工艺制作六堡茶,陈放越久口感越好。

这也是六堡茶越陈越香、价格也越高的原因所在。

千年前的制茶工艺

茶叶采摘下来后,如果不及时处理,茶叶几个小时后便会出现红梗,影响品质。所以古人面对一箩筐刚采下来的茶叶,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处理,以便存放。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们发明了通过高温处理来保持茶叶品质的方法。

现在的茶叶杀青大多是热锅炒制,或者滚筒式、槽式等。而这种杀青工艺只有百十年的历史,那么千年前的人是如何杀青的呢?从古书或者古代图画上,我们已经很难详尽地找到关于古代人制作茶叶的方式了,但在大山深处的六堡镇,却仍在沿用最古老的杀青方式制作“老茶婆”茶叶。

这种杀青是通过利用开水煮烫的方式,将刚采下的芽头烫软,大约经过5分钟捞出,用脚踩压,至茶叶卷缩为度,以火焙干。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古老的杀青方式—蒸青工艺,一般来讲,蒸青是唐朝开始采用的一种工艺,这种工艺虽比煮青更容易保留茶叶的营养物质不被破坏,但这样却使杀青后的茶叶水分过多、香气闷、带有青涩的味道,南宋时期,此法被炒青工艺所取代。不过,传统六堡茶因在杀青以后还有揉捻、堆闷等步骤,杀青后的生涩味对其成品影响较小,因此蒸青的方法才得以在六堡茶区保留了下来。

正是由于六堡茶的特殊工艺,陆羽《茶经》中所写的“晴,采之、蒸之……”这种唐初茶叶的加工方法,才得以传承至今。

千年前的茶器

隋唐时期,茶多采用煮饮,这一习惯直到宋元时期才逐步被泡饮所替代,六堡镇的民间,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相当古老的煮茶器皿—茶急。“急”字是粤语的发音,其对应的汉字已不可考,巧合的是,在日本也有一个外形、作用一样的器皿,发音为“急须”。“急须”是从中国唐朝煮茶器皿“急烧”的唐音转换来的。而日本的“急须”与六堡镇的“茶急”的粤语发音很相似。

“急烧”也好,“茶急”也罢,它们都在宋元时期退出了历史舞台,却在六堡镇留存了下来,沿袭至今,成为今天研究汉唐茶风的重要资料。

最古老的饮茶方式

《晋书》中有“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的记载。在陆羽的《茶经》所引用的《桐君录》中亦有“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的记载。当时的苍梧地区就属于吴,交广也是指古苍梧地区。由此就可以推测,当时饮茶已经成为了“客来先设”的民俗礼仪,那个时候的茶也并非一种单纯的饮料,而是加入了姜桂及芼(水草或野菜)的粥状食品。这种做法在唐初就已渐渐绝迹了,但在如今的苍梧县六堡镇山区的瑶族人家里,仍还秉承着千年前的待客之道,客人来时,主人用茶油将茶叶炒香,再加水煮成油茶水,并加入葱花、香菜、花生、炒黄豆等佐料,看上去就像一碗粥,这种油茶可以果腹,既当做饮料,又可做正餐。可算是古书中所记载的“吃茶”说法的有力佐证。

六堡茶是一种神奇的饮料,它醇厚的味道里沉积的是古老的文化。滔滔西江水,从这片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岭南古茶树下趟过,与它一起见证了中国茶叶的千年岁月。

图文来源广西六堡茶网

找到约2,063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