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的时间

找到约36,381条结果 (用时 0.069 秒)

从制茶人的角度谈一谈发酵度


谈起普洱茶熟茶,发酵度貌似是一个专业的话题。


“发酵度”被频繁讨论,主要是由于近些年的“轻发酵”熟茶越来越多,逐渐热门。


“轻发酵”熟茶得以崭露头角,可能是因为普洱茶是强调越陈越香的茶。“轻发酵”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茶的好戏还在后头,将来还会慢慢展现。


有人站出来说,熟茶技术就是人工加速的后发酵,既然都要人工快速发酵了,就不要装什么清纯了。不一次发酵到位,还要期待仓储转化,是不是多此一举?


其实,这两种观点是一类,都是浅层理解,没有触及本质。看起来各有各的道理,也谈不上对错。


要对发酵度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们必须站在制茶人的角度了解什么是发酵,还要对发酵有相对微观的认知。



1


关于发酵度的传统认知


发酵的时候,发酵师傅把茶拿出来一泡,看叶底就能告诉你这个茶几成熟;有经验的翻堆工人甚至看一下堆子,就能告诉你这个茶现在几成熟。


这个几成熟怎么来的呢?主要是看颜色。茶叶整体变红,一部分发黑,一部分泛绿,大概就是8成熟;如果总体都红了,但是又隐隐透着绿,就是5-6成的水平。


这个是标准吗?不是,这个是习惯。从来没有人规定发酵到什么状态叫几成熟。只是这一时期行业内从事这个工作的人相互讨论,形成的表达习惯。这个习惯会流变,谈不上标准。


有传言,早期大厂的熟茶发酵,都是轻发酵。


2019年我曾拜访勐海茶厂的老厂长邹炳良先生,一起喝一款熟茶。


这款茶红里透绿,如果放在今天勐海八公里的发酵车间,工人们会认为是6成熟,但在邹老这里,这个发酵度叫8成。


我问邹老厂长,勐海茶厂早期的茶,也就是80年代的茶,发酵大概是几成呢?邹老的答案是7-8成。


几成熟,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而言,是不一样的。



我比较幸运,经常有老熟茶可以喝,尤其喜欢七八十年代的勐海茶厂熟茶。


我接触到的真品中,不管是7572还是8592,发酵度在当下看来都是偏轻的,喝起来有回甘生津,叶底微微泛绿。


邹老厂长的回答跟我喝到的情况完全符合。所以,传言早期大厂的熟茶是轻发酵,似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证。


但是,早期昆明茶厂、下关茶厂的熟茶就不是这样了。比如昆明茶厂的7581,干茶和叶底的色泽更深,喝起来,氧化程度也更重,与勐海茶厂的茶完全是两种风格。


大厂的早期熟茶,也不一定都是轻发酵,各种各样的风格。


按照现在江湖上对发酵度的理解,勐海茶厂就是轻发酵的代表,昆明茶厂和下关茶厂则发酵偏重。



2

酵中茶叶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里要补充说明熟茶的发酵工艺:


一堆毛茶,通过加水让含水量提高到28%-40%(邹老的经验是28%-33%),微生物就会爆发。通过微生物和氧化的双重作用,最终形成汤色红浓、叶底红褐的熟茶。


具体操作方面:均匀潮水之后,大概七天翻一次堆;一般四次翻堆之后,就可以开沟干燥;开沟后每天翻一次沟,茶叶含水量降低后可以渐渐降低翻沟频率。


发酵和干燥的时间加起来一般是五六十天,快一点四十来天也能搞定,慢的话也有拖到九十多天的。



茶叶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主要有两个路径的变化:氧化路径、微生物路径。


|氧化路径


主要是茶多酚氧化生成茶色素,决定了茶叶的颜色,也降低了茶汤的涩感。


|微生物路径

主要是微生物把纤维分解,生成水溶性多糖,决定了醇厚度。


微生物路径还可以具体细分:前期主要是黑曲霉活动,后期过渡到以酵母为主,期间也有其它微生物相继登场。如果要更细致讨论,每种菌从出现到离场都可以算作一个单独的阶段。


文章开头所谓的发酵度,其实是这些变化的笼统概括,难以精确。


那各种品质指标跟发酵中发生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一拆解。



|发酵与茶叶颜色(包括汤色和叶底)的关系


茶叶颜色的形成,主要在于多酚类被氧化,形成茶色素。茶叶色泽,不论是汤色还是叶底颜色,反馈的都是茶叶的氧化程度。


颜色越深,就是氧化程度越深。


如果通过茶叶颜色来判断发酵度,判断出来的只是茶叶的氧化程度,只是发酵度的一个方面。


市场上常见说这堆茶发过了,烧堆了,全都发黑了”,如果把这种情况准确地描述,应该说它氧化程度过高了,而不是笼统地说它发酵度过重。


因为,微生物路径的变化对茶叶颜色影响有限。如果是在控氧的环境中发酵,茶都发软了,汤都很醇厚了,叶底有可能还是绿的。



|发酵与叶底韧性的关系


很多人评价熟茶,喜欢揉搓叶底,认为叶底要有韧性才好,泥软了就不好了。这其实是个误解。


叶底的韧性是什么?是由叶片纤维结构的完整程度决定的。纤维结构在发酵过程中,会被微生物分解破坏掉,尤其是酵母


酵母分解了纤维,产生水溶性多糖。所以同等情况下,相对泥软的茶,醇厚度会高一些。反过来,如果考虑外形,醇厚度就要有所让步。


纤维结构保留多少,跟茶汤水溶性多糖溶出多少,本身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在技术上能够保证酵母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是选择让叶底保留更多的韧性,有一个更讨喜的外观?还是希望它变得更有醇厚度,而外观上稍做一些牺牲见仁见智。


当然,也不能完全不顾外形。因为当酵母生长过多,整堆茶会彻底变成一滩泥,没法当茶喝了。外形上适度的保留,是必要的。


|发酵与时间的关系


熟茶发酵中,氧化程度和微生物路径的变化程度,都跟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先看氧化路径:一般来说,相同条件下,时间越长,氧化程度越深。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条件会影响氧化,比如堆子的形状、盖布的密闭情况、堆子的板结情况等等,都会影响氧气与茶堆的接触程度。


(举个例子,同样的时间,小堆发酵的氧化程度会比大堆发酵更深,因为小堆的体积小,整体与外界空气接触得更多。)


微生物路径也一样。相同条件下,时间越长的,微生物转化的程度就越深。实际操作中,堆子的形状,含水量,温度也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时间是一个影响发酵的因素,但一定要跟其它条件结合起来讨论。


|发酵与口感的关系


发酵的整个过程,口感上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刺激性越来越低


氧化作用会让苦涩类物质转化,与口感刺激性相关的苦涩类物质在整个加工过程中一路降低。


二、醇厚度越来越高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不断地分解纤维,把本来不溶于水的纤维分解成了可溶于水的多糖,并且还把纤维链中捆绑的蛋白质也分解出来,转化成游离氨基酸。


水溶性多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出现增加了茶汤的厚度和滑度。


在可控的发酵范围内,笼统而言,发酵程度越深,醇厚度越高,刺激度越低。


需要注意的是,二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精细操作中,两条变化路径可以分别控制。


发酵与香气的关系


发酵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物质。熟茶可能有的枣香、梅子香、果香等等,都是一些具挥发性的有机酸参与形成的。


发酵初期,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非常多。随着发酵深入,初期的挥发性物质会逐渐散逸,逐渐氧化或者转化消解掉。


整个发酵过程,结束得越早,干燥得越快,保留的挥发性物质就越多,香气也就会更复杂、馥郁。


发酵轻的茶,往往具备花果香;重一点就有糯香、甜香;再重一点就是陈香。


香型可以藉由发酵的程度来控制。一方面是微生物分解和生成挥发性物质,一方面是氧化作用消减和纯化这些物质。



3

那什么样的发酵度最“好”呢?



那什么样的发酵度最好呢?这取决于“好”的标准。


有些人喜欢醇厚,有些人喜欢刺激;有些人喜欢陈香,有些人喜欢花果香。这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去制定加工方向。


这些要求,都可以通过氧化和微生物控制去靠近和满足。


我做茶是按照我的理解:我认为普洱茶的核心在于“越陈越香”,熟茶的核心同样是“越陈越香”。


这里说的“越陈越香”是针对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越陈越好的意思,是说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产生缓慢后发酵。微生物利用糖苷类物质中缓慢释放出的糖,分解叶底纤维,产生水溶性多糖和游离氨基酸,使得汤质越来越厚,喉韵越来越深。


发酵的目的是什么?是把茶扶上“越陈越香”的轨道。


在普洱茶生茶存放的前期,由于大量儿茶素的存在,抑制微生物生长,所以生茶前期在汤质上的成长很小。非得要存到几十年后,儿茶素水平降低了,才得以展现出醇厚度。


通过熟茶发酵,可以将儿茶素大幅降低,搬走“越陈越香”道路上的石头,让茶的转化一路坦途。


好的发酵,是把醇厚度拉起来,刺激度降下去,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糖苷,把茶送上越陈越香的轨道。


(发酵如何保留糖苷?两个方面:一,不要过度氧化;二,切忌生长杂菌,比如灰绿曲霉之类的杂菌就要抑制住。谈及糖苷类的知识,可以参考线上课程《李扬讲透什么样的茶可以越陈越香》


把茶送上越陈越香的轨道之后,是送得远一点还是近一点?取决于个人。仓储也是一种乐趣。



4


熟茶仓储的乐趣



生茶在仓储中,转化特别慢,一等几十年。可能存好的时候会很有乐趣,但成本实在太高。


熟茶方便多了:减少了儿茶素的窒碍,后发酵一路通畅。一款好的熟茶,每一年都看得到成长,乐趣满满。尤其是发酵较轻,具有馥郁花果香的熟茶,不论在香气还是口感上,每一年都会有清晰的、可以感知的变化。


只是仓储的乐趣不见得适合所有人,毕竟大部分人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5


怎么谈论发酵度会显得更专业?



其实,用几成熟来形容熟茶的发酵度,是不太准确的说法。


整个发酵过程,是多维度变化的综合,至少可以分为氧化和微生物两层,而且微生物这层还可以细分出很多层变化。


说一款茶6成熟,说的是60%氧化了,还是黑曲霉或酵母长出了60%的水平?这很笼统,并没有讲清楚。


可是,每次提及相关话题都用氧化度和哪些微生物的作用程度去描述的话,又显得过于复杂。


用几成熟去描述熟茶发酵度,是随顺适权的做法。


由于熟茶发酵度没有官方的认定,所以我们现在谈论的发酵度只能是综合范围。包括了发酵过程中的氧化程度以及各级微生物发挥作用的程度等。


真正要做出对普洱茶熟茶技术有指导意义的探讨,我们非常需要把概念精细化。


至少,讨论几成熟之前,先把氧化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清。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的《普洱》杂志,标题为《谈一谈普洱茶的发酵度》



文|茶叶进化论李扬 编辑|高雯


泡茶精妙之处在于冲泡手法、浸泡时间、冲泡次数及泡茶之水

从古至今,茶文化历经千年之久,茶叶的饮用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中国人对于茶叶主要是煮饮为主,泡茶之法,全在于如何去满足自己的心,我们知道茶水之中有苦涩香甜,泡好的茶水滋味和茶的香气以及茶和水之间的接触都是紧密相关,所有每一个冲泡出来的茶味道都有所不一样,我们都是在冲泡属于自己的那杯茶,而泡茶精妙之处在于冲泡手法、浸泡时间、冲泡次数及泡茶之水,往往注重冲泡茶的细节工作,才能冲泡出沁人心脾的好茶。

  

茶艺师泡茶

冲泡手法分别有:投茶法、冲水法和泡茶法,投茶法又有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上投法主要是先向杯中注入热水至七分满,再将茶叶投入水中,这类方法主要可以针对少数外形紧实的绿茶采用上投法,如碧螺春,而一些外形松散的茶叶就不要用上投法冲泡了。中投法,先向杯中注入1/3杯热水,投入茶,再冲水的投茶法,一些细嫩茶叶杯冲泡时多采用中投法冲泡。下投法,先放茶叶,再冲水至茶杯七分满的投茶法,下投法是在我们生活中常有的冲泡方法。壶泡茶和盖碗泡茶都是下投法投茶。

茶艺文化

冲水法,分别有高冲水,就是悬壶高冲,向壶或者杯中注水时,提高水壶,水流不间断、不外溢,这样的目的主要是让茶叶可以在壶中上下翻滚,有利于茶叶快速浸出。还有大家熟悉的凤凰三点头,这是潮汕工夫茶冲水时,拉动手臂,有节奏地连续上下拉动三次,在这个过程中水流不间断,水不会外溢,冲水量恰到好处,这就是凤凰三点头。

茶艺师冲泡茶

冲泡法分别有“冲”既是在冲泡一些细嫩的红茶时,可以将茶叶放入滤网中,用沸水慢慢冲淋茶叶,茶汤会冲滤网下流出来。这样泡茶时,水和茶叶相结合,用的时间会较短 ,茶叶中的一些单宁类物质也不会充分溶出,所以茶汤会更加的甘甜。“泡”是指沸水冲入后马上就倒出茶汤。

茶艺

浸泡时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品茶,主要是为了舒服、适口和精神方面的愉悦为目的,当然希望我们几泡水品质比较均衡,水冲入茶叶以后,首先会浸出让我们味蕾感到鲜爽的维生素、氨基酸和带有刺激性的生物碱,浸泡的时间越长,茶多酚、脂多糖慢慢的就会浸出,茶汤的味道也更加的醇厚,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把握恰当的浸泡时间,那么茶汤层次丰富,并且浸泡时间的长短对于茶叶表面组织的破坏程度、发酵程度相关。普洱茶、乌龙茶和红茶冲水后即可出茶汤,后面再泡茶汤就会稍微减缓。绿茶、花茶、黄茶和白茶冲水后三分钟就可以出汤。

沏茶

冲泡次数主要是泡茶时,第一泡茶叶内含有的物质会浸出达到50%左右,第二泡浸出物质占总含量的30%左右,第三泡浸出物质占总含量10%左右,第五、六泡,基本没有什么物质浸出了,故此我们可以知道,细嫩的绿茶、单芽茶、碎茶我们冲泡1~2泡即可。普通红茶、绿茶、花茶冲泡3次左右。而乌龙茶、普洱茶、正山小种、白茶我们可以冲泡3~6次左右。

红茶冲泡

泡茶之水更是重要,古有“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由此看来好的水质对于茶叶的冲泡尤为重要,现在目前,用自来水泡茶还是很多人的选择,城市的自来水也是达到了国家饮用水的标准,但是我们直接用自来水来泡茶也是不适宜的,因为自来水再净化过程中有加入氯气,净化的程度时偏低的,内含有矿物质很多,而且自来水时通过管道进入,如果管道被污染了,就会含有有害物质,烧开自来水只能杀死其中的微生物和除去矿物质,但是茶叶的物质也随着破坏。最佳冲泡茶叶的水质为天然矿泉水,天然矿泉水大多时没有污染的山泉水,是属于活性软水,水分子小,其中含有氧化性物质少,泡茶色、香、味俱全。

红茶

泡茶精妙之处在于冲泡手法、浸泡时间、冲泡次数及泡茶之水。茶叶文化从古到今历史悠久,从古代的煮茶到现在流传的茶道文化,历经千年,茶不仅是一种茶,而是一种文化,茶艺就是对于茶叶冲泡的最好介绍,作为一名喝茶爱好者对于泡茶应该学习一些冲泡茶叶手法,对于浸泡茶叶时间及选水也应该重视,一款好的茶,需要用心去冲泡,方能品味不一样的茶味。

“香靠冲,汤靠吊”冲泡一杯好普洱茶的注水技巧要知道!

我们时常发现,同一款茶,不同的人冲泡出来的滋味不一样,在店里喝茶艺师泡出来的茶,香柔滑回味无穷。然而到自己上手冲泡,却怎么也冲泡不出那香气,那口感,那味道。怎么泡好一杯普洱茶,冲泡技巧真的很重要,今天梵君就来和大家聊聊普洱茶冲泡技巧。

香靠冲,汤靠吊,广传在茶界中的一个冲泡技巧。意思是想要得到“高香”,那注水时就要使用“猛水高冲” “粗强猛”的注水方式刺激茶叶,让茶叶在水中激荡翻滚,茶与水充分接触摩擦,在相对高温下浸出茶叶的香气物质,令茶香气高扬。如果想要冲泡“汤柔醇和”的茶汤,注水时就要选择“细水长吊”,采用“慢细柔”单点注水方式,让茶与水缓慢平稳接触,缓缓地释放出茶叶的内含物质,减少咖啡碱释出,获得稠厚的汤感,减少茶汤的苦涩。

“冲吊”是冲泡茶叶时的注水方式,常有:高冲,低冲,高吊,低吊四种。

高冲:注水位置较高,水线长且粗,水流在空气中散热较少,冲泡时间短,对茶叶的冲击力最大,能最大限度的释放茶叶的香气。

低冲:注水位置较低,水线短且粗,水流在空气中散热最少,冲泡所需时间最短,对茶叶的冲击力较强。

高吊:注水位置较高,水线细且长,水流在空气中散热较多,冲泡时间长,水流对茶叶的冲击力较小。

低吊:注水位置较低,水线细且短,水流在空气中散热较少,冲泡时间长,对茶叶的冲击力最小。

“冲”意味着快速出汤,避免闷泡,防止苦涩味。“吊”意味着坐杯适当闷泡,让茶汤更醇厚绵柔。除了注水方式之外,注水点/水流的走势也是影响普洱茶口感的一部分, 智慧的前人已经总结了四个水流走势的冲泡方法。

1、螺旋式冲泡

螺旋式注水,从容器的中间开始注水,然后环绕着茶壶边缘一圈,回旋冲水最后回到中间位置,让茶器内的茶与水充分全面接触融合,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增加茶叶与水的融合度,快速析出茶叶的内含物质。这种注水方式适用于冲泡红茶,绿茶,白茶,和冲泡到后期口感较淡者。

2、绕圈式冲泡

注水时水线沿壶盖或者是杯面旋转一圈注完,收水时正好回到出水点,这种冲泡方式对冲泡之人有一定的要求,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根据水流的粗细来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流细则需慢旋,水流粗则需快旋,这种注水方式减少茶与水的融合度,处于茶器边缘的茶叶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水再流下容器的底部,随着水位漫上来中间部位的茶叶才能与水接触,茶叶接触到水的相对要晚一点,减少了茶叶与水的融合度。这种冲泡方法适用于嫩度较高的绿茶,明前茶等。

3、单边定点冲泡

单边定点冲泡,顾名思义就是先固定好一个注水口,顺着这个点注水冲泡。注水点固定在一个地方,注水点周边的茶叶能第一时间接触到水析出物质,而其他的茶叶则需要等到水流至容器底部水位上涨漫延后才能接触到水,茶与水的接触的时间慢,茶与水慢慢融合,减少茶叶中内含物质的快速析出而产生的苦涩感,这种注水方式适合出汤较快的茶类,如碎茶。

4、正中定点冲泡

即固定在正中位置以较细的水流缓慢冲泡,中间部分及茶底部分的茶叶第一时间与水接触,其他的则需要等水位漫延上来后才能和水接触,最大限度的减慢茶叶与水的融合时间。茶叶内含物质缓慢析出,茶汤层次感最为明显,但一些发酵茶也会因此出现茶汤分离的情况。

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泡茶的技巧,根据不同的茶类,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冲泡方式,充分的扬长避短,提升茶汤的口感品质,需要不断的深入体会和认识。

找到约35,665条结果 (用时 0.05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1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