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找到约1,039条结果 (用时 0.051 秒)

“茶”的文化符号学诠释

文化符号介入哲学研究已成趋势。卡西尔认为 “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才能理解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 。卡西尔将人置于文化视角上的这一思考,虽使人的本质在理论上获得新内涵,但也存在一定局限,因为在《人论》一书中所指的符号,主要是文字类的书写符号。符号学家约翰·迪利认为“万物都是某种方式的符号” ,即人类的文化成果应体现在各种各样的符号中。这就是说,无物不是符号,茶也是符号的一种,茶符号是茶文化的焦点。

目前,从茶文化、茶道等角度解读茶的文章可谓不计其数, 但从符号学角度研究茶的文章却较少, 只有吴远之 《文化符号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茶道为例》等不多的几篇。有鉴于此, 以符号学作为研究茶的新视角, 期以敞开“茶”被忽视的细节,解读茶符号及其文化含义,探索茶符号背后的文化世界。

茶成为文化符号何以可能

目前, 中外学界对符号的定义莫衷一是,但符号作为一种对普遍思维规律的文化思索,目的是理清人表达与认识意义的方式。我国学者赵毅衡指出:“符号是携带着意义而接收的感知。”

换言之,符号与意义具有锁合关系。我们以中国文化符号为例, 如夸父意味着顽强进取精神;长明灯意味着灵魂不灭;孔子意味着万世师表;道教意味着长生久视。有趣的是,在中国绘画中,某些动物与植物也被符号化赋予了情感寄托。松鹤寓意延年益寿;蝙蝠寓意福气迎门;猴马寓意马上封侯;锦鲤寓意年年有余;兰竹寓意君子风骨。

可见,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被表达,符号的用途也是为了表达意义。在诸符号系统中的自然符号 (如风雨雷电、花草树木等物,茶包括其中)原本并非是为了携带意义而出现, 它的产生是有特定的依赖条件。主要依赖于“思维场、文化场、心理场”,其中“符号的文化生成部分,脱离不了文化场的土壤”。

如“月晕础润”:一方面,古人通过观察与实践,发现月晕(月亮泛起光晕)起风,础润(宫殿基台湿润)落雨,此现象虽是自然界发生之事,与人无关,但这些自然符号间的关系,却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加工而得来的。另一方面,苏洵《辩奸论》言:“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至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月晕础润”这一自然现象反映在人的意识里,被人的意识加以符号化,携带了特定意义。

那么,茶何以能成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呢?

一方面,在“能指”的现实性上讲,中国是茶的故乡。首先,有大量史料记载茶事,如:《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苦荼, 其甘如荠” ;《尔雅·木部》:“茗、苦荼”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而且与茶相关的名人轶事也是不计其数,如孙皓赐茶带酒、隋文帝饮茶治头痛、武则天以茶喻福祸、宋徽宗被誉为茶痴皇帝、杨万里视茶如命、易安居士角茶助学、唐伯虎书画写茶情、郑板桥茶结良缘等。

其次,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我国茶学科研人员对茶叶的“染色体核型”和化学成分“儿茶素”进行了分类比较研究,确定了野生茶树进化等级, 证明四川金佛山野生大叶种茶树最为原始, 这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提供了确凿证据,在“能指”的意义上为茶符号找到了依据。

另一方面,在“所指”的文化性上讲,首先,其“指示义”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茶生于林野,受水泉涤洗,气韵高洁。这与佛养心、道修身、儒治世的理想性格和人生追求相互契合。佛家以茶参禅礼佛、儒家以茶自省明志、道家以茶养生敬奉,均期以由茶观道、悟道,觉解人生。其次,在“含义”上,古人认为“茶”字可解释为,人在草木之中。

儒士僧侣将儒释道之智慧注入茶理,表意人生。如佛家讲“吃茶去”,意在喝茶吃饭间识得自性,觉成正果,点亮菩提灯心;道教认为茶乃养生之仙草,以茶养形辟谷, 渗透长生久视之思想;儒家发皇“仁爱”本心,自唐以来,如春秋大祭、殿选御试等均有茶仪茶礼,再将茶引入家礼,行于婚丧嫁娶,后世更有“无茶不礼”之说。

我们如何看待茶符号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须回归到生活本身。因为生活的存有,需借助文化的完成才能成型,否则,生活只会停留在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我们大体上可以把生活分为两类:理性活动和情感寄托。茶符号是茶文化的典型体现。也就是说,茶符号既是茶文化的焦点,通过茶符号建立起来的茶文化,在本质上也是符号,是以符号构造的茶文化体系。同时,茶符号也是展现人们生活(理性活动与情感寄托)方式之一。从理性活动看,符号强调自身的理性特征。茶符号在我们理性活动中,所承担的基本角色是帮助人们思辨地、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茶的安顿性很好地落实了中国文化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秉持中道,排斥极端激进主义。茶文化受此影响,精行俭德,从容自在。其次,茶的反身性再现了中国文化的比附思维。

中国传统思想中将茶比作人的伴侣、将品茶视为人生历程, 从中两相观照, 读出人生、生活、生命等多重意味。这表明,茶符号传递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并影响着人们的理性活动,而人们理性活动的完成,须借助符号的文化力量。茶符号之中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茶符号就是理性活动的结晶。

另一方面, 符号又将人置于情感寄托中,茶符号在我们感性活动中, 作为一种情感寄托,主要注重人的文化属性,即“精神现象”的存在意义。中国文化只是中国人的一个影子,中国人也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影子。“茶作为基础的情感寄托,已成为集体意识或者文化基因” 。

赖功欧先生也以为“没有儒释道,茶无以形成文化,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曾分别地作用”又“综合贯通地共同作用”于茶文化。这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无意识文化基因,在生活劳作与文化传递的有意无意之间,或多或少地渗透进中国人的生命中,茶符号给中国人带来获取情感寄托与体验的一种可能。也就是说,符号作为文化的焦点,以文化来调节、运转、安顿我们的生活、生命,给人们决定了一个文化的人生方向。

要之,茶这一自然物被称为文化符号,在于茶被意识加工而符号化后, 便携带茶的文化意义。茶文化的生成脱离不了中华文化场的土壤。茶符号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文化符号,在于其吸收了中华文化的力量形成了茶文化,反过来又与其他文化符号一起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整合与成熟。茶符号促进人们理性活动的发展和情感寄托的实现,使茶人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实现有机结合。因此,当我们确定“茶是文化符号”这一观点时,我们便可以继续探求,茶符号之文化精髓为何,又如何在生活世界中展开?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做进一步分析与解读的。(来源:一盏茶的时光)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论客家擂茶对蕴养客家精神与构筑文化认同的作用

擂茶作为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拥有社会价值、教育作用及蕴养精神的功能。客家人在制作和饮用擂茶的过程中无形地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助力的作用。文章以客家擂茶为研究对象,对客家社会文化认同的建构进行了剖析,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形成与文化认同之间的联系,以期为新时代工业文明下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的建立夯实思想基础,为中华文明的持续繁荣积累理论依据。

客家擂茶的源起说

早在秦汉时期,北方中原的汉人就有南迁活动,最初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躲避中原地区频繁的战乱,最早迁入地为湖北、江浙等地,而在魏晋时期,由于生存资源的紧缺与令人不堪袭扰的战争活动已逐步威胁到这些地方,南迁活动又被重新开启且这一时期是汉人南迁的顶峰期,百姓为了求存不得不迁往更加遥远且偏僻的地区,最终大部分南迁活动结束于闽西、粤北、赣南一带,一小部分人甚至迁往更远的东南亚地区而后定居下来。为了区别于当地土著居民,南迁汉人将自己称为“客家”。

客家人在大迁徙的过程中始终以汉人自居,在定居南方后其承自祖宗的汉文化与周边聚集的其他族群进行了交融与嬗变,最终形成的独特而鲜明的客家文化,其中客家擂茶可以被称为客家传统饮食文化中的“活化石”。

客家擂茶的制作

客家擂茶是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饮品类食物,食用之前,首先需要将茶叶放入擂钵中粗糙擂碎,接着再将其他辅食如芝麻、花生、红枣、生姜、米花等加入擂钵中细细研磨,在研磨过程中要加入适量凉开水,将其研磨至糊状,然后加入热水,通过捞瓢澄滤后即可食用,有些地区会省去过滤这一步骤直接食用。

擂棍的材质多为楠木、茶木、石榴木或荔枝木,福建地区的客家人多选用山楂木,因为使用山楂木作出的擂茶品用时被认为会更加香甜可口,开胃健脾。擂钵有石质、陶瓷等,器型多为倒锥敞口形,擂钵内侧一般有许多从钵底向钵壁呈发散状的纹理,这种沟槽纹理的设置是为了更轻松地将被研磨物磨成细小颗粒,使擂茶的口感更加细腻醇厚。

除了上述擂茶外,还有一类药用擂茶也颇受客家人推崇与青睐,药用擂茶将中药材加入其中使其具有药用及保健价值,这类擂茶的配方比例经先辈实践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关于擂茶的起源最为有名的是“马援说”,相传西汉时期将军马援奉命去南方远征,但由于南方的气候多变,周遭环境冷热交替频繁,这导致从北方来的将士们水土不服,暑气难消,疾病丛生,这时有位老妪献上秘方即以生茶叶、生姜、生米混合一起经沸水冲泡后的茶汤治愈了将士们的病痛,后来这种汤品被称为“三生饮”。而马援说中的地点位于湖南桃华源,故一部分学者认为擂茶发源于湖南。

虽说是民间传说,但“马援说”中不难看出三生饮对于由于环境湿热所造成的水土不服具有治疗效果的科学性,生姜作为中药的药性是辛散温通,具有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功效;生米可以补充将士们由于上吐下泻而流失的葡萄糖和能量;而茶叶中富有的咖啡碱与茶多酚,饮用有提神醒脑、促进消化、温暖肠胃的作用。

此外,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擂茶中的芝麻、花生等材料来自中原,故又有擂茶发源于中原一说。近年根据宋代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擂钵来看,擂茶最晚应出现于唐代并在闽粤等地一直延续至今。

客家擂茶在客家文化中的地位

客家擂茶的人文气息

尽管擂茶的起源问题迄今并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但依据擂茶丰富的制作材料与饮用后的身体反馈来看,笔者认为擂茶最初被创造出的目的是饱腹与药用,最早擂茶的制作工艺也许并不复杂,其前身或许就是“茗粥”,而真正意义上的擂茶则必须经过擂转与过滤等步骤。

擂茶在客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每当庆祝喜事或家中有客人来访时,客家人必会制作擂茶供给亲朋好友享用,这种风俗看似日常平凡却能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悄悄链接,作为客家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温暖每一位客家人的心灵。同时,从宋代的文献记载来看擂茶文化被客家地区的各阶层人士所接受,无论贵贱贫富每家每户的百姓对擂茶都有着自己的解读,这种独特的解读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用上,但客家人对擂茶的感情与存续是同样的。

时间慢慢推移直到现代,客家人依旧近乎完美地传承并发扬着这一客家风俗,笔者认为这正是客家文化受儒家文化“和而不同”思想所影响的体现,客家人对擂茶的坚守与执念正是客家文化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精神的现实反映,这种文化坚持并不是守旧不变,而是一种对先人药食文化创造的尊重与传颂,它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客家人的骨血,使客家社会内部的内部交往与外部联动更具有人文气息。

客家擂茶的教育作用

擂茶这一客家风俗在客家文化中对于孩子人格的塑造也具有积极作用。笔者的一位湖南友人曾讲述每当她在外求学归来,母亲总会亲手为她制作擂茶用以消疲解乏,由于材料丰富,擂茶的滋味很是浓厚且具有层次感,一碗擂茶蕴含着母亲对游子归家的喜悦与爱意。同样地在她闲暇时也会为长者奉茶礼尊。

不言而喻,擂茶文化不仅在客家文化中具有和谐社会的作用,而且在每一户家庭里还充当着教育子女的媒介,细致地将敬爱父母、爱老慈幼的无垢美德传递给了晚辈,而当小一辈的人成年后又往往以擂茶为教育载体传达给了下一辈优良的家风与真挚的品格。同理,当客家人对待友人时做出的擂茶也包含着浓浓情谊,润人身心。故笔者认为客家文化中的擂茶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碗茶汤,它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以小家庭为起点将和诚处世、宽厚待人的品格注入每个家庭成员的身心中,然后这种朴实的品格再慢慢地辐射到社会当中去,每一个在擂茶文化下成长的孩子都在不经意间养成了尊老爱幼、诚以相交的品格,在踏入社会后他们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人格,这种过程的顺利进展依赖于他们幼年在观看父母制作擂茶并品用擂茶时的宝贵记忆,可以说擂茶是客家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教具,它将人性友善之美以制作食物的方式静静地展现给了孩子使其感受到被关怀的暖意,促进其人格朝着真善美的方向被育养,即孩子在饮用擂茶后生理与心理都得到了正向的满足。

在另一方面,擂茶尽管制作简单方便但仍须耗费一些时间,孩子在等待擂茶制作的这段时间,正好能够帮助其延迟满足心理的养成,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完成对自身正负面情绪的调控,极强的自控自制能力使其更具有社会竞争力与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更加自信积极地协调自身的人际关系。而且,制作擂茶的过程可以使孩子明白美味的食物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通过劳动付出得来的,这样孩子早早能理解物质财富来之不易。而与之相对地,孩子懂事后为父母长辈制作擂茶的过程,可以锻炼孩子的专注度与动手能力,故擂茶在客家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互动。

客家擂茶赋予客家人的精神内核

强调实用性与养生态度的形成

客家擂茶的制作工艺简单,制作工具一般只有擂钵和擂棒,有时还会有澄滤器,澄滤器的使用可以使擂茶的口感更为细腻滑润。制作工艺与器具的简易与客家人崇尚实用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擂茶的出现没有繁文缛节与阶层标榜,有的只是客家人为了迁居后可以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

客家人南迁的过程中缺食少药,擂茶这种快速食品既可以温养脾胃、消解肚饿,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等天然有机化学成分又对人体具有疗养病患、滋养病体的功用。擂茶在客家地区的普及程度之广是客家人注重实用性的表现,而客家人对擂茶的认可,也从侧面体现了客家人强调养生的态度。

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如今客家擂茶在春夏秋冬四季有着不同的中药草配比,有些擂茶配方中的用料配比甚至可以与一些古药方相护印证,正是药食同源的反映。笔者猜测最初大部分擂茶的主要作用是饱腹,而在客家人完成南迁以后则多生活在南亚热带湿热而寒凉山区,在这种地区如果不吃辛辣温热的东西人会由于体内湿热而患多种疾病,这时处于物料匮乏环境下的客家人将目光投向了山中的药材,同时擂茶的药用价值也必须被重视强化,客家人通过实践渐渐地在擂茶中不断添加中药材用以对抗严苛的生存环境,这种拼搏精神是客家人在当地的立足之本,而擂茶配方的革新改变则是客家人创新精神的客观映射。

将自然界中的药材加入擂茶中,从根本上来讲是客家人为求生存所做出的顺应自然的转变,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这种与自然良性的互动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延续,至今依然影响着客家人对待生产生活的态度,在对擂茶不断创造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养生成为了客家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环节。

尚茶与宁静致远的心理内蕴

客家人的尚茶文化与擂茶是密不可分的。茶叶在擂茶配料中具备着统领其他原料的地位,而客家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常备礼品就是茶叶,这体现了客家人对茶的喜爱与推崇。茶叶作为贵礼被馈赠接收,是因为客家社会追求并努力营造了宁静致远的环境,伴随着客家文化的不断发展,擂茶也逐渐从强调实用的价值转变为对恬淡人生境界的追求,即在客家文化的语境下,人对物质财富的迷惘追求是远远不如对精神世界的纯净构造的,这并不是说客家人不去努力生产创造物质财富,而是说整个客家社会都赞同人的短暂一生不可以为黄白之物所累的生活理念。

这种区域性的社会追求,来源于客家社会对尚茶的文化认同,客家人在制作擂茶与饮茶的过程中,其精神是满足的、不妄的、清明的,擂茶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柔和地梳理了饮茶者的心田,饮茶者在饮茶后的精神得到了洗礼,这从而反作用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世,擂茶的作用得到了升华。

一言以蔽之,客家人的尚茶态度使得整个客家社会和谐宁静,在这种心灵受到悉心孕养的环境下客家人才获得了良性健康的生存与发展。

擂茶的起源尽管依旧各执一词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擂茶在客家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助力推动作用,为客家人务实求真、淡泊名利态度的养成创造了特定文化语境。擂茶的存续是客家社会与客家人对文化认同的现实映射,这类迄今为止依旧活跃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认同,对于我们认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扬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对于客家擂茶的研究有助于文化工作者在新时代创造百姓认可、群众喜爱、有益社会的文化产品,使人们认识到和谐社会的形成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吸取先辈创造优秀文化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文化创作、文化引领,进而达到文化繁荣的目标,使整个社会形成文化认同的自豪感、集体感,再反哺到每一个人的身上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者就读于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研究。

本文略有调整,原文见2022年07月《茶博览》杂志,P53-P58。

来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文化,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也在茶的味道中,哺育着华夏民族...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贵贱,茶早已经渗透在各个角落

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中国茶文化,正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成为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茶,不等于茶文化

茶文化的核心,是在于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的茶艺表演,工艺流程等等,如种茶,采茶,制茶,泡茶,饮茶,等等,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其实都是为阐述茶文化而存在。

但是,却被很多茶商所曲解,过于刻意于表面形式,早已没有了茶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从萌生到发展,从无到有,经过历史的演变与沉淀,成为中华文化重要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入了解

茶的起源

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tu)而解之”

传说:神农氏为了给老百姓治病,以身犯险,亲身去感受各种草木的药性,后来发现了茶,至于传说是真是假,虽然说还有待商榷,但是,我们从这些传说和记载中,能够发现,在上古时期,人们已经发现茶的药理和茶的作用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其实在这时候,茶是一种治病的药材,还不是一种饮品。

《竺国游记》当中就曾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相传,在古代巴蜀地区,因为地理环境,常年弥漫很多的“烟瘴”,让人很容易患上热毒,后来巴蜀人发现喝茶可以清热解毒,除瘴气,慢慢的长期饮用,最终成为了一种习惯,茶也成了一种日常的饮品

秦人入蜀之后,茶被带出巴蜀,走向了全国,这时候,人们开始了对茶的重视,茶(cha)音,也在这个时期正式诞生

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茶文化萌芽

有人问,茶文化最早是怎么形成的呢?

其实,自茶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后,长期被用作药材,而后成为一种饮品,在长期的饮用中,才慢慢的积淀而成,茶文化,因日常饮茶而诞生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

“意思”二字,也表达出了人们对茶另外的理解,说不出,道不明,但就是有点儿意思,人们不再拘泥于茶的药理,而这,正是茶文化的萌芽。

茶文化的确立

发展至魏晋,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习惯,就像是三餐一样,很常见

这时候,有关茶的诗词不断出现,人们已经以茶为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茶也不再只是一种饮品了,而是开始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和精神载体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在晋朝,茶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精神和价值追求

因为当时,门阀世族形成,他们富可敌国,争相炫富,把持朝政。不管是官员还是普通士子,都已浮夸斗富为荣,一时间风气弥漫

桓温、陆纳等有识之士提出“养廉”、“朴素”的价值倡导,并以茶代酒,表明自己的心志。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南齐武皇帝,非常痛恨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最后留下遗诏,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不许浪费,不能用三牲为祭品,放些果饼,干饭,茶饭就可以了,还说:“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不管是武皇帝,还是陆纳、桓温等人,都以茶为一种载体,成为朴素,勤俭节约的一种象征,这时候,茶真正的进入了文化领域,寄托着人们的精神与思想。

随着道教兴盛,佛教的兴起,茶与宗教紧密的连接起来了

道家认为:茶可以帮助用来修炼“内丹”,升清降浊,从而长生不老

佛家认为:茶可以帮助禅定入静,修身养性

先不说茶真的有没有这些功效,但不可否认,佛道两家,对茶文化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更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和发展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从隋朝开始,茶进入普通百姓家,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事情了,普通老百姓也可以饮茶,社会上也形成了全民饮茶的习惯,同时也标注着,茶文化正式的确立

发扬至今

虽说在隋朝的时候,已经形成了全面饮茶的现象,但是大多数人,其实还是奔着茶对身体的益处去的,更多的是在于茶的药理作用

在780年,唐代陆羽著作《茶经》出世,这时候中国茶道文化终于发扬光大

《茶经》中,不仅概况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而且还探讨了茶的艺术,并且将佛,道,儒三教的文化融入在饮茶之中。

在《茶经》出世之后,大量的茶书出世,比如《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我们特别熟悉的白居易,杜甫,范仲淹等人,都是品茶的行家,茶文化这时候也开始兴盛起来。

承载中华文化五千年,关于茶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现在,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文化也走进了国际,对世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无论是韩国茶文化,英国茶文化,还是日本的茶道,都源于中国

中国茶文化,发展了上下五千年,也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精神文化发展,蕴含了浓厚的历史人文结晶,这是中华茶文化最珍贵的地方。

关注我哦!

一个专注于真正茶文化的分享者~

找到约1,014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