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泡茶叶时茶叶的变化

找到约903条结果 (用时 0.025 秒)

算怪象还是妖风:你迷恋的到底是“老茶”还是“过期”茶

毫不客气的说,所谓的陈化,大部分都是给过期茶找了个很好的销售借口而已。

开篇有一个重要的定义,题目中谈及的过期茶,主要指的是市场各种来路的老茶,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年份,超过六大茶类人们认同的常规试饮期,比如放了四五年的红茶,两年以上的绿茶,放了五六年的白毫银针等。因为现在除了绿茶,其他茶类有着越来越老,就越被市场追捧的局面,我觉得稍微有点混乱的。

1、哪来的妖风?

其实以前,中国是个绿茶为主的环境,所以饮茶文化中并没有太多追求老茶的审美偏好。

如果非要说饮用陈茶的习惯,民间有,但是大都不是为了品饮其滋味,而是为了药用。

比如在黄山,有些家庭会存放一点点老的祁红,当作药物来使用,长辈们说可以消毒杀菌。这一点我稍微有歧义,在新茶相对多酚类没有被氧化更多的前提下,我的理解新茶的杀菌效果更好,但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可能有独到的地方,我们也给予尊重和理解。但至于喝老茶跟好不好喝,在以前也很少有人提及。

市场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刮起了一股妖风,让老茶开始越来越走俏。

2、我狠起来,连我自己都骗

有一次跟朋友一起喝茶,带来一泡所谓上个世纪90年代的老红茶,说是极其珍贵带来与众人分享。

第一杯入口酸,陈味扑鼻而来,还带有焦糊的味道,就在我抬头想看众人的表情时候,我看到分享者眉头皱了一下,但其还是强忍着身体的不悦,只说了一句:“这个茶陈韵十足”。

我想,这个场面应该有不少人经历过吧?

3、商业互捧下的假大师

来谈一下最近抖音较火的一位卖老茶的“大师”,梁某。

经常能够看到晒各种老茶的视频,从泡茶开始到品茶,形容到如天赐珍馐一样的美味,隔屏让你觉得喝茶原来是这么美妙的一件事情。他自己手上的茶叶是否好喝姑且不论,但各种老白茶,乌龙茶,甚至还有红茶等,都统一归纳成香气突出,口感柔和,带有果酸。吊足了看客的胃口,不禁想问,老茶真的有那么好喝吗?

如果仔细看过他视频的专业人士,一眼就知道其是个半吊子,条索粗大的岩茶,被其形容成紧结,乌黑的叶底被形容成叶底鲜活,连最基本的评茶术语都不懂,拉出来一堆带着享受时的评价,对于观众还是很受用的。

另外,有的时候也能看到各位现存一些大师与其互动,甚至送各种茶样,指点一二。看似得到业界认可,实际上有人帮你处理那些没卖完剩下的库存,而且比新茶买的还贵,谁不愿意跟他合作?

商业合作互吹的目的,最终还是要收割你们这帮吃瓜韭菜。

4、你手里的过期茶,真的好喝吗?

写文章,总归要有一个不同立场下的观点,如果在这里还用所谓的“适口为珍”这种政治正确的废话来通读全文,我劝你就此打住,读下去没有意义了。

其实我一直都试图去理解很多老茶,所以每年也会花一定的精力去收集,采购各类别老茶去喝,或者去朋友那边喝一些老茶。

坦白的说,我几乎只认可类似生普,黑茶如六堡、苻砖之类的茶叶,其他的绝大部分各种老茶大部分都变得四不像,香气溃散,汤感淡薄的占大多数。而且最大的问题还是在茶汤上,几乎都变得淡而发散,既没有原来的特点,喝起来也没有让人觉得符合茶应该有的愉悦体验。当然,在任何时候我都接受一句那是你没喝到好的这句话来打脸,有这个想法的可以寄来各种你认为好的,我来者不拒,真好的话,我免费为你各渠道宣传。

5、只有找不出的缺点,没有形容不了的特点

他们是怎么形容老茶的?

味道淡——柔和

陈味——陈香

没有茶味——无味之味

香气无——香气沉稳

无法形容乱七八糟的味道——岁月的痕迹

这里不一一列举了,看着恶心。

所以各位放心,那些卖老茶的,只有你找不出的缺点,没有他们形容不了的特点。

也许,因为爱,所以满眼都是优点吧。

6、标准的不标准

茶叶按照国家规定是需要标注生产日期的,根据GB-7718-2016预包装食品规定,茶叶在外包装上面是需要标清楚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但是,在地方标准中,各个茶类大部分都只标注了标签按照GB-7718-2016或者GB-7718-2011的规定,需要标注生产日期,但并没有写各类茶明确的保质期。

再加上比如普洱的标准也写过了,在符合GB/T22111-2008 标准前提下,可以长期保存。

白茶有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原国标GB/T 22291-2008中并没有指出白茶适合长期保存,而在新版国标GB/T 22291-2017中,指出符合保存条件下,可以长期存储,是不是也可以看成是为了顺应市场的一小步呢?

那么在标准的混杂情况下,标准,也都看起来不那么标准了。

7、就算再乱,还是需要厘清

那么到底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陈茶”这个问题?

其实我原本想以专业的角度去梳理一整套逻辑,但是奈何我专业知识体系不够,花了四天时间思考,也没有能力厘清茶叶存储转化的理化逻辑,所以在此就还是简单从体验角度去建议一个看待老茶的原则。在文末我会详细写一下我认为专业层面的转化概念,内容较为枯燥,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看法和认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读一下,也欢迎斧正。

我的看法如下

1、家底要够厚

其实我前面也提到了,很多我接触到的老茶的通病就是香气低沉,滋味淡薄,在某种层面可以视同可溶物的大大缺失,所以,我认为如果要喝一些有价值的陈化茶,至少要有足够的内质供其后期转化。否则进入到淡而无味,香气全无的老茶,剩下的只能是无味之味的意淫。

2、大部分人群认定的好喝

无论你怎么老,多么少见,得好喝吧?因为仓储和茶叶的品质和来源不确定性,那种尖酸,杂味,焦苦,甚至霉味的茶肯定是算不上好喝的。哪怕就是宇宙诞生时期的,品饮的价值也都没有了。

所以,在这里我认为大部分人认为的好喝,至少还是能体现出茶叶本身该有的:甜,醇,香,爽,鲜,回甘生津各种使人愉悦的体验。

别杠,这种愉悦的体验是基于生理判断的,别为了和老茶,跟自己身体抬杠,真的。

3、是否需要延续六大茶类的特点?

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完全是,但至少大面还应该这样。至少在我个人经历上来说。

陈年绿茶失去了鲜爽和清香,喝起来是不愉悦的。

陈年的红茶失去了香和醇厚,喝起来是不愉悦的。

陈年的白毫银针失去了清鲜和多了陈味,喝起来是奇怪的。

陈年的乌龙茶失去了高香和丢掉了岩骨,我为什么不去喝红茶?

......

当然茶叶的变化有很多可能性,所以我说了不完全是需要延续六大茶类的特点

4、适度的后熟不等于老茶

相对于茶叶完成干燥那一步的新,和适当放置的后熟,确实经过一定时期合理存放的茶叶会变得更好喝。

例如

所以有些高端的龙井,在制作完成后,还会放入石灰缸进行一个星期的后熟。

岩茶,需要更长的时间褪去火气透发出茶叶的本香,这一点也是公认的。

但这一点是有一定的数据支撑的,比如红茶经过适度存放后,因为醌类物质受到含水率和良好保存条件的影响,无法进一步氧化,会发生可逆的变化,所以红茶在制作完成后短期内会存在一个多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等物质上升的一个过程,可溶物的增加,茶汤会变得更好喝。但长期看,随着氧化的进一步深入,可溶物减小,品质还是下降的。

所以,无论是前人的智慧还是现代的科学研究,适度的陈放后熟是有必要的。

最后,回到我们开头提到的,当你喝到各种来路不明数年甚至几十年的老茶的时候,你真的觉得那口茶汤好喝吗?

这并不需要答案,问自己就足够了。

以下是我对转化专业部分的看法,本不想放在正文中,因为前面说了我目前也没有能力厘清专业逻辑,因为目前无论是大学教材,各种我们茶行业从业者(非专业研究方向)能查到的资料,都没有一个系统性关于茶叶老茶和陈茶转化的系统理论体系,包括茶叶质量与安全学中也明确指出,关于茶叶存储的很多变化路径,研究还不充分。所以我个人目前的能力和资源,也只能研究到这了。

有可能存在的转化路径

1、氧化路径

对于普通人,没有办法达到绝对意义上的隔绝空气所以茶叶制作完成后氧化的路径是一直存在的。

多酚的氧化

比如多酚类物质,是茶汤浓度和厚度的重要物质。一方面会氧化缩合成高聚物,难溶于水,但另一方面比如红茶因多酚氧化,初级产物会产生茶黄素,短期看又会增加茶汤的品质。部分介于多酚类物质和茶黄素之间不稳定的醌,有可能会因为很难进一步氧化而被还原。所以多酚氧化路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基本都是短期看品质上升,长期氧化聚合整体大幅度降低,造成茶汤浓度下降的。

氨基酸的变化

量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组分发生变化。有益于茶汤滋味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被大量氧化,红茶里的氨基酸还可能会跟咖啡碱等进一步进入高聚物缩合。而蛋白质水解产生的新的游离氨基酸,并不能改善茶叶的品质。所以,不管什么茶叶,鲜爽度只会越来越差。

香气物质的变化

香气物质在氧化路径下,特别酯类的物质是氧化减少的,氧化分解成一些低分子的醛,醇等挥发性物质,造成香气下降。而且,脂肪族物质可能会氧化腐败,还有其他一些物质也会产生酸败,陈等不良气味。

2、微生物转化

微生物的转化目前研究资料其实非常少的,但我根据资料学习看法主要是这样,所有茶叶都不可能说完全避免微生物的侵入,但是很多茶类因为有高温烘干的作用,本身微生物芽孢的存留量较低,在保存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低含水率),微生物作用不会特别明显。

而目前生普的晒青方式是可以明确有微生物着落的,由于没有经过高温渥堆,所以我个人认为也不能明确是否有建立起优势菌种的过程,那么生普微生物转化路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黑茶类,因为经过高温渥堆,建立起了大量优势菌种,并且都是对人体无害的,那么后期转化就会进入一个微生物不断裂解大分子,让更多可溶物出现的情况,也会让茶叶变得汤感变厚,滋味变醇的情况。

另外多提及一点,因为茶叶含水率低,所以微生物就算有影响,我认为这个过程也是极度缓慢的。

3、酶的作用

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大部分经过高温制成的茶叶,基本都会让酶在成品茶中失活(不可逆),但是也有资料指出,酶依旧会有残余酶存在,那么酶的作用有各种注入氧化,过氧化,裂解等等,但是有一点,一般茶叶的存储条件含水率是需要控制在较低水平,茶叶一般不太会超过13%这个含水率,否则茶叶会霉变。所以我认为就算有残余酶的存在(哪怕是白茶)作用是在茶叶后期存储中受到抑制的。

其实,茶叶的后续可能存在常规转化可能主要就是这几条路径,所以专业上我认为关于茶叶的转化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但实际上我认为很多老茶是不能明确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的,那么仓储条件不一样,其实最怕的就是微生物(杂菌)带来的问题。

所以如果没有良好存储条件下的老茶,我认为处于安全角度而言,尽量少喝。

——本文来自恋山堂,感谢作者付出

天冷喝红茶,你是怎么泡的

茶是很多中国人喜欢的饮品,随着季节变化对茶的选择也不断变化。冬天最重要的是保暖防寒,所以喝茶要选择可以生热暖腹,有利于增强抗寒能力的一类。

六大茶类当中唯一不同的就是红茶,红茶是全发酵茶。想要冲泡一杯口感美味的红茶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你将泡好的红茶倒入冰冷的茶杯当中,这样就会大大的降低了红茶的热度,同时也减少了红茶香气的发挥。

所以我们在冲泡红茶的时候,要用热水将茶壶及茶杯烫过一遍,等红茶泡好以后再倒掉茶杯中的水,最后注入泡好的红茶,此时的口感方为最佳的。还是来看看冲泡红茶需要掌握的基本技巧。

一、【茶与水的用量】

泡茶时,泡茶要掌握好茶与水的用量比例。家庭泡茶大多是凭经验行事。对茶叶和沸水用量的配比也应酌情而定。通常,一只200毫升白色有柄瓷杯,放入3克左右的茶叶,冲上沸水150毫升即可。冲泡时先冲上三分之一杯沸水,少顷,再冲至七八成满。

茶量以每杯(200毫升的标准杯)2.5克为宜。可根据客人多少来计量,但是用壶冲泡红茶时,最少一壶的投茶量应在5克,如果茶叶太少,即使少冲水也无法充分发挥出红茶的香醇味。

红茶以每克泡50毫升的沸水为好。茶与水的用量之比,还要因人而异。如果饮茶者是体力劳动者,可以适当加大用茶量,泡上一杯浓茶汤;如果饮茶者是脑力劳动者或无嗜茶习惯的人,可以适当少放些茶叶,泡上一杯清香醇和的茶汤;如果没有饮茶习惯者,可泡上一杯浓淡适中的茶汤。

二、【水的选择】

红茶的香气和味道会因水质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要冲泡出一壶香气袭人的美味红茶,属软水性质的自来水可说是最合适不过了。再讲究一点,如果能选用净水器过滤的话,就会更为妥当合适。

三、【器具选择】

饮热的纯红茶,一般宜选用精美的细花瓷壶和细瓷杯配以瓷茶盘为组合,这样比较温馨并富有情趣。饮冰纯红茶,可选用瓷壶泡后,冲入有冰块的玻璃杯内饮用。

四、【泡茶水温的掌握】

泡茶时,水温的高低是泡好一杯茶的关键。水温过高,茶叶被烫熟发黄,茶汤失去鲜爽感,茶叶的色香味形全被破坏。水温过低,茶叶浮在汤面上,香气低,汤色浅,滋味淡,无法体现茶叶的色、香、味形的特征。

冲泡红茶,通常为85℃-90℃左右沸水冲泡,冲水后须马上加盖焖茶,以保持红茶品质的芬香。高档细嫩名优红茶,如果用沸水冲泡,会使茶的叶色和汤色变黄,维生素C等营养物遭到破坏,使茶的清香和鲜爽味减少。所以,一般不采用100℃左右的沸水冲泡。

五、【掌握泡茶时间】

泡茶叶时,如果时间太短,茶汤会淡而无味,香气不足;如果时间太长,茶汤太浓,茶色过深,茶香也会因飘逸而变得淡薄。茶汤的滋味会随着冲泡时间延长而逐渐增浓,在不同时间段,茶汤的滋味、香气也会不同。

实验表明,用沸水泡茶,首先浸出物是维生素、氨基酸、咖咖碱。大约到3分钟后,茶汤滋味有鲜爽醇和之感,但缺少刺激味,随着茶叶浸泡时间的延长,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陆续被浸泡出来,大约浸泡到5分钟后,茶汤鲜爽味减弱,苦涩味相对增加。

所以,冲泡红茶头泡茶以冲泡3分钟左右饮用为好。因此,第一泡1分钟就可将茶汤倾入杯中,从第二泡起,每一泡增加15秒左右,这样可使茶汤浓度大致相同。

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不但与漫泡时间长短有关,还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式有关。通常细嫩的茶叶比粗老茶叶容易浸出,冲泡时间宜短些;松散型的茶叶比紧圧茶叶容易浸出,冲泡时间宜短;红碎茶的茶叶比完整型的茶叶容易浸出,冲泡时间宜短。

红碎茶包切成颗粒很容易将茶中的内含物冲泡出来,所以一般能冲泡一次,最多二次。

六、【泡茶续水次数】

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浸出时间不一样,茶叶第一次冲泡时,茶中的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第二次冲泡时能浸出30%左右,第三次冲泡时,能浸出约10%,第四次冲泡时,只能浸出2%~3%,所以大凡工夫红茶的条形茶,最好只冲泡2~3次。

红茶的红碎茶,由于在加工鲜叶时,经充分揉捻切细,只能冲泡一次,就能使茶汁充分浸泡出来。

饮用红茶的时候最好不要等其凉了以后再喝。冷掉的红茶不仅会影响到原本暖胃的功效,放置时间过长还会降低其本身的营养元素。

注:内容来源中国茶源地理,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雨季存茶、泡茶,几招补救!

晴日饮茶不知茶,雨天更觉茶香浓。

下雨天困住的是脚步,困不住的是将饮之心。

听雨喝茶,以雨声为乐,以茶香为伴,享受不同于晴日的情调,别有一番滋味。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同样的体验,同一款茶在不同天气情况下喝起来,茶香和茶味都会有差异。

像阳光明媚的天气,随便冲泡任何一款茶,茶香四溢,滋味怡人,心情也会随之明朗起来。然而在阴雨天气,冲泡茶时,香气出不来,滋味也不如平日里好。

其实,这就是阴雨天对茶叶造成的影响,那今天就来聊一聊雨季存茶、喝茶这件事。

阴雨天泡茶不好喝?

首先,阴雨天,空气潮湿,湿度明显增高,而茶叶的吸附性又很强,茶叶会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含水率升高,茶叶容易受潮,从而导致茶叶的香气流失。所以,阴雨天冲泡出来的茶汤会带有水味,滋味淡,香气弱。

其次,阴雨天虽然空气湿度增高,但地面气压会变低,由于气压降低,导致人的嗅觉和味觉钝化,灵敏度下降,让我们的感知出现了偏差。对茶叶的感受出现了变化,喝茶时觉得茶不香,苦涩明显,口感偏淡。

再次,水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变化而变化的,阴雨天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会降低,烧水时看起来已经烧滚了,但水温是达不到最高温度的。

并且水温升得慢,降得快,而水温对茶叶的冲泡又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水温的高低影响茶叶内含物质的释放,水温过高,容易苦涩,口感不佳;水温过低,导致香气不足,滋味寡淡。

所以阴雨天泡茶时,茶叶的滋味、香气难以被激发出来。

雨季泡茶需注意

01

提前防潮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天气预报,准备温湿度计,提前做好茶叶的防潮工作,才能保证茶叶不会被潮湿的阴雨天影响到香气、滋味。

02

选对茶品

阴雨天泡茶可以选择存放发酵类或是存放过的茶品,如黑茶、红茶、老白茶等,经过发酵茶性温和;经过存放内质稳定,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03

减少投茶量

阴雨天泡茶更易显苦涩,所以冲泡时,可以比平时减少投茶量,茶汤口感会更适宜、舒适。

04

选好泡具

阴雨天宜选用保温性较强或密封性较好的泡具,比如紫砂壶这类聚温效果好的泡具进行冲泡,壶温温差小,能够保持温度,利于激发茶叶香气,尽情地舒展叶底。

保持水温

阴雨天泡茶,电热壶的温控功能就派上用场了,能够保证水温的同时,激发茶叶的香气、滋味。如果电热壶没有恒温功能,可以保持水温持续沸腾滚烫,不必等待沸水滚落,直接冲泡以保证茶叶的内含物质能被激发出来。

06

温杯烫具

充分提高茶具的温度,既能保证安全,防止低温的茶具在突然遇热时发生炸裂。趁着余热快速投茶,还能利用茶具的温度,最大限度地唤醒茶叶,激发茶香。注意每泡茶水出汤的前后时间不宜间隔过长。

茶叶怎么防潮

前文说到茶叶储存要提前防潮,因为降雨量有所增多,带来的潮湿是茶叶的克星之一,这时如何能更好储存茶叶,变得尤为重要起来。

01

分类存放

将茶叶分不同种类、不同形态存放。如是茶饼的,则用牛皮纸装好放入纸箱内,然后再用大的密封袋将纸箱密封好。

如果是散茶,因为散茶的外型松散,内部更容易与空气水分接触,因此建议用陶瓷容器保存最佳,或用封口袋加纸箱也可以进行防潮。

容器选择

还未拆封的茶叶、茶饼,保留原有包装,多用牛皮纸、纸箱、密封袋将茶密封好。但不建议使用紫砂缸保存茶叶,紫砂缸的透气性较好,潮湿时,部分水分就容易向内侵袭渗透,使茶叶受潮。所以相比较而言,可以选择陶瓷容器存放,外层上釉的更佳,透气性小些,可以有效防潮。

03

存放位置

茶叶放置时不要直接与地面和墙壁接触,要用架子架高或用垫子隔离。回南天时地上和墙壁上容易有水汽凝结,如直接接触很容易受潮。

另外雨季室外空气湿度很大,特别是在阴雨天时,一定要紧闭门窗,防止室外暖湿气流进入,可能会引致室内地面、墙面水汽凝结更加严重。

下雨天,喝茶天,寻一清幽听雨喝茶,不辜负每一场遇见。以后的每一个雨天,都要记得饮杯好茶哦。既能暖身益体,还能驱赶因潮湿所带来的坏心情!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85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