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的小故事

找到约2,823条结果 (用时 0.031 秒)

三个与茶有关的小故事

5000年前,神农发现茶叶首先用于解毒,茶逐渐作为药用。公元前600年前后,开启了茶的食用时代。公元600年至今,茶以饮用传扬,今天我们分享三个与茶有关的小故事:

(一)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神农氏,亦称神农,是传说中对中华民族具有巨大贡献的祖先。据《白虎通义》载,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制作出各种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多好处,故号神农。

他不但发明了农耕技术,教会人类农业生产,还发明了医药,教会人们吃药治病。中国古代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托名为神农氏所作,传说共记录了365种药名,多为神农氏亲自尝试了解得来。 

(二)华佗论茶

华佗论茶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在《食论》中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意思是“茶的味道苦涩,饮后能使人深思熟虑、开拓思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关于茶具有药用价值的记载。

华佗常年奔波在江淮一带采药,为民治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据说他累的时候,只要喝到一杯清茶,疲惫顿时消失,于是深深地体会出“苦茶久食,益意思”的见解,说明茶具有兴奋大脑、提神解乏的功效。

(三)岳飞巧用姜盐茶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著名的军事英雄。传说南宋绍兴五年(1135),岳飞奉朝廷之命带兵南下与杨幺领导的农民军作战。由于岳家军多来自北方中原大地,进入江南后很多士兵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腹胀、呕吐、腹泻、乏力,眼看难以正常作战。

平日喜读医书的岳飞将当地盛产的茶叶、芝麻、生姜、黄豆一起熬煮让属下饮用,果然治好了军中的恶疾。此茶被称为姜盐茶,之后很快在附近百姓间流传开来,至今在湘阴的家庭中仍然可见。

姜盐茶,具有健脾胃、祛风寒、解腻强身的药用效果。在中医看来,茶性寒,姜性热,一寒一热,因而阴阳调和。

 

普安:因茶而变的新时代故事

千百年来,普安当地群众与茶为伴,以制茶、卖茶、喝茶为谋生之技和养生之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普安县某茶场,工人们正在忙着采茶(陈明英/摄)

夏至的贵州普安,连绵起伏的茶山一片苍翠,整座小城沉浸在氤氲的茶香里。细寨村的罗雷正在自己的茶园里面锄草,为夏秋茶采摘做好准备。

“县里邀请了有名的茶叶专家来上课,说种茶不能养懒庄稼,‘普安红’这块招牌可不能砸咯。”罗雷说。

“福娘红茶”变为“普安红”

“十年前,我们的茶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并没有真正的名号,被大家称为‘福娘红茶’或者普安茶叶。”做茶四十多年的普安老茶人黄生良说,“普安红”真正成为全国知名红茶,得从2015年说起。

这一年的5月12日,省领导到普安县调研时,对普安红茶大加赞赏,说想不到贵州还有这么好的红茶,并将其更名为“普安红”。至此,一个区域性的红茶品牌诞生了。

“我们这里保存完好的古茶树就有两万多株,有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茶树,也是目前最大的野生四球古茶树居群,这是最珍稀的资源优势。”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廉建宏介绍,每逢三、四月,古茶芽苗抽苔,鲜嫩饱满,大清早就会看到茶农们背上竹篓,架起长梯,登高采茶,各地茶青收购商络绎不绝。

在黄生良的茶叶加工厂,一条条清洁化、智能化生产线不断输送新鲜采摘的茶叶,几名工人忙碌地进行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普安红”的幽香飘满了整个生产车间。

一名之变天下知,四球古茶树翻身变成了普安县的金名片。

在更名当年的首届“中国贵州普安红古茶文化节”品茗项目推介活动上,“普安红”古树茶最高卖至5万元一斤。凭借“普安红”金字招牌,2016年,普安县四球茶、普安红茶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年“普安红茶”“普安四球茶”省级地方标准发布,“可以喝的活化石”成为了普安红的新标签。同时,“中国古茶树之乡”“普安红——中华文化名茶”“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四块国字招牌也熠熠生辉。

“普安红生长环境干净无污染,采摘时间比全国其他地区早20天左右,香味独有,内含物多,锌硒元素丰富,这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今年6月,在普安县茶产业发展推进会上,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屠幼英接过“黔西南州高质量发展决策咨询特聘专家”的聘书时说道。从此,“普安红要走茶产业科技之路”成为了普安县高质量发展茶产业的目标。

茶叶变为金叶

“没有公安部的帮扶政策,我们都不知道古树茶叶子这么值钱。我们现在就负责把茶种好,其他的事情政府都帮我们想好了。”高棉乡的何金权是第一批吃到政策帮扶红利的本地茶农,靠着公安部捐赠的10亩近3万株茶苗,现在就盼着8月份赶紧和茶企签订茶青包收协议。

当年种下的感恩茶“白叶一号”和万亩茶园里的小茶苗已经变成了小茶树,普安县副县长潘晓阳说,县里不仅扩大种植面积,还全方位提升种植技术,打造生态园区,提高茶叶品质。2020年以来,先后组织近300名茶农到省外龙头茶企学习先进的管理和销售技术,培养骨干力量。

在茶源街道纳茶社区,刚从武夷山学习回来的冉桂琴正在向当地的茶农宣传新技术,从茶艺培训到茶叶种植,尤其是茶园的科学化管理中的套种技术,对于他们这些传统茶农来说,受益匪浅。

和冉桂琴一道,今年53岁的罗雷也走出了深山,在武夷山受到很大启发,“种茶30年了,现在才明白,这茶叶鲜叶采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我们采茶的时候,首先要把顶端的茶叶采掉,不采掉的话,下面的侧芽营养供应不上;要通过大拇指和食指把芽折断,不要用手指甲去掐,要不然过一两个小时颜色就会变暗,对茶叶品质有影响……”学成归来变成了老师的罗雷说,“一到采茶季,我的茶园每天都要请十几名工人,养好土、采好茶,加上公安部的万亩茶园补助,今年的茶青收入可以增加到20万元以上。”

近几年,普安县把生态茶园建设作为提升普安红茶质量、增强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来抓,不仅坚持源头管控,用好生物、物理绿色防控技术养好土壤,还引入正山堂、普夷堂等多家茶企,坚持科技赋能,加大与省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芯动能”,提升生态红茶等农产品的附加值。

今年8月,普安四球古茶科技产业园将启动运行,这是普夷堂在普安县投入的第一个茶产业链项目,以5G物联云工厂为载体,构建“云上普安红-普安茶产业大数据平台”。据普夷堂负责人于明来介绍,科技园的投入运行,将建成以普安红为代表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生态集群”,为升级打造引领普安县茶工业、茶工艺、茶文旅、茶康养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全面提升普安县茶产业发展效率。同时,对品质达标的茶青,企业将在市场基准价格之上进行保底收购,有效调动茶农管护积极性,让茶农通过种茶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筑巢才能引来金凤凰,普安红这片金叶子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像普夷堂这样的综合茶企纷至沓来,一幅高质量发展的茶乡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种茶叶变为说茶事

“一天天,秋风吹过山野,吹落茶籽一地,其中之一颗,竟然衍变成1980年出土的四球茶籽化石……”郎朗的诵读声从普安县九峰街道办龙溪石砚小学的教室里传出,何广饶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把茶起源、茶发展编成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探寻世界茶源地——普安》一书成为普安县地方特色课程。“依托独有的茶文化积淀,将‘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茶艺实践课程,让孩子们学茶艺、做茶操、诵茶诗、学制茶等,推进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从小培育孩子们的文化自信。”龙溪石砚小学校长介绍。

在茶神谷的联盟村,凭着“贵州绿茶”第一采永久首采地而美名远扬,茶农们嗅到了商机,搞起了茶旅一日游。每逢周末,风光胜好,满目苍翠的茶山是游客去往的好地方,在茶园里体验采茶、炒茶、制茶全过程。而在青山镇普白林场,溪涧潺潺、野花飘香,参天的千年古茶树茶芽次第绽放,林下游走一圈,用土陶罐煮上一罐陈年古树红茶,香飘四溢,让人瞬间忘记疲乏。每每这时,林场负责人张宪虎都会向客人们说起世世代代守茶人的故事,说古茶树是茶文化的根,希望大家能好好保护古茶树,让茶客从中品尝到时光之滋味,历史之厚重。

“山上有棵古茶树,树下有口清水井。哪天如果不舒服,一片叶来一瓢水。”这首古老的茶树之歌在海拔1700多米的普安县传唱至今。千百年来,普安当地群众与茶为伴,以制茶、卖茶、喝茶为谋生之技和养生之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普安县充分发挥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作用,深挖普安四球古树茶树“世界唯一、普安独有”的茶文化,培育全民知茶、爱茶、饮茶的浓厚氛围,开展茶园观光旅游、采茶制茶技能大赛、茶文化展示等活动,从种茶、采茶、制茶到茶艺,不断擦亮“中华茶文化之乡”这张名片。

盘山公路蜿蜒九曲,四面环山青翠扑面,层层叠叠竹海山林,云雾缭绕垄垄茶田的小县城普安,正在向全世界讲述着独有的因茶而变的新时代故事。

原文标题为:普安有好茶

文丨李娅梅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圣”陆羽的人生故事,惊叹

公元735年,深秋的一个清晨,唐朝的智积和尚路过一座小桥,听到桥下有群雁哀鸣之声,智积好奇地走了过去,看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卫护着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男婴。

智积将男婴抱回了寺中。这个容貌丑陋的男婴便是后来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的陆羽。

一  陆羽的童年

男婴因脸上有瑕疵,被唤作“季疵”。

积公嗜好饮茶。季疵在积公身边奉茶煮水,日复一日,渐渐学得了艺茶之术。

一日,积公为季疵占卦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于是,积公为季疵定姓为“陆”,名“羽”,字“鸿渐”。

季疵从此有了一个正式的新名:陆羽。

陆羽对佛家经典并无兴趣,九岁的时候,曾这样问积公:“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后无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

积公大怒,认为陆羽桀骜不驯,藐视尊长,便用繁重的“贱务”磨砺他,迫使陆羽回头醒悟。

陆羽虽然每日都要“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仍勤学不辍,坚持学习。

十二岁的时候,陆羽逃离了生活多年的龙盖寺,离开了智积禅师,奔向广阔天地……

此后,陆羽在戏班里做过丑角演员,后于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直到十九岁学成下山。

二  师徒重逢

积公作为唐朝有名的高僧,擅于品茶和鉴水,甚至能判断出谁是煮茶人。

嗜好饮茶的代宗皇帝听说后,便便下旨将积公召入宫中。

积公到宫中后,面对宫中煎茶能手所沏之茶,却觉索然无味。

代宗皇帝问起缘由,积公笑言:“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饮惯他煎的茶,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

代宗忙问陆羽现在何处?

陆羽生性喜欢亲近自然,好游名山大川,品评天下名茶甘泉。朝中百官跋涉数日,才找到陆羽,将其带入宫中。

陆羽将清明前采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煮后,奉给了代宗皇帝。

代宗轻轻揭开盖碗,一阵茶香袭来,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怡人,品尝之下,香醇回甜,代宗不由连连点头赞叹。

皇帝又命陆羽煎了一碗茶,由宫女送至积公和尚处。积公喝了一口,连叫好茶,接着一饮而尽,兴奋地冲出书房,大喊道:“鸿渐在哪里?”

皇帝大吃一惊:“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

积公哈哈大笑:“我刚才品的茶,只有鸿渐能煎得出来,喝了这茶,当然知道是鸿渐来了。”

代宗十分佩服积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对陆羽的茶技更是叹服不已,有心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

然而,陆羽因多年饮茶,心性越发淡泊、平和,并不贪恋宫中富贵,不久便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去了。

三  恩师辞世, 陆羽作《六羡歌》

公元778年,陆羽在江西上饶依山结庐定居,开垦茶圃,环居种茶,自号“茶山御史”。为了续水烹茶,陆羽还开凿了一眼井,后人称其为“上饶陆羽泉”。

陆羽在此闲居煮茶,过着简单且怡然自得的生活。

直到公元790年,陆羽惊闻智积禅师圆寂于竟陵,心中十分悲痛,却无法赶回见恩师最后一面,便作了一首《六羡歌》明志寄怀:

六羡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译文:不羡慕黄金做的酒器,也不羡慕白玉做的酒杯。不羡慕入朝为官,也不羡慕爱富贵名利。只羡慕故乡的西江水,流向竟陵城边。


对陆羽而言,智积禅师是恩师,也是人生难得的知己。自此之后,世间还有几人能只消一口就判断出自己所煎之茶?

……四  陆羽鉴水陆羽的鉴水之功,堪称神技。一次在扬子江畔与刺史李季卿偶然相遇,二人便同船而行。李季卿听说附近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极好,便命士卒驾小舟前去取水。士卒返回后,陆羽舀尝一口,立即指出“此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便命士卒再去取水,陆羽尝过后,才满意地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士卒叹服之余,跪地陈说了实情:原来士卒第一次取水返回时,因小舟不稳,水洒了一半,便偷偷舀了岸边的江水充兑。

从此,陆羽的名气越发传扬开来。这则“陆羽鉴水”的小故事生动阐述了水的重要性。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古人亦曾如是总结:茶性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所谓“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以论茶也。”这一理念自古便深入人心。当代有“煎茶水记”文化交流型茶馆品牌,将陆羽所著《茶经》的理论精髓和张又新所著《煎茶水记》的宗旨融为一体,遵循茶性的同时,尤为注重水品,力求以好水泡出一杯上品好茶!说到泡茶用水,可以教大家几个实用的小窍门。煮茶用水

泡绿茶时,泡茶用水不宜沸腾太久(古人称之为“水老”),否则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的鲜爽味便会大为逊色。在煮水的时候,往水壶里扔几片干净的竹叶,或在水面浮一张荷叶做盖,煮出来的水隐约带着清香,适合泡香味清淡的白茶。可以在煮水的时候放一两块陈香碎木,水会更加柔和甘甜,有一丝若有似无的幽香,可以用来冲泡红茶、熟普类较温和的茶。无论是泡茶还是煮老黑茶,建议都不要用自来水。自来水在水管中滞留较久,还含有较多的铁质,当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超过万分之五,会使茶汤呈褐色,而氯化物与茶中的多酚类作用,又会使茶汤表面形成一层锈油,喝起来有苦涩味。可以在家里备一个较大的储水器,将自来水放在里面,不盖盖子或不盖严实,让氯气自然挥发,杂质自然沉淀下来,约24小时后就可以泡茶了(底部有沉淀物的水不要用)。
茶道是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掌握一些实用的技巧,即使是业余人士,日常在家中也能泡出一杯好茶。


来源 | 茗儒茶道

找到约2,734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